第三章风化作用及重力地貌
第四纪复习题(学生)

第一章复习题二、填空1、地貌的属性可以从物质构成、几何形态、及时空尺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2、地貌变化发展受岩性和地质构造、时间、营力三个因素的影响。
3、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有: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沉积物和人工堆积物。
4、砾石的磨圆程度一般野外定性分五级,即:棱角、次棱、次圆、圆和极圆。
5、引起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因是气候变化和地壳新运动,而人类活动加剧对现在和未来环境有重要影响。
三、论述1、第四纪地质历史的特点有哪些?(从气候、生物、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方面分析)(1)地质历史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2)气候变化显著,有反复的温度降低和升高的过程。
(3)第四纪生物群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地理分布和组合方面,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种属灭绝,出现了新的种属。
在第四纪开放海和大洋中,海生生物群的变化很小。
在内陆海或封闭海盆中,例如黑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等,变化较为显著。
第四纪陆地生物群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多数都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过程中发生迁移、重新组合、灭绝、新生、变异。
(4)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基本特点大陆沉积环境:冰川环境、冰缘环境、非冰川环境(冷湿地区、干旱地区和湿热地区)海岸沉积环境:海滨及浅海堆积物和陆地堆积物互相交替海洋沉积环境:沉积记录往往是连续的且保存完整。
(5)第四纪构造活动剧烈,还伴有火山和地震活动。
与以前各纪比较,第四纪的地球表面的山岳是相对高大的。
(6)人类的出现和发展2、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1)第四纪堆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的关系。
在海洋和一些湖泊的底部,与下伏地层是连续的。
(2)由于第四纪时间短暂,第四纪堆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和构造变形比较轻微,一般都保留了与地形密切相关的原始产状。
(3)第四纪堆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密切联系,在地势凹凸不平的山区,在水平方向上,第四纪堆积物是零散的,不连续的,或呈斑块状的。
地貌学第三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3)岩性和时间 母岩的成分影响风化壳的发育。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化
(1)土壤层 (2)风化土层(全风化带) (3)风化碎石带(强风化带) (4)风化块石带(弱风化带) (5)风化裂隙带(微风化带) (6)原岩
Lateritic weathering releases nickel from atomic substitution in nickeliferous peridotite. Migrating downward, the nickel is redeposited as the mineral garnierite.
崩解的机械破坏过程。又称为崩解作用 。 (2)物理风化的成因
A. 开裂作用 B. 胀缩作用 C. 挤压或冰楔作用 D.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
层裂作用
Cold climate weathering
球状风化
一、风化作用
4. 化学风化作用
(1)内涵
矿物、岩石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的各种化学物 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 学成分的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又称为分解作用。
三、坡地重力地貌
2. 崩塌
