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腰椎椎间融合翻修术-苏州大学附一院骨科-张亚峰-杨惠林-唐天驷-史勇-陈亮
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周壁破裂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2年随访详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第20卷 第47期 2016–11–18出版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November 18, 2016 Vol.20, No.47·研究原著·www.CRTER .org孙智勇,男,1983年生,江苏省高邮市人,汉族,2009年广西医科大学毕业,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脊柱外科的相关研究。
通讯作者:杨惠林,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省苏州市 215006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6)47-07076-07 稿件接受:2016-10-15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周壁破裂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2年随访孙智勇,钱忠来,朱晓宇,陈康武,皮 斌,杨惠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省苏州市 215006)引用本文:孙智勇,钱忠来,朱晓宇,陈康武,皮斌,杨惠林. 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周壁破裂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2年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47):7076-7082.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7.012 ORCID: 0000-0001-8655-1513(杨惠林)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椎体后凸成形:是在椎体成形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技术,在“C ”臂机透视下,经皮穿刺建立工作通道后置入可扩张球囊,在骨折椎体内形成空腔,使得骨水泥以高黏度、低压力的状态渗入椎体松质骨内;同时,球囊逐渐撑开压迫椎体内骨小梁使之形成相对致密的“骨壁”, 从而一定程度地封堵了骨水泥沿骨折裂缝和静脉丛渗漏的通道,因此椎体后凸成形较椎体成形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降低。
骨水泥治疗的具体机制:①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的凝固,释放聚合热,该过程会使痛觉神经末梢变性坏死;②骨水泥固化后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③脊柱力线部分恢复后,能消除骨折椎体内的异常应力;骨水泥渗透弥散入椎体骨小梁,减少骨折椎微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
下腰椎退变病变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的微创技术改良
下腰椎退变病变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的微创技术改良徐国康;苏棋;屠玉兰;罗金伟;陈飞【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7(027)003【总页数】5页(P218-221,封2)【关键词】下腰椎退变病;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微创;肌间隙;入路【作者】徐国康;苏棋;屠玉兰;罗金伟;陈飞【作者单位】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杭州311400;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杭州311400;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杭州311400;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杭州311400;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杭州311400【正文语种】中文后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仍是目前治疗退变复杂性下腰椎疾患的常规治疗术式。
由于手术时间长、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和暴露、术中拉钩对两侧椎旁肌肉的牵拉,造成患者术后较严重的组织水肿和炎性渗出。
同时椎旁肌肉去神经改变和萎缩变性是部分患者术后顽固性腰背痛[1-3]的主要因素。
我们对89例下腰椎退变病变患者施行常规开放TLIF(Con-TLIF)和微创改良TLIF(Mis-TLIF)两种手术方式,并对两组的手术情况和临床结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5年3月本院骨科下腰椎退变病变患者89例,随机分改良组53例,男24例,女29例;年龄41~77岁,平均(56.3±10.1)岁;病变部位:L3~4节段3例,L4~5节段37例,L5~S1节段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退行性不稳伴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域度滑移4例。
常规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39~69岁,平均(55.7±11.3)岁;病变部位:L3~4节段2例,L4~5节段27例,L5~S1节段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退行性不稳伴椎管狭窄症23例,腰椎域度滑移3例,椎间盘突出复发翻修1例。
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俞杭平;唐天驷
【期刊名称】《江苏医药》
【年(卷),期】2003(029)002
【摘要】@@ 椎间融合器(Cage)由Bagby首创,该手术被全美马外科中心定为马颈椎稳定的标准手术.
