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若干问题思考
载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功 能 , 它融 知识性 、 味性 和思 想 趣
性 于 一身 。如 果教 学 得 当 , 生很 容 易被 激 发 出 学 学
虽然 14 80年是 中国近代史 的开 端 , 这并 不 意 但
味 着之前 的历 史就 不重 要或 不需要 了。晚清 时 的中
从课程 定位 来探讨 内容 的空间 、 时间和节奏 问题 ; 二要从课 程功能来探 讨学科 的属 性、 话语 和效用 问题 ; 三要从课 程元素 来探 讨历 史人物 、 事件和影响 问题。
关 键 词 : 位 ; 能 ; 素 定 功 元 中 图分 类号 :6 2 0 G 4 .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 6 4 2 1 ) 1 0 8 17 2 0 (0 2 0 — 03—0 4
21 0 2年第 1 期
汀苏经 贸职业 技术 学院学报
总第 9 9期
“ 国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学 若 干 问题 思 考 中 教
熊 玉 文
( 南京 邮 电 大 学 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 , 苏 江 南京 20 4 ) 10 6
摘
要 :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以历史教 育的形式承载 着思想政治教 育的功 能。为达到教 学 目的、 “ 课 保证 教学效果 , 一要
主 要 国家 。这是 因为 自 10 5 0年 后 世 界 开始 了一 体 化 、 球化历 程… , 限关锁 国的 晚清 中国而言 , 全 对 14 8 0年 的鸦 片 战 争 已强 行 把 中 国纳 入 全 球 化 的轨
道, 此后 中国的历 史就 是一 部逐 步全球 化 的历 史 , 对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阐述 , 却又 要按照统一 的框 架编写 , 因此在 内容上就会存 在一
[ 作者简介 ]简姿亚, 女, 湖南长沙人 , 长沙学院讲师 , 研究方 向: 中国近现代史及其教学 ( 湖南长沙 , 4 1 0 0 0 3 ) 。
[ 基金项 目]长沙学院 2 0 1 2 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 目( 项 目编号 : Y O 1 7 ) 。
文史博览( 理论 )
2 O l 3年 4月
-
A p r . 2 0 1 3
C u l t u r e A n d H i s t o r y V i s i o n ( T h e o r y )
关于“ 中国近 现代史纲要 ’ ’ 课 教学 的几点思考
简姿亚
[ 摘
课 堂死气沉沉 , 学 生了无兴趣 。 教师似乎 各个道理都讲授到了 ,
但实 际效果 呢? 因为学生不感兴趣 , 也就不可能进行思考 , 更不
可能记忆在心 , 最终只能是 老师应付学生 , 学生应 付老师 , 课堂
一
结束 , 知识立马丢回给书本 了。
第三, 实践教学流于形 式。 应该 说 , 目前实践教学这块并未
基 于 以上原 因 , 若教 师不注意教学 内容 、 方 法和手段 的创
新, 那 逃课或者 “ 心在曹 营身在汉 ” 的学生会越来越 多 , 而原本
有兴趣 的同学也 会失 去学 习的积极性 。面对这种现状 , 教师 的
当务之急 自然是 想法设法提升学生 的学习兴趣 , 根据纲要课课 程特点 , 积极探索纲要课教 学的新方法 、 新途径 , 最终提升纲要
一
个感性的认识 。仅仅只能从 主干中的主干 了解历史 的部分 ,
纲要 课不仅是一 门历史课程 ,更是一 门思想政 治教育课
浅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讲评中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时渗透历史人物讲评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进行历史人物讲评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把握。
一、有关历史人物的史料的真实性在当今信息多元化时代,网络、报纸、杂志上各种有关历史人物的信息可谓铺天盖地、正负面均有,甚至丑化诋毁历史人物,容易使大学生对有关历史人物的认识庞杂错乱,正误并存甚至相互抵触冲突,由此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以偏概全、以点概面,不能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因此,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必须向大学生阐述清楚有关历史人物史料的真实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真实性必须建立在准确可靠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否则就没有任何的历史价值和实际价值。
所以,要求“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1](P469),详尽而充分地收集一切可靠的历史资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2](P801)进行鉴别、筛选,特别是对史料的真伪进行分析考证后,才能“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科学的结论”[2](P801)。
网络时代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凸显了史料真伪鉴别的重要性。
网络具有不可控性,随便一个历史人物的有关事件的“揭秘”都可能引起高密集度的“关注”,评论正面负面交相混杂,一时无法判定孰真孰假、谁是谁非。
如最近一些自诩为“有良知”的认证账号在网上抛出“历史真相”,罗列一些材料对某英雄人物进行质疑、恶搞甚至诋毁。
这些史料真假难辨,微博微信用户瞬间大量跟帖,引起轩然大波。
如果根据这种所谓的“历史真相”对历史人物做出评析结论,是极不负责任也是极肤浅的。
克罗齐认为,“一种与凭据没有关系的历史是一种不能证实的历史;既然历史的真实性在于这种可证实性,既然使历史获得具体形式的叙述只有当它是对于凭据的批判性说明时才是历史性的叙述,那末,那种历史既无意义又不真实,就不能作为历史而存在了”[3](P523)。
一个资产阶级学者尚且讲求史料的真实性,我们更应该对史料的真伪进行考证。
历史人物评价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精品文档
历史人物评价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
”①“大量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无不对今人,也必将对后人起到一个启蒙作用,振奋作用”②在“纲要”课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应当通过对有关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进程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精神追求,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
一、将历史人物评价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必要性1.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融入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说过,“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而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在历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是涉及历史观的重大问题。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是对历史人物正面和反面的作用,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做出客观的评估。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历史人物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对历史人物起作用的情况应做具体分析。
历史教学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近年来,在网络上发表了不少评论历史人物的文章,许多历史人物,都被提出来重新加以评论,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诸如:签订丧权辱国的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在他身上,始终有一顶“耻辱”的帽子。
林则徐的禁烟导致了英国人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林则徐是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
慈禧太后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她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做之举措虽难以挽回清王朝颓败之势,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并不比中国古代许多帝王做得差。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人物多角度评价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人物多角度评价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环节。
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此,为了更全面、客观地理解历史人物,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
