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大师郭沫若(精)
从解构到建构:对文学翻译中“误读之再解读

能。这样,作品文本就不再是一个“在场”(presence)所给定的结构,而是通向更加曲折幽深的解构世
界。读者每次阅读作品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又有新的体验,然而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本真世界,只能
感知到作为异延的必然结果——“踪迹”(trace),这意味着意义永远没有被确定的可能,读者见到的
只能是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踪迹”。因此德里达主张“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一切阐释都是误 释”,而且“文学语言的特性就栖居在误读和误释的可能性之中。”(Derrida,1985/1992)在他看来,从 来就没有客观的阐释。只有或重要或不那么重要的误读。文学总是在语境中阅读的,而语境又并非“外在 的”东西,因此文学总是由不同的方式解读者,而且任何阅读或阐释都不能穷尽任何文本的意义。 解构主义不仅把“误读”视为阅读的正常效果,还视之为读者自身思维的开发提高。米勒对“误读”的 这种开拓性做过这样的阐述: “文学文本的语言是关于其他语言和文本的语言;语言是不确定的;一切阅
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的文学作品脱离了其具体的语境,置换了文化和时代背景,其价值和意义都会
发生变化,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又不完全在其本身,同时存在于文学作品被接受的过程中,存 在于文学作品与它的时代、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中,存在于文学与读者的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因此,文学 没有所谓客观价值或终极价值。在这一意义上,文学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知识范畴,它具一般实在的外在形
读都是‘误读’;通过阅读会产生附加的文本。破坏原有的文本,而且这个过程永无止境:阅读可以改进
人们的思维,提高人们的意识,增强辨析问题的能力。”(米勒,1998)这就倡导了阅读中人的主观积极
性、能动性和开创性。在对原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过程中,译者不再是消极的、被动的、透明的原语文本或
中外名人故事50字

中外名人故事50字中外名人故事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中外名人。
他们或才思横溢,或勇往直前,或智慧卓越,或舍己救人,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奋发向前。
以下是介绍中外名人故事的一系列故事片段。
马克·吐温:幽默大师马克·吐温(Mark Twain)是美国文学的巨擘,也是世界文坛的传奇人物。
他以独特的幽默和讽刺风格而闻名,被誉为“幽默大师”。
他的代表作品《两地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展现了19世纪美国南方小镇生活的真实与幽默。
他的作品使人们在欢笑中思考人性的善恶和社会问题。
郭沫若:文化大使郭沫若(1892-1978)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界的重要人物。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诗人和文化学者,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学家。
他的作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祝英台近·铁叶儿飘香》等深受人们喜爱。
郭沫若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他将中国古诗词和名著翻译成多种外语,成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
玛丽·居里:核物理先驱玛丽·居里(1867-1934)是一位波兰出生的法国科学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镭元素,并为核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居里夫妇研究镭元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导致他们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尽管如此,他们的贡献为人类科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杨善洲:救死扶伤的奇迹医生杨善洲(1959-)是中国著名的心胸外科专家,被誉为“中国生命的奇迹医生”。
他在医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曾进行多次高风险的心脏手术,并成功挽救了许多病患的生命。
杨善洲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一直致力于将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带给普通人。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医护人员追求卓越,并为病患带来希望。
乔布斯:科技天才创业家史蒂夫·乔布斯(1955-2011)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科技企业家和发明家。
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三个中文译本在语音上的创造性

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三个中文译本在语音上的创造性作者:鲁静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3期摘要:诗歌是具有诗意的歌,所以诗歌翻译中,语音是不能不考虑的。
本文以意大利美学大师贝内迪托·克罗齐的美学观点研究译本在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
他对于翻译的观点是,翻译就是创作,由此译作才能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存在于译入语文化中。
本文选取的三个译本分别来自郭沫若、卞之琳和丰华瞻。
关键词: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创造性翻译策略一、概述一首好诗总是流传久远。
《墓畔哀歌》最早的中文版本,是郭沫若1928年翻译过来的,之后便是1983年卞之琳的译本。
翻译者对这首诗的热情并未随着时间而消退,相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文译本,译本的数量已经达到16种之多,见表1(黄杲新,2007)。
黄杲新认为,这16个译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译为诗歌行数和节数与原诗相同的自由体,自由体在韵律和音步上都与原诗不同;第二类是译为中国传统的五言律诗;第三类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它考虑到原诗的韵律、音步、行数和节数,但并未严格按照原诗每一行的音节来翻译(2007:10)。
本文通过对这三类译文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译者在哪些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总体来说,对《墓畔哀歌》的译本所作的研究不多。
黄杲新在《英译汉诗歌研究》一书前言里,第一次列出《墓畔哀歌》的16个中文译本,并指出这16个译本大致分为三类,这也是本论文从这16个译本中选取三个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理论基础。
这三个中文译本代表了诗歌翻译的三个走向。
1986年,肖时占对郭沫若译诗的第一节发表评论,认为郭沫若的译文对原诗的理解有些错误,并且增加了原诗中本没有的一些内容。
2008年,肖曼琼在研究中指出,卞之琳的译文是成功的译文,因为他的译文几乎再现了原诗的所有特点,尤其是形式上。
2009年,李榕榕发文称,丰华瞻的译文才是真正忠实原文的,虽然在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的五言律诗,似乎与原诗的形式出入较大。
西方戏剧对郭沫若的影响

郭沫若不仅翻译了大量西方诗歌, 而且译介了共十一部国外戏剧。
他的戏剧翻译, 也不单纯是语言的译介过程, 而且是艺术的再度创造。
正是通过外国戏剧的翻译, 他从中吸取其优秀成分, 并将其融进自己的剧作之中。
郭沫若在戏剧方面的成就稍晚于诗歌。
这些成就的取得也深受外国戏剧翻译的影响。
郭沫若是杰出的历史学家, 又是作家名诗人, 这些方面的气质再加上外国戏剧的直接影响, 因而使他的历史剧创作不同凡响。
他曾回忆说:“我最初从事于戏剧的创作是在民国九年的九月, 我那时刚好把《浮士德》悲剧第一部译完, 不消说我是很受了歌德的影响的。
”又说:“《棠棣之花》全幕的表现完全是受着歌德的影响。
(像使聂焱和聂政十分相像的地方不消说也模仿了点子莎士比亚)。
”⑧郭沫若接触歌德也是“五四”前的事, 并在1919 年和1921 年译过其《浮士德》第一部和《少年维特之烦恼》, 后来又译过其多种剧作。
