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浙教版(1)

合集下载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 浙教版(1)(2021年整理)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 浙教版(1)(2021年整理)

八年级科学上册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新版)浙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科学上册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新版)浙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科学上册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新版)浙教版(1)的全部内容。

课题:物质的溶解课题: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会溶液稀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学会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质量和体积要溶液中的应用,知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溶液稀释的计算过程的分析,学会其简单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认真思考、仔细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会溶液稀释的简单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教学难点结合密度公式对溶液稀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引入:实验室要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学生计算后追问:你知道应该怎样配制吗?说一说所需的仪器和具体操作步骤。

在学生思考回答后展示图片:归纳: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称取或量取)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讨论:在一杯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之后,其中哪些量会发生改变,哪些量不变?学生讨论后归纳出:1、向溶液中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剂与溶液质量变大,溶质质量保持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2、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即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二、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修改栏例1:把50g硫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20%的硫酸溶液,得到20%溶液多少克?分析计算后强调:建立等式的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 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 学会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4. 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难点:溶液的稀释过程中有关密度、体积、质量、质量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计算器、草稿纸。

2.教学器材:托盘天平(带称量纸)、量筒(100mL )1只、药匙1把、烧杯(100mL )1个、玻璃棒1根、手纸。

蒸馏水、食盐(氯化钠)固体。

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并进入新课:我们知道胃液中含有少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胃液过多时易得胃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在给农作物或树木喷洒农药时,药液太稀不能杀死病虫害,药液太浓时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

因此,在配制溶液时,我们若能知道它里面所含的溶质的量,我们就会避免象胃酸过多或农药过浓所带来的危害。

科学上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定量的表示溶液的组成。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溶质质量分数可以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 34─例1(只看题不要看解题过程)例1.在农业上有时用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多少千克?(可用投影或倍投打出来)教师:下面请同学说说,题目中150千克是什么的质量?(较多学生举手)学生:是溶液的质量。

教师: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吗?(都同意)那么,16%在题目中又是什么量呢?它的含义是什么?(举手的学生比较少)学生:是不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含义我不太清楚。

教师:回答的不错。

16%的含义是若溶液取100份质量,则溶质就占16份质量。

具体点说就是100克溶液中,有16克溶质;或100千克或100吨溶液中,有溶质16千克或16吨的溶质。

大家明白了吗?(学生点头)那好,100份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我们知道了,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的配制计算与应用 溶液的稀释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板书)那么,150千克溶液中,应当有溶质多少千克呀?学生齐答:有24千克。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2)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2)

浙教版八上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课题 1.5物质的溶解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八上教材分析水的溶液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散体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

此前学生已知道了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且实验中多次用到过溶液,对溶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溶解是获得溶液的不可少的一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度,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为后续的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以及有关溶液的计算等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际的实践课。

本节内容拟用4课时完成教学。

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是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第3课时介绍物质的溶解度;第4课时介绍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理解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步骤和方法;学会溶液的稀释;科学思维:会利用公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稀释问题中的计算;掌握配制溶液实验中的基本规范操作;探究实践:通过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过程,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态度责任:体验和分享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养成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难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溶液是由和组成的物:2、饱和溶液是指:;3、物质的溶解度是指:;4、影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等;5、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本质区别是。

导入新课讲授新讲述: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种粗略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许多,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定量表示溶液的浓度。

例如,在给农作物或树木喷施药液时,药液太稀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但药液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

因此在配制溶液时,必须确切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多少溶质。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
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
转化。

得出如下关系。

书到黑板上。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介绍教材卡片,并交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了氧气,气。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导学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导学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导学案浙教版1、5 物质的溶解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说出二者的区别。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了解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三、课前自学操作现象结论(1)往一定量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搅拌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

