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2012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自学课《格尔尼卡》
初中美术_《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格尔尼卡》这幅世界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尺寸等)以及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明白画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例如牛象征法西斯),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从欣赏《格尔尼卡》这幅画入手,学会从构图、造型等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引领下,通过自己寻找资料、思考问题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去深入分析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可采取集体绘画同样题材作品、用肢体表现画面内容、用语言文字描述作品内容等多种方式,生动活泼地诠释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欣赏分析《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手法和立体主义风格。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2.教学器材:录播教室;3.教学课件:PPT课件、公益广告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老师要讲一个故事。
在故事的讲述中,同学们需要思考这几个问题。
1.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2.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3.画家名字,哪个国家?4.画家运用了什么手法去创作?同学们还要结合课本认真听讲,老师会随时停下,让你来接力讲述这个故事。
好,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师:那我们就开启今天的美术之旅。
二、新课(一)格尔尼卡的故事师:老师要讲的这个故事名字叫做《格尔尼卡》(音乐响《钢琴曲---辛德勒的名单》),请同学们浏览课本。
板书:格尔尼卡。
师:《格尔尼卡》是什么?生:一幅画。
师:是的,格尔尼卡是一幅画,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幅画,它还是一座小城的名字,在西班牙,曾经宁静而又美丽,但1937年4月的一天,德国空军疯狂的轰炸了这座小城,三个小时,变成了废墟。
后来毕加索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则消息。
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自学)课件

毕加索说: “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 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
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 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 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 中的马、牛
12
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20
房间,母亲举着灯照路。那场自然 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 灾难的基础。
从楼上跳下来的人
21
在惊恐中逃命的人绝望地从楼上跳下。在他的 前后是熊熊的火焰。
马 22
这匹骏马发出死亡之前的嘶鸣,伴着最后痛苦之中的抽搐。这一形象代 表了痛苦中的人民。
牛23
牛的形象表现出残暴、无情、黑暗,在冷漠中隐 含一种威胁,是法西斯的象征。
17
创作草图
18
局部分析
灯
在一片混乱、嘈杂声中,这只像眼 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 19 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剧的气 氛,就像一个“冷酷的梦境”。
举灯的女人
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西班 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 尖叫、惊恐、火焰、毁灭都给他留 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跑出
美术
1
年级:七年级 学科:美术(人美版下册)
格尔尼卡 ——声讨暴行的檄文
2
惨绝人寰的暴行
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 德国纳粹空军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 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的故都格尔尼卡城。这次空 袭是第一次对平民的恐怖轰炸,杀害了数名无辜
3
者。此举立即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此图是 被炸后的格尔尼卡废墟。
抱着已死孩子的女人
这个形象来自毕加索为创作《格尔尼卡2》4 所画的一张 习作。画中的妇女被画在牛头之下。她的两只眼睛已 化为两滴眼泪。法国哲学家罗歇·加罗迪把她描写为 “人类受苦受难的普遍象征”。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篇一: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题《格尔尼卡》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
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
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格尔尼卡-毕加索课件 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创作背景—小故事:谁的代表作?
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毕加索站在门口,给每一个进入艺术馆的德国军人一 张《格尔尼卡》复制品。 德国军官说:“这是您的代表作吗?” “不,”毕加索说:“是你们的代表作”。
毕加索(1881年—1973年)
毕加索一生的美术创作极其丰富,早期 以写实为主,以后逐渐转向对各种艺术 形式的探索,在现代西方美术界具有较 大影响力。研究者把他的创作画法和风 格大致分为: 蓝色时期 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 立体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 超现实主义时期 抽象主义时期
独特风格
观察这幅画,请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想一想画面中的各种形象都象 征什么?画家又是怎样去表现的?
