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高句丽古墓壁画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国境内高句丽墓葬壁画题材分析教学文稿

最新中国境内高句丽墓葬壁画题材分析教学文稿

中国境内高句丽墓葬壁画题材分析主讲嘉宾:孙力楠时间:2016年3月26日主讲嘉宾简介:孙力楠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吉林省考古学会理事,吉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东北考古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我讲之前,先做一个说明,大家知道高句丽是一个民族和一个政权的同一个名称,从公元前37年政权建立到427年是迁都到平壤,它横跨今天的中朝两国境内。

我还是以中国境内的墓葬壁画题材做解析,目前我们发现的壁画墓,主要是在吉林的集安和辽宁的怀仁,怀仁目前只发现一座,我们叫它米仓沟将军墓,其余32座墓都是在集安境内。

我们看到在朝鲜发表的资料中,壁画墓有68座,朝鲜境内壁画墓数量比我们多。

目前发现的墓葬壁画题材,早期出现的是以生活为主。

中晚期出现的装饰纹比较多。

晚期的是以神话图象为主。

这是它的一个变化过程。

这是目前我们发现的墓葬壁画中比较早的(见图1),我们把它定在四世纪中后叶。

我们一进入墓室之后正对着墓门的地方是北壁,是它的主壁上,是墓主人的宴饮图或者叫宴居图。

其中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墓葬壁画又不能把整个房子都画在上面,用斗拱是代表在居室内。

在屋子中还有一个装饰就是我们所说的帷幔,帷幔下面还有打结的飘带,颜色已经褪色了,所以看起来不是很鲜艳,在当时颜色应该是非常鲜艳的,因为我们在后期发现的一些保护比较好的墓葬壁画中,看到的颜色有比这个更鲜艳。

在这幅墓葬壁画所画的居室中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男主人,他的面部图案都已经完全脱落了。

他对面坐着两个是女主人的图案,男主人是坐姿,女主人是一个跪坐姿的形态,后面的人物形象是依次向下排列,有女侍,有男侍,墓葬壁画中仍然有侍从形象。

每个主人的旁边都会有一个三足几,就像我们今天的茶几一样,三足就是三个腿的,叫三足几,侍从在给主人送食物的时候也是端着这个几,几的足就像动物的蹄一样,所以叫兽蹄足。

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晰一些,就是三足几和四足几(见图2),上面放着盛食的器物,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碗或者是碟、盘子等。

神秘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神秘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神秘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之前群里有位朋友,老是质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整天说金字塔、麦田圈、复活节岛巨石像这些国外的神秘事件,中国的呢?为什么不说说中国。

估计好多朋友也都有这个想法。

所以,今天咱们就说说中国自己的神物!但是说之前,必须先托咐几句。

中国文化,足以包容得下众多神秘的事情,随便拿出个阴阳五行、易经风水,这些都是科学体系尚需要继续进步完善才有可能来解释的经典智慧!历朝历代,古今中外的大德大智们都已经掰开揉碎说了N 多遍了,我在这里哪有什么资格说呢?要说也只是找一些边角料,给大家攒个小段子叨叨两句。

所以啊~~各位放轻松,别较劲,就当是茶余饭后解解闷好了。

下面正式开叨~~伏羲,三皇五帝之首,中华的人文始祖女娲,抟土造人之神,华夏的孕育之母《伏羲相》绢本,南宋,马麟绘这俩位怎么跑到一起去了呢?还交尾?交尾不就是那啥嘛(好羞羞)~~再说了,交尾不是蛇呀、苍蝇蛾子才干的事情吗?伏羲女娲可都是人类的老祖宗啊~~交哪门子尾呢?这些疑惑,倘若是放在教科书里可想而知,肯定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力量的崇拜...神话是也...”等等,如此云云。

然而这样的解释不用多说,都是“套路”。

就好比小孩子问父母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得到的回答要么是“充话费送的”、要么就是“神仙姐姐送来的”、稍微接近一点的则说是“胳肢窝里钻出来的”,不负责任的则说“是河边捡来的”,更有新生代的回答是“魔兽里刷装备刷出来的”。

不管怎么说,大人们都心知肚明回答这个问题的尴尬所在。

即使明明白白地说出真相,小孩子也未必能懂。

所以就先缓冲一下喽~~那么这个“伏羲女娲交尾”交尾呢?既然这不是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造出来的,那这实际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张古画开始。

解放前,外国“探险家”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中盗走了一副古画,后来几经周折,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直到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文版杂志《国际社会科学》作为试刊号,以“化生万物”为名,在首页插图上刊登了这幅古画——伏羲女娲交尾图,才使得此图瞬间震撼了世界。

中国最早的八卦图

中国最早的八卦图

最早的八卦图单磊磊癸巳年除夕作八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符号化,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精粹。

八卦的产生和起源已经不可考,能见诸文字的记载几乎都是以“据说”“传说”“据传”等开篇。

即便如此,但仍然有两幅八卦图流传了下来,它们分别是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

至于两者的实物,主要见于各种唐宋文物,如1987年5月在青神发现唐代八卦铜镜。

那么目前我们能见到的画成图的八卦是什么时候画的呢?我们都知道八卦配四方共有161280种排列方式,那么除了已经定下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外还有其他的八卦流传吗?2004年07月02日新华网报道《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发现中国最早的八卦图》。

文中称“在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古墓壁画中发现的八卦图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八卦图实图。

”“这幅八卦图出现在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贵族墓葬五盔坟四号墓室北壁的左下角。

壁上绘有一个道士形象的人:他跣足坐于莲台上,左腿盘屈,右腿立起,披发低首,身着绿色羽衣,一只手在地上绘着一幅八卦图。

”“据了解,中国卦学界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八卦图是在古代文献中发现的。

在《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中刊载着十一个带文王八卦图的古镜,其中年代最早的一块为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的“隋十六符铁鉴”。

但一直没有发现其实图。

多数中国高句丽考古和研究专家认为,五盔坟四号墓应建于六世纪中叶到七世纪初,但也有专家认为应建于北朝时期,时间约为公元五世纪末到六世纪初之间。

因此,与“隋十六符铁鉴”相比,四号墓中的八卦图可能要早半个到一个世纪,至少与之同期。

而作为八卦图实图,这个八卦图无疑为中国最早。

”其图如下:图I如果报道属实的话,那么这幅壁画应该就是我国最早的八卦形状方位图了。

但是由于图中只有五个图形符号,并且图形并不十分清晰准确,这就给最终确定精确的八卦图增加了难度。

目前只能通过计算机分析研究这幅壁画并最终确定该幅壁画上所画的八卦的顺序。

方法和分析如下,先从原图中截图生成图I。

再进行处理生成图II图III,将图II放大后处理生成图IV图V。

走近真实的高句丽——读王希丹的《集安高句丽墓壁画的音乐考古学研究》

走近真实的高句丽——读王希丹的《集安高句丽墓壁画的音乐考古学研究》

少读《乐府诗集》,知两汉间朝鲜民族有《箜篌引》之曲①。

霍里子高妻丽玉的故事,看似有名有姓,却让人一头雾水;读音乐史,知道隋、唐宫廷燕乐中均有《高丽伎》,史书言之凿凿。

高丽音乐究竟如何?却如雾里看花,不得要领。

历史上的高丽音乐,仅此而已。

王希丹的《集安高句丽墓壁画的音乐考古学研究》近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她的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是以发现于吉林集安的高句丽壁画墓中的乐舞、乐器图像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古代音乐史视角所做的音乐考古学研究,让我们走近了一个真实的高句丽。

