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重点
刺灸重点总结
针法起源于东方(山东),灸法起源于北方。
最初的针:砭石。
拔罐法,古称“角法”,原始罐具为兽角进针:单手:指压进针=插入法、捻入法;双手:指切、夹持(长针)、舒张、提捏。
角度:直90、斜45、平15。
方向:平行经脉循行方向,针尖对向病痛部。
哑门、风府向下颌;风池向鼻尖行针: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调整针感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用的操作方法。
得气:古称“气至”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患者医者两方面的感觉)补泻:原则:“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经脉》。
E.g补法:捻转拇指快出,重插轻提,徐进疾退,随经循行(列缺向上是向病所不是补泻),与气机反,出针后按针孔。
灸法的特点:善治虚寒病症预防保健,特殊功效可补针药不足,易被患者接受和自我治疗。
艾=蕲艾的特点:淡黄色,便于揉捏成型,易于燃烧,热力温和,烧毁不易散落。
以陈久为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九针: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皮内针电针: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波形:连续、疏密、断续注意事项:用前检查仪器,仔细调节电流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孕妇慎用年老体弱醉酒过饥过饱过劳不宜,温针后表面氧化不易导电。
穴位注射:水针,不可注入关节腔血管和脊髓腔,避开神经干。
耳针:采用短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耳穴,一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穴分布规律:大体形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
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管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轮脚周围。
对耳轮体:后3/4的下1/5为颈椎,中2/5为胸椎,上1/5为腰骶椎。
3-1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
刺法灸法学词解:头皮针、耳针、拔罐、行针、刺手、压手、直接灸、间接灸等填空:多针刺法、行气法、逼针法/ 间答:耳穴分布规律,头针分布规律问答:晕针的表现、处理方法,耳针的辩证治疗,得气的意义和临床表现,灸法的作用等1.概论♣砭石:东方 / 九针: 南方 / 灸:北方,灸师:唐代。
♣九针的名称(6页表1-1)镵(皮肤针)/圆/鍉/锋(三棱针)/铍/圆利/毫/长(芒针)/大(火针)* 《内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难经》:营卫补泻,提插补泻* 窦汉卿《针灸指南》: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首先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杨继洲《针灸大成》首先提出“刺有大小”“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 灸法的历史:《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
2.毫针基本操作技术2.1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2.3 针刺前的准备♣1)常用体位(6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座位/俯伏座位/侧伏座位)♣2)选择体位的注意事项病人舒适,能够长久留针/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医生操作方便/扎针后,不会被别人碰倒* 揣穴:医者以手指在腧穴进行揣摸,按压,以取定腧穴的方法。
(治切)(按压)(分拨)(旋转)(摇滚)(升降)(摇滚升降)揣穴法。
2.3.3 ♣消毒法1)针具器械消毒①高压蒸汽灭菌法:将针具用布包好,放在高压蒸气锅内,在1.0-1.4kg/cm2的压力,115-1 23度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灭菌。
②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
/ 针和针具均泡在2%来苏尔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1-2小时后擦干后使用。
③煮沸消毒法:将针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入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进行煮沸。
一般在水沸后再煮20-30分钟。
2.4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刺手、押手的概念:临床常用右手持针行针,刺手。
(完整word版)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非常全面)
一、单选题◆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决定毫针规格的部位是:针身◆药物消毒法,常用什么浓度的酒精浸泡,浸泡时间通常为:75%、30-60分钟◆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下面那种灸法属于非艾火类的灸法:天灸.◆全面总结上古以来的刺法与补泻手法的书籍是:《内经》◆针刺的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捻转法◆最早的拔罐法所用的“罐”是:兽角◆最早强调双手配合操作书籍为:《难经》◆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一般进针角度为45º时称斜刺◆如在临床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针时最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立即停止再针刺并将针拔出◆“得气”又称气至◆针下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以调节逆乱的气机,用于临床一时性的气血逆乱、经气失调,虚实不明显的病症的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泻法◆在针刺过程中,病人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恶心欲吐,面苍肢冷,脉微细。
