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合集下载

鲁拜集郭沫若译文[001]

鲁拜集郭沫若译文[001]

鲁拜集郭沫若译文鲁拜集是法国诗人泰奥菲尔·戈波的诗集,而其中的《鲁拜颂》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曲抒发了诗人对美丽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而在鲁拜集的中文译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国著名诗人郭沫若带来的精彩译文。

郭沫若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学者和政治家。

他曾耗费多年时间将戈波的《鲁拜颂》译成了中文,为中国读者带来了波澜壮阔的诗篇。

这篇中文译文生动而全面地再现了戈波的原作,同时融入了郭沫若自己的创作风格,使得整个诗篇更加耐人寻味。

诗中所描绘的鲁拜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人物,他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激情。

他通过航行探索未知的海洋,寻找自由与美丽的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依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这种追求的执着和勇气令人钦佩,也启示着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不应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

译文中,郭沫若通过鲁拜的冒险探险,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他探索了人类对于美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束缚。

这种思考引导着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命运和追求。

郭沫若的译文中,也融入了他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他通过鲁拜的探险,表达了对创作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他笔下的诗句和形象通透而生动,如同诗人的心灵与读者交流,与读者共同体会和感受诗歌的力量。

因此,郭沫若的译文不仅仅是将泰奥菲尔·戈波的诗歌呈现给中国读者,更是借助翻译的力量,将诗歌的美丽、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

这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承植和启发,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体验。

总之,郭沫若的《鲁拜集》译文既忠实地再现了戈波的原作,又融入了他自己的创作风格,使得整个诗篇在中文译文中焕发出夺人心魄的魅力。

这个译文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不仅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戈波的作品,更引导着读者思考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英汉翻译——郭沫若

英汉翻译——郭沫若

议贯其文,情满其篇
郭沫若笔下的散文,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古今中外优秀散 文作家的这一传统,而且他还把议论和抒情这两种表现手 段的功能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使他的散文作品达到了 写人叙事即议、写景状物即情的程度。 感情纯真而自然的流露,是郭沫若散文的又一大特色。 郭沫若的抒情散文,有的是对故乡自然风光的描绘,有的是 对祖国山河的抒情,有的是对慈母的情思,有的是对挚友的 怀念,有的是对中华优秀儿女的赞颂,有的是对战地的缅怀, 有的是对现实的感慨。郭沫若的故乡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所谓‚绥山毓秀,沫水钟灵‛。
《路畔的蔷薇》 Wayside Roses
清晨往松林里去散步,我在林荫路畔发见了一 束被遗弃了的蔷薇。蔷薇的花色还是鲜艳的,一 朵紫红,一朵嫩红,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 几分血晕。 Rambling through a pine forest early in the morning, I came across a bunch of forsaken roses lying by the shady wayside. They were still fresh in color. One was purplish-red, another pink, still another a sickly ivory-yellow slightly tinged with blood-red.
Forsake: 抛弃,遗弃,离开。与abandon 和desert相比较,其文学色彩较重 。 ‚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几分血晕‛ 译为a sickly ivory-yellow slightly tinged with blood-red,其中sickly作 ‚病态的‛解。又,ivory-yellow和 blood-red的结构都是‚实物颜色词+基本 颜色词‛,为英语颜色词的常见形式。

郭沫若翻译

郭沫若翻译

郭沫若翻译
郭沫若(1892-1978)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文化名人、翻译家和美术家。

他以其翻译作品的精准和翻译风格的独特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郭沫若翻译的一篇700字的作品。

《红色的娘子军》
红旗飘扬在高山上,
明媚的早晨,美丽的地方。

五彩斑斓的旗帜与红色的娘子军一起扬起,
英姿飒爽的战士们排成一排。

娘子军闪着亮丽的光芒,
像一团儿火焰在山谷中燃烧。

她们奋勇前进,毫不畏惧,
向敌人进攻,战胜黑暗。

哪怕是激烈的战争,她们也能战胜,
哪怕是战场上,她们也能生存。

她们从不退缩,永不退却,
为了自由,为了和平,为了我们的国家。

红色的娘子军,你们是光荣的,
你们是中国的希望。

勇敢地战斗,保卫祖国,
谁敢侵犯我们,就让他尝尝苦头。

祖国的花朵,你们是最美的,
勇敢的精神,你们是最纯洁的。

即使是死亡,你们也不畏惧,
为了祖国,你们愿意牺牲。

红旗飞扬在高山上,
美丽的娘子军在前进的路上。

中国的儿女都自豪地说,
“红色的娘子军,我为你自豪!”
以上是郭沫若翻译的一篇700字的作品。

他用简洁、明快、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红色娘子军的英勇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

他的翻译兼具准确性和生动性,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情感感受。

郭沫若的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对中国文学和翻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郭沫若——翻译家(英语系学生原创)使用请注明转载