(2) 崩塌的类型 A. 崩塌(山崩):山坡上规模巨大的崩 B. 散落(落石):斜坡上的悬崖、危石、不稳 定岩块或碎屑岩屑沿坡向下滚动呈跳跃式的 崩落现象。 C. 坍岸:发生在河岸、湖岸、海岸的崩塌。
三、坡地重力地貌
2. 崩塌
第三章 风化壳 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三章风化壳、斜坡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一、风化作用与风化壳1、风化作用: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由于受到大气、温度、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2、风化作用的类型及残积物:物理风化作用(机械破坏)、化学风化作用(化学分解)、生物风化作用(生物破坏)。
3、风化壳: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露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
其厚度主要取决于气候(炎热湿润厚、寒冷薄)、岩性(花岗、泥岩风化厚,石英、砾岩薄,灰岩风化壳剖面结构很不完整)、构造、地貌(地形越缓越薄)、发育时间(时间长厚)等。
4、风化壳类型:(根据其平面形态)面状、线状、囊状。
二、斜坡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1、斜坡分类:(1)物质组成:基岩斜坡、碎屑坡;(2)形态: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凸-凹形坡;(3)成因:侵蚀坡、剥蚀坡、堆积坡、人工截坡。
2、休止角:块体的内摩擦角正好反映了块体沿斜坡下滑起动的坡角。
3、斜坡重力作用类型:4、流动作用地貌及其堆积物:(1)泥流作用及其堆积物:泥流:斜坡上的厚层风化产物被雨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
热温地区:发生条件:暴雨、20°~40°坡度、坡上有松散物质。
形成地貌和堆积物:泥流阶地,阶地的阶面不平整;堆积物无分选、无层理、无磨圆。
寒冷地区:发生条件:冻融、斜坡较缓、坡上有松散物。
形成地貌和堆积物:冻融泥流阶地,阶地面平缓,略向下倾斜,前缘有陡坎;形成数个台阶,无切割关系。
(2)蠕动及其堆积物:蠕动:斜坡上的土层、岩层和他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顺斜坡向下发生非常缓慢的移动现象。
松散碎屑物蠕动(土层蠕动):由于冷热、干湿变化而引起体积缩胀并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缓慢的顺坡向下移动的现象。
特征:a 气温的变化;b 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粘土含量高明显;c 25°~30°坡度;d 速度在几毫米到几厘米每年,深度1-2米;e 堆积物无层理。
(3)基岩岩层蠕动:与土层蠕动相比,其坡度较陡,以35°~45°最为有利。
高中地理第3讲 重力地貌

链 子 崖 危 岩
P: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M:马鞍山组含煤岩层
“三峡勘察业绩卓著,大力防治库区灾害”。----李鹏 “地质尖兵为三峡,无名英雄功勋大。”----邹家华
治理链子崖危岩
治理措施:
采用锚固措施。利用 193条钢锚索,将裂缝 处的危岩体穿在稳定 的岩体上,避免裂缝 继续加大;
对煤层采空区进行回 填。将钢筋混凝土填 充进采空区;
滑坡壁和滑坡阶地
黄土滑坡体上的醉汉树
2. 滑坡地貌形态特征
(2) 滑坡陡壁
滑坡体向下移动后,与上方未 移动的土石体之间的分界面, 称为滑坡陡壁。滑坡陡壁常呈 弧 形 , 坡 度 60-80° , 高 度 数 厘米至数十米不等,崖壁上有 擦痕。
2. 滑坡地貌形态特征
(3) 鼓丘、滑坡洼地与滑坡湖
滑坡体向下滑动,前端受阻 而鼓起形成小丘,称鼓丘。由于 滑坡体前端形成突起的鼓丘,在 滑坡体的中部相对低洼的部分形 成滑坡洼地,并能积水成湖,称 滑坡湖。
三峡范家坪滑坡
三峡范家坪滑坡
三峡范家坪滑坡----滑坡洼地
2. 滑坡地貌形态特征
(4) 滑坡裂隙
①环状拉张裂隙 分布在滑坡壁的后缘,由滑
倒石堆由基本未经分选、棱角明显的碎石块组成,结构 多呈松散、杂乱、多孔隙、大小混杂而无层理。近陡坡 颗粒细小,坡麓处粗大,成分与供应区一致。崩落作用 活跃时,岩壁陡而新鲜。
倒石堆的结构
崩塌和倒石堆
倒石堆的底面形状多为半圆形,倒石堆为匍匐于陡坡坡麓的 半锥状堆积体,横向上常有多个倒石堆彼此连接构成带。
一般地,风化碎屑离源地越远,其颗粒因磨圆,摩擦力 减小,休止角会变小。因此,愈近坡麓,坡度也愈缓。
休止角(angle of repose)
风化、重力地貌地灾及其防治

内 风化作用简介
风化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力作用及重力地貌简介 重力地貌产生的地质灾害