首先,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来看,历史人物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展开的。
例如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这一举措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和平与统一。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手段实现了大一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如果脱离了那个战乱纷争、渴望统一的时代背景,单纯地评价秦始皇的严刑峻法和繁重劳役,可能会得出片面的结论。
其次,从个人品质和性格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他虚心纳谏、任用贤能,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宽广的胸怀。
他善于听取魏征等大臣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善于自我反省和改进的品质是他能够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相比之下,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其性格中的这些缺陷导致了他的统治失败和国家的动荡。
再者,从历史人物的功过影响来评价也是关键的一点。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开拓疆土,使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他的功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同时,他在后期的统治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如频繁的战争导致民力疲惫、社会矛盾加剧。
我们在评价汉武帝时,既要看到他的丰功伟绩,也要看到他的过错,综合考量其对历史的整体影响。
另外,从不同阶层和群体的视角来评价历史人物能让我们得到更全面的认识。
比如,对于王安石变法,从封建统治阶层的角度来看,可能认为这是一次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的改革尝试。
但从农民阶层的角度来看,变法中的某些措施可能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导致了一些不满和抵制。
还有,从历史发展的长远眼光来评价历史人物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郑和下西洋在当时虽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从长远来看,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后来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_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
·61·《中国近现代史纲》(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一门新课程,它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程的实效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中国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点评,是“纲要”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内容。
通过对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点评,特别是通过杰出历史人物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分析和研究,对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及做官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启迪,“其善可法、其恶可戒”。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就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寻求教学的最有效途径。
一、历史人物评价的重要性首先,应该看到,“人物是历史的链条”,人物无疑是历史进程的主要载体,因为历史终究是人们创造的。
而杰出的、重要的人物更是体现和标志了一种社会思潮、政治运动和经济趋向,在各个领域和层次中留下了自己活动的印记,影响了历史的一定阶段和某些环节,推动或延缓了社会的发展。
当然,任何人物作用于历史并非随心所欲,他们的眼界、观念和理想总是为时代所制约,致使其活动只能凭借于现实的舞台,是以堪称“时势造英雄”。
但他们的作为所产生的巨大能动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缺失出类拔萃角色的“演出”,社会历史的演进将是暗淡苍白的。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重要历史人物的科学评价是“纲要”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内容。
其次,历史的教化功能在于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一样。
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有时通过了解一个人物,就可以了解一个时代。
把握历史人物活动的进程,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发掘历史人物评价的现实意义,从各类历史人物的学习评价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
再次,对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日趋多元化,甚至出现了一些完全否定的观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评点 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评点理论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承载着中国社会经济变革、政治风云变幻以及人民命运的转折。
这段历史涵盖了从晚清末年到20世纪末期的时期,其中蕴含了众多令人瞩目的人物和事件。
本文将重点评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并通过理论说明和概述,对这些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思想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解读。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结构清晰明确。
首先是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背景、目的以及整体结构。
接下来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人物评点的部分,包括对近代史和现代史中一些重要人物的评价和观点。
然后是理论说明部分,对近现代史理论进行解读和阐述。
紧接着是概述部分,对近代和现代两个历史时期进行概括性描述。
最后则是结论部分,总结回顾并展望未来。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评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重要人物,深入探讨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同时,通过理论说明和概述,进一步理清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通过全面而系统地分析这些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并为我们认识当下以及展望未来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评点:2.1 近代史人物评点:近代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人物,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人物的评点:2.1.1 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和民主主义先驱。
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强调均权、民主和民生。
尽管他未能实现所有理想,但对于中国社会进步和国家统一的努力不可忽视。
2.1.2 毛泽东: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主席。
他领导了长征和抗日战争,并建立了新中国。
毛泽东还发起了文化大革命等运动,旨在推动社会变革和消除旧思想。
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和错误决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讲评的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讲评的思考
黄雅丽
【期刊名称】《党史文苑(学术版)》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正确的历史人物讲评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在坚持正确的历史人物评价基本原则基础上的教学讲评,对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育人的功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黄雅丽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 5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途径的再思考--基于历史人物专题教学模式的思考 [J], 张学礼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途径的再思考——基于历史人物专题教学模式的思考 [J], 张学礼;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思考 [J], 高宏利