郭沫若——翻译家(英语系学生原创)使用请注明转载
郭译: 愈近黄昏, 暗愈暗, 静愈静, 每刻每分, 已入夜境。 张佐堂译: 淡了, 暗了, 喧嚣散了, 不经意, 夜色已然漫了。
Guo's translation works
• 1921年,郭沫若翻译出版卡尔〃马克思著名的理论著作《政 治经济学批判》; • 1922年,他将德国著名学者歌德的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 恼》译为中文; • 1924年,他翻译了日本论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 1926年,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集《雪莱诗选》由他翻译介 绍到中国; • 1928年,他翻译了歌德的另一部巨著《浮士德》第一部;美 国小说《石炭王》也在这一年由他翻译出版; • 1935年,俄国列〃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经郭沫 若之手翻译到中国; • 1947年,德国卡尔〃马克思的另一部理论著作《艺术的真实 》也由郭沫若翻译出版。 • 除此以外,《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新时代》、《爱尔兰 约翰沁孤戏曲集》、《屠场》、《美术考古发现史》、《煤油》 、《生命之科学》、《日本短篇小说集》等一大批国外优秀作品 都经郭沫若之手介绍到中国,为当时中国文坛吹来一股清新的空 气。
日 本 妻 子 —— 佐 藤 富 子
妻 子 于 立 群
——
郭沫若纪念馆
坐落在北京市前海西街 18 号。纪念馆为中西合 璧的庭院式四合院建筑。郭沫若先生在这里渡过了他 一生中的最后 15 年。
Thank You!
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 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 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Gifted Translator
——郭沫若
翻 译 成 就
文 生 学 平 成 就
Youth
Teenager Middle age

初中语文文摘文苑郭沫若翻译浮士德

初中语文文摘文苑郭沫若翻译浮士德

郭沫若翻译《浮士德》1927年11月,上海窦乐安路(今多伦路201弄89号),一条寻常巷陌,一座坐东朝西的二层小楼,是那种落地长窗加红漆木板的格局,环境寂静。

楼前有一棵香樟树,投下淡淡的疏影。

就在这座小楼的二楼,一个面目清癯、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正在一张书桌上挥笔疾书。

这个中年人,就是诗集《女神》的作者郭沫若。

对于郭沫若多伦路旧居的认定,还费了一番周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任虹口左联纪念馆副馆长的张小红请来郭沫若与日籍夫人安娜所生儿子郭博,帮助寻找这座旧居。

郭博热情地陪小红一同去多伦路,一间间房子辨认。

70多岁的郭博还保存着童年的记忆,当走到201弄89号门口处,他停了下来,指着这栋房子说:“就是这座。

”此刻,郭沫若抬起头,望了望窗外,“真静啊!”他轻轻说了一声。

因为参加南昌起义被国民党政府通缉,从烽火连天的战场撤出后,在一位农会主席的帮助下,他先去了香港,然后转道至上海,隐身于窦乐安路。

对于这段历史,在郭沫若传记与年谱中所记是一致的。

但张小红《郭沫若在虹口》一文却提出了不同的说法。

据郭博对张小红说,南昌起义失败后,父亲被敌人打散到山里转不出去,此时遇到一位认识他的流氓,万幸的是此人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崇拜郭沫若,非常仗义地一路跋山涉水,护送郭沫若到上海。

郭沫若风尘仆仆赶到虹口公共租界,到北四川路内山书店找到老板内山完造。

经内山完造介绍,租住了窦乐安路的房子,左邻右舍均为日本人,便于隐蔽。

郭沫若在此过起了半潜居的生活。

接着,又将夫人安娜和孩子们接来同住。

此时,他掸去身上的硝烟味和灰尘,怀着走上另一个战场的心情,在夫人安娜的鼓励下,从箱子翻出安娜为他保存的《浮士德》第一部(即上半卷)译稿(10年前曾花了他整整一个暑期翻译),开始整理、润色、补译。

翻译歌德这部积60年生活经验写成的皇皇大著,郭沫若是有准备的。

年轻时,他翻译过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译作出版后,他创作的题诗传诵一时:“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洁至纯……”这次是中国名诗人翻译德国大诗人的诗作,他以诗人敏锐的艺术感觉,把自己10年间经历的风雨沧桑融合进去,尽展胸中丘壑、笔底波澜,译作洋洋洒洒,文采飞扬,音乐节奏好,句子韵味足,极富表现力。

郭沫若翻译思想与作品评析

郭沫若翻译思想与作品评析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
-
一株树,他的饥渴的嘴
吮吸着大地的甘乳。
-
一株树,他整日望着天
高攀着叶臂,祈祷无语。
-
一株树,夏天在他的发间
会有知更鸟砌巢居住。
-
一株树,白雪躺在他胸上,
他和雨是亲密的伴侣。
-
诗是我辈愚人所吟,
树只有上帝才能赋。
THE OUTCAST(冥冥)By A.E --郭沐若译文
Sometimes when alone
Winter moon《冬月》By Evelyn Scott郭沬若译
冬月
初月如银钩,
吹过冰岩沼;
如钩初月白,
吹渡寒郊草。
-
Winter moon
By Evelyn Scott伊夫林.斯科特
-
A little white thistle moon
Blown over the cold crags and fens;
地板也不怕冷。
门户就是半开着,
也不怕有甚眼睛。
-
哦,种地回来的人们!
请把脚步放轻,放轻。
玛莉亚要把青披衫,
盖上宝宝的身!
Trees-- By Joyce Kilmer树郭沬若译(17)
I think that I shall never see