近来中国音乐史学会就未来学科的建设,召开了2次学术会议。

就其实效而论,似未切中时弊。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自叶伯和、顾梅羹起,直至集大成者杨荫浏先生,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传统以文献为基本史料、以“引经据典”为治史方法,这在前辈们是得心应手;就他们的古文献功底而言,我今后辈自难望项背。

故此,古代音乐史学科的发展,再着眼于前人对文献的疏遗来发掘新的史料,其难度可以想见。

也就是说,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要使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获得较大的、甚至突破性的改观,看似不甚现实。

而另一方面,中国现代考古学学科的收稿日期:2019-03-22作者简介:王子初,男,中国音乐史学会名誉会长,郑州大学音乐考古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郑州450000)。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箜篌引》,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7-378页。

文章编号:1003-7721(2019)02-0153-05走近真实的高句丽——读王希丹的《集安高句丽墓壁画的音乐考古学研究》王子初摘要:王希丹的《集安高句丽墓壁画的音乐考古学研究》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文章简介该专著展现了针对所见吉林集安一带出土的公元4—7世纪,较为集中的高句丽7座壁画墓葬的相关内容进行考古研究的成果。

文章认为该书是集安高句丽墓壁画是高句丽考古、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反映出高句丽墓葬文化的变迁,从日常生活、社会风俗到神明意识,多方面、多视角的展现着高句丽的社会生活,蕴藏着高句丽音乐的历史信息。

集安禹山41号高句丽壁画墓的时代_赵俊杰-201401考古与文物

集安禹山41号高句丽壁画墓的时代_赵俊杰-201401考古与文物
出现花形垫片,泡座更退化为一骨制圆形薄片。 其 B 型泡饰处于演变序列的末尾,时代最晚。
禹山 41 号墓还出土有一副木芯包铁片马镫, 镫柄为粗短的条状,柄上部有一长方形横穿,踏板 上有 6 枚踏钉。董高、王巍和王铁英对于这种直柄 横穿型马镫( 轮镫) 的来源、演变有着基本相同的认 识: 这类马镫首先出现于辽宁朝阳地区的鲜卑人墓 葬中,先为木芯包三面铜片或皮革,稍晚时期为木 芯四面包铜片( 通常鎏金) 或铁片,而铁马镫的出现 更晚一些,演变趋势为镫柄越来越短,踏板越来越 宽。但具体到禹山 41 号墓马镫的时代,三位研究 者的观点存在差异,董高认为约在 5 世纪初至 5 世 纪中叶,后二者则推定为 5 世纪后叶[17]。谏早直人 通过对高句丽马具的综合研究,指出太王陵的木芯 鎏金轮镫是目前高句丽地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马 镫之一,高句丽地域的马镫形制演变与朝鲜半岛南 部大致相同,演变轨迹为无踏钉的木芯包金属片轮
马镫踏板处起防 滑作用的踏钉的出现, 是马 镫 制 作 技 术 的 一 大 进 步。据 此 将 表 一 所列的五件( 副) 马镫按踏钉的有无分为两组, 第一组中太王陵出土的马镫雕刻精美花纹 ( 图 三,1) ,显系非实用器,目前对该墓墓主的推定分 歧主要集中于故国壤王( 384 ~ 391 年在位) 与广 开土王( 391 ~ 412 年在位) ,因此将马镫的制作 年代定为 4 世纪末 5 世纪初当无太大问题。而 七星山 96 号墓的出土品镫柄明显缩短,制作年 代也稍晚一些( 图三,2) 。第二组的马镫出现踏 钉,显示出其时代晚于第一组的马镫,但也呈现 出以下特征: 第一,禹山 41 号墓与万宝汀 78 号 墓中所出马镫柄部进一步缩短,但柄部相对较短 的镫环较窄( 禹山 41 号墓马镫) ,柄部相对较长 的镫环较宽( 万宝汀 78 号墓马镫) ( 图三,3) ,镫 环最宽的地境洞 1 号墓的出土品柄部又最长; 第 二,禹山 41 号墓出土品材质为木芯包铁片,万宝 汀 78 号墓出土品材质为木芯包金铜片 ( 图三, 4) ,而地境洞 1 号墓出土品存在是铁镫( 金属镫)

高句丽墓葬和壁画

高句丽墓葬和壁画

高句丽墓葬和壁画吉林集安和辽宁桓仁境内,发现大批高句丽墓葬,内部绘有精美壁画。

这些墓葬属高句丽王国晚期墓葬,其中半数以上的墓群是高句丽国王、王后或是贵族的墓,墓中大部绘有精美细致的壁画,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一些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高句丽独特的墓葬风俗对其周边的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载PDF格式《高句丽墓葬和壁画》东北吉林集安县境内,学名叫“集安洞沟古墓群”的高句丽墓葬,是吉林省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古墓群之冠。

有高句丽国建国700多年间遗留下来的墓葬达1万余座,仅现存较为完好的就有7160座之多。

这些古墓群分布的范围极广,绵延几十里,加之墓类繁多,内涵博大精深,不可小觑。

高句丽洞沟墓葬群将军陵-东方金字塔这个洞沟古墓群里著名的古墓壁画,绘于墓室土壁上,非常精美的壁画哟!高句丽洞沟精美壁画这些高句丽壁画是研究公元5世纪至6世纪,高句丽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洞沟墓葬群其中有一个将军陵,被称为“东方金字塔”,底面积960平方米,由1100多块巨型花岗岩石条堆垒砌筑而成,其最小的护坟石都有15吨重。

这个建天集安城东北4公里龙山脚下悬崖上的将军陵,据考为二十代王长寿王陵,造型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墓体建筑雄伟,造型明快庄严,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

高句丽墓葬群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

历史上存在了705年的高句丽少数民族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

高句丽王城外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发现的八卦图被确认为中国最早的八卦图实图。

高句丽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

韩国美术史

韩国美术史

1,论述高句丽壁画发展过程。

高句丽是三国之一, 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

其古坟文化, 在形式分为两种: 一是石塚, 一是石室封土坟, 大部分壁画出现在这类墓中。

中心一为中国吉林省的集安(古称“国内城”), 一是朝鲜的平壤。

时间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4——5世纪)墓: “T(品)”的形式, 多室墓, 主要画的是墓主人生活风俗和肖像画。

