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产业内贸易的优势分析
中国
中国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自由贸易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开展。
主要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的有利因素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阐述。
标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对策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各国纷纷寻求贸易伙伴进行双边或区域合作,以创造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2001年11月6日,中国正式提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10+1”宣布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
本文将立足于自由贸易区内,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与制约因素,对产业内贸易的未来做出预测,同时对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就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有利因素1.1 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迅速,有利于产业内贸易的开展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世界公认的。
中国已连续10年经济增长速度在8%以上,2009年,虽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仍高达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实现了年初制定的“保八”的目标。
而东盟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样令世界瞩目。
受益于东盟各国出台的各项经济刺激政策,东盟经济正在逐步走出危机对其的冲击,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9年12月15日发布的《亚洲经济监测》预测,东盟2009年经济增长率将达0.6%,2010年将增长4.5%。
根据史智宇(2003)对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惊醒的回归分析,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与贸易伙伴国人均GDP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内差别化产品的生产规模就越大,产业内部门分工也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差异化产品的供给市场。
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收入水平相应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也就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对差别化产品的要求也就越高,从而形成差别化产品的需求市场。
产业内贸易的趋势
产业内贸易的趋势产业内贸易的趋势一、引言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不同地区或州之间的贸易活动。
它是国家内部的贸易,不涉及跨国界的贸易,也不计算在国际贸易统计中。
产业内贸易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和资源配置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产业内贸易的趋势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内贸易的概况产业内贸易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贸易壁垒的降低,产业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增长。
从经济规模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内贸易规模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规模相对较大,特别是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规模最大。
欧洲联盟的自由贸易区和共同市场使得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活动非常频繁。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规模相对较小,主要受限于内部基础设施的不足、贸易壁垒和交通运输成本的高昂等因素的影响。
从产业结构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内贸易结构也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通过内部贸易实现跨国间的资源配置和优化。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上,而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更加多样化,包括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贸易。
三、产业内贸易的趋势近年来,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 科技创新的促进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对产业内贸易的促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跨国公司能够更加便捷地组织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生产活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协同创新。
同时,科技创新也催生了新的产业和市场,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增长。
2. 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一体化是近年来产业内贸易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签订自贸协定和区域经济合作协议,逐步实现关税和贸易壁垒的降低,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例如,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都是区域一体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建立统一市场和自由贸易区域加速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中国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分 析
池周锋
【 文章 摘要 】 本 文通 过 相 关理 论 分 析 了影 响 产 业
首都 经济贸 易大学 1 O 7 0 0 0
以学 习 进 口方 在 产业 组 织 、技术 工 艺 和 产 品差 异 化 等 方 面 的 优势 。通 过 外部 经 济 效 应 和 技 术 外溢 效 应促 进 经 济 发展 。 2 、产 业 内 贸易 是 一 种 交 易 双 方 相 互 需 求 评 相 互 满 足 的 贸 易 ,产 业 内 贸易 的 高 度 发展 可 以 扩 大 双 方 的相 互 依 存 和 合 作 ,
有 助 于 改善 中 国 的 国 际 贸 易环 境 。 3 发展 产 业 内 贸 易是 实 现 竞 争 优 势 、 高 的需 求 ;相 似 的 需 求 结 构 和追 求差 异 化 的个 性 产 品 ,将 促 进 两 国 问 产 业 内 贸 易 发 的途 径 之 一 。在 国际 贸易 格 局 发生 巨大 变 化 的今 天 ,仅 仅 按 照 静 态 的 比较 优 势 进 行 展。 分 工 和 贸易 是 远远 不 够 的 ,可能 会 造 成 中 ( )要 素 禀 赋 。两 个 国 家 的生 产 要 素 2 比较 优 势 禀 赋 差 异 越 小 ,其 产 业 内 贸 易尤 其 是 水 平 国产 业 结 构 的滞 后 ,甚 至 陷 入 “ 型 产 业 内 贸易 的 比重 就 较 大 。因 为产 业 内 陷 阱” 。 贸 易 取 决 于 产 品 的 异 质 性 及 产 业 技 术 水 在衡 量 产 业 内 贸易 的所 有 指标 中 , 平 ,异 质 产 品可 能 含 有 完 全 相 同 的物 喷 成 GL指 数 是 最 广 为 接 受 的 测 量 指 标 ,一 般 分 。如果要素禀 赋差异较大 ,则更可 能发 称 为产 业 内 贸易 指数 。产 业 内 贸 易指 数 在 0 之 问变动 ,G l L越接近于 1 ;说明产业 展 垂 直 型 产 业 内 贸易 。 ( )产 业 。产业 内 贸易 的 规 律 是 ,产 内 贸易 的程 度 越 高 ,GL越 接 近于 0 3 ,产 业 品异 质 性 强 的 产业 会 大 于 产 品 同质 性 强 的 内 贸易 的程 度 越 低 。它 是衡 量一 个国 家 参 产 业 ;技术 发展 较 快 的 产 业 高 于 技术 相 对 与 国 际化 生 产过 程 中 由垂 直 分工 向水 平分 I : 停 滞 的 产 业 。 因为 前 者 更 容 易实 现 产 品的 : 转 化 程 度 的重 要 指 标 ,同 时也 是 衡 量产 多 元 化 和差 异 性 。 品 比较 优 势 的重 要 指 标 之 一 。 ( )区位 。两 国地 理 位 置 越 近 ,则进 4 严 岩 (0 9 研 究 得 出 , 2 0 ~2 0 20 ) 在 00 06 06 行 产 业 内 贸 易 越 便 利 。 较 近 的 地 缘 关 系 、 年 间 中国 产 业 内 贸 易指 数 显 著 增 长 ,20 0 . 12 0 产 相 似 的 生 产 特 征 和相 似 的消 费 习 惯 ,加之 年 该 指 数 达 3 o 5 3 , 首 次超 过 2 %, 运 输 成 本 低廉 和 便 于 开 展 边 境 贸 易等 都 是 业 内 贸易在 对 外 贸易 中初 步确 立 了的 主体 地 位 。 