浅析郭沫若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译介

浅析郭沫若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译介

浅析郭沫若对 日本马克思主义经典 《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的译介

中 图分 类 号 : H 3 1 5 . 9

李海 振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3 ) 1 1 一 O 1 1 5 — 0 3
( 西 南交通 大 学外 国语 学院 日语 系 四川 ・ 成都 6 1 0 0 3 1 )
向马克思 主义 “ 转换” , 并且 多数学者认 为郭沫若思 想的“ 转
识 和理解其在历史变革 中的艰难和 可贵 ,并客观地评价该
换” 与其 翻译 日本 学者河 上肇 的《 社会 组织 与社会 革命 》 有
直接的联系 。虽然 , 郭沫若的世界观不可能因翻译 了一本 书 就发生 突变 ,然 而不可否认该 书在郭沫若 的思想走 向成 熟 的过程 中起到 了关键作用 。那 么, 郭沫若为什么会选择翻译
1郭沫若 译 介《 社 会 组织 与社 会革命 》 的原 因
1 . 1爱国主义情结和积极的政治情怀 反封建 的民主主义思 想和对生活 的理 想追求一 直是郭 沫若前期思想 的主线 。在青年时代 , 他就追求资产 阶级新学 和 民主革命 思想 , 积极参加反清反帝 的爱 国学生运动 。日本
在“ 日俄 ” 战争 中的胜 利 , 向世界 展现 了明 治维新 “ 文 明 开 化” 的成果 以及近代化 的成功 。中国知识 分子们 看到 日本 学 习西方 ,富国强 兵的卓越成效便 纷纷 主张效 法 日本学 习西
文献标识码 : A

要 郭沫若于 1 9 2 4年 翻译 日本近代 马克 思主义 者河
在他流亡 1 3本期 间 , 当时正值国 内大革命 失败 , 革命处 于低

鲁拜集郭沫若译文

鲁拜集郭沫若译文

鲁拜集郭沫若译文
以下是为您生成的译文:
《鲁拜集》是 11 世纪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所作的诗集。

郭沫若
对其进行了翻译。

咱先瞅瞅这几句:“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 您
瞧瞧,这原文写得还挺有意境。

咱给它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来的时候
就跟那流水似的,走的时候就跟那风一样,都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也
不晓得最后到哪儿去啦!”
再看看这句:“飘飘入世,如水之不得不流,不知何故来,亦不知
何所终。

” 咱平常说话那就得是:“稀里糊涂地就来到这世上了,就跟
水不得不流淌一样,根本不知道为啥来的,也不明白最后到底能咋样。


还有这句:“人于宇宙间,何殊辕下驹,日为磨蚁行,终古常辛苦。

” 要是翻译成咱平常唠嗑的话那就是:“人在这宇宙当中啊,跟那
车辕下面的小马驹有啥区别?天天跟个小蚂蚁似的瞎忙活,从古到今
总是这么辛苦哟!”
您说这翻译得是不是挺接地气?就跟咱平常跟朋友唠嗑讲的话似的。

这样咱读起来也不费劲,一下子就能明白诗人想说啥。

郭沫若这译文啊,虽然原本是充满诗意的,但咱这么一翻,是不是感觉更亲近了?
反正我觉得这样的译文更能让咱普通人感受到诗歌里的那些个滋味儿,您觉得呢?。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

2021/3/7
6
郭沫若的翻译美学贡献——“风韵译”
在《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一文中, 他指出我们相 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 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 许走转, 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 句应该应有尽有, 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 或先或后, 或 综或析, 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 为气韵起见可以自 由移易。
外国戏剧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戏剧创作的影响很大。 郭沫若学习和采用了外国戏剧大师借一段历史表现一个时代、借 古人之口说自己的话的方法; 他从外国戏剧中汲取了象征手法; 他 在戏剧结构和悲剧艺术方面, 汲取和发展了外国戏剧的某些长处, 学习借用了某些技巧, 如开场白和抒情独白的使用等, 并创作了革 命悲剧。郭沫若博采众长, 从各国戏剧大师的作品中汲取丰富营养, 形成独具一格的剧作风格, 成为一代戏剧大师。
2021/3/7
11
总结
郭沫若是我国一代文艺宗师。他的创作和
翻译在我国“五四”新文学、翻译文学及现代 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他的“处女媒婆” 论等曾招致了译界无数的争议与批评, 但瑕不 掩瑜, 这些并不能淹没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突 出贡献。总体来看, 郭沫若的翻译具有鲜明的 特色。毋庸置疑,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郭 沫若为我国现代文学、现代翻译文学都做出了 巨大贡献。
2021/3/7
9
郭沫若的戏剧翻译贡献
郭沫若的戏剧译著约有十一部, 其中大多是悲剧。如: 德国歌 德的《浮士德》、席勒的《华伦斯坦》; 爱尔兰剧作家约翰·沁孤 《悲哀之戴黛儿》、《西域的健儿》等, 郭沫若是第一个把它们 介绍到中国来的。在翻译的选材上, 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 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他总是选择那 些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 借以控诉吃人的剥削社 会; 他总是选择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 而且他对作家及作品总 能做出恰当的评价, 并不是一概而论。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