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
立体派:
是二十世纪法国的主要流派, 这一画派将塞尚对自然界的认识 推到极点,他们打破传统的时空 概念,在艺术中表现不受时间空 间限制的物象,要在平面表现长 度 宽度 高度与深度,表现容体内 在的视力看不到的结构,他们把 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从二 度空间变成三度空间,这是绘画 的一大革命,画面充满一种结构 美。
毕加索—自画像
蓝 色 时 期
玫 瑰 红 时 期
黑 人 时 期
立 体 主 义 时 期
立
体
主
《工厂》1909
义
时
期
《山丘上的房子》1909
古 典 主 义 时 期
毕加索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作品
与毕加索同时代的 画家作品欣赏
《红色的和谐》马蒂斯
《弹吉他的女人》勃拉克
《内战的预感》达利
《格尓尼卡》赏析
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 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战士右手握着折断的 剑,剑旁有一朵鲜花, 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 念。
初中美术人美七年级下册格尔尼卡格尔尼卡

三、画面内容分析(分组比赛法、表演法、问题引导法)1、学生对画面的最初印象师:画家表现的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各代表什么含义?接下来我们来分组完成这两个问题。每两列为一组,共分为四组。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迅速阅读书本第二、三页上对画面内容的介绍,并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再随老师一起赏析画面内容,我会给出一些问题让你们回答,比比看哪组同学回答的既多又准确,不够积极的小组要派两名代表模仿画面中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现在开始看书。
四、艺术特色分析1、色彩:黑、白、灰师:这幅画中主要有哪几种颜色?黑、白、灰带给你什么感觉?(板书:色彩:黑、白、灰)整幅画是用错宗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2、构图:饱满、均衡师引导:画面中心,用许多不同的亮色相互交叠,构成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抽线恰好将这幅画分为两个正方形。画面左右两端的形象,如果缺失其一,会发生什么现象?(PPT展示)(板书:构图:饱满均衡)
三:作品内容
四、艺术特色色彩:黑、白、灰构图:饱满、均衡造型:夸张、变形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多角度、重组作Leabharlann 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课题
格尔尼卡
预计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课件

品读大师——创新
画象 的, 我 而是 不依 毕 是我 加 依所 索 我想 所来 见画 来对 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
…… ——
品 读 大 师 正 义
——
巧妙构思,精心设计
——
《屠
生
佛》
李自健(油画)
立体主义风格
毕加索认为: 要注重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 可以在 同一画面上表现物体的不 同角度,可以在想象和理解的基础 上将物体进行分割、重叠、组合, 物体可以变形。
<< 三个音乐师 >> << 曼陀林和吉它 哭泣的女人 >> >> 《亚 威 农 《斜倚着阅读的女人》 少 女》 ---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 . <<镜子前的少女>>
壁画(349厘米.3x776.6厘米) 毕加索(西班牙裔)
《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
格 尔 尼 卡 声 讨 暴 行 的 檄 文
——
1937年4月26日下午,德国纳粹 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
格 尔 尼 卡 声 讨 暴 行 的 檄 文
——
《屠 生 佛》 李自健(油画)
格 尔 尼 卡 声 讨 暴 行 的 檄 文
?
想一想: 画面中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画家又是怎样去表现的?
