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崤之战》教案 鲁教版必修2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崤之战》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学会运用文献资料等史料,描绘《崤之战》的胜败因素,从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3.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掌握批判性阅读技巧, 锻炼细节解读和文本分析能力。
4. 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战争史和文化背景,开阔文化视野,促进文化自信。
(二)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朗读和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受到《崤之战》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深情。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振兴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豪感。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崤之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3. 细节解读和文本分析技巧三. 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崤之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2. 听、读、说、写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PPT展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4. 突破传统的语文教育,通过赏析《崤之战》的文学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教学方法1. 以“情境导入法”为主,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 使用彩色PPT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验视觉教学。
3. 以小组合作为主,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中实现对《崤之战》的深入了解。
4.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批判性阅读与思考提高文学鉴赏力。
5. 以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为主,促进个性化学习。
6. 典型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亲身了解文学作品。
四. 教学评价与考核教学评价:1. 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是否有了明显的进步。
2. 学生是否掌握了批判性阅读技巧,能运用文献资料等史料描绘《崤之战》的胜败因素。
秦晋肴之战教案教案课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妇人暂而免诸国 一下子 赦免
9、堕军实而长寇仇 同隳;损害; 助长
10、不顾而唾 回头看
11、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追赶 之于
12、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 俘虏
精彩辞令三:冠冕堂皇却又极尽嘲讽的宣战书;
看似欲 报君恩; 实则立 下雪耻 报国的
誓言;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 看似感恩
鼓,使归就戮于秦, 戴德;实则
了他的什么性格? 一访一“辞”一“骂”
蹇叔的道理说得那么透彻;为 什么秦穆公硬是拒不接受
事发背景:
秦晋联合伐郑;经烛之武的游说, 秦穆公单独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 逢 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 这样既控 制了郑国,又可以牵制晋国。而晋文公 理智的隐忍不发。
在秦大部队从郑国撤兵后,晋文 公曾逼郑投降,迫使郑文公立了亲晋派 的公子兰为太子,才撤兵而去。 一年后, 晋文公去世,郑文公也去世,公子兰继 位为郑君,为郑穆公。
二 特殊句式:
1 宾语前置句: 尔何知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殽 (5)使归就戮于秦
1.以
1劳师以袭远
来;连词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用 拿;介词
(3)遂墨以葬文公 来;连词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殽之战》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局。
2. 探究《殽之战》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 《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3. 《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
2. 探究法:通过让学生探究《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5分钟)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入《殽之战》的世界。
2. 深入探究(50分钟)2.1 探究《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通过PPT、影片等形式,讲解《殽之战》中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比如:韩信的“反间计”、“诈败计”、刘邦的“急行军”等。
2.2 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和分析《殽之战》中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活动扩展(20分钟)3.1 分组讨论《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殽之战》对中国历史和军事思想的影响。
3.2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殽之战》相关书籍、电影和其他资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局,至少600字。
2. 课程设计评价: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教学方法多样,重视互动和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和分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理解《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策略,了解了韩信的“反间计”、“诈败计”以及刘邦的“急行军”等策略。
崤之战教案2

秦晋崤之战(教案)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
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1)蹇叔进谏;(2)蹇叔哭师;(3)王孙满观师;(4)弦高犒师;(5)皇武子逐客;(6)先轸论战;(7)晋释三帅;(8)秦伯乡师。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第一段: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交代了崤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蹇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蹇叔进谏”和“蹇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蹇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蹇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
3.蹇叔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情节中?请简单概括。
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1)蹇叔劝谏穆公。
(2)蹇叔哭孟明等人。
(3)蹇叔哭送其子。
思想性格: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
4.蹇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
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哭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第二段:重点词:左右、免骨、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
崤之战《崤之战》教学方案