4.关于历史人物巧妙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思考 [J], 李雅莉; 逯瑶
5.历史人物讲解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探索
——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例 [J], 邓庆伟;王晓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人物评析方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育人功能实现上的运用
历史人物评析方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育人功能实现上的运用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丰富历史知识和提升史学能力之外,对于当代大学生培养爱国情操、提升人文素质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人物身上往往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做人、做事的经验教训。
本文从“纲要”课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在理论上阐明以历史人物评析为重点,结合具体人物言行的相关教学实例,剖析如何灵活、恰当地结合对历史人物的深入评析,用当代大学生乐于认同、易于内化的方式,把做人、做事的道理以鲜活的事例渗透给青年学生,进行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文明教育,促进“纲要”课育人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评析;育人史学从考察曾经发生的事物情况出发,关注和评判人在时间长河中的存在与认知状态,并探索其意义与价值。
历史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全面、综合,而又具有价值理性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人的成长教益良多。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认为,“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是帮助人们从青少年起一直到老到死为止学习如何做人,历史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习做人道理的一门学问”,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极其丰富的人类生活”,所以“讲历史,首先要通过对历史的阐述,讲清楚做人的道理”。
[1](P.2)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曾通过学习历史,对中国近现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但一般比较欠缺对近现代史规律性的把握,多数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史学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而要弥补这些不足,依靠以历史事件为主的知识性教学是很难做到,单纯历史知识教学也远非“纲要”课开设的目标所在。
自2007年春季以来,作为一门有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史学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
五年来许多教师探讨了“纲要”课的教学方法、育人方法,并总结了一些育人经验和模式。
我们认为历史人物评析方法在教学中的适当运用,对于实现“纲要”课的育人功能有着突出的积极意义。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记忆史实,探求真理——评价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方法与思考。
在日常的中国近代史课堂教学中,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焦点。
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涉及到当时历史地位、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特点。
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妥善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一、评价应当科学准确首先,历史人物评价应当以科学准确为前提。
历史是一个正确的界定,也就是说,历史课堂上应当遵循客观真理的原则,而不是事实的主观偏见。
教师应当根据历史资料严谨地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不能随意曲解、曲编历史事实,以歪曲历史事实来评价历史人物,这不仅有损历史真实性,也会让学生以错误的价值观去评价历史人物。
二、应当加强历史思维培养其次,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观点,而不仅仅是哑从教师的传言中得到模糊的了解,要学会思考、分析历史人物的特点,以及当时社会发展的变迁背景,用自己的理解来评价历史人物。
三、应当重视个性化评价此外,应当重视对历史人物的个体评价。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考察和发展,所以一定要重视他们的个性特点,而不要一概而论去评价他们。
四、应当认可历史遗产最后,在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上,也该认可历史遗产。
无论以何种方式去评价某个历史人物,教师都应当认可历史传统,而历史应当是真实的,而不是偏见的。
总之,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内容,既要科学准确,又要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也要认可历史遗产,这样才能更好的在教学中让历史人物的评价发挥作用。
论历史人物评价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的运用-2019年精选文档
论历史人物评价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历史人物评价在“纲要”教学中很有必要。
在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中应注意:历史人物的选择和正确的评价方法;邀请专家讲座,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等,使“纲要”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6年春季起,全国高校本科生普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
我校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摸索,认为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一、历史人物评价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历史与别的学科不一样,是专门记载人类活动的科学。
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社会活动对历史发展影响相当大,因此,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便是史学研究的重点,而历史人物评价则成为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个人物的性格、兴趣及其处事方法,皆与历史有关。
“纲要”教学中涉及众多历史人物,运用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对提高“纲要”课教学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近现代史,既是一部充满苦难、被侵略挨打的屈辱史,又是一部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革命历史,更是一部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幸福富裕的建设历史。
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内,各色风流人物,悉数登场。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认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是涉及历史观的重大问题。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剧烈激荡,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把已历经半个多世纪得到中国人认同的历史人物、英雄形象予以否定。