中 , 直 产 业 内 贸易 占 要 地 位 。 其 垂 开展两 国产业 内贸易 的有 利因素。 从 发 达 国 家 的发 展 历 程 上 来看 ,经济 具 体 而 言 ,在 垂 直 差 别 为主 的产 业 内贸 易 发展 水平与 贸易的形 式与内容 密切相 关 ; 中 ,出 口商 品带有 明显 的劳动密集 型特 产 业 问 贸易— — 垂 直 产 业 内贸 易— — 水 平 点 ,进 口商 品则 具 有 资 本和 技术 密 集 型特 产 业 内 贸易 的 发展 过 程 是一 国经 济 发 展 水 点 。我 国 的垂 直 型 产 业 内 贸 易 ,受 要 素禀 平 在 外 贸领 域 的 反映 。因 此 我 国 的 长期 目 赋 状 况 的 影 响 比较 明显 。可 见 中 国的 工业 标 应 该 是 努力 发展 垂 商 产 业 内 贸易 的 基 础 化 水 平 与 工 业化 国家 相 比仍 比 较 落后 ,规 上 ,逐 步推 进 水 平 产 业 内 贸易 ,并最 终 实 模 经 济 不论 是 在 制 成 品 还是 在 初 级产 品方 现 通 过 水 平 产业 内 贸易 与 科 技 、规模 经 济 面 均 未 得 到 有 利 的实 现 ,产 业 内 贸易 水平 之 间 的 互 动 关 系 增 强 我 国 产 品 国 际 竞 争 很 低 。 力。 ・ 从企 业 的层 面 分 析 ,中 国 业 往 往在 竞 争 中忽 略 产 品差 异 的影 响 ,导致 我 国生 三 、中国发展产业 内贸易意义和现状 产 的产 品 差 异化 程 度 不大 ,产 品价 格 往往 长 期 以 来 ,我 国 实 施 的 是 以 比较 优 势 只 是 发达 国 家最 终零 售 价 格 的 1 4或 l / / 为导 向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提升 了我国 5 其 他增 值 部分 归 于 推 销 、 发 零 售服 , 批 了 在 世 界 市 场 的 贸 易份 额 和 地 位 ,极 大 地 刺 务 、商 标 和广 告设 计等 增 加 产 品 差异 化 的 激 J中国 经 济 的快 速 增 长 。但是 经 过 了多 相 关 作 ,我 国企 业 因此 失 去 了 较 多利 润 , 年 的发 展 ,我 国 具 有 比较优 势 的劳 动 密 集 机 会 。 型产业增长速度和效益都在下降。面对新 的 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 四 、结 论和启 示 正 在 逐 渐 丧 失 ,单 纯 以 比较 优 势 为 贸易 战 中 国的 对 外 贸易 中传统 的 比较优 势 正 略 ,保 持 旧有 的 贸 易结 构 已经 不 符 合 新 形 在 逐 步 削弱 ,中 国 产业 内 贸易 的 发展 取 得 势 下 的 要 求 了 。 以 , 展 产业 内 贸 易 , 所 开 提 了一 定 的 成绩 ,但 是与 发达 国家 相 比我 们 高 我 国 产 业 内贸 易水 平 ,是 在产 业 间分 上 还 仔 在 着 明 显 的差 距 。产业 内 贸易 在 给 贸 带动经济起 飞之后实现贸易持续发展 ,不 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 ,亦可促使一国 断 优 化 产 业 结 构 的 必 然 选 择 ,原 因在 于 : 的 技 术进 步 和 产 业 升 级 。 从 目 前来 看 ,我 1 产 业 内 贸 易是 相 似 产 品 、 近 技 术 国 对 外 贸易 模 式 相 当大 的份 额仍 是产 业 问 、 相 含 量 产 品 之 间 的 贸易 ,通过 产 业 内 贸易 町 贸易 的 原 因是 我 国 劳动 力 成 本 和部 分 自然
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介绍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
近年来,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加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原因一:供应链整合供应链整合是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这些公司通过整合供应链,将不同产业的生产要素串联起来,实现资源、技术和市场的优化配置。
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制造商通过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构建了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从设计、制造到销售的无缝协同。
供应链整合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高了产业间的分工水平和经济效率。
原因二:技术进步与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不断涌现,为产业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的推动,突破了传统产业之间的壁垒,加速了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推动了线上零售的快速崛起,使得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流动更加便捷和高效。
原因三:政策支持与开放合作政策支持和开放合作是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产业内贸易的成本;设立自由贸易区,促进产业间的自由流动;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促进产业间的创新和共享。
同时,开放合作也是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国际间的贸易协定和合作框架,为产业内贸易的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经济影响与未来发展趋势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产业内贸易促进了优势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提高了各个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其次,产业内贸易扩大了市场规模,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
再次,产业内贸易加快了创新和技术升级的速度,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Be e tAn lss o n r ・n u t y a d I l a in o i a n f ay i fI ta— i d sr n mp i to sf r Ch n i c MA da -lo lo— a j
( ai l nvri f cn mi n uies B in 0 0 0 hn ) C pt ie t o oo c a dB s s , e i 10 7 ,C ia aU sy E s n jg
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骄 娇
( 首都 经济 贸 易大学 , 北京 10 7 ) 0 00 摘要 : 文通过 对产 业 内贸易理论 的研 究 , 本 分析 了产 业 内贸 易获益 的 方式 并针 对我 国现 存 贸易水 平现 状给
出一些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合理建议 。通过理论研究与应 用研 究相 结合的方法, 出产 业 内贸易的获益来 得 源于相 同产品的低成本和季节性以及差异产 品的规模 经济、 生命周期和重叠需求。最后给 出我 国发展产
Ab ta t h o g h ee rh o h h oyo t sr c :T ru h ter sac n tete r fi r n a—id s a e hsp p ra ay e eb n f fita— n u t t d ,ti a e n lz st e e to r y r r h i n
i d sr r d n ie o e s n b e s g e t n n h w o d v lp i ta— i d sr r d n o r c u t . n u t ta e a d g v s s me r a o a l u g s o s o o t e e o n r y i n u t t e i u o n r y a y T r u h t e t e r t a e e c n p l a in r s a c h o g o ei l s a h a d a p i t e e r h,t e p p rc n l d st a e b n f so ta—i d sr h h c r r c o h a e o c u e t e ei fi r h t h t n n ut y d rv r m o o t s w l a e o a f i e p o u t a d e o o e fs a e r d c y l ,o e l p i g d — e ef i o l w c s a el ss a n lo k r d cs n c n mis o c ,p o u t c e v r p n e S l l c a ma d o i e e t td p o u t .T e p p ra s i e u g s o sa n l d n x a d n r d c i e e t t n, n fdf r n i e r d cs h a e l gv s s g e t n s i cu i g e p n i g p o u tdf r n i i f a o i f ao t k n e a v n a e o c l c n mi o p mo e t e i d s a t c u e,p o t g h g —t c n o a in,a d a i g t d a t g f ae e o o c t r h s o t h n u t l r t r i r su r mo i ih e h i n v t n o n ma i g u e o r in i v sme tt mp o e t e lv lo t k n s f o eg n e t n o i r v h e e fi r f n a—i d sr r d . n u t ta e y Ke wo d y r s:i t nr a—i d s ;ta e i tr ss i e e t t d p o u t n ut y r r d n e e t ;df r n i e r d c s f a
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分析和建议
化 和 跨 国公 司 的发展 , 在世 界 贸易 中 的 比重 逐步 上 升 .
维普资讯
第 1 3卷第 2期 2O O2年 6月 中原工 学 院学报
J OURNAL OF ZHONGYUAN NS ' Y I TI I  ̄ I OF TECHNOL OGY