中期(5——6世纪)墓:“吕”形式, 二室墓, 主要画的是人物风俗画和四神图。

后期(6——7世纪》墓:“口”形式, 单室墓, 比较强调的是四神图。

平壤地区的早期墓葬:安岳三号墓, 357年, 黄海道安岳郡龙顺面柳雪里, 1949年发现。

以前室为中心的T(品)”形多室墓。

西侧有墓主夫妇像和起居壁画, 和河北安平汉墓墓主肖像的关联, 关于墓主的身份引发争论, 一说是冬寿, 一说是高句丽美川王。

在题材上与东汉墓葬有着继承和变化: 与儒家思想相关的古代圣人、忠孝人物、烈女题材和祥瑞图像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庖厨、车马、行列图等世俗题材和女性题材。

侧室屋顶和墓主肖像中的莲花图案, 与佛教因素的介入有关。

德兴里壁画墓, 408年, 平安南道大安市德兴里, 壁画分为两层, 上层神话传说, 如升仙辟邪图像、牛郎织女传说和狩猎图像, 其中人头鸟身的形象可能与佛教的传入有关。

下层主要表现日常生活。

前室后室北壁都出现墓主像, 前者是公共的对外空间, 绘画技法上应用是透视法, 后者是私人空间。

前室西壁有《十三郡太守来拜图》, 后室西壁出现建筑、人马图像, 东壁有莲花纹,2.平壤地区的中期墓葬双楹塚, 平安南道龙冈郡池云面真池洞, 5世纪, 前室后室之间有八角形石柱, 与早期相比, 无侧室, 前室面积缩小, 功能退化, 图像变得简单, 大多是装饰花纹。

后室北部的《墓主夫妇坐像》表现形式与神像相似, 大小与其他人物无如同生活中的私人空间。

与后来的风俗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室顶的莲花花纹已经稳定下来。

高句丽壁画墓四神图像与中国的天文学_神话学

高句丽壁画墓四神图像与中国的天文学_神话学

〔作者简介〕 张碧波,男,1930年生,195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班,1985年起工作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国北方文化史、东北民族与疆域,邮编150080。

2005年第1期(总第81期)北方文物NORTHERN C U LT URA L RE LICS NO 1112005T OT A L 81〔民族史论〕高句丽壁画墓四神图像与中国的天文学、神话学张碧波〔关键词〕四神图像 天文学 神话学 文化归属〔内容提要〕高句丽的文化归属问题是高句丽历史文化学的薄弱环节。

从高句丽壁画墓四神图像的文化考察入手,深入揭示其四神图像的文化渊源于中华古老的天文学与神话学,其壁画属于中国古老神话的综合体,四神图像的文化功能在于护送亡者升天。

在西汉壁画墓与高句丽壁画墓的比较中揭示出二者属于一个共同的历史文化体系,对高句丽的中华文化归属问题作出明确的判断。

〔中图分类号〕K 892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83(2005)01-0060-08 高句丽壁画墓是高句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壁画墓四神图像涉及中国古老的天文学与神话学,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所显现的文化功能,又是判断高句丽壁画墓的文化性质,进而成为判断高句丽文化归属的切入点。

高句丽壁画墓的年代学考察据中外考古学界统计,现已发现的高句丽壁画墓近百座,根据其形制与壁画内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年代分期。

杨泓认为“高句丽壁画墓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多室墓,石材处理粗糙,形式大小不一,主室四壁绘墓主人生活起居,墓顶用日、月、星辰、奇兽珍禽等以象征天空,石上先涂白灰,其上作画。

第二期总的特点是生活题材仍旧存在,但四神像逐渐兴起,有取而代之的趋向。

墓制由多室变向单室,抹角叠砌制度出现、发展并成为定制,石材处理仍粗糙。

第三期特点是四神图像成为壁画主要题材,墓室为方形单室,前置一较长通道,墓顶结构发展为成熟的抹角叠砌,石材处理非常工细。

高句丽墓室壁画纹饰的发展探究

高句丽墓室壁画纹饰的发展探究

高句丽墓室壁画纹饰的发展探究根据自己对集安高句丽古墓室壁画和中原各地区墓室壁画的了解,本文主要从其纹饰的发生、发展进行比较。

分别对集安高句丽古墓纹饰、图样的演变、发展与两汉时期中原各地区墓葬绘画来分析比较,如帛画、壁画、石刻画。

古墓壁室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古墓室壁画纹饰的发生以及发展代表了本民族的兴衰始落,也是富于传统文化的特殊内涵,以各种各样的纹饰和绘画来形象地表现古墓室壁画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有车马出行、宾客宴饮、歌舞百戏、膳厨围猎、奇禽异兽、神兽仙怪、方相神、门卫力士等内容形式的图案纹饰,它们又以相对传统固定的形式来表现,其表现手法也是把装饰画作为其主要内容,其图案纹饰又具有比较强的装饰性,并与墓室结构紧密的结合,这是用来装饰墓室壁面的图案纹饰。

本文结合对高句丽古墓壁画了解和感受,主要从其图案纹饰的发生、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集安高句丽的墓葬壁画现在已经发现30座左右,约有10座墓室壁画的内容各种各样,且保存比较完整。

一、高句丽墓室壁画纹饰的发展背景在古墓壁画文化遗存中,也就是高句丽民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墓室中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图案纹饰,既丰富了墓室壁画的画面,也是高句丽上层生活阶级的一种习俗反映,并成为了高句丽古墓壁画纹饰的重要研究部分。

在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下,以其多样的纹饰、独特的造型,昭示了高句丽民族的发展历史,涵盖着地域、年代、宫殿、寺庙、陵墓等诸多文化信息,尤其是纹饰中云纹、莲花纹、忍冬纹运用的比较多一些。

忍冬也就是俗称的金银花,其纹饰图案在高句丽墓中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兴盛,许多追求长生不老的道士经常服用忍冬,这也是他们追求的宝物,这样也就给忍冬富于了长生、吉祥、神奇的意思。

这种纹饰也就多出现在富贵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墓室中,这也正是墓室主任所想要的。

高句丽的莲花纹饰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图案纹饰。

主要因为高句丽古墓室装饰性纹饰纹样多数为莲花纹饰,莲花纹饰占据80%以上,这种情况和比例,在公元4世纪到6世纪期间中原地区的纹饰文化与东北亚纹饰文化中,都应该去发现研究它。

集安高句丽“折天井”墓的时代

集安高句丽“折天井”墓的时代

目前学界对于阶坛石室墓为高旬丽积石
墓最晚 出现 的类型 已有共识 ,但对 于晚期积 石墓 编年 的研究却重视 不足 ,长期 以来 多 以
合研究, 将该墓时代推定为 5 世纪后叶晚段

