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图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
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
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男性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5、足太阴脾经穴位图共42个:6、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主条目: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0个,共40个:7、手太阳小肠经主条目: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9个,共38个:8、手太阴肺经穴主条目: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1个,共22个:9、足阳明胃经穴位图主条目: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5个,共90个:10、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11、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共54个:12、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3个,共46个:13、督脉穴位图主条目:督脉穴;位于督脉上的穴位有28个:14、任脉穴位图主条目:任脉穴位;位于任脉上的穴位有24个:会阴穴、子午流注十二时辰胆经子时(23:00-1:00)此时胆经最旺,摄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
十二经脉循行动画图
经典十二经脉循行动画图1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手阳明大肠经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足太阴脾经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5手少阴心经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手太阳小肠经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7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足阳明胃经45个针灸穴位图,高清穴位图解
足阳明胃经45个针灸穴位图,高清穴位图解经络通、病无踪养生调理专业技术学习交流的最佳平台足阳明胃经分布于人体头面、胸腹、下肢外侧前缘及第2趾和大趾,循行45个穴位,首穴为承泣,末穴为厉兑。
其中有11个穴位在头面颈部,19个穴位在胸腹部,其余15个穴位则分布在下肢前外侧和足部。
【经络循行】足阳明胃经起始于头部鼻旁,循行经额颅中部、颈部,进入锁骨上窝部,再向下经胸、腹、下肢到达足尖。
【主治病症】头面五官病症: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鼻出血,耳聋,耳鸣,咽喉肿痛。
呼吸道病症:咳嗽,气喘。
胃肠道疾病:呃逆,胃痛,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
经脉循行处不适:颈项强痛,胸胁痛,乳腺炎,小腹胀满,下肢麻木、疼痛。
1精确取穴: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疾病:1: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眼睑动。
2:口眼歪斜。
2精确取穴: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疾病:1: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
2:口眼歪斜。
3:头痛、眩晕。
3精确取穴: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鼻唇沟外侧。
主治疾病:1:口歪、牙痛、鼻出血、唇颊肿。
2:眼睑动。
4精确取穴: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主治疾病:口歪、流涎、齿痛、颊肿。
2精确取穴: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面动脉搏动处。
主治疾病:1:口歪、口噤。
2:牙痛、颊肿。
6精确取穴: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的最高处。
主治疾病:1:牙痛、口噤不语。
2:口歪、颊肿。
7精确取穴: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疾病:1:耳鸣、耳聋、聤耳。
2:牙痛、口歪、面肿痛。
8精确取穴:在头侧部,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疾病:1:眼痛、迎风流泪、眼睑动。
2:头痛、目眩。
9精确取穴:在颈部,喉结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主治疾病:1:咽喉肿痛、瘰疬、瘿气、胸满喘息。
2:头痛、眩晕。
10精确取穴: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
十二正经之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图)
十二正经之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图)
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足阳明胃经分支:
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足阳明胃经联系脏腑:
属胃,络脾,并与心和小肠有直接联系。
足阳明胃经经络动画示意图:。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1)旁约太阳之脉(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3),却循颐(4)后下廉,出大迎(5),循颊车(6),上耳前,过客主人(7),循发际,至额颅(8)。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10)。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11)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12),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13),抵伏兔(14),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内间(16)。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本经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历兑(井)。
[交会穴]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注释】(1)頞——音遏。
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
(2)太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约”或作“纳”。
(3)承浆——穴在颏唇沟中央,属任脉。
(4)颐——音夷。
口角后,下颌部。
(5)大迎——穴在下颌角前1.3寸骨陷中,适当下颌骨斜线部,有面动脉。
(6)颊车——穴在下颌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
(8)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9)人迎——穴在结喉两侧,颈动脉搏动处。
(10)脾——按古人说“脾”,每兼指胰而言。
《难经》云:“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黄庭内景经》说:“脾长一尺掩太仓。
穴位数据库-足阳明胃经
36
足三里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见图 3-21)。
37
上巨虚
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见图3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8 条口 上巨虚穴下2寸(见图3-21)。
39 下巨虚 上巨虚穴下3寸(见图3-21)。
40 丰隆 41 解溪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 二横指处(见图3-21)。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 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见图3-22)。
操作】 直刺0.3~0.8寸
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 ①咽喉肿痛,瘿瘤,瘰 直刺0.3~0.5寸。本经气舍
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 沟外侧(见图3-15)。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见图3-15) 。
在下颌角前下方约1.3寸,咬肌附着部前缘 。当闭口鼓气时,下颌角前下方出现一沟形 的凹陷中取穴(见图3-16)。 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 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见图3-16)。
人迎穴直下,在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 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在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见图 3-17)。
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见图318)。 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见图318)。 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见图318)。 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见图318)。
23 太乙
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见图3-19) 。
24
滑肉门
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见图3-19) 。
25 天枢 脐中旁开2寸(见图3-19)。
26 外陵 27 大巨 28 水道 29 归来
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见图3-19)
