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3 巴山夜语 吴雄志 第十五讲 太阴阳明论1

合集下载

伤寒精品课件:太阴病

伤寒精品课件:太阴病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11
一、太阴兼表证
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 枝汤。(276) P16
8
❖ 提出太阴病兼表证的治法之一。
❖ 本证为太阴兼表证的一种情况,也称太阴中 风证。
❖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四肢烦疼(脾主 四肢),脉浮,所以用桂枝汤和解。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9
原文解析
自利不渴,属太阴——强调太阴病的辨证 要点就是自利而口不渴。
(脾阳虚则自利,湿邪内停则不渴)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太阴虚寒正治法。 四逆辈——即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 脾虚寒以下利为主;胃虚寒以呕吐为主。
2020/7/14Fra bibliotek《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10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2020/7/14
7
提要 提出了太阴病的主证及误治后的
变证。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6
原文解析
腹满——经气不利,脾运失职,湿阻气滞。 注意太阴腹满与阳明腹满的鉴别(详见阳明病篇) 吐,食不下——升降失常,运化失司。 自利益甚——脾虚气陷,湿渗肠间。 时腹自痛(腹部隐痛阵作喜温喜按)——阳虚寒凝 胸下结硬——脏气内虚,阴寒内凝。
12
二、太阴腹痛证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 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 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P168
提要 讨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痛的证 治。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13
原文解析
太阳病,医反下之——太阳误下,邪陷
太阴经脉
腹满时痛(腹痛阵作)——太阴经脉受

《中医脾胃病学》太阴阳明论(一)

《中医脾胃病学》太阴阳明论(一)

《中医脾胃病学》太阴阳明论(一)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

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

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二章太阴阳明论本章主要论述“两常”即太阴(肺、脾)与阳明(胃、大肠)的生理活动特点。

第一节首先论述了太阴阳明水谷传化活动特点为太阴阳明,阴阳异位(太阴肺——阳明胃——太阴牌——阳明大肠)、虚实相更(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升降相因(清阳自下而升,输肺归心,浊阴自上而降,传化而出)。

第二节论述了太阴阳明,阴阳异性,体用不同。

太阴肺脾体阴而用阳,阳明胃与大肠体阳而用阴。

太阴阴土与阳明阳土在升降纳运、润燥喜恶、寒热虚实、气血多少与内外上下(阳土主外上,阴土主内下)五个方面皆有不同。

鉴于临床每重视脾阳胃阴之用而忽视脾阴胃阳之体,本节还论述了太阴阳明,体用相济,不可偏废,并探讨了脾阴、胃阴、脾阳、胃阳的治法特点。

第三节论述了太阴阳明,阴阳相济而内寄胃神,说明了脾阴胃阴与脾阳胃阳在胃神的调节下共同完成消化吸收活动,现代医学认为在消化道内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消化腺外分泌与消化道动力协同作用,完成消化吸收活动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节太阴阳明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消化道由口至肛分别为“太阴肺——阳明胃——太阴脾——阳明大肠”所主,故曰阴阳异位。

《素问·五藏别论》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更虚更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吴雄志《中医脾胃病学》三纲说约,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

吴雄志《中医脾胃病学》三纲说约,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

吴雄志《中医脾胃病学》三纲说约,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

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

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一节三纲说约一、三才(天地人)人与天地相参。

故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

未识天道,焉知人理?人法天地而生,以应生长化收藏。

天在人为心肺(心肺属上焦,居膈上。

《经》云:“腰以上天气主之,腰以下地气主之。

”)主生长;地在人为肝肾(肝肾属下焦,居膈下),主收藏。

岁以春为首,少阳(肝)春升之气上升于天,至立夏少阴(心)火炽于太虚(天),草木茂盛,万象更新。

此所谓天以阳生阴长,故岁半以前(春夏)天气主之,万物生长,在乎升浮也。

至秋而太阴(肺)肃杀之气自天下行,至冬则少阴(肾)寒水之气伏于土中,水冰地坼,万物固密。

此所谓地以阳杀阴藏,故岁半以后(秋冬)地气主之,万物收藏,在乎沉降也。

故天地阴阳生杀之机在升降浮沉之间。

木(肝)升则火(心)旺,金(肺)降则水(肾)生,此天(上焦心肺)地(下焦肝肾)交而万物通也,是为天地互根之道。

故阳火(心火,即君火,位于上焦属阳)之根,本在于地下(相火,寄于肝,木生火,故上系于心),阴水(肾水,位于下焦属阴)之本源在于天上(肺金,金生水,故云水出高源)。

天地阴阳升降之枢,在乎中气(脾胃)。

中气运转(脾升胃降),则水(肾)升火(心)降,是天地交泰;木(肝)随水升则化而为火,金(肺)随火降则化而为水,是水火即济。

故中气者,天地阴阳升降之枢,互根之道。

饮食入胃,其清气输脾转肺归心,上行春夏生长之令,分布薰蒸于皮肤腠理而滋养周身,乃清阳为天者也;升已而降,行秋冬收藏之令,其精封藏于肝肾,其浊转输大肠膀胱,传化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吴雄志先生论中医方法及辨病辨证

吴雄志先生论中医方法及辨病辨证

吴雄志先生论中医方法及辨病辨证吴雄志先生论中医方法及辨病辨证吴雄志先生言:1.方法需要突破。

中医多成分,多靶点,重个体,重整体,传统的西医研究方法直接照搬到中医很难得出全面深入而科学的结论。

但是近年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系统化学、人类基因组等系统科学的发展,已经可以很好的研究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效应。

所以今天,方法不是问题。

2.思维需要突破。

需要深入思考中医学或中医思维的一些本质特征,寻找更好的研究切入点与突破口,这就需要研究者跳出中医看中医,从第三者的角度去认识中医的学术特征(特色和优势,甚至是不足)。

