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PPT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PPT
野之中兴起。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受”通“授”,传授) • (2)或师焉,或不焉 • (“不”通“否”)
• (1)吾师道也 • (名词作动词)学习 • (2)惑而不从师 • (名词作动词)有了疑惑 •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名词作动词)低于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名词作动词)从师 • (5)吾从而师之 •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 (6)圣益圣,愚益愚 •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3)吾从而师之 • 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
词“而”。
•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 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古义:一般人。 • 今义:大家;许多人。
• (5)小学而大遗 • 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要学习。
•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 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 育。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
劝学
• (6)师不必贤于弟子 • 古义:不一定。
•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 需要。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判断句)
•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 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判断句)
•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 存在的地方。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文学常识与修辞手法。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文学常识的基础概念,还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更进一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下面将重点介绍本单元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文学是指人类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通过一定的手法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社会批判,从而使人们产生共鸣和反思。

因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艺术。

文学的内涵非常丰富,例如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寓言等。

叙事是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现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描写是说将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外貌等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化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美感;抒情是说通过诗歌、歌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议论是指通过文章或演说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寓言是指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二、修辞手法在文学中,修辞手法是使语言别具一格,形象化、语言化的表现方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是指将两个没有实际关联的事物通过比较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个事物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易于理解。

例如,小桥流水人家的描写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表现一个安逸闲适的情境。

2. 暗喻是指不直接表现命题,而是通过一些隐晦的语言来表达一个意思。

当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会意自可,从而产生某一种情感与体验。

例如诗歌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描写,就是将美好的、遥远的故事隐秘地表达出来,使读者产生意境与共鸣。

3. 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质与行为。

例如,“月儿胖了,笑眯眯地冲山谷飞来”,就是将月亮拟人,给予月亮一些形象的特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排比是指对同类或相近的词语进行并列的修辞手法,目的是加强修辞的效果。

例如,毛泽东的“我们要创造新的历史,我们要万众一心,我们要发扬光大伟大的民族精神”,就是通过排比的方式表达了开创历史的决心与信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 .
. .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即断句 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
. .
●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29)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 .
古代君主的自称。
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30)河内凶 古义:
.
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1)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逃跑。
.
今义:一般行走。
(3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动词,专一。 (1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袱一样,像口袋一样。
.
.
(1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
.
.
(15)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 (16)履至尊而制六合:
.
.
. (17)序八州而朝同列: . . .
.
名词作动词,种植。
.
.
名词作动词,穿。
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办好。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
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7)填然鼓之:
.
名词作动词,击鼓。
(8)故木受绳则直:
. 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 . (10)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 (1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水。 . (1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 .
· ·
·
, “又” , “曝”
, “智” , “性”
再 晒 智慧 资质、禀赋
(7)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复习 PPT课件 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复习 PPT课件 人教版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 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 的同声一哭。” 许广平曾说:
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 “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品 析。
故都的秋
(悲凉的颂歌)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庭院秋晨 (色)
秋槐落蕊 (形)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景人合一
秋蝉残声 (声) 秋雨话凉 (味) 北国秋果 (实)
连用虚词,意态活现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 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 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 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在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 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 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 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 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 以“我”为主 • 因“实”出 “虚” • 即小见大 • “情致”与 “文”
体会思想情感 鉴赏艺术手法 品味语言
复习要点
识记本单元文章所涉及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 。 识记本单元中四篇文章所涉及的常用词语的音、 形、义 。 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觉散文中 的“自我” 。 品味散文的语言,体会不同作家表现出的不同的 语言风格。
语言品析
• 反复申说 曲义深远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 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人教版高中语文精品课件 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精品课件  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

C 2、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 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輮使之然也 ⑧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⑨赢粮而景从 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⑨⑩ B②③④⑤⑦⑧⑨⑩ C①③⑤⑦⑧⑨⑩ D①③④⑤⑥⑧⑨
5、青,_____________,而青于蓝。
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
8、________,风雨兴焉;_________,蛟 龙生焉;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
1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__以__五__十__步__笑__百__步__,则何如?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_____是__使__民__养__生__丧__死__无_。憾也
3、谨庠序之教,申__之__以__孝__悌___之__义___,
是( )
D
A、輮(róu)以为轮 金就砺(lì)则利
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
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 跬(kuǐ)步
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
骐骥(jì)
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
一项是( )
C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B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复习全总结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复习全总结
(动词使动,使……漂浮) (动词使动,使……灭亡)
(动词作名词,败逃的人)
复习 韩 愈
一、注音:
句读( 老聃( 近谀( 郯子(
) 或不d焉òu( )
) 蟠(dān )
) 贻(
)