特别一提的是《浮士德》第二部在1946 年才译完, 由此看出歌德是怎样长期地吸引着郭沫若。
他们所能长期产生共鸣的主要因素如下:1.狂飙突进时代的歌德与“五四”前后的郭沫若是很相似的;2.泛神论;3.歌德对自然科学的热爱;4.歌德在文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5.歌德努力进取的精神;6.歌德很强调实践的意义。
郭沫若在其历史剧《屈原》附录中说:“我起初是想写成上下两部, 上部写楚怀王时代, 下部写楚襄王时代, 这样的写法是有点像《浮士德》。
”⑨在回答徐迟先生的一封信中谈到《屈原》与《李尔王》时, 郭沫若说:“多谢你, 承认你指出《屈原》与《李尔王》的相似。
”又说:“好些朋友都说《屈原》有些莎士比亚的风味, 更有的说像《汉姆雷特》。
”10这充分说明郭沫若的戏剧创作离不开外国戏剧的翻译。
在其戏剧创作中, 他大量吸收外国戏剧中的养料, 去粗取精, 推陈出新。
从郭沫若某些戏剧的创作过程、表现手法、艺术构思、戏剧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外国戏剧大师们对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翻译硕士学位论文为三条法则中的最...

就是审美信息诠释出来。我国的文学大师郭沫若说过:“翻译是一种 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 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郭沫若,1954)。
既然提到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那么我们不能不提到它的主观 性。这二者是相互环绕,互相支撑的。在文学翻译的创作过程之中, 译者们并不是单纯的执行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想 法。译者与译者之间对原文文本产生了不同的主观理解,我们也就得 到了不同风格的译作。译者们会在各种因素的限制之下,最大程度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传递自身阅读原文文本的主观体验。
1987:9)。
以上定义在字面上看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却相差无几。根据上述 定义,本文试讲文学翻译定义为对文学文本如戏剧、小说、散文和诗 歌等的翻译,其目的是在真实传递原文所承载的信息的基础上创造性 的实现原文的审美目的。
2.2文学翻译的特点 忠实性是文学翻译最基础的特点,这也可以用严复的“信”来诠
释——即忠实于原文的信息并将之准确传达,使译文读者得到的信息 与原文读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与非文学翻译不同,忠实性并不是 文学翻译唯一且最重要的特点。非文学文本如法律文本,新闻文本, 科技文本等,最注重的就是信息如实精准的传递,不能有一丝一毫的 失误。以下译句节选自笔者曾译工程类文本中。请看:
3.2翻译目的论的法则 具体而言,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目的法则(skopos rule),
忠诚法则(10yalty principle)以及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目的法则
翻译硕士学位论文
为三条法则中的最高法则,其他两条从属于目的法则,忠诚法则从属 于连贯法则。
目的法则,简单来说,就是目的决定手段(ne end{ustified the
Guo Moruo

翻译思想
诗歌翻译是郭沫若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 张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 张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
2.“风韵译”——译诗须像诗
郭沫若在诗歌翻译上造诣很高, 郭沫若在诗歌翻译上造诣很高,他认为 诗歌是可以翻译的,提出:诗人译诗, 诗歌是可以翻译的,提出:诗人译诗,以诗 译诗。 译诗。
为了再现原文“风韵” 为了再现原文“风韵”,郭沫若摆脱原诗词句行列的 束缚,大胆地进行再创造。 束缚,大胆地进行再创造。 这种高超的手法充分地表现于翻译美国诗人麦 克司•威伯的 威伯的《 克司 威伯的《夜》: Fainter, dimmer, stiller each moment, Now night. 译诗为: 译诗为 愈近黄昏 , 暗愈暗 , 静愈静 , 每刻每分 , 已入夜境。
他反对文艺的功利主义, 他反对文艺的功利主义,认为他是艺术和文学的堕 落。 郭沫若特别强调译者涌动的创作冲动和激情,译者 郭沫若特别强调译者涌动的创作冲动和激情, 要与原作者有心灵感应, 要与原作者有心灵感应,要从内心喜欢作品才翻译 它。 他认为译者有责任再现原著的思想, 他认为译者有责任再现原著的思想, 而不是歪曲原意; 而不是歪曲原意;还强调译者应该为他的翻译错误 而向读者和评论者道歉。 而向读者和评论者道歉。
翻译生涯
根据初步统计, 根据初步统计,他翻译了十个国家六十多位 作家和诗人的一百多部作品。 作家和诗人的一百多部作品。 其中除文学作品外, 其中除文学作品外,他还翻译过马克思的经 典著作、 典著作、美术考古的历史以及 科学方面的论 著。
翻译思想
1.翻译者素质
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一文中, 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一文中,提出了文 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条件: 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条件: 1、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2、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3、对于作者要有研究; 、对于作者要有研究; 4、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能力 、
林译小说《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对原著的延伸

和 发展 。
一
使 原著 《 艾凡 赫 (vn o ) 得 以延伸— —林 纾译 Ia he 》 本使 小说 原著 在 一定 的区域 里得 以继续 生存 ,又 使 小说 原著 与时 俱进 地得 以发 展 。
二 、林纾 译本 使原 著得 以生存
、
林纾译 本对 原著 的延 伸
在德里 达 看来 ,译者 的使命 是 确保语 言 的生存 和生命 ,转 换原 文 以保证 原文 的生命 力或 比原 文生 存 得更 久更好 (ie r n e e) 并且 赋 予 原 1 smo a db t r v e t 文 以新 的生 命 ,从 而 超 越 “ 者 范 围本 身 ” 的 生 作 命 。 也 就是 说 ,译者需 要 在 翻译 过程 中通 过修 改 l
第 9卷 第 2期
21 年 5月 01
辽 宁 医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u a o i nn dcl n esy (oi c neE io ) or l f a igMei i ri S c l i c dt n n Lo aU v t aS e i
Vo. . J9 No 2
安人 , 副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硕
・
语 言 文化 ・
15 0
救 国图存 。于是 ,林纾 在友人魏 易 的帮助下将 这一
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

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作者:曾祥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2期摘要:郭沫若不仅是文学巨匠,也是翻译大师,在翻译界极富盛名。
诗歌翻译是郭沫若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
《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通过对它的译文分析,展示郭沫若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翻译;风韵译郭沫若曾从日本友人山宫允先生处获赠一本《英诗详释》,这本诗集选录了英美诗人的60首短诗。
1969年郭沫若选译了其中的50首,即现在的《英诗译稿》。
自1947年完成《浮士德》第二部的翻译以来,郭沫若已有二十多年没有比较集中地从事翻译工作了。
因此,《英诗译稿》是他建国后仅有的一本译作,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本。
当时正处于四人帮横行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中,他自己肩负重任,为新中国的建设马不停蹄,鞠躬尽瘁,然而还是未免与难。
他的两个儿子,七子民英(1967)和六子世英(1968)在这场浩劫中被迫害身亡,其中的悲苦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悄然地转向了自己心爱的文学,转向浪漫主义诗歌,寄托自己的苦闷。
然而,《英诗译稿》可以说是无心偶成之大作,他生前并没有想过将其出版,直到去世之后才被发现,并由其女整理出版。
郭沫若翻译这本诗集时,已是七十八岁高龄,无论是文学造诣和翻译技巧都以达到炉火纯青,所以,这本译作最能体现郭沫若的译诗原则——“风韵译”的诗歌翻译理念。
早在1920年,郭沫若就提出:“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握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