V 】 1 N 2 0 .3 o.
J n ,O 2 ue2O
别 产 品 的分 工 是 随着 消 费需 求 的多 样 化 , 产业 的 产 品 同 也 相 应 根 据 不 同需 求 而细 分 为 不 同 的市 场 , 形成 产 品 的 差异 化 ; 产 过 程 的 国际 分工 指 一 国用 其 生 产 的 零 部 件 生
与另 一 国 的制成 品相 互 交 换 . 业 内 贸易 随着 经 济 一 体 产
的产 生
最 先 对 产 业 内 贸 易 作 出 比较 详 细 解 释 的 为 美 国 经 济学 家 G e 等 人 , 们 在 研 究 E C市 场 成 员 国 之 间 mbl 他 E
贸易 量 的增 长 时 , 现 发 达 国 家之 间 的 贸 易 并 不 是 按 赫 发
一
俄 模 式 进 行 , 业 内 同类 产 品 相互 交 换 的 贸 易 量 远 远 产
大 于工 业 制 成 品 和初 级 品之 间 的贸 易 , 而 提 出 产 业 内 因
贸易 理 论 . 业 内 贸 易 主 要 分 为 两 种 :横 向产 业 内 贸 产 “
易” “ 向 产 业 内 贸 易 ” 前 者 基 于 生 产 差 别 产 品 的 国 和 纵 . 际分 工 , 者 基 于 承 担 一 部 分 生 产 过 程 的 国 际 分 工 . 后 差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使用分析
资料来源:《国际贸易》1999年第4期根据上面的分析,高新技术的交叉分工仍然没有摆脱加工贸易的老路。跨国公司在其全球化战略中,仅仅将我国当作一个加工厂,加工贸易是一种两头在外的贸易形式,以“三来一补”为主体,而生产的核心技术都在国外。我方仅仅收取有限的加工费,这样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利用的还仅仅是我国劳动力资源这一传统的比较优势,与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规模经济的关系不大。同时,由于其原料进口,产品出口,所以对其他产业的前后向带动作用都很小。这些都造成了产业内贸易的高估,或者进一步,是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估。综合以上两点,产业内贸易指标作为衡量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标志是有其局限性的。收稿日期:2001-05-13【参考文献】[1]DavidRicardo: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M]。Homewood,IL:Irwin,1963。firstpublishedin1817。[2]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桑加尔·拉尔。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4]曹昱。动态贸易增长路径和中国的贸易动力转换[J]。国际贸易问题,1999,(10)。[5]隆国强,张丽平,胡江云。加长产业链——外商投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中间投入品采购行为研究[J],国际贸易,2001,(2)。[6]课题组。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深圳利用加工贸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查[J]。国际贸易,1999,(11)。
WWW.CHINA- B.C0M 2009年02月24日 来源: 互联网育龙网核心提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及主要内容传统的贸易理论,从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都强调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是生产率和禀赋的不同,一国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及主要内容传统的贸易理论,从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都强调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是生产率和禀赋的不同,一国总是会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种贸易理论对直到本世纪中期以来的主要的国际贸易方式,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不同产品的贸易做了比较充分的解释。但是七十年代以来,这种贸易理论距离国际贸易的现实越来越远,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传统的贸易理论确实有一套比较完美的体系,能够自圆其说,但又有一套严格的假设前提,这些前提促成了理论体系的完美,也同时使理论偏离了实际。这些前提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及不变的技术水平,不存在规模经济。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现实是不存在的,规模经济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无处不在。其二,战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越来越多,甚至占据了它们之间贸易的绝大部分的比重,这是传统的贸易理论绝对不能解释。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系统研究从七十年代就开始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自成体系,形成了新的贸易理论,这种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更接近于贸易现实。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同时,也为国家进行干预提供了借口,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国的垄断厂商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垄断利润,这样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又导致了后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贸易保护。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起源于对发达国家之间相似产品贸易的研究,而对于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似乎更多的应该是产业间贸易,能够以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主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内贸易也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将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作为判定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考察的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上来解释:从需求方面看,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说”认为,产业内贸易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这些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相似,生活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相似。这些国家国内虽然可以生产同类的产品,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却对同类产品中的差异产品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于是得以产生。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越快,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与发达国家之间对同类产品的重合需求就会越多,由此产生的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相应也会越多。从供给角度看,主要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出发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垄断竞争市场上,垄断厂商生产具有一定产品差异的同类产品,假如厂商此时正在平均成本的下滑曲线上生产,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厂商的规模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就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假如产品销售只局限于国内市场,可以生产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国际贸易则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垄断利润。克鲁格曼有一个汽车工业生产的模型。两国开始各有8家和6家厂商,通过国际贸易,最终生产汽车的厂商共有10家,分别分布在两个国家,每个厂商都扩大了产量,因为国际贸易而获得了更多的由规模经济带来的垄断利润。据此,发生产业内贸易的部门往往都是规模经济现象比较明显的部门。而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过程中,所优先发展的部门一般都遵循着“筱原二基准”,即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从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来看,收入弹性大就意味着对其产品的需求增长快于收入增长速度。