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必考名著《朝花夕拾》导读与练习题
《朝花夕拾》导读及测试题 (含答案)

《朝花夕拾》导读及测试题(含答案)一、章节概括《朝花夕拾》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第一篇作品《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九年级中考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中考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基础练习1.《朝花夕拾》是一本____________散文集。
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____________。
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_________ 。
2.《朝花夕拾》原名《______》。
这组回忆性散文是______(作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______和______。
3.《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作的回忆性___ _(体裁)集,书中有鲁迅先生儿童时期在故乡生活的片段,也有离开家乡求学的一些经历。
在此书中我们了解到: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两位“名医”的草菅人命;为“我”购买《山海经》,善良淳朴又迷信唠叨的___ _。
在此书中,我们还了解到,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的___ _;在日本留学时,没有民族偏见严谨正直的___ _。
4.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会记录下令他印象深刻的人的样子:“生得黄胖而矮”的是①______;“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的是②_______;“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的则是③_______。
他们都在鲁迅的回忆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
5.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往往具有多面性。
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依照示例,结合有关情节进行分析。
①唐僧②长妈妈【示例】猪八戒——好吃懒做,常提出散伙回高老庄;但他憨厚忠实,当师徒受阻于流沙河时,几次潜入水中勇斗“妖怪”,和孙悟空一起保护唐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运用你课外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朝花夕拾》导读及考点题型训练附答案

《朝花夕拾》导读及考点题型练习附答案【考点检测】1.鲁迅原名,字,浙江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原题为《》,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集,共篇,是一部蕴含着和的作品。
2.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人物);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二是;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和在鲁迅一生中始终不能忘怀的三个人是、和。
3.《狗•猫•鼠》中,猫是的象征,“狗”是指鲁迅一样的的文人;4.《二十四孝图》中着重分析了、、等孝道故事,揭示了;5.《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作者在文中重点叙述自己的变化,暗含着对的批判以及对儿童天性的与;6.“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一文。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父亲却要“我”,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含蓄地批判了的不合理;7.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
无常是一种具有的鬼;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了和的生活两部分。
其中提到儿时的玩伴是。
文章抨击了当时的制度;9.《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了“我”与几位“名医”打交道的过程,蕴含着有力的讽刺,在文章中他比较了中西医对待垂死的病人的不同态度,提示了所谓和的不合人性、不尊重生命的荒谬本质。
10.“好。
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一文。
在文中提到作者离开故乡后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他随后又考入了矿路学堂。
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11.鲁迅在《》一文中讲述了在留学时的学习生活, 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一生中重要的经历——;12.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练习(含解析)

朝花夕拾七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关于《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B.《朝花夕拾》中的人物长妈妈和鲁迅是同一门的邻居,鲁迅在她的影响下,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不能释怀的事:在父亲临死的时候大声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走得不安生。
C.《二十四孝图》批判了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封建孝道。
D.《狗·猫·鼠》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了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
2.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写的虽然大多是群体生活,但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状况与风气,这对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有所帮助。
B.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共同点,二者差异在于,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C.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D.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五猖会》一文中写“我”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的书是()A.《鉴略》B.《二十四孝图》C.《山海经》D.《圣经》4.阅读《朝花夕拾》选出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A.《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收录有《狗·猫·鼠》《孔乙己》《琐记》《社戏》《无常》等篇目。
B.《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C.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藤野先生对他很严肃。
D.《二十四孝图》里,鲁迅不相信卧冰能求鲤,恶心“老莱娱亲”的举动,揭示了“郭巨埋儿”的虚伪,比较认可其他21 种孝顺行为。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专项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无常》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菩提祖师收石猴为徒,为他取了法名孙悟空,教了他长生不老的秘诀,又把七十二般变化、腾云驾雾和“筋斗云”的口诀都教授给他。
D.大圣打赌能跳出佛祖的手掌心,结果只在佛祖手指上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被佛祖翻掌压在五行山下,直到唐僧取经路过相救,方才重获自由。
2.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
作者回忆童年美好往事,塑造了纯朴善良的长妈妈、严谨认真的藤野先生、活泼勇敢的少年闰土等丰富的形象,也从侧面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风气。
B.《藤野先生》一文,鲁迅在简洁的文字中夹杂着犀利的批判,写“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C.《<二十四孝图>》一文,鲁迅写自己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D.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大师的可亲,也对社会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2)阅读下面《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行者看罢回复道:“师父,那去处便是座寺院,却不知禅光瑞蔼之中,又有些凶气何也。
观此景象,也似雷音,却又路道差池。
我们到那厢,决不可擅入,恐遭毒手。
”唐僧道:“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灵山?你休误了我诚心,耽误了我来意。
九年级中考语文总复习名著导读专题练习_《朝花夕拾》

