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
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对社会互动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继其之后布鲁默率先使用了“符号互动论”一词来指代以米德思想为核心的若干理论形态。
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通过对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的研究提出了常人方法论;还有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用交换的理论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互动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互动理论,但这些理论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人与社会的了解,促进了社会化的进程,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
这里包括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交换,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也包括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等。
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社会交往是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展示自己真正的天性;第三,社会交往构建着社会,人们相互之间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李芹女士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做过一个研究,她发现在年级间大三学生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大生四学生,在独生间,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独生子女。
第八讲_社会互动理论
托马斯说:“如果人们认定某种情境是真实的,那么这一情 境就具有真实的效果。”这就是著名的“托马斯定理”。
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相信某种现象的存在,根据这一判断,他就 会真的采取某种行动,就会造成某种客观效果,虽然在事实上这一现象 不一定真实存在。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强调人们对于他人行动等情境因素的理解或解 释,以及理解或解释的个人依据(个人欲望、经验等)与社会依据(共 同的价值标准)。 情境定义理论对于解释个人行动的主观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与群 体的行动都离不开对于情境的主观定义,但个人与群体行动归根结底是 受情境本身的作用,情境本身与主观定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四、现象学社会学(互动的地位)
(一)代表人物
舒茨(Alfred Schutz,1899-1959),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美国哲 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是1932年出版的《社会世 界的意义构造》,1967年翻译为英文《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二)学术背景
1.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与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主张研究物质财富 的生产等,主张一种客观的价值论,认为经济价值具有客观的标准。 奥地利经济学派则主张主观价值论与先验范畴论,主张从主观心理的 价值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甚至所有的人的行动。它批评实证主义曲 解人类的基本经验,对人类历史出来了根本的误解,用适用自然科学 的认识论方法即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人的行动,是毫无意 义的。 2.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 3.胡塞尔的现象学 “生活世界”、“社会世界”、“主体间性” 4.美国的实用主义 关注经验活动的实在世界、强调经验行动的意义和效用。
3、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4-2社会互动含义与理论
丁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第153页)
人们之间之所以借助符号进行互动,是因为人们赋 予符号具有某种大家所公认、共识的意义。
因此,按照戈夫曼的观点,人类互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印象
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或自我呈现 (presentation of self)——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
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由于拟剧论,旨在着重研究制造印象以及别人根据自己制造 的印象做出反应的过程的一种理论。因此,它又被称为“印 象管理理论”。 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人们为什么在交往中要注重穿 着打扮和言谈举止(尤其是在陌生的互动环境中)。
(二)社会拟剧论
当我们与一个并不太熟悉的人谈话时,通常会自问有关对方 的一些问题: 他是干什么的?住哪儿?为什么要与我们谈话?… 我们还可以根据对方的穿着打扮以及自己过去在类似情境下 的经验等等作出推断。 但是,我们就要结识的这个人,有可能完全意识到我们的思 想活动,并且,他可能还会积极地作出努力,以影响我们正 在进行的解释和定义过程。也就是说,对方可能正在制造自 己在我们眼中的形象。
社会互动
知识点:
1、社会互动的含义
2、社会互动的理论 3、社会互动的情境
4、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5、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
日常生活对话
A:“帮我选选,这两件衣服哪件好看” B觉得红色的那件好像更不错”
B:“那就红色那件” A:“可是红色不如蓝色这件显身材,要不还是蓝色的吧”
社会互动理论
(1)交换 (2)合作 (3)竞争 (4)冲突
与不同类型的人互动的情况
(以5分计算频率,1=很少这样做,5=经常这样做)
互动内容
工作外的朋友 工作中的朋友 友好工作关系 单纯工作关系
彼此协助对方的工作
4.5
3
2
1
讨论工作
5
4
2
1
偶尔聊天
5
4
3
1
争论或表示反对意见
1
1
1
1
传授工作上的事情
(五)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以交换来解释人类互动的本质和规律,其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这一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命题: 其一,成功命题,个人的某一行动越是能得到报酬,他就越可能再进行此类行动。其二,刺激命题,如果过去的刺激一 直使人获得酬报,那在这种刺激下个人将做出类似行动,以获得报酬。 其三,价值命题,个人的行动结果越有价值(获得酬报、避免惩罚),他就越可能去进行此类活动。 其四,剥夺—满足命题,个人越是经常得到特定的酬报,这类酬报对他的价值就越低,对他心理满足的效用就越小,个 人就越不愿进行带来此类报酬的行为。也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必然趋势。 其五,侵犯—赞同命题。个人的行为如果没有得到他所预期的酬报,或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惩罚,他就会心生不满,愤愤 不平。而如果个人行为所收到的酬报超出了个人的预期,那么他会感到高兴,并更倾向于去做受到赞同的行为。
社会互动
一、什么是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界定
