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西医 药物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和西医药物篇
一、想说的话
在下不才,学习中医和西医差不多10多个年头了。中医和西医,目前网上争论很多。两个都研习的研究者好像还没有出来发过言的,那我就算是抛砖引玉一下,谈谈我对这两个医学体系的认识,不足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二、疾病的研究思路
谈这个首先,谈谈疾病的诊断,实际上就是症状的诊断。症状是研究疾病的一个前提,或者可以也可以说成症状是对疾病的最表面认识。不管中医和西医,大家都看到了症状。在现代科学还没有发展起来以前,症状仅是指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指标(比如生疮),或者通过患者叙述的指标(比如头痛)。中医这点上是比较牛,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手段来体现对症状的认识。现代科学发展起来后,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指标(比如说血糖水平),被运用了,使得西医的诊断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不管是微观的症状还是肉眼可以看到的症状,研究人员都要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即所谓的病因和病理生理(西医),中医叫病因和病机。
我们来看一下两种医学体系对病因-病理-症状的描述:
西医:病毒或细菌,入侵肺或支气管上皮细胞,加上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大量细菌或病毒繁殖,一方面损伤上皮细胞致咳嗽,一方面释放内毒素和炎症因子,导致发热。究其病理属免疫低下,致病毒或细菌感染。
中医:病邪(风、寒)入侵,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奏理不固,卫气外泻。究其病机,是为风寒外感,卫强营弱。
从上述的描述上,可以体会到,中医和西医的研究思路是一样的,只不过对病因和病理过程解释所用的词不一样。
不同之处在于:西医把病因和病理过程,都用具体的物质名词来阐述,比如细菌、内毒素,炎症因子等。而中医所用的词是“深奥”的名词或者说是没有具体实物感的名词。在某些疾病上,中医和西医的认识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表达的词汇不同罢了。这是由两种不同的哲学观造成的,在现代科学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不的不佩服中医采用了这么多朴素的词汇来对疾病进行了描述。
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对疾病病理的认识,都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西医而言,就是发现更多的更微观的具体物质,并阐明他们在疾病中的作用。对于中医而言,就是创造一些词汇来解释病机。
然而,西医所谈的物质名词,是客观存在,手能摸的到的具体东西,可以看得到得实实在在的东西。现代人看来,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掌握。而中医的模糊词汇,实在哲理性太强,尽管这些词汇可能就是指西医所讲的某些物质,但很难论证,也不需要论证。
三、疾病的治疗
西医的疾病治疗,建立在病因清楚、病理机制阐述的基础之上。因此,西医就算知道症状,但某个症状西医不知病因不知病理过程,那它就不知如何治疗,但不代表该病就不能治疗。对病因清楚,病理机制相对清楚的疾病,西医就可以通过设计药物(其实可以看成另外一种物质)来干预,达到致病的目的。
如果设计的药物有效,那证明前面对疾病病因和病理的认识是正确的。如果没效,那说明:病因或病机认识不足,也有可能以前的认识是错误,要去发现新的病理机制。发现了新的病理机制,创造了新的化合物,西医目前就在这么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往前进。
中医,不涉及到对微观的认识,只要有症状表现出来,通过千年的认识,都可以大致说一说它的病机,制定治疗方案。如果有效,那就证明以前的理论是对的。如果没效,就要考虑是不是病机认识错误了,同样需要阐明其新的病机。但是这个新的病机从何而来呢?如果没有发现有效的药物,它就无从提出新的病机。中医的局限就在于此,因为中医所用的药采自天然,如果天然里面的确没有该化合物,或者该化合物藏在微观的生物里面,中医发现不了。那它就无从进行理论创新。就会停滞不前。因此,中医的缺陷在于不能主动去创造。
四、对药物的认识
西医治疗疾病,药物是大头。西医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可以涉及对微观的认识,因此,它可以创造新的化合物,发现藏在微观里的化合物。而中医建立的哲学系,使得中医很难发现微观里的化合物和创造新的化合物。如果中医能发现并使用菌里面的化学成分,中医也不至于在抗感染方面很弱。有人说中医没有科学,如果它不讲科学,那么它完全可以胡编乱造些词汇,来解释病机。但它没有这么做,正是因为它没有发现有植物可以用来治疗它目前治不好的疾病,理论当然就会停滞不前了。
