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

合集下载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

教学过程一、引课:课件呈现图像(方形和方块)提问:每组图像中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区别?生:一个是平面的图像,一个是立体的图像提问:如何区分?生:平面的图像有长、宽、立体的图像有长、宽、高。

师:对,也就是说一个是二维的平面空间表达,一个是三维的立体空间表达,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就是三维立体空间的表达即立体图像的表达,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立体图像。

呈现立体图像的概念---立体图像指在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种空间度量效果的三维立体形象。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这样的三维立体形象,请同学们一起来观赏。

课件呈现图片---生活中的立体形象:建筑物、小车、礼品盒、蛋糕等等师:同学们也常常会看到生活中关于立体形象的描绘课件呈现用立体图像表达的形象:楼房、车辆、物品等等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些立体图像的表达有什么感觉生:形象生动、逼真师:说的好,运用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能最直观、最形象地体现出物体的形状、结构与特征,因此立体图像的表达也同样具有记录、说明、叙事、交流、抒情的功能。

比如课本上的图例:“吸尘器产品说明书”“多用柜的设计”等,那么,怎样来表达所看到的立体形象呢?有什么方法可学吗?展示手绘线描平面和立体的作品,请学生分析二者的差别,从而引出课题—立体图像的表达(提问、讨论)二、新课:(一)平面——立体正方体为例,物体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

1、立体:具有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物体。

2、什么是立体图像?立体图像指在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种空间度量效果的三维立体形象。

立体图像能最直观、最形象地反映出它们的形状、结构与特征。

3、PPT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形象:长城、悉尼歌剧院、埃菲尔铁塔、篮球运动员的扣篮动作、雕塑作品、摄像机(二)立体图像与平面图像1、正是因为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立体形象,所以我们常常能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看到关于立体形象的描绘。

这些立体图像比平面的图像更能够体现物体的空间感和体积感,而当我们要把一个物体的形象向别人描述时,立体图像会省掉许多形容的语言——立体图像比平面图像更能体现出物体的体积与量感。

人美版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人美版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美版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学;格尔尼卡⼀、教学⽬标(⼀)充分发挥学⽣的⾃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让学⽣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体派的艺术⼿法。

四、教学准备:学⽣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法:欣赏法.理解法.六、教学过程:(⼀).导⼊:1、联系学⽣在⽣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学习的欲望。

(⼆)、学习新内容: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此⽂转⾃斐.斐课件.园 品内涵应从⼏个⽅⾯⼊⼿。

3、学⽣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时期画家作品,认识⽴体主义的作画⽅法,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赏析作品:1、结合课件展⽰,引导学⽣观察⽜、马、母亲、灯、举灯的⼈、跳楼的⼈、逃⽣⼈的表情、姿态,⽤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法的应⽤。

3、分析作品⾊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对作品进⾏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1、在深⼊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法:看⼀看,找⼀找,想⼀想。

(五)练习活动:联系1937我国⼈民⽣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的情绪,尝试⽤象征性的艺术⼿法、半抽象的绘画⽅法表现⾃⼰对战争的感受(六)、展⽰作品:1、学⽣展⽰作品,并进⾏⾃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学、⾳乐等。

七、板书设计格尔尼卡⽜头:德国法西斯马;西班⽛⽆辜百姓课后反思:第⼀课艺术源于⽣活,⾼于⽣活课型:欣赏课⼀、教学⽬标: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进⼀步理解"艺术源于⽣活,⾼于⽣活。

人美版 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人美版 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自学;格尔尼卡一、教学目标(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赏析作品: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六)、展示作品: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格尔尼卡牛头:德国法西斯马;西班牙无辜百姓课后反思: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课一、教学目标: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一、教学目标(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赏析作品: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六)、展示作品: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格尔尼卡牛头:德国法西斯马;西班牙无辜百姓课后反思: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立体的表达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对立体物象的表达方法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特别是透视的表达方法。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册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册

《格尔尼卡》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立体的表达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三课同类色和邻近色第四课色彩的对比教学目标:显性目标:认知目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能初步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完成一幅作业。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分析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隐性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建筑及民间工艺品中对色彩的运用,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的对比关系,感受对比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艺术实践中对比色的选择与搭配。