总结
郭沫若在许多领域都很有天赋, 而且贡献卓著, 在翻译方面也是。郭沫若的一生与翻译结下了不 解之缘。他翻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使读者享受 到了西方的文学遗产, 了解了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 他们的思想、 愿望, 对民族思想文化的沟通起了 极大的作用。他对翻译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翻 译本身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人类活动, 因此有关翻译 的很多理论长期争论不休。就某个翻译家而言, 错 误和缺点在所难免, 郭沫若也不例外。总之,郭沫 若的翻译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他为我国翻译事业 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翻译创作论
创作论是郭沫若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郭沫若说: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 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甚至还可 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 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 翻译却要体验别 人所体验的生活。翻译工作者要精通本国的语文, 而 且要有很好外文基础,所以它并不比创作容易。 胡适 也认为翻译难于创作。郭沫若在翻译时, 遵循原文思 想,用自己的语言实现再创作。楼适夷说: 我们读郭沫 若的译作常常感到好像在读他自己的创作, 似乎根本 不存在两国文学界限, 因为他把原作的精神实质和艺 术风格融入自己的笔端, 进行了思想与艺术再创造。 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希望自己译出的成果成为一种 艺术品。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 翻译是种创造性的艺 术活动, 它的要求是严格的,而它的慰藉却又是甜蜜的。
在郭沫若看来译诗不必把原诗一字一字译出来应该把原诗看成一个整体不要纯粹地直译不太赞成直译只要不破坏原文的含义单词和句子的顺序都是可以移动不太赞成直译只要不破坏原文的含义单词和句子的顺序都是可以移动的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思想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乃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 作家,诗人和翻译家。郭沫若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对我国 的翻译事业作出了极其杰出的贡献。 他的翻译实践几乎与他 的创作同时开始。他的翻译实践从1919年翻译歌德的《浮士 德》开始,一直到1947年结束,历时约三十年的时间。

试论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贡献

试论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贡献

郭沫若学刊2019年第2期(总第128期)作品研究试论郭$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贡献董仕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天津300270)摘要:现代作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众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做出贡献作家当中,郭沫若尤为重要。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所作的贡献,一方面体现为对《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大部头理论著作的翻译,另一方面则体现为通过政论文章与文学作S正面宣传马克思主义。

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传播,是同自身的世界观改造与创造性系统哲学建构同步进行的。

郭沫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做出了'出贡献,其传播效果在同时代人以及后辈们的回忆与评价中可以得到印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郭沫若;翻译;文学;传播效果中国分类号:A1文献标识符:A文章编号+1003-7225(2019)02-0046-08曾彦修晚年回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思想变化轨迹时,认为使自己思想觉悟的关键人物是郭沫若、鲁迅、茅盾,他直言不讳:“我不是读马克思的东西觉悟的,我是读这些人的书觉悟的。

”而且他相信,这种情况应该是当时中国青年思想界的普遍现象:“说当时的青年,抗战前受了的马的,了,不。

很人,都读过郭老、鲁迅的书。

”①由可见,当马克思中国的问时,了关的外,现代的-而为马克思中国当中,郭沫若的学的思,为。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翻译郭沫若曾当时的国界“我听说的主义,的书呢。

只消多读东西的了。

”#这样的的,郭沫若马克思的,为马克思、的,这、国外报刊上的绍、评文章的马克思者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郭沫若的第一部马克思便是日政治济学河上肇的《社会组织社会革命》。

于河上肇,中国读者陌生,据日学者石川祯浩的统计,仅1919至1922年之间,被翻译成中文的河上肇的品已经有:《贫乏物语《VWXYZ 〈资〉》《共生_寄生生》《妇女漫谈》《VWXYZ社会主义Z的》《思索Z必_研究Z态度《VWXYZ唯物史》《劳动_资》《社会Z进化》《利己_利他》《资家的思想z—例》《vwxyz唯物史p关qr—考察》《盟怠业Z道德的批判p z》《资p见作者简介:董仕衍,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讲师。

关于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关于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本文为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课题“郭沫若之于马列经典著作:翻译、传播及认同”(重点项目,课题编号:GY 2013A 07)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4-07作者简介:邱少明(1971—),男,安徽六安人,中共铁道党校党建和基本理论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党建、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关于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邱少明(铁道党校党建和基本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88)摘要:一代学术大师郭沬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节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摘译和《神圣家族》的节译,他翻译的主体原因一是矢志修学储能,二是炽热理想情怀。

郭沫若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的价值意蕴一是具有很高的翻译学术价值,二是具有很强的理论宣传功效,三是加速自身迈向马克思主义之路。

关键词:郭沫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中图分类号:I 046文献标识符:A文章编号:1003-7225(2015)02-0024-05作为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殿堂的巨擘,郭沫若倾注毕生精力,为中华文明的翻译事业注入甘洌清泉。

在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方面,经典著作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年12月)、《神圣家族》(1936年5月)、《德意志意识形态》(1938年10月),其他有《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1924年,河上肇著)、《黑格尔式的思辨的秘密》(1936年,马克思著)等。

而且,郭沫若差点儿翻译《资本论》①。

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不仅极大提升了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加速迈向马克思主义之路,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大众化以及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文学的建立发展,均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具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郭沬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况(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节译撰写于1857至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乃马克思首部正式公开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经典,由柏林敦克尔出版社1859年6月出版,全书涵盖三部分,即《序言》《商品》《货币或简单流通》。

郭沫若的翻译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1924--1926)

郭沫若的翻译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1924--1926)

作者: 刘奎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现代中文学刊
页码: 15-2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郭沫若 马克思主义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新时代》 《孤军》
摘要:郭沫若因译介日本学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而转向革命,这几乎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对郭沫若在翻译和后续的论争中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则缺乏较为细致的研究。