【总页数】3页(P131-133)
【作者】俞杭平;唐天驷
【作者单位】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
【相关文献】
1.聚合物颈椎椎间融合器研究进展 [J], 李丹;林永亮;张伟
2.颈椎锚定式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J], 李声灿;林飞跃
3.颈椎椎间融合器设计的历史沿革与研究进展 [J], 姜威;毛克亚
4.颈椎椎间融合器设计的历史沿革与研究进展 [J], 姜威;毛克亚;
5.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ROI-C与传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J], 侯建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路小开窗单B-Twin植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症
后路小开窗单B-Twin植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症【摘要】目的:探讨B-Twin(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在重度退行性腰椎问盘疾患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2007年2月至2009年6月对18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症患者,行后路―小开窗‖式腰椎间盘摘除同时并单B-twin植入椎间植骨融合术。
结果: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术后随访B—Twin在腰椎间隙植入融合良好,未发生松动和滑移现象,椎间融合。
结论:后路小开窗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后,B—Twin置入失稳椎间隙达到即刻稳定腰椎,维持/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弯曲,手术创伤小。
B—Twin为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膨胀后显狼牙棒状,稳定性好,无须钉棒系统辅助内固定,植骨量大,融合率高,本文认为它是目前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较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小开窗;B—Twin;植骨;融合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症为后路小开窗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禁忌症。
往往需行后路椎弓根钉棒和/或椎间融合术。
我院于2007年2月至2009年6月通过在‘小开窗’同时应用以色列B—Twin置入融合器治疗已有椎间隙改变及失稳患者1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作一初步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8例患者均为脊柱科住院病人,有不同程度下腰部疼痛和患肢放射性痹痛,以及不同程度足拇背伸肌力或跖屈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所有患者均辅以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双斜位x线片、腰椎间盘CT扫描、脊髓造影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半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而最终选择手术。
均为单间隙病变,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4~73岁,平均56岁;L4/5间隙12例,L5/S1间隙6例,术后进行6~28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
1.2治疗方法硬膜外麻醉后,患者俯卧于脊柱外科手术架上,常规消毒铺巾后,在患者病变腰椎平面棘突中线处开3.5 cm纵形切口,沿病侧显露至椎板间和小关节突,行C形臂X线透视定位,常规椎板间小开窗手术操作,减压完成后,用神经根拉勾将神经根拉向内侧,充分显露椎问盘,环锯切开腰椎问盘后侧纤维环和后纵韧带,髓核钳摘除腰椎问盘组织后,依次使用7号~11号槽刀扩大椎间隙及刮除上下椎的软骨板及椎间盘组织,生理盐水冲洗椎间隙。
前外侧减压及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
前外侧减压及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
徐杰;唐天驷
【期刊名称】《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018)006
【摘要】报告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13例,采用椎管前外侧减压及脊柱重建术治疗。
随访1年,除1例术前全瘫无变化外,其作12例Frankel均有至少1级改善。
结果提示:椎管前外侧减压对脊髓前方减压效果确切,脊髓损伤恢复率高;脊柱重建后内固定坚强,对脊柱远期稳定性也较好。
【总页数】2页(P635-636)
【作者】徐杰;唐天驷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206
【相关文献】
1.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对照研究 [J], 黄殿锋
2.前外侧减压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附30例报告) [J], 刘亚明;方龙川;沈学律;李子涛;沈立文
3.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 [J], 王琦;尚平;才忠民
4.探讨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对照分析 [J], 杨宝凯
5.前外侧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 [J], 王欢;王海义;吴振东;付勤;杨军;马兴为;安春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间隙入路单侧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
肌间隙入路单侧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
不稳症
沈爱东;周枫;张云庆;杨惠光
【期刊名称】《创伤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4(16)2
【摘要】采用微创后路单边椎弓根钉及椎间融合器治疗需行内固定融合手术的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28例.随访8 ~16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认为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单侧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方法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总页数】1页(P157)
【作者】沈爱东;周枫;张云庆;杨惠光
【作者单位】214400江苏,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脊柱外科;214400江苏,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脊柱外科;214400江苏,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脊柱外科;214400江苏,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脊柱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7
【相关文献】
1.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 [J], 华永均;王人彦;郭志辉;朱利民;陆建阳
2.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 [J], 刘军;崔孔蛟;朱超;张玉发