崤之战《崤之战》教学方案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
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
当时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为了争霸,不听老臣蹇叔的意见,悍然出兵袭郑。
郑爱国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劳秦师,暗示郑国已有准备,一方面送信回郑,致使秦军无功而返,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发生了晋人截击秦军的殽之战。
一、说教材1、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课本文言文部分重点文章六篇,《殽之战》是其中的压台好戏。
我们知道,《左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殽之战》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篇文章有深度有广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起到总括、升华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去研究,正适合研究性阅读。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
因此,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我把《殽之战》的学习定位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研究性学习。
我将打破传统常规,第一课时疏理篇章结构,第二课时疏通疑难字词句,第三课时讲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辞令。
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把握战争的来龙去脉。
这是我依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而确立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结合我教的这两个班特点:逻辑思维较强,渴望高层次的发展和深层次的分析,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思维深度欠深刻而确立的德育目标:认识“以贪勤民”“骄傲轻敌”必败的道理,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的教育。
《秦晋肴之战》教案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思考:《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是什么意思?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什么课文?明确:“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二、“殽之战”发生的背景:春秋时,秦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结盟,有时开战。
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后来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献公的儿子——流亡在外的重耳,并支持他回国取得政权,重耳也就是晋文公。
“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秦穆公却背着晋国,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郑防守,以对付晋国。
由于晋文公强调不要忘记秦穆公对他的恩惠,双方当时才未发生战争。
一旦文公去世,这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由此可见,在这场战争中,秦晋双方都无正义可言,正义只属于郑国。
三、研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1—4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蹇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
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
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从而得出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的分析表现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顾被嘲弄的耻辱和杀身的危险,用哭师的形式诤谏,使人感受到了一个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执著。
②思考: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明确:写了秦穆公的一“访”一“辞”一“骂”,表现了他贪婪虚伪、刚愎自用的性格。
在这一段里,两个人物的性格是鲜明的:蹇叔谋深虑远,忠君忧国,倔强敢谏;秦穆公则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二)学习课文第5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王孙满判定秦师“必败”的根据是什么?明确:根据有二:一是“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二是“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崤之战》学案

《崤之战》学案《<崤之战>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崤之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4、探讨战争胜负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二、作品简介《崤之战》是《左传》中的一篇著名战役记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人物事迹,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进程。
三、背景知识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经常发生战争。
2、秦晋关系秦国和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大国,两国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矛盾。
在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两国关系友好。
但随着两国势力的扩张,利益冲突逐渐加剧。
四、课文解读1、字词解析(1)实词“劳”:慰劳。
“腆”:丰厚。
“脯”:干肉。
“饩”:活的牲口。
“遽”:匆忙。
“原”:原野。
(2)虚词“以”:①介词,用;②介词,因为;③连词,表目的,来。
“焉”:①兼词,于之;②疑问代词,哪里。
“其”:①代词,他们的;②语气助词,表揣测。
(3)句式①判断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③状语后置句:“以其无礼于晋。
”2、内容梳理文章开篇交代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原因。
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出色的口才,说服秦穆公退兵,瓦解了秦晋联盟。
后来,晋文公去世,秦穆公想趁机向东扩张,派兵攻打郑国。
但秦军在返回途中,在崤山遭遇晋军的伏击,全军覆没。
3、人物形象(1)秦穆公:有野心,但决策失误,不听蹇叔的劝阻,最终导致失败。
(2)蹇叔:深谋远虑,能预见到秦军出征的危险,但无法改变秦穆公的决定。
(3)晋襄公:果断勇敢,善于抓住战机,一举击败秦军。
五、战争胜负原因分析1、秦国方面(1)战略失误:秦穆公盲目出兵,没有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和敌人的实力。
(2)不听劝谏:蹇叔多次劝阻,但秦穆公一意孤行。
【K12学习】《秦晋崤之战》教案

《秦晋崤之战》教案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秦晋崤之战【教学目的】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讲读课【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
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
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
“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
《春秋》为“五经”之一。
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
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
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历史意义;(2)掌握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3)提高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3)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历史意义;(2)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3)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殽之战》战争过程的详细解读;(2)历史词汇和概念的理解;(3)历史事件分析评价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殽之战》的历史意义;3.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殽之战》的历史场景;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理解战争过程;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殽之战》的历史意义;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崤之战》教学设计