他认为:“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
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转引自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
大师经典英汉互译

大师经典英汉互译 15 句1相聚有时,后会无期Sometimes ever,sometimes never.2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先生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3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郑振铎译为“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4 金岳霖有次碰到一句成语“吃一堑,长一智”,不知怎么翻译是好,便请教钱钟书。
钟书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道:A fall into pit,A gain in your wit.5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江雪》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en in sight.(许渊冲译)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Long, long the way,Hard, hard the day,My grief o'erflows.Who knows? Who knows?7Firenze翡冷翠(徐志摩译)比通用译名“佛罗伦萨”简洁、有韵味得多而且完全符合意大利语发音Fontainebleau枫丹白露(朱自清译)巴黎南边的一个并不出名的小镇,在中国却人气很高,朱先生的译名功不可没。
其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例子还有香榭丽舍—les Champs-Élysées苏黎世—Zurich丹纳丽芙—Tenerife梨花古逊—Leverkusen天鹅海—Swansea琉森—Luzern满山秋色—Massachusetts都灵—Torino8shiseido—资生堂中文译名取自《易经》“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中国翻译发展史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3.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 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 《金刚经》、 《
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 四部,三百八 十四卷
真谛 :(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摄大乘论》 玄奘:唐代高僧,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 826年),
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 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 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 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五四”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 期
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学翻译事业 也进入了翻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文学翻译 事业有两大显著特点: 其一、五四新文学翻译是继西学翻译高潮之后涌现出 的又一次新的翻译高潮,与西学翻译高潮相比,无论在翻 译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其影响范围上都是前所未 有的。我国新文学翻译事业的领导力量是鲁迅、瞿秋白、 郭沫若、沈雁冰(茅盾)、郑振铎、郁达夫等。 其二、五四前后,俄罗斯文学翻译与其他欧洲国家文 学翻译相比,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巨流,在中国翻译界 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崭新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局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翻 译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 四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白话文也开始代替文言文。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中国翻译发展史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第16组:
李珊珊、魏蓉婕、刘 静、 马 钰、张 莎、卢清华、译时期
2 3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4
5
“五四”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 时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郭沫若_一、关于郭沫若生平_知识分子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郭沫若_一、关于郭沫若生平_知识分子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辅导---郭沫若一、关于郭沫若生平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11日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时启用的笔名,取自于他家乡的两条大河:”沫水”和”若水”.郭沫若生于的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幼年时就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七言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读小学时的”撕榜风波”,少年时代因重症伤寒而留下的”两耳重听”的后遗症,以及家庭为他主持的”包办婚姻”,都对郭沫若的性格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戊戌维新时期,他接触到了”新学”,梁启超、章太炎等激进的改良主义者的政论文章,培养了他的反叛性格,而”富国强兵”的思想则滋养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辛亥革命期间,他亲历了四川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既给他带来了失望和苦闷,也激发起他不屈的反抗精神.1914年,郭沫若赴日留学.与鲁迅一样,他到日本也是学的医学,但他沉醉在泰戈尔、海涅、歌德、屠格涅夫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并从斯宾诺莎那儿认识了”泛神论”.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最初的试笔即新诗,并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这一年,郭沫若与日本姑娘安娜的热恋,点燃了他多年来一直郁积在心中的诗情,后来收在《女神》第三辑中的《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别离》等,都是为安娜而作的.如《死的诱惑》等.他后来的《炉中煤》等许多爱国名篇和他的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等,实际上也包含着他对爱情的歌颂.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已经在国内的《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的郭沫若,读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发现惠特曼诗歌的自由形式更适于表现自己内心的激情,找到了”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的”喷火口”和”喷火方式”,于是,在五四运动的鼓舞下,”在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几乎是一口气写出了《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并在翻译歌德诗剧《浮士德》过程中,创作了《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等诗剧.1920年,《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重要代表作在国内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陆续发表后,郭沫若开始在文坛上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后来大多收入他1921年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女神》.1921年6月,差不多已经疯狂了的郭沫若与同在日本留学的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一起,发起成立了创造社.1922年创办第一份刊物《创造季刊》,后陆续创办有《创造周报》、《创造日》和《创造月报》、《文化批判》等.1922年在《创造季刊》1卷1期上发表《天上的街市》,这以后的作品后结集为《星空》出版.