3.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 [J], 陈兵乾;薛峰;盛晓文;彭育沁;钱宇峰
4.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研究 [J], 李贤坤;谭志宏;洪海滨
5.症状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联合对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近期疗效观察 [J], 汪小军; 秦入结; 任春朋; 邱良; 孟非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置入脊柱内固定系统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修复腰椎退行性病:1年随访
置入脊柱内固定系统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修复腰椎退行性病:1年随访潘文明;杨金华;范胜利;张伟【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4(018)053【摘要】背景:传统的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存在诸多不足,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为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修复方案。
目的:观察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修复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在常熟第二人民医院行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0例,其中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例,Meyerding分型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14例。
观察患者融合前及融合后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的改善以及椎间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Cage下沉、移位。
患者融合后腰背痛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前目测类比评分为6.4±0.8,末次随访为1.1±0.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末次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26.5±1.2较融合前12.9±1.6明显改善,改善率为(83.9±7.9)%,其中优27例,良3例,优良率100%。
提示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扩大了适应证,贯彻了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的设计思想和微创理念,操作更加简单、安全,并发症更少,选择性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修复效果满意。
【总页数】5页(P8575-8579)【作者】潘文明;杨金华;范胜利;张伟【作者单位】常熟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江苏省常熟市215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对比观察 [J], 刘岩;宋正鑫;吴立君;毛英夫;卫力晋2.置入脊柱内固定系统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修复腰椎退行性病:1年随访 [J], 潘文明;杨金华;范胜利;张伟3.腰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能提高退行性病变腰椎的稳定性与植骨融合率吗? [J], 朱建炜;刘璠;张烽;董启榕;侍德4.脊柱微创通道镜下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分析 [J], 单小波5.自制微创拉钩辅助改良双侧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J], 谷艳超;朱凌;胡胜利;谢维;吉璐宏;严浩;陈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外侧植骨融合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评价
短篇论著后外侧植骨融合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评价石洋常楚杨璐江再旺王国栋施伯瀚摘要目的比较后外侧植骨融合(PLF )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PLI 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评价。
方法回顾2004年4月至2010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9例,其分为:PLF 组30例,行椎弓根器械固定后外侧融合;PLI F 组9例,行椎弓根器械固定椎体间融合。
分析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采用J O A 评分标准评价手术前后情况,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PLF 组和PLIF 组J OA 评分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PLF 组和PLI F 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6836389)m i n 和(316674770)m i n ,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56725742)m l 和(12666746570)m ,l 术后根性牵扯痛分别为1例(333%)和3例(3333%),随访时相对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411772)%和(8221269)%,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根性牵扯痛及随访时相对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组内术前和术后J OA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后外侧植骨融合与后路椎体间融合都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术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治疗结果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滑脱、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不稳等。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项基本技术。
在目前的研究中显示,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所有的融合技术均可以达到减轻疼痛,促进骨性融合的目的[1]。
然而不同的研究所报道的结果不尽相同[23],应用何种术式进行融合能够获得最佳疗效在临床上仍存在争议。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疗效。
椎弓根钢板治疗胸腰椎骨折存在的问题(附90例分析)
椎弓根钢板治疗胸腰椎骨折存在的问题(附90例分析)董天华;唐天驷;郑祖根;沈忆新;成茂华;华金明
【期刊名称】《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年(卷),期】1993(8)1
【摘要】椎弓根钢板系改良Roy—Camille钢板,作者报告90例治疗经验,具有手术创伤小,复位满意,内固定坚强,安全等优点。
但存在轴向撑开力不足,如对T_(8-10)、L_(4-5)骨折复位不满意,易发生螺钉折断、松动、椎弓根钻孔位置不当及继发性畸形等问题。
本文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