导入新课:生活中有很多对比现象,在色彩世界也是一样。

出示课题:色彩的对比l 讲授新课:结合图片分析:1.哪些色彩是对比色?(出示色相环)2.引导学生分析色相环中的色彩,找出对比色。

3.总结:色相环中互为150。

一180。

的色彩为强烈对比。

4.山示色卡,请学生挑出几组对比色。

5.生活中的对比色。

提问:我们周围哪儿有对比色?6.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找出有哪些对比色?给你什么感觉?7.分析课本上画家作品。

提问:画面上用了哪些对比色?有什么作用?8.继续分析课件——艺术作品中对比色的作用。

运用色彩的对比进行民间工艺品色彩设计。

1.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品设计图。

2.分析如何用对比色设计颜色。

出示部分运用对比色的剪贴画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练习。

l 作业展评: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评价。

教学反思:第五课色彩的调和教材分析第六课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第七课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一、教学内容分析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此教材中水墨画的笔墨技法知识篇幅较少,而用大量的作品来让学生欣赏、分析,以让学生懂得笔墨是用来营造画境、表达情感的。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主题:美丽的艺术世界——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美术艺术相关知识,提高审美和艺术欣赏水平;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3. 掌握基本绘画技巧和材料,提高绘画水平;4. 培养学生的美术爱好和艺术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本教学内容共涉及8个部分,具体如下:模块 1:绘画的基本素描时间:2课时(1课时上机绘制)模块 2:色彩基础时间:3课时模块 3:拓印的概念和技法时间:2课时(1课时拓印)模块 4:色彩对比的表现时间:3课时模块 5:剪纸艺术时间:3课时(1课时制作剪贴画)模块 6:速写基础与实践时间:4课时(1课时现场速写)模块 7:线条表现与构图时间:3课时模块 8:水墨画基础与应用时间:4课时(1课时上机绘制)三、教学方法1. 视听教学法,展示相关美术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的感受和理解;2. 演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践,提高绘画和手工艺术能力;3. 群体性活动和小组互助学习,通过合作实践,提高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师角色1. 指导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2. 观察者和评价者,对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进行评价;3. 学习顾问和艺术导师,为学生提供艺术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展艺术素质和创造力。

五、学生角色1. 主体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2. 创造者和表达者,通过艺术创作和表达,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个性;3. 相互学习和交流,加强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考核方式1. 以课堂表现和作品为主要评价依据,考核主要包括技巧的掌握和创作的表现;2. 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 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课题:创作独特的形象,拼贴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拼贴画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2.了解和掌握拼贴画的基本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10分钟)
1.向学生简要介绍拼贴画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2.展示一些著名的拼贴画作品,引发学生对拼贴画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约10分钟)
1.解释什么是拼贴画,以及它的特点;
2.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拼贴画的构成要素。

三、制作方法演示(约15分钟)
1.向学生介绍基本的拼贴画制作方法,如选择素材、剪切、粘贴等;
2.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制作一幅简单的拼贴画作品。

四、课堂实践(约50分钟)
1.让学生自由选择素材,根据自己的主题创作一幅拼贴画作品;
2.教师在一旁指导学生的制作过程,提供有关技巧和建议;
3.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不同的材料和组合方式。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约15分钟)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简要介绍作品的主题和创作
过程;
2.全班同学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评论和提问,共同欣赏和评价作品。

六、课堂小结(约5分钟)
1.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拼贴画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2.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创作并尝试更多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

扩展活动:
1.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制作拼贴画作品,并组织展览;。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立体的表达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三课同类色和邻近色第四课《色彩的对比》显性目标:认知目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能初步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完成一幅作业。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分析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隐性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建筑及民间工艺品中对色彩的运用,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的对比关系,感受对比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艺术实践中对比色的选择与搭配。