) 须臾( )
tán
经传(fǒu )
苌p弘á(n
)
冉(
)

怡(
)

zhuàn cháng rǎn yí
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传道受业解惑 或师焉,或不焉
三、解释红色字
1、 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2、赢粮而景从 3、云集响应 4、内立法度,外连衡 5、南取百越之地
(并吞)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名词作状语,对外)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
6、履至尊而制六合 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8、序八州而朝同列 9、会盟而谋弱秦 (以弱天下之民) 10、以愚黔首 1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弱国入朝
天下非小弱也 弱
西举巴蜀
举国欢庆

杀人如不能举
名词 名词
策略 鞭子
形容词的使动 削弱
形容词
弱小
形容词作动词 变弱
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
攻取 全 尽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会盟而谋弱秦 吞二周而亡诸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

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2015.4.1《寡人之于国也》1、字音弃甲曳.兵( ) 洿.池()鱼鳖.()养生丧.死()鸡豚.狗彘.()庠.序( ) 孝悌.()饿殍.()2、词义①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贬义)【判断正误】那些骄兵惰帅,平日受了大俸大禄,畏敌如虎,以致京都失陷。

老将军算有忠心,犹能建立宋朝旗号。

然仅逍遥河上,逗留不进,坐视君父之难,只算得以五十步笑百步......。

()任建民把“中国式过马路”和“美国式过马路”所做的对比,特别是“美国式过马路”还不如中国的标题,被很多人认为是“五十步笑百.....步.”。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贬义)③不违农时:不违背适合农作物耕种、管理、收获的季节。

(褒义)3、文常①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劝学》1、字音靛.青()蓼.蓝()跂.望()跬.步()骐骥..( ) 锲.而不舍( ) 埃.土()驽.马( ) 参.省、参.透()金石可镂.( )2、词义①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褒义)【判断正误】中国的核工业起步晚,但是青出于蓝....,现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了。

()②积土成山:比喻积累少能变成多,聚集小能变成大。

③跬步千里: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④驽马十驾:比喻能力不是很强的人,只要坚持努力,就可以同能力强的人并驾齐驱。

(褒义)⑤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考点链接理解文言文重点实词的含义Word版含答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考点链接理解文言文重点实词的含义Word版含答案

单元考点链接理解文言文要点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点,而对文言实词和词组含义的理解,主假如联合详细语境对其含义进行推测。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种状况:① 注意一词多义;②注意古今异义;③注意词类活用;④注意通假字和偏义复词;⑤ 注意与文言有关的古文化知识和特定术语的含义。

一、实词含义的推测1.构造推测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好多,在对举句中,地点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同样,词义邻近或相反,这样经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剖析,就能够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如“悟过去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和“追”,只有从构造上对举剖析,才能推知是“挽回、挽救”的意思。

2.语法推测法。

句子的构造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地点,为我们推测词义供给了依照。

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任,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任,状语大多由副词充任等。

如“吾师道也”中的“师”所处的语法地点是在名词的前方,应当是谓语,因此它不是名词,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学习”的意思。

3.成语推测法。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保存了大批的文言词义,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即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语“百依百顺”可知其义为“遵从”。

4.代入推测法。

关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说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详细语境中贯穿文意,解说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如“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尽”“审查”“的确”等,分别代入查验后,可知其应为“的确”之意。

二、词句内容的推测1.正确掌握课内出现的文学文化知识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

对常有的官职、制度、礼仪、科举等知识,要有相对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如“辟” “除”表示授与官职,“调”“徙”“转”则表示官职的调任、补任。

2.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解答的要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高语必修三基础知识(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等。

二、古代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朕”字用法首创者是秦始皇。

明清两代,“朕”成为皇帝唯一用词。

2、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罃(yīng)。

魏国都城在大梁,所以魏惠王又叫梁惠王。

3、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4、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南部。

5、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6、谷:粮食的统称。

《论语》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形容一个人缺乏知识,非常懒惰。

“五谷”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 /稻(dào)、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另一种是 /麻(m á)、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

这两种说法主要差别就是在一种有稻无麻,一种有麻无稻。

主要是因为,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主要产地在南方,北方较少,所以五谷中最初是没有稻的。