5世纪末 ,那么 ‘ J ‘ 折天井 ”墓 的下限当不
会晚 il 时期。 二一
在笔者看来, 天井” ‘ 斯 墓四壁上部内倾,
博物馆研究 2 1 02年第 1 ( 期 总第 17 ) 1期
・ 史 与考 古・ 历
集 守 高 甸 丽 甜 天 井 肟 墓 时 代 “ 折天井”墓从形制、构造上
规则 ,长 4米 ,宽 3 . ,现高 3 米 。墓室 6米 . 3
看晚于禹山 14 号墓 , 01 时代约为 5 纪后 世
成为高句丽最晚期积石墓的备选对象。万宝 汀 7 号墓出土的半球座泡饰形制与麻线沟 1 8
学者调查 【,16 J 96年测绘洞沟古墓群时 ,将
下部錾刻有细槽 ( 图一 : ) 3 ,与将军坟陪琢
的做法相 似 ,可防止雨水渗 入 ,故室 内壁 画

其编号为 JMI9 。18 年集安市文物普查 S 28 93
队又 重新对其进行 了调查、测绘 ,发现耳 室
部得 以保 存 ,而 “ 折天井”墓仅 采用石块

,马
将军坟及其陪壕作为晚期积石墓的代表,缺 乏更多有说服力的实例。从实际隋况来看,
此二者的时代可能不会晚于 5世纪中叶,而
前述的禹山 14 号墓已经可以晚到 5 01 世纪后 叶晚段— _ 世纪末, 5 由此可见, 将高句丽积
藻井构造实与四阿顶无异,只是较为简单古
拙, 该墓的朝向、 构造都与通 沟十二号墓 ( 马 槽墓 ) 北室 ( 图一 :4 )相似 ,时代可能与 其 基本相 同。马槽墓为 同封异穴墓 ,将两个 墓室视为基 本 同时构筑应无 太大问题 。该墓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红山文化雕塑红山文化,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雕塑,是中国原始雕塑,大体分为人像雕塑和动物雕塑两大类;红山文化陶塑与泥塑女神像的出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重要的美术考古新发现之一;1982年,在辽宁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中,首先发现一批小型陶塑孕妇像;1983年,在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发现一件与真人等大的泥塑女神头像,五官清晰,造型逼真,目光炯炯,嘴唇掀动,颇具神秘色彩;附近还有更大的女性塑像残块出土;研究者一致认为它们是丰收女神或地母神的形象;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这条玉龙墨绿色完整无缺,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音列;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2、良渚文化玉琮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类型,良渚文化玉琮出土于该区域;浙江余杭反山出土了一件大玉琮,宽博厚重为目前所知良渚玉器之首,有“琮王”之称;上面刻画的神徽图案,可能是多个氏族图腾符号组合、演变而成;良渚文化玉器多用减低平雕加阴刻线的手法作器表装饰,工艺水平更高,其上的兽面纹饰与后来商代青铜器表面的饕餮纹可能有渊源;3、龙山文化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着称;潍坊姚官庄出土的蛋壳黑陶盘口花柄圈足杯,轮廓曲折多变,造型稳健俊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黑陶与彩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做了准备,也为以后陶瓷器的发展奠定的基础;第二章1、三星堆铜塑13广汉市是古代蜀国的都城之一,70多年来,那里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探索古蜀文化的重要目标;1986年7~9月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两坑上千件蜀国珍贵文物面世,顿时轰动中国,震惊了世界;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铜器;其中,一号坑出土青铜器的种类有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等;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器有大型、跪坐人像、人头像等;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该像身高181.2厘米,连底座高262厘米,头戴华冠,粗眉大眼;身着饰有云龙纹的左衽长袍,双臂上举,夸张的双手握成环圈状,足腕佩戴脚镯,赤足立于镂饰兽面纹覆斗形方座上,神态威武肃穆;关于铜像的身份,一种意见认为是正在主持祭奠的巫觋,另一种猜测他可能是政教合一的蜀王;遗址中还出土了与真人头部等大的青铜头像或人面像数十件,内有一件特大神面像,作者运用浪漫手法夸张强调其视听器官的特异功能,作双目纵突,大耳宽嘴的奇特造型;2、金沙石雕金沙遗址是四川地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其中有一批雕刻精美、制作细腻的石雕艺术品;金沙遗址的是石雕艺术品从题材上可分为人物和动物两大类;人物多为跪坐人像;动物类石雕有石虎、石蛇、石鳖等;金沙石雕在造型上成熟而稳重,在形象上丰满而传神,在雕刻技艺上简练而娴熟;具体表现为:精心选材,依料施工;雕刻时均以对称法处理构图;充分利用色彩对比;突出重点,刻画细腻,手法简练;雕塑者的写实技巧与形象塑造能力已达到了较高水平;3、楚漆木雕4、商甲骨文051899年甲骨文在河南安阳被发现,不但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中国书法史研究也具有深远意义;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时当商代后半期,在它之前一定已经有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商代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直系先祖,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开端;甲骨文的内容是商王室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时刻写的“卜辞”,大部分是用尖利的工具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出来的,笔画以直线形居多,往往十分纤细,但殷商后期的笔画渐显丰腴,还出现弧形线条;晚商时期,政教合一,由商王亲自主持占卜仪式,甲骨文的艺术水平达到了顶峰;值得注意的是商代的甲骨文都是先用毛笔书写的;总体上,甲骨文还处在汉字尚未定型的阶段,与后世规矩的文字相比颇具韵味;5、西周金文若商代的书法以甲骨文为代表,那么西周书法的代表无疑是金文;由于钟、鼎之类重要的礼器上有不少长篇巨制的铭文,金文也称“钟鼎文“;金文是比甲骨文更成熟的文字,从西周早期到战国,越到后来,字形越趋向规整划一,结构也越趋向定型,距象形图画越远,而离抽象符号越近;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是目前所知最长的青铜器铭文,从侧面反映了汉语文包括汉字的成熟;西周金文的书法风格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代表作是“大盂鼎”铭文,字体庄严凝练,用笔方整,行款趋向整齐划一,气度恢弘;中期代表作有“史墙盘”铭文,字体雍容秀丽,笔画粗细划一,体势平整;另一代表作“大克鼎”铭文,字体工整均匀,舒展端庄;晚期延续了中期的书风并发展成熟,体现出多样的风格倾向,如“散氏盘”笔法草率,已开后世“草篆”之端倪,“毛公鼎”用笔圆劲雄健,“虢季子白盘”典雅灵秀;毛公鼎和虢季子白盘铭文表现出来的新风貌,被认为可能是汉字六体之一的大篆,应是对以前使用的文字进行厘正、变革和规范了的新体,是西周时期文字规范化趋势的高峰,对以后秦的文字和书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章1、汉代陶俑汉代陶俑在西汉与东汉时期都十分有特色;西汉陶俑长于刻画动态,艺术手法趋向简洁概括;“汉承秦制”,西汉前期,从皇帝到某些军功显赫的将领、诸侯王或贵戚,也用陶塑兵马俑随葬,以炫耀生前的地位和权利;西汉陶塑侍女俑,以陕西西安东郊姜村白鹿原出土者最为娴静俊美;舞女俑以西安白家口出土者最为出色,长袖飘拂,舞步轻盈,体态极为洒脱;山东济南无影山西汉墓出土的乐舞杂技陶俑盘则以塑造欢快热烈气氛而见称;东汉陶塑题材广大,形象愈加生动传神;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击鼓说唱俑和郫县出土的立式说唱俑,将民间说唱艺人兴高采烈、自我陶醉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过目难忘,堪称东汉陶塑之杰作;2、摇钱树3、贮贝器4、汉画像石09武梁祠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根据现有资料,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画像石分布地区扩大,形成四个中心区:一、山东、苏北、皖北区;二、豫南、鄂北区;三、陕北、晋西北区;四、四川地区;此外,北京、河北、浙江海宁等地也有零星发现;西汉晚期的代表有河南南阳赵寨砖瓦厂画像石墓画像石;新莽时期的代表有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画像石,具有布局舒朗、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象质朴等特点;东汉前期画像石代表有孝堂山石祠画像石;孝堂山石祠旧讹传为西汉孝子为其母所建之享堂;石祠为南向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祠内石壁及三角楣上,布满精美画像,有神话传说、天文星象、历史故事周公辅成王、泗水取鼎,也有封建贵族朝会、出行等生活场面,具有东汉早期精炼质朴的风格特点;东汉后期的代表有武氏石祠;武氏石祠,位于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西北,包括武梁、武荣、武班、武开明四个石室及两个石阙,计存画像四十余石,在汉代画像石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汉代画像石的典型代表,早在宋代即为金石学家所重视;其中武梁祠为面北的单檐悬山顶单开间石结构房屋,由东西山墙、南墙及屋顶前后两坡等五块石材组成;西壁画像分五层,第一层为山墙锐顶部分,刻西王母和奇禽异兽,第二层为古代传说中的始祖及帝王图像,第三层为孝子故事,第四层为义士故事,第五层刻车骑人物;东壁画像也分五层,第一层刻东王公、仙人及奇禽异兽,第二层刻列女故事,第三层刻孝子故事,第四层刻义士、列女故事,第五层刻庖厨及县功曹迎处士场面;南壁因无锐顶部分,故而画像分四层:第一层为列女故事,第二层为孝子故事,第三层人物众多,故事不明,第四层,中央为通连第三层之楼宇下层,室内画四人,室外两侧各画一人,两侧为向左方行进的车骑人物;武梁祠屋顶前后坡皆刻祥瑞图案;武氏祠前后室与左右室的石刻画像,其题材内容及艺术风格和武梁祠相仿,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泗水取鼎、孔子见老子、孔子门生等历史故事,并有仙人出行、雷神出行等繁复生动的构图,神话色彩更加浓郁;武氏石祠刻画像皆用减低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作者擅长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代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出色;5、汉碑汉碑即汉代碑刻;碑文字体以隶为主,碑额文字多用篆书;汉碑是东汉丧葬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所谓汉碑即指神道碑,这是汉碑与一般汉代刻石的重要区别;与汉碑体制的高度成熟相适应,汉碑碑文也已成为典型化的文体;根据汉碑的书体特征和风格倾向,汉碑可概括分为以下三类:方拙朴茂,峻抒凌厉,例如张迁碑、鲜于璜碑;典雅凝整,法度森严,如乙瑛碑、孔彪碑;奇古浑朴,诡谲多变,如夏承碑;汉碑由庶民化的——早期汉隶演变而来,因而,作为庙堂正体的汉碑虽然出于文化功用目的而不得不对其所自出的早期汉隶——简帛、孽崖书法进行图式修正,但它却无法从整体上消除掉早期汉隶所具有的强烈的生命感,整体性力量和气势,由此,简帛、摩崖书法基于审美自由的生命原初力在很大程度仍然支配、影响着汉碑的风格生成,这也是构成汉碑千姿百态,风格类型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史因;6、博山炉博山炉是汉代贵族室内常用的一种实用性、装饰性兼具的青铜熏炉;河北满城刘胜与妻窦绾墓出土的博山炉是其中的代表作;刘胜墓出土的熏炉下为圈足,足上的炉柄镂雕成三条腾出波涛的龙,龙头护炉身;炉身上部和炉盖合成层层上叠的峰峦,点缀有树木,神兽、虎豹出没其间,还有肩负弓弩追逐