本文认为郭沫若在1924年所翻译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与《新时代》应结合起来考察,河上肇对马克思的阐释为郭沫若提供了理论视野,但郭沫若对河上肇的接受却有一定的限度;屠格涅夫的小说为郭沫若提供了成长的镜像,他借此提前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认同;而郭沫若所介入的社会问题论争,则让他的理论构想逐渐清晰: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即借助于日本的媒介最终选择了俄国的列宁主义。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近现代:毛泽东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译文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自从风雷震动了大地,白骨精便从白骨堆中衍生了出来。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唐僧虽是个受迷惑的糊涂人但是还能教育争取,妖精是鬼怪将必然带来灾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孙悟空奋勇挥起金箍棒,从此天地澄清,万里无尘。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今天我们要欢迎孙悟空这位齐天大圣,只因为妖魔重新又到来。

注释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一从:自从。

精生白骨堆:指的是白骨精。

《西游记》中说白骨精是从白骨堆衍生出来的。

僧是愚(yú)氓(méng)犹可训,妖为鬼蜮(yù)必成灾。

僧是愚氓犹可训:僧指的是唐三藏,或者称作唐僧。

愚氓:是蠢人的意思,这里指受迷惑的糊涂人。

训:教育,争取。

鬼蜮:鬼怪。

蜮:传说是一种害人的妖虫,能含沙射人,射着人的影子都能使人生病,“含沙射影”成语便出于此,鬼即“为鬼为蜮”,出自《诗经》,指鬼怪的阴险善变,作恶多端。

有时不作正面攻击而侧面伤人。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金猴:孙悟空。

千钧: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相当于十五公斤,千钧:不是实指,言其极重。

玉宇:宇宙。

埃:尘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赏析本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是采用借喻等手法,形象地揭示出写诗的目的,蕴意丰富,很有吸引力。

诗词语言精练,比喻恰当,想象丰富,寓意深刻。

首联这两句诗,借用神话小说的内容,写白骨精的生成。

用这一生动而形象的比喻,科学地概括了一百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规律。

“一从”和“便有”两个词相呼应,强调出两个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自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风暴雷霆之后,就产生出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势力,这些就像从一堆腐朽的白骨中化生出妖精来兴风作浪一样。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翻译中英双语对照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翻译中英双语对照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翻译中英双语对照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翻译:外国语学院何正国Market in the SkyStreet lights faraway turned on,Like countless stars shining.Stars in the sky appear,Like numerous streetlights.I assume in that dimly discernible sky,Certainly there is a beautiful market.Items on display in the streets,Certainly are exotic, not found in our world.Look, the shallow Milky Way,Certainly it can't be wide.I assume the Cowherd and his Girl Weaver separated by the riverCertainly can meet with the magical ox's helpI assume they, at the moment,Certainly are strolling in the Sky Street.Do not believe me? Just see that meteor.It is the lantern they walking with.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毛主席《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毛主席《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毛主席《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毛泽东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注释:【1】郭老:指郭沫若。

【2】祖龙:指秦始皇帝。

【3】秕糠:秕子和糠,均属糟粕。

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4】十批:《十批判书》,郭沫若从1943年中至1945年集中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庄子的批判》、《荀子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家的批判》、《韩非子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后分别结集为《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

这些观点自发表以来,在历史和思想史、哲学史等学术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和争鸣。

作者特别声明,他反对不加分析而笼统地表示反对或赞扬的主观主义或公式主义的态度。

他认为自己是以人民为本位的道理历史地进行批判的,“合乎这种道理的便是善,反之便是恶”。

作者说他之所以比较推崇孔子和孟子,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在各家中,比较富于人民本位的色彩,没有达到后代儒者那样下流无耻的地步。

作者对初期法家也是肯定的,而对韩非的“法术”、“君主本位”思想和秦始皇的“极权主义”则持否定态度,并进行了尖锐的贬斥。

书中对一些具体人物的思想、历史作用的大胆评论未必精当,学术界至今争论不已。

【5】子厚:柳宗元,字子厚;文王,周文王作品赏析:这首诗之所以写给郭沫若,是因为郭老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写的《十批判书》里面,称赞孔子“是顺应着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

毛泽东不赞同这个观点。

对秦始皇历来遭受非议的“焚书坑儒”之事,毛泽东也多有辩护。

这些,他都写进了诗中。

在他看来,孔儒们常常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则不尽然。

除了在文化教育上有些建树外,在事功上却常常说些空话。

历朝历代的王公国戚个个都在打儒家和孔子的“仁义道德”旗号,而真正为民谋福利和与民同甘共苦者,少之又少。

浅析郭沫若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译介

浅析郭沫若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译介

总第239期2013年4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239April 2013(B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的科研项目“郭沫若马克思主义经典译介研究”(批准号为GY2010C0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罗鹏(1982—),女,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日汉互译;李海振(1977—),男,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日汉互译。