一般来看,收入弹性大的部门还是那些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而这些部门,也最轻易产生规模经济,从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来看,生产率上升率快,就是技术进步速度快,即规模经济效益大的部门。这样,可以说规模经济效益高的部门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优先发展的部门,而规模经济又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日益增大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从以上分析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产业内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是不断增加的,下表可以提供一些直观的证据:各国行业内贸易指数(%)非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地区阿尔及利亚1。5肯尼亚13。9阿根廷42。3澳大利亚25。3喀麦隆6。1马拉维6。6巴西37。8奥地利74。1中非共和国0。7马来西亚32。4希腊21。1比利时79。2智利10。1摩洛哥10。9香港40。8加拿大66。9哥伦比亚20尼日利亚0。2印度37。4丹麦67哥斯达黎加32。4巴基斯坦14。8以色列61。9芬兰45。4多米尼亚共和国6。9秘鲁10。3韩国34。9法国80。3埃及6。8菲律宾15墨西哥31。9德国62。7圣萨尔瓦多33塞内加尔18。7葡萄牙32。8爱尔兰61。3加纳4。3斯里兰卡4。8新加坡66。9意大利59危地马拉32。7苏丹0。8西班牙52。1日本26圭亚那19。6泰国17。3中国台湾34。7荷兰74。2海地46。3特立尼达14。3南斯拉夫50。7新西兰25。9克特迪瓦13。4突尼斯17。3挪威44。4牙买加14。4土耳其7。9瑞典68。3约旦14。9瑞士59。5英国81美国59。4非新兴工业化国家14。5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所有工业化国家地区42。058。9
关于比较优势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比较优势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指当两个国家在同一种商品上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不同时,它们可以通过进行贸易让各自获得更多的收益。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赖性。
而在中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均,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内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因此,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产业内贸易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本篇研究旨在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产业内贸易中的应用,引导区域发展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提升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全局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结构。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研究目的本篇研究旨在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产业内贸易中的应用,具体研究目的如下:- 探讨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产业内贸易中的应用价值;- 分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江苏省为例,通过比较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探讨产业内贸易的优化路径。
2.研究内容本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产业内贸易中的应用。
- 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以江苏省为例,通过比较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探讨产业内贸易的优化路径。
三、研究方法本篇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产业内贸易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进行梳理。
案例研究法则通过选取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探讨产业内贸易的优化路径。
四、预期成果1. 研究成果本研究将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产业内贸易中的应用价值,以江苏省为例深入探讨产业内贸易的优化路径,从而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 研究意义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产业内贸易中的应用,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中国的外贸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在当前世界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外贸竞争力面临着新的挑战。
产业内贸易作为促进我国外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正逐渐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并分析其潜在影响。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特点产业内贸易是指在国内范围内进行的区域性贸易活动,主要包括不同地区间的产品流通、产业链条的协作以及企业间的交易等。
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特点:1.地域性: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加强了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2.产业链条协作:产业内贸易促进了不同产业链条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提高了整个产业链条的效益。
3.降低交易成本:产业内贸易减少了跨地区间的物流和信息成本,提高了交易的便利性。
4.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产业内贸易,地区间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
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影响1. 促进技术创新与升级产业内贸易有助于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升级。
通过跨地区间的人才流动、技术转让等方式,促进了技术创新与研发的集聚效应,提高了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这有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
2. 加强产业链条的整合与优化产业内贸易促进了不同地区企业在产业链条上的协同合作与竞争,推动产业链条的整合和优化。
通过产业链条的协作,不同企业在分工合作中形成优势互补,提高了整个产业链条的效益和竞争力。
这有助于我国外贸企业扩大产能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优化资源配置与提高经济效益产业内贸易使不同地区间的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和配置,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
通过跨地区间的资源流动和交易,我国各地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基于新贸易理论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两个视角
则 ,现有 的产业 内贸易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我 国的产业
内贸易 ,我们应 从新贸易理论和传统 的比较优 势理论 这 两个角度来分 析我 国的产 业 内贸易 。
二 .从新 贸易 理论 角 度看 我 国的 产业 内 贸易
新贸易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
指数的水平又高于非新兴工业化国家。 发达国 家的产业内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
一_ 基于新贸易理论和传统 的比较优势理论 两个视角
罗启发 邓仕燕
( 湘潭大学商 学院, 湖 南 湘潭 4 1 5 1 ) 10
摘 要 :二 战后 ,产业 内贸 易的 大量 发生 向传统 贸 易理 论提 出挑 战 ,产生 了产 业 内贸 易理论 。 然而 ,现 有的产 业 内贸易理论 并 不 能完全解释 我 国的产 业 内贸 易现 象。本 文从新 贸 易理论 和 传统 的比 较优 势理
产
业 间
业 内贸易
提供数据计算 。
贸 易 Xi( 完全 产业 间贸易 )
图 1 G L指 标 图 —
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发展 的二元特征决定了我国产业 内
贸易 的多层次性, 它不 同于西方发达 国家 的产业 内贸易。 从某种程度上讲, 国的对外 贸易仍然反映出比较优势原 我
2 0世纪 8 0年代 中期 以来 ,在世界制成 品贸易 中,
产业内贸易逐步取得主导地位 到 2 世纪 9 O O年代,产 业 内贸易占到 了世界 贸易的 6 % 0 ,它正在逐步取代传统
的产业 间贸易成 为贸易利益 的主 要来源 。
贸易指标分 别为无机化学 9 ,能源 设备 9 ,电器机械 9 7