容 重力地貌地灾的防治措施
风化作用:
岩石和矿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中, 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 成分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包括生物风化),风化作用主要受气候、岩 石成分、结构构造、植被、地形和时间等因素 的影响。
缺 碘 病
缺 碘 导 致 智 力 低 下
缺碘导致多动症
缺碘与发育迟缓
缺Se导致的克山病
对古建筑和石雕文物造成破坏
而题 无刻 法, 辨碑 认记
因 风 化 而 遭 破 坏
重力地貌和重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
斜坡是地表分布最广泛的地貌基本形态,包 括山坡和岸坡。
斜坡成因有侵蚀坡、剥蚀坡、堆积坡和人工 截坡。
(三)暴雨、冰川、融水、雪山融化 易引发泥石流,要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四)暴雨过后,泥石流仍会产生, 应等雨后过段时间才可过河或沟道。
三、崩塌的防范 (一)不在未经治理的陡坡危岩下建房、修
路、避雨、下雨时不要攀登危岩。 (二)不要拆挖老矿井(老窑)预留的保安
矿柱,避免造成塌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形成旅游资源
岩石的差异风化作用可以形成规模不等的 风化景观
七柱山
映七城七
衬柱 柱 ,兀公山 实现里位 乃,。于 自剑经黄 然指过都 呈南上镇 匠天亿丝 心,年棉 。 四的村
季风境 落化内 日剥, 余蚀距 辉,县
40
土耳其卡帕多 西亚的“精灵烟 囟”(Fairy Chimneys)
当地被慢慢风化的岩石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旅游奇观。 所谓的卡帕多西亚“精灵烟囟”实际上是一些特大号的圆锥形 岩层,
第3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倒 石 堆
(二)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各种溶液、空气中的氧、二 氧化碳等的化学作用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它不仅使岩石发生 破碎,而且还使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矿物的抗风化能力与其在岩浆中的结晶顺序相对应。结晶 时温度的高低与化学风化的难易程度有密切关系。以硅酸盐 矿物为例,最先结晶的高温矿物,如橄榄石,最易风化;比 较低温结晶的矿物,如长石,化学风化较慢;最后结晶的石 英,它抵抗化学风化的能力最强。
二、风化壳
(一)风化壳的概念
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风化作用 能达到的深度,也就是风化壳的厚度,主要决定于气候、 岩性、构造、地貌和发育时间等因素。其厚度可以从几十 厘米到几百米不等。在寒冷地区风化壳厚度小,而在湿热 地区风化壳可达100—200m;断裂带发育的地区,风化壳 可以达到更大深度。
实际上,多数风化壳往往 是兼具面状和线状特征的复 合型风化壳。
囊状风化壳
风化壳在剖面上风化程度从 上至下逐渐变弱,颗粒由细变 粗,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根据风化程度、风化特征以及 其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将 风化壳自上而下划分为土壤层、 风化土层(全风化带)、风化 碎石带(强风化带)、风化块 石带(弱风化带)、风化裂隙 带(微风化带)以及新鲜未风 化的岩层等。风化剖面各层之 间都是逐步过渡的。
全 风 化 带
强、 弱 风 化 带
微风 化带
原岩
风化壳垂直分带示意图
(二)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各种元素的迁移能力是不同的
强烈迁移的元素有 Cl S
容易迁移的元素
Ca Na Mg K
移动元素
SiO2 (硅酸盐的) P Mn
第三章 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1)水化作用 CaSO4+2H2O==CaSO4•2H2O Na2SO4+10H2O==Na2SO4•10H2O 1.水的作用
(2)水解作用 K2O•AI2O3•6SiO2+3H2O==AI2O3•2SiO2•2H2 O+4SiO2+2KOH (3)溶解溶蚀和再结晶(图示) CaCO3+H2O+CO2
3.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