《崤之战》教学设计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法经典《孙子兵法》的来源之一。
教学崤之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策略和兵法原则。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崤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策略、兵法原则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在战争中赢得胜利的重要策略。
3.态度目标:让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和伤害,并倡导和平与和谐。
二、教学内容1.崤之战的历史背景与契机;2.崤之战的战争策略与具体过程;3.分析崤之战中的兵法原则。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崤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契机等;2.探究教学法:设立小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搜集材料,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崤之战的战争策略;3.游戏教学法:分成两个小组,进行模拟崤之战,从中加深对崤之战战争策略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针对性测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考察学生对崤之战的了解和是否有把握遍及各种兵法原则。
2.家庭作业评价:让学生通过写作业的形式,表达对崤之战的理解和认识,并提出自己的分析和建议。
3.课内评价:针对小组讨论和游戏模拟的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分析战争策略和获取知识方面的问题。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人们熟悉的历史事件,换句话说,提出崤之战。
教师出题并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兵法在崤之战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二步:对于困惑的学生,先简单讲授崤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契机。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崤之战有个总体了解。
教师并应该弱调一下古代的战争是不人道的。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思考战争策略。
学生在二、三个人的小组里,找到自己的策略并进行讨论。
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参与讨论。
如果你是对方,该怎么做?让学生从道路、水源、战术等各个方面思考,提出理由和建议。
第四步:在引导下,让学生分析以下兵法原则。
《崤之战》教学课件

(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 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 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 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2021/5/4
15
⑩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公许之。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 全篇中有何作用?
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 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 秦国失败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 旨。
结构:“秦伯哭师”与首段“蹇叔哭师” 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2021/5/4
26
第四部分(13自然段)
记叙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 训。
2021/5/4
16
⑾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 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 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 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2021/5/4
17
⑿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 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 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 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 君赐。”
2021/5/4
4
重点词:视、则、淹、唯是、若何。 活用词: 使皇武子辞焉(致辞,名词用作动
词。) 以闲敝邑(空闲、休息、使动用法)
2021/5/4
5
研讨问题
1.这两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
军内应的隐患。皇武子的致辞,实 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 逐客令。
2021/5/4
24
研读问题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 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崤之战教案

崤之战教案崤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崤之战的背景和发生的时间、地点。
2. 了解崤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一次重要战役。
3. 了解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4. 了解崤之战对于商朝和周朝的重要意义。
5.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崤之战三、教学重点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四、教学难点崤之战对于商朝和周朝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1. 集体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掌握崤之战的基本内容。
2.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六、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商朝和周朝的更迭,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商纣王的暴虐和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原因。
Step 2 讲解1. 讲解崤之战的背景和发生的时间、地点。
崤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一次重要战役。
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地点位于今天的崤山一带。
2. 讲解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商纣王统治下的商朝灭国倒台是周武王征服西周建立的一个前奏,崤之战是周武王征讨商纣王的一次受整经验的总结。
周武王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挑起西部楚国和西南部的犬戎部落的战争,让商纣王分兵西征。
而后,周武王亲自领兵进攻商纣王的都城商宝丘(今河南商丘)。
他派遣姬昌攻打商纣王的大将嚣鸣,自己亲自指挥攻打商纣王的防守大将子旗。
Step 3 操练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进行讨论,并归纳总结,回答以下问题:1. 崤之战的战略目的是什么?2. 周武王为什么选择了声东击西的战略?3. 崤之战的战术运用是什么?为什么会取得胜利?Step 4 拓展了解崤之战对于商朝和周朝的重要意义。
商纣王残暴无道,周武王征讨商纣王不仅是一次战争,更是对商朝统治的一次正义的审判。
周武王战胜商纣王,建立了西周,标志着商纣王统治的结束,商朝的灭亡。
对于商朝和周朝的历史发展来说,崤之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肴之战〉蹇叔论战》教案