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经济理论研究83万方数据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
浅论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理论
定义: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降低。
理论基础:产品差异理论基于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多样化的假设,认为由于产品差异的存在,各国可以 专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产业内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产品差异理论认为产业内贸易的动因在于各国之间产品差异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使 得各国可以相互进口对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优化。
产业内贸易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 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的利弊分析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内涵
添加标题
产业内贸易: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似或相同经济技术特点的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别的企业之间进行的相 互进出口活动。
添加标题
内涵:产业内贸易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程度,以及各国在该产业生产上 的优势差异。
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技术 创新
推进贸易便利化,降低交易成 本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 挑战
感谢您的观看
产业内贸易的弊端
竞争压力加大:产业内贸易使得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 保持市场份额。
资源浪费:产业内贸易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某些产业可能过度扩张,造成资源浪费和 环境污染。
我国产业内贸易
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有两种模式,一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二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相同产业产品在国际间的双向流动,从统计角度看,其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的产品。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可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内、外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一、产业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2.消费者偏好3.两国需求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4.国际分工深化5.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动机6.跨国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二、我国近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比较成本优势明显以及宏观调控的过度鼓励吸引全球加工制造业快速向中国转移,中国很快承担起全球商品供应重负,成为“两头在外”的“世界加工厂”。
这种情况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由此刺激为出口服务的加工产业的过度膨胀,出口经济总值比重过大,形成了中国企业为了出口大量增产、急剧膨胀产能的局面。
中国为出口服务的加工性产业的过度膨胀,孤军突起,造成国内原料、动力供应和销售市场严重脱节失衡。
“两头在外”比重太高,明显受制于人。
这是现阶段最大的市场失衡。
从2000——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8%。
目前,国际市场份额已接近20%。
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到3478亿元。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一。
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机、抗生素、疫苗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正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的重要基地,并开始向研发制造基地转型。
截止去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额近30%。
网络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广泛应用与渗透,传统产业加速优化升级,不断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浅析与建议
代末 ,产 业 内贸易 约 占主要 发达 国家
制成 品贸易 的2 / 3 ,产业 内贸易的增加
的现实情 况 。该 理论 将符 合产 业 内贸 易 的商品分为两 类 ,即同质产 品f 相 同 产 品) 和异质产 品( 差 异产 品) 。同质产品
的产业 内贸易 的主要 形式 包 括 :不 同 国家 间大宗产品 的交叉型产业 内贸易 ; 经 济合作 或 因经济技 术 因素 而产 生 的
出现带来的差异) 和垂直差异( 产品质量
方面的差异) 三 方面 ,这 三类情 况都有
共分 为 以下 9 大类 :第0 类 ,食 品及 主 要供食用 的活动 物 ;第1 类 ,饮料及 烟 类 ;第 2 类 ,非食 用原料 ;第 3 类 ,矿 物 、燃 料 、润 滑 油 及 有关 原 料 ;第 4 类 ,动 、植 物油脂及蜡 ;第5 类 ,化 学 品及有关产 品 ;第6 类 ,轻纺产 品 、橡 胶 制品 、矿冶 产品及 其制 品 ;第 7 类, 机 械及运 输设 备 ;第 8 类 ,杂项制 品 ; 第9 类 ,未 分类 的其他 商 品。其 中第0 类 到第4 类 可归 为初级 产 品 ;第5 类 到 第9 类可归 为工业制成品 ;第5 类和第 7
我 国产业 内贸易发展浅 析 与建议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 院
摘
谢兆山
要 :作 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产业 内贸易反 映了产业内专业分工 的深入和 专业化程度 的提 高。因此 ,产业 内贸易的研究对于 国家
整体 外贸发展 水平 的提 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 文首先通过对外 贸产 业显性 比较优 势的分析 ,说 明我国现阶段 不是基于传统的 比较优 势参 与国际贸易的。然后 ,通过对 G L I I T指数 的计算 ,表明不管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我 国外贸都是以产业 内贸易为基本格局
国际贸易三大主要形式比较及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分析
国际贸易三大主要形式比较及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也随之逐步发展起来。
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三国不同形式的贸易模式: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
这三种贸易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本文将通过对这三种贸易方式的比较分析来反映当今中国贸易发展情况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发展建议关键词: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产品内贸易比较分析一、三种贸易方式的比较产业间贸易是在国际贸易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种贸易模式,它主要是指不同国家之间不同产业间的相互贸易;而产业内贸易主要是针对同一产业之间不同产品的贸易;产品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贸易模式,它主要是指同一产品的中间产品之间的一种贸易。
作为三种不同的贸易模式,他们之间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1.各自产生的基础是不同的产业间贸易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各国的各个产业发展水平不一而产生的比较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各国在各产业生产效率的不同和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导致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主要是给予规模经济和产品的差异性。
因为消费者的偏好是不同的,而在需求决定供给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国内的企业更倾向于受大多数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而不愿意生产只受少部分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即使是进行生产,由于需求有限,也很难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所以这种情况下会更多的选择从国外进口,这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产品内贸易是国际化分工日趋细化的产物,他是产业间贸易的一种细化,主要表现为加工贸易。