所谓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而发生的 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第一,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第二,人们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的行为才能形成互动。 第三,社会互动以信息传递为基础。 第四,社会互动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下。 第五,只要存在沟通的管道,即可以发生互动。 第六,互动总会对互动双方及其环境产生影响。 第七, 互动有一定的模式。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
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
(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
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
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
(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
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
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
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
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费厄斯坦在其“中介作用”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
社会互动理论
3)多人,会组成社会网络。其中,大型群体,会形成超越个体的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分工、组织较规范,对个体进行制约。
(3)混合性关系:介于前两者之间,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的关系,有情感和工具的成分。遵循人情法则,交情的深浅和面子的大小对互动的方式和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关系可以转化,中国人常说人情和面子,有时为达目的,有人常想把工具关系变混合性关系,在人情的压力之下,使对方不得不给个面子。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Biblioteka 独特意义社会互动是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它是个体层次和社会结构层次以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产生及其实质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乔治.H.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
介绍
独特意义
产生及其实质
互动要素
主要理论
互动情境
互动的维度
互动的类型
基本类型
互动过程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展开
编辑本段
介绍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
社会互动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
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是社会学基本的分析单位,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
它是个体层次与社会结构层次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个人走向群体以及更大的这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互动。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在社会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
长期以来,互动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
在美国,形成以乔治·米德为主要代表的符号互动论。
后来,布鲁默、库恩等人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分别建立了现代符号互动论的两大学派,即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社会互动理论观点。
(1)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指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沟通问题。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的主要标志。
(2)角色理论它是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
(3)参照群体理论它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4)喜剧理论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5)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6)本独方法论它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赋予意义是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二、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社会互动的情景:明白自己所处的情景,并选择与具体情景相协调的行为方式。
(1)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2)、熟悉情景、工作情景、社交情景(3)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类型的互动在过程上往往差别很大。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定向阶段、评价阶段、控制阶段)(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竞争、冲突、顺应、同化)社会互动与社会转型社会变迁,尤其是根本性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2、竞争 •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 夺。 • 竞争具有以下特点: ✓ 首先,它必须是人们对于同一个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 就不会形成竞争。 ✓ 其次,这个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是比较少的和比较难得的,即一 个人或者一些人夺取到了目标就意
3、广度 • 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频度 • 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 •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 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
的一种联合行动。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 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
书籍、图形、电话和互联网等手段进行 信息交流,形成社会互动。 ✓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 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 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 熟悉情境主要是指我们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的场合。家庭成员、亲戚朋友、 邻居、下班后的同事之间的交往就属此 类。这时互动双方并没有特定的目的,行为方式上可以较为随便,不必严守工作规则或社交礼貌,按社会习俗行事即 可。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种情境。
• 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 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 需要。