硫酸铜(能/不能)溶于水(2)再加入一定量硫酸铜,搅拌固体溶解了一部分,最后有在常温下,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硫酸铜是的,说明(1)中溶液是的,(2)中溶液是的(饱和/不饱和)将(2)中溶液和固体一起加热固体完全被溶解升高溶液的,硫酸铜又能继续溶解。

结论:在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溶质是的。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活动1:硫酸铜的溶解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下,在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溶液。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标准:。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二、浓溶液和稀溶液1、定义:浓溶液: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有较(多/少)溶质的溶液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有较(多/少)溶质的溶液2、活动2: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P30页四、拓展提升1、下列方法中,可用来检验某种溶质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的是()A、将溶液适当加热B、将溶液适当冷却C、再加入溶剂D、添加溶液的溶质2、将某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加水B、加入硝酸钾固体C、升温D、恒温蒸发水分3、将某温度下氢氧化钠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加水B、加入氢氧化钠晶体C、升温D、恒温蒸发水分E、降温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C、饱和溶液是不能溶解任何其他溶质的溶液D、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课堂小结】饱和溶液:溶液不饱和溶液: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五、当堂检测1、有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降温、、。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

浙教版八上科学§1.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课题 1.5物质的溶解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八上教材分析水的溶液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散体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

此前学生已知道了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且实验中多次用到过溶液,对溶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溶解是获得溶液的不可少的一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度,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为后续的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以及有关溶液的计算等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际的实践课。

本节内容拟用4课时完成教学。

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第2课时是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第3课时介绍物质的溶解度;第4课时介绍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了解物质溶解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科学思维: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有条件的;学会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探究实践: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小实验,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条件的;通过探究“硫酸铜在水(或酒精)中的溶解”小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了解溶解过程会可能出现吸热或放热现象;提升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等能力;态度责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验探究的快乐,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1、取用粉末状固体时一般要用或;向试管中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先将试管,再将固体送入,然后慢慢试管,使粉末落入管底。

2、取用块状固体时,一般要用,将固体放在容器口,然后慢慢竖起容器,使固体到容器底部。

3、取用液体时,试剂瓶口要试管口,并使标签要向着,慢慢将液体倒入试管中,以免药液流下腐蚀。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物质的溶解精品教案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物质的溶解精品教案

科学教案:物质的溶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b)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c)了解常见溶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a)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合作;b)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c)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2.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几个明显的溶解现象(如糖溶于水、盐溶于水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二、学习新课1.呈现物质溶解的实验:将盐倒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盐是否溶解。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盐能够溶解在水中?观察盐粒的大小,盐粒的形状和溶解后的样子是否有变化?3.学习物质溶解的条件:温度和搅拌。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重量的溶质,温度的高低和搅拌与溶解速度有关吗?三、巩固新知1.进行实验观察:分成几组,每组选择两种溶质,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中,一组用热水,一组用冷水,另一组搅拌,观察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2.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为什么在不同温度和搅拌的条件下,溶解的速度不同?3.整理实验结果:以图表形式整理实验结果,便于比较和总结。

四、拓展与应用1.进行更多的溶解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总结规律。

2.设计自己的溶解实验,并进行探究,加深对物质溶解的理解。

五、归纳总结1.导引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溶解的现象、原因和条件。

六、作业布置1.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总结物质溶解的应用。

2.思考:除了温度和搅拌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为什么?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了物质的溶解现象和溶解的条件。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3)教案浙教版(1)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3)教案浙教版(1)

物质的溶解课题: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初步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过程方法目标通过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中三个量的关系学会表达式变形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情感态度目标培养认真分析、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含义的理解,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区别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引入:展示喷洒农药的图片指出:药液太稀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但药液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

设问:如何表示药液的浓稀?如何才能配制出恰到好处的药液?引出新课感受新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尝试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小明去医院输液,他输了质量分数为0。

9 %的生理盐水500克。

(1)0。

9 %的含义是什么?(2)则小明一共输入了多少克食盐?(3)如何配制0.9 %的生理盐水归纳定义: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

