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水泵房(沉井)施工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水泵房(沉井)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1.1工程概述 (1)
1.2水文、气象及地质条件 (1)
1.3主要工程内容及主要施工方法 (7)
1.4工程特点、难点及针对性措施 (9)
二、施工部署 (10)
2.1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10)
2.2施工总体安排 (11)
三、沉井施工方案 (12)
3.1施工流程 (12)
3.2测量控制与观测 (13)
3.3深井降水 (14)
3.4基坑开挖 (18)
3.5砂垫层铺筑 (18)
3.6素砼垫层浇筑 (20)
3.7沉井结构制作 (20)
3.8沉井下沉施工 (28)
3.9沉井封底、底板施工 (38)
3.10沉井质量要求 (41)
3.11质量保证措施 (41)
四、施工进度计划及机械设备、劳动力配备 (43)
4.1施工进度计划 (43)
4.2机械设备计划 (43)
4.3劳动力计划 (43)
4.4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43)
五、质量控制 (47)
六、安全措施 (50)
七、冬雨季施工措施 (51)
7.1雨季施工措施 (51)
7.2冬季施工措施 (52)
江苏南通电厂“上大压小”新建工程循环水取水工程
取水泵房(沉井)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概述
江苏南通电厂“上大压小”新建工程循环水取水工程取水泵房为整体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采用沉井法施工。

沉井平面尺寸为43.7m(长)×45m(宽),沉井进水间兼作引水管顶管工作井。

地面设计标高为 5.85m,水泵间运转层设计标高6.10m,滤网间和进水间顶面标高为8.20m,沉井刃脚底标高为-12.9m,底板顶面标高为-8.40m,地下埋深17.2m。

外井壁厚度为1.5m,内井壁厚度为1.0 m /1.2m。

沉井内纵横向各5道底梁,将沉井内部分为36个隔仓。

另外在井壁标高-4.80m及2.30m位置设置穿墙预埋管。

1.2水文、气象及地质条件
1.2.1水文条件
由于江苏南通电厂所在河段——澄通河段距长江入海口仅160km,感潮程度强,全年绝大部分时间处在潮流界以下。

本河段潮汐为非正规半日浅海潮,并有日潮不等现象,潮位每日两涨两落,涨潮历时短,落潮历时长,平均涨潮历时为4小时9分钟,平均落潮历时8小时16分钟,一涨一落的历时平均为12小时25分钟。