人们认同的基本历史结论、基本世界观、基本价值观遭到了肆意歪曲和践踏,给当代中国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正是全体思政课教师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纲要”课作为一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树立什么样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能不能以科学辩证的方法开展评价历史人物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提高课堂教学生动性、知识性的问题,更应该是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问题。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评价的若干思考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评价的若干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评价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门研究历史变迁、关系历史进程的重要课程,研究过程中涉及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些关键人物的评价更是至关重要,他们的活动和成就引领着中国的发展。
首先,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要以实证和真实情况为根据,坚持客观实证,做到历史观看事物客观和科学,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也就要以如此态度来研究历史人物。
其次,要加强历史人物之间的比较和分析,不能因为某历史人物身上既有成就也有失败,而贴上“三元”令的标签。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考虑其不同历史背景时间、社会等各个因素,从宏观的时期历史背景出发客观评价其作为,全面深入的理解,以客观的历史观评判历史。
最后,要以历史和科学的立场,弘扬正确的历史观,不可以把某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当作“英雄”或“恶人”来概括,而要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的作用,学会正确对待客观历史,另外要采取真诚严谨的态度,才能充分发挥历史人物影响力,让学生以新的视野看待历史。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人物评价应该坚持客观实证,以比较分析的态度加以评价,不能以主观情绪凝视过去,不能有偏见,更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评价历史,而要正确对待过去的历史,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利用历史人物的行为贡献,以新的视角深入理解历史,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发展。
历史人物评价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4年4月第17期Apr.2014NO.17历史人物是指对历史发展影响较大的个人,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个人的印记和痕迹的人物。
这些印记和痕迹主要表现为促进或阻碍历史的发展。
历史人物教学是《纲要》课程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历史人物评价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历史人物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是历史上最活跃的因素。
“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1]。
以人为镜、以史为鉴,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例如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时,如果仅仅按照时间节点组织教学,整个过程显得平铺直叙而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
若以人物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将洪秀全的迷信昏庸、杨秀清的飞扬跋扈、韦昌辉的阴险狡诈、石达开的负气出走等人物细节刻画出来,并对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既能加深学生印象,拓宽学生知识面,又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2.历史人物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历史人物按照其性质和历史作用划分,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也有阻碍历史前进的,有千古传颂的民族英雄,也有遭人唾骂的汉奸败类。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中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等。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分辨美丑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历史人物评价有助于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人是历地感知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体会到它的形象“像一串串晶莹的珍珠”。
接着通过“难以计数”、“极为丰富”、“用之不竭”等词汇,配上相应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联想的方法,感受“南沙是祖国巨大的宝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思考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手段之一。
信息化时代对历史人物认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模式的片面性启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对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互动式、问题式以及专题式教学法是创新历史人物评价教学的路径。
标签: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创新路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既承担着让大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规律的功能,又具有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自2007年《纲要》作为高校新确立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走进大学课堂以后,其叙述历史事实的功能被高校教师作为重点加以教授,而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则往往停留在表面的倡导,甚至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这种教学现状与“两课”设立初衷是不相符合的。
如何破解这种困局,使得《纲要》课程教学的历史事实表述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相互融合,彼此支撑俨然已成为重要的理论课题。
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之进行客观而有效的评价对于阐明任何历史事实都是至关重要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鉴,可以知荣辱”[1]。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的原则,对《纲要》课程中所涉及的近现代中国100余年间近280个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价,能够有效地将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结合起来,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的基础之上,合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
一、重申《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缘由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形式多样的现代传媒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知识的丰富途径,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学影视作品也在逐渐改变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方式,这种历史认识的大环境无疑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历史人物评价的原则探讨与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历史人物评价的原则探讨与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历史人物评价的原则探讨与思考,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坚持客观公正。
应当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过去的人物,也不能有偏见和污名化的情绪。
二、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遵循历史经验的原则。
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历史人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单纯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在优点和缺点之间寻找平衡。