【总页数】3页(P16-18)
【关键词】椎弓根钢板;胸腰椎骨折;并发症
【作者】董天华;唐天驷;郑祖根;沈忆新;成茂华;华金明
【作者单位】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205
【相关文献】
1.可固化钙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附20例报道) [J], 孔晖
2.椎弓根钉槽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截瘫的研究 [J], 龙绍华;兰天露;李云峰;陆兰芬;张路灯;陆春
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附24例报告) [J], 王水;朱海涛;朱余龙
4.椎弓根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J], 张林峰
5.胸腰椎骨折的经椎弓根Dick钢板内固定(附7例报告) [J], 林维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朱若夫;杨惠林;王根林;王东来;唐天驷【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8(028)002【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疾患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颈椎疾病患者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进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1个月.41例患者均获良好骨性融合,固定节段稳定;1例患者术后并发顽固性低钠血症,最终死于呼吸衰竭,2例术后死于其他部位的转移癌.结论对于颈椎创伤及手术所导致的颈椎严重不稳,应用椎弓根内固定进行重建,可达到坚强的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及术后生理曲度的维持,是一种有效的重建颈椎稳定的方法.【总页数】2页(P310-311)【作者】朱若夫;杨惠林;王根林;王东来;唐天驷【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市立医院总部,骨科,江苏,苏州,2150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3+2;R683.205【相关文献】1.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 [J], 朱宏伟2.三叠转盘卡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 [J], 刘瑾;王素霞;黄杰;陈立启;谈敬忠3.颈椎后路双开门脊髓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分析 [J], 阎德强;李光磊;谢志军;赵成茂;张庆;关育忠;孙立民;张平4.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J], 张双喜;何相臣5.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 [J], 朱宏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内窥镜椎体融合术
经内窥镜椎体融合术
陆政峰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
【年(卷),期】2000(21)1
【摘要】随着内镜外科技术和椎体融合技术的发展,经内窥镜椎体融合术应运而生,包括经腹腔镜和经腹腔后内窥镜两种术式。
本文对此技术的产生、手术方式、手术指征、禁忌证和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总页数】3页(P4-6)
【作者】陆政峰
【作者单位】苏州医学院第四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
【相关文献】
1.内窥镜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围手术期护理 [J], 王咏梅;郑均;王芳
2.内窥镜下经直径22 mm Quadrant 通道行微创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效果观察 [J], 王博;杨群;王文孝;张锐;张德强;张哲美;吴涛
3.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与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患者应用效果观察[J], 高乾坤
4.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与开放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疗效比较 [J], 杨永波;朱振军;杨希望;史锐;周大凯;李慧宁
5.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J], 李佳;龚福太;孙晴;张宏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翻修术苏州大学附一院骨科张亚峰杨惠林唐天驷史勇陈亮
1933年,Burns,前路腰椎椎间融合〔ALIF〕 40年代,Cloward,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 融合材料:自体髂骨块
L4、5滑脱,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椎间植骨融合
自体或同种异体移植骨块
➢ 容易吸收,术后沉降率高
➢ 融合率低,易形成假关节
➢ 术后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丧失率高 ➢ ( Denis :100%,1989; Kumar:85
✓ 融合器的沉降
融合器的设计 终板的处理 患者的骨密度
✓ 融合器的移位
常为向后突入椎管并形成压迫,是严重的并 发症,说明融合已失败,需再次手术翻修
融合器的移位
➢ 定义
随访中融合器向前或向后移位,可突入椎管
➢ 原因
界面固定不稳定
➢ 后果
椎间假关节形成,可压迫硬脊膜和神经根
发生率
356例,移位11例〔3.1%〕,Kuslich,1998; 67例, 移位2例 〔2.9%〕 ,Elias,2000; 24例, 移位2例 〔8.3%〕 , Hacker,1997; 83例, 移位1例 〔1.2%〕 ,Diedrich,2001; 118例,移位3例 〔2.5%〕 , 苏大附一院,2002.
✓ 两枚融合器平行放置并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碰撞 挤压
✓ 融合器放置必须有一定的深度,距离椎体后缘 >3mm,防止其向后脱出
✓ 多节段椎间融合加用椎弓根内固定
典型病例
Case 1 女,56岁,PLIF术后一周,融合器位置偏后
术后一月复查,融合器已向后移位突入椎管
再次手术,大一号融合 器重新植入
融合器术后移位的翻修
一、是否需要翻修? 如果出现明显移位,那么必须及时翻修: 〔1〕有继续移位压迫神经的可能 〔2〕移位本身已经说明融合失败
置入脊柱内固定系统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修复腰椎退行性病:1年随访
置入脊柱内固定系统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修复腰椎退行性病:1年随访潘文明;杨金华;范胜利;张伟【摘要】背景:传统的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存在诸多不足,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为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修复方案.目的:观察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在常熟第二人民医院行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0例,其中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例,Meyerding分型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14例.观察患者融合前及融合后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的改善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Cage 下沉、移位.