此称:晕针◆当出针后,局部出血青肿明显时,下面那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先冷敷,再热敷◆当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末端放射,甚至引起肢体瘫痪时,说明针刺:刺伤了脊髓◆属于瘢痕灸的是:化脓灸◆雷火针属于:药条实按灸◆属于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方法是:温针灸◆观察毫针刺入的深度及提插幅度的部位是:针根◆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下面那种刺法不属于《内经》的浅刺法:短刺◆捻转补泻法的补法为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当针下得气后,用特定的方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称:行气法◆临床一般病症的毫针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行针或出针困难,如果强行操作,病人感到疼痛难忍,此称滞针◆为防止“煮沸消毒法”对针具的损耗常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配成…2%的重碳酸钠溶液◆纸垫练针的主要内容为:指力和捻针法◆一般进针角度为15º时称:横刺◆应用刺激性中药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的方法称:天灸◆属于直接艾灸的方法是:A雀啄灸◆穴位注射在操作时最重要的步骤是:针下得气后,回抽一下无血,再将药液推入◆下列哪种方法属于行针的基本手法:提插法◆下面那种规格是临床最为常用的规格:长25─75mm 粗28─32号◆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进行拔罐的方法称:针罐法◆凡是能使机体亢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手法称:泻法◆毫针的规格是指:针身粗细和长短◆纸垫练针的主要内容为:指力和捻针法◆《内经》当中的先直刺入深处,然后退至浅层,再分别向两傍斜刺,形如鸡爪,治疗与脾相关的肌肉病症刺法是合谷刺◆进针后,先直刺提插捻转6数,得气后,将针斜向病所,令患者深吸气,使气至病所,可以止痛的方法是:运气法◆内经》当中的呼吸补泻法的补法特点是:患者呼气时进针运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刺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针灸医生在针刺之前,用手指在穴位处循按、揣摸,找出指感强烈的穴位。
刺法灸法(293页)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2021/5/162 021/5/16May 16,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 21/5/16202 1/5/16 2021/5/162 021/5/16
(二)刺法的形成
1 从砭石到九针是针具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 2 九针的形成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刺激经络腧穴调整机体功能状态针灸技术作用部位刺激强度感应性质疗效原理以机械刺激为主适用于大多数病症以温热刺激和药性作用为主主要用于寒证用于青壮年湿热刺激较弱作用于十二皮于老人小儿体弱者针刺艾灸三棱针皮肤针医疗实践的需要针具的创新材料工艺的改进刺法的历史砭石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切割脓肿刺泻瘀血针刺放血疗法
疾病性质宜忌
★病情有寒热虚实等的不同,临床上应辨证施治。 一般情况下:表证者宜浅刺,表寒者可用温
针,表热者应疾出针。里证者宜深刺,里寒者可用 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证者用补法,虚寒者宜 少针,虚热者可多针。实证者用泻法,表实者宜浅 刺,里实者可深刺。寒证者宜深刺,久留针。热症 者宜浅刺,疾出,并可刺出血。
(三)刺法的发展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医学渐趋衰落,针刺 手法发展缓慢。 ★20世纪50年代以后,针刺技术有了很大 发展,手法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时期。
总结出许多特色针法。 传统针刺手法受到应有的重视。 针刺疗法结合物理和药物注射等方法建立了新技术。 以特定部位为选穴范围的针法有了大发展。
二、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以温热 刺激和药 性作用为 主,主要 用于寒证、 虚证
放血刺 激强,作 用于浅表 血络,适 用于青壮 年、湿热 证
➢针刺
➢艾灸 ➢三棱针
刺激较 弱,作用 于十二皮 部,尤宜 于老人、 小儿、体 弱者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
临床针刺常用体位:1、仰卧位、2、俯卧位、3、侧卧为、4、仰靠坐位、5、俯伏坐位、6、侧俯坐位、体位的注意事项:1、消除紧张情绪,树立信心,2、腧穴部位充分暴露,肌肉放松,以利于针刺和留针,3、定位后不要移动,以免影响施术,4、医者要自然镇定,操作认真。
针具消毒的分类、方法:1:高压蒸气灭菌法,的高温下消毒30分钟以上,2、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密封的容器中,的乙醇中浸泡30到60分钟。
3、煮沸消毒法,用纱布包好针具放入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中,一般水沸后再煮15到20分钟。
医者手指消毒法:针刺医者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的乙醇檫试后,方可进针,同时尽量避免手直接接触针身,如要触及针身时,必须用消毒干棉球做间隔物,以保针身无菌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乙醇棉球檫试消毒,或用的碘酊涂檫稍干后再用乙醇檫试脱碘,檫试时从腧穴部位的中心向外绕圈消毒,消毒后要保持腧穴的清洁。
持针的操作方法:1、两指持针法,2、三指持针法3、四指持针法,4、持针身法,5、两手持针法,提檫法操作方法:进针后,将针从浅层檫至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前者称下檫,后者为上提,下檫和上提的幅度和速度相同,不分层操作,如此一上一下均匀提檫动作为提檫法,提幅大3~5分,频率快120~160次|分钟,针感强,反之,提檫幅度小1~2分,频率慢60~80次|分钟,针感较弱,按须患者的体质、年龄等情况操作。
捻转法操作方法:即针体进入穴位一定深度以后,用拇指和食指持针,并用中指微抵针体,通过拇指、食指来回旋转捻动,反复交替而使针体转动,捻转是要均匀用力,幅度频率因人而异,针刺敏感者,捻转幅度小180度,频率慢60~80次|分钟,患者体强,针刺不太敏感者,捻转幅度大360度,频率快120~160次|分钟。
导气法:根据从阳引阴,从卫取气,从营置气的原则,在进针得气后作导气手法,由浅层将。
【PPT】刺法灸法学
1 一般罐的启法:
2 抽气罐的启法: 3 水(药)罐的启法: (四)效应观察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
瘀块,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 -2天后即自行消失。
2 病理反应:
(1)湿盛或寒湿: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 (2)湿热:若水气色黄; (3)久病湿盛血瘀:水泡呈红色或黑色; (4)瘀血:罐斑色深紫;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二)临床运用 1 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2 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
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 3 处方示例: (1)腮腺炎 (2)急性扁桃腺炎 (3)小儿腹泻 (4)鼻衄 (5)多发性疖肿
(三)注意事项
1 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2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
3 温肾健脾
4 回阳固脱
5 益气升阳
6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7 防病保健
二 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 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 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 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 先阳经后阴经。
4 点灸药笔用后可插入所附玻璃管中灭火,每 支可用10小时。
(三)临床运用
1 适应症:各种疼痛、炎症
2 取穴要点:
(1)近取选穴;
(2)远取选穴;
(3)穴组更替
3 治疗时间:以上操作均可在2-3分钟内完成, 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
灸法种类总结:
第四节 拔罐法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名词解释: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
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
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
气至病所:寻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沿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未调整阴阳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刺法灸法学(老师勾的考试重点)精编版
‘1、刺法灸法学,是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操作技术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砭石是最早的针3、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曹氏灸方》4、《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5、葛洪最早使用隔物灸6、刺法在金元明时期鼎盛,灸法在明清鼎盛7、临近动脉的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以及乳中、脐中、小儿囟门不宜针刺8、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急出针里证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寒者少针,虚热者多针9、毫针的构成——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10、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针身的直径和长度(长短和粗细)来确定的。
号大针细,临床常用26~32号(0.45~0.32mm 1~3寸(25~75mm)11、选择体位以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留针不疲劳为原则。
主要是卧位和仰靠坐位。
仰卧体位:前身部腧穴俯卧体位:后身部腧穴侧卧体位:侧身部腧穴仰靠坐位:头面、前颈、上胸和肩背、腿膝、足踝部腧穴俯伏坐位:顶枕、后项、肩背部腧穴侧伏坐位:顶颞、耳颊部腧穴12、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a高压蒸汽灭菌法(最佳)b药物浸泡消毒法c煮沸消毒法13、持针施行手法操作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刺手作用:掌握针具,实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捻转、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压手作用: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解和控制针感14、持针姿势a、浅层腧穴短毫针操作——二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度角b、深层组织毫针操作——多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中、环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15、进针法(给穴位,会选择进针的方法)A单手进针法(用于较短的毫针)a插入法b捻入法B双手进针法a指切进针法(运用短针及要避开血管的腧穴,如曲池、尺泽)b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的穴,如天枢、气海)c提捏进针法(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d针管进针法(进针不同,适用于儿童及惧针者)e夹持进针法(长针的进针)16、针刺的角度(概念)a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
刺法灸法重点 (2)
刺法灸法重点名词解释:刺法灸法学:就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
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就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就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
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就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就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就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就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就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得气:就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