足阳明胃经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足阳明胃经英文名称:Yangming Stomach Channel of Foot;Yangming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 定义:本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 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 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其下行支脉沿喉咙向下 后行,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 属胃,络脾。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 2 寸,下行至腹股沟 处的气街穴,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另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经气于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应 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经络(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编辑本段 穴位详解
承泣 ST1 Chéng qì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解剖] 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 足阳明胃经
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 分支。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配伍] 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 0.5~1.5 寸,不宜提插,以防 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附注] 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 四白 ST2 Sì bái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 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 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 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配伍] 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目闰)动。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 0.3~0.5 寸不可深刺。 巨髎 ST3 Jù 1iáo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解剖] 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 眶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衄,齿痛,唇颊肿。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 0.3~0.5 寸。 [附注] 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地仓 ST4 Dì cāng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解剖] 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 为颊肌神经的末支。 [主治] 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配伍] 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附注] 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大迎 ST5 Dà yíng [定位] 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 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主治] 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配伍] 配颊车治齿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 0.3~0.5 寸。 颊车 ST6 Jiá chē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 1 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人体十二经络图表
人体筋脉图-十二经络巡行动画图体筋脉图-十二经络巡行动画图十二经络巡行动画图/jingluoxue/img/4_1a.swf手太阴肺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2a.swf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3a.swf足阳明胃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4a.swf足太阴脾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5a.swf手少阴心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6a.swf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7a.swf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8a.swf足少阴肾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9a.swf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10a.swf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11a.swf足少阳胆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12a.swf足厥阴肝经循行图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
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
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
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
说明:足三阴经的循行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变化,即厥阴在前,太阴在中线。
足三阳经循行于躯干的分布部置,阳明行于身之前,少阳循行于身之侧,太阳循行于身之后。
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循行臂外侧走至头交接于足三阳经,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循胸、腹、背、胁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于手三阴经。
足阳明胃经经穴
足阳明胃经经穴
气冲 【标准定位】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 5寸,距前正中线2寸。 【取法】仰卧位,在天枢穴下5寸,曲骨 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功用】调经血,舒宗筋,理气止痛。 【主治病症】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泌尿系感染,前列 腺炎,睾丸炎,疝气; 2.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功 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1.0寸,局部重胀。针 刺不宜过深,用于调经,理气止痛; 2.向外阴斜刺1.0~2.0寸,局部酸 胀并向生殖器扩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 10~20分钟。
梁丘 【标准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 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 底上2寸。 【取法】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外缘 上2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 上缘之连线上取穴。 【功用】理气和胃,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腹 泄; 2.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痛经; 3.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髌 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扩散至膝关节。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 条灸10~20分钟。
地仓
【标准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 孔。 【取法】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于瞳 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点处取穴。 【功用】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 痉挛,三叉神经痛; 2.其它:口角炎,小儿流涎。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2寸,局部胀痛; 2.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 2.5寸; 3.向迎香穴透刺治疗三叉神经痛, 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面部,有时出现口 角牵掣感。 灸法:温针灸3~5壮。
3足阳明胃经循行图解
3足阳明胃经循行图解3足阳明胃经循行图解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上关,沿发际,到达前额(前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过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盘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挟剂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腧穴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
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1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