即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

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展示表格让学生填写,使学生修改栏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溶质的质量不变不变增加减少溶剂的质量减少增加不变不变溶液的质量减少增加增加减少变大变小变大变小溶质的质量分数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g溶液,蒸干后得到2。

8g氯化钾固体,则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例2 :已知40克硝酸钾完全溶于120克水中,求该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通过分析两个例子归纳出计算类型㈠已知溶质的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例3: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问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通过分析例子归纳出计算类型㈡计算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合溶剂的质量巩固练习1、在一定温度时,食盐饱和溶液的质量是12克,把它蒸干后,得到食盐3.2克,计算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

1.5物质的溶解课件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1.5物质的溶解课件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目的 条件控制
实验方案
实验数据 结论
验证溶解性是否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溶剂不同,温度、溶质一样 取A、B 2 支试管,分别滴入3 mL 植物油。往试管A中 加入5 mL 水,往试管B中加入5 mL 汽油,振荡,观察 现象。
植物油不溶于水,植物油能溶于汽油中。
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打开健力宝、可乐时我们会看到有气体冒出。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能力和 _压__强___有关。
归纳总结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含义
溶解性
溶解度
定性反应溶质在溶剂中溶解 能力的大小,表示物质的一 种特性。
定量反应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可用 于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表示方法
易溶、可溶、难溶、微溶粗 略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 克溶剂 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表示。
联系
在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性越大,溶解度也越大。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通常)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剂、升温(通常)
对点练习
1.可以证明烧杯内的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D ) A.蒸发去1 克水,有少量固体析出 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 C.加入少量氯化钾看固体是否溶解 D.加入少量硝酸钾观察是否溶解
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硝酸钾晶体,并充分搅拌,下
物质名称 氯化钠 氢氧化钙 蔗糖 氯酸钾
氯化铵
硝酸钾
溶解度(克) 36.0 0.165 203.9 7.4
37.2 31.6
溶解性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等级
难溶微溶可溶易溶溶解度 (20℃)
<0.01 克
0.01-1 克
1-10 克
>10 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溶液稀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知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溶液稀释和浓缩的简单计算过程分析,学会其简单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学会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溶液的稀释讨论:在一杯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其中哪些量会发生改变,哪些量不变?归纳:1.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2.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m浓×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m稀×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浓溶液加水稀释所加水的质量= m稀-m浓练习:1.若要将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稀硫酸,需加水多少克?2.配制1000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下表是硫酸的密度和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对照表(20℃)密度克/厘米31.07 1.14 1.5 1.61 1.81 1.84质量分数%10 20 60 70 90 983.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某溶液(1)加克水,稀释成20%的该溶液。

(2)再加克水,稀释成10%的该溶液。

4.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

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残留的溶液是100克。

其中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1%,湿衣服残留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

先用5700克的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

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假设每次拧干后湿衣服仍残留100克的溶液)方法一:用5700g清水一次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g。

方法二:将5700g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三份(每份1900g),分三次漂洗。

最后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 g由以上计算分析,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是一次漂洗效果好,还是将水等分成三份,分三次漂洗效果好?二、溶液的浓缩。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1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1

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3.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4.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

难点: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笔记本、纸、笔、学案(有老师发给学生)。

2.教学器材:试管(长18cm Ф1.8cm)10支、酒精灯2盏、温度计(0~100℃)2支、托盘天平(带纸、带砝码盒)、火柴、药匙1~2把、手纸、烧杯(250mL)2个、量筒(100mL、50mL、10mL)各1只、石棉网2块、玻璃棒2根、平底烧瓶(50mL)1个、铁三脚架2个、乳胶管1根、带导管的单孔胶塞1个、抽气筒1个。

蒸馏水、硝酸钾固体、食盐固体、蔗糖固体、碘单质、无水酒精(密度0.7893g/cm3)。

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设计过程:新课导入:假如一种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你可能会问:“它能溶多少?”。