气至病所:寻经感传气至病所就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沿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就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就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未调整阴阳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完整word版)刺法灸法学重点(大神总结)
刺法灸法重点整理1.刺法、灸法、灌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略)2.古代的九针名称、应用及治疗作用。
名称应用治疗作用第一鑱针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泄热第二圆针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的病症第三鍉针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而令邪出治虚弱者第四锋针刺出血(即三棱针)治痈热、痼疾第五铍针切开排脓治痈肿已成脓者第六圆利针锐利粗针,用于速刺治暴痹急性病症第七毫针应用广泛,用治寒热痛痹扶正驱邪,治疗常见病症第八长针用于肌肉肥厚处治深邪远痹第九大针用于针刺放水治关节积液3.局部多针刺法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所谓治留痹久居)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又缠绵不愈的痹症和疼痛。
(所谓治寒气小深、痹气小深者)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闭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适用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
(所谓治寒气大博)围刺: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临床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
4.病位深浅刺法(刺皮、刺肉)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
5.眼部腧穴针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承泣、睛明、球后等眼部腧穴针刺时做到:①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②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o.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
、单选题♦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决定毫针规格的部位是:针身♦药物消毒法,常用什么浓度的酒精浸泡,浸泡时间通常为:75%、30-60 分钟♦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下面那种灸法属于非艾火类的灸法:天灸.♦全面总结上古以来的刺法与补泻手法的书籍是:《内经》♦针刺的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捻转法♦最早的拔罐法所用的“罐”是:兽角♦最早强调双手配合操作书籍为:《难经》♦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一般进针角度为45o时称斜刺♦如在临床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针时最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立即停止再针刺并将针拔出♦“得气”又称气至♦针下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以调节逆乱的气机,用于临床一时性的气血逆乱、经气失调,虚实不明显的病症的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泻法♦在针刺过程中,病人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恶心欲吐,面苍肢冷,脉微细。
此称:晕针♦当出针后,局部出血青肿明显时,下面那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先冷敷,再热敷♦当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末端放射,甚至引起肢体瘫痪时, 说明针刺:刺伤了脊髓♦属于瘢痕灸的是:化脓灸♦雷火针属于:药条实按灸♦属于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方法是:温针灸♦观察毫针刺入的深度及提插幅度的部位是:针根♦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 行针法.补泻法. 留针法及出针法♦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下面那种刺法不属于《内经》的浅刺法:短刺♦捻转补泻法的补法为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当针下得气后,用特定的方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称:行气法♦临床一般病症的毫针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行针或出针困难,如果强行操作,病人感到疼痛难忍,此称滞针♦为防止“煮沸消毒法”对针具的损耗常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配成…2%的重碳酸钠溶液♦纸垫练针的主要内容为:指力和捻针法♦一般进针角度为15o时称:横刺♦应用刺激性中药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的方法称:天灸♦属于直接艾灸的方法是:A雀啄灸♦穴位注射在操作时最重要的步骤是:针下得气后,回抽一下无血,再将药液推入♦下列哪种方法属于行针的基本手法:提插法♦下面那种规格是临床最为常用的规格:长25—75mm粗28—32号♦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进行拔罐的方法称:针罐法♦凡是能使机体亢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手法称:泻法♦毫针的规格是指:针身粗细和长短♦纸垫练针的主要内容为:指力和捻针法♦《内经》当中的先直刺入深处,然后退至浅层,再分别向两傍斜刺,形如鸡爪,治疗与脾相关的肌肉病症刺法是合谷刺♦进针后,先直刺提插捻转6数,得气后,将针斜向病所,令患者深吸气,使气至病所,可以止痛的方法是:运气法♦内经》当中的呼吸补泻法的补法特点是:患者呼气时进针运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刺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针灸医生在针刺之前,用手指在穴位处循按、揣摸,找出指感强烈的穴位。