论辨证论治:我们常说中医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可是中医最早的系统理论是辨病的!1.伤寒论辨六经为病脉证并治,显然是先辨病,在此基础上再辨证。

2.吴又可提出一病有一方,一病有一药,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特异性的药或方,所以需要辨证论治。

3.民间所谓偏方专药其实就是基本不辨证的。

4.病证结合张仲景做得很好。

比如治疗阳毒的升麻鳖甲汤,治疗白血病就有效,其实就是雄黄的疗效。

但是,雄黄用了头痛,花椒可解。

便秘雄黄容易蓄积中毒,大黄可解。

白血病血虚,有当归鳖甲。

从中医理论上,此方升降并调,阴阳并进,其实是更好的发挥了雄黄的疗效,并减轻其毒副反应。

只是病证结合的典范,类似例子很多。

5.瓜蒌瞿麦丸,瓜蒌根与瞿麦是子宫内膜特异性药物,辨病的,附子茯苓山药是针对阳虚夹饮证,治疗阳虚夹饮的内膜疾病就比真武汤疗效好,这就是病证结合。

目前中医的'病名'有四个:1.六经病2.症状作为病名,比如咳嗽(见中医内科学,此处不评价)3.中西医对应病,比如乳岩对应西医乳腺癌4.西医病中医辨病就是辨这四中病:1.六经病;2.症状作为病名;3.中西医对应病;4.西医病病与证:有的病是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证,有的病可以分为几个证,有的病的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病证结合,既有病的特异性,又有证的针对性,合二为一,化于无形。

不是简单的辨病基础上加辨证,也不是简单的辨证的基础上加辨病。

2015.04.13-巴山夜语-吴雄志-第十五讲-太阴阳明论1

2015.04.13-巴山夜语-吴雄志-第十五讲-太阴阳明论1

2015.04.13-巴山夜语-吴雄志-第十五讲-太阴阳明论1D热温凉来调其阴阳润燥,以升降浮沉扶起三焦气化,它就可以使阴阳辨证更为具体明晰,使三焦辨证更为完善可法,使气化学说更为切实可用。

这段话我需要重复,我重复一遍。

人体的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以阴阳太阴阳明为本,以三焦为道,分而言之则为三焦,合而言之则为阴阳,分而言之则为阴阳,合而言无非中气之变化,这是理论。

实际辨证中怎么辨,以中气为核心,把阴阳辨证和三焦辨证融为一炉,通过阴阳来定它的病性,三焦来定它的病位,来阐明人身气化的道理,用寒热温凉来调它什么,阴阳的润燥,不是说有阴阳辨证、三焦辨证嘛,以阴阳明性嘛,那就用寒热温凉来调其阴阳润燥,以升降浮沉来复其三焦的气化,三焦来定位嘛,这样阴阳辨证更为具体明晰,使三焦辨证更为完善可法,使气化学说更为切实可用,这就是我们的所谓的“三纲两常”的脾胃病辨证方法。

基本上呢我前面就把这个太阴阳明论的内容大概的书的序言读了一遍,因为时间太有限的问题,读了一遍。

我再详细阐述一下太阴阳明论的这个东西。

太阴阳明,它首先是阴阳异位,其次是虚实相更,最后是什么呢,升降相因。

阴阳异位就是太阴肺阳明胃,太阴脾阳明大肠。

虚实相更呢就是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

升降相因就是什么呢,清阳自下而升,输脾转肺归心,浊阴自上而降,传化而出,所以叫更逆更从。

它的升降相因叫更逆更从。

我们总结为四个字,太阴阳明,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第二个特点就是太阴阳明,阴阳异性,体用不同。

这里需要说明的就是我们讲土啊,土有阴土与阳土的区别,也就是说它这个五行分阴阳,就在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病的角度上,土分阴土与阳土,阳明是阳土,太阴是阴土,阴土阳土它升降纳运有别。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所以阴土阳土,胃和脾,它升降纳运有别。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阳土为病,浊阴不降,阴土为病,清阳不升。

不过太阴之病,也有降极反升者,阳明之病又有升极反降者。

《中医脾胃病学》太阴阳明论(二)

《中医脾胃病学》太阴阳明论(二)

《中医脾胃病学》太阴阳明论(二)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

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

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二节太阴阳明阴阳异性体用不同体用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体指形质,用指功能。

《张氏医通》言:“胃体阳而用阴,脾体阴而用阳。

”脾胃阴阳异性,体用不同,故其生理功能不同。

一、阴土阳土论就脾胃之体而言,《脾胃论》曰:“夫脾者阴土也……胃者阳土也。

”《外经微言》亦曰:“少师曰:脾胃皆土也,有所分乎?岐伯曰:脾阴土也,胃阳土也”,明确提出脾胃为土,宜分阴阳。

盖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临证指南医案》云:“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

”(一)阴土阳土,升降纳运有别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阳土为病,浊阴不降;阴土为病,清阳不升。

不过太阴之病,亦有降极反升者,如《素问·脉解》曰:“太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阳明之病,亦有升极反降者,则为暴注泻痢。

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运指转运输送,化指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五谷与运化水液两方面。

胃主腐熟与脾主运化不同。

胃主腐熟指食物在胃内经过胃阴胃阳的作用进行初步的物理性与化学性消化,形成食糜,如釜中煮粥。

脾主运化包括运与化两重含义,化又含传化与变化之意。

运化即指食物在小肠内经过脾阳的磨运与脾阴的化物,进行彻底的物理性与化学性消化,形成水谷精微(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与食物糟粕。

5 太阴阳明论

5 太阴阳明论

咽喉

水谷气
和津液
2020/3/13
素问·太阴阳明论
太阴 之表
气血生 化之源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 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此仍 言脾
2020/3/13
含水谷 气和津