2.在三种贸易模式中,参与国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对于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而言,各参与国的地位是趋于平等的。
对于这两种贸易模式而言,其产生的基础是比较优势或者产品差异化,各国在比较优势理论和差异化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贸易,各国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进出口产品的差异,而在整个贸易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然而在产品内贸易主要是由于国际化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对于一个产品而言,不同生产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这也是产品内贸易在发达国家之间更加发达的原因。
中印自贸区产业内贸易效应分析
中印自贸区产业内贸易效应分析一、中印自贸区总体概述二、中印自贸区对中印两国产业的影响三、中印自贸区的优势与挑战四、未来中印自贸区的发展前景五、中印自贸区的政策建议一、中印自贸区总体概述自贸区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在特定的区域内,取消或减少进口商品关税、贸易非关税壁垒、服务市场准入限制等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
中印自贸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在经济领域相互合作的一个区域。
自贸区可以促进中印两国的产业合作,推动两国的共同发展。
自贸区的建立将对中印两国的经济和产业带来重大的影响。
二、中印自贸区对中印两国产业的影响1.贸易红利中印自贸区的建立,将使中印两国的贸易红利更充分地得到释放。
中印自贸区的建立将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增加进口商品市场和服务投资市场的开放度,促进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
2.技术交流中印自贸区将加强中印两国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提升经济结构的改善。
中国和印度都有自己的特点,互补性比较强,中印双方在自贸区内建立的技术交流平台将有助于各自产业的提高。
3.中印双方的产业升级中印自贸区的建立将推进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中国经济发展;而印度政府推进中国金融、游戏、制造业等项目进入本国市场,增强印度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竞争力和拓展市场。
4.贸易关系的平衡中印两国在贸易领域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等性,印度的进口产品只占中国总进口量的1%,而中国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却占了近20%。
中印自贸区的建立将有助于平衡中印两国在贸易领域的关系,促进双方在进出口方面的合作。
5.促进中印两国开放合作中印自贸区的建立将促进两国开放和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印经济关系。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旗帜之下,中印自贸区的建立将为中印两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中印自贸区的优势与挑战1.优势(1)两国人口基数大,市场空间巨大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印度是第二大人口国家,两国市场的市场空间相当巨大。
对于开放市场,两国的市场预期都非常高,两国企业都有时间布置市场和搭建服务等。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探讨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探讨引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其产业内贸易在国内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以及其产生的成因,从而提供对该领域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1.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及背景产业内贸易指的是在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流和流动。
相较于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更加依赖于国内市场需求。
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在国内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成功,推动了越来越多的工厂和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扩张。
这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合作,使得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2.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呈现以下特点:2.1 区域分工与协作不同地区在产业分工上形成了相对的优势,从而促成了区域内的协作和贸易的发展。
例如,沿海地区相对发达的制造业对外出口,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原材料。
2.2 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国的产业内贸易也促成了众多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这些产业集群中,相关企业可以共享技术、供应链和市场资源。
例如,广东的电子产业集群、浙江的纺织产业集群等。
2.3 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国的产业内贸易也得到了推动。
电子商务平台、物流系统以及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发展,降低了交易和运输的成本,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增长。
3. 产业内贸易成因的探讨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资源禀赋和制度环境中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这为产业内贸易提供了基础。
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也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2 劳动力成本和技术优势中国不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和技术水平有所不同。
一些发达地区的工厂拥有较高的技术和创新能力,而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具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这种区域间的差异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3.3 合作机制和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供支持和推动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
[精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质和意义
[精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质和意义
产业内贸易是指产业内单位之间的贸易活动,即同一行业中的不同单位之间的产业内
贸易,通常是指同行业的单位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有助于企业提升效率,提高竞争力。
企业通过产业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对外购买货物、设备、机电等,以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完成生产任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二是促进企业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产结构。
产业内贸易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的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产结构,推出更新技术,实现更
高的生产效率。
三是有利于发展经济市场,促进行业发展。
产业内贸易可以拉动本地市场的发展,向
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更用心的服务,帮助企业在行业中赢得更多新机会,加快行
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产业内贸易对企业的经济效率、生产能力、行业市场大小、生产结构及社会经
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国家的政策的引导下,企业要抓住产业内贸易的发
展机遇,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强化产业内贸易,促进更快的企业发展。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现状