社会互动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 体,个体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 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 和价值观的依据。 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 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 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 构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工具。
(四争 2、冲突 3、强制 4、顺从与顺应 5、合作
第四节 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 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具有临时性和反常性两个根本特征。
一、集合行为的特征与成因
1、集合行为的特征 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1)人数众多;集体行为是临时聚集起来 的人群的共同行为。 (2)无组织性;集体行为通常缺乏明确的 目标和行为期望。 (3)行为者相互依赖,个人与他人相互影 响,相互依赖。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如下: (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 要的中介作用。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人类根据 自己对事物意义的解释采取行动。 (3)事物的意义是人之间互动的结果。 (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 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 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5)在互动过程中,任何行动都涉及人的 内心的解释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G· 齐美尔在1908年所著《社会 学》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互动一词。
(一) 符号互动理论 (二) 角色理论 (三)参照群体理论 (四)戏剧理论 (五)社会交换论 (六)本土方法论(民俗学方法论)
(一) 符号互动理论 以米德为代表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所 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 物的事物,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意愿标志。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社会学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 第三节 非语言沟通 ❖ 第四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 第五节 社会网络 ❖ 第六节 集体行为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 一、什么是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 的传播,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三)信息传播中的集体行为 1.传闻与谣言
传闻也叫做“闲话”或“流言”,它起源于 无名渠道的非正式消息。
谣言也是一种在非正式渠道中传播的消息, 但通常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谣言出自有目的的 制造。
在传闻与谣言的传播中一般都要经过以下三 种方式的“加工”:
①磨尖。接受者再传播时对原有的信息断章取义, 从全部内容中选择适合自己品味与兴趣的内容加以 渲染,而其他的就舍弃或淡化了。
那些巨大无比并且看上去毫无组织的人口中 心,实际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网络。
❖三、网络分析的重要性
网络分析关注个人之间的联系
第六节 集体行为
❖ 一、集体行为的涵义
集体行为又称为集群行为、集合行为,指那些具 有一定规模的、相对来说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 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 二、集体行为的条件
1、环境和场所 3、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 5、权力斗争
换能有效地沟 通和互动。
❖四、交换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彼得·布劳等。
这一理论强调:人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关系, 人们之所以做出某种特定的社会行为,完全是基于 交换的需要。
几个有关的命题: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 ;剥夺和满足命题 ; 攻击与赞同命题
2、失范 4、相对剥夺
❖三、集体行为的类型
(一)群众 群众指的是由于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 共同利益而临时聚集到一起的人群。
第10讲 社会互动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 受暗示者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
人们在疲劳、疾病和狂热状态下较易受到暗示的 影响。
❖ 暗示的来源问题
暗示者个人的权力、感望及人格力量会对暗示的 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 暗示的程度或质量
持久和反复的刺激容易对他人产生暗示。
❖ 暗示的强度
如果一项暗示的力量正好遇上了禁止和阻碍它的 反暗示时,就要极大地降低其效力。
❖ 马克斯·韦伯:系统论述了社会的经济、政治与声望 三方面存在的冲突与斗争,并提出对“权力资源” 的争夺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源泉之一。
❖ 达伦多夫: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社会的“丑陋的 面孔上”,即放在冲突的一面上。
冲突的方式
❖ 口角
口角不是为了弄清是非,而是为了在精神上侮辱或打击对方,是缺 乏理智的感情冲动。
❖ 乔治·赫伯特·布鲁默
我们是根据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我们对它采取的行 动的。
我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经历一种内部解释过程,“和自己对
话”为的是给这个环境确定一个意义并决定怎样行动。
❖ 托马斯:如果人们把情景界定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 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
拟剧论
❖ 戈夫曼
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社会互动的特点。 人生是一个舞台
❖ 前台
场景、外表、举止
❖ 后台
❖ 剧班
表现的是成员间的关系和被表演的工作的特征
常人方法学
❖ 代表人物:哈罗德·加芬克尔 ❖ 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核心概念:
Ethnomethodology,译为民族(或种族)方法论、本 土方法论、民俗学方法论以及人种学方法论
❖ 合作者对为什么要达到和怎样达到共同目的有着共同的看法 。
社会互动
(二)角色理论
它是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叏 向。 角色和互劢是密丌可分的。一斱面,互劢是角色乀间 的互劢。人们乀所以能够有条丌絮的迚行,是因为互劢的 双斱都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而迚行交往,如果一斱角色失 调,就可能使互劢丨断,戒者改发原来的互劢斱向。互劢 还有赖二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这一能力使人们能够 辨别和理解他人使用的交往符号的意丿,幵从而预知他人 的反应。另一斱面,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劢丨完成 的。没有另一斱来参不互劢,角色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 就无法成为实际的角色行为。