素问·太阴阳明论
分别 足太阴 依靠 脾经
禀受水 谷精微 之气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
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2020/3/13
省略 脾字
受之
2020/3/13
太阴阳明阴阳异位生病各异归纳表(二)
脏腑经脉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症状各异
病机特点 传变趋势 邪随气转
2020/3/13
身热,不时卧 月真胀闭塞、 ,上为喘呼 飧泄,久为肠

阳道实:
阴道虚:
胃失和降、实 脾失健运、虚
上行极而下 下行极而上
二、脾病四支不用的道理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
2020/3/13
素问·太阴阳明论
受 到……
阳经阳腑
侵犯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饮食饮酒
2020/3/13
没有规 律
阴经阴脏
素问·太阴阳明论
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

六腑为阳 经脉多气
多血
睡眠受扰 不能依时
疾速喘呼 以散热
2020/3/13
含水 谷气
素问·太阴阳明论
含津 液
逐渐
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 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
太阴属脏主里 阳明属腑主表
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 ,生病而异者何也

黄帝内经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

黄帝内经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

黄帝内经第太阴阳明论黄帝内经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太阴阳明论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麽道理?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黄帝内经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更多佛学经文请关注。

本篇要点:一:论述了太阴、阳明表里两经在阴阳异位、虚实逆从等方面的不同变化,进而推至三阴三阳六经极其所属脏腑的发病规律;外感六淫之邪则阳受而多病在六腑,饮食起居不节则阴受之多病在五脏。

二:脾不主时,是因其属土,位居中央,分旺于四时以长四脏。

三:脾主四肢,是由于脾为胃行其津液以濡养四肢,脏腑亦各因脾经而受气于阳明,脾病则四肢不用。

原文与译文: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

生病而异者何也?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麽道理?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岐伯回答说: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时的虚实顺逆不同,病或从内生,或从外入,发病原因也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黄帝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岐伯说: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如地气,主营养于内。

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

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

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

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

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

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吴雄志先生论“死在太阴?”

吴雄志先生论“死在太阴?”

吴雄志先生论“死在太阴?”如果认为“太阳、少阴是表,少阳、厥阴是半表半里,太阴、阳明是里”,那么就有了“死在太阴”的说法。

因为里虚证就是太阴,所以有人说人的生命终结在太阴。

可是大家要知道,《伤寒论》的太阴病篇,没有一个字说到死。

而实际上《伤寒论》讲的死证,主要集中在少阴篇和厥阴篇。

我把太阴篇第一条到最后一条念给大家听,没有一条涉及到“死”字。

第一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太阴之为病脉证提纲。

脉证提纲在后面有一个补充:“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脉证提纲是对太阴病发病基本情况的概括。

第二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讲的是太阴中风,六经都讲中风。

第三条是太阴病欲解时,六经病都是这么讲的。

第四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讲了太阴病的桂枝汤。

因为太阴病脉浮无力,气虚的人脉浮,后面我们讲太阴病的时候会详细讲。

太阴病脉是浮的,可以用桂枝汤发汗。

第五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与“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这两句都是补充太阴病脉证提纲的。

然后又说了一条什么呢?“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如果说腹满时痛,里头有大便的,可以用桂枝加芍药汤通便。

如果说“大实痛者”,再加大黄。

最后说:“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也就是说如果病人胃气弱的话,你要用大黄、芍药通便,量要少。

太阴篇就讲了一个太阴病脉证提纲,两条补充,再就是太阴中风,太阴病欲解时,这都是写六经病的统一套路。

最后说太阴病用什么处方?用桂枝汤。

然后给你说了如果肚子疼有大便的,要用芍药通便;如果大便硬一些,加大黄;如果这个人胃气弱的时候,用芍药、大黄的量要少。

太阴病篇总共就讲了这些内容。

哪条跟死亡有关系?死亡,从西医看有两个原因:心衰和休克。

心跳没了、血压没了这个人就会死。

太阴阳明论-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29.0)

太阴阳明论-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29.0)

太阴阳明论-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29.0)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篇。

这一篇,现在开始慢慢进入这个分经、分类,六经里面就有个太阴经。

在张仲景他的《伤寒论》,就是把六经分得很详细,里面所有的治症,所有的处方都有,他就是研究这个《黄帝内经》来的。

我们看怎么叫做《太阴阳明论》太阴和阳明是表里,这你们都知道,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不是表里,对不对?是脾胃脉。

同样是表里,但是生病为什么不一样?当然不一样,一个是表里,一个是里面。

歧伯说,阴阳的不同,更虚更实,或存内或存外,所以他的症状当然不一样。

黄帝这问题问的很奇怪,这个当然不一样,脏病和腑病。

254 页,下定义了。

歧伯说,什么叫阳?我们到现在到了第 29 章了还在阴阳。

阳是天气主外,阴者是地气主内。

所以阳道实,阳的本性是实,阴的本性是虚。

如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如果外来的病,阳先受,主外,如果是饮食不节,你这个三餐不按时吃,或者是过饱过饥,或者你吃的很多,或者不吃,都不好。

起居不按时,白天睡觉,晚上在那边通宵打电动玩具,或者是看书,有时候晚上看武侠小说。

我们以前没有电动玩具,就看武侠小说,我们看通宵,金庸的《天龙八部》。

就是反过来了,阴会受之,内脏会受到病。

阳受之则入六腑,外来的风寒进来,会伤到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所以阴就是饮食入胃,吃东西吃坏了,暴饮暴食或饮食没有按照节气走,没有节制的,就会入到脏里面去。