刺法灸法学重点(大神总结)
刺法灸法重点整理1.刺法、灸法、灌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略)2.古代的九针名称、应用及治疗作用。
3.局部多针刺法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所谓治留痹久居)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又缠绵不愈的痹症和疼痛。
(所谓治寒气小深、痹气小深者)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闭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适用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
(所谓治寒气大博)围刺: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临床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
4.病位深浅刺法(刺皮、刺肉)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
5.眼部腧穴针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承泣、睛明、球后等眼部腧穴针刺时做到:①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②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o.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③进针后,一般不提插捻转。
④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6.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晕针、气胸)晕针现象: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
甚而神智昏迷,卒然扑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刺法灸法课件
根据针具的“质”与“形”选择针具。
(二)针具规格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型与体质、病情、 腧穴部位选用不同规格的针具。
16
四、毫针的检查 (一)检查针尖
(二)检查针身
(三)检查针根
(四)检查针柄
17
第二节 毫针操作基本功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
(
一 )
强蓄 周积
于调 控自
静去 之浮
2、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和芒 针等
3
三棱针:放血、挑刺
4
皮肤针:扣刺皮肤
5
皮内针:埋针
6
火针:火烧红针尖,刺入腧穴
7
芒针:深刺,透穴
8
四、刺灸法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
(一)正确取定腧穴是针灸施术的基础 (二)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 (三)不同的针灸方法,可影响腧穴的主治功用 (四)针灸处方,以穴法和刺灸法为主要内容
30
1.双手进针法
爪切进针法
31
挟持进针法
1.双手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 32 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2.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 持针,中指指端紧靠 穴位,中指指腹抵住 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 下用力按压时,中指 随势屈曲将针刺入, 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33
3.管针进针法 以针管替代押 手进针的方法
1.催气 2.行气 (三)注意事项
39
五、行针手法
二、捻转法
(一)操作方法 (二)临床运用
1.进针 2.催气 3.行气 4.针感保留与消减
40
六、留针法
(一)操作方法 1.静留针法 2.动留针法
刺法灸法学重点知识归纳
刺法灸法学重点知识归纳
刺法和灸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以下是其重点知识的归纳:
1. 刺法:
- 刺法是通过使用针具刺激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 古代刺法主要有针灸、刺络等,现代刺法还包括微针、电针等。
- 针刺可以调整气血运行,舒缓疼痛,改善身体功能,促进自愈能力。
- 刺法需要严格掌握穴位的位置、深浅、角度等技巧,避免可能的不
良反应。
- 使用器械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和交叉传染。
2. 灸法:
- 灸法是一种通过燃烧中草药或其他物质,将热量作用于穴位或特定
部位的治疗方法。
- 灸法分为直灸和间接灸,前者将物质直接燃烧在穴位上,后者将物
质燃烧在容器中,间接作用于穴位。
- 灸法可以温通经络,驱寒散寒,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
- 灸法具有保健作用,如艾灸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
舒缓疲劳等。
- 使用灸具时要注意燃烧物品的火候和温度,避免皮肤烫伤。
- 对于特定疾病和体质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灸法的方法和频次。
以上是刺法和灸法的重点知识归纳,这两种方法在中医学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但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正确使用。
在接受这些治疗方法时,请寻求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和建议。
刺灸重点总结
✧针法起源于东方(山东),灸法起源于北方。
最初的针:砭石。
拔罐法,古称“角法”,原始罐具为兽角✧进针:单手:指压进针=插入法、捻入法;双手:指切、夹持(长针)、舒张、提捏。
角度:直90、斜45、平15。
方向:平行经脉循行方向,针尖对向病痛部。
哑门、风府向下颌;风池向鼻尖✧行针: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调整针感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用的操作方法。
✧得气:古称“气至”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患者医者两方面的感觉)✧补泻:原则:“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
E.g.补法:捻转拇指快出,重插轻提,徐进疾退,随经循行(列缺向上是向病所不是补泻),与气机反,出针后按针孔。
✧灸法的特点:善治虚寒病症预防保健,特殊功效可补针药不足,易被患者接受和自我治疗。