中考语文总复习名著导读专题练习《朝花夕拾》1.名著阅读。
(1)《父亲的病》一文最后,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父亲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A.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B.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C.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者自己的鼻尖。
D.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2.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
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好。
那么,走罢!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
那时为全城所笑骂的是一个开得不久的学校,叫作中西学堂,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
然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熟读圣贤书的秀才们,还集了“四书”的句子,做一篇八股来嘲诮它,这名文便即传遍了全城,人人当作有趣的话柄。
……(1)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________集,作者是________。
(2)选文中的“她”指的是谁?请你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说说“她”是一个怎样的人?(3)从S城的人们对中西学堂的态度,能看出他们怎样的思想?3.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小题。
(1)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一个正直倔强的爱国者,在黑暗的社会中无法立足,最后与社会妥协,这个人是________。
初中语文:《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

初中语文:《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中考语文必读名著导读丨一篇文章让你读懂《朝花夕拾》01、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一九二七年,鲁迅在广州重新编订,添写《小引》《后记》,并改名为《朝花夕拾》,是了解与研究鲁迅早期生活、思想和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艺术文献。
十篇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
《朝花夕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既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的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打击和嘲讽。
02、重点文章简介《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制的压制和摧残《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童年生活的乏味《父亲的病》——揭露庸医误人的实质《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批判《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03、阅读检测题一、单选题1.除“小引”和“后记”外,《朝花夕拾》正文共有多少篇()A. 12B. 10C. 14D. 82.《朝花夕拾》正文前的“小引”讲的是《朝花夕拾》的()A. 写作过程B. 编纂过程C. 修改过程D. 构思过程3.《朝花夕拾》正文后的“后记”讲的是()A. 本书的写作过程B. 本书的编纂过程C. 本书的修改过程D. 与《二十四孝图》相关的内容4.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A. 《风筝》B. 《无常》C. 《父亲的病》D. 《藤野先生》5.《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A. 《琐记》B. 《无常》C. 《二十四孝图》D. 《狗猫鼠》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在()A. “我家的”后面B. “我家的”前面C. “我家的”左面D. “我家的”右面7.《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A. 《五猖会》B. 《琐记》C. 《父亲的病》D. 《无常》8.选择一个正确答案()A. 鲁迅写《范爱农》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专项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选择题1.下列对《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的序言《小引》采用散文式的笔法,介绍了全书的内容、写作过程以及书名的含义等。
B.《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既讽刺庸医,也批判封建主义的孝道,提出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态度。
C.范爱农因为想看光复的绍兴,便从日本回到故乡。
但受到排挤迫害,生活潦倒,无奈又躲到乡下,教几个小学生糊口。
D.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描写了迷信啰嗦却善良真诚的“长妈妈”,表达了对她的深切怀念之情。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理解。
A.有误,范爱农是因为交不起学费才回到绍兴的;故选A。
2.下面是对《朝花夕拾》内容或主题的理解,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A.《朝花夕拾》写的虽大多是个人生活,但也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
B.长妈妈对鲁迅倾听美女蛇故事的专注神情印象深刻,后又见鲁迅痴迷于神话图像,于是托人买来了绘图的《山海经》,以此补偿杀死隐鼠之过。
C.表达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对儿童天性被束缚的无奈和厌烦。
D.批判封建社会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或主题的理解。
B.阿长主要出现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阿长深切关爱着鲁迅,亲自为他买来了《山海经》,并非是“托人买来”的,也不是为了以此补偿杀死隐鼠之过;故选B。
3.小张想借一本名著,你向他推荐《朝花夕拾》,下面不能作为推荐语的是()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打着“公平”、“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之流辛辣的嘲讽,如《无常》。
C.这书可有意思。
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半夜看社戏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D.这本书里有展现鲁迅希望通过外出求学,寻找到救国救民真理这一过程的文章,如《藤野先生》。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章节助读狗·猫·鼠一、填空题。
1.有人说鲁迅先生是仇猫的,是根据他的那篇文章《》得出的结论。
2.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 "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3.作者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而是被一脚踏死了。
二、简答题。
1.《狗·猫·鼠》中有关猫的故事有哪些2.《狗·猫·鼠》中作者仇猫的原因有哪些在作者笔下猫象征哪类人3.简析狗和猫成仇家的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一、填空题。
1.《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告假回来后,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他打开后是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2.阿长是一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相信命运,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对生活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正月初一的早上要鲁迅跟她说吉祥话,还要鲁迅吃一点。
二、选择题。
《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A.迷信B.不拘小节C.马虎D.朴实三、简答题。
1、“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我”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2.“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3.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作者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二十四孝图》一、填空题。
1.“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赠送的《》。
2.作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指斥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接着将和进行对比,引出。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习题以及答案