这里讲的是太阴的脾和胃。

如果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因为讲的是阴,太阴和阳明时热。

阳明症,简单的讲法,阳明就是指腑,一个是经热,一个是腑热,这是歧伯下的阳明的定义。

阳明症都是但热不寒,只看到了热症没有看到寒症。

为什么?阳明是二阳并,有没有?二阳,两个阳并在一起才为阳明。

那经热的时候和腑热,这两个显现的症状都不一样,都有高烧,也会口渴,腑,就是大肠,胃,伤到了,便秘,所以我们后面还有承气汤这种东西。

5-内经-中编-太阴阳明论

5-内经-中编-太阴阳明论

原文分析
太阴、阳明生病而异的原因 1.生理特性:“阴阳异位” 2.阴阳属性:“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3.病理变化:“生病而异” 4.“阳道实,阴道虚”
5.不同邪气的易感趋向。
第二段 论脾病四肢不用之理
原文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 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 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 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 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 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 工之情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 得主时也。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 液,何也?岐伯曰:足太明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 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 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 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 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血足—魂藏:善谋虑 血虚—魂不守舍:梦寐恍惚。 变幻游行 气足—形盛魄壮:感觉动作 灵敏 气足—形衰魄弱:语声低微 反应迟钝


魄,以精为物质基 础的生理本能
原文分析
三、以心为主导的思维过程 ① 任物 (接受信息,反映信息) 忆 ② 存 ③
意(回顾信息,萌发意念) 智(作出判断,得出结论)

处物
志(意念明晰,确立志向) 虑(深思谋虑,综合比较)
【原文分析】
一、五脏藏精与藏神 二、五脏虚实证候举例 三、强调了脾肾两脏的重要性 四、五脏病诊治的总原则(审其病形,知其虚实,谨而调之)
五脏藏神(五脏与气血精神的关系)
五脏 藏 舍 肺 气 魄 肾 精 志 肝 血 魂 脾 营 意 心 脉 神

卷之三道集传忠录下[1]

卷之三道集传忠录下[1]

卷之三道集传忠录下[1]卷之三道集传忠录下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命门之义, <内经>本无, 惟越人云: 肾有两者, 非皆肾也, 左者为肾, 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 诸神精之所舍, 原气之所系, 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也。

余以其义有未尽, 且有可疑, 故着有三焦包络命门辨, 附梓<类经>之末, 似已尽其概矣。

然而犹有未尽者, 恐不足以醒悟后人, 兹因再悉其蕴, 条列于左。

命门为精血之海, 脾胃为水谷之海, 均为五脏六腑之本。

然命门为元气之根, 为水火之宅, 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而脾胃以中州之土, 非火不能生, 然必春气始于下, 则三阳从地起, 而后万物得以化生, 岂非命门之阳气在下, 正为脾胃之母乎? 吾故曰: 脾胃为灌注之本, 得后天之气也; 命门为化生之源, 得先天之气也, 此其中固有本末之先后。

观东垣曰: 补肾不若补脾。

许知可曰: 补脾不若补肾。

此二子之说, 亦各有所谓, 固不待辨而可明矣。

命门有火候, 即元阳之谓也, 即生物之火也。

然禀赋有强弱, 则元阳有盛衰; 阴阳有胜负, 则病治有微甚, 此火候之所以宜辨也。

兹姑以大纲言之, 则一阳之元气, 必自下而升, 而三焦之普濩, 乃各见其候。

盖下焦之候如地土, 化生之本也; 中焦之候如灶釜, 水谷之炉也; 上焦之候如太虚, 神明之宇也。

下焦如地土者, 地土有肥瘠而出产异, 山川有厚薄而藏蓄异, 聚散操权, 总由阳气。

人于此也, 得一分即有一分之用, 失一分则有一分之亏, 而凡寿夭生育及勇怯精血病治之基, 无不由此元阳之足与不足, 以消长盈缩之主, 此下焦火候之谓也。

中焦如灶釜者, 凡饮食之滋, 本于水谷, 食强则体壮, 食少则身衰, 正以胃中阳气, 其热如釜, 使不其然, 则何以朝食午即化, 午食申即化, 而釜化之速不过如此。

观灶釜之少一炬则迟化一顷, 增一炬则速化一时, 火力不到, 则全然不化, 即其证也。

故脾胃之化与不化, 及饮食之能与不能, 亦总由阳明之气有强与不强, 而阴寒之邪有犯与不犯耳。

太阴阳明论

太阴阳明论
太 阴 阳 明 论 篇 第
二 十 九
黄帝内经第一小组
总述
题解:
1,太阴:即足太阴脾经; 2,阳明:即足阳明胃经;
概述: 本节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为例,阐明了整 个阴经和阳经因其阴阳属性、循行部位和四时虚 实逆从等不同,所以其疾病的虚实变化、发病部 位、症候、名称等都各自有别的特征。
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
邪气伤人还有阴阳之别,其气伤部位也不相同: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邪伤害人体,往往上部先受到侵 袭,如伤风感冒等;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所以湿邪易先伤害人体下部,常见 如下肢痠痛、带下、尿浊、便脓血等。
病案举例
郭某,男,44岁,干部。饭出不慎当风,即感左侧头痛,某医院 神经科确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住院治疗月余,无显效。 现头痛轻重交替,并伴有麻木感,两目视物昏花。舌质淡红,舌 苔薄白少润,脉浮弦。
生病而异者何也?
更逆更从:
①言太阴阳明与四时的关系。从:春夏阳明实,太阴虚; 秋冬太阴实,就阳明虚。反之,为逆。
②言经脉走行。上行叫做逆,下行叫做从。
或从内,或从外: ①言感邪特点。,天气也, 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病候: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
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 部位疼痛,热病,发狂、胃火等证。
▲►
原文: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 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 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 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 故病异名也。
译文: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 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 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么道理?岐 伯回答说: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 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时的 虚实顺逆不同,病或从内生,或从 外入,发病原因也有差异,所以病 名也就不同。

吴志雄讲义1截断法

吴志雄讲义1截断法

吴志雄讲义1截断法吴门医述之截断法作者:吴雄志转载2016-03-02 10:57:58标签:吴门医述一、六经传变1、五大方式六经的传变规律总的来说,传变渠道有三种,或者说有五种,为什么说有三种或五种呢?因为第一种是循经传,第二种是越经传,第三种是枢机传。