学习材料:导入新课:生活中有很多对比现象,在色彩世界也是一样。

出示课题:色彩的对比一、讲授新课:结合图片分析:1.哪些色彩是对比色?(出示色相环)2.引导学生分析色相环中的色彩,找出对比色。

3.总结:色相环中互为150。

一180。

的色彩为强烈对比。

4.山示色卡,请学生挑出几组对比色。

5.生活中的对比色。

提问:我们周围哪儿有对比色?6.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找出有哪些对比色?给你什么感觉?7.分析课本上画家作品。

提问:画面上用了哪些对比色?有什么作用?8.继续分析课件——艺术作品中对比色的作用。

二、运用色彩的对比进行民间工艺品色彩设计。

1.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品设计图。

2.分析如何用对比色设计颜色。

出示部分运用对比色的剪贴画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练习。

l 作业展评: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评价。

课后小结:第五课色彩的调和第六课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七课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一、教学内容分析:《用笔墨来说话》是人教版初中美术第三册“造型·表现”单元的第一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笔墨”,以及运用“笔墨”来表达思想感情、“传达心灵的絮语”。

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人美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美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导学须知教师在导学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宽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的创造者,思维矛盾的挑动者,茫然无助时引路人、示范扶持者,攀登历练的加油助威者,成功进步时的喝彩者……一、导学“八认真”1. 认真搜集资料2. 认真备导学案3. 认真上高效课4. 认真辅优补差5. 认真实习实作6. 认真批改作业7. 认真考核评价8. 认真反思总结二、导学“六要素”1. 教材要让学生读2. 问题要让学生提3. 过程要让学生说4. 规律要让学生找5. 实验要让学生做6. 结论要让学生下三、导学“五原则”1. 胸中有纲2.心中有书3.脑中有题4.目中有人5.手中有法四、学习“三方式”备导学案时重点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个维度加以设计。

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作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

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指学习者不是一个人单独地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去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活动时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又互相帮助。

它表现为: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探究学习:即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新人美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美术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美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美术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美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美术全册教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2)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启示法、演示法、观察法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京剧吗?京剧里的动作与我们生活中的动作一样吗?美吗?有艺术性吗?这些动作是不是从我们生活中来的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这说明艺术创造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今天来学习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1、齐白石简介: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他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2、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

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虾是充满生命力的,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3、他画的虾表现力什么样的美感?写神的美,墨色的美。

二、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它是以1949年的开国大典为原型创造的。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庄严的声音,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立体的表达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三课同类色和邻近色第四课《色彩的对比》显性目标:认知目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能初步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完成一幅作业。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分析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隐性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建筑及民间工艺品中对色彩的运用,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的对比关系,感受对比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艺术实践中对比色的选择与搭配。

学习材料:导入新课:生活中有很多对比现象,在色彩世界也是一样。

出示课题:色彩的对比一、讲授新课:结合图片分析:1.哪些色彩是对比色?(出示色相环)2.引导学生分析色相环中的色彩,找出对比色。

3.总结:色相环中互为150。

一180。

的色彩为强烈对比。

4.山示色卡,请学生挑出几组对比色。

5.生活中的对比色。

提问:我们周围哪儿有对比色?6.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找出有哪些对比色?给你什么感觉?7.分析课本上画家作品。

提问:画面上用了哪些对比色?有什么作用? 8.继续分析课件——艺术作品中对比色的作用。

二、运用色彩的对比进行民间工艺品色彩设计。

1.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品设计图。

2.分析如何用对比色设计颜色。

出示部分运用对比色的剪贴画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练习。

l 作业展评: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评价。

课后小结:第五课色彩的调和第六课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第七课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一、教学内容分析:《用笔墨来说话》是人教版初中美术第三册“造型·表现”单元的第一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笔墨”,以及运用“笔墨”来表达思想感情、“传达心灵的絮语”。

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立体的表达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三课同类色和邻近色第四课《色彩的对比》显性目标:认知目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能初步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完成一幅作业。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分析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隐性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建筑及民间工艺品中对色彩的运用,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的对比关系,感受对比的形式美感。

12345678.继续分析课件——艺术作品中对比色的作用。

二、运用色彩的对比进行民间工艺品色彩设计。

1.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品设计图。

2.分析如何用对比色设计颜色。

出示部分运用对比色的剪贴画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练习。

l作业展评: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评价。

课后小结:第五课色彩的调和第六课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用笔墨来说话》是人教版初中美术第三册“造型·表现”单元的第一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笔墨”,以及运用“笔墨”来表达思想感情、“传达心灵的絮语”。