7、庠序: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弃甲曳.兵()生拉硬拽.()数罟..(cù gǔ)数.落()数.见()不鲜洿.池(wū)鱼鳖.()瘪.三()干瘪.()丧.死(sāng)颓丧.()帛.书()衣.帛()鸡豚.(tún)狗彘.()庠.序()孝悌.()畜.养(xù)牲畜.()饿莩.()饿殍.()四、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成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成语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五、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六、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斧斤以时进山林(2)申之以孝悌之义(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劝学》荀子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高语必修三基础知识(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等。

二、古代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朕”字用法首创者是秦始皇。

明清两代,“朕”成为皇帝唯一用词。

2、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罃(yīng)。

魏国都城在大梁,所以魏惠王又叫梁惠王。

3、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4、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南部。

5、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6、谷:粮食的统称。

《论语》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形容一个人缺乏知识,非常懒惰。

“五谷”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 /稻(dào)、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另一种是 /麻(m á)、黍(shǔ)、稷(j ì)、麦(mài)、菽(shū。

这两种说法主要差别就是在一种有稻无麻,一种有麻无稻。

主要是因为,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主要产地在南方,北方较少,所以五谷中最初是没有稻的。

7、庠序: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弃甲曳.兵()生拉硬拽.()数罟..(cù gǔ)数.落()数.见()不鲜洿.池(wū)鱼鳖.()瘪.三()干瘪.()丧.死(sāng)颓丧.()帛.书()衣.帛()鸡豚.(tún)狗彘.()庠.序()孝悌.()畜.养(xù)牲畜.()饿莩.()饿殍.()四、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成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成语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五、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六、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斧斤以时进山林(2)申之以孝悌之义(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劝学》荀子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篇一: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课文知识点大汇总!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中有很多重要知识点需要同学们掌握,今天爱智康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分享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课文知识点大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课文知识点大汇总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课文知识点大汇总【篇二: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1。

积累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

重点实词:发、加、绝、道、假、传。

重点虚词:而、于、以、焉、则、所。

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学习并掌握阅读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基本方法。

4.识记本单元出现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目标1、2、3。

课时安排2课时一、文言实词(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 王无罪岁归咎,归罪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智慧3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崛,崛起4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影,影子,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5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敝—弊,弊政6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传授8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9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10 弃甲曳兵而走跑1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12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13 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14 以为轮把……作为15 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16 养生丧死无憾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17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18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读“w ng”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19 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20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21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动词,专一22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23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依次序排列,使……朝拜24 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25 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26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27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28 惑而不从师有疑难问题29 会盟而谋弱秦使……弱,削弱30 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二)写出下列实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梳理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梳理

• 《过秦论》
•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 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 海。
•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 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行无过矣。 •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 • 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
闻者彰。 •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
河。 •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 •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
• 《寡人之于国也》 • 数罟gǔ 洿池wū 鱼鳖biē 河豚tún 狗彘zhì • 庠序xiáng 孝悌tì 饿莩piăo • 《劝学》 • 跬步kuǐ 跂qì 金石可镂lòu 中规zhòng • 槁暴pù 知明 zhì 生非异也xìng
《过秦论》
• 腴yú 轸zhěn 镞cú 笞chī恬tián 藩fān瓮wèng牖 yǒu 召滑shào 孝公既没mò 俯首系xì颈 践华 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 • 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逡巡(qūn) •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 《师说》 •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 读书dú 传道chuán • 从容cóng 聃dān 蟠pán •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 须臾yú 怡yí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1、重点字词: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ăo)2、一词多义凶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缉拿元凶(杀人的人)加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或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莫之或止(表示不定)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数:①几,若干②密③数目④屡次数罟不入夸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见不鲜()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发:①打开②派遣③花开放④发射野芳发而幽香()百发百中()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直:①通“只”②直接③价值④不弯曲⑤径直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理直气壮()随君直到夜郎西()兵:①兵器②军队③战争④士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穷兵黩武()草木皆兵()非我也,兵也()胜:①尽②战胜③胜利④承受⑤超过⑥优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驴不胜怒()巴陵胜状()谷不可胜食也()3、文言虚词于:①对,对于②比③在④到⑤跟⑥向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则移其民于河东()十年不收于国()以:①拿,用②按③因为④表修饰⑤表并列⑥表顺承⑦认为请以战喻()皆以美于徐公()水则资车,以待乏也()斧斤以时入山林()以其无礼于晋()阙秦以利晋()敢以烦执事()之:①的②取独③代词④语气助词⑤动词⑥宾语前置标志何厌之有()五亩之宅()辍耕之垄上()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填然鼓之()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通假字直不百步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5、古今异义:弃甲曳兵而走古:()今:()养生丧死无撼古:()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今:()6、词类活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使足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填然鼓之()然而不王者()养生丧死无憾也()王无罪岁()7、特殊句式非我也,岁也()可以无饥矣()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劝学》《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审批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本单元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在科技与文艺领域取得的成就。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是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单元时间线索:单元知识体系:【重难点突破】1.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中央集权国家的组织和支持。