我们能不能定量的表示物质的这种溶解能力呢?演示实验:室温下(20℃左右)用两只250mL的烧杯,各取100g蒸馏水,分别加入10g 氯酸钾和10g食盐(10g氯酸钾和10g食盐是事先称好的),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氯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食盐溶液中的溶质全部溶解。

结论:氯酸钾和食盐的溶解能力不同。

食盐的溶解能力比氯酸钾强(或氯酸钾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差)。

教师:由此可以引出一个概念—溶解度(板书:溶解度)。

它可以定量的表示(或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指导学生阅读: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P32看第三自然段(给1分钟).教师:在溶解度的概念中,有四个要素,请同学们说说有哪四个要素?学生:在一定的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

学生:达到饱和状态时。

学生: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写出学生回答的四个要素)“100克溶剂”,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时,一般指的是水。

“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因质量的单位是克、千克、吨,在这里特指“克”。

【教育资料】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导学案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导学案学习精品

1.5物质的溶解(1)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溶解性2、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了解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4、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学习新课】课前任务:课外独立完成新课学习——课前学科组长评好分㈠知识点①物质的溶解性1、教材第25页蔗糖溶解实验的活动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说明在一定条件下,。

这里的一定条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它的大小跟和的性质有关;物质的溶解性也与外因(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里的__ 也不相同。

3、洗碗的时候我们发现:油很难在水中溶解,而易溶于洗洁精,这说明物质的溶解性和有关。

㈡知识点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物质的溶解性表示在某温度和压强下,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表示方法:溶解性即溶解能力的大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来表示。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性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内因)有关,也与_______、________(外因)有关。

如:食盐易溶于水,却不易溶于油脂,这说明物质的溶解性和有关。

高锰酸钾易溶于水,碘却不易溶于水,这说明物质的溶解性和有关。

气体溶质的溶解性与压强、温度有关,而固体、液体溶质的溶解性一般只与温度有关,不考虑压强。

3.物质的溶解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列属于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一组是()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③温度④压强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4.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B.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有关系㈢知识点③物质溶解时吸热、放热的情况1、某些物质溶于水时会放热,如__________溶于水放出热量,表现为溶液温度升高。

初中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物质的溶解》第四课时优秀教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物质的溶解》第四课时优秀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一章【主题】物质的溶解【课时】第4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加深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涵义。

〔2〕会进展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溶解度之间的关系,会进展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2〕通过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知识迁移的方法,真正到达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形成认真审题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液中溶质质量的计算,溶液的配制方法,浓溶液稀释和稀溶液浓缩的计算。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及有关计算;浓溶液稀释的计算。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水和水溶液?的第五节。

本节课需花4个课时进展落实。

第四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根底。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天平、砝码、量筒、玻璃棒、烧杯、氯化钠六、设计思路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4种类型,其中溶液稀释和浓缩的计算较为复杂,采用分步讲解,层层推进,让学生熟悉这种题目的解题思路。

七、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农作物或者树木在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喷洒药液。

药液太稀会如何?【学生】不能杀虫【教师】药液太浓呢?【学生】会毒害农作物【教师】因此在配置溶液时,我们必须确切地知道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物质,即溶液的浓度。

2.新知呈现【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书本29页的文字,找出能定量表示溶液浓度的量。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一、教材依据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五节《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等知识的构建。

三、教材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科学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及转化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教材由活动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实验中也体现了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

再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说明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是上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延续,也为了后面学习溶解度做知识的积累。

四、重点难点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五、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以七年级已学过的“物质的溶解性”中的性质课件为切入点,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个性化教案设计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个性化教案设计