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此教材中水墨画的笔墨技法知识篇幅较少,而用大量的作品来让学生欣赏、分析,以让学生懂得笔墨是用来营造画境、表达情感的。

其中沈周的《东庄图》和凡·高的《麦田上的群鸦》是让学生对比欣赏、分析东西方绘画的异同;两幅人物画《钟馗》和《山居快乐》是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用笔特点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山水册页》、《夏日山居图》等作品是让学生理解通过笔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和特点,理解用“笔墨”来表达情感。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学生回答:(乱 怕 繁 灰 美 丑等)
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
提出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毕加索和《格尔尼卡》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新课
(一)、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画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播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提问学生回答:(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3)、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这些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出示课件:(分析作品局部)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马代表痛苦的人民。抱已死孩子的女人:她的两只眼睛已化为两滴眼泪,象征受苦受难的人民。战士:手握一把断剑的剑柄,肢体残缺,死不瞑目。

2020-2021学年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0-2021学年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课《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

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一)版块设计: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

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一:仕女画(相关文字、图片)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版块五:思考与讨论(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

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汇总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汇总

教学过程一、引课:课件呈现图像(方形和方块)生:一个是平面的图像,一个是立体的图像呈现立体图像的概念---立体图像指在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种空间度量效果的三维立体形象。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这样的三维立体形象,请同学们一起来观赏。

课件呈现图片---生活中的立体形象:建筑物、小车、礼品盒、蛋糕等等师:同学们也常常会看到生活中关于立体形象的描绘课件呈现用立体图像表达的形象:楼房、车辆、物品等等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些立体图像的表达有什么感觉生:形象生动、逼真师:说的好,运用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能最直观、最形象地体现出物体的形状、结构与特征,因此立体图像的表达也同样具有记录、说明、叙事、交流、抒情的功能。

比如课本上的图例:“吸尘器产品说明书”“多用柜的设计”等,那么,怎样来表达所看到的立体形象呢?有什么方法可学吗?展示手绘线描平面和立体的作品,请学生分析二者的差别,从而引出课题—立体图像的表达(提问、讨论)二、新课:(一)平面——立体正方体为例,物体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

1、立体:具有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物体。

2、什么是立体图像?立体图像指在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种空间度量效果的三维立体形象。

立体图像能最直观、最形象地反映出它们的形状、结构与特征。

3、PPT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形象:长城、悉尼歌剧院、埃菲尔铁塔、篮球运动员的扣篮动作、雕塑作品、摄像机(二)立体图像与平面图像1、正是因为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立体形象,所以我们常常能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看到关于立体形象的描绘。

这些立体图像比平面的图像更能够体现物体的空间感和体积感,而当我们要把一个物体的形象向别人描述时,立体图像会省掉许多形容的语言——立体图像比平面图像更能体现出物体的体积与量感。

2、平面:二维空间无透视装饰易立体:三维空间有透视真实难3、展示图例:(三)为什么我们需要用受绘线条来表达立体图像?——手绘线条图像具有记录、说明、叙事、交流、抒情的功能,并且是一种最简洁、最形象的日常交流的语言。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精编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精编版

第一课《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

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一)版块设计: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

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一:仕女画(相关文字、图片)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版块五:思考与讨论(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

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引课:
课件呈现图像(方形和方块)
提问:每组图像中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是平面的图像,一个是立体的图像
提问:如何区分?
生:平面的图像有长、宽、立体的图像有长、宽、高。

师:对,也就是说一个是二维的平面空间表达,一个是三维的立体空间表达,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就是三维立体空间的表达即立体图像的表达,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立体图像。

呈现立体图像的概念---立体图像指在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种空间度量效果的三维立体形象。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这样的三维立体形象,请同学们一起来观赏。