摘要郭沫若于1924年翻译日本近代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开始,译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虽然,郭沫若的世界观并非因译介该书而发生突变,但可以说此书的译介是郭沫若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本文从重读基本史料出发,立足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探讨郭沫若译介《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各种原因,充分认识和理解其在历史变革中的艰难和可贵,并客观地评价该书的译介对郭沫若自身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郭沫若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A Brief Analysis of Guo Moruo 's Translation of the Japanese Classic of Marxism "Social Organization andSocial Revolution"//Luo Peng,Li HaizhenAbstract Since his translation of modern Japanese Marxist Kawakami Hajime's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Revolution"in 1924,Guo Moruo had translated many classics of Marxism.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did not suddenly change Guo Moruo's outlook on the world,but it is a symbol that Guo Moruo's ideology became mature.Starting from a re-reading of basic historical da-ta,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Guo Moruo's trans-lation of this book from different angles,fully explores its difficul-ty and value in historical revolution,and objectively evaluates its huge influence on Guo Moruo.Key words Guo Moruo;Kawakami Hajime;"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Revolution";Marxism郭沫若不仅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还是20世纪著名的翻译名家。

郭沫若翻译思想与作品评析

郭沫若翻译思想与作品评析
-
George William Russell --Irelandpoet and painter. birthed in 1867, died in 1935.Pen name AE from Greek AEon(forever),him to once actively attend literature renew in Ireland movement in the beginning of 19 centuries. Pleased read thatGreecephilosopher Plato, American philosopher and poet Emerson etc work,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m,
In what furnace was thy brain?
What the anvil? what dread grasp
Dare its deadly terrors clasp?
When the 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
And watered heaven with their tears,
灭却彼玄妙。
-
爱情与生命,
大限终难逃,
天君冥冥中,
唯一次依靠。
-
艾.野—爱尔兰诗人及画家。生于1867年,卒于1935年。本名乔治.威廉.罗索(George William Russell),笔名AE亦作A。E,取自希腊语AEon(永恒)。他曾积极参加十九世纪初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喜读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美国哲学家及诗人爱默生、英国诗人布莱克、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作品,并受他们的影响,他热爱祖国,致力于改革爱尔兰农村生活,同时又是泛神论的神秘主义者。他的诗简洁明彻,和叶芝一起被誉为爱尔兰诗坛的双壁。

郭沫若精选集-第十四章

郭沫若精选集-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Lobenicht的塔一1787年的初夏,老教授康德已经满了六十三岁了。

这是他《第一批判书》出版后的第七年,他正在从事于《第二批判书》的写作的时候。

在这时候康德教授已经买了一座房子,在奎涅司堡(Konigsherg)城外的公主街(Prinzessin St.)上。

房子是古风的两层楼的建筑,总共有八间房舍。

楼下是大厅、厨房和女仆的居室;楼上,一边是寝室和食堂,一边是书房和会客室。

还有一间屋顶小房,便是老仆朗培(Lampe)的住处了。

二康德教授在好些年辰以前,便把日常生活定来如象数学方程式一样规整了。

他十点钟就睡,五点钟起床,夜间只睡七个钟头。

在他起床之前十五分钟,老仆朗培定要来叫醒他;他不起床时,朗培是不能离开他的床边的。

这一天清早,正是四点四十五分的时候,老仆朗培从屋顶小房走下,走进了康德教授的寝室里来,寝室正中安放着一张寝床,床畔有一个放灯台的小桌,放衣服的木橱,除此之外四壁都堆着些书籍。