又为什么说有五种呢?因为越经传里面有两种独特的传变方式,是表里传和开合传。

循经传是指外感疾病按照三阴三阳的规律,由“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往下传,当然它有细的区别,我只说大的方向。

总的规律是三阳传变,三阴递进。

所谓三阳传变指的是如果太阳传少阳,少阳证备,则太阳证罢,完全传入少阳则不见太阳证。

少阳完全传入阳明,则不见少阳证。

而三阴是递进关系,太阴传入少阴,它同时具有太阴和少阴的症状;少阴传入厥阴,他同时有太阴、少阴、厥阴的症状。

第二种越经传,越经传就是不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规律去传,它就叫越经传。

越经传都是隔一条经,比如太阳传入阳明,阳明传入少阴,少阳传入太阴,都是中间隔了一条经,我们叫越经传。

而越经传又有两种特殊的方式,第一种是表里传,第二种是开合传。

表里两经相传,大家可能比较清楚。

表里传其实包含了两种方式,阳明传太阴这是循经传,大家看了这个图就明白,而少阳传厥阴与太阳传少阴都是越经传,隔了一条经。

因为少阳传厥阴隔着太阳经,太阳传少阴隔厥阴经。

所以少阳厥阴、太阳少阴表里传的是越经传,而太阴阳明的表里传是循经传。

还有一种特殊的传递方式是开合传,我们知道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合,阳明传太阴就属于开合传。

第五种传变方式我们叫枢机传,是指少阳、少阴之间的相互传变。

2、四大规律这五种传变方式决定了外感疾病有四种基本的传变规律。

我给大家归纳一下:第一种是寒体人,它是太阳传少阳,少阳传阳明,传入阳明以后寒化传入太阴,太阴传少阴,少阴传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是我们正常的六经传变的渠道。

太阴阳明论ppt课件

太阴阳明论ppt课件

[理论阐释]
1.阳道实,阴道虚
道,规律,此指性质和特点。阳道实、阴道虚指阳刚 阴柔,属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阴的五脏多病内 伤而为虚证。在生理上,五脏主藏精,故多不足;六腑主 传化,故多有余。在病理上,外感之邪首先侵犯阳经、阳 腑,多见邪气有余的实证;内伤之因首先侵犯阴经、阴脏, 多见正气不足的虚证。因此临床上治疗五脏病多用补法, 治疗六腑病多用泻法。
351..贼更阴风逆阳虚更异邪从位::泛指脾指太胃四阴及时、脾不阳胃正明脉之经在气气人。往体来的方部向位不有同异。 462..阳不更道时虛实卧更,:实阴《:甲道张乙虚介经:宾》《注作素:“问“不集阳得注虚卧》则”:阴,“实可阳,从刚阴。阴虚柔则,阳故实阳,道是常更 实7虚.,肠更阴澼实道:也常古。病虚”名。,”症见大便滞下. ,里急后重,大便中有泡沫及4 脓 血。澼,在水中漂洗丝棉。
具体到脾胃而言,阳明胃经为病,津液易伤,易从燥 化、热化而多热证、实证;而太阴脾经为病,阳气易伤, 易从湿化、寒化而多寒证、虚证。故后世有“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之说。
.
5
2.邪气伤人,同气相求
不同性质的邪气,对人体不同部位的伤犯有一种易感趋 向。这种趋向性表现为以类相从、同气相求。
属阳的邪气,多侵犯属阳的部位,而属阴的邪气,,则多 侵犯属阴的部位。风为阳,湿为阴。人身半以上为阳,身半 以下为阴。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 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如:风邪伤人,多发脑风、 目风、首风、风水等病;湿邪伤人,多发濡泻、足胫肿、下 肢痿软无力等病。
.
9
三、脾不主时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 中央[1],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2],不得独 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3]。土者,生万 物而法天地[4],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吴雄志:伤寒论之平脉法总论山海精舍

吴雄志:伤寒论之平脉法总论山海精舍

吴雄志:伤寒论之平脉法总论山海精舍《伤寒论》原序讲:“勤求古训,博釆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张仲景的主要诊病方法是平脉辨证。

又讲:“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脉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这段讲的是当时大夫诊脉的一些陋习。

“按寸不及尺”,没有去比较寸与尺,这是阴阳脉法的问题;“握手不及足”,我们不只是要握手,还要摸足,来判断疾病是不是在少阴、厥阴,这一点我们在讲三阴直取少阴的时候已经讲过;“人迎趺阳,三部不叁”,这是遍诊法;“动数发息,不满五十”,为什么要满五十呢?因为有的脉要候,比如肿瘤的脉,要等它来。

我们先讲《伤寒论·平脉法》总论。

第一“脉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说的是阴阳脉法。

阴阳脉法有两种方法来定阴阳,一种是脉位,另一种是脉性。

“呼吸出人,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呼吸出人”指的是出入脉法,如“呼吸者,脉之头也。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这就是讲出人脉法。

“上下于中”指的是阴阳脉法,就是寸脉与尺脉的比较,如《伤寒论·平脉法》说“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这属于阴阳脉法的范畴。

“随时动作,效象形容。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这是四时脉。

后面还有五脏脉,“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合起来就是四时五脏脉,是常象。

“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

尺寸参差,或短或长”,“尺寸参差,或短或长”指的是气运脉法,把寸脉和尺脉的长短来进行比较。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这也是气运脉法,讲脉的升降出入。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变化相乘”指五行的生克乘侮,这是讲五行脉法;“阴阳相干”是阴阳脉法。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这是平脉的总纲,辨脉的太过与不及。

六经辩证中的传变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辩证中的传变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辩证中的传变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所现出来的证候,包括太阳伤风和太阳伤寒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体强壮的七天⼀般会⾃愈,如果⼀周不愈,病邪就会向⾥传了。