✧艾=蕲艾的特点:淡黄色,便于揉捏成型,易于燃烧,热力温和,烧毁不易散落。
以陈久为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九针: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波形:连续、疏密、断续注意事项:用前检查仪器,仔细调节电流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孕妇慎用年老体弱醉酒过饥过饱过劳不宜,温针后表面氧化不易导电。
✧穴位注射:水针,不可注入关节腔血管和脊髓腔,避开神经干。
✧耳针:采用短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耳穴,一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穴分布规律:大体形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
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管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轮脚周围。
对耳轮体:后3/4的下1/5为颈椎,中2/5为胸椎,上1/5为腰骶椎。
前1/4的下1/5为颈,中2/5为胸,上1/5为腹。
最新刺法灸法学第一章--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
子午捣臼、子午补泻、子午倾针、进水、进火、留 气法、运气法、提气法等。
杨氏补泻手法分层而施,结合了徐疾、捻转、呼吸、
砭石(旧石器时代)→ 骨针(山顶洞人文化时 期)
第二节 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针法的历史发展
(一)针具的研制与改进 1.砭石的应用
砭石是最早的针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说文解字》:“砭,以石治病也。”
2. 九针的创制
九针是指九种不同形状 和用途的金属针具, 包括:鑱针、圆针、鍉针、
锋针、铍针、圆利针、 毫针、长针、大针。
《灵枢 ·九针十二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气 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神灸经论》:“灸法要在明症审 穴……穴不审则多有误于伤气伤血。”
(二)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 的基础
古称得气或气至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 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
(三)不同的针灸方法,可影响腧穴 的主治功用
刺法灸法学第一章--课件
[目的] ➢ 掌握刺灸的量学要素、刺灸宜忌
➢ 熟悉刺法、灸法的概念
➢ 了解刺法、灸法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第一节刺灸的起源与发展
一、刺灸学的定义
刺灸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 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针法、灸法、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如: 神阙穴、足三里、秩边、天枢
泻申脉、补照海治疗失眠, 补申脉、泻照海治疗嗜睡
(四)针灸处方,以穴法和刺灸法为 主要内容
刺法灸法学讲解
1.概论♣砭石:东方 / 九针: 南方 / 灸:北方,灸师:唐代。
♣九针的名称镵(皮肤针)/圆/鍉/锋(三棱针)/铍/圆利/毫/长(芒针)/大(火针)* 《内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难经》:营卫补泻,提插补泻* 窦汉卿《针灸指南》: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首先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杨继洲《针灸大成》首先提出“刺有大小”“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 灸法的历史:《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
三、名词解释.1 揣穴:为了求得定位准确,可用手指指甲在所选腧穴处按压,揣摸,以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这种取定穴位的方法,称为揣穴。
2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3 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或调节针感强弱,或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扩散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4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或沿皮肤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适于皮肉浅薄处穴位,如头面部。
5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6动留针法:是针刺入腧穴后,在留针过程中间歇进行行针操作、施以各种手法的方法,称为动留针法7晕针: 针刺过程中的晕厥现象,称为晕针6闪罐法: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
7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催气方法。
8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
9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针感。
10角法11导气法12横透法13砭石15刺手: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临床上一般为右手18麦粒灸:用麦粒大小的艾炷施行的艾炷灸19静留针:毫针刺入腧穴后,让其自然地留置一段时间,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刺操作手法。
终结版刺法灸法重点
毛刺、直针刺、半刺——刺皮之法
分刺、合谷刺、浮刺——刺肉之法
恢刺、关刺——刺筋之法
恢刺: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关刺:用毫针直刺进针,刺入肌肉附着于关节处的压痛点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重:突然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甚而甚至昏迷,猝然扑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原因:初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可因情绪紧张、体质素虚、劳累过度、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或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或因诊室内空气闷热、过于寒冷、临时的恶性刺激等