李新明教学目的:1、了解《左传》写战争特点。
2、体会人物性格及语言的严密论辩力量和忠心。
3、重点虚词:无乃、其、之重点实词:劳、远、东重点句子:(略)教学重点:人物语言内容理解教学难点:人物性格把握教学时数:1课时(在全文提示预习一节课上进行)教学步骤:(一)《殽之战》内容概括复习提问决策阶段[(①段):]行军阶段[(②段:)(③段:)]战争阶段[(④段:)(⑤段:)]战后阶段[(⑥段:)(⑦段:)](二)导析第一段内容1、朗读及初步理解(1)范读①分成两场面;②两学生分别口译一场面。
(2)订正学生口译,弄通全段内容。
2、自读及重点字、词、句理解。
(1)虚词:无乃()不可乎!其()谁不知?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2)实词:劳师以袭远(劳:远:)秦师遂东(东:)(3)句式: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②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③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3、研读及思想内容把握(1)蹇叔一共有几次说话?(2)为本段选一小标题()①蹇叔哭师;②蹇叔谏袭郑;③蹇叔论战。
(3)蹇叔“谏袭郑”基本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哭秦师”中蹇叔有哪些预见?(用原句回答)(4)两场面中表现了秦穆公和蹇叔怎样的性格?蹇叔:秦穆公:(5)秦穆公为什么不听蹇叔的话?4、全段内容概括与大语文引伸①《左传》写战争有一个什么样突出特点?②“殽之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③仿此段写一段文字评论美国打击恐怖分子战争?例文:武力打击恐怖活动,无乃不可乎?劳命伤财,伤及无辜;恐怖分子身藏暗处,敢死不要命;战争一升级,势必引起世人恐慌,世界动荡,其挑起世界大战,也不一定。
况且美国四处国际警察充任,其发战争财狼子野心,谁人不知?恐怖活动着实可恨,但武力打击也决非唯一之举。
何不坐下来依靠政治手段解决恐怖矛盾,还世人一个宁静的生活,给世界一方和平空间?④作业:口译下面一段文字。
“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参战国家和战争结果;(2)掌握《殽之战》中的重要战役、战术特点及历史意义;(3)分析《殽之战》中我国古代军事策略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殽之战》的战术运用;(2)运用比较法,分析《殽之战》与其它战役的异同;(3)运用史料分析法,对《殽之战》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战争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3)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结果;(2)《殽之战》中的战术特点及历史意义;(3)我国古代军事策略在《殽之战》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殽之战》中战术的分析与应用;(2)史料的整理与分析;(3)对《殽之战》历史意义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殽之战》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殽之战》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殽之战》的战争过程;(2)引导学生关注《殽之战》中的战术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殽之战》中的战术运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结果;(2)分析《殽之战》中的战术特点及历史意义;(3)阐述我国古代军事策略在《殽之战》中的运用。
5. 史料分析:(1)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整理并分析;(2)引导学生对《殽之战》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殽之战》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整理《殽之战》的战争过程,绘制战争示意图;3. 搜集相关史料,对《殽之战》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崤之战 教学设计

崤之战教学设计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是西周末年之际两大敌对阵营之间的一次重要决战。
这场战役的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以下是一种潜在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目标设定:1. 了解崤山地理位置及其在古代的战略重要性。
2. 了解崤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掌握崤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完成对崤山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研究。
2. 收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准备教学课件或展示板。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
4. 准备学生常用的历史参考书籍,供学生查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地图,引起学生对崤山地理位置的注意,并让学生就崤山地理环境进行讨论。
2. 介绍:通过教学课件或展示板,向学生介绍崤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在古代战争中的战略重要性。
同时,介绍西周末年时期两大敌对阵营的背景和崤之战的起因。
3. 崤之战的过程:介绍崤之战的主要过程和参战双方的兵力部署,让学生了解双方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命令。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崤之战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如双方指挥官的能力、双方军队的装备、战术使用等等。
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小组报告。
5. 小组展示和讨论:安排每个小组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引导他们对崤之战的重要性和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
6. 反思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对崤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并对崤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进行归纳和思考。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中国古代战争史的兴趣。
四、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地考察,如参观崤山遗址或相关博物馆,深入了解崤之战的历史遗迹和相关文物。
2.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研究,以扩展对崤之战和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深入了解。
3. 设计相关的创意活动,如模拟崤之战的棋盘游戏或战略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战争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崤之战PPT课件2 鲁教版

