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延伸视角下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链延伸视角下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

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是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增强县级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最佳选择。县域经济产业链的建立、延伸和改造,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带动传统意义的以农业为主业的县域经济内部的演变,使之升级换代,富于竞争力。因此,充分延伸传统农业产业链,实施产业链延伸带动战略,可以提高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专业化水平、优化其产业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县域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县域经济和产业链的内涵

有关县域经济内涵的界定,学术界曾作过诸多讨论。2003年第二届县域经济论坛将其概述为:“县域经济首先是区域经济,而不仅仅是产业经济,即农业经济,或者是县城经济。它是以县域行政区划为单位,一、二、三产业俱全的与外界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其实质,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发展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黄小晶,2006)[1]。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首先是区域性。这是县域经济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点。县域经济与其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因而具有明显

的区域特色。县域经济的区域特点带来了县域产业的特色化和多样化。其次是综合性。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三次产业各个部门。从地域的经济活动分布上看,它既是城镇经济,也是农村经济。再次是开放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它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不能搞人为的市场分割。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可以突破区域和边界,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区域的经济协调网络,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王传民,2006)[2]。

总的来讲,县域经济可以界定为以县级行政区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自然界的生物之所以能维持生态平衡,是由于有生生不息的生物链在维系,而企业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稳定发展,依靠的正是上下关联的产业链。产业链被认为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产业链概念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贺轩、员智凯(2006)认为: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从最初始的原材料生产和销售到中间产品生产和销售,再到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群体的关联图谱。产业链分为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垂直关系是产业链的主要结构,通常将其划分为产业的上、中、下游关系;横向协作关系则是指产业

配套。从现代工业的产业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3]。赵绪福(2006)认为:产业链是指从初始资源直到最终消费的路径上,由若干相关产业部门基于经济活动内在的技术经济联系,客观形成的前后顺序关联的、有序的经济活动的集合[4]。张铁男、罗晓梅(2005)认为: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5]。

综上所述,产业链可以定义为:在纵向上从原料采集、运输、半成品、成品生产,到产品进入分销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实现商品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利润分配;横向上是两个或多个提供相似产品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推动核心产品升级的同类型企业或组织。产业链延伸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不断拓宽和延伸,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当前环境下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农业是中国大部分县域主要或重要的经济部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起点和重要支柱。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发展条件比较优越,但同时其它资源又相对比较匮乏。这种模式使县域经济在具备发展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

(一)传统作业方式的制约

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县域还是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和作业方式及初级的工业模式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内部产品结构层次低,经营规模小;农业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弱,导致市场竞争力弱;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低,松散型、半紧密型的居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对经济的拉动力弱。即使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就地从事农业生产,其综合效益也是递减的,导致我国农业呈现出低水平的增长,县域尤其是农业县域,农业产业呈现的低层次发展,使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直接制约了广大农村及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制约

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属窄短型,农业衍生型经济不发达,农产品附加值低,主要出现在短缺经济时代。这种类型的产业链只含有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和销售环节,既不存在向前和向后部门的纵向延伸,也没有在横向上的拓展,因此,难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农业的比较利益。

图1传统农业产业链

(三)相关辅助行业发展严重落后的制约

首先,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特别是在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然而,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并没有改

变,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开发。这些都形成了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制约。

其次,农业技术手段陈旧、落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利。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率只有30%~40%,转化成果普及率仅为30%,而在英国、法国和德国,农业技术推广率达50%~60%,美国更是高达80%~85%。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35%~4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农技推广机构、农技人员的数量、质量存在着较大差距[6]。

最后,融资途径少,融资困难。目前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原国有商业银行除中国农业银行外已大部分撤出农村市场,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基本不愿涉足农村,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非农化”趋势明显,投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项目的资金明显增加;另外,中小企业及农业个人信贷限制多,担保中介机制尚不健全,进一步加剧了农民融资的困难。

(四)政府的市场引导和制度建设职能滞后的制约

首先,在耕作方式上,现有的农村耕作方式都是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责任制展开的。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方式使得作业范围受到局限,无法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的提高。其次,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和合理的规划,农户的生产预期是由现期市场需求或销售价格高低的诱导作出的,现期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