因此,中医和西医,在药物治疗疾病的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西医可以创造新化合物,很主动,而中医只是局限在天然化合物里面出不来,比较被动。如果中医可以借鉴西医创造的新化合物,我想局面应该会有所不同。
说了这么多,只是强调下,中医的药物治疗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只在于效果的大小上。
五、药物的发现
上面已经说过了,西医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化合物,也可以发现植物里面已有的化合物。用他们来治疗疾病。但这是需要过程的,从病理机制发现,到有效药物的发现,是需要很长的过程的。
中医虽然没有创造新化合物的能力,但植物里面的已有的化学成分有没有效,几千年的积累,那么多的人体实验,很好的证明了。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可惜目前全世界共享了。如果让西医按现代研究思路一个一个慢慢的去试,那得花多长时间。因此,如何利用好这笔财富,基于这些化合物的再创造是我们医药学研究工作者目前得责任。也是对中药的发展。
六、治疗理念
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本质都是相同的,就是要么缓解病人的症状,要么延长病人的寿命。西
医,比较重视群体治疗,也就是指同一症状,采用同样的药物,进行治疗。看有多少人有效了,注重组间对照。说这个不是指西医不重视个体治疗,不搞自身对照,而是指它很难实现个性化治疗。人体比较复杂,任何一个症状每个人体内都不一定表现出完全相同的机制。用发现的某一个机制,开发药物来治疗,当然不可能都能治疗的好。要做到完全个性化治疗,除非西医能把致病机制和人的差异研究的非常透彻。这非常难,但不代表它不可能实现。在药物治疗上,实现不过体现在,同一症状使用不同的药物,或者多个症状采用多个药物联合治疗。
中医,它的出发点就认为每个人都不一样,病机也不一样,甚至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因此注重自身对照。自古以来,医案很少见到组间比较的结论。这也是西医攻击中医的某个点。这个攻击是没错的。但前提是建立在疾病本身可以自愈的基础上。现在除了少数几个疾病可以自愈,绝大部分都不能自愈,或者没法根治。然而,这一点中医早就认识到了,现在对中成药的研究,都基于和西医一样的设计。事实将会证明一切。同样中医谈个性化治疗,是基于中药的配伍基础之上,即实质上就是指多个药物联合治疗。不过中医经过几千年总结出来了,即方剂。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惜现在也全世界共享了。我们现在的责任就是挖掘这部分财富,探寻里面的奥妙。
七、为什么我们要把中药变成中成药
这是根据去粗取精的精神,以及利于保存、服用、运输的需要。然而通过现代工艺的制作,中成药就不等于中药了。中成药也脱离了原本中药的辩证论治的基础,用于群体化治疗了。这是导致中成药副作用不断出现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在挖掘这部分财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当然有副作用,恰恰说明中药是有效的药物了,不是骗人的把戏。
八、中西医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除了理论基础不一样之外,单从医学的本质上看是没有多大差别的。西医的强大之处在于能够通过不断的创新,促进对生命的认识。然而,目前不够系统。不是它不想系统,而是因为人体太复杂了,想系统不知要等到鹤年马约。中医的强大之处,在于积累了很多西医不具备的药物配伍经验或者西医还没有利用的化合物的治疗经验。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创造新的化合物,来实现理论创新。这两者刚好可以互相弥补和借鉴。笔者以为,如何结合是我们医药研究工作者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互相揭短。中医和西医,在药物发现上,和治疗理念上,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为什么不去实现它们呢?
九、具体的合作构想(药物和治疗理念上)
中医可以把西医发现的新化合物,用来治病,并根据临床总结:得出这些化合物的性味,并根据其特点,建立这些新化合物与已有中药的配伍理论。
西医可以从已有得中药中,提取成分,做为原型化合物,进行研究,加快药物得开发速度。借鉴中药得配伍经验,实现病人得个性化治疗。西医也可以使用中药中有效的化合物,来反推病理生理机制,促进对生物现象的认识。
笔者以为,以后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应该是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事实上,目前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