东面唯一的一垛玻璃窗,玻璃已经污秽成半透明体了。

灯火已经熄灭,室里的空气是异常滞郁。

朗培走到床前,用手把蚊帐卷起来,一个正三角形的颜面侧睡在枕上,枕边展放着一本书,是卢梭的有名的小说《爱米尔》(Emile)。

--“先生,先生!起床的时候了!”朗培叫了起来,但是他的主人不动。

他只得又叫了几声,只是他的主人从鼻孔里哼了一下,打个翻身又转向后面去睡着了。

朗培没法只得用手去推动他,好容易才把他主人推醒了;但是等他抬起半身来,搓了搓眼睛,接连打了几个哈欠之后,又倒下去了。

--“不行,不行!你今早会搅迟,你会自己破坏了你的规则。

”--“今早饶我一次罢,我是没有睡足,我昨天晚上读了《爱米尔》,弄到十二点后才睡了。

”--“不行,不行!你不守你自己的规则,我不能不遵守你的命令。

”康德没法,只得起了床来,蹑着拖鞋,便走出房门去了。

朗培在他背后替他开了窗门,流通空气。

三康德嗜读《爱米尔》并不是徒作消遣;这部书在他的精神上要算是重生的父母呢。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思想ppt课件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思想ppt课件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思想
-英语1094
;.
1
生平简介
郭沫若 (1892 - 1978) , 四川乐山人 , 原名郭开贞 , 中国现代文学家 ,诗人 ,翻译家 .他也是创造社 的 领军人物 , 在文学创作和翻译方面都为创造 社, "五四"新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重大 贡献 .郭沫若 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是从 "五四"前夕开 始的 .大约在 1917 年左右 , 他就开始从英文翻译 泰戈尔 ,海涅等人 的诗歌 , 这是他翻译实践的起 点.
;.
2
他精通日 ,德 ,英等国文 字译作颇为丰富 , 如《浮士德》 《少年维特之 , 烦恼》 《雪莱诗选》 《战争与和平》 《血路》 《政治经济学批判》《茵梦湖》 等 .郭沫若不但在翻译实践方 , 面硕果累累 , 在翻译理论方面 也颇有建树 , 他的翻译思想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其文艺思想 相似 ,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也有一个发展及转变的过程 。
;.
6
郭沫若对重复译问题的看法 在如 何看待重复译的问题上 , 郭沫若持宽容 态度 .他认为译者各有所长 , 译文各有 千秋 ,不同的译本可 供不同读者自由选 择 .他坚决反对翻译上的专卖行为 . 郭 沫若认为 "翻译不嫌其重出 , 译者各有 所长 , 读者尽可以自由选择 .
;.
7
Thank You
;.
3
其翻译思想的转变过程
1) 萌芽期 ——"五四"时期 , 从翻译介绍德国作家 歌德的作品开始 ;
2) 发展期 — — 1924 年流亡日本到 40 年代末, 从翻译介绍日本马列主义经济学 河上肇的《社会 组织与社会革命》开始 ;
3) 成熟期 —— 建国后,三个阶段中,以第二阶 段翻译的作品 最多 , 涉及的面也最广 , 尤其是 完成了《浮士德》和《战争与和平》两部文学巨 著的翻译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课题“郭沫若之于马列经典著作:翻译、传播及认同”(重点项目,课题编号:GY 2013A 07)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4-07作者简介:邱少明(1971—),男,安徽六安人,中共铁道党校党建和基本理论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党建、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关于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邱少明(铁道党校党建和基本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88)摘要:一代学术大师郭沬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节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摘译和《神圣家族》的节译,他翻译的主体原因一是矢志修学储能,二是炽热理想情怀。

郭沫若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的价值意蕴一是具有很高的翻译学术价值,二是具有很强的理论宣传功效,三是加速自身迈向马克思主义之路。

关键词:郭沫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中图分类号:I 046文献标识符:A文章编号:1003-7225(2015)02-0024-05作为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殿堂的巨擘,郭沫若倾注毕生精力,为中华文明的翻译事业注入甘洌清泉。

在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方面,经典著作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年12月)、《神圣家族》(1936年5月)、《德意志意识形态》(1938年10月),其他有《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1924年,河上肇著)、《黑格尔式的思辨的秘密》(1936年,马克思著)等。

而且,郭沫若差点儿翻译《资本论》①。

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不仅极大提升了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加速迈向马克思主义之路,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大众化以及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文学的建立发展,均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具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郭沬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况(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节译撰写于1857至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乃马克思首部正式公开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经典,由柏林敦克尔出版社1859年6月出版,全书涵盖三部分,即《序言》《商品》《货币或简单流通》。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的20余天,为即将着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撰的“总的导言”。

1930年5月,郭沫若正式译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一节,冠以《经济学方法论》登载于《社会科学讲座》第1卷(1930年6月出版)。

接着,郭沫若耗时大半年,于1930年12月译完《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年12月交上海神州国光社付梓,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个中译本②。

该译本涵括三部分,即马克思1859年序言,资本一般,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

在1932年5月出版的《读书杂志》《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专号第1卷(王礼锡、陆晶清主编)上,《政治经济学批判》郭沫若译本被专门广而告之:“本书的译文,忠实流畅,郭先生译此书时,尤特别审慎。

排列格式,一依原样,并经郭先生亲身校对,绝无错文错字,读者一读便知。

”[1]该译本1946年由上海郭沫若学刊2015年第2期(总第112期)翻译研究*群益出版社再版,到1951年4月已发行至第6版,印数达13500册。

郭沫若后来忆道:“我也翻译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书都经王礼锡的接受,由神州国光社出版。

前一书出版时把我写的一篇序言丢掉了,后一书一直被积压着,是在抗战期才出版了的。

”[2](P368-369)(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摘译民国时期,我国学者译介《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有三种范型:一是摘译若干段落,像高语罕遵循河上肇《辩证法经典》为底本而节译《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之若干段落;二是摘译章节,像郭沫若遵循梁赞诺夫主持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一卷)(系MEGA1)为底本摘译出《费尔巴哈》一章,以及周建人遵循英国劳伦斯与威沙特公司出版的阿多拉茨基版本的英译本为底本,摘译出《费尔巴哈》一章;三是转译、述评与阐发,像章克标对《费尔巴哈》一章之“名著精髓”式的转译及阐释。

自译介的源头勘正,我国学者译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版本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一为日本渠道,像高语罕;二为欧洲渠道,像周建人;三为苏联渠道,像郭沫若及荃麟。

1938年11月,上海言行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郭沫若于20年代末译就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出版时书名即《德意志意识形态》)。

郭沫若译就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内容涵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及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节译过程中,学术大师郭沫若首次亮出要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展文献学研究。

概言之,他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摘译,既深度契合当时紧张火热的抗战现实社会实际,又密切关联于当时文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的文艺观之学术辩论,还密切关联于当时文艺界关于文学新现实主义的论争。

比如,郭沫若在论及文艺之现实主义时,尤其呼吁文艺之真实性。

他一再声明,现实主义并非单纯的写实主义,必须深刻体悟到艺术之真实,其实较“现实的真实有时还要真实”[3](P85)。

(三)《神圣家族》的节译《神圣家族》的节译本《艺术的真实》是郭沫若1936年译就的,原题为《艺术作品之真实性》,1936年5月由东京质文出版社正式出版,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年3月将之作为郭沫若系列译著予以再版。