刍议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王雷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本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深化与扩展,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是越加迅猛,其占各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发达国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现状的研究,至今仍然较少,因此也就很难与发达国家作比较,从而制定更加有力具体的措施。
本文将通过对目前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作简要介绍,结合现实分析中国对外贸易产业内贸易(IIT)的程度,并简要分析目前与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最后提出一些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IIT) G-L 指数规模经济****************************************************************************** 一、引言自从本世纪60年代产业内贸易(IIT)2的概念产生以来,已经有许多学者对这种贸易方式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思考,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正如Greenway和Miler(1986)、Greenway和Torsrensson(1997)所说,“理论和实证研究上对产业内贸易的兴趣,自从40年前世界贸易中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以来,就一直存在,并且毫无减弱之势。
”按照Ekanayake(2001)的说法,“对IIT的兴趣的增加,主要应是由于用以解释同类产品间贸易优势的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已不能解释按统计上分类的同种产品同时从一国进口和向该国出口的情况。
而产业内贸易则阐释了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相似却有着微小差异的产品间的贸易形式,或者不同国家有着不同兴趣和偏好的消费者的近乎完全的需求替代的一种状况。
”过去实证研究大多数都倾向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很少有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的研究3,尽管事实足以证明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正在不断的增加。
尽管已有许多学者曾对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具体贸易方式进行过研究,却很少有人专注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研究4,基于此,本文打算通过对中国的一些实际数据的考察,为今后的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些贡献。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跨国贸易,即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产业内贸易,简称“内贸”,是指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即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性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了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内贸的规模逐渐增大。
各个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在国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例。
2. 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内贸,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促进产业升级:内贸的存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内贸,不同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内贸易的驱动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差异: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是内贸活动产生的基础。
2. 政策支持:政府的产业政策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产业间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促进内贸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内贸的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4. 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的进步使得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地进行生产。
三、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意义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 密切相关 。一 国的经济发展水 平往 往 以 制造业在其 国民经济 中所 占的 比重来衡 量 , 制造业 的 比重越大 , 位越 地 重要 , 则经济发展 阶段 就越 高。由于工业 制成 品的产 业 内贸易水平 较 高 , 以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高阶段 的国家产业内贸易也更 加活跃。由 所 于产业 内贸易 的发展是以水平分工 和差别化产品生产为基 础, 因此中国 与美 、 欧盟等发达国家问产业 内贸易 水平和质 量的提高必然受 到双 日、 方经济发展水平 ( 产业结构 层次 ) 异的限制 。改 革开放 以来 , 差 尽管 中 国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 , 二元经济 的特征并没有从 根本上消除 , 种 但 这 产业结构对 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约束 作用主要体 现在出 口商 品的低 层次 、 低附加值上。随着 中国加入 wr o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 产业结 构 将 步 入 加 速 升 级 和 高 级 化 阶段 , 济 发 展 水 平 和 产业 结 构 层 次 的不 断 提 经 高必然会带来中国与发达国家 问产业 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
高 产 业 内 贸 易 的 质量 。 1. 入 wr O加 o后 , 中国 国内市场 与 国际市 场融合 的步伐 会进 一步加 快 。 关税 的大 幅减让和多种 贸易壁 垒的消失无 疑会促使 中国与贸易伙
伴国 , 尤其是与发达 国家 间的贸易额有 显著增长 。贸易 自由化程度 的不 断提高也会使得价格和服务成为产品竞争 的主要因素 , 其中价格决定于 成本 , 因而规模经济 和专业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 , 加入 WT O带来 的 各国 日益密切 的文化和经济交往也会 为差别化产品生产提供需求条件。 这些都为我国与发达 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注入 了强劲的动力 。 1. 1 随着 中国吸引外 国直接 投资规 模 的不断扩 大和层 次 的不 断提 高, 加之 目前 对合理 、 有效利用 直接投资 以提 升中 国国际分工 地位的认 识不断加强 , 国直接投资必然会带动 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外 在 量 和 质 上共 同 提高 。 参 考 文献 : [] 1 陈伟 , 任嘉 嵩. 世界经济 一体化环境 下我 国的产 业内贸易 [ ] J. 商 业 研 究 ,0 5 (5 . 2 0 ,0 ) [] 2 张小蒂, 郭爱美. 国产 业 内贸易的发展现 状及对策 思考 [ ] 我 J. 国 际 贸易 问题 ,04,0 ) 20 ( 7 . [] 3 成祖松. 关于我 国产业 内贸易决定 因素 的分析 [ ] 黑龙江对 外 J.
l
…
一
: —
:
堡墨
我 国发 展产业 内贸易的优势分析
张 婧 四川 大 学 6 0 6纪 6 年代 , O 其后迅速发展 , 目前, 业内贸易正在取代产业间贸 易而成 为贸易利益的主要 来源。在未来 国际经贸 产
的发 展 中 , 业 内贸 易将 会 获得 更 大的 发 展 , 在世 界 占据 主 导地 位 。 产 并
经 贸 ,0 6 (9 . 2 0 ,0 ) 作者简介 : 张 婧 ( 99一) 女 , 18 , 内蒙 古 通 辽 人 , 川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金 融 工 程 专 四
业, 主要从事金融与金融衍 生工具 的研 究。 作者简 介 : 1 廖荣华(9 4一) 男, . 16 , 副教授 , 期从 事会计 、 长 管理 学科的教学 与 科 研 工 作 , 在 南通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 苏 城 市 职 业 学 院 南 通 校 区) 济 现 江 经 系从 事 教 学 工 作 。 2 江 赛 砒 (9 8一) 女 , 学 教 师 , 在 南 通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 苏 城 . 16 , 数 现 江
2 1 0 中国 电子商务' 2 0 0・ 4 I 5
市 职 业 学 院 南 通校 区 ) 事 教 学 与 管理 工作 。 从
( 上 页 ) 考 文献 : 接 参
[] 1 刘小琴 , 强应收账 款风 险管理 提 升企业 竞争力 [ ] 会计 之 加 J.