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与日本妻子安娜和三个孩子回国,,同时活跃在文艺和政治两个大舞台上.1924年4月再赴日本,同年11月回国.1925年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学长,这期间创作有《聂嫈》等3部历史剧.1926年弃文从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七人主席团成员、总政治部主任与宣传委员会主席,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流亡香港、上海、日本.1928年倡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参加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并出版有《前茅》、《恢复》两部诗集.社的社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出版有诗集《战声集》.1940年第三厅解散,另建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创作有《屈原》等6部历史剧.在历史题材方面,以郭沫若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战国史剧”,以及阳翰笙、欧阳予倩、陈白尘的”太平天国史剧”等,都体现出当时历史剧普遍具有的”影射”特点. 1949年后,任文联主席等行政职务,并创作有《新华颂》、《百花齐放》等诗集和《蔡文姬》、《武则天》两部历史剧等.二、关于郭沫若诗歌创作的背景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从周朝初期开始形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曾出现过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曾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辉?煌的诗歌时代,但是,发展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也激发起许多有识之士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清同治七年,黄遵宪率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并致力于”新派诗”的创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诗歌纲领,主张打破一切禁制,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实现.黄遵宪的新派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旧诗格律写新事物、新思想;一类在保持传统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尝试着打破旧诗格律.由于他的新派诗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诗歌语言也主要来自于古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晚清宋诗运动的影响,因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清光绪22年至23年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融合佛、孔、耶三教创立”维新运动”新学的思想,开始试作”新学之诗”.他们的新学之诗主要采用佛、孔、耶三教的经典语言以及自然科学中的名词术语来表现新学的内容,但是,由于他们在形式上仍然借助旧诗的衣钚,没能改变”旧瓶装新酒”的模式,也没有取得成功.戊戌维新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全力推进文学改良运动,使”诗界革命”形成了一定影响.”诗界革命”取法西方,推崇有韵之文与音乐的结合,重视歌谣体的改造和利用,要求诗人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生活,同时,也注意吸取”新派诗”和”新学之诗”失败的教训,有意摆脱传统旧诗歌格律的束缚,以期对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诗风来一个有力的冲击.但是,由于改良派在政治上的软弱,在打破旧诗格律之后,并没有在建立新诗形式方面有真正意义上的建树,因而远远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传统诗歌在诗坛上的霸主地位.即便如此,”诗界革命”却为白话新诗向传统旧诗的挑战树立了榜样,成为了现代白话新诗的先导.在20世纪中国文学由旧而新的过程中,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白话新诗在艺术上普遍都比较幼稚,但它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却是最大的.新文学倡导者们十分清楚,诗歌承受的压力最大,如果它不能成功,则意味着整个新文学的失败.晚清”诗界革命”的多次失败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文言诗词是一个最为坚固的堡垒,新文学要想取得彻底的胜利,就必须以事实来证明,白话不但能够作文,而且也能够入诗.因此,白话新诗的创作也就带有了”攻坚战”的性质,成为了大家共同选择的一个突破口.也正是由于新诗重任在肩,在创作实践中,诗人们大胆地采用白话口语,彻底抛弃了几千年来形成的旧有格律,完全打破了中国诗歌以文言诗词一统天下的局面,对于以白话文在文学创作中最终得以完全取代文言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现代诗歌在艺术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白话口语的运用到白话口语的美化的过程,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17年到1922年,是新诗的草创期;从1922年到1927年,是新诗的建设期;从1927年到1937年,是新诗的探索期.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期以《白话诗八首》为题,发表了胡适的《朋友》、《赠朱经农》等,这是胡适最早发表的白话诗,也是新文学史上最早面世的白话诗.1920年3月,他又出版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白话诗集《尝试集》,虽然一双刚刚放大的小脚还带着血腥的气息,却勇敢地实施了最为关键的第一轮爆破.与此同时,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以及周作人的《小河》等新诗名篇相继发表,连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也加入了新诗创作的行列.副刊《学灯》上,突然出现了《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一批”集束炸弹”式的惊世骇俗之作,人们在目瞪口呆之后,从此记住了”郭沫若”这个名字.1921年8月,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诞生,成为了白话新诗取代传统旧诗的标志.白话新诗的诞生,经历了一个短暂而辉煌的”凤凰涅槃”的过程.郭沫若在他的《凤凰涅槃》一诗中,充满激情地呼唤着新的中国在烈火中死而复生,但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在他的呼唤声中,首先诞生的是崭新的中国诗歌.《女神》的出版,意味着中国新诗从一个以形式创造为特点的”自发”的草创期,进入了一个以形式完善为特点的”自觉”的建设期.此后,中国诗歌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这只”凤凰”的羽毛不断丰满和变化的过程.《女神》之后,很快又出现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文学研究会的周作人、朱自清等八诗人的诗合集《雪朝》,以及湖畔诗社的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诗人的诗合集《湖畔》等.现代新诗在建设期的主要成就,一?方面表现为以湖畔诗人汪静之的《蕙的风》为代表的爱情诗、以蒋光慈《新梦》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以及以冰心《繁星》、《春水》为代表的小诗等,在创作题材上和表现形式上的进一步突破,另一方面还表现为以闻一多《红烛》、《死水》和徐志摩《志摩的诗》为代表的新格律诗、以及以李金发《微雨》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歌等,重点在诗歌的”声、色、形”等艺术手法上的创新,不仅使现代新诗的内容更为丰富,而且也使其艺术得到进一步提高.