患者融合后腰背痛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前目测类比评分为6.4±0.8,末次随访为1.1±0.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末次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26.5±1.2较融合前12.9±1.6明显改善,改善率为(83.9±7.9)%,其中优27例,良3例,优良率100%.提示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扩大了适应证,贯彻了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的设计思想和微创理念,操作更加简单、安全,并发症更少,选择性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修复效果满意.【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4(018)053【总页数】5页(P8575-8579)【关键词】植入物;脊柱植入物;腰椎退行性疾病;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目测类比评分【作者】潘文明;杨金华;范胜利;张伟【作者单位】常熟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江苏省常熟市215500;常熟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江苏省常熟市215500;常熟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江苏省常熟市215500;常熟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江苏省常熟市215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文章亮点:1改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修复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特点在于将传统后路椎体间融合的工作区域外移,将传统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的工作区域内移,减少了椎旁肌肉剥离,可减少出血及避免损伤脊神经后支。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_包肇华
1136SUZHOU UVIVERSITY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2010;30(6)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包肇华,王根林,杨惠林,孟斌,陈康武,姜为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对45例椎体压缩程度>75%的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实施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根据椎体压缩骨折形态,选择单侧或双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测量术前、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X线片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并采用视觉模拟数字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
结果随访18 48个月,平均21.7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8.7ʃ3.1)%恢复至术后的(51.4ʃ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为(50.2ʃ2.7)%,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VAS 及ODI评分术前分别为8.1ʃ1.4、91.1ʃ2.3,术后分别为2.6ʃ0.9、30.7ʃ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分别为2.1ʃ0.5、26.1ʃ5.1,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
1例术后发生其他椎体骨折。
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安全、可行、有效。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症中图分类号:R683.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99(2010)06-1136-03Kyphoplasty for Sever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BAO Zhao-hua,WANG Gen-lin,YANG Hui-lin,MENG Bin,CHEN Kang-wu,JIANG Wei-min (Dept of Orthopaedics,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ochow University,Jiangsu Suzhou215006,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nal efficacy of kyphoplasty for sever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Methods Forty-five patients with severe osteoporotic compressive fractures were treated by kyphoplasty from Jan2005to Jan2009.The compressive rate of the fractured vertebral bodies was more than75%.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y of th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bodies the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balloon kyphoplasty were selected.The 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was measured on a standing lateral radiograph at pre-operative,post-operative(one day after operation)and final follow-up time.A visual analog scale(VAS)and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were chosen to evaluate pain status and functional activity.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was for21.7months(in range from18to48 months).The 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 of fracture vertebra was restored from preoperative(18.7ʃ3.1)%to postoperative(51.4ʃ2.3)%,the follow-up period(50.2ʃ2.7)%.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betwee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values(P<0.01)and no difference between postope-rative and final follow-up(P>0.05).The VAS was8.1ʃ1.4at preoperative,2.6ʃ0.9at post-operative,2.1ʃ0.5at final follow-up time;and the ODI was preoperative91.1ʃ2.3,postoperative30.7ʃ7.1,follow-up period26.1ʃ5.1.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VAS and ODI in the post-operative assessment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assessment(P<0.05),while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ostoperative and the final follow-up time(P>0.05).Asymp-tomatic cement leakage occurred in three cases.New vertebral fracture occurred in one case.Conclusion基金项目: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08008);江苏省卫生厅科研项目(H200810)收稿日期:2010-08-28作者简介:包肇华(1960-),男,江苏苏州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学士,研究方向为脊柱外科。