课题 1.4 物质的溶解教学过程知识点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乳浊液:名称特征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形成过程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不稳定长期放置均一、稳定下沉上浮举例糖水、汽水、饮料等石灰水、泥水、血液等牛奶、肥皂水3、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对应练习1.在装有水的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牛奶、食盐、菜油和面粉,充分搅拌后可形成溶液的是( ) A.牛奶B.食盐C.菜油D.面粉2.小明在做溶解实验时,在烧杯中放了少量高锰酸钾和水,使溶液变成红色,他使用的溶剂是水。

除了水之外常见溶剂还有( )A.蔗糖水、洗涤剂B.石灰水、丙酮C.汽油、酒精D.肥皂水、牛奶3.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B.苏打粉C.花生油D.牛奶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液体B.溶液一定无色透明C.溶液一定是混合物D.溶液中溶剂一定是水5.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里,振荡,然后仔细观察。

指出哪个是溶液(a),哪个是悬浊液(b),哪个是乳浊液(c)。

精盐:,煤油:,高锰酸钾:,面粉:,鱼肝油:。

6.把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的编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A.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B.肉眼能看到分散系里的固体小颗粒C.是混合物D.由溶质和溶剂组成E.久置能分层,形成两层液体F.通常是一种透明液体(1)溶液;(2)悬浊液;(3)乳浊液。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C.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D.只要条件不变,糖水中的糖不会分离出来8.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物质的溶解性课题:物质的溶解性(1) 课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及溶解度概念能力目标:.学习使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备注引入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注意:实验操作)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以上溶液中若还能继续溶解固体硫酸铜的溶液,就是该温度下的硫酸铜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哪些途径转变成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一般情况下)【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实验演示】在相同温度下,等量的水中分别加蔗糖、熟石灰(注意:实验操作)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二、溶解度【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

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现象:食盐未全溶,已达到饱和;氯酸钾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假如,在20℃时100克水溶解氯化钠36克刚好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1、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方面: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单位为克)课题:物质的溶解(2)课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

2.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能力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综合、语言表情感目标:达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渗透思想:促使物质变化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方案,学会观察溶解度曲线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备注【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一、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二、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猜测1:溶解度可能与温度有关猜测2:溶解度可能与压强有关猜测3:溶解度可能与溶剂性质有关猜测4:溶解度可能与溶质性质有关…… (先由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共同得出)三、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控制变量法)目的验证溶解度是否与温度有关条件控制温度不同,溶质、溶剂一样实验方案1.在20℃下用100克的水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用去硝酸钾A克。

2.升高温度到60℃,原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又继续溶解硝酸钾B克。

实验数据A克,B克, 100克结论对于同一种溶质,温度改变,溶解度改变……(实验验证)通过实验得出,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温度(外因)4、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不同的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是不同的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等,表现为曲线陡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影响不大,如氯化钠、表现为曲线平缓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补充】溶解度曲线上的各点的意义、交点的意义、曲线的意义。

巩固练习:1.某温度下,把10克氯酸钾入50克的水中,结果发现还有6克氯酸钾没有溶解,求该温度下氯酸钾的溶解度。

2.如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3.在______℃时,B和C的溶解度相等教学设计备注作业或活动设计:板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物质的溶解(3)课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学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技能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综合、语言表情感目标:逐步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难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备注溶质的质量分数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

即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

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注意:1。

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单位 2.溶质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A.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则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例2 . 某溶液的密度是1.2g/cm3,实验测得每100ml该溶液中含溶质24g,求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溶液稀释或浓缩的计算要点: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m前=m后即m前A前%=m后A后%例4.把50克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溶液,需要水多少毫升?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计算:(固体计算质量、液体计算体积)•称量:(固体秤质量、液体量体积)•溶解:(在烧杯中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冷却后装瓶,并贴上标签)例3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