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副刊》”诗镌”专栏,形成了新文学第一个真正的诗歌流派”格律诗派”,是中国新诗形式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的里程碑.现代新诗进入探索期的标志,是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的崛起.在风云激荡的30年代,形成了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三大流派同时出现的繁荣局面.在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格律诗派”和以冯至为代表的抒情诗,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收获.但随着闻一多的创作转向、特别是徐志摩、朱湘的先后辞世,曾一度在诗坛上如日中天的新月派大伤元气,虽然后期新月派继续着艺术探索之路,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形式的试验,但仍然呈现出衰落之势.在新月诗派式微之后,现代诗派逐渐取而代之.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废名、徐迟等现代派诗人大多受象征派诗歌的影响,但他们比象征派诗人有更多的现实意识,在艺术探索上也超越了”声、色、形”的局限,更具现代特征和美学上的意义.而以蒋光赤、殷夫以及”中国诗歌会”为代表的”革命诗人”,特别是以臧克家等为代表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乡土诗人”,则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在学习和借鉴中外诗歌艺术特长的基础上,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倾向.在现代新诗羽毛丰满的过程中,有两个倾向最为突出,一是诗歌的艺术化探索,一是诗歌的革命化追求.在艺术化的探索中,格律诗派主要表现为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以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主要表现为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表现手法的借鉴.在革命化的追求中,革命诗歌主要表现对现实斗争的直接描写;中国诗歌会主要表现为诗歌大众化的提倡和普及;而乡土诗歌则表现出艺术化探索与革命化追求相统一的特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诗歌,以自己简捷明快的线索,比散文、小说和戏剧更清晰标示出了新文学”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发展轨迹.三、郭沫若诗歌的成就与特点1921年8月,郭沫若的《女神》作为”创造社丛书”之一,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它以磅礴的气势,狂热的激情,全新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激进的态度,震撼了文坛,使人战栗,使人惊喜,充分体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其思想意义和艺术水平都超过了胡适的《尝试集》.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初期白话诗”时期的结束.如果说,《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的白话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那么,《女神》则是现代第一部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新诗集,是成为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除《序诗》外,共分三辑.第一辑为《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三部诗剧;第二辑为《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30首具有五四时代特征的作品;第三辑为《死的诱惑》、《日暮的婚筵》、《上海印象》等20首最初试笔和回国后创作的具有优美风格的作品.其中,第二辑最能代表他的成就和风格.《女神》的风格,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豪放”,一是”秀美”,也有人称之为”暴躁凌厉”和”优美别致”,而最有代表性的风格是豪放.以前,人们一直将《凤凰涅槃》看作是《女神》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现在,研究者们认为,豪放风格的代表应该是《天狗》之类的作品.《凤凰涅槃》由《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和《凤凰更生歌》六节组成.其中,又以《凤歌》、《凰歌》和《凤凰更生歌》最为重要. 《凤歌》以屈原的《天问》的情绪和气势,对”茫茫的宇宙”提出了质问,但是,诗人没有像屈原那样提出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问题,也不是像屈原那样着重表现一种探索的精神,而是仅仅为了要否定宇宙,要对污秽的宇宙进行诅咒.因此,可以说,《凤歌》是一首诅咒之歌.诗人所要诅咒的宇宙也并不是太空,而是现实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的中国.与《凤歌》的诅咒不同,《凰歌》尽情地诉说了”五百年来”的悲哀,表现了人民”好象那大海里的孤舟”的命运,同时,还发出了对已经失去的年青时候的”新鲜”、”甘美”、”光华”和”欢爱”的呼唤.因此,也可以说,《凰歌》既是一首悲哀之歌,也是一首希望之歌.诗中这种渴望自己和祖国都能获得新生的进取精神,在《凤凰更生歌》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与《序曲》、《凤歌》和《凰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悲愤之情截然不同,《凤凰更生歌》献给人们的是一派欢乐景象,凤凰不仅欢呼着自己的更?生,也欢呼着”一切”的更生.因此,《凤凰更生歌》既是一首欢乐之歌,更是一首预言之歌,它预言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与《凤凰涅槃》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比较接近的还有《炉中煤》、《棠棣之花》等.《炉中煤》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但诗人通过一个副题”眷恋祖国的情绪”,就将一首爱情诗转换了一首以”恋歌”形式出现的爱国诗篇.正是这一转换,表现出了鲜明的五四时代特点.就爱情诗而言,郭沫若热烈,饱含着对祖国的献身精神;汪静之纯情,旨在反抗封建礼教;徐志摩欢乐,暗示着他对理想的追求;闻一多执著,寄托着海外游子的赤子之心;李金发充满异国情调,直接表达出他对女性的崇拜.在许多爱国诗篇中,人们习惯于将祖国称作”母亲”,而诗人则将祖国称为”我年青的女郎”.诗人曾解释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象一位很葱俊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五四时代是一个以”个性解放”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歌唱爱情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也是创造社浪漫主义作家最为普遍的题材.因此,将祖国比喻为姑娘也最为符合诗人的个性和当时的心情.一般来说,将祖国比作母亲较为适合表现一种深沉的爱,而比作姑娘则较为适合表现一种热烈的爱.当时,诗人正处于一种诗情的爆发期,感情几乎达到了狂热的沸点.这首作品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诗人选择了既黑又丑的煤炭作为寄托感情的形象,并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煤转换为地位低贱的”黑奴”的形象,再以煤自况,使”炉中”正在燃烧的”煤”具有了十分丰富的内含.在此基础上,诗人还以煤的燃烧来表现自己爱国的方式和状态,既符合煤的特点,又与《凤凰涅槃》等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以自我牺牲来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相一致,是一曲爱国主义绝唱.这种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在《女神》的许多作品中都有表现.诗剧《棠棣之花》通过战国时代韩国的聂政舍身刺杀相国侠累的故事,表现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在诗剧的最后,诗人借聂政的妹妹聂嫈之口唱道:”我望你鲜红的血液,迸发自由之花,开遍中华!”以此为题材,郭沫若在1925年创作了历史剧《聂嫈》之后,又于1941年再次创作了同名历史剧《棠棣之花》.历来被看作是《女神》中最有特色的作品,它与《凤凰涅槃》和《炉中煤》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内容上,都是通过毁灭自我、创造新我来表现爱国精神,在表现手法上,都是借助某一形象来表现主题.