三、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注重历史背景。
我们要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和行动,必须要研究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把握其时代特点,深刻理解其行事决策的历史根据。
四、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结合时代发展脉络。
时代发展脉络是一个重要参照,如果没有这些历史人物的积极作用,时代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要从时代发展脉络的角度出发,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贡献。
五、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体现历史发展的变化。
历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历史人物的评价也随
之发生变化。
我们要坚持历史发展观,把握时代变化,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讲评的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讲评的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当对他们表示敬重并向他们学习。
其中有洋务运动久负盛名的李鸿章,他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奠基人。
他主张要让中国人自觉走向现代化,务实求实,极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进步,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崇敬和钦佩。
新文化运动的领军者孙中山,他不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而且在人民解放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认识到要推动中国进入现代,必须推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开拓实业、实行外交政策等改革措施,并在全国范围发起许多民主运动,他的努力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的发起人马克思,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他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共产党创立以及伟大斗争的胜利他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还有实行“辛亥革命”的孙文、宣统帝、民族英雄严复,他们也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各擅能而又携手共进,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让我们从这些人物中获取希望和勇气,弘扬其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对历史教学中人物评价问题的思考
对历史教学中人物评价问题的思考随着历史教学新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着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新教材对此究竟该如何设计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就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前提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寻求人物史教学的最有效途径。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客观分析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客观分析他们的作为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后,再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1.严格的历史性。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这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①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认为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的观点是反动的,等等;②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不妥当地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③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提醒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要以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突破口,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2.科学的阶级性。
一般来讲,历史人物是生活在阶级社会之中的。
因此,对历史人物还应进行科学的分析。
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其作为对哪个阶级有利。
同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绝不能简单化,唯成分论,一刀切。
如对封建统冶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全盘否定,对农民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完全肯定,这是中学生学习历史、评价人物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要避免这种错误,教师就应向学生讲清两点:①阶级是不会改变的,但个人是可以转变的。
列宁说“阶级是各不相同的”,但“个别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自由地转到另一个阶级”。
例如,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对所有大学生的一门课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其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要有所发展,以适应教学目的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目的【中图分类号】g64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一门新课程,它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以往的历史教学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大学生,所以现在的教学和传统相比必须有些变化。
另外,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变化繁多,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也使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即刻需要解决的,下面就这些新情况谈几点思考:一、“纲要”课与其他三门课的区别和联系要准确理解“纲要”课的性质和任务准确理解“纲要”课的性质和任务,是上好这门课的前提和基础。
在当前高校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纲要”课既具有与其他三门课一致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具体来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性质是它所具有的共性,历史属性是它所特有的个性。
首先,“纲要”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
其次,历史属性是“纲要”课的基本属性。
虽然“纲要”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但是,历史属性仍然是它的基本属性。
和其他三门课程不同,它不是要展开地论述课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而是用历史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理论观点。
求真是历史学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也要尊重史实,实事求是,依靠确凿的史实得出基本结论。
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达到开设这门课的预期目的。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
”对“纲要”课而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要解决好教材的“薄”和历史的“厚”的问题,二是要正视史学界关于主要热点问题的争论。
关于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 础 理 论 研 讨
关于高枚《 巾国近坝代史纲要》 教学硇几点思考
遵 义师范 学院马列部 孟婷婷