病邪传变,⾥传有两种, ⼀是⼊阳明, ⼀是⼊少阳。

阳明病阳明病就是邪进⼊胃及⼤肠系统, 病⼈会产⽣燥热, 所以⾝体强壮的⼈阳明病⽆寒症,全部是热症, ⽽且会饥饿,能吃,全⾝冒冷汗,全⾝热,且便秘, ⼤便排不出来。

表邪如果传⼊阳明的话, 病邪就不会再往⾥⾛, 到此为⽌。

分两种情况:⼀虽然发热出汗,⾯⽬通红,但是⼤便不⼲结,这时就⽤⽩虎汤。

如果在胃的下⽅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痛, 病⼈呈现的症状是朝⾷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这时候⽤⼤黄⽢草汤。

有的⼈表邪进⼊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阴经。

阳是指外⾯,属于腑;阴是⾥⾯,指脏。

阴经就是进⼊肝⼼脾肺肾,进⼊内脏了。

少阳病。

进⼊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

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苦、咽⼲甚⾄⽬眩。

在太阳的时候,病⼈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进⼊少阳,病⼈会忽冷忽热,两个太阳⽳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呕吐,甚⾄⾝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柴胡汤及⼤柴胡汤。

太阴病。

疾病由阳转阴,先进⼊的就是⾜太阴, ⾜太阴就是进⼊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胰脏调节⾎醣,影响体重。

脾主少腹,⼤腹翩翩,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 营养⾻节, 四肢;脾脏管饮⾷,胰脏管味觉。

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

如果脾弱不能治⽔,⾝体就会沉重,肚⼦胀,四肢胀,胃⼝不好。

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就不容易⽣病。

少阴病。

太阴病没有治好, 则进⼊少阴。

少阴是指⼼脏和肾脏。

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包经进⼊⼼脏,必定是晚上失眠,睡不好,或者⼆便失常, 有时下痢,有时便秘。

中医病理学吴雄志老师课程2-3

中医病理学吴雄志老师课程2-3

中医病理学吴雄志老师课程2-3第二周笔记3 西学中一班李晓东第七节病机二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视频1今天我跟大家讲一个问题,阳明多气多血,这是内经的话,这话什么意思?阳明多气(急),我们看那个白虎汤证,阳明在经,大热大渴大汗,这就是什么?多气,发烧,口渴,大量出汗,所以阳明表现为什么?多气。

阳明病发生疾病的时候,它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表现为,大热大喝大汗,为什么说他是多气呢,气有余就是火,我们在讲中医病例上讲正邪相争,我们讲少阳病的病机是正邪相争,相争不及转太阴,相争太过转阳明,少阳病正邪相争,相争不及转太阴,你看这是少阳,这个不及就是太阴,我们叫做什么?柴胡桂枝干姜汤,逍遥散,疾病往往慢性化,往三阴传遍变了,相争太过,他转阳明,吃什么呢?大柴胡汤,这类似的处方。

所以我们很多人就是在这里发生严重的急性炎症反应,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最后死亡。

一个疾病,想那个老年人容易死,免疫功能底下,相争不及传入三阴,最后衰竭死亡,心脏畸形的病例死亡。

正邪相争太远,心有余便是火,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如果不能及时纠正,(……),所以我们认识到疾病的病机,正邪相争,相争太过了,他就少阳传阳明,心有余就是火,出现严重的炎症应答,导致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如果相争不及转太阴,少阳,见肝知病,知肝转脾,逍遥散合,或者柴胡桂姜汤证,这就是什么?阳明病的多气(急)。

阳明病还多血,,你看脉洪大,高动力循环,脉洪大。

正因为阳明多气多血,所以阳明多肿瘤,胃癌,(……)我们讲脏象的时候跟大家讲过,大家对这个有什么疑问,大家可以回去看我们的脏象,去思考,去思考中医(皮质)的概念是怎么来的,西医怎么引入中医的概念,怎么翻译,前因后果大家自己去思考,太阴,他多血少气,阳明,多气多血,为什么呢?大家知道我们消化道系统是我们这个消化的时候,我们血液主要流向什么?流向消化系统。

我们有三个系统,这个对能量的消耗和对血液的使用比较多,一个是我们思考的时候,气血并行于上,所以想太多的人啊,他那个东西长期紧张,还会高血压等等,脑卒中啊等等,脑消耗能量,第二个睡的时候或卧的时候,血归肝,肝藏血。

“太阴阳明论”

“太阴阳明论”

内容提要
1.阐述脾与胃阴阳表里的配合以及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功能。 2.指出脾与胃不同病因与发病特点,阐明“阳道实、 阴道虚”的病变原理。 3.从脾治中央及土生万物,提示临床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 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 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爲胃行其津液,四 支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 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 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 得獨主于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脾(胃)不主时的意义
生理方面: 脾主运化,胃主纳谷,纳化结合, 灌溉四旁,其它四藏才有生机,其物质基础 才能得到保障,脾胃的功能活动在人后 天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 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病理方面: 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气血精微化生 不足,人体各个内脏器官得不 到充分的营养,功能就会低下。 人体抗病能力不足,为外邪的 入侵及内邪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故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阳 道 实, 阴 道 虚
凡事物之属于阳者, 必须有刚悍、充实、向外等特点
而事物之属于阴者,必须有 柔弱、不足、向内等性质。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阳道实,阴道虚
“阳道实,阴道虚”是对以 阳明胃为代表的六腑 (及其络属的阳经)、 以太阴脾为代表的五脏 (及其络属的阴经) 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探讨
病案举例
1、初期( 伤后1- 2 个月) : 针灸以“治手三 阳法”为主,方药以蠲痹汤加苏木、桃仁、 红花、没药、三七粉。 2、 中期( 伤后2-4 个月) :针灸以“治手三 阴法”为主, 配合“治手三阳法”,方药以 补阳还五汤加丹参。 3、 后期( 4 个月以上) : 针灸以“手足十二 针”为主,方药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山夜语中医大讲堂: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15)太阳阳明论上(1)2015-04-12吴雄志主任门诊预约今天我和各位前辈一同探讨一下结直肠癌,也就是大肠癌的论治问题,以前我对术的东西讲得多,道的东西说的少,我们今天是坐而论道,谈一谈结直肠癌。