处理:注意保暖,喝含糖饮料
1.刺法顺序:体、揣、消、持、进、得、行、补、留、出
2.九针: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3.出针法:《金针赋》出针贵缓,太急伤气;得针下松滑方可出针;先上后下、先内后外
4.针刺深浅根据:腧穴部位、证候性质、疾病部位、体质、时令、得气于补泻要求
5.透穴刺法:又称透针刺法、透刺法,指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
20.刺伤周围神经:感觉异常、肌萎缩
21.得气——毫针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腧穴部位产生针刺的感应
得气的指征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
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针刺得气的意义——得气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针治效果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毫针的治疗必须建立在得气的基础上。“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实按灸
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法灸法重点名词解释: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
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
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
气至病所:寻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沿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未调整阴阳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透穴刺法:是针刺时家住不同的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调整,以达到一针透达两个或更多穴位的针刺方法。
运动针刺(重点去看书P36):是指在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医者施行针刺手法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医患配合、提高临床疗效的针刺方法。
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针刺方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平补平泻:进针至适当深度,针下得气后,实施均匀、平和的提插、捻转或提插捻转手法,并持续一定时间,是为平补平泻。
飞经走气四法(祥见书P47):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具有“通关过节催运气”之作用,又称“通经接气法”;适用于经络气血雍治之症,或用于在关节附近针刺而不得气者,作为通经接气的催气手法,以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
灸法:指利用艾叶等易燃材料或药物,点燃在腧穴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熨,借其温热性刺激及药物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直接灸:又称肤灸,明灸,将艾柱直接放置施灸部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
化脓灸:将适宜大小的艾柱直接放置于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灸法。
非化脓灸: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柱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爱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柱移去或压灭,更换艾柱再灸,灸满规定壮数为止。
间接灸:也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将艾柱与皮肤之间衬隔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灯火灸:用灯芯草蘸油点燃后快速在穴位上进行焠烫的方法。
拔罐法:选用密闭的罐具,利用燃火、热气、机械方法排出其内的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特定部位,产生良性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除病邪、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古称“角法”。
见书P71~刮痧法:古称“戛法“,是指利用特制的刮痧工具,配以一定的刮痧介质,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进行反复的刮拭,使皮肤表面产生瘀血点、斑状或点状出血点,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三棱针法: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输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又称放血疗法。
皮内针法:是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的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又称“埋针法“。
火针法:将特制的金属针具烧红,迅速刺入人部位或穴位,并快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故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
元代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创立“针刺十四法”《金针赋》记载复式补泻刺法灸法学的作用: 1针灸感应是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 2刺法灸法影响腧穴的主治功用3刺法灸法学规范了针灸临床操作技术 4正确取定腧穴是针灸施术的基础持针方法:两指(短针)、三指(各种长度)、四指(长针)、针身(长针)、两手(长针)进针手法单手进针:医者用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迅速刺入穴位。
多适用于短针。
双手进针爪切进针:又称指切进针,医者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固定于穴位旁,刺手持针将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穴位。