野猪的猎手,以及一些体态灵活的猴子,或高踞峰顶,或戏骑兽背,为作品增添了生趣;全炉纹饰均错银,线条流畅劲健,粗细变化自如;窦绾墓出土的熏炉与之近似,只是把龙改为裸体力士,力托山阿;7、汉代长城汉代长城修筑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当时北方的匈奴势力强大,常侵犯河西一带,劫掠财粮牲畜,骚扰汉民农耕;为使边疆安宁,汉武帝多次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进行西征;打败匈奴后,他开始向河西迁徙汉族居民,然后进行农业开发,紧接着在这里驻扎军队,修筑长城,以阻止匈奴再次入侵;因此,汉代长城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次进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见证;这也为此后在新疆建立、畅通丝绸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汉代长城较之更有所发展;并筑了,它们的长度达到了两万里,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汉朝花如此大力修筑长城,除了军事上的防御之外,汉长城的西部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作用;西汉主要是武帝时期所筑河西长城、亭障、列城、,有力地阻止匈奴的进犯,对发展西域诸属国的农牧业生产,促进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对打通与西方国家的交通,发展同欧亚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8、汉瓦当,是建筑中顶端下垂部分;西汉以“”、“长生无极”等吉祥语作为装饰内容、动物纹样多采用青龙、、、等“”,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信仰;在圆面范围内,尽量体现形体的伸展力度,神态性格明显,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装饰浮雕作品;汉代瓦当是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秦瓦当相比,汉代瓦当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更加丰富,制作也日趋规整,图案井然有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字瓦当的大量出现,不尽完善了瓦当艺术,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和研究范围,更加鲜明的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思想意识形态;总之,汉代瓦当以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时代特征之鲜明,文化内涵之丰富,把中国古代艺术推向了最高峰;第四章1、高句丽壁画墓被誉为“艺术宝库”的壁画墓,记载了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崇拜、与图、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图画在构图等方面与中原以来的古墓壁画并无重大区别;高句丽壁画是反映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中华文明体系的铁证;曾三次出现在吉林省市的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上,证明了高句丽也是后代;伏羲、女娲、、飞天、乘龙仙人、驾鹤、仙人、伎乐人、造车的、神力士和日月星辰也出现在壁画上;这一现象 , 正好说明 ,高句丽文化与炎黄文化一脉相承;除此之外,早期壁画还绘有宫殿、亭阁、马厩、水井、卫兵、侍女、牛马鸡狗、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图案;2、北魏漆画北朝漆画承继战国以来的传统漆画工艺水平,在生活用品和墓葬用品的器表施以装饰特点的画面;由于漆料自身的特性,漆画一般用色明快,形象简洁,风格粗犷;北朝漆画多描绘人物,常选取汉晋以来流行的孝子烈女、历史故事,画面并书写榜题和赞文,表现出漆画追摹绘画的倾向;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和宁夏固原漆棺画是其中的代表作;司马金龙墓漆画以朱漆为底,墨线描绘,榜题黄底黑字,题材内容以及一些画面的处理与女史箴图极为相似;其墓内屏风漆画带有南方画风,或与墓主人身世有关,这也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传世作品,女史箴图所表现的时代风格;3、顾恺之15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他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认为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紧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在描绘七贤的诗句中,他体会到“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在记载中可见他重视传神的肖像画的成就;在他的创作活动中,最为知名的则是在瓦官寺绘制的维摩诘壁画,他所表现出的过人才智轰动一时,传为画史佳话,张彦远曾借用庄子的“清嬴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来加以概括;这正是探究玄理,又在追求恬淡寂寞的胜流名士的真实写照;这种内心恬淡的心理刻画和修骨清像的类型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产物;关于顾恺之的绘画风格和技巧特点,前人的评价和论述不少,刻结合传世作品来理解;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传·仁智图;女史箴图唐摹本是依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共九段,内容是讲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画家通过对当时宫中贵族妇女的生活描写,展露出她们的神采;图卷中的一系列动人的形象,注重用线条来造型;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风浮云、流水行地”一样;顾恺之已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界;列女传·仁智图宋摹本沿用自汉代以来的传统题材,但在情节的表现上则注意到以人物的动态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洛神赋图宋摹本是据诗人曹植洛神赋而画的;古代一些画家曾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流传下来的洛神赋图有几种摹本,其中以故宫藏的一件较为古朴;绘画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画面人物之间的情思主要不是依靠面部表情来显露,而是依靠人物之间互相关系的巧妙处理展现出来;画中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情意,使人体会到顾恺之概括为“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4、秀骨清像秀骨清像是南朝画家陆探微擅用的一种绘画风格;一般多指所绘宗教人物画所表现出来的面目清秀,棱角分明的艺术特点;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中期的佛教流行一种“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这种造像特征来源于南朝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陆探微善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做到“精利润媚”、“笔迹劲力如锥刀”;创造的清秀隽永的形象,是对崇尚玄学、重清淡的六朝人士形象的生动概括,人称“秀骨清像”;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南朝画家陆探微说:“陆工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力,如刀锥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与其说是对陆探微画风的评语,事实上这已是美术史上对六朝美学风骨的整体概括;5、张家样0310张家样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样式之一,主要用于寺庙壁画;创始人是南朝萧梁的画家张僧繇;由于梁武帝倡佛法,大量修建寺院,张僧繇受到了器重;“张家样”的风格不同于之前流行的陆探微的“秀骨清像”,而是人物形象比较丰腴,“面短而艳”,富于肌肉的肥胖感;在用线上创造了豪迈疏朗的“疏体”,这种风格被后来唐代的吴道子继承;张僧繇无传世作品,可以从传世的北齐校书图宋摹本和山西太原娄叡墓壁画详见“张家样”的大体风格;6、曹衣出水曹衣出水是北齐画家曹仲达擅用的一种绘画风格,人称“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的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这一风格特征吸取了印度笈多造像的特点,同时融入中原画风,是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曹仲达的作品已不存,但从克孜尔早期壁画中可以感受“曹衣出水”的风采,反映出中外艺术在当时的交流与融合;7、画品画品是南齐画家、理论家谢赫所着的画论;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的理论文章,即“六法”,同时也对曹不兴以来的27位画家分别品第高下;文中首先提出绘画的功能是:“明劝诫,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显然继承了曹植“存乎鉴戒者,图画也”的理论思想,十分明确地概括出绘画创作与政教密切相关的理论主张;“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及构图;而“传移模写”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画品的出现受到时代的制约,品评体裁的出现受汉以来人物品藻风气的影响;画品的体裁为后世所继承和效仿,陈时姚最撰续画品接续谢赫画品,记录了南朝后期的画家;这种体例也曾为后代画史着作所采用;8、南朝陵墓石雕14在今江苏南京郊区和句容、丹阳县境内,分布着三十余座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帝王、贵族陵墓,墓前依一定制度竖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陵墓前石兽一般通称辟邪,形如狮子而有翼,有角或无角,它们是根据传说臆造出来的,借神兽立于墓前取其驱邪或求仙的含义;根据文献资料,可将双角者称为辟邪,独角者称为天禄;这些石兽形体硕大,气度恢弘,形象虽源于狮子,但形体极尽夸张,整块石头雕凿的兽形一般身体颀长,腰部弯曲,头小颈长,昂首阔步,整个体态形成有力的曲线;它们身上虽雕出飞翼,但绝无轻灵欲飞之状,而是强调以体积感和重量感来突出轩昂威严的气势,以此来表现墓主人无上尊贵的身份;在这批石兽中南朝宋武帝陵前的石兽、齐武帝陵前的麒麟等具有代表性,雕刻设计的意向是十分成功的;南朝石兽就其形式来说,是承袭汉代石兽雕刻的;尤可注意的是,它的渊源可上溯到古代波斯的雕刻;这种形式虽然后代不再有,但由于利用整体石材,以洗练的手法表现雄伟的气势,显然影响着唐代陵墓前的诗诗形式的创造;9、青州龙兴寺造像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多数形体较大,包括北魏至北宋延续 500 年的石、玉、陶、铁、木和泥造像 200 余尊,其中以北齐时期石像最多,有佛、菩萨、弟子、罗汉、飞天、供养人等多种题材;造像有浮雕、镂雕、线刻、贴金、彩绘,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为山东地区北魏至北齐时期的石佛造像提供了一批珍贵的断代标本;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佛教美术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的实物资料;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的发。