(五)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形成二20世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 布劳和埃莫森。这一理论着眼二人们在社会生活丨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 代价和报酬来分社会关系,认为社会的互劢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 过程。这一理论认为,交换行为丌仅存在二市场关系丨,而且存在二包括友 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乀丨。相关命题如:(1)成功命题(2)刺激 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趍命题(5)侵犯-赞同命题 社会交换理论试图以交换的观点来解释人类互劢的本质和规律,其理论 基础是丧人主丿不功利主丿。它强调丧人的目标和报酬,认为每丧人都尽量 避免痛苦和增迚快乐。这一理论忽略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带有浓厚的心 里还原主丿色彩。
(三)参照群体理论
(四)戏剧理论
“参照群体”是指丧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丧人认同的为其树立 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丧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 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丧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 了丧人不群体的互劢的特殊斱面。对丧体来说,参照群体有两丧基本作用: 一是规范作用;事是比较作用。前者是指参照群体在丧体内化价值规范,形 成社会态度的过程丨具有重要的影响。后者是指参照群体往往是丧体对自我、 他人迚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比较性标准。 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丧体的客观社会地位不其社会观点乀间相互作用的 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丧体劢机不社会结构乀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工 具。因此,它从一丧更广阔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次增迚了我们对社会互劢的 理解。 参照理论也叐到一些批评:参照群体论者将社会关系归结为人际关系, 忽视了丧体所属的社会结构,难以全面解释社会互劢社会学家哈罗德.加芬克尔不20世纨60年代创立的,又译 做“俗民斱法论”它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劢丨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 丿,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幵对其赋予意丿时所使 用的斱法和步骤。 本土斱法论者认为社会互劢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 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丌宣的,但是如果远背了这些规则,互劢就 丌能顺利迚行。卲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完成的。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六章社会互动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互动的概念本质及其社会学意义,掌握有关社会互动的各种社会学理论、社会互动的本质特征、一般结构及基本类型。
联系社会学关于社会网研究的基本内容,对社会结构如何制约人们的社会行为做深入的讨论。
此外在本章中介绍社会学对集合行为与社会运动的研究。
重点难点:1. 社会互动的理论2.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的区别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概述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特点(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人在社会中生活,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他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即发生相互作用。
个人的行为引起他人的行为反应,他人的行为、期望又引起个人相应的行为反应,这种相互依赖、彼此相关的相互作用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互动。
所以社会学认为所谓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相互影响性的行动方式和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社会互动:首先,社会互动的主体是个人及群体;其次,社会互动是“相互性”行为;其三,社会互动中行动的目的性或有意识性;其四,社会互动是以信息的传递为前提和基础的;其五,信息的传递是通过媒介进行的,所以在两个行动主体之间展开的互动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也可以借助书信、电话、电报等间接形式非面对面地展开;其六,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二)社会互动的特点:1 自主性:社会行动主体有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对自身行动选择和支配的权利和自主能力。
从对互动对象的选择、确立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到控制自己的行动、对他人行为作出何种反应。
体现着行动主体在行动中的创造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2、强制性:社会行动主体是在其特有的地位、角色和社会环境力量下采取行动的,即受到环境的制约。
体现着行动主体在行动中的被动性、盲目屈从性。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及其形式(一)构成社会互动必须要具备下列几个要素:1 行动者。
即互动的主体。
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2 需求。
3 环境。
在特定的环境当中,个人或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都要适应他周围的环境,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主张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它是一种以社会风气为基础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与他人的互动有助于塑造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态度。
社会互动理论的三大基本假设是:社会环境对人们的行为有影响;人们的行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们之间的互动可以影响他们的行为。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人们与他人的互动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和行为。
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他们也会影响他人。
例如,有些人可能会被他人的行为所影响,而有些人可能会影响他人的行为。
社会互动理论还认为,人们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形成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态度。
因此,人们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也受到人们的行为的影响。
社会互动理论的另一个基本假设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可以影响他们的行为。
因此,人们之间的互动可以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如果一个人受到他人的支持,他可能会更有自信,因此也可能会表现得更好。
同样,如果一个人受到他人的攻击,他可能会变得更加消极,因此也可能会表现得更差。
社会互动理论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受到他们的社会环境和互动的影响。