友 ,0 5 (O . 2 0 , I A)
[] 2 沈伏佳,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新思路[ ]现代会计,05 ( ) J. 20 ,1 . [] 3 王先炜 , 浅谈应收账款的管理[ .0 5 M] 20 . [] 4 钟亚兰, 现代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中国乡镇企业管理 , 0 :4 . J. 2 8() 0
【 键词】 关 产业 内贸易 优势
中 图 分 类 号 :7 文 献 标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9—46 2 1 0 F A 10 07(00)4—0 2 O 0 5一 1
一
、
一
产 业 内贸 易 的 概 念
国同时 出口和进 口同类型的制成 品, 同时 同一种产品 的中间产品 ( 如零部件 和元件 ) 大量参加 贸易 。它通 常又被称为双 向贸易或者 贸易 重叠。当代 国际经济活动中 , 产业 内贸易 已经成为影响 国际分工促 进新 兴产业 和主导产业形成的重要 因素。因此 , 展产业 内贸易 , 发 应该成 为 我 国今 后 外 贸 发 展 战 略 的 主要 取 向 。 下 面 , 们 对 我 国 发 展 产 业 内 贸 易 我 的 优势 进 行 分 析 。
二 、 国 产 业 内贸 易 的 优 势 我
1资 本 等 资 源 优 势 , 很好 的学 习能 力 。 . 及
种是发生在处于 同种 产 品不 同的生命 周期 的生产 厂商 之 间的。 首先在产 品的初始阶段 , 国具有更 先进的生产技 术 , 母 到产 品的成熟 阶 段 时 , 国的 公 司 在 东道 国建 立 子 公 司 和 附 属 机 构 , 种 典 型 的 例 子 有 母 这 早 期 日本 在 亚 洲 进 行 的跨 国 投 资 。在 技 术 成 熟 期 产 品 生 产 从 发 达 国 家 转移到 中国以后 该产 品会因为中国的资源优势发展得很好 。 2 与 发 达 国 家在 初 级 上 的 产 业 内 贸 易 更 多 的 是 基 于 产 品 差 异 化 基 . 础 智 商 的 水平 性 分工 , 互 间的 贸 易 主 要 是 为 了 满 足不 同 国 家 消 费 者 的 相 不 同偏 好 ; 双方 在 工业 制 成 品 上 则 更 多 的 是 基 于 生产 技 术 差 距 之 上 的 而 垂直性分工 , 产业 内贸易大部分可 以通过静态和动 态两个垂 直性产业 内 贸易模型得到解释, 即中国主要生产已经标准化了的一些 普通技术型产 品 , 产 品 技 术较 为成 熟 、 大 投 入 在 成 本 中 较 为 重 要 的 阶 段 具 有 比较 在 老 优势 , 而从发达国家进 口的主要 是处于技 术创新阶段 、 资本和技 术投入 在 成 本 中 占主导 地 位 的产 品 。 3 人均收入提高 、 . 平均市场规模扩大以及人均 收入差距 的缩小对 中 国与 美 国 、 日本 、 欧盟 等 发 达 国 家 开 展 产 业 内 贸 易有 明显 的促 进 作 用 。 4 中 国 长 期 注 重 产 业 结 构 的 调 整 , 速 中 国 产 业 升 级 换 代 , 将 更 . 加 这 有利于中国同发达 国家间发展产业内贸易。 5 政策支持 比如 中国实行 的鼓 励发展加 工贸易 的政 策应是 推动 中 . 国同发达国家产业 内贸易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 6 中国消费者对产 品多样化的偏好 、 . 弥补 我过资源缺 口、 似产品 相 在生产技 术上 的差距等方面强烈需求中国与发达 国家发展产业 内贸易。 7 中国与美 、 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平均人 均收入越高 , . 日、 双方 创新与 生产差异性产 品的能力也越强 , 边的产业 内贸易水平也 就越高 ; 双 双方 人 均 收 入 的差 距 越 小 , 要 素 禀 赋 储 备 程 度 也 越 相 似 , 边 产 业 内 贸 易 则 双 水平也就越高 。上世纪 8 O年代 以来 , 中国与各 发达国家 的人均收人 始 终处于上 升状态 , 的人均收入会 产生更 多差异性需求从而促进 双边产 高 业内贸易的发展 ; 同时 , 虽然中 国与各 发达 国家的人均收 入绝 对差距 没 有明显缩小 的趋势 , 但是 由于中 国经济的增长 速度快 于各 发达 国家 , 因 此人均收入相对差距一直在不断缩 小。综合 与人 均收入有关 的两个 指 标来看 , 人均收入共同提高对于双边产业 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 大于人 均收入绝对差距扩大对双边产业 内贸易 的抑制作用 , 实证分析 的结果 也 证明了这个结论 。因此 , 人均收入 的不断提高仍将继续促进 中国与发达 国 家 间产 业 内贸 易 的 发 展 。 8经济发展水平。 .
9 市场规模。 .
中国与美 、 欧盟 等发达 国家的平均市场规模越大 , 日、 双方就越有 可 能在规模效益下实现差异性 生产 , 双边产业 内贸易水平也 就越高 ; 双 而 方市场规模差距越大 , 双边产业 内贸易水平 反而越高 , 也是垂直性产 这 业 内贸易的具体体现 。综合与市场规模有关 的两个指标来看 , 市场规模 共同扩大对于双边产业 内贸易的促进作用是需要继续加强的 , 而市场规 模差距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恰恰说明了中国处于 国际垂直分工 的下层 , 中国对发达国家产业 内贸易的质量有待提高 。因此 , 未来中国市场规模 的不断扩大不仅会提高 与发达 国家间产业 内贸易 的比重 , 更加有利于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