四白ST2位置: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地仓ST4位置:口角旁0.4寸。
大迎ST5位置:下颌角前下面1.3寸,闭口鼓腮,当下颌骨边缘出现一沟形处。
颊车ST6位置: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下关ST7位置:闭口,鹤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处。
头维ST8取穴:在额角发际,神庭穴旁开4.5寸。
屋翳ST15位置: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紫宫穴)旁开4寸,位锁骨中线上。
天枢ST25 大肠募穴位置:脐旁2寸。
伏兔ST32位置:伸膝时,在髂前上棘与外膝眼的连线上,距髂骨上缘6寸。
犊鼻ST35位置:屈膝时,当髌骨下缘,髌韧带之外侧凹陷处。
足三里ST36 合穴位置: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一横指,凹陷处取之。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左右共九十穴)【胃腑之图】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播于诸脉。
《卮言》曰∶胃者汇也,号为都市,五味汇聚,何所不容,万物归土之义也。
《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
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幽门。
足阳明经胃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
其体大一尺五寸,纡曲屈申长二丈六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位居中焦。
在五行属土,与足太阴为表里。
其经气血俱多,官与脾同,辰时气血注此。
其见证也,洒然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湿淫汗出,鼽衄,口唇胗,头肿喉痹,大腹水肿,膝滨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前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色皆寒;胃中塞则胀满。
其经之脉,受手阳明之交,起于鼻两旁手阳明之迎香穴。
由是而上,左右交于额中,过足太阳睛明之分,下循鼻外,历本经承泣、四白、巨,入上齿缝中,复出循地仓,挟两口吻,环绕唇下,左右相交于承浆之分,由承浆循颐后之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胆之客主人,循发际,会足少阳之悬厘、颔厌之分,循下关、头维,会于胆之悬颅,督之神庭∶分支络,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历水突、气舍,入缺盆,行足少阴俞府之外,下膈当上脘、中脘之分,属胃络脾;于此分支,从缺盆下乳内廉,循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下挟脐,历过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诸穴,入气冲中(即气冲);其支行者,自属胃处起于胃之下口,循腹里,过足少阴育愈之外,本经之里,下至气冲,于前直行入气冲者相合。
自此而行髀关,抵伏兔、历阴市、梁丘,下入膝膑中;于此又分正支,经犊鼻,下循外之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下足附之冲阳、陷谷,入中指外间之内庭,至历兑而终。
其抽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行而下入中指外间,与前入内庭、历兑正支合。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经络穴位动态图讲解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经络穴位动态图讲解足阳明胃经归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
共45穴,左右共90个穴位。
以下详解足阳明胃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足阳明胃经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阳明胃经腧穴有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
,共45穴,左右共90个穴位。
根据《足阳明胃经穴国家标准部位表》,以下详解足阳明胃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经络穴位动态图讲解:承泣穴【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配伍】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附注】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
四白穴【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配伍】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目闰)动。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巨髎穴【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衄,齿痛,唇颊肿。
【配伍】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注】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地仓穴【位置】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配伍】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位置走向图和作用功能
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位置走向图和作用功能循行路线:起于鼻翼两侧,上行到内眼角(见①),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会(见②),向下沿鼻外侧(见③进入上齿中(见④),复出环绕口唇,向下左右两脉交会于颏唇沟处(见⑤),再向后沿口腮后方,出于下颌大迎(见⑥),沿下颌角上行耳前,经下关(见⑦),沿发际,到达前额(见⑧)。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方走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见⑨),向下通过膈肌,属于胃,联络脾脏(见⑩)。
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夹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见11)。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部向下到气冲会合(见12),再沿大腿前侧下行(见13、14),下至膝盖(见15),沿胫骨外侧前缘(见16),下经足背,到达足第2趾外侧端(见17)。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见18),进入足中趾外侧(见19)。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见20)。
主治病症: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病候: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溲溲战抖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欠,颜面暗黑。
病发时,就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心要跳动,独自关闭房门,遮塞窗户而睡。
严重的则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
胸膈部响,腹部胀满。
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见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腧穴主治“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疾;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歪,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乳部、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热,有余的症状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强而容易饥饿,小便颜色黄;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冷,寒战,胃部寒冷则感到胀满。
功能:本经常用于辅疗和改善消化系统疾病及五官疾病。
跟我学中医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及图解
跟我学中医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及图解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1.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2.经脉循行特点•体表路线:鼻旁→目下→面周围→缺盆→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大趾→次趾→中趾。
•体内联系:属胃,络脾。
并于鼻、目、上齿、口唇、喉咙、乳房联系。
(二)腧穴概要1.腧穴特点:本经腧穴有: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
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
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2.腧穴主治特点: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 常用腧穴举例:1.梁丘郄穴[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操作] 直刺1~1.2寸。
2.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阳明胃经图示意图十二经络图————————————————————————————————作者:————————————————————————————————日期:足阳明胃经图,示意图,十二经络图足阳明胃经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
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长的经脉。
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
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
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
发声无力,发音模糊。
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
有喜吃甜食的倾向。