八年级下册美术《.集安壁画》

八年级下册美术《.集安壁画》

2、高句丽壁画另一个特点是装饰图案。主要有“王”字连续花
纹,莲花图案,环纹图案等等。这些图案简洁明快,富丽高雅, 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线条、风格、内容、色彩
敦煌壁画的线条是比较严谨的, 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能 够以简练的笔墨,塑造出个性鲜 明和内心复杂的人物形象。感情 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 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 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 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 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
这两幅图分别是什么壁画? “西北有敦煌,东北有集安”,本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一下集安壁画。
一、集安壁画 概述
1、集安古墓壁画完成于公元3 年至 公元427 年,高句丽迁都平壤之 前。众所周知,前秦建元二年(公元 366年),开始凿建敦煌莫高窟。由 此推算,集安高句丽壁画创作时间 与敦煌早期壁画创作时间基本相同, 或更早一些。只是敦煌莫高窟历 经北魏、北齐、西魏、北周、隋、 唐、五代、宋、西夏、元、明代 , 历时千载,相继凿建,现保存壁画 4.5 万多平方米。而集安古墓壁画, 由于高句丽迁都平壤、战乱和封禁, 长达1500多年一直埋没在乱石荒草 之中,直到1949 年全国解放之后, 我国考古工作者才对集安壁画认真 清理和保护。
三、艺术价值
集安高句丽壁画,不仅内容丰富,色彩鲜艳,技巧高超, 同时自成体系,有 一个从早期、中期到晚期的发展过程,充分显示出它的艺术价值。除壁画数 量上不如敦煌之外,在绘画内容、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绘画技巧和绘画 材料上,都不在敦煌之下,谈及中国古代壁画艺术时,如果说,“西北有敦 煌,东北有集安”。
请说出集安壁画有 什么特点? 它与其他同时期的壁画 有什么不同?
4世纪后期~5世纪前期的壁画, 主要为反映高句丽上流社会生 活的家居、出行、狩猎、娱乐 等写实画面 。