课件呈现图片---生活中的立体形象:建筑物、小车、礼品盒、蛋糕等等
师:同学们也常常会看到生活中关于立体形象的描绘课件呈现用立体图像表达的形象:楼房、车辆、物品等等
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些立体图像的表达有什么感觉
生:形象生动、逼真
师:说的好,运用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能最直观、最形象地体现出
物体的形状、结构与特征,因此立体图像的表达也同样具有记录、说明、叙事、交流、抒情的功能。

比如课本上的图例:“吸尘器产品说明书”“多用柜的设计”等,那么,怎样来表达所看到的立体形象呢?有什么方法可学吗?
展示手绘线描平面和立体的作品,请学生分析二者的差别,从而引出课题—立体图像的表达(提问、讨论)
二、新课:
(一)平面——立体
正方体为例,物体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

1、立体:具有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物体。

2、什么是立体图像?
立体图像指在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种空间度量效果的三维立体形象。

立体图像能最直观、最形象地反映出它们的形状、结构与特征。

3、PPT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形象:
长城、悉尼歌剧院、埃菲尔铁塔、篮球运动员的扣篮动作、雕塑作品、摄像机
(二)立体图像与平面图像
1、正是因为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立体形象,所以我们常常能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看到关于立体形象的描绘。

这些立体图像比平面的图像更能够体现物体的空间感和体积感,而当我们要把一个物体的形象向别人描述时,立体图像会省掉许多形容的语言——立体图像比平面图像更能体现出物体的体积与量感。

2、平面:二维空间无透视装饰易
立体:三维空间有透视真实难
3、展示图例:
(三)为什么我们需要用受绘线条来表达立体图像?
——手绘线条图像具有记录、说明、叙事、交流、抒情的功能,并且是一种最简洁、最形象的日常交流的语言。

——与素描、色彩画相比较,用手绘线条图像表达显得不仅快,而且还具有一种简洁、清爽的美感。

(四)手绘立体图像表达的三种形式:
1、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按照物体的视觉现象予以表达,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

这种方法能较真实地再现各种立体物象。

2、表达结构分析的方法:
把一个物体看成是透明的,将被遮挡的部分画出来。

这种方法能更清晰地表现物象三维关系的本质特征。

3、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
根据作者对物体结构认识、理解的一种表达方式。

(五)关键:
描绘各种立体图像应首先把各种复杂图形在头脑里归纳成几个基
本形体,只要表达出物体的三个面就能把物体的高度、宽度和深度的立体感表现出来。

(六)手绘立体图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作业练习:
选择一种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画一件物品。

一、导入:
教师在生宣纸上,用大笔以浓淡不同,相互重叠渗化的点线面笔墨,信手表现几种不同的造型。

以无声的语言,加上笔随意转的举动,把学生引入微妙的遐想和情思,趁机提问,“老师用什么工具材料画出来的?你们画过这种画吗?有什么体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这个话题
用笔用墨技法及艺术情趣
1、用笔法(结合欣赏、教师演示与学生尝试)①笔锋运用练习:中锋、侧锋、逆锋、拖锋
2、用墨法:(结合欣赏、教师演示与练习)
①墨色:浓、淡、干、湿
②墨法:笔、墨、色、水相互交融
②笔触练习:点、线、面
三、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
泼墨法:一般以大面积的浓淡墨色,采用写意手法,势如泼出,有的先以重墨落纸后,接着以水笔晕开找出形象再加点景
破墨法:是以不同的水量、不同墨色,分先后相叠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
积墨法:主要是依据形象由浅到深层层积点,但要干后再接画第二遍,它在形象塑造方面更具特点
宿墨法:指砚中隔宿之墨,当宿墨开始脱胶之际,既粘而又浓黑,画时留有笔痕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墨着缣素,笼统一片,是为死墨。

浓淡分明,便是活墨,死墨无彩,活墨有光”。

四、作业要求:
1、墨色的浓淡与水分把握的关系(随堂练习)
2、墨和色相互作用的效果(练习重点)当堂作业的练习,要提醒学生注意水分与浓淡掌握的情况,检查试笔纸和衬纸的运用的情况。