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
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难安,无法镇定下来。
因为胃经的异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
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
脚部觉得虚弱、麻痹。
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显著的改善。
胃经是非常长的经脉,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个。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
——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
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1) 承泣ST1 Chéng qì[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解剖] 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配伍] 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附注] 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
(2) 四白ST2 Sì bái[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 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 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配伍] 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目闰)动。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3) 巨髎ST3 Jù 1iáo[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解剖] 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衄,齿痛,唇颊肿。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注] 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4) 地仓ST4 Dì cāng[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解剖] 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的末支。
[主治] 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配伍] 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注] 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5) 大迎ST5 Dà yíng[定位] 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 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主治] 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配伍] 配颊车治齿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6) 颊车ST6 Jiá chē[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解剖] 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主治] 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配伍] 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
(7) 下关ST7 Xià guān[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 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主治] 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 配翳风治耳疾。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8) 头维ST8 Tóu wéi[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解剖] 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额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颖支。
[主治] 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目闰)动。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配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l寸。
[附注] (l)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2)《甲乙》禁不可灸。
(9) 人迎ST9 Rén yíng[定位] 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解剖] 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分歧处,有颈前浅静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颈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
[主治] 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配伍] 配大椎、太冲治高血压。
[刺灸法]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附注] (l)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2)《甲乙》:禁不可灸。
(10) 水突ST10 Shǔi tū[定位]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解剖] 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配伍] 配天突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 直刺0.3~0.8寸。
(11) 气舍ST11 Qì shě[定位] 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解剖] 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舌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 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
[配伍] 配水突治瘿瘤。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本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
不可深刺。
(12) 缺盆ST12 Qūe pén[定位]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锁骨上窝之中点,有颈阔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颈横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肩丛的锁骨上部。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
[配伍] 配肺俞治咳嗽。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附注] 《图翼》:孕妇禁针。
(13) 气户ST13 Qì hù[定位]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锁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的锁骨下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为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分支分布处。
[主治] 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胸痛。
[配伍] 配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 库房ST14 Kù fáng[定位]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第一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减及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
[配伍] 配屋翳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5) 屋翳ST15 Wū yì[定位] 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第二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乳痈。
[配伍] 配天宗治乳痈。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6) 膺窗ST16 Yìng chuāng[定位] 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第三肋间隙,有胸大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 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
[配伍] 配屋翳治乳痈。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7) 乳中ST17 Rǔ zhōng[定位]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附注] 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
(18) 乳根ST18 Rǔ gēn[定位]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胸大肌下部,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
[主治] 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少。
[配伍] 配少泽、膻中治乳痈;配少泽、足三里治乳少。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9) 不容ST19 Bù róng[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