“金乌负日”源流图说(文:李守力)

“金乌负日”源流图说(文:李守力)

“金乌负日”源流图说(文:李守力)1、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双鸟负日”骨雕和“双鸟朝阳”牙雕,可说是最早的“金乌负日”的资料。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与1100年之后的凌家滩遗址玉鹰有传承关系):尺寸:长16.6、残宽5.9、厚1.2厘米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这是一件象牙雕刻的“蝶形器”残件。

正面有阴线雕刻图案:中间为一组同心圆,象征太阳;外圆刻有光芒,象征太阳的光和热;两侧对称雕刻昂首相望、面向太阳的凤鸟,表现出双鸟背负太阳运行的主题。

在图案两侧对钻有6个小圆孔,以便于捆绑或悬挂之用。

在我国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中,鸟是太阳飞行的载体,《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汤谷上有一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骨匕“双鸟负日”骨雕:“双鸟负日”骨匕表现的是以双鸟异首同身组成的两组图案,骨匕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线组成富有节奏感的几何纹饰,这些鸟纹图像原型出自“金乌负日”神话,也反映了河姆渡人对鸟的特定审美意识。

2、凌家滩的玉鹰,胸腹刻有大小两圆,两圆之间刻有八角星纹,象征太阳与八风八节,鹰首侧视、双翼展翅、神采飞扬。

(距今5300年到5600年)玉鹰:此玉鹰相对于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在时间上晚了1100多年,但是两者却有着不可思议的亲缘关系,两者都是六个钻孔,中心都有太阳纹,都有鸟的形象。

3、仰韶文化“金乌负日”图:1989年底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出土陶缸上的“金乌负日”图:洪山庙遗址属于仰韶文化阎村类型,其年代同庙底沟类型相当,距今约5500年。

这一时期庙底沟类型中也出土了一幅近似于洪山庙W84的“金乌负日”图,如陕西华县泉护村H165内的一片彩陶片上的“金乌负日”图。

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华县泉护村H165出土的“金乌负日”图:陕西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器上绘有用弧线表示天穹,中有圆形太阳,下有双翅,双腿向后伸展,作神乌背负太阳行空飞翔的图案,正是典型的“金乌负日图”。

中国境内高句丽墓葬壁画题材分析

中国境内高句丽墓葬壁画题材分析

中国境内高句丽墓葬壁画题材分析主讲嘉宾:孙力楠时间:2016年3月26日主讲嘉宾简介:孙力楠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吉林省考古学会理事,吉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东北考古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我讲之前,先做一个说明,大家知道高句丽是一个民族和一个政权的同一个名称,从公元前37年政权建立到427年是迁都到平壤,它横跨今天的中朝两国境内。

我还是以中国境内的墓葬壁画题材做解析,目前我们发现的壁画墓,主要是在吉林的集安和辽宁的怀仁,怀仁目前只发现一座,我们叫它米仓沟将军墓,其余32座墓都是在集安境内。

我们看到在朝鲜发表的资料中,壁画墓有68座,朝鲜境内壁画墓数量比我们多。

目前发现的墓葬壁画题材,早期出现的是以生活为主。

中晚期出现的装饰纹比较多。

晚期的是以神话图象为主。

这是它的一个变化过程。

这是目前我们发现的墓葬壁画中比较早的(见图1),我们把它定在四世纪中后叶。

我们一进入墓室之后正对着墓门的地方是北壁,是它的主壁上,是墓主人的宴饮图或者叫宴居图。

其中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墓葬壁画又不能把整个房子都画在上面,用斗拱是代表在居室内。

在屋子中还有一个装饰就是我们所说的帷幔,帷幔下面还有打结的飘带,颜色已经褪色了,所以看起来不是很鲜艳,在当时颜色应该是非常鲜艳的,因为我们在后期发现的一些保护比较好的墓葬壁画中,看到的颜色有比这个更鲜艳。

在这幅墓葬壁画所画的居室中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男主人,他的面部图案都已经完全脱落了。

他对面坐着两个是女主人的图案,男主人是坐姿,女主人是一个跪坐姿的形态,后面的人物形象是依次向下排列,有女侍,有男侍,墓葬壁画中仍然有侍从形象。

每个主人的旁边都会有一个三足几,就像我们今天的茶几一样,三足就是三个腿的,叫三足几,侍从在给主人送食物的时候也是端着这个几,几的足就像动物的蹄一样,所以叫兽蹄足。

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晰一些,就是三足几和四足几(见图2),上面放着盛食的器物,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碗或者是碟、盘子等。

集安高句丽古墓壁画的装饰特色、纹样演变及与汉文化的联系

集安高句丽古墓壁画的装饰特色、纹样演变及与汉文化的联系

〔作者简介〕 刘萱堂,男,1938年5月生,现为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刘迎九,男,1969年2月生,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毕业,现为吉林省博物馆展览部副研究馆员,邮编130021。

2006年第2期(总第86期) 北方文物NORTHERN C U LT URA L RE LICS NO 1212006T OT A L 86〔考古发现与研究〕集安高句丽古墓壁画的装饰特色、纹样演变及与汉文化的联系刘萱堂 刘迎九 〔关键词〕集安高句丽壁画墓 装饰特点 纹样演变 与汉文化的联系 〔内容提要〕11作者根据多年参加集安高句丽壁画墓临摹工作的体会,选出具有代表性的8座壁画墓,从装饰艺术角度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比较。

21对8座墓的装饰纹样、图像按不同内容分解制成图表,从其中的演变来分析墓葬的分期和发展。

31从两汉的墓葬绘画(帛画、壁画、石刻画)中选出与集安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相近的绘画主题和表现形式进行比较,说明高句丽与汉文化的联系。

〔中图分类号〕K 8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483(2006)022******* 墓葬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在内容上大多数以墓主人的人间享乐和天堂向往为主题。

在形式上又紧密结合墓葬结构,用各种装饰纹样和绘画形象来表现上述主题。

其形式有出行、宴饮、歌舞、庖厨、狩猎、四神、奇禽、异兽、神仙、佛道、方相氏、力士、门卫等主题形成的图样。

他们以传统的、相对固定的模式,采用的表现方法多以装饰画为主,在墓中与结构紧密结合,是装饰墓室与壁面不可分割的图样。

我们把这些图样称为广义的装饰纹样,他们是汉魏晋时期墓葬绘画的基本形式。

本文结合对高句丽壁画临摹的感受,以8座墓为例,从装饰艺术角度谈集安高句丽壁画艺术特点,并结合与两汉时期的墓葬绘画特点进行比较。

集安高句丽壁画墓现已发现约30座,其中有10余座壁画内容丰富,保存较好。

这里选出8座具有代表性的壁画墓(多为我参加临摹的墓),从壁画的装饰艺术角度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国保巡礼】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洞沟古墓群及丸都山城)