一、名著导读练习:《朝花夕拾》(一)、填空:1、《朝花夕拾》是________________于1926年所作的一本______________(体裁)集,共_______篇。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会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鲁迅原名 ____________,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人(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家、 ___________家和 ____________家。
5、《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____________》,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____________集,共 ____篇,是一部蕴含着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作品。
6.“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____________ 》。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____________,父亲却要我____________,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____________ ,含蓄地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合理。
7、鲁迅在《____________ 》一文中讲述了在 ____________ 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在这段经历中发生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变: ____________,回国后,他将____________挂在寓居的东墙上,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初中语文名著《朝花夕拾》名著导读+常见考点+习题

01初中语文《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
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
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
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
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中考《朝花夕拾》名著导读(含知识点、习题4练习

中考《朝花夕拾》名著导读(含知识点、习题4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孙行者—齐天大圣—弼马温—孙悟空—斗战胜佛。
其中“齐天大圣”是自封的。
B.《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我们所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是其中的两篇。
C.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范爱农,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
后来,鲁迅还因爱农溺水身亡感到悲伤。
D.《五猖会》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鉴略》的感受,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2.“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________》。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感到痛苦。
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含蓄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3.读《朝花夕拾》,我认识了严谨治学的老师①________;读《朝花夕拾》,我走进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过的百草园和②________;读《朝花夕拾》,我从阿长身上感受到了③________的好品质。
4.《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什么?5.填空题。
鲁迅的《朝花夕拾》,在《范爱农》中追述了在________(国名)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在《父亲的病》中回忆了少时父亲得了______(病名)却被江湖庸医耽误而去世;《琐记》中描写了鲁迅在南京求学时看到_____(校名)和矿务铁路学的种种弊端。
6.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①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中考语文《朝花夕拾》名著导读及练习题梳理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知识整理及练习篇
一.初三语文名著阅读考查内知识点梳理
《朝花夕拾》:掌握作者及全书内容(概括内容、对其评价)、主要作品篇目及其主要内容所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二.名著阅读知识梳理:
1.作者简介:
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全书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后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
对朝花夕拾书名进行解析: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它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3.著作各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所涉及到的人物形象。
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 、相关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相关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常见考点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
5、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
6、《二十四孝图》中,子路负米、敦巨埋儿、老菜娱亲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三件重大的事。
8、“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活无常。
9、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0、“好。
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琐记》篇。
11、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2、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13、《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14、《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6、《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7、鲁迅在《藤野先生》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8、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
统编初中语文《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初中语文《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名著内容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尼摩船长是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主人公,他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同时也是英勇顽强、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
B.《昆虫记》这本书,法布尔用生动活泼、轻松诙谐的笔调,让笔下的虫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C.《镜花缘》借写海外奇风异俗,颂扬了女性的才华,充分肯定了女子的社会地位,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D.《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是《父亲的病》。
2.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孩子,我虐待了你……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太严格。
(《傅雷家书》)B.孙悟空变成小飞虫钻进黄风洞,听闻灵吉菩萨能降服此妖后飞出;又经太白金星指点,找到灵吉菩萨,降服了这只黄毛貂鼠变成的黄风怪。
(《西游记》)C.潜艇来到留卡斯群岛附近,遭遇了一群大鲨鱼,人和鲨鱼展开了激烈的搏斗;生死关头,尼摩艇长挺身而出,救下了身陷险境的孔塞伊。
(《海底两万里》)D.无常是个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时,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朝花夕拾》)3.关于《朝花夕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狗·猫·鼠》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B.《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作者追寻真理的足迹。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
D.《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4.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段经历记录在《范爱农》。
名著《朝花夕拾》导读资料及中考真题

名著《朝花夕拾》导读资料及中考真题
一、作家与作品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又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回忆性散文,共收入 10 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 篇《后记》,写于 1926 年 6 月至 11 月间,《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 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原题是《旧事重提》。
《父亲的病》: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求医治病的情景。父亲因得了水肿而求 医,却被江湖庸医陈莲河耽误而去世,体现了江湖庸医的无能,他们明知道病已
3
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开一些像“败鼓皮丸”之类的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 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给人看病都只为了金钱。邻居衍太太在父亲临 终前,为父亲准备后事,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 命的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读经典作品的意义:一、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
二、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
三、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和大师们联网接轨。
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
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
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
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
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前,鲁迅已经写了《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散文。
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这十篇回忆性散文最初在1926年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
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三、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四、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五、艺术手法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六、巩固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前天已将《野草》编订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_______________》。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上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应该填上的作品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透过作者对书名的进一步阐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一个见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朝花夕拾文学创作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
2.下面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促使“我的意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藤野先生》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3.一位同学提供了A、B两段文字,设计了两个问题,请你回答。
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阿长与<山海经>》)B.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五猖会》)①A、B两段文字分别是哪两件事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答: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分别说说这两件事对作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