②繁荣的农耕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封建教育发展的推动。

④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对外交往的推动。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著名科学家的个人努力。

(2)影响:推动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典型科技成果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及原因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作品风格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封建教育的发展和印刷术等传播技术的完善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误区警示☆】1.四大发明在中国和欧洲产生的不同的作用表明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应有的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科学技术本身无必然联系。

2.中国古代文学出现的平民化趋势和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趋势是适应社会现实发展变化的结果而并非由于统治者的推行。

3.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而不是京剧的形成。

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分配,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京剧则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

【练兵场】一、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及影响(2010·吉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数十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复习(2)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复习(2)

2.本单元四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请你举例说明 。除了对比论证外,这四篇文章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与你交流】 (1)如《寡人之于国也》用“狗彘食人食”和 “涂有饿莩”形成对比,批评统治者的“暴政”,以及当权者不 顾人民的死活。《劝学》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分别将这些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从 中明白道理。《过秦论》一文中,昔日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 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不幸惨败;而后来,陈涉 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 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说明了“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后果。 《师说》仅在第二段就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进行论证,即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百工之人与士 大夫对比,在对比中得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难矣”的结论,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了“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论点。(2)还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 揭竿为旗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自我核对]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 人却不开仓赈济。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自我核对]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 助外物罢了。
(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 语矣。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洿池(wū) 河豚(tún) B.孝悌(tì ) C.牲畜(xù) D.曝晒(pù) 驽马(nǔ) 恬然(tián) 镂空(lòu) 供养(gòng) 阿谀(yú) 跬步(kuǐ) 庠序(xiáng) 瓮牖绳枢(shū) 良将劲弩(jì ng) 蹑足行伍(háng) 度长絜大(duó)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文言文阶段复习ppt 人教课标版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文言文阶段复习ppt 人教课标版

6、一日千里 7、救死扶伤 8、拈轻怕重 9、是古非今 10、幕天席地 11、涣然冰释
练 习(3)
1、正本清源 2、祸国殃民 3、沉鱼落雁 4、敬而远之 5、不毛之地


形容词

使动词

动词

数词

意动词
6、一日千里 7、救死扶伤 8、拈轻怕重 9、是古非今 10、幕天席地 11、涣然冰释
2 5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8.固④ ⑤臣 独闻 夫求 之木 心之 ,长 日者 益, 骄固必.固.其根本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 ⑧少 固.国年不 固.以强山之溪之险
8.①险要的地势 ②坚守 ③本来,原来 ④加固 ⑤顽固,固 执 ⑥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⑦坚持,坚决 ⑧巩固、安定
6.生 性 资质,禀赋 7.从 纵 纵向 8.倔 崛 突出 9.景 影 影子 10.没 殁 死
练习(1)
指出有通假字的二句( ) A.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 倔起阡陌之中 C.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D. 约从离衡
二、古今异义
1.养生丧死无憾 古义:______;今义:保养身体。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古义:______;今义:读书用功或对 某事肯动脑。
10.①所以,因此 ②旧,与“新”相对 ③老朋友, 引申为交情 ④亲人,老朋友 ⑤原来,本来 ⑥原 因,缘故 ⑦故意,特意
11.度
①内立法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③ ④万 度.里 我赴 至戎 军机 中, ,关 公山 乃入 度.若飞 ⑤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⑥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2-4段:孟子比喻挖坑:五十笑百,何如?
• 第5段: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 第6段:富民教民
王道之成
• (农业,渔业,林业,纺织业,牧业,教育)
• 第7段:王无罪岁
天下民至