多适用于短针。
舒张进针:医者将押手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固定皮肤、余指自然平伸,刺手持针押手食、中指之间迅速刺入穴位。
多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的部位。
夹持进针:医者将押手食、中指借助无菌干棉球捏持针体下段。
微露针尖,抵于穴位表面,刺手拇、食指捏持针柄,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穴位,多适用于长针。
提捏进针:医者用押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轻轻提起,刺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刺入穴位。
多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进针或沿皮刺。
针刺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方式。
适用大多数穴位,浅深刺均可。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方式。
适用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
平刺:针身贴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刺入方式。
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机体技能状态腧穴相对特异性针刺手法得气的方法:候气法、催气法、守气法、调气法治神(意在得气)、守神(意在守住所得之气):一是医者专心致志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二是患者专心入微配合医者的治疗。
针刺得气的作用:1得气是针灸取效的基础 2得气是应用补泻的前提 3得气是判定正邪的依据部位深浅刺法:刺皮(毛刺、直针刺、半刺)刺肉(分刺、合谷刺、浮刺)刺筋(恢刺、关刺)刺骨(短刺、输刺)烧山火的操作:{补法提插捻转补九数三进一退}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天、人、地三部),针至浅层得气,再先浅后深,逐层(部)施行紧按慢提法(或捻转补泻)九数;然后一次将针从深层至至浅层,称之为一度(三进一退)。
如此反复施术数度,待针下产生热感,即留针于深层。
透天凉的操作:{泻法提插捻转泻六数一进三退}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或天、人、地三部)。
针至深层得气,再先深后浅,逐层(部)施行紧提慢按(或捻转补泻法)六数;然后将一次将针从浅层进至深层,称之为一度(一进三退)。
如此反复施术数度,待针下产生凉感,即留针于此。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阳中隐阴{补泻兼施,先浅补九数后深泻六数}: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五分)、深(一寸)两层。
先针入浅层,得气后,做紧按慢提法九数;再进针至深层,做紧提慢按法六数,反复施行。
阴中隐阳{补泻兼施,先深泄六数后浅补九数}:将腧穴懂得可刺深度分为浅(五分)、(一寸)两层。
先针入深层,得气后,做紧提慢按法六数;再退针至浅层,做紧按慢提法九数,反复施行。
针刺补泻原则:补虚泻实、补泻先后、适度补泻(依据:辨别虚实、审察经络、审察形神)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的现象。
【现象】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神情异常、头晕目眩。
恶心欲呕等;甚见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细等;重者出现甚至昏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原因】1多见于首次接受针刺,恐针、畏痛、情绪紧张着;2或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空腹,或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3或体位不当,或刺激手法过强,或诊室闷热,或过于寒冷等。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全部出针。
患者平卧,解松衣带,保温;服用糖类饮料或温开水;通畅空气。
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
若见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可配合现代医学急救措施。
如出针后患者有晕针现象,应观察并作出相应处理。
【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特别是精神紧张者,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及其恐惧心理;对于体质虚弱、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取穴宜精,手法宜轻。
对于饥饿或过度疲劳,应推迟针刺时间,待其体力恢针刺复。
进食后再行针刺。
注意患者体位的舒适自然,尽可能选取卧位。
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医生在治疗施术过程中,应守神入微,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随时询问其感觉,如有不适应立即处理。
滞针:是指在行针或出针时,医者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且患者感觉疼痛或疼痛加剧现象。
【现象】在行针或出针时,医者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且患者感觉疼痛或疼痛加剧现象。
【原因】针刺腧穴后,引起局部肌肉痉挛;进针后患者移动体位;医者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肌纤维缠绕针身。
【处理】如患者精神紧张而致肌肉痉挛引起者,必须做好耐心解释,消除其紧张情绪;患者体位移动者,需帮助其恢复原来体位;单向捻转过度者,需反方向捻转;或用手指在滞针邻近部位做循按手法,或弹动针柄,或在针刺邻近部位再刺一针,以宣散邪气、接触滞针。
【预防】对于初诊患者和精神紧张者一,要做还针刺前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
针刺时选择较好舒适的体位,避免留针时移动体位。
痉挛性疾病行针时手法宜轻巧,不可捻转角度过大。
若用搓法等时,应注意防止滞针。
针刺创伤性气胸:针刺入胸腔,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腔所造成的气胸。
【现象】患者突然感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刺激性干咳,严重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精神紧张,甚至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危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