[ 要 ] 高校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20 年春季开始 , 国普通高校开设 了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摘 在 从 07 全 《 课程 , 将历 史纳八 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范畴, 并且作为必修考试科 目, 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 是一个战略性 的举措 , 也是摆在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 的一个 新课题。三年 来.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 中对本课 程的教 学 目 、 的 教学 内容 、 教学模式等进行 了不断的探索 , 拳文在此对《 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 课教 学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并就如何上好这 门课谈 点粗 浅的体会 。 [ 关键词] 高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 思考
政 治 理论 教 育 的 功 纲要》 课程教学 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 我国中学普遍开设 了中国近代史和 中国现代史 ,但基本上停留在 简单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层面上 ,尚未上升 到历史理论和历史规律 的高度来学 习和认识历史 。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还需要完整地把 握 。高校 的《 纲要》 课程上限是 l4 8 0年 , 下限是 20 0 8年 , 分为上中下三 编, 这种“ 大历史 ” 的写法 和教学有利 于学生更加 清晰地把握历史发展 的整体脉络 。 在高校《 纲要》 课程教学 中为了避免和中学重复 , 要按专题 设计讲, 课程 内容要 “ ” , 精 选 精选过程 中要注意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 问题出发 , 吸收史学界 的新成果 , 对那些在中学历史教学 中已经较 为全 面系统介绍过的历史背景 、 历史线索从 简从略 , 而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 件、 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则应该进行深入探讨 , 以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 验教训, 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思考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手段之一。
信息化时代对历史人物认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模式的片面性启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对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互动式、问题式以及专题式教学法是创新历史人物评价教学的路径。
标签: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创新路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既承担着让大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规律的功能,又具有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自2007年《纲要》作为高校新确立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走进大学课堂以后,其叙述历史事实的功能被高校教师作为重点加以教授,而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则往往停留在表面的倡导,甚至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这种教学现状与“两课”设立初衷是不相符合的。
如何破解这种困局,使得《纲要》课程教学的历史事实表述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相互融合,彼此支撑俨然已成为重要的理论课题。
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之进行客观而有效的评价对于阐明任何历史事实都是至关重要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鉴,可以知荣辱”[1]。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的原则,对《纲要》课程中所涉及的近现代中国100余年间近280个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价,能够有效地将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结合起来,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的基础之上,合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
一、重申《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缘由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形式多样的现代传媒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知识的丰富途径,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学影视作品也在逐渐改变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方式,这种历史认识的大环境无疑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观。
一方面,网络化和电子化的信息介质以其便捷性和丰富性对大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一些以吸引观众为目的的历史剧抛出“戏说”、“秘史”等诸多噱头,对历史人物做出偏误甚至是歪曲的解读和演绎,误导了大学生对历史人物认识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偏向[2]。
这些历史文学影视作品歪曲历史事实,玩弄历史人物的严峻现实警示我们,必须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部分教师对《纲要》教学目标的认知上存在偏差。
据笔者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学者依然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教学模式上,认为该课程就是要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熟知历史事实,为此他们千方百计地要求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
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则昏昏然应付了事,更不用说其能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了。
《纲要》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极端是教师远离历史事实,通过个人演绎的方式戏说历史人物,依靠个人价值判断和导向评介历史事实,其结果是老师变成了“说书人”,课堂变成了一味迎合学生的“故事会”。
两种教学模式的共通之处是抛却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原则,割裂了《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其结果是课程设置的目标成为摆设,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出现混乱甚至是错误。
缘于上述两个主要原因,我们必须对《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做出重新审视。
既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又要正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取向,正确评价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纲要》教学所肩负的双重功能,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历史人物评价的正确方式。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不断创新教学实践,使教材中280位历史人物成为塑造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风向标,并最终使得《纲要》课程的历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双重功能得以统一。
二、对历史人物评价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由于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评价者的价值观,因而要避免评价的主观性、随意性,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以求达到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评价任何社会中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的坐标系统。