分析语言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婉而有致,有时妙
趣横生,可谓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课
文中有几段外交辞令,试把它们找出来,选
你最喜欢的一处做分析。
✓弦高犒师
委婉中透露锋芒
✓皇武子巧词逐客 以殷勤之词表严正之态
✓孟明答谢
谦卑中包藏杀机
• 如果时光倒转,殽之战的人物能与 我们面对面,你有机会和你最喜欢 的人物说话,你将对谁说些什么?
鲁僖公三十二年的冬天,晋文公去 世了。庚辰这一天,晋国要把晋文公的 棺材停放在曲沃择日安葬。护送棺柩的 队伍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就响起了像牛 叫一样的声音。卜偃让大夫们行跪拜 礼,说:“君王命令我们准备打仗,将 有西方的军队经过我国领土。我军攻击 他们,必定能取得重大胜利。晋文公真 的能显灵吗?
—
殽 之 战 《 左 传 》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知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特殊句式、重点虚词(其、为)及重 点实词和相关的历史文化常识。
2、把握文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
3、分析晋秦交战双方胜败的原因。
文章背景
选自《左传》鲁僖公32年至33年 (公元前628至前627)。
记叙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 原霸权的战争。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苏霍姆林斯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崤之战》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讲读课【教学课时】四课时(调整:)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
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
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
\'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
《春秋》为\'五经\'之一。
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
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
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
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1)所谓\'秦晋之好\'。
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
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
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
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
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
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
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
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三、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归纳。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分段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騫叔劝告,出师伐郑:第2、3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第4自然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第5、6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騫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3、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
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4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四、小结课文1 . 了解《左传》一书的\'崤之战\'的背景。
2 . 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
学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1 . 给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超乘者三百乘( sheng 兵车,古时─车四马叫乘客)(2)衰绖( cui 丧服)(3)稽首( qi 旧时所行跪拜礼)(4)累臣( lei 系累,捆绑)(5)騫叔之子与师( yu 参加)2 . 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1)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向)(2)堕军实而长寇仇。
(隳)(3)郑穆公使视客馆,使米载、厉兵、秣马矣。
(砺)(4)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避)(5)公使阳处父追之。
(甫)3 . 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1)騫叔进谏;(2)騫叔哭师;(3)王孙满观师;(4)弦高犒师;(5)皇武子逐客;(6)先轸论战;(7)晋释三帅;(8)秦伯乡师。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第一段: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 ...... 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騫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騫叔进谏\'和\'騫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騫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騫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1)騫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
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騫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騫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
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騫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4、騫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
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哭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第二段:重点词:左右、免骨、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
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可以成立的。
2.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王孙满的看法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一个旁证。
\'尚幼\'的王孙满在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第三段:重点词: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
谦词、婉语:寡君、敝邑、敢,不腆。
1. 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对策:(1)犒师。
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使遽告于郑\'。
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第四段:重点词:视、则、淹、唯是、若何。
活用词:使皇武子辞焉(致辞,名词用作动词。
)以闲敝邑(空闲、休息、使动用法)1.这一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
皇武子的致辞,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
2. 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3 . 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
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三、小结课文1 . 了解\'蹇叔论战\'是全文的\'纲\'。
2 . 领会第二、三、四段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口译第一段。
2书上题目三、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
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2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1)秦与晋的矛盾。
(2)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
二、继续疏通文句,深入研讨第五段:重点词:奉、纵、患、施、谋、兴、御、败。
活用词:以贪勤民(使 ...... 劳苦,使动用法。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丧服,形容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是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原轸:战。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
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