本河段潮位的高低与径流的大小关系不大,主要受天文潮大小决定,特别是天文大潮与台风遭遇时会形成风暴潮,对江堤威胁严重。

最高潮位一般出现在8月份(农历7月份),最低潮位出现在1月份或2月份(农历12月或正月份)。

本河段以落潮流作用为主,涨潮流的作用自下而上逐渐减弱,潮差自下而上沿程递减,涨潮历时自下而上逐渐减少,落潮历时则相反。

河段内有江阴、天生港、徐六泾等潮位站,仅前两站有较长系列的潮位资料。

鉴于厂址附近江面无长期实测波浪系列,无法直接通过频率统计推算设计波浪,拟利用风速资料间接推算的方法。

厂址附近江面主要由水面风生成波浪,波浪的成长主要取决于水面风速、风区长度及其水深。

视风速与波浪同频率,将50年一遇设计风速、风区长度、平均水深作为输入参数,采用莆田试验站法、青岛海大法,分别推求设计波要素,在此基础上推算波浪相对于江堤的爬高。

经计算,
重现期为50年累积频率1%的波浪爬高为3.0m。

总之,长江河口段较高的潮位发生在涨潮后期,而不是在落潮期,形成高潮位的水量来自长江口外的潮流,而不是上游下泄的径流。

河口段稀遇高潮位主要由天文大潮、气象大潮各自独立形成或两者相遭遇共同形成,上游大径流的下泄不是形成河口段稀遇高潮位的决定因素。

根据厂址河段天生港水位站资料统计,历史最高潮位为7.08m(1997.08.19)。

江苏省水利厅苏水计〖1997〗210号文中规定:长江天生港段50年一遇高潮位为6.73m、100年一遇高潮位为7.18m、200年一遇高潮位为7.44m。

经计算,天生港站1000年一遇高潮位为8.12m。

1.2.2气象条件
南通气象台位于南通市区的北面,距电厂约10km,中间无天然屏障。

根据南通气象台实测资料统计如下:
1.2.2.1气压(hPa)
历年平均气压1016.34
1.2.2.2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15.2
极端最高气温:38.5 (1995.09.07)
极端最低气温:-10.8 (1969.02.06)
历年平均最高气温:19.4
历年平均最低气温:11.7
历年最热月平均气温:27.4(7月)
历年最冷月平均气温: 2.8(1月)
1.2.2.3绝对湿度(hPa)
历年平均绝对湿度:15.98
最大绝对湿度:41.30 (1972.07.07)
最小绝对湿度:0.90 (1977.03.04)相对湿度(%) 1.2.2.4相对湿度(%)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80
最小相对湿度: 6 (1963.01.22)
1.2.2.5降水量(mm)(1966~1995)
历年平均降水量:1042.1
历年最多年降雨量:1626.8(1991年)
历年最大一月降雨量:604.6(1970.07)
历年最大一日降雨量:193.7(1962.09.06)
历年最大一次连续降雨量:137.6(1992.03.13~28)
1.2.2.6蒸发量(mm)
历年平均蒸发量:1334.1
历年最多年蒸发量:1556.2 (1979年)
1.2.2.7雷暴(d)
历年平均雷暴日数:33.7
最多雷暴日数:53
1.2.2.8历年最大积雪深度:16cm
1.2.2.9风速
历年平均风速: 3.1
历年瞬时最大风速:30.4 (1975.07.14)
历年实测十分钟平均最大风速:26.3(1960.07.27)
历年全年主导风向: E (频率9%)
历年夏季主导风向:ESE、SE (频率12%)
历年冬季主导风向:NW (频率11%)
1.2.2.10厂址设计风速及风压
50年一遇10m高10min平均最大风速:26.8m/s,相应风压0.45kN/m2
100年一遇10m高10min平均最大风速:28.3m/s,相应风压0.50kN/m2 1.2.3地质条件
1.2.3.1地层分布
(1)地层成因
根据长江下游第四纪地质和本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资料,厂址一带在两千多年前尚为海域,至10世纪受长江、黄河、淮河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堆积作用,江苏省东海岸不断向外伸展,这一带逐渐形成陆地。

堆积的松散层厚度可达300m以上。

从沉积特征分析,就本地区勘探所揭露的深度范围内,第四纪更新统以来经
历了两次较大的沉积旋回,一次是埋深70~120m左右,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相堆积,岩性以砂类土为主,混有碎石土;一次是埋深0~70m左右,为第四系全新统三角洲相堆积(冲积作用为主,间有滨海相堆积),岩性以粉土、粉砂和粉质粘土为主,交夹、交互层构造和层理构造明显,多呈千层饼状。

在长江水域,受近代冲积作用,0~70m左右沉积旋回中的上部土层被冲刷,取代为近代河床相堆积物,岩性为淤泥或淤泥质土。

(2)地层分布
根据招标文件,场地内地基土自上而下的分布情况描述如下:
①填土:杂色,成份复杂,其表层为杂填土,主要由碎石(块石)、建筑垃圾及粉煤灰等组成;中下部以吹填砂、粘性土为主,局部夹有抛石和淤泥质粉质粘土。

密实程度不均匀,堆积时间小于12年。

该层在陆地上普遍分布,水上地段缺失,层厚约6.90~8.50m,平均厚度约7.74m。

①2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黄色,流塑,含有机质,夹薄层粉土或粉砂。

该层在水上地段普遍分布,层厚约2.60~7.20m,平均厚度约5.38m。

③2粉土:灰色、灰黄色,很湿,稍密,含有机质,夹薄层粉质粘土和粉砂,局部富集。

标贯击数约7.0击,静探锥尖阻力约1.90MPa。

该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约1.30~7.00m,平均厚度约3.29m,层顶标高约1.02~-4.83m。

④1粉砂:灰色、青灰色,饱和,稍密为主,局部松散或中密;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颗粒不均匀,偶见腐植物及贝壳碎片,夹薄层粉质粘土和粉土。

标贯击数约12.0击,静探锥尖阻力约6.00MPa。

该层在陆地上普遍分布,水上地段局部缺失,层厚约3.80~9.80m,平均厚度约6.83m,层顶标高约0.80~-13.19m。

④2粉砂:灰色、青灰色,饱和,中密为主,局部稍密;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颗粒不均匀,夹薄层粉质粘土和粉土,中下部局部富集。