(一)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在马克思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抑或是旧唯物主义都未能真正阐明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从而把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归之为神、客观精神抑或是英雄人物,这些历史观根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其实“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广大群众、是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3]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历史人物并不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超人”,他们才能的发挥需要社会提供舞台、并受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制约,因此,任何历史人物都不可能脱离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相应地,对其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所应坚持的首要标准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标准。
换言之,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之时既不能脱离他所植根于其上的物质生产关系,又不能脱离他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关系。
必须从历史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历史人物与特定历史条件的关系。
为此,我们既不能用今日之标准套用于任何历史人物,又不能把自我的价值取向作为判断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标准,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是我们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
(二)阶级分析原则历史人物的活动、观点、立场无不打上他所属阶级的烙印,因此,采用阶级分析法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能够做到客观、中肯。
阶级分析原则要求将历史人物同他们所属的特定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评价,看其所属阶级在当时社会关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其活动代表了他的阶级的何种倾向。
具体的阶级关系又是复杂多变的,即使是同一历史人物所属的阶级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也会有迥异的变化。
因此,只有深入到历史人物特定时期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活动的阶级关系环境之中,对历史人物在其中的特殊性格和实际表现做出具体的阐明,才能够将历史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真正还原到他所属的阶级和所属的时代,进而真正做出科学而具体的分析[4]。
以对洋务派代表人物的评价为例,如果仅就洋务运动的客观历史结果来看,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无疑是推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功勋之人,其对科学知识传播的推动作用无疑也给中国思想解放注入了活力。
如果僅仅停留在这里而止步不前的话,显然不能真正阐明和还原历史真相,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一切“自强”、“求富”之目标无不是为了维护行将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三、教学实践中引入历史人物评价的方式探讨互动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以及专题式教学法是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引入历史人物评价的方式。
(一)互动式教学法《纲要》教学的基本内容对大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他们早在高中阶段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
因此如果在大学阶段依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师灌输教学模式的话,非但不能增益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拓展学生的视野,反而难以实现“纲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5]。
要克服这一问题的第一步必须是让大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來,引导他们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甚至是行之有效的角色扮演游戏融入到历史人物生活的历史场景中去。
以《纲要》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例,我以维新运动中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为论题,让扮演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的同学和扮演慈禧、奕沂等守旧派的同学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其他同学针对双方的论辩补充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近三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方式对于激励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大学生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人物分析的科学方法以及塑造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方面成效明显。
(二)问题式教学法古希腊一位先贤曾经说过,思想起源于惊讶,延伸于问题,中国古代也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谚语。
顾名思义,正是由于人类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不断追问,才使得人类思想史群星灿烂,绵延至今。
同样的道理,对问题的追问也是破解任何历史谜团和认清任何历史真相的必要手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近280名历史人物的梳理,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为主线,总结出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所面临的三大历史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如何实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现状如何?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们就各种建国方案中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做出讨论,让学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的对比,发现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
简言之,问题式教学法即是旨在通过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专题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是《纲要》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即通过对百余年中典型历史人物的专题讨论方式,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的把握。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曾组织学生在辛亥革命爆发一百一十周年之际开展对辛亥革命历史地位和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上历史地位的专题讨论。
通过把孙中山置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次历史巨变的高度,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们通过专题研讨得出结论,孙中山领导下所开创的民主、共和局面不仅打破了封建帝制对中国长达两千年的统治地位,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现实道路的探索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从这一点来讲,学生们对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1]邱秀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2]陈洁.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评价的若干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9.[4]肖前,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54.[5]林文泰.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人物评价教学法[J].隆东学院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