——
格 尔 尼 卡 声 讨 暴 行 的 檄 文
——
“这一朵小花……”
格 尔 思考讨论: 尼 卡 声 讨 暴 行 的 檄 文
——
格尔尼卡画面上有很多女性形象, 你认为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格 尔 尼 卡 声 讨 暴 行 的 檄 文
《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

《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任务分析《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由于该作品中不是按保守绘画中那种整体、严谨的构图来完成的,同学一时会很难理解。
因此围绕《格尔尼卡》可以展开诸多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同学深入研讨。
如、毕加索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创作《格尔尼卡》、怎样理解《格尔尼卡》中的怪异形象、立体主义风格对象征性的表示手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我们从毕加索的发明性思维中得到了什么,毕加索的高尚人格给我们有什么启示等。
围绕新课程规范,本课以关注全体同学,以有利于同学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为理念,确定适宜目标。
促进同学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知识、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创设同学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突破学科本位,以信息技术为后盾扩展课程资源。
二、同学分析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作为初一的新生,直观、感性的内容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和平环境中生长的同学的生活经历与《格尔尼卡》作品所出现的痛苦、阴暗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同学能接受的程度动身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发明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沛表示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格尔尼卡》作品中的立体主义风格和象征性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
3、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发明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格尔尼卡》课件

像眼睛似的电灯 ,灯光像锯齿一样的 射向四周,画家用这 些象征性的揭露,将 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 于光照之下,让全 世界人民都明了战 争的罪恶。
《格尓尼卡》赏析
举灯的女人 象征什么?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 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 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 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 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 暗。
人民美术出版社 . 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七年级下册
欣赏评述课------
《格尔尼卡》
●
仔细聆听:
1.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听到了 什么? 2. 你能联想到什么场面?
独立回答:
1.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听到了 什么? 2. 你能联想到什么场面?
空袭的声音
飞机的轰炸声
人的惨叫声
建筑物的倒塌声
炮弹乱飞的场景
《格尓尼卡》赏析
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 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战士右手握着折断的 剑,剑旁有一朵鲜花, 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 念。表情顽强斗争, 死不瞑目。
拿着断剑、倒地、顽强斗争、死不 瞑目。 象征战争中所有受苦受难 的、受到残害的西班牙人民 。
《格尓尼卡》赏析
灯在这里象征什么?
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的射向四 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 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 了战争的罪恶。
此时来往西和法之间, 很辛苦,生活条件差, 作品带有忧伤主义, 弥漫一片阴郁的蓝色
蓝 色 时 期
此时结识很多好友, 生活条件好,心情愉快, 作品多为轻快的粉红色
玫 瑰 红 时 期
此时受非洲面具影响, 用一些抽象概括 的形体和夸张、强烈的 颜色来表现直觉的感受
黑 人 时 期
画面上将一切物体形 象破坏和分解, 再加以主观的拼凑 、组合,以求所谓 立体地表现出物体的 不同侧面。
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自学课件2人美版

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毕加索以及他的作品的 注意,以此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
2).出示课件,初步了解和感受 这一环节是将准备好的资料图片投放在大 屏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然后作出解答。
画面中可以看到那些形象?
画面中的形象
• • • • 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 ; 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 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 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 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 • 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 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 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 • 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 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
•
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后,教师再适时 地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意义,为学生深 入理解画面创设一个情景:《格尔尼卡》表现的是1937年4 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军为试验炸弹的威力轰炸了西班牙 巴斯库的一座小镇格尔尼卡,使2000名无辜人民丧命。这 一事件震撼全世界,也震动了画家毕加索,他创作了这幅 巨画,抗议德国法西斯的暴行。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却充 满了恐怖、死亡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黑暗,那盏光明的 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 着全画。而画家之所以如此表现这一事件,也与他儿时的 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 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 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者等照路.那场自 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作品,让学生进行 欣赏,然后进行提问并伴随有讲解,欣赏之余使 学生加深了印象,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体验 大师作品的魅力,同时不忘过去历史,反思战争。
人美版七下美术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课件(共36张PPT)

灯像什么?在这里 象征什么?
灯像眼睛,发出 的光像锯齿一样 射向四周。
象征光明、和平、 希望。
寓意法西斯的罪 恶在灯光里暴露 无遗。
《格尔尼卡》赏析
举灯的女人: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 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 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 一切罪恶和黑暗以及预示 着战争的胜利(似自由女 神)。
2019/6/19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立体 主义时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
《格尔尼卡》赏析
这幅画运用了什么色彩?画面中表现了 哪些形象?