标贯击数约17.0击,静探锥尖阻力约8.00MPa。

该层在陆地上普遍分布,水上地段仅揭示于SJ18孔,层厚约5.80~10.70m,平均厚度约8.06m,层顶标高约-7.11~-20.05m。

⑤1粉土:灰色、灰褐色,湿,稍密,夹薄层粉质粘土和粉砂,含贝壳碎屑,局部揭示为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

标贯击数约11.5击,静探锥尖阻力约4.10MPa。

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约 1.90~13.60m,平均厚度约8.14m,层顶标高约-9.77~-26.97m。

⑤2粉质粘土:灰色、灰褐色,软塑~流塑,含少量氧化铁及云母,偶见腐植
物及贝壳碎片,夹薄层粉土和粉砂,局部揭示为淤泥质粉质粘土。

静探锥尖阻力约2.10MPa。

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局部缺失,层厚约1.60~7.00m,平均厚度约4.24m,层顶标高约-21.88~-27.11m。

⑥1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粉砂以灰色为主,饱和,中密;粉质粘土以灰褐色为主,软塑~可塑,含氧化铁及少量云母,偶混腐植物,具针孔状结构;局部揭示为粉质粘土与粉土互层。

标贯击数约13.0击,静探锥尖阻力约5.00MPa。

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9.70~16.50m,平均厚度约12.20m,层顶标高约-27.07~-31.35m。

⑥2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粉砂以灰色为主,饱和,中密,局部富集;粉质粘土以灰褐色为主,软塑~可塑,含氧化铁及少量云母,偶混腐植物,具针孔状结构。

标贯击数约19.0击,静探锥尖阻力约8.50MPa。

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4.20~14.80m,平均厚度约7.60m,层顶标高约-39.37~-44.59m。

⑥2-1粉砂:灰色,饱和,中密~密实,成份以石英为主,颗粒不均匀,夹薄层粉质粘土和粉土。

标贯击数约29.0击,静探锥尖阻力约13.50MPa。

该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约3.40~6.00m,平均厚度约4.70m,层顶标高约-49.54~-54.66m。

⑥3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粉砂以灰色为主,饱和,中密,局部富集;粉质粘土以灰褐色为主,软塑~可塑,含氧化铁及少量云母,偶混腐植物,具针孔状结构。

标贯击数约24.0击,静探锥尖阻力约6.80MPa。

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约5.30~16.10m,平均厚度约12.00m,层顶标高约-45.23~-58.06m。

⑦细砂混角砾:灰色,饱和,密实;细砂成份以石英为主,颗粒不均匀,局部揭示为中粗砂;角砾成份以火山碎屑及石英为主,磨圆度较差,多呈棱角形。

标贯击数约60.0击。

该层层顶标高约-57.98~-64.02m,本次勘察未钻穿。

1.2.3.2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本区位于长江河口三角洲,受特定的沉积环境和水力条件影响,沉积的土层层状构造明显,层理较发育,构造特征多呈交夹层或交互层。

对于这类土层,室内试验的物理性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会反映粘性土的特性,而力学性指标则很大程度会反映砂土或粉土的特性。

因此,出现土的物理性指标与力学性指标或原位测试指标的差异性,以及土的特性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不均匀性,是正常现象。

1.2.3.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厂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按含水层的时代成因、埋藏条件
和水动力特征,可分为上部孔隙潜水和下部孔隙承压水两种类型。

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为浅部的粉砂层,其次为粉土层。

其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的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与长江有密切的水力联系。

本次勘测期间,陆地上钻孔内稳定地下水位埋深约为3.80~4.50m。

本工程设计时,陆上场地的地下水位埋深建议可按1.00m(自设计厂坪标高起算)使用。

孔隙承压水含水层主要为深处的砂类土层,具微承压性,其补给来源主要为上部潜水的越流补给及长江水侧向补给。

其中第Ⅰ承压含水层组在区内的层顶埋深约60~80m间,由于埋藏较深,对本工程影响不大。

根据从现场采取的水样进行的腐蚀性试验结果,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和干湿交替情况下均无腐蚀性;对钢结构的腐蚀性等级为弱腐蚀性。

1.2.3.4不良地质作用
江岸崩塌:是地质灾害中危险性较大的一种,其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为水动力条件和边界条件。