但是,不同的是《天狗》的感情更为激烈,更为狂暴.正是为了表现这种不可遏制的情绪,诗人没有再选择凤凰这类传说中的”吉祥鸟”,而选择了传说中的”凶神”.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天狗是天上的”破坏者”,天上出现日蚀或者月蚀,便是天狗吞啮了太阳和月亮的结果.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其用意就是要把自己比作天狗,把天狗当作是一切旧事物、旧制度的破坏者来赞美和歌颂.作品的开始,就宣称”我是一只天狗呀”,就把自己树立为正统社会的对立物,紧接着,便宣布了自己的主张,亮出了自己的旗帜.在人们的眼里,月亮和太阳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但我要”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对此,有人不高兴吗?那好,我就”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与《天狗》风格较为接近的作品还有《晨安》、《匪徒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胜利之死》、《巨炮之教训》等.如果说,《天狗》是豪放风格的代表,那么,《日暮的婚筵》则可以说是秀美风格的代表.《日暮的婚筵》描写的是一幅日落大海时的美景,在诗人眼中,夕阳渐渐沉入大海,是因为”新嫁娘最后涨红了她丰满的庞儿,被她最心爱的情郎拥抱着去了”.这首诗在构思上主要受到德国浪漫诗人海涅《北海》一诗的影响,只是在海涅笔下,美丽的太阳所嫁的海神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老头子”.这种悲剧结局是狂热中的郭沫若所无法忍受的,因此,他将”枯燥无味的老头子”转换成了姑娘心中”最心爱的情郎”,从而使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气息,成为了一首理想主义的浪漫曲.在《女神》中,与《日暮的婚筵》相近的秀美之作还有《霁月》、《晨兴》、《夜步十里松原》等.《女神》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情绪饱满地表现了以爱国、反抗和进取为特征的五四精神,而且还在于它以形式上的”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真正做到了”诗体的大解放”,并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让人们关于”白?话能否入诗”的担心成为了多余,使白话新诗真正取代了传统旧诗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天狗》句式参差而短促,韵脚变换自然,全诗首尾相连,一气贯通,充分表现出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特点.特别是全诗一共29句,句句皆以”我”字开头,新奇不俗,不但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反而觉得自然天成,同时也有利于造成一种急不可待的气势和步步紧逼的节奏,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由于有泛神论思想作基础,诗人艺术想象得到了无限的发挥,不但可以说”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而且可以”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同样具有豪放风格的《晨安》则句式铺张而气势浩荡,面向世界,一口气喊出了27个”晨安”,大有将整个地球从沉睡中唤醒的宏大气概.《凤凰涅槃》以诗剧的形式出现,作品不求形式的完美,只求感情的表达.作品以传说中的凤凰集中自焚而从火中得到新生的故事来结构全剧,使作品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也很好地表现了作品预言一个新时代到来的主题.《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自我表现,强调个性解放,强调理想追求.诗人在抒发内心的情感时,常常是直接倾诉,既不着意客观描写,也不顾及读者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一任感情的发泄,完全靠感情去撞击、震撼和感染读者的心灵,以引起共鸣.二是在抒发情感时,常常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主要借用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中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然而,无论是神话传说中的虚幻形象,还是历史故事中的真实人物,都只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他们所唱出的反抗之歌,都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同时,《女神》也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新诗全面取代旧诗的时代.四、关于郭沫若的小说和戏剧创作郭沫若一生著述甚丰,在文学上的成就除诗歌外,主要还体现小说和戏剧两个方面.“五四”小说表现出”写实”和”抒情”两大倾向.然而,无论是冷静的现实描写,还是强烈的自我情感的抒发,都显示出新文学的勃勃生机.五四小说的抒情风格,主要体现在以创造社为代表的艺术派作家的作品中.创造社作家的小说以郁达夫为代表.郁达夫的《沉沦》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们大多生活在国外,虽然无法反映中国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却可以抒写一个弱小民族在异国他邦的屈辱和长期郁积在自己心中的愤懑,或通过想象中的主人公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形成了抒情小说的基本特点.创造社的小说按其题材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以作家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的”自叙小说”.这是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带有明显的自传体特点的小说,又称”身边小说”.这类小说并不完全赞同于作家的自传,大多偏重于心理描写,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色彩.主要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茑萝行》,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行路难》等.第二,以古代和外国的人和事为题材的”寄托小说”.这类作品的创作目的并不在于真实地展现古代的历史和外国的生活,而在于借此来抒发作家对现实的感慨,也具有明显的抒情特点,在精神上与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是一致的.主要作品有郭沫若的《牧羊哀话》、郁达夫的《采石矶》等.创造社作家的抒情风格的形成,既与他们心中的郁积无处排解有关,同时也与他们受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影响有关.在郁达夫的影响下,庐隐、冯沅君、王以仁等国内的一些小说作家,在”青春小说”的创作上,也表现出与创造社作家相同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写实小说的创作潮流外,形成了一个抒情小说的创作潮流.以诗歌著称的郭沫若也是创造社重要的抒情派小说家之一.他的《漂流三部曲》和《行路难》等,也表现出。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于1995年出版之后。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

2021/3/7
6
郭沫若的翻译美学贡献——“风韵译”
在《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一文中, 他指出我们相 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 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 许走转, 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 句应该应有尽有, 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 或先或后, 或 综或析, 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 为气韵起见可以自 由移易。
外国戏剧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戏剧创作的影响很大。 郭沫若学习和采用了外国戏剧大师借一段历史表现一个时代、借 古人之口说自己的话的方法; 他从外国戏剧中汲取了象征手法; 他 在戏剧结构和悲剧艺术方面, 汲取和发展了外国戏剧的某些长处, 学习借用了某些技巧, 如开场白和抒情独白的使用等, 并创作了革 命悲剧。郭沫若博采众长, 从各国戏剧大师的作品中汲取丰富营养, 形成独具一格的剧作风格, 成为一代戏剧大师。
2021/3/7
11
总结
郭沫若是我国一代文艺宗师。他的创作和