《艺术的真实》主要是《神圣家族》第五章之后内容,涵括八部分:抽象与具体性、思辨的方法之虚伪的自由、思辨的文艺批评之畸形的一例、布尔乔治浪漫主义文学之肯定的典型之暴露、被揭发了的“立场”之秘密等。

郭沫若《艺术的真实》翻译,底本是阿拉多次克德文版《马恩全集》第3册,纠错了日译本。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全称是《神圣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合撰于1844年9至于11月间,1845年2月于法兰克福出版单行本。

该书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合著的抨击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并阐发唯物史观的著作,还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文学力作和美学经典。

二、郭沬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主体分析(一)矢志修学储能从译者素质禀赋看,郭沫若不仅德文、日文、英文功底扎实,而且科学学养深厚,还兼具丰富的翻译知识、经验。

他1914年东渡扶桑后,便发愤攻读日文及科学知识,烈火一样的激情,如饥似渴,半年后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随后三年以及帝国大学四年,郭沫若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热情钻研各国语言及其他知识,夙兴夜寐。

他后来于《学生时代》里忆道:“三部的课程以德文的时间最多,因为日本医学是以德国为祖,一个礼拜有十几、二十个钟头的德文。

此外,拉丁文、英文也须得学习。

日本高等学校的功课,有一半乃至以上是学外国语,有第一外国语,第二外国语。

甚至向我们学医的人在第一德语、第二英语之外,还要学第三种拉丁语。

一个礼拜的外国语时间在二十二三个钟点以上。

”[4](P51)在东瀛,迫于生计,加之志存高远,渴求新知,郭沫若翻译了大量文学、美学等社会科学文献,这为他后来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炽热理想情怀青年郭沫若一腔热血,赤子情怀,逐步具有了强烈的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热望。

在创造社朋友鼎力相助下,1924年4月,郭沫若为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河上肇著)而专程再次漂洋赴日。

其实,他此时生活清苦,译书原想是挣钱家用。

但始料未及的是,此书刚刚译就,郭沫若精神立获“涅槃”,当即“顿悟”而“大清明”。

他于《创造十年续篇》里吐露:“我最初来此的生活计划,便是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我对于这书的内容虽然也并不能十分满意,如他不赞成早期的政治革命之企图,我觉得不是马克思的本旨。

但我译完此书所得的教益殊觉不鲜!我从前只是茫然地对于个人资本主义怀着憎恨,对于社会革命怀着信心,如今更得着理性的背光,而不是一味的感情作用了。

这书的译出在我一生中形成了一个转换期。

把我从半眠状态唤醒了的是它,把我从歧路的彷徨里引出了的是它,把我从死的暗影里救出了的是它。

我对于作者非常感谢,我对于马克思、列宁非常感谢。

”[4](P205)《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翻译之后,郭沫若便彻底摒弃了日本留学时期内化的泛神论思想,正式开始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宇宙观。

从此,他便“从文艺运动的阵营里转进到革命运动的战线里来了”(《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序》)。

该书甫一出版,便迅速于国内传播开来,备受众多进步青年喜爱,也让执政者感到恐惧,从而很快遭到封杀、停版,有的青年因读了该书而惨遭当局杀戮。

闻知此情此景,郭沫若悲愤万分,“中夜四五叹”,因此更坚定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信念和信仰,也更注重翻译的内容比选及质量保证。

1925年前后,朋友们动议郭沫若翻译《资本论》,这让他大为惊喜。

他后来动情回忆:“我当时感受着十二分的愉快,并且预定了一个五年译完的计划……如果能为译完《资本论》而死,要算是一种光荣的死。

”[4](P218-219)怀着助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在国内广泛传播并迅速中国化的强烈愿望和神圣使命,郭沫若毅然决然投身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和中国古代史研究之中,付出了大量时间、心血、智慧、情感。

1927年岁尾,郭沫若潜居上海日本租界,由周恩来安排准备乘船赴苏,行前突患严重的斑疹伤寒,几乎丧命。

1928年1月于日本人开设的医院养病期间,他开始刻苦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包括马克思《资本论》(日学者高畠译)、《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哲学的贫困》,列宁的《党对于宗教的态度》,斯大林的《中国革命的现阶段》,等等。

此时,郭沫若具有强烈的译介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动机和使命意识。

他在《跨着东海》里感叹并宣布:“中国现代化的普遍落后,连初步的科学知识,都还没有十分普及,在物质上虽然已经被外来的资本主义吮吸得几乎成了瘫痪,而在思想上却俨然横亘着一道难攻不破的万里长城。

一句老话,国情不同。

不是旧有的东西,不要说辩证唯物论,就是机械唯物论都是排斥着的。

要使这种新思想真正地得到广泛的接受,必须熟练地善于使用这种方法,而使它中国化。

使得一般的、尤其是有成见的中国人,要感觉着这并不是外来的异物……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已经有着它的根蒂,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正是循着那样的规律而来。

因而我的工作便主要的倾向到历史唯物论这一部门来了。

”[2](P330-331)三、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的价值意蕴(一)翻译的学术价值首先,郭沫若力倡翻译精当,译本非常忠于原著,对国人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具重要学术意义。

比如,郭沫若翻译《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之于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运动及发展原因理论,社会经济形态及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命运理论,无不译得准确、顺畅,不亚于今日之最新译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