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动理论
在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们对微观层次的现象只是给予了粗略的关注,直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理论家们才开始转而分析微观过程。他们开始明白,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结构最终是由个人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从而,他们开始致力于发现人际互动的基本过程。
这一创造性的举措引发了广泛的微观层次的理论研究,即互动理论。互动理论的兴起表征着美国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主题做出积极贡献的开始。
一、互动理论的兴起
1.詹姆斯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学家。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
人类能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的能力,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⑴“物质自我”,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的关键的那些客体。⑵“社会自我”,由于与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⑶“精神自我”,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他指出“一个人,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然而,詹姆斯并未对这一初步的见解深入探究,毕竟,他是一位心理学家,较之于个体能力所源生的社会过程,他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2.库利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修正了自我的概念,他的主要突破是:将自我看成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其次,他认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
库利提出,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味他人的姿态意味,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这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
一样。
如同个人可以象征性的符号化环境一样,个人也可以象征性地将自己视为客体,在他人行为这面镜子中,看到自我的形象和感觉。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的,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但是,群体作为参照之境,他们的重要性却有所不同,一些群体的重要性高于另一些,这些对于形成自我感知和自我态度最为重要的群体通常是,那些存在私人关系和密切关系的小群体。
3.杜威
作为实用主义(pragmatism)学派的主要代表,杜威强调人类同世界的调适过程,在这一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试图掌握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在适应自己所处的生活条件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他们独一无二的特征。
杜威指出,人类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心灵意识不是一种结构,而是一个过程,它是人类努力去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
在杜威看来,心灵意识是这样一个过程:对环境中的客体进行定义,明了行动的潜在路线,想像每一路线所可能产生的结果,抑制不恰当的反应,随后选择一条有利于调适的行动路线。由此可见,心灵意识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意味着深思熟虑。
深思熟虑是对各种难以取舍的行动路线(在想像中)进行生动的预演......深思熟虑是对各种可能的行动路线进行的试验,它是对各种已选定的因素进行不同组合的试验......以期了解,一旦采纳了某一行动路线,行动的结果将如何。
杜威关于心灵意识的概念,即认为它是一个调适过程,而不是一个事物或实体,对米德思想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恰如库利对其自我概念所作的论述一样,杜威论证了心灵意识只有通过人们在社会中的互动才能得以形成和延续。
实用主义把有机体看作是实践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中才形成的。结合行为主义,实用主义提出了理解人类生命的新思路:人类试图应对他们周围的现实环境,并学会那些能够使他们获得满足的行为模式,而最为重要的一种满足是对其社会环境的适应。
4.米德
互动论在美国最有影响的开创者是米德。他关于人类心智、自我和社会三者关系的揭示以及人际互动模式的理论至今仍被许多互动理论作为基本结构而接受。
米德对人类生命过程的理解,是他关于心智、自我、社会关系探索
的认识基础。在这个方面,米德深受行为主义、实用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自诩为行为主义者的米德,反对行为主义关于人的内在心智动力是不可研究的前提假设,试图以虑及人类心智和自我重要性的方式,修正行为主义的刺激强化理论。
米德接受了杜威关于人试图应对他们周围的现实环境,并学会能够使他们获得满足的行为模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满足是对环境的适应的观点。米德还将达尔文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那些有利于其生存和适应的东西才能在有机体中得到保存——应用于人类。
在融合行为主义、实用主义、达尔文主义三者的某些成分之后,米德形成了他关于人类生活图景的观点:人是努力适应环境的动物,人试图学会和保留那些能使其生存并获得满足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心智和自我。
心智和自我和其他人类的独有特征,正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为生存而努力的情况下进化而来的。人通过获得心智和自我以适应社会,社会也正是因为个体所具有的心智和自我能力而成为可能。
(1)心智
心智就是人们定义特定的社会环境,并通过“想象性预演”各种行动方案,选择最合适的行动路线的心理过程。米德的这一说法,继承了杜威的观点,其所说的“想象性预演”的过程类似于杜威所说的深思熟虑的过程。
米德研究了婴儿的心智形成过程,以了解人是怎样获得心智这种能力的。米德强调心智产生于一种选择过程。这种选择过程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种是试错法,一种是婴儿的协作者的有意识训练。
通过这两种途径中的任意一个,婴儿逐渐学会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常规姿态,而学会能够增强个体间互动有效性的常规姿态,意味着人类心智、自我和社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当一个有机体懂得了常规姿态的含义,通过这些常规姿态来领会和理解他人,并想象性地预演可选择的行动方案,那么米德就认为这个人具有了心智。
(2)自我
心智的能力,是自我形成的基础。人们对他人的姿态进行解读,并从他人的观点中了解自身(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对他人姿态的理解,是对自身想象和评价的基础。人类这种将自身作为客体进行想象和评价的能力是有赖于心智能力的。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随着有机体的成熟,在每一个人与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