一是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根系的膨大作用对岩石的劈裂作用,是 生物的机械作用,属于物理风化范畴;一是生物生长过程中的新陈代谢 物、腐蚀物、分泌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及微生物对岩石的风化作用,属 于化学风化作用的范畴,也可称为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或简称化学风化作 用。
影响化学风化作用的因素
Ca(HCO3)2
化学风化作用
溶解溶蚀和再结晶形成的溶洞景观
化学风化作用
(1)氧化作用 2FeS2+7O2+2H2O==2FeSO4+2H2SO
2.气体的作用
(2)碳酸化作用 K2O•AI2O3•6SiO2+2H2O+CO2==AI2O3•2SiO2 •2H2O+4SiO2+K2CO3
(3)酸雨及硫酸化作用
一、岩石的矿物成分
(1)稳定性矿物,如白云母、石英、石榴石等。 (2)较稳定矿物,例如: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等。 (3)不稳定性矿物,例如:斜长石、橄榄石等。
岩石中的不稳定性矿物含量越高,抗风化能力越低。
影响化学风化作吸水率小的岩石抗风化能力好
三、地质构造与岩体的结构性
岩体的结构面愈发育、裂隙愈大、填充情况愈差、渗透性愈好就愈易 风化。
四、气候状况与地表水 五、地貌与地下水
地貌复习思考题

地貌复习思考题地貌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概念1.地貌:指地球表⾯由内外营⼒相互作⽤塑造⽽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2.地貌学:研究地球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3.海拔:指地⾯点⾄⼤地⽔准⾯的垂直距离。
我国以黄海平均海⽔⾯作为⼤地⽔准⾯,即我国海拔的起算⾯。
4.⾼差:两个地点海拔之差,⾼差是表⽰地势起伏⼤⼩的指标。
5.起伏⾼度:指⼭脊(顶)与其顺坡向到最近的⼤河(流域⾯积⼤于500km2或到最近、较宽的(宽度⼤于5km)平原或⾕地的交接点的⾼差。
6.平原:指地⾯较平整(⼀般平均坡度⼩于7°),最⾼点⼀般在边缘,且⼀般没有坡度⼤于10°和⾼差⼤于30m的坡坎形态。
7.台地: 具有较陡的台坡(⼀般坡度⼤于10°)和坡度较缓的台⾯(⼀般坡度⼩于7),台⾯⽔平投影⾯积⼀般⼤于台坡投影⾯积,台坡⾼差⼤于30m的形态。
8.丘陵:指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丘,其⾼差⼀般⼩于200m。
9⼭地:指地势相对⾼起、地⾯起伏较⼤的地区,其海拔⼀般⼤于500m、⾼差⼤于200m。
10.内营⼒: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
11.外营⼒:指地球表⾯在太阳能和重⼒驱动下,通过空⽓、流⽔和⽣物等活动所起的作⽤。
⼆、掌握⽤基本地貌形态分类指标划分地貌类型的⽅法。
①平原(Plain)是指地⾯较平整(⼀般平均坡度⼩于7°),最⾼点⼀般在边缘,且⼀般没有坡度⼤于10°和⾼差⼤于30m的坡坎形态。
②台地(Platform)是指具有较陡的台坡(⼀般坡度⼤于10°)和坡度较缓的台⾯(⼀般坡度⼩于7°),台⾯⽔平投影⾯积⼀般⼤于台坡投影⾯积,台坡⾼差⼤于30m的形态。
台坡⾼差⼩于100m的⼀般划为低台地;⼤于100—200m的划为⾼台地。
③⼭地是指地势相对⾼起、地⾯起伏较⼤的地区,其海拔⼀般⼤于500m、⾼差⼤于200m。
⼀般采⽤双指标划分⼭地类型:海拔起伏⾼度低⼭500—1000m ⼩起伏<500m中⼭1000—3500m 中起伏500—1000m⾼⼭3500—5000m ⼤起伏1000—2500m极⾼⼭>5000m 极⼤起伏>2500m三、分析地貌的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直接影响风化 作用。岩石的抗风化能力取决于组成岩石的旷物成 分,而各种矿物对化学风化的抵抗能力,即它们的 相对稳定性差别很大(表3-1)。
表3-1 化学风化对造岩矿物的相对稳定性
相对稳定性 极稳定 稳定 不大稳定 不稳定
造 岩矿 物
石英 白云母,正长石,微斜长石,酸性斜石
①、土壤与残积物的区别
土壤是残积物的表层,经成土作用发育而成, 即经有机酸对残积物发生生物化学作用,使土质 富含腐殖质而具有肥力。残积物与土壤最根本的 区别是它不具有肥力。其次土壤形成速度比风化 壳和残积物的形成快得多。在湿热气候条件下, 形成一个完整的风化壳,需要几十万年到几百万 年,而在同样气候条件下,形成土壤剖面只需几 十年或几百年。
岩石的矿物结构也影响风化作用,由粗粒结构矿 物组成的岩石比细粒的容易风化。粒度差异大的比等 粒矿物组成的岩石容易风化。致密等粒矿物组成的岩 石,如花岗岩和玄武岩具有三组相互直交的原生节理, 易形成球状风化及层层剥离现象。
球状风化
第二节 风 化 壳
1、概
念
⑴、风 化 带
地壳最上部发生风化作用的地带。风化带的深 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 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 化带。