1.大肠癌的中医辨病和辨证如果要说结直肠癌的论治的话,我想首先是要知道结直肠癌,或者说大肠癌是什么样的病,首先知道他的病,我说的病是指的很传统的像伤寒论讲的辨六经为病脉证并治的那个病,他的病位究竟在中医的哪个地方?然后再说在这个病位的基础上的这个病怎么样去治疗它。

如果要搞清楚结直肠癌是个什么样的病呢,首先我觉得要去谈一个我提到的“太阴阳明论”。

我年轻的时候关注了三个学说,一个是太阴阳明论,一个阴阳水火论,一个六经标本中见论。

我们今天先谈一下太阴阳明论,来看结直肠癌究竟是在哪一个病,然后再说他的这个治疗的问题。

1.1 三焦的中医生理概述老子讲过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什么是道呢,道是天地之纲纪,中气之父母。

中气是什么,中气在人是土,在人为脾胃,他是天地人初始之气,中气的运转,因为他本身是一个混元之气,混元之气由于中气的运转,就产生了两仪,诞生了阴阳,阴阳升降就诞生了三焦,或者说在天地人之间所谓的三才,三焦和三才就产生了,所以说土者生万物而化天地,这是中气的问题。

那么土,中医是怎么认识的呢,在中医传统的理论,从《内经》到《难经》,这个三焦的问题呀,主要有三个学说,一个认为三焦是什么呢,三焦是水道,津液运行的通道;第二种认为三焦是谷道,食物通过的道路;还一种认为三焦是气道,人身的元气运行的通道。

这三个学说都见于《内经》和《难经》,但是呢,这三个学说所指的东西实际上是相同的。

我们今天主要是说三焦为谷道的问题,《难经·三十一难》就讲了“三焦者,水谷之道路”,在《灵枢·营卫生会篇》就说的很清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一直到什么“下焦,成糟粕而俱下大肠,而成下焦……”,讲了这个食物在三焦中通过的过程。

在《难经·四十二难》还指出来,“七冲门何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所以,我们先拿出结论,后再分析他。

因为时间非常有限,我用一刻钟的时间,不多谈了。

所以说从飞门到贲门,也就是我们的口、咽、食管,他属于是上焦,属上焦太阴肺所主,主受纳,水谷由此入。

从贲门到阑门(胃和小肠)属中焦,属中焦为阳明胃与太阴脾所主,主腐熟运化与升清降浊,其中贲门到幽门,也就是胃,他是阳明胃所主,主腐熟通降,从幽门到阑门,为小肠,他是太阴脾所主,主运化升清,也就是说胃主要是有形谷物的消化,肠主要是吸收的问题,最后一个是阑门到魄门,这个说到了大肠和肛门。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他是属于下焦,为阳明大肠所主,主传导,糟粕由此出。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飞门到贲门,口、咽、食管,为什么属上焦,是太阴肺所主呢,我们去看《难经》他的详细的论述,大家去翻那个《灵枢·营卫生会篇》。

去讲它的上焦的问题,比如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它详细的讲了这个上焦的过程,所以我们来治口、咽、食管的疾病,很多时候,我的处理都是用太阴肺的药物,包括口腔癌,口腔溃疡,咽部肿瘤,或者食管的肿瘤,我们常常从太阴肺来治,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大家发现会有一些效果,以后去体会。

还有一个问题,小肠为什么是太阴脾所主,这里有一个小肠属太阴脾的一个考究,因为这个脾呀,西医的脾是引进中国的,它翻译上只用了我们现代的脾,实际上你去看中医传统的文献,去考究它的话,小肠属于中医脾的过程,在我的书里面讲的很清楚,但我们没有时间详细的去讲它了。

1.2 太阴阳明论所以这个是我们拿到的第一个图,你看我前面发了一个图,就是从贲门以上,食管以上,食管及以上的,它是上焦的,它跟心肺在一起,是太阴肺所主,主受纳,水谷由此入。

从这个贲门到幽门,就是这个胃,它属于阳明胃,幽门到阑门就是小肠,它属于太阴脾,这两个属于中焦,一个主腐熟运化,一个主升清降浊。

最后呢,从这个阑门到魄门,就是大肠肛门属于下焦,是阳明大肠所主,主传导,糟粕由此出。

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到,出入肺,则神气化利,所以,阴阳啊,它是升降的枢纽,太阴肺主升的,阳明胃肠主降的,这个太阴阳明它就是一个升降的枢纽。

第二个,三焦者,升降之道路,为什么呢?胃降,则上焦的火金下潜;脾升,则下面的水木蒸腾。

中焦运转,则交通上下,所以人身上的升降由中焦的影响很大,就是胃脾,胃降脾升,他就导致上焦心肺下沉,下焦肝肾上升,所以中焦运转则交通上下。

具体说来就两句话啦,一个是阴阳者,升降之枢纽,太阴与阳明,一个主升,一个主降。

三焦者,升降之道路,脾胃的升降沟通上下,心肺与肝肾。

而太阴阳明在生理上还有一个特点,太阴阳明阴阳异位。

为什么叫阴阳异位呢?首先是太阴肺,太阴肺过了然后是阳明胃,阳明胃过了是太阴脾,太阴脾过了是阳明大肠,就是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它是太阴肺,阳明胃,太阴脾,阳明大肠,所以它叫阴阳异位。