【国保巡礼】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洞沟古墓群及丸都山城)

【国保巡礼】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洞沟古墓群及丸都山城)1961年3月4日,国家文物局颁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其中第六类古墓葬的第7号,叫做“洞沟古墓群(包括好太王碑)”。

1982年2月23日,颁布的第二批国保中,第五类古遗址中,也是第7号,叫做“丸都山城”。

到了2001年7月16日,国家颁布第五批国保时,在洞沟古墓群中,增补了长川古墓群和采石场遗址,在丸都山城中增补了国内城遗址。

这两处早期国保,都在吉林省一个叫做“集安”的小县城。

除了文物圈里的朋友外,普通人很少知道他们。

直到2004年在我国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突然“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人们才一下子知道了这个地方。

这样一个不出名的地方,怎么会领先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安阳殷墟”、“大运河”及“丝绸之路”这样的重要历史遗产,率先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呢?原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2000年开始就将平壤一带高句丽墓葬群进行申请世界遗产的工作。

在2003年举行的第2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巴黎会议上朝鲜准备将高句丽墓葬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没能成功。

为了保护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于2002年在吉林集安启动了《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地保护规划》。

这份规划共划定了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两个高句丽都城、十二座王陵与好太王碑等两处附属建筑、二十七座贵族墓葬的四十三处保护区。

“保护高句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成为集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从2003年也开始申请高句丽时期的遗产进入世遗名录。

并且在2004年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苏州会议上,中国东北的“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和朝鲜的“Complex of KoguryoTombs”(高句丽墓葬群)同时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两项独立的世界文化遗产。

古墓壁画中的高句丽军事体育文化

古墓壁画中的高句丽军事体育文化

第30卷第4期2011年8月沈阳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Vol.30No.4Aug.2011论文选粹古墓壁画中的高句丽军事体育文化研究宋伟(通化师范学院体育系,吉林通化134002)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历史上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其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而且是散见于中国古籍,所以内容丰富、形式精美的高句丽古墓壁画就成为专家学者研究高句丽历史风俗、文化生活、艺术生产等的重要资料。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健康、高尚和文明的显著特性。

体育发展水平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

高句丽体育文化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得到了展现,其中有民俗体育、军事体育,既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又和同时期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传承联系,也是高句丽这一曾湮没在历史中的古代中国少数民族文明的特殊见证。

为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古墓壁画中展现出的高句丽军事体育文化的研究,着重论述了高句丽军事体育文化特征,旨在为今后深入研究高句丽体育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1表现高句丽军事体育的古墓壁画祭祀和战争历来被看成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高句丽国家也不例外。

也许是基于这方面的原因,有关高句丽的文献,乃至碑碣石刻,大都略于文治而详于武功。

但这些记载对战争的描写较为简略,更不要说形象的展现了。

然而,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的战争画面却较为具体、形象、直观地反映了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的情况。

绘有战争壁画的高句丽古墓并不算多,主要有麻线1号墓、安岳3号墓、德兴里古墓、马槽墓、三室墓、长川1号墓,大体上都是4世纪中叶到6世纪一百多年间的作品。

内容包括攻城、马战、斩俘及军队出行等方面。

这部分壁画的军事主题突出,画面简洁,战争气氛强烈。

表现高句丽军队攻城略地的壁画绘在三室墓第一室北壁。

在人们视觉所及的画面中虽然共绘六人,却给人以千军万马城下争战的感觉,可见高句丽匠人的艺术渲染是相当成功的。

高句丽和汉、魏晋南北朝古墓壁画中出现的加髻研究

高句丽和汉、魏晋南北朝古墓壁画中出现的加髻研究

而带有浓郁的北方民族特性 , 因 此这 种文化可以成 为与北方民族 特性 明显的高句丽进行比较研 究
的良好素材。
壁画大约共有 10 。 6 座 虽然各 个学
定的相似 之 处 , 叉具 有本 国那 个 时期
者对 古墓 壁画编年体 系的观 点不
尽相同, 但是大致 上都认为 4 ~5 世纪 建造的古墓壁画主要是以描 写现实的生活风俗 图为主的。 生活 风俗图大致在集安地区有l座、 1 平 壤地 区有3 座——共有4座左右。 4 5 2 汉、 、 魏晋 南北 朝 古墓壁 画
韩 国和 中国古墓壁 画中服饰 的比
较研究仍然 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
苏等地, 其中以河 南和陕西为中心 的中原地 区分布最为集 中。 魏晋南
北朝的古墓壁画大约有10 2 余座。 这些古墓壁画主要分布在辽宁、 吉 林、 甘肃、 南、 河 山东、 西、 陕 宁夏
等地 , 此外 在 内蒙 古、 京 、 北 云南 、
艺 术 设计 研 究
服饰研究
高句丽和汉、 魏晋南北朝古墓壁画中出现的
加髻研究
[ 摘 要】 本文在大量深入扎实的 :
■迎 臧春任游
深 入具体研 究古代服饰 特点的一 个重要契机 。 别是魏晋 南北 朝 特 时期中国北 方地 区的文化深深 受
到北魏 建立者 鲜 卑族的影 响 , 因
加髻是一种不用自己的头发, 而是利 用其他各种各样 的材料 做
成的一种 头 发样式 。 种 在头发 这 上附加各种材 料的样式 是以装饰 为目 的的 , 而且在传统社会 中代表 着不 同的 身份和 阶 层。 髻依据 加 形态 的不 同可 以分 为鬟 髻形 、 戴
可以找到原 型。 但是 由于古墓壁 画 受 到 了严 重损坏 , 因而 导致 这 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安高句丽古墓壁画,在吉林集安县城东4公里处,从麻线沟到长川一带的洞沟盆地上,分布着自4世纪至7世纪上半叶的高句丽王室、贵族墓群,排列有序,规模悬殊,有近万座之多。

在吉林集安县城东4公里处,从麻线沟到长川一带的洞沟盆地上,分布着自4世纪至7世纪上半叶的高句丽王室、贵族墓群,排列有序,规模悬殊,有近万座之多。

有的墓室绘有绚丽多彩的壁画,或有墨书题记。

已发现的壁画墓中,比较重要的有角抵墓、舞踊墓、三室墓、四神墓、通沟12号墓、长川l号墓、五盔坟4号和5号墓等。

前期壁画,多画在墓室的粉白壁面上,主要描绘贵族生活,是高句丽社会风俗的生动写照。

画面单线平涂,运笔朴拙,设色单纯。

中期壁画,出现了四神图,在长川1号墓中还出现了佛像和菩萨像,内容更为丰富,线条较为豪放。

晚期壁画,直接画在平整的石面上,个别还安有鎏金铜片和绿松石。

藻井画伏羲、女娲、日月星辰和飞天等。

色彩浓重绚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