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

一、黄河及其主要湖泊的演变

(一)黄河基本概况

1、黄河流经的地域范围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区,在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2、黄河各河段水文简况

(1)黄河上游:河源-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河段,分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

河源段——黄河源头至青海省贵德县境。流经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河水较清,水流稳定。

峡谷段——贵德县龙羊峡至宁夏自治区境青铜峡。黄河流经20多个峡谷,有洮河、湟水等支流汇入,水量增加。

冲积平原段——青铜峡口至河口镇。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荒漠和荒漠草原区,无支流流入,河床平缓,水流缓慢。

(2)黄河中游:河口镇-河南孟津河段

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后进入汾渭平原,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河道在汾渭平原上因泥沙淤积有左右摆动。黄河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全河89%。

(3)黄河下游:河南孟津以下河段

黄河流经华北平原上,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平均高出两岸4-5米,成为“地上河”。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有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汇入。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里,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重要改道二三十次,比较大的六次。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可分为八个时期:

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纪以前)(北流)

战国初期以前,黄河至今浚县西南古宿胥口北流,经大伾(pī)山西麓,北经曲周东,至今巨鹿县走漳水水道,然后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为“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分道北流,先后合滹沱河、滱水后,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历史上称为“山经大河”。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北流)

战国时期修筑堤防,黄河下游水道固定下来,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道。

这段时期黄河宿胥口以上的河道无变化,此后黄河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北滑县东北)后从汉章武县(今黄骅市)东入海,史称“大河故渎”。

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11-1047)(东流)

王莽始建国3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改道。

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修渠筑堤,形成一条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多里的东汉大河。

4、宋庆历以后河道(1048-1127)(东流)

北宋庆历8年(1048)黄河发生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在檀州商胡埽(sào)(今濮阳市东昌湖集)决口,合今南运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为黄河的北流。

嘉祐5年(1060)黄河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决口,分出一支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再沿今马颊河在冀、鲁之间入海,称二股河,为黄河的东流。

5、金代黄河河道(1128-13世纪中叶)(南流)

南宋建炎2年(1128)年冬,人为决河李固渡(今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新道东流经李固渡,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经鄄(juàn)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由泗入淮。

从此黄河改为东南流入淮泗。这是黄河历史上第四次重大改道。此后黄河又有多次决口,大多仍是由泗入淮。

6、元代至明初河道(13世纪中叶-1390)(南流)

元至元23年(1286)黄河在原武等地决口15处,分成3股,一股走金末以来大河,由徐州入泗;一股由颖水入淮;一股由涡水入淮。这算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次改道。元末明初黄河又多次决口,河道大致在颖水和泗水之间的地域范围内摆动。

7、明至清咸丰年间河道(1391-1854)(南流)

明洪武至嘉靖年间,河道仍有频繁的南北摆动,多股分流。后由于人工治理,河道逐渐向单股入淮转变。明代白昂、刘大夏、潘季驯先后治河。

万历年间潘季训采取“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的策略,主要整治了徐州至淮阴的河段,黄河河道基本上被固定下来。

8、清咸丰以后河道(近代东流)

清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携大清河入渤海,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六次大改道。光绪元年(1875)黄河全线筑堤,黄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三)黄河中下游的湖泊及其变迁

1、黄河中游的古湖泊

主要分布于关中渭水流域、汾水流域的河谷地带。

(1)弦蒲薮,汧qiān水上源,在今陕西陇县西。

(2)阳华薮,在今华阳县东。

(3)焦获薮,在今陕西泾阳县北。

(4)昭余祁,位于汾水流域今山西祁县西南、介休东北,方圆数百里。汉代时因泥沙淤积被分割成若干小湖泊,唐宋时还有邬城泊,元初称昭余池,疏浚渠水灌田后,古湖逐渐消失。

2、黄河下游的古湖泊

大陆泽:又名巨鹿泽、广阿泽。位于河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河流冲积扇与黄河故道的交接洼地,今河北任县、平乡、隆尧、巨鹿之间。禹贡大河流经泽东,水面辽阔,但黄河“北流”泥沙灌人,湖底抬高,湖面向低洼处转移。清代治理水患,将湖水排走,大陆泽逐渐消失。

大野泽:又名巨野泽,位于今山东巨野县东北,古时为济、濮二水所汇,称“兖州薮”。汉武帝时,黄河在瓠hù子决口从东南注入巨野,泽面一度扩展。唐时湖面达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黄河在滑州决口,湖面范围扩大,梁山泊就此形成,成为烟波浩渺,绵延数百里的巨泽,号“八百里梁山泊”。金代曾经水源枯竭,滩地复出。明后期黄河长期稳定由淮人海,梁山泊逐步淤为平地。清康熙初,梁山泊周围全被垦为农田。现在只有梁山县境内的东平湖还保留了一些古代梁山泊的遗迹。

菏泽:在今山东定陶县东。菏泽由古济水灌注,唐时更名为龙池。后因济水断流,菏水又为黄河泛道,渐为泥沙所湮没。

孟诸泽:位于今河南商丘市东北,宋元后屡遭黄河冲积,渐被泥沙湮没。

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自宋后被泥沙湮没。

圃田泽:故泽在今河南郑县、中牟之间。北魏时因泥沙淤积,被分为24个浅湖。金代随着汴河的淤废,并受到黄河南泛的灌淤,明代已经变为沼泽洼地。清代以后渐被垦为农田。

荥泽:或称荥波,在今荥阳县内,原与黄河、济水相通。受河流泥沙淤灌,西汉平帝后,基本塞为平地。

海隅泽:在古济水下游,范围东到山东蓬莱、掖县,西到沾化、无棣(dì),为莱州湾近岸泻湖,后逐渐为黄河和海潮冲积的泥沙所湮。

3、黄河下游湖泊的演变的特点

(1)从演变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由大变小,甚至完全消失,如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等;一种是湖区有移动,如大陆泽等;一种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如南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