如配制150千克 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如何配制?系列训练:ρ10%硫酸=1.07g/m lρ98%硫酸=1.84g/m l例5:(1)配制1070克10%的稀硫酸溶液需纯硫酸多少克?(2)配制1000毫升10%的稀硫酸溶液需纯硫酸多少克?(3)若配制1000毫升10%的稀硫酸溶液需98%浓硫酸多少克?(4)配制1000毫升10%的稀硫酸溶液需98%浓硫酸多少毫升?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溶质的质量不变不变增加减少溶剂的质量减少增加不变不变溶液的质量减少增加增加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变小变大变小教学设计备注作业或活动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密度为1.18克/厘米’的浓盐酸(质量分数36%),用100毫升水稀释100毫升浓盐酸,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 B )A.等于18%B.大于18%C.小于18%D.无法确定4.配制20%的硫酸溶液490克,需要98%(密度为1.84克/厘米3)的浓硫酸多少毫升?同时需水多少克?[解] 设需浓硫酸的体积为VV×1.84克/厘米3×98%=490克×20%V=54.35厘米3需水体积为=333/1/ 84.135.54490厘米克厘米克厘米克⨯-=390厘米3[课时小结]重点和难点: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课外同步训练[基础过关]1.浓度为10%的食盐溶液100克,将其浓度增加到20%,可采用的方法是( D )A.加入10克食盐固体B.把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C.加入100克10%的食盐溶液D.把水蒸发掉50克2.用浓度为60%的酒精溶液A与25%的酒精溶液B配制成45%的酒精溶液,则A、B溶液的质量比为 ( C )A.1:2B.2:3C.4:3D.3:13.100克A溶液中水的质量分数为98%,现在要使溶液中水的质量分数变为99%,则应加入水的质量为 ( D )A.1克B.10克 C 50克 D.100克4.把溶质的质量分数为l0%的硫酸溶液50克浓缩到40克,此时溶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12.5%。

5.图1—38是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1)B操作中应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 2.5克;(2)放好砝码和调好游码后,向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加氯化钠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边,应进行的操作是减少药品;(3)D操作应选用 100 毫升的量筒(从10毫升、100毫升中选择)。

量水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面的 最低处 保持水平; (4)E 操作的作用是 加速溶解 。

[深化提高]6.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H2SO4 25毫升(密度为1.84克/厘米3),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60克/厘米3),需加水多少毫升? [解] 本题中70%的硫酸溶液的密度没用。

想一想为什么?25毫升×1.84克/厘米3×98%=(25毫升×1.84克/厘米3+V ×1克/厘米3)×70%V =18.4厘米3即18.4毫升 [选做题]7.有一包固体混合物,含有硝酸钠和不溶性杂质,在一定量的水中加热,充分溶解。

测试结果如表一: 温度(℃) 10 40 75 剩余固体(克) 20l 132 72 已知硝酸钠在各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二:温度(℃) 10 25 40 50 55 60 65 75 80 溶解度(克)8l921041141l7124130150166求:(1)此实验中所用水的质量是多少; (2)原固体混合物中含硝酸钠多少;(3)要完全溶解固体混合物中的硝酸钠,所需的最低温度是多少。

[解] 本题的突破口是从上表中可知40℃肯定是硝酸钠的饱和溶液,从10℃升温到 40℃,在这些水中多溶解了硝酸钠固体的质量是20l 克—132克=69克。

而从10℃升温到40℃,硝酸钠的溶解度增大了104克—81克=23克,即100克水中能多溶解硝酸钠23克,则易得解。

(1)设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为x(104克—81克):100克=(201克—132克):x x =300克(2)设10℃时300克水中已溶硝酸钠的质量为y , 100克:81克=300克:y y =243克即原固体混合物的总质量为243克+201克=444克 再设75℃时300克水中最多可溶硝酸钠的质量为z 100克:150克=300克:z z =450克>444克所以75℃时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的,最后剩下的72克固体都是不溶性杂质。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硝酸钠的质量为444克—72克=372克(3)设300克水溶解372克硝酸钠刚好饱和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S S =克克300372×100克—124克对照表二可知,所需最低温度为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