近五十年来,厂址区所处的南通地区中上游沿岸由于处于凹岸顶冲部位,塌江灾害时有发生,但从总体上讲,塌江规模不大,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江岸土体结构较好,抗冲性能较强,另一方面护岸工程对岸线的稳定也起了较大的作用。

根据本院《华能南通电厂三期工程2×900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03.12)结论,本工程遭受江岸崩塌灾害的可能性轻微。

但需注意的是,由于本期工程的循环水泵房距江堤较近,加上引水管的顶管施工将穿越江堤,不可避免会引起周边土体扰动和变形,若设计方案或施工方法不当,则可能对江岸的土体结构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危害江堤的稳定性。

因此必要时应对本工程上下游一定范围内的江岸进行适当的防护加固,同时合理规划循环水泵房和引水管的设计、施工方案,并应布置针对性的监测工作。

填土:经现场调查、收资,循环水泵房场地原先为长江岸滩,1997年前后人工回填作为华能南通电厂的施工场地,后又多次开挖、回填。

根据本次勘察,场地浅层填土厚度相对较大,且成份复杂,其表层为杂填土,主要由碎石(块石)、建筑垃圾及粉煤灰等组成;中下部以吹填砂、粘性土为主,局部夹有抛石和淤泥质粉质粘土,密实度不均。

该填土层用作地基时可能会产生不均匀沉降,亦会给地基处理、沉井施工造成困难。

流砂、管涌:综合场地内各土层的工程性质、含水层埋藏条件及建(构)筑物地基基础的特点分析,对本工程基坑和地下工程起影响作用的地下水主要为上部孔隙潜水,其含水层为浅部的粉土和粉砂层,渗透系数均达到10-5cm/s数量级,渗透性较大,由于场地内稳定地下水位埋深相对较浅,水量大,基坑开挖时必须考虑因地下水的作用所产生的流土、流砂、管涌、基底涌土、冒水及由此引起的基坑边坡失稳、强度降低等不良地质问题,切实做好基坑的边坡围护及降水、排水措施。

各土层的工程性质指标见附表1-1:《地基土力学性质指标推荐值一览表》。

1.3主要工程内容及主要施工方法
1.3.1主要工程内容
江苏南通电厂“上大压小”新建工程循环水取水工程取水泵房主要工程内容为钢筋混凝土箱型沉井结构预制、取土下沉、封底、底板浇筑及上部结构接高等,包括沉井施工辅助措施:深井降水、基坑开挖、砂垫层换基等。

主要施工工程量如下:
附表1-1: 地基土力学性质指标推荐值一览表
8
1.3.2 主要施工方法
根据现场条件,在沉井制作前先对场地进行平整,标高5.85m至8.0m的杂填土全部清运,然后布设深井降水,再开挖深基坑至0m标高作为沉井制作的砂垫层基坑。

在开挖过程中发现的原自来水厂的地下结构全部清除。

根据业主单位提供的地质资料并结合我公司多年沉井施工的经验,以及对本工程沉井的结构特点、沉井制作阶段的下卧层地基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后,初步拟定沉井采用三次制作、一次下沉的方式进行施工,沉井分节高度为第一节约 5.0m、第二节约6.2m、第三节约6m,制作总高度约17.2m,先制作至标高4.30m,其余部分在顶管完成后再接高。

根据泵房区域的地质条件及泵房埋置较深、距长江防洪大堤距离较近、地下水位较高、地下障碍多且不明的特点,为了保证沉井施工质量、提高清障能力、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泵房地下结构采用干法沉井施工方案,尽量采用干封底。

沉井下沉过程中需穿越粉土、粉砂层,该层土渗透系数较大,且与长江水力联系紧密,在水头差条件下易发生流砂和管涌现象,因此在采用干法沉井下沉前,需对江测防渗采取高喷防渗墙处理措施。

另外沉井下沉施工中可采用空气幕辅助下沉和纠偏。

沉井下沉应分层、均匀、对称出土,各井格内挖土面高差不超过1m,具体施工方案详见“三、沉井施工方案”。

1.4工程特点、难点及针对性措施
1.4.1水下工程情况复杂,不可预见因素较多,施工区域的河床地质、地貌情况虽进行过勘测,但变化较大,长江流量受气候影响汛期可能提前出现。