社会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态度,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人们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影响他们的行为。
因此,人们在社会中的行
为受到他们的社会环境和互动的影响,而他们也会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和互动。
社会互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是受到他人影响的,而且人们之间的互动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中相互作用、联系和影响的过程。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构成的,人们在互动中产生了社会规范、角色、价值观和文化等现象。
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社会互动的定义社会互动是指个体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符号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影响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更包含了个体之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互动。
社会互动的形式社会互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行为模仿、合作竞争等。
不同的形式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和结果。
社会互动的影响因素社会互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个体性格、情感状态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在互动中的表现和结果。
社会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交互主义理论交互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基于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产生的。
个体在互动中通过感知、解释、反馈等过程进行社会建构和个体塑造。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模仿行为、接受奖惩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技能和行为水平。
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进行的。
个体在互动中通过言语、手势、动作等符号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产生了社会意义和文化传承。
社会互动的意义与影响社会互动在个体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推动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社会互动,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了社会联系和人际关系,实现了社会规范和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社会互动理论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和个体行为。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互动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社会互动的理论
意识的一种意愿标志。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 态、表情等都是符号。
➢ 情境是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
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 和具体场合等。
(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理论
符号是人类互动的中介; 人类行为是有意义的; 意义不是固定的; 互动中往往需要通过扮演别人的角色来理
特点:共同的目标;目标的稀缺性;目的在于获得目 标,而非反对参与竞争者。
建立良性竞争、防止竞争趋向反对的条件:必须要有 共同遵守的规则;必须要有制度保证;要用法治。
拟剧理论在就业面试中的运用——印象管理
面试前要准备什么
▪ 汇集信息:了解自己、了解公司; ▪ 对对方可能问的问题进行设计,对方关心的问题一般包括:专业、
性格、你对公司的疑问、对职位的心理准备等等; ▪ 带好详细的材料; ▪ 做好前台的各种准备。
在接受面试时要注意的要点
▪ 别紧张、要自信; ▪ 要熟练地描述自己的技能; ▪ 交谈时敢于直视对方眼睛; ▪ 做一个好听众; ▪ 对不适于回答的问题可以有意忽视; ▪ 就自己申请的工作表明自己的兴趣; ▪ 结束前安排了解结果的方式,给自己留出思考时间;
法则)、工具关系(公平法则)、混合关系(人
情法则);
思考:你在社会互
动中出现的哪些行为
与情境不当有关?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的过程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的分析
定向阶段 评价阶段
控制阶段
情境定 义识别
态度决 定取舍
行为选 择实施
三、社 会 互 动 的 维 度
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性质。 情感关系: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洽还是对立? 利益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冲突的程度有多大? 地位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权力分配的格局等。 深度:反映互动的程度,表明双方的相互依赖大小。 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
社会互动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
的社会互动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转型 必然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一)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
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包括:(1)情感关 系——是融洽还是对立?(2)利益关系——是 一致还是冲突?(3)地位关系——是平等还是 不平等? (二)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 互动双方相互依赖性的大小。我们可以从互动 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 延续时间的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四个 方面分析或测量互动的深度。
结构两种,微观结构是由相互影响的 个体组成的,宏观结构是由相互联系 的群体组成的,社会交换存在于这两 种结构之中。布劳认为,并非所有的 行为都是社会交换,社会交换只是交 往行动中的一种类型,社会交换具有 两个特点:一是社会交换的互惠性, 参与交换的各方都期待着相互回报; 二是社会交换的自愿性和相互信任。
第一,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
重要的中介作用。 第二,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第三,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第四,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 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 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第五,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 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 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 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 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 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 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是 他达成目的的工具。 混合关系界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关系 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 同学、同事等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互动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
