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腰椎椎间融合翻修术-苏州大学附一院骨科-张亚峰-杨惠林-唐天驷-史勇-陈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出
✓ 若为型号偏小,更换大一号融合器重新置入并于 植入前在融合器的前方放置松质骨块
✓ 如果取出后骨性终板破坏及瘢痕形成较多,融合 器再次置入后稳定性差,行自体髂骨块植骨,并 加用椎弓根内固定
防止术后融合器移位的方法
✓ 注意保护椎体终板 ✓ 尽量少切除稳定结构 ✓ 选择大小合适的融合器,使椎间隙有足够的撑开,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 翻修术
苏州大学附一院骨科
张亚峰 杨惠林 唐天驷 史勇 陈亮
历史回顾
➢ 1933年,Burns,前路腰椎椎间融合(ALIF) ➢ 40年代,Cloward,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 ➢ 融合材料:自体髂骨块
L4、5滑脱,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椎间植骨融合
自体或同种异体移植骨块
➢ 容易吸收,术后沉降率高 ➢ 融合率低,易形成假关节 ➢ 术后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丢失率高
( Denis :100%,1989; Kumar:85% ,1993)
椎间融合器的产生
1988年Bagby设计的不锈钢篮子(stainless steel basket), 长30mm,直径25mm圆柱体,壁上有2mm小窗以利于新生骨长入
两枚融合器距离太近 发生碰撞,挤压,导致融合器松动,移位
两枚融合器不对称 摩擦力减小,初始稳定性差
内固定的使用
✓ 若满足了 “牵张-压缩”原理,可以不用内固 定
✓ 解剖型融合器由于初始固定力较螺纹型差, 一般需要加用内固定
✓ 多节段椎间融合最好加用内固定
除以上因素以外,界 面固定的稳定性还与终板 的处理,脊柱退变的程度 以及融合器的“预负载” (Preloading)有关
手术翻修取出移位的融合器,加用椎弓根内固定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融合器术后移位的翻修
一、是否需要翻修?
如果出现明显移位,则必须及时翻修: (1)有继续移位压迫神经的可能 (2)移位本身已经表明融合失败 (3)时间过长,融合器周围骨化将使处理困难
二、翻 修 方 法
✓ 瘢痕组织以及融合器压迫造成的神经根水肿、 粘连、固定使分离过程中易造成损伤
✓ 必要时再去除部分椎板和关节突以利暴露 ✓ 融合器必须用配套工具取出 ✓ 时间较长可峨嵋凿去除融合器周围的硬化骨后
椎间融合器的工作原理
牵张-压缩原理 (distraction-compression principle)
与融合器有关的并发症
✓ 融合器的沉降
融合器的设计 终板的处理 患者的骨密度
✓ 融合器的移位
常为向后突入椎管并形成压迫,是严重的并 发症,说明融合已失败,需再次手术翻修
融合器的移位
➢ 定义
随访中融合器向前或向后移位,可突入椎管
界面固定不稳定的原因
✓ 植骨种类
异体骨植骨比自体骨假关节形成率高
✓ 骨密度
BMD低者术后移位可能性大
✓ 稳定性破坏
切除过多稳定结构
✓ 融合器型号偏小
与终板接触面积小,融合效率低
椎间隙撑开不够 ,无法形成前柱和中柱 “牵张压缩”带,初始固定强度差
✓ 融合器的位置
位置偏后 生理前凸不能恢复,wenku.baidu.com定性差
再次手术,大一号融合 器重新植入
取出的椎间融合器
Case 2 男,52岁,PLIF术中照,显示融 合器距离太近
术后三个月摄 片显示两枚融 合器均向后突 入椎管
手术翻修取出其中一枚融合器,并加用椎弓根内固定
Case 3 PLIF术后三个月,融合器向后脱出
MRI显示融 合器突入椎 管形成压迫
达到“牵张-压缩”效果,获得良好的初始固定
✓ 两枚融合器平行放置并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碰撞 挤压
✓ 融合器放置必须有一定的深度,距离椎体后缘 >3mm,防止其向后脱出
✓ 多节段椎间融合加用椎弓根内固定
典型病例
Case 1 女,56岁,PLIF术后一周,融合器位置偏后
术后一月复查,融合器已向后移位突入椎管
➢ 原因
界面固定不稳定
➢ 后果
椎间假关节形成,可压迫硬脊膜和神经根
发生率
356例,移位11例(3.1%),Kuslich,1998; 67例, 移位2例 (2.9%) ,Elias,2000; 24例, 移位2例 (8.3%) , Hacker,1997; 83例, 移位1例 (1.2%) ,Diedrich,2001; 118例,移位3例 (2.5%) , 苏大附一院,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