因此,在施工前应对施工区域的河床地质、地貌进行探测,对施工期的河床情况作全面了解,并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复测河床冲淤情况,如河床冲刷、淤积情况较大时,应及时与设计联系,及时进行施工区加固或清淤工作。

在施工过程应做好气候、长江流量变化、雨量等自然条件信息的收集,及时了解汛期的变化,同时应抓紧前期工作,同时尽量安排整个工程施工在枯水期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1.4.2泵房沉井施工区域为原自来水厂取水泵房、吸水井等建构筑物遗址,地下障碍不明确,且有大量建筑垃圾回填,给泵房沉井基坑开挖、制作、下沉及降水井施工造成极大困难。

因此,在沉井正式施工前,对沉井施工区域进行清障。

先将现有地坪约+8.0m的标高挖至+5.85m,再进行沉井制作基坑的开挖。

开挖土方随挖随运至业主指定弃土区域。

在对基坑开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地下障碍(原自来水厂的地下建构筑物)
彻底清除。

对于障碍物以大开挖清除为主。

清除障碍后的基坑采用粗砂分层回填,振捣密实,避免在沉井制作过程中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危害沉井本体结构。

针对沉井区地下障碍较多且不明的特点,为了更好的清障,保证施工质量和下沉施工进度,沉井下沉拟采用深井降水排水下沉的方式进行,这样工期可以保证。

沉井后期下沉若深井降水受到限制或无法满足排水下沉的情况下,为防止在水头差下产生流砂管涌现象,可采用不排水下沉,水下封底。

1.4.3本工程循泵房沉井结构体积较大且高度较高。

沉井离长江大堤较近,沉井下沉时地下水与长江水力联系密切,增加了沉井下沉的施工难度,且下沉穿越的土层复杂,需考虑相应的措施,防止沉井超沉。

因此,沉井下沉过程中应加强测量,并注意两侧对称出土,防止沉井下沉中产生位移、扭转。

同时利用气幕法助沉,以保证沉井顺利下沉和减少沉井下沉对周边土体的扰动。

并通过在下沉过程中及时调整井四壁的供气量,达到控制沉井侧壁摩阻力的目的,从而满足沉井纠偏要求。

考虑到沉井制作高度较高,我公司考虑沉井分三次制作,一次下沉。

1.4.4沉井外边线与防汛大堤间距仅有15m,沉井下沉可能对防汛大堤有所影响而造成防汛大地开裂等。

拟定在泵房沉井与防汛大堤中间平行于井壁距井壁10m位置设置高压旋喷隔离桩,以保证长江大堤的安全。

二、施工部署
2.1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施工现场沿沉井基坑周边布置6m宽环形道路,施工便道按重型便道修筑(40cm 厚块石上铺15cm厚碎石),保证大型施工机械的行走。

另根据施工需要设置在场地内施工便道,铺设要求同上。

为了钢筋吊装的方便,在沉井东侧老防浪墙边设置钢筋堆场和加工场,沉井北侧设置木工加工场。

钢筋加工场和木工场搭设半敞篷,便于材料的加工和人员、机械设备的遮阳避雨。

沉井干沉时弃土采用自卸汽车运送至业主指定弃土区,若后期采用湿法下沉,在征得业主同意后就近布设泥浆沉淀池,然后再集中清运至业主指定区域。

为了保证施工区域内的排水,沉井基坑内设暗沟和集水井,集中将地表水抽排至长江,施工区域内在施工便道的一侧设排水沟,排水沟采用砖砌形式,尺寸300×300mm,内设2%泛水,每隔100米左右设沉淀池,再经二级沉淀后排入周边水网中。

施工降水排水集中抽排至长江。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如下:
2.2施工总体安排
沉井施工前期,先将施工场地开挖整平至5.85m高程,然后进行深井布设,降排水后将基坑开挖至0m,并清除浅层地下障碍,接着铺设砂垫层和浇筑砼垫层,开始沉井预制。

沉井预制分三次预制,一次下沉,第一次预制5m高,第二次预制6.2m 高,第三次预制6m,总预制高度为17.2m,下沉后沉井顶标高为4.3m,剩余上部结构在沉井底板浇筑完毕后接高。

第一节沉井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凿除沉井刃脚砖胎膜和砼垫层,并将外围土方回填至4.2m高程,做好沉井的固基。