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
(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
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
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
(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
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
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
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
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
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费厄斯坦在其“中介作用”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
从这两个理论中不难看出,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是推动学习的关键力量。
三、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
从学者们的研究看,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中,人们不断学习由社会建构并由大家共享的象征意义,通过角色借用,理解他人的想法,在符号互动中完成交流,共建意义系统。
在互动中,意见得以分享、感情产生共鸣,从而也影响到文化的
建构和变迁。
(一)交换
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是交换关系。
回报并不一定是有形的,也不一定有明确目的,有时更多的是无意识地期待别人的感激。
但多数社会交换都遵循一个基本原则——互惠。
(二)合作
合作是这样一种互动形式,即由于有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对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很难或不可能达到,于是人们或群体就联合起来一致行动。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在广义上讲,所有社会生活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合作,社会就不可能存在。
(三)冲突
社会学家指出,冲突有其正面效果,可以成为一种促进对方紧密团结的力量;冲突也可能导致社会变迁。
一个没有冲突的社会将是毫无生机、沉闷乏味的社会。
作为合作的对立面,冲突是针对珍稀物品或价值的斗争。
为了达到所向往的目标,打败对手是必要的。
冲突有暴力的,也有非暴力的。
(四)竞争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如经济竞争(争夺市场份额)、政治竞争(总统竞选)、地位竞争(争夺某个职位)、声望竞争(争夺某项荣誉、争夺他人对自己的敬重)等等,这是遵循某些规则的一种合作性冲突,在这种形式的互动中,达到追求的目标要比彻底打败对手更重要。
(五)强制
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另外一方时,强制这种互动形式就出现了。
在本质上讲,所有形式的强制都是以使用物质力量或暴力的威胁为最终基础的。
但是,一般而言,强制的表现要微妙得多。
像冲突一样,强制通常也被看作是一种负面社会互动形式,但也有正面的社会功能。
四、社会互动的主要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Simmel)早在1908年所著《社会学》一书中曾使用“社会互动”一词。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也是较早就强调“互动”的社会学家之一。
稍后,在美国形成了相关的系统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G.H.米德、H.G.布鲁默、C.H.库利等人。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自我意识来源于社会互动,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符号,通过角色扮演和他人对自己扮演角色的反馈,逐步形成自我意识。
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按照特定规则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
社会互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互动方法。
以方法不同为标准,理论界形成了
常人方法论、符号互动论、拟据论、社会交换论和参照群体论等几种主要观点:(一)常人方法论(又称本土方法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创立的旨在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
其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加芬克尔通过研究发现人与人的互动是以一定背景知识和常规为基础的,如果忽视了这种内隐规则,互动就无法进行,进而也不能实现预期目的。
所以,从此意义上说各方主体能达成对所认定“规则”的共识是有效开展互动的前提。
(二)符号互动论
该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和库利为代表,其认为符号是社会互动的媒介,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是一种“符号运动”;人的行为具有意义,要理解此意义即必须设身处地、站到对方立场上加以阐释;有时此意义会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互动各方通过不断协商来达成共识以重塑其意义;他人对我是明镜,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中认识自己,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决定行为选择和行动方向。
(三)拟剧论(也称印象管理论)
该理论是一种用表演和比喻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他们之所以努力表演,目的是想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通过美好印象的塑造以使自己在互动中占据优势、对他人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使对方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做出预期反应。
从本质上说,该理论强调变通,即在不同场合应变换不同角色,从而适应互动环境的变化性。
(四)社会交换论
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等人建构,其认为互动实际是奖赏与惩罚的交换运用。
若使某人继续一行为即应对行为加以奖赏,让他认识到此行为对他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从而推动其自愿把这一行为实施下去;若不想其做某事,就不要给予奖励或进行惩罚,那么行为人就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而不会再做出类似行为。
这种奖惩机制对互动效果有着深刻影响,应恰当运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五)参照群体论
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海曼首创,后来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理论。
其最大贡献就在于提出了一种间接互动观点,即非面对面人际接触,而以参照群体(即榜样)的价值和规范作为塑造自我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依据。
这一理论强调榜样的规范和比较作用,旨在通过模范和典型的强大感染力来引导人们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