3、倒石堆 倒石堆是一种倾卸式的急剧堆积,结构多呈松散、
杂乱、多孔隙、大小混杂而无层理。倒石堆块体的大 小从锥底到锥尖逐渐减小;先崩塌的岩土块堆积在下 面,后崩塌的盖在上面。由于每次崩塌的强弱不同, 形成碎屑大小不等的近似互层,因此,有时在倒石堆 剖面上可以看到假层理现象。
二、崩塌及崩积物
4、工程治理 在山区经常发生崩塌,使村庄、道路和渠道常受破 坏,造成灾害。防治首要的工作是圈定崩塌区和近期可 能发生崩塌区的范围,查明与成灾密切有关崩塌体的详 细情况,然后再制定处理措施。
(2)化学风化(chemical weathering)
化学风化指岩石表面在水、氧、二氧化碳、有机 酸等作用下产生溶解、结晶、水化、水解,碳酸化和 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在强烈的化学作用下, 不仅岩石的结构成分受破坏变成松散的土层,而且矿 物成分也发生变化。
(3)生物风化(biogical weathering)
4、成土作用(soil forming process)
成土作用是指残积物的表层在一定条件下发育 成土壤的过程。即残积物的表层,通过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发生了物质移动和能量转化。 它包括了土体内有机质的积聚和分解,矿物的形成 和破坏,元素的迁移和变换,土壤剖面结构的形成 和发展,这一切就是土壤的形成过程。
二、崩塌及崩积物
2、形成条件 在节理和断层发育的山坡上,岩石破碎,很易发生
崩塌。当地层倾向和山坡坡向一致,而地层倾角小于山 坡坡度时,常沿地层层面发生崩塌。软硬岩性的地层呈 互层时,较软岩层易受风化,形成凹坡,竖硬岩层形成 陡壁或突出成悬崖,易发生崩塌。
二、崩塌及崩积物
2、形成条件 崩塌通常发生在降雨季节。很多崩塌发生在暴
③、古土壤(paleosoil)
古土壤是指非现代成土条件下形成 的土壤。古土壤形成于第四纪及第三纪 末,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
③、古土壤(paleosoil)
古土壤与现代土壤的区别: 古土壤的剖面一般不完整,大多没有腐殖质层,即 使有也由于易遭分解而颜色变浅,或易遭炭化而染成黑 棕色。淋溶层下部与淀积层则为质地较粘的粘化层,因 铁的富集,颜色带红。淀积层下部为富含碳酸钙的淀积 层,常聚集形成钙结核或姜结石。 现代土壤一般有完整的剖面,有色暗的腐殖质层, 淋溶层的颜色较浅,其粘性不如古土壤。
②、现代土壤
现代土壤是指在现代成土条件下发育 而成的土壤。
森林土壤 是在湿润、半湿润区域森 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从寒带到热带除干 旱和半干旱地区外均有森林土壤分布,包 括灰化土、灰黑土(灰色森林土)、棕壤、 褐土、黄壤和红壤等。
②、现代土壤
草原土壤 草原土壤是在半干旱草原区形 成的土壤。包括黑钙土、棕钙土、灰钙土以及 草原红土等。
③半干旱草原地带 :日照强,年降水量250--500毫米,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物理风化作用强,而化学风化作用亦 较活跃。氯化物和硫酸盐等大部分被淋溶,钙镁盐类则相 对富集,形成钙积层,故处于富钙阶段。
④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 : 年降水500--750毫米,蒸 发量与降水量大致相等。以化学风化为主,处于富钙或富 硅铝两阶段之间。
花岗岩风化壳剖面
⑵、残积物(eluvium)
风化作用使地球表面和接近地表的岩石圈遭受 物理破坏和化学分解,有的仅在结构上发生变化, 有的成分亦发生变化,并在原地生成松散的堆积物, 称残积物,其岩性与原来基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 同
⑶、风化壳(weathered crust)
由残积物所组成的覆盖于地壳表面的整个复 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weathered crust)。 因此残积物是风化壳的一部分,而风化壳则是岩 石圈的一部分。
①极地和高山地带 : 终年温度在0℃以下,以冻融作用 为主,化学作用缓慢,故长期处于物理风化阶段。
②干旱荒漠地带 :日照强,温度日较差大,年降水量小 于250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在这种情况下,化学风化除 氧化外,溶解和水化学作用也有发生,但氯化物和硫酸盐不 能全部被淋溶,故仍处于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③、古土壤(paleosoil)
古土壤的存在,表示当时地面稳定,既没 有强烈的剥蚀,也没有快速的堆积,使土壤发 育较充分。故可根据古土壤的剖面特征及埋藏 条件等来研究第四纪古气候、古地貌等,古土 壤也是划分第四纪地层和冰期、间冰期的重要 依据。