关注、防范,让强健的骨骼撑起生命的脊梁──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杨惠林教授
2021.06祝您健康杨惠林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大外科主任,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委、微创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常务理事,骨科分会名誉主委等。
亚太脊柱微创学会(PASMISS)主席,国际脊柱创新发展学会(ISASS)理事会Board of Directors(全球仅7位)。
专家介绍关注、防范,让强健的骨骼撑起生命的脊梁——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杨惠林教授◎ 车 翀2021.06祝您健康当刚刚学会使用工具的“猿猴”挥舞起同类的骸骨,就与翱翔于星海的我们并无二致了。
坚固的骨头和牙齿,帮助我们第一次在面对大型生物时占据了优势,磨制的骨片和骨针也留下了最初文明的印记。
但我们早已不再是非洲草原上与猛兽生死搏斗的那群人。
我们的身体在漫长的进化中适应饥饿边缘的长途狩猎、殊死搏杀,而飞速发展的社会只是一眨眼,便让我们在沙发、办公楼和地铁间穿梭。
我们的身体尚未来得及反应,多种代谢慢病就已经困扰了人类大众,我们为狩猎、打斗准备的骨骼也难以保持坚韧了。
骨质疏松,在传统观念中,是“老年病”“普遍又常见的温和小问题”,但背后却蕴含着远超大家想象的风险。
骨质疏松如何威胁我们的生命,我们又该如何遏制骨质疏松的“死亡威胁”?笔者有幸采访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杨惠林教授。
● 骨骼,富有生命力可能没有哪样事物,有如骨骼般让人“不辨死生”。
地层中的古人类化石、坟墓中保存千年的遗骸、医学院教室里似乎永远不换的骨骼标本,这些骨骼看似生机全无,但当它位于人体内时,恰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实时变化更新的组织,骨折后的骨骼能够缓缓生长恢复就是最好的证明。
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件神经根管狭窄症
明显增高, 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 不仅见于老年人, 青壮 分填充 C g 置于椎间隙, ae 植骨量充足。松开纵杆适当加压,
年也较多见, 单纯施行腰椎间盘摘除术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疗 探查神经根硬膜囊无卡压, x线透视内固定位置深度合 再次
效, 这一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 证实 ]目前治疗腰椎问盘 。
明胶海绵填塞, 无马尾神经损伤, 术后脑脊液漏, 经加压包 扎, 于术后 5 d治愈; 术后 2 例出现供骨区疼痛, 口服止痛药
1 周缓解 。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 , 时间 3 9 随访 ~2 个月 , 平均 随访 U 个月 。术后无永久性神经损伤病例 , 腰腿疼痛、
韧带 , 下咬除椎 板 , 上 开大骨窗 , 凿除增生 内聚的上下关节突 及 内侧半 12 / 开放侧隐窝 。潜行减压上位神经根管达 出口, 沿下位神经根走 行方向椎板钳咬除部分椎板 , 向内侧牵 开神
关 键 词 : 大 减 压 ; 边 固定 ; 间融 合 ; 间盘 ; 经 根管 扩 单 椎 椎 神 中 图 分 类 号 : 8 . 3 R6 1 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是脊柱退行性疾病 髂后上嵴松质骨( 部分咬下椎板骨骨量充足无需另行取骨) 中的常见病, 随着年龄增长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 发病率 混和取下制成颗粒状椎板骨, 部分行 C g 椎间周围植骨, ae 部
同时行植 骨融 合 尚有较 大争议 , 为了减少 髓核 摘除不 彻底 、 神经根 管减压 不彻底 、 间隙塌 陷继发对 侧神 经根管 狭窄 、 椎 小关节加速退变及腰椎 不稳等导致术 后腰腿痛症状 复发 , 我
[ ] S a R, hmme S i d i e a. o ai 3 hh R Mo a dS,a u d A,t 1C mp r f n —
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行枕颈融合17例报告
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行枕颈融合17例报告
张志明;杨惠林;袁锋;唐天驷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4(024)001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枕颈融合内固定方法.方法 17例患者(齿状突骨折1例,C1、C2肿瘤16例)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行枕颈融合,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17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3个月,均固定良好.结论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行枕颈融合只要术前、术中精确定位,仔细操作,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张志明;杨惠林;袁锋;唐天驷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7.32
【相关文献】
1.经颈椎弓根内固定行枕颈融合围手术期的护理 [J], 陆秀珍
2.寰枢椎融合与颈枕融合治疗上颈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比较 [J], 李金泉;龚冰南;徐皓;姚晓东;陈建梅
3.枕颈融合与寰枢椎融合治疗上颈椎失稳症的疗效比较 [J], 付松;邵诗泽;刘海军;孙秀琛;侯海涛;王欢;黄相鹏
4.经颈椎弓根内固定枕颈钢板在枕颈融合中的应用 [J], 张志明;杨惠林;袁峰;姜为民;包肇华;唐天驷
5.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J], 朱若夫;杨惠林;张志明;徐耀增;唐天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翻修取出移位的融合器,加用椎弓根内固定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再次手术,大一号融合 器重新植入
取出的椎间融合器
Case 2 男,52岁,PLIF术中照,显示融 合器距离太近
术后三个月摄 片显示两枚融 合器均向后突 入椎管
手术翻修取出其中一枚融合器,并加用椎弓根内固定
Case 3 PLIF术后三个月,融合器向后脱出
MRI显示融 合器突入椎 管形成压迫
两枚融合器距离太近 发生碰撞,挤压,导致融合器松动,移位
两枚融合器不对称 摩擦力减小,初始稳定性差
内固定的使用
✓ 若满足了 “牵张-压缩”原理,可以不用内固 定
✓ 解剖型融合器由于初始固定力较螺纹型差, 一般需要加用内固定
✓ 多节段椎间融合最好加用内固定
除以上因素以外,界 面固定的稳定性还与终板 的处理,脊柱退变的程度 以及融合器的“预负载” (Preloading)有关
融合器术后移位的翻修
一、是否需要翻修?