在预制沉井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开始沉井下沉施工。

沉井下沉采用干沉法,施工时要保证深井运行正常,定时监测地下水位。

沉井内土方挖除采用水力冲挖机组均匀对称挖除,下沉过程中加强对位移和垂直度进行观测,并及时进行纠偏。

当沉井下沉深度较大,深井降水不能满足干沉施工条件时,尽早切换为湿沉施工,采用空气吸泥机挖除井内土方,并保持井内水位高于地下水位约1m。

当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干封底时,连续24小时实测累计下沉量不超过10mm方可以封底;水下封底时,连续8小时实测累计下沉量不超过10mm方可以封底。

沉井封底采取分仓、分批、对称均匀进行封底砼浇筑。

采用干式封底时,砼通过套筒入仓,封底完成后即开始砼底板施工;采用水下封底时,砼通过导管浇筑水下砼,待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抽干沉井内水,开始底板施工,并做好渗漏点的导流与排水,待底板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
对渗漏点进行封堵。

沉井施工步骤示意图详见下图:
三、沉井施工方案
3.1施工流程
3.2测量控制与观测
3.2.1平面位置及标高的测量控制
根据业主给定的测量放线控制点引测控制点至施工区域,经自检合格后上报监理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

在沉井外部地面及井壁顶部四面设置纵横十字中心控制线、水准基点,以控制沉井平面位置和标高。

测量控制点的布设应选择在通视条件好,不致发生沉降和位移,不受施工及其它影响的地点,便于在施工期间检查和校核,测点误差符合规范要求。

3.2.2沉井垂直度控制
在井筒内按8等分标出垂直轴线,各吊线锤对准下面的标板来控制,并定时用两台经纬仪进行垂直偏差观测。

挖土时随时观测垂直度,当线锤偏离墨线50mm,或四周标高不一致超过10cm时,立即纠正。

3.2.3沉井下沉控制
在井壁周围弹水平线用水准仪来观测沉降。

沉井下沉过程中应加强位置、垂直度和标高(沉降值)的观测,每班至少测量两次(于班中和每次下沉后检测),接近设计标高时,每2小时观测一次,严防超沉。

由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发现倾斜、位移或扭转,及时纠偏。

3.2.4测量仪器及人员配备
测量仪器在使用前委托国家指定单位对其进行检定,并附有检定证书,测量人员应具有上岗资格证书。

沉井施工时,安排1名测量工程师具体负责测量工作,并配备2名测量人员,配备的主要测量仪器有全站仪1台、经纬仪2台、水准仪2台,对讲机3只。

3.3深井降水
3.3.1基本资料
工程地质资料表明:本工程场区内的土质主要为粉砂,最大垂直渗透系数Kv=2.95×10-4cm/s。

基坑周围受江水浸透,年平均潮位在3.0m以上,地下水含量丰富。

沉井基坑最大挖深约-11.0m,地下水位至少应控制在-11.5m以下。

3.3.2降水设计
由于泵房井下部为透水层,管井涌水量按无压完整井计算,其计算示意图如下:
井点吸水量计算公式:Q=1.366K(2H-S)S/(logR-logX0)
式中:K—渗透系数(m/d),取K=10m/d(比地质报告大);
H—含水层厚度(m),H=3+18=21.0m;
S—地下水位降低值(m),S=3+11+0.5=14.5m;
X0—基坑的假象半径(m),对于矩形基坑,当基坑长宽比不大于5时,可将其化成一个假象半径为x0的圆形井,X0=(A/π)1/2
A—基坑井点管所包围的平面面积(m2),A=(43.7+3)×(45+3)=2241.6m2则x0=(2241.6/3.14)1/2=26.71m
R—抽水影响半径(m),R=1.95S(HK)1/2=1.95×14.5×(21×10)1/2=409.74m 则Q=1.366×10×(2×21.0-14.5)×14.5/(log409.74-log26.71)
=4593.33m3/d=191.4m3/h
管井单井出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q=65πdlk1/3
式中:K—渗透系数(m/d),取K=10m/d;
l—滤管长度(m),取l=2.5m;
d—管井井点直径(m),取d=0.3m
则q=65×3.14×0.3×2.5×101/3=329.9m3/d=13.74m3/h
所需管井数:
N=1.1Q/q=1.1×191.4/13.74=14(口)
考虑到江测来水量较大,深井数量适当加大,计划布设深井20口,井底标高为-18.0m。

深井平面布置位置详见下图:

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