五、板书设计: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一、中国画笔法
二、中国画墨法
二、写意花卉:
(教师讲授)写意花卉是针对工笔花卉而言的,写意总体比较抽象,讲求意境,工笔就比较逼真,讲求真实。

写意的用纸为生宣,工笔为熟宣,技法上写意泼墨为主,工笔则要先打底,再上色。

三、写意花卉与工笔花卉图片对比欣赏(结合图片)
写意花卉抽象讲求意境用纸为生宣泼墨为主
工笔花卉逼真讲求真实用纸为熟宣先打底再上色
四、欣赏画家的作品,同时对画家略作介绍(简略介绍 4 位国画大师以及欣赏他们的作品。

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黄宾虹)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

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

为现代中国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
黄宾虹:(1865—1955)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

与齐白石合称“南黄北齐”,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
潘天寿:(1897—1971)浙江海宁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擅长画鹰、八哥、蔬果、松、梅。

他的艺术博采众长,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感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

他的作品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身,在我们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创作的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等,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五、观看荷花教学视频,学习写意荷花的画法
1、荷花(又名水芙蓉)的结构:荷叶、莲蓬、荷花
2、荷花的画法:荷花先画出花瓣,大概画十瓣左右,再画莲子和莲蓬,等画面稍微干一些的时候,就点花蕊,再在花蕊上画出纹路。

毛笔上蘸淡墨,笔尖蘸一点浓墨勾出花瓣。

一般的都画白荷和粉荷,白色染色时候用藤黄加一点点花青,粉荷加一点曙红
3、荷叶的画法:先画正面的叶子,用大提笔或斗笔饱蘸水墨,侧缝握笔挥写,笔顺由边缘向中心画。

侧面的叶子以稍重的墨色先画出近处翻开的一边,再用淡墨画也的背面。

蘸浓墨在叶脐处画一个圆圈,并在叶子的墨色将干未干时勾勒叶脉,在靠近边缘处多加些支脉和小脉分支
4、莲蓬的画法:侧缝画出莲蓬的侧面,再用中锋蘸墨色画花的叶和梗,并在梗上画出小刺。

中锋蘸浓墨依花心作辐射状画出蕊丝,以点花蕊。

可用黄加三绿给莲蓬上色六、布置作业:用写意技法临摹一幅花卉画,可尝试加上自己的想象发挥。

六、课堂总结:
写意花卉是针对工笔花卉而言的,写意总体比较抽象,讲求意境,工笔就比较逼真,讲求真实。

写意的用纸为生宣,工笔为熟宣,技法上写意泼墨为主,工笔则要先打底,再上色。

利用中国画笔法和墨法对花卉进行写意描述,用笔肯定,表现花卉达到形与神的统一
七、板书设计:
写意花卉
一、牵牛花画法步骤
么?请同学们用心观察联想,大家可以拿起笔来画一画,彼此间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观察、讨论,尝试绘画表现。

教师:评价总结作品1、联想到什么?2、通过什么方法实现的?
教师:大家请看,我联想到了什么?
将圆锥圆柱罗列、变形。

(2)通过切割、组合进行联想。

(3)提问:将圆柱和圆锥进行穿插又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欣赏,感知创作过程。

三、范画赏析
教师:在来欣赏几幅优秀作品
作者用了哪些几何形体?
通过什么方法完成的?
整个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欣赏、讨论。

四、教师范画:
教师:同学们,让你们选择自己们感兴趣的几何形体,大家会如何表现呢?同学们能否创作出更有意思的画面呢?我非常好奇、期待。

想不想我是怎样表现的?教师现场示范。

学生:观察、欣赏。

五、手工欣赏:
教师: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表达联想,同学们请看。

学生:欣赏。

教师:手工组的同学,能否创作出更有意思呢?
六、作业练习:
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你感兴趣的几何形体,通过你选择表现形式进行联想创作。

希望同学能否创作出更有创意的作品。

学生:创作。

七、评价欣赏:
绘画组:1、你的创意源自哪些几何形体?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一个什么场景?
3、用了哪些几何形体?
大家认为哪个最有创意?
手工组:1、学生自述、自评作品
八、板书设计:
几何形体的联想
一、欣赏联想
二、联想创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