翻译在我国“五四”新文学、翻译文学及现代 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他的“处女媒婆” 论等曾招致了译界无数的争议与批评, 但瑕不 掩瑜, 这些并不能淹没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突 出贡献。总体来看, 郭沫若的翻译具有鲜明的 特色。毋庸置疑,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郭 沫若为我国现代文学、现代翻译文学都做出了 巨大贡献。
2021/3/7
9
郭沫若的戏剧翻译贡献
郭沫若的戏剧译著约有十一部, 其中大多是悲剧。如: 德国歌 德的《浮士德》、席勒的《华伦斯坦》; 爱尔兰剧作家约翰·沁孤 《悲哀之戴黛儿》、《西域的健儿》等, 郭沫若是第一个把它们 介绍到中国来的。在翻译的选材上, 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 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他总是选择那 些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 借以控诉吃人的剥削社 会; 他总是选择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 而且他对作家及作品总 能做出恰当的评价, 并不是一概而论。
国学大师 郭沫若

国学大师郭沫若1. 前言郭沫若(1892年11月15日-1978年3月15日),字秀峰,号馥丰,男,汉族,浙江绍兴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学者、历史学家和翻译家。
郭沫若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国学大师。
2. 早年生活和教育背景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优质教育。
他在绍兴的私塾和杭州的公立学校接受了初等教育。
后来,他考入了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他学习了一些文化知识,也开始了对古代文学和哲学的研究。
3. 文学成就郭沫若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受到广泛赞誉。
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
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他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他的作品以其文学价值和哲学思考而受到读者们的喜爱和赞颂。
郭沫若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神女》,这是一部以西藏为背景的长篇史诗。
他在这部作品中展示了对西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一。
此外,郭沫若还以他的诗歌作品而闻名。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如《长恨歌》和《临江仙·满红梨,满地春》,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4. 学术研究郭沫若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具有显著的成就。
他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并为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在中国古代诗词和历史文献方面的研究颇具影响力,他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郭沫若的研究领域涵盖了诗词、史学、哲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他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解读,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学术贡献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5. 文化推广工作郭沫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积极参与了一些文化活动,如古代文学讲座、诗歌朗诵会等。
他致力于向普通大众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试论译者的语言功底与文化素质——一从时下关于文理是否应分科的争论谈起

试论译者的语言功底与文化素质——一从时下关于文理是否应分科的争论谈起郭永生(西安财经学院文法学院外语系)摘要:本文从时下关于文理是否应分科的争论着手.论述译者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及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并特别强调译者只有多实践、多读书、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才能胜任艰苦的翻译工作。
关键词:文理分科之争;译者;语言功底;文化素质2009年2月6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yr作小组办公室发布公告.就四个方面、20个重大教育问题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其中.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取消的问题最为引人关注。
公告一出。
议论纷纷,支持取消和反对取消的人数不相上下。
专家叫好。
学生叫累。
从网上看到这些不同的声音的时候。
我感想颇多。
姑且不论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的同题.但有一点倒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就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这是因为世界的大环境和我国教育发展的具体现状客观上要求任何学习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迎接新世纪所提出的各种挑战。
由此我联想到翻译.联想到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不但尊重翻译,也深知翻译一工作的甘苦。
……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更难。
”严复也发出过。
一名之力,旬月踯躅”的感叹。
可见好的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勤奋的学习。
长期的积累和大量的实践。
要胜任翻译工作.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必须具备至少两种素养:扎实的语言功底及广博的文化知识。
一、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扎实的语言功底表现为对英、汉两种语言正确的理解和纯熟的运用能力.是从事翻译最基本的条件。
英语不精。
不可能正确理解以英语为原作的思想内容,更谈不上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神韵色彩和思想脉络。
试举一例如下:.11l i8hrge body of m e n had m et o n t he pr evi ous ni g ht, despi t e t he el em e nt s w hi c h w ere oppos ed t o t hem,a hea vy r ai nf al l i ng t he w hol e of t he ni ght a nd dr enc hi ng t hem t o t he s kin.该句有人译为“这一大群人头天晚上还是聚到了一起.尽管老天与他们作对.整夜下着倾盆大雨,大家被淋得浑身透湿。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可不知的大家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专著提出“善译”,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严复:原京师大学堂校长,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翻译了《原富》、《法意》、《天演论》。
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纾:不会外语的奇人,却掀起了五四运动翻译的狂潮。
与王寿昌合译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作品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贼史》《王子复仇记》《快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分别是《雾都孤儿》《哈姆莱特》《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3岁到英国读书精通11种语言,人称“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获文、哲、理、工、神等13个博士学位,英译《论语》、《中庸》、《大学》,对外国作品过分意译,尊之者称其怪杰毁之者称其怪物。