黑白灰
色彩
战后惨状及 恐怖气氛
《格尔尼卡》赏析
光芒冰冷尖锐的顶灯
濒死长嘶的马匹
仰天狂叫的求救
手捧死去孩子嚎 啕大哭的母亲
被践踏的鲜花
身残倒地,断臂仍然握着断剑的战士
断裂的肢体
让我们珍惜和平,珍爱生命 让我们默默地祈祷,战争与恐怖永远消失
和平与幸福永驻人间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作者简介
帕布罗.鲁伊斯. 毕加索
(1881~1973 )
国籍: 西班牙
画派: 立体主义
评价: 西方现代最具创造 性和影响力的大师
1999年毕加索被评为20世纪 最伟大的十名画家之首。
用一部电影的名字来概
括毕加索的人生—— 我是传奇
走进格尔尼卡
《希奥岛的屠杀》1824年 德拉克罗瓦(法国)
巴黎卢浮宫收藏跳楼的人 Nhomakorabea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恐惧、 无奈
奔跑的人
奔跑、痛苦、渴望、希望
象征战争中所有受苦受难的、 受到残害的西班牙人民
断臂倒地的战士
拿着断剑、倒地、顽强斗争、死不 瞑目
(新疆专用)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声讨暴行的檄文(自学)-全市获奖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教育教学案例设计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慧谷学校关禾
教学内容:人美版·七年级下册·自学《格尔尼卡》
授课年级:初中·七年级
教学课时:2课时
设计思路:本课为自学欣赏内容,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和课上分享的过程中能够体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初步了解立体画派和学会欣赏立体画派的作品。
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课前任务单、教材。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
教学设计:。
格尔尼卡-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格尔尼卡-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前言美术是一门艺术,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也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领悟生活中的美。
本教案将以“格尔尼卡”为主题,为七年级美术下册的教学提供一系列的教学方案和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艺术史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感受艺术的美和力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格尔尼卡”艺术风格的起源和特点;•掌握瓦西里·康丁斯基的画法和色彩运用;•学习运用素描与色彩的基础知识,画出简单的格尔尼卡风格画作。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观察、表达、创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团队协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好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由、创新和想象的理解和体验。
三、教学内容和时序教学内容知识点课时艺术风格评析格尔尼卡起源 1色彩运用讲解色彩学 3格尔尼卡画法和技巧 2创作实践格尔尼卡创作 2班级展示活动班级作品展示 11. 艺术风格评析(1节课)教学目标:•了解格尔尼卡艺术风格的起源和特点;•能够评析简单的艺术作品。
教学内容:1.格尔尼卡的起源和特点–格尔尼卡的来由–格尔尼卡的特点2.艺术作品欣赏与定位–艺术作品欣赏的步骤–艺术作品定位的方法教学过程:1.授课教师简单介绍格尔尼卡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这种艺术风格,并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2.通过供学生欣赏的画作,让学生掌握艺术作品欣赏的基本步骤;3.分组让学生对格尔尼卡作品进行欣赏和定位练习。
2. 色彩运用讲解(3节课)教学目标:•了解色彩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色彩的搭配;•能够通过运用色彩表现情感。
教学内容:1.色彩学的基础知识–色彩三要素:色相、饱和度、明度–色彩对比原理:色彩冷暖、色彩明暗、色彩互补等2.基本色彩搭配–单色系搭配–相邻色系搭配–对比色系搭配3.色彩表现情感–通过色彩运用表现情感教学过程: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讲解色彩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2.配合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色彩的搭配方法;3.通过展示和分析多种艺术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色彩对情感的表现和传递。
人美版七年级下格尔尼卡课件美术教学PPT课件 - 副本

“不,”毕加索说:“是你们的代表作”。
背景:1937 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 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构思期间, 1937 年 4 月 26 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 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 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 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 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 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这幅被载入绘画史册 的杰作《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牛头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马象征着苦 难的西班牙 人民
人类受苦受难的 普遍象征
战士
死不瞑目
像眼睛 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这 些象征揭露,画家要将这一切 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强 化了扭曲悲剧气氛。使整个画 面像一个“冷酷的梦境”
灯在这里象征 什么?