第三节 重力地貌
一 、 块体运动
二、崩塌及崩积物
石→高岭石。 石英(部分)→硅酸→石髓→次生石英。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高岭石进一步分解成铝
土矿和石髓等,而辉石、角闪石、黑云母还分解 成褐铁矿和针铁矿等。
花岗岩含有较多的石英和长石,即含有较多的 硅铝元素,而含钙量很少,可较快地进入硅铝化阶 段,容易形成富含石英和高岭土的风化壳。
玄武岩含钙多,因此碳酸盐化阶段较长,碳酸 钙的白色薄膜可包裹岩石碎屑。
二、崩塌及崩积物
2、形成条件 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主要有地形、地质和气候
条件等。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坡度 对崩塌的影响最明显,一般说来,由松散碎屑组成 的坡地,当坡度超过它的休止角时则可出现崩塌。 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坡地,坡度一般要在50°~-60°以上 时才能出现崩塌。崩塌发生的最佳地形坡度是45°— 60°之间。
(2)地形因素
坡度、高度和切割程度的不同,使风化的深度、 厚度和强度有所差别。缓坡上的风化强度和深度比陡坡 强。不同坡向和不同高度通过温度、水湿条件差异,间 接地影响风化。地形切割程度不同,不仅使地表和地下 水的循环条件不一样,而且造成小气候差异,对化学和 物理风化的进行有显著的影响。
(3)地质因素
2、残积物的特征
①、岩石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下伏基岩有密 切的联系; ②、是基岩风化破碎后留在原地的风化物质,未经搬 运磨圆,未经分选,不具层理; ③、残积物经长期风化,所形成粘土矿物,常粘附在 石英砂的表面; ④、残积物的结构等特征向下伏基岩逐渐过渡; ⑤、由上而下风化程度逐渐减弱,颗粒由细变粗。
1、基本要素 崩塌是指斜坡上的岩土块体,在重力作用下,突
然发生沿坡向下急剧倾倒、崩落现象。崩塌的运动速 度很快,有时可以达到自由落体的速度。崩塌的体积 可以从小于1立方米直到若干1亿立方米。如川藏公路 1968年发生的拉月大崩塌,就有600米厚的岩层发生崩 塌。一个典型的崩塌,必须具备母体、破裂壁、锥形 堆积体等基本要素。
雨时或暴雨后不久。暴雨增加了岩体负荷,破坏了 岩体结构,软化了粘土层夹层,减低了岩体之间的 聚结力,加大下滑力并使上覆岩块失去支撑而引起 崩塌。
二、塌及崩积物
3、倒石堆 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都堆积在陡
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的崩塌堆称倒石 堆(岩屑堆或岩堆)。
二、崩塌及崩积物
3、风化壳类型
气候是风化壳形成的主要因素,它影响风化发 育阶段和强度等,因此气候对形成不同的风化壳类 型起着决定性作用。
古风化壳
风化壳形成后,被后来的各种堆积物覆 盖,而保留下来的风化壳称为古风化壳 (paleo-weathered crust) , 在一定的地形构 造条件下,可形成多层古风化壳。
第三章 风化作用及重力地貌
风化作用 风化壳 重力地貌
第一节、风化作用
1、风化的概念: 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和
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 散的碎屑物,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 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weathering)。
2、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1)物理风化(physical weathering)
物理风化指由胀缩的变化引起的机械崩解作用, 故又称机械风化。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使岩 石表层经受长期的热胀冷缩而崩解分裂,由大块变成 小块,由小块变成更小的碎屑,以至成为砂粒,但其 化学成分不变。此外,在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冷却 结冰时,体积增大9%,这时对围岩的压力可达6 000 千克每平方厘米,如此冻融反复进行,对岩石产生巨 大的破坏力,并使其崩解、破碎,这种作用又称冻融 风化作用.
②、现代土壤
荒漠土 干旱地区发育的土壤。包括灰漠土、灰 棕漠土和棕漠土等。我国荒漠土分布在新疆、甘肃、 青海、宁夏等省区。由于降水稀少等原因,岩石风化 和成土作用微弱,土体中元素很少迁移,碳酸钙在土 壤表面积聚,即使较易移动的石膏和易溶盐类亦淋洗 不深,有机质含量少,大多在0.5%--0.3%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