此狂儒与托尔斯泰通信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
《共产党宣言》的纲领部分,就是他在1906年夏译成中文登在《民报》上的。
他还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即现在人们熟知的《物种起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编译了《德华辞典》等书,翻译过席勒的《威廉退尔》还有《法兰西革命史》一书。
陈望道:翻译日文、英文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问世。
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成仿吾:翻译家、文学家,与郭沫若合译歌德、海涅等合著的《德国诗选》,与徐冰把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合译成中文。
关于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作者: 邱少明
作者机构: 铁道党校党建和基本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88
出版物刊名: 郭沫若学刊
页码: 24-28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期
主题词: 郭沫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翻译
摘要:一代学术大师郭沬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节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摘译和《神圣家族》的节译,他翻译的主体原因一是矢志修学储能,二是炽热理想情怀。
郭沫若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的价值意蕴一是具有很高的翻译学术价值,二是具有很强的理论宣传功效,三是加速自身迈向马克思主义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方法: 在具体的翻译方 法上,郭沫若主张“意译”和 “风韵译
郭沫若对于翻译素来是不赞成逐字 逐句的直译。他说:“逐字逐句的直译,终 是呆笨的办法,并且在理论是不可能的。 我们从一国文字之中通晓得一个作家的 思想,不是专靠认识他的字面便能成功的。 一种文字有它的一种气势。这在英文是 mood。我们为这种气势所融洽,把我们 的精神随着它抑扬张弛,才能与作者的思 想之羽翼载沈载浮。逐字逐句的直译,把 死的字面虽然照顾着了。把活的精神却 是遗失了。”
好 好 像 像远 点天闪远 着上着的 无的无街 数明数灯 的星的明 街现明了 灯了星
生平及作品
翻译观 作品赏析 我们的翻译观
郭沫若(1892~ 1978),现当代诗人、 剧作家、历史学家、古 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 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天性聪颖,从 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 习能力。通过长期的学习实 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 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 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 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 了一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 “桥梁”的道路。
在翻译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同时,郭沫若还将 “苏活古代文献生命,倡导古书今译”当作自 己翻译的另一个方向。他将古籍整理与学术 研究紧密结合一起,念念不忘让古代文献通 过自己的手再现风采。《<屈原赋>今译》、 《再生缘》前十七卷校订、《崖州志》校勘 等,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展示出郭沫若在 古籍整理方面的特色和成就。
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 译”,即指翻译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 义, 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 自然不许走转,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 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 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呆译,或先或后, 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 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郭沫若总结 出来的这一方法在翻译外国诗歌的时候 尤为适用。
Ode to the west wind
Driv my dead thoughts 请你把我沉闷的思想如 over the universe Like wither'd leaves to 像败叶一般吹越乎宇宙之外 quicken a new birth! 促起 一番新生 And, by the incantation 你请用我这有韵的咒文 of this verse, Scatter, as from an 把我的言辞散布人间好像从 unextinguish’d hearth 未灭的炉头吹起热灰火烬 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 Be through my lips to 请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 unawaken'd earth 警号
1947年,德国卡尔。马克思 的另一部理论著作《艺术的真实》 也由郭沫若翻译出版。除此以外, 《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新 时代》、《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 集》、《屠场》、《美术考古发现 史》、《煤油》、《生命之科学》、 《日本短篇小说集》等一大批国外 优秀作品都经郭沫若之手介绍到中 国,为当时中国文坛吹来一股清新 的空气。
As your hours do, and dry
Away,
Like to the summer's rain,
Never to be found again.
《 其中,以《管子集校》最有代表性。在 版本搜集、对勘下大功夫中,发现不同的版 本系统,同时尽可能无遗漏地网罗了以往校 释《管子》的诸家著述。全书写有2000余条 “沫若案”,总字数不下20万字。以校为主, 校注一体;校释与辨伪、断代结合;运用甲 骨文、金文、隶、草等新旧文字,并注入现 代经济学等学科思想,将《管子》一书的整 理推向新的高度。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哟, 阳春宁尚迢遥?
王译: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 用久等? 江译: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 吗?
Herrick 咏黄水仙花 --By Robert Herrick 郭沫若译 To Daffodils 美的黄水仙, Fair Daffodils, we weep to see 凋谢得太快, You haste away so soon; 我们感觉着悲哀; As yet the early-rising Sun 连早晨出 来的太阳 Has not attained his noon. 都还没有上升到天盖。 Stay, stay, 停下来,停下来, Until the hasting day 等匆忙的日脚 Has run 跑进 But to the even-song; 黄昏的暮霭; And, having prayed together, 在那时共同祈祷着, We will go with you along 在回家的路上徘徊。
We have short time to stay,
我们也只有短暂的停留, 青春的易逝堪忧;
As you we have as short a spring
As quick a growth to meet decay, 我们方生也就方死, As you, or anything. 和你们一样, We die, 一切都要罢休。 你们谢了, 我们也要去了,
主要作品:
马克思著名的理论著作《政治经济学批 判》;与钱君胥合译出版了德国小说《菌 梦湖》;1922年,他成功将德国著名学者 歌德的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译为 中文;1924年,他翻译了日本论文《社会 组织与社会革命》;1926年,英国著名诗 人雪莱的诗集《雪莱诗选》由他翻译介绍 到中国;1928年,他翻译了歌德的另一部 巨著《浮士德》第一部;同年,创造社出 版了他的《沫若译诗集》,美国小说《石 炭王》也在这一年由他翻译出版;1935年, 俄国列· 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经郭沫若之手翻译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