如果出现明显移位,则必须及时翻修: (1)有继续移位压迫神经的可能 (2)移位本身已经表明融合失败 (3)时间过长,融合器周围骨化将使处理困难
二、翻 修 方 法
✓ 瘢痕组织以及融合器压迫造成的神经根水肿、 粘连、固定使分离过程中易造成损伤
✓ 必要时再去除部分椎板和关节突以利暴露 ✓ 融合器必须用配套工具取出 ✓ 时间较长可峨嵋凿去除融合器周围的硬化骨后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 翻修术
苏州大学附一院骨科
张亚峰 杨惠林 唐天驷 史勇 陈亮
历史回顾
➢ 1933年,Burns,前路腰椎椎间融合(ALIF) ➢ 40年代,Cloward,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 ➢ 融合材料:自体髂骨块
L4、5滑脱,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椎间植骨融合
自体或同种异体移植骨块
达到“牵张-压缩”效果,获得良好的初始固定
✓ 两枚融合器平行放置并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碰撞 挤压
✓ 融合器放置必须有一定的深度,距离椎体后缘 >3mm,防止其向后脱出
✓ 多节段椎间融合加用椎弓根内固定
典型病例
Case 1 女,56岁,PLIF术后一周,融合器位置偏后
术后一月复查,融合器已向后移位突入椎管
取出
✓ 若为型号偏小,更换大一号融合器重新置入并于 植入前在融合器的前方放置松质骨块
✓ 如果取出后骨性终板破坏及瘢痕形成较多,融合 器再次置入后稳定性差,行自体髂骨块植骨,并 加用椎弓根内固定
防止术后融合器移位的方法
✓ 注意保护椎体终板 ✓ 尽量少切除稳定结构 ✓ 选择大小合适的融合器,使椎间隙有足够的撑开,
➢ 容易吸收,术后沉降率高 ➢ 融合率低,易形成假关节 ➢ 术后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丢失率高
( Denis :100%,1989; Kumar:85% ,1993)
椎间融合器的产生
1988年Bagby设计的不锈钢篮子(stainless steel basket), 长30mm,直径25mm圆柱体,壁上有2mm小窗以利于新生骨长入
➢ 原因
界面固定不稳定
➢ 后果
椎间假关节形成,可压ຫໍສະໝຸດ 硬脊膜和神经根发生率356例,移位11例(3.1%),Kuslich,1998; 67例, 移位2例 (2.9%) ,Elias,2000; 24例, 移位2例 (8.3%) , Hacker,1997; 83例, 移位1例 (1.2%) ,Diedrich,2001; 118例,移位3例 (2.5%) , 苏大附一院,2002.
椎间融合器的工作原理
牵张-压缩原理 (distraction-compression principle)
与融合器有关的并发症
✓ 融合器的沉降
融合器的设计 终板的处理 患者的骨密度
✓ 融合器的移位
常为向后突入椎管并形成压迫,是严重的并 发症,说明融合已失败,需再次手术翻修
融合器的移位
➢ 定义
随访中融合器向前或向后移位,可突入椎管
界面固定不稳定的原因
✓ 植骨种类
异体骨植骨比自体骨假关节形成率高
✓ 骨密度
BMD低者术后移位可能性大
✓ 稳定性破坏
切除过多稳定结构
✓ 融合器型号偏小
与终板接触面积小,融合效率低
椎间隙撑开不够 ,无法形成前柱和中柱 “牵张压缩”带,初始固定强度差
✓ 融合器的位置
位置偏后 生理前凸不能恢复,稳定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