行王道 施仁政
•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无”通“毋”,不要) •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无”通“毋”)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颁”通“斑”) •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涂”通“途”,道路)
野之中兴起。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受”通“授”,传授) • (2)或师焉,或不焉 • (“不”通“否”)
• (1)吾师道也 • (名词作动词)学习 • (2)惑而不从师 • (名词作动词)有了疑惑 •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名词作动词)低于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名词作动词)从师 • (5)吾从而师之 •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 (6)圣益圣,愚益愚 •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这也是逃跑呀。
•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宾语前置句) • 译文:(做到)这样却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
君王,不曾有过。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
者顶着东西了。
• (4)申之以孝悌之义。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 今义:保养身体。 • (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古义:可以凭借(靠)。 •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古义:这样(做了)却……。 • 今义:转折连词,然而。
•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判断句、省略句) • 译文:(那些人)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但
• (7)木直中绳,以为轮。
• (省略句)
• 译文: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 工艺把(它)制成车轮。
• (8)无以至千里。
• (固定句式)
• 译文: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答案】①叙史实 ②仁义不施
• (1)合从缔交 • (“从”通“纵”) • (2)锄櫌棘矜 • (“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
• (7)追亡逐北 • (动词用作名词)逃兵,逃亡的人 • (8)外连衡而斗诸侯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 (9)吞二周而亡诸侯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 (10)却匈奴七百余里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 (11)序八州而朝同列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 (12)约从离衡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 (1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

• (1)填然鼓之 •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 (2)然而不王者 • (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 (3)树之以桑 •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名词用作动词)穿
• (5)王无罪岁 • (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 • (6)养生丧死无憾 • (名词作动词)为……办丧事 •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 (8)谨庠序之教 • (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 (6)师不必贤于弟子 • 古义:不一定。
•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 需要。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判断句)
•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 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判断句)
•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 存在的地方。
•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省略句)
• 译文: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 上(人家)。
•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固定句式)
• 译文: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 我小呢?
寡人之于国也
• 粟米( ) 弃甲曳兵( ) 数罟( )( ) • 洿池( ) 鱼鳖( ) 鸡豚( ) • 狗彘( ) 庠序( ) 孝悌( ) • 饿莩( )
• 【答案】 • sù yè cù ɡǔ • wū biē tún • zhì xiánɡ tì • piǎo
• 第1段:梁惠王问: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蓼 蓝颜色更深。
•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冰,是水所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寒 冷。
•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定语后置句)
•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 强健的筋骨。
• (1)序八州而朝同列 • (名词用作动词)排列座次 •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名词用作动词)用破瓮做、用草绳系 •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名词用作动词)当帝王
• (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
像布袋一样
• (5)天下云集响应 •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 (6)赢粮而景从 • (名词作状语)古“影”字,像影子一样
劝学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不可以已
②注重积累
• (1) 以为轮 • (“ ”通“煣”,使弯曲) • (2)虽有槁暴 • (“有”通“又”) • (3)君子生非异也 • (“生”通“性”,资质、禀赋)
• (1)木直中绳, 以为轮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名词作状语)每天 • (3)其曲中规 • (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 (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 (3)不拘于时。 • (被动句) • 译文:不受世俗的限制。 •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宾语前置句) • 译文: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 (6)而耻学于师。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 (14)以弱天下之民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 • (15)以愚黔首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 • (16)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
•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
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 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 好的结果)。
•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 徙之徒也。
• (判断句)
•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 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 的)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人。
• (2)为天下笑者,何也?
•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古义:把……作为。 • 今义:动词,认为。
•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古义: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 今义:山东省。
• (4)宽厚而爱人
• 古义:爱护人民。
• 今义:①指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男 女的一方。
• (5)以致天下之士
• 古义:两个词,以:来;致:招纳。
• (被动句)
• 译文: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 (3)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 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
• (4)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 (省略句) • 译文:(他)置身于戍边队伍中间,突然在田
• (判断句)
•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
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判断句)
• 译文:君子的天赋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 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判断句、省略句)
• 译文:(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藏
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
(3)吾从而师之 • 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
连词“而”。
•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 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古义:一般人。 • 今义:大家;许多人。
• (5)小学而大遗 • 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要学习。
•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 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 育。
Hale Waihona Puke • (7)小学而大遗 •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 (8)位卑则足羞 • (形容词作动词)觉得羞耻 • (9)而耻学于师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义:求学的人。 •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古义:用来……的、……的凭借。 •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得快 •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 (8)积善成德 • (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 • (9)用心一也 (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