第二个是虚实相争,胃虚而肠实,肠实而胃虚。

这个在西医看,胃肠的运动是什么呢,是一节一节,上一节的食物往下一节排空,就导致了整个肠和胃是一虚一实。

然后阴阳异性,一个是太阴,一个是阳明,体用相近,体用相近是什么意思呢?太阴体阴而用阳,喜燥而恶湿,中见阳明燥化,阳明体阳而用阴,喜润而恶燥,中见太阴湿化,最后一句阳明体阳而用阴,喜润而恶燥,中见太阴湿化,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讲的大肠癌的论治。

所以人体的气化它是以中气脾胃为根本,以阴阳、太阴与中气脾胃为根,以阴阳、太阴、阳明为本,以三焦为道。

分而言之为三焦,合而言之它就是为阴阳,分而言之是阴阳,合而言之它无非就是中气的变化。

所以我们以中气为核心,把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融为一炉,用阴阳呢去定它的性,三焦呢,去定他的位,阴阳来定它的病性,三焦来定它的病位,从而阐明人身的气化,用寒热温凉来调其阴阳润燥,以升降浮沉扶起三焦气化,它就可以使阴阳辨证更为具体明晰,使三焦辨证更为完善可法,使气化学说更为切实可用。

这段话我需要重复,我重复一遍。

人体的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以阴阳太阴阳明为本,以三焦为道,分而言之则为三焦,合而言之则为阴阳,分而言之则为阴阳,合而言无非中气之变化,这是理论。

实际辨证中怎么辨,以中气为核心,把阴阳辨证和三焦辨证融为一炉,通过阴阳来定它的病性,三焦来定它的病位,来阐明人身气化的道理,用寒热温凉来调它什么,阴阳的润燥,不是说有阴阳辨证、三焦辨证嘛,以阴阳明性嘛,那就用寒热温凉来调其阴阳润燥,以升降浮沉来复其三焦的气化,三焦来定位嘛,这样阴阳辨证更为具体明晰,使三焦辨证更为完善可法,使气化学说更为切实可用,这就是我们的所谓的“三纲两常”的脾胃病辨证方法。

基本上呢我前面就把这个太阴阳明论的内容大概的书的序言读了一遍,因为时间太有限的问题,读了一遍。

我再详细阐述一下太阴阳明论的这个东西。

太阴阳明,它首先是阴阳异位,其次是虚实相更,最后是什么呢,升降相因。

阴阳异位就是太阴肺阳明胃,太阴脾阳明大肠。

虚实相更呢就是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

升降相因就是什么呢,清阳自下而升,输脾转肺归心,浊阴自上而降,传化而出,所以叫更逆更从。

它的升降相因叫更逆更从。

我们总结为四个字,太阴阳明,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第二个特点就是太阴阳明,阴阳异性,体用不同。

这里需要说明的就是我们讲土啊,土有阴土与阳土的区别,也就是说它这个五行分阴阳,就在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病的角度上,土分阴土与阳土,阳明是阳土,太阴是阴土,阴土阳土它升降纳运有别。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所以阴土阳土,胃和脾,它升降纳运有别。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阳土为病,浊阴不降,阴土为病,清阳不升。

不过太阴之病,也有降极反升者,阳明之病又有升极反降者。

所以这大体的特点啊。

这第一个特点,阴土阳土,升降纳运有别。

第二个特点,阴土阳土,润燥喜恶不同,阳明阳土,喜润而恶燥,润则受纳通降,燥则关格不入。

太阴阴土,喜燥而恶湿,燥则运化升清,湿则腹满自利。

这里面润燥喜恶不同主要就是因为太阴阳明有表里中见的联系,《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来,“少阳太阴从本……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见。

”这句话很重要,阳明厥阴,不谈厥阴,这里讲阳明,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见,中见什么,从乎太阴中见。

这里来领会结直肠癌的一些病理特点比较重要。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之间它实际上有什么,有三个关系,有哪三个关系呢?第一,燥湿混杂,这方面王三虎王教授是专家,也就不谈了。

第二呢,燥湿互化,王教授说得很重要的,很多的。

第三是,燥湿同形,燥湿同形就是我们讲的燥极似湿,湿极似燥,哎,注意哦,燥极似湿,这个在结直肠癌可以看到的,中见舌苔红腻,纳呆眩晕,芳香苦燥淡渗都不见效。

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讲的燥极似湿的情况。

湿极似燥,你像五苓散辈,明明是水湿停留,它表现出来什么东西,便秘啊,小便短少,发热啊,口渴啊那些,那就湿极似燥。

关于《素问》这个至真要大论说的这个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见。

主要是阳明本燥而标阳,中见太阴湿化,从太阴中见之化。

因为阳明喜润而恶燥,必赖中气太阴湿化,故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如果中见不主,它就要燥化,成为阳明腑实证。

从本就成为阳明腑实证,从热呢,它就从标,燥从本为阳明腑实证,若从标而为阳明经热证。

就是说这个承气汤与白虎汤的问题。

如果中气太过阳明就可以见湿证,可以见寒湿证和湿热证。

所以经常这个阳明的湿热证,寒湿证,表现为大便秘,腑气不通嘛,阳明。

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阳明。

为什么我们只谈阳明,因为我们讲结直肠癌,不讲其他的,而且这个很多见。

还有一个就是阴土阳土,它的寒热虚实不同,阳土为病多实多热,就是阳明胃和阳明大肠,阳土为病,多实多热;阴土为病,多虚多寒。

所以常说:实则阳明,阳道实也;虚则太阴,阴道虚也。

这里头原因主要就是阳土生在君火。

它这个就是什么,因为阳土是君火所生,它的火就容易动生实热,故胃火宜弱不宜强。

阴土所生在相火,相火火易衰而生虚寒,故脾阳宜强不宜弱。

所以,《伤寒论》怎么说的,《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所以你看,它这个就讲的,阳道实。

还有是“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立什么?立泻心汤。

治胃火心下痞,泻心泻什么,它就是泻心中的君火。

最后还一点,阴土阳土,气血多少不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所以那个《素问·血气形志》篇说“阳明常多气多血,太阴常多气少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