举灯的女人 象征什么?
奔跑的人体 现出怎样的 气氛?
艺术特色: 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采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 法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 阴郁、恐怖,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 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 亡的悲惨情景。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 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 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本世纪 40 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 1981 年归还西班牙, 现在珍藏在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格尔尼卡
七年级(下)
主讲:杨雪红 单位:四平市第十七中学校
罗中立《春蚕》 《斜倚着阅读的女人》1937
毕加索( 1881年10月25日—— 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立体主义画派的创 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篇一: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1】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七年级美术教案时间课题:格尔尼卡课型:欣赏。
评述媒体使用:微机、幻灯、ppt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毕加索及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2、提高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3、通过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关键:《格尔尼卡》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分钟)1、教师准备教具:ppt、影像资料、教材2、学生准备学具:有关毕加索及其作品《格尔尼卡》的文字或图像资料。
二、引课:(4分钟)展示《格尔尼卡》,请同学们观察作品,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从而引出课题——格尔尼卡三、新课:(27分钟)(一)作者:巴伯罗。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出生于1881年,去世于1973年。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印象派、野兽派直至立体派。
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倾向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境界独特、视角独特,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抽象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他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说:“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说明,教师适时补充说明。
)(二)《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1、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
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夷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以这一事件作为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壁画的题材。
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哀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背景
1937年4月26 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 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 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 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 《格尔尼卡》。
作品名称:《格尔尼卡》
作
者: 毕加索(西班牙)
作品相关背景情况
在《格尔尼卡》创作的头几天里,毕加索 共画了25幅草图,这是其中的两幅。
毕加索—自画像
蓝 色 时 期
玫 瑰 红 时 期
黑 人 时 期
立 体 主 义 时 期
立 体 主 义 时 期
《工厂》1909
《山丘上的房子》1909
古 典 主 义 时 期
毕加索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作品
人民美术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七年级下册
格尔尼卡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 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
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的一生 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 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1999年毕加索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迷惘与渴望。
《格尓尼卡》赏析
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 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 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 被刺伤的马昂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一名倒下的战士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剑旁的鲜花表示对死去战士的哀悼;由于轰 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充满了悲剧气氛;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 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
举灯的女人 象征什么?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 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 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 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 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 暗。
《格尓尼卡》赏析
跳楼的人发出怎样的喊声?
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 她举手抬头造成怎样的气氛?
创作背景—小故事:谁的代表作?
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毕加索站在门口,给每一个进入艺术馆的德国军人一 张《格尔尼卡》复制品。 德国军官说:“这是您的代表作吗?” “不,”毕加索说:“是你们的代表作”。
毕加索(1881年—1973年)
毕加索一生的美术创作极其丰富,早期 以写实为主,以后逐渐转向对各种艺术 形式的探索,在现代西方美术界具有较 大影响力。研究者把他的创作画法和风 格大致分为: 蓝色时期 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 立体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 超现实主义时期 抽象主义时期
《格尓尼卡》赏析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 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 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 剧气氛。
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 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 响非常强烈。本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 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格尓尼卡》赏析
观察这幅画,请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想一想画面中的各种形象都象 征什么?画家又是怎样去表现的? 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Cubism)是 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 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 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 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 家追求碎裂、解析、重 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 离的画面——以许多组 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 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格尓尼卡》赏析
牛的表情怎样? 它代表什么?
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 了法西斯的残暴。
《格尓尼卡》赏析
马 代表什么含义?
被刺伤的马昂着头张嘴发出哀 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 征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格尓尼卡》赏析
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
《格尓尼卡》赏析
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 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战士右手握着折断的 剑,剑旁有一朵鲜花, 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 念。
《格尓尼卡》赏析
灯在这里象征什么?
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的射向四 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 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 了战争的罪恶。
《格尓尼卡》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