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内河最近八年污染状况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马鞍山市内河最近八年污染状况分析

摘要主要介绍马鞍山市三条内河近八年水质整体状况,通过主要污染指标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八年的浓度变化,对三条内河污染趋势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内河;污染规律;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

安徽省马鞍山市内河流主要有采石河、雨山河和慈湖河,均属长江水系。其中,采石河全长约18.13km,流域面积102.1km2,在采石镇入长江。采石河目前是沿河地区农田灌溉的水源地,上游为马钢南山矿的工业水源,同时也是该流域内矿山发展和工业废水汇排之处及泄洪之道。入江口前建有滚水坝,低水位时(枯水季),由江边泵站引水经下游河道逆流送至和尚桥泵站补充工业水源;雨山河全长约5.5km,流域面积27.5km2。自东南流向西北,上连雨山湖下在马鞍山发电厂北侧入江。该河为主城区及马钢雨洪、生产、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泄通道;慈湖河是马鞍山市境内最长的河流,全长约26.13km,流域面积126.64km2,在慈姆山脚注入长江。其水源主要是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矿山及沿岸厂区的工业排水。该河是农业灌溉的水源地之一,是该流域工业排污和泄洪之道。由此可见,马鞍山市内河的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市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本文对马鞍山市的三条内河的污染物最近八年

(2003年-2010年)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和探讨。

1近八年水质整体状况

根据马鞍山市内河的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及水环境管理要求,我们选择氟化物、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化学需氧量和锌8个项目作为分析内河水质状况的评价因子。由表1马鞍山内河八年主要污染物结果统计可知,按综合污染指数ΣΡ比较,采石河(ΣΡ)>慈湖河(ΣΡ)>雨山河(ΣΡ);采石河水质在三条河流中状态最好,8项指标中只有生化需氧量处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标准,其余各项指标都在Ⅲ类以内;雨山河只有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锌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4项指标在Ⅲ类范围内,化学需氧量处于Ⅳ类,而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都处于Ⅴ类,水质相对较差;慈湖河的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锌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属于Ⅲ类及以下,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处Ⅳ类,而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处Ⅴ类,水质较雨山河好却比采石河差。

2污染规律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八年中,三条河流的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它们决定着水质的最终类别,三种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趋势图见图1、图2和图3,它们能准确反映八年来马鞍山市三条内河的污染变化趋势。

2.1采石河污染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

生化需氧量浓度除2004年达到最低点2.85mg/L,处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Ⅰ类标准,其余七年都低于Ⅳ类标准,并于2007年达到最高点浓度为5.25mg/L。八年中,生化需氧量整体趋势略有降低,但不显著(秩相关系数rs=-0.048)。

氨氮浓度前四年一直处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2007年升到1.02mg/L的略高于Ⅲ类标准后,2008年好转到Ⅱ类水质,2009年出现恶化后,2010年水质又有所改善。八年中,氨氮整体趋势也略有降低,但不显著(秩相关系数rs=-0.048);

总磷浓度只有2004年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标准,2008年和2010年达到了Ⅳ类标准,其余五年都处于Ⅲ类。八年中,总磷整体有显著上升趋势(秩相关系数rs=0.810)。

2004年以来采石河也开展了水系整治工程,一是加强上游马钢南山矿的日常监管,对上游采选矿企业进行整治,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二是实施城市西南排整治二期工程,进行污水截流、河道整治、雨水泵站改扩建。所以2004年三项主要指标都有所降低,但随后有所上升,其成因与位于采石河中游河畔两侧,国家级的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开发区北片工业和生活废水是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外排入采石河中游,排入采石河废水能达标排放,但随着开发区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南片已逐步形成规模,部分企业已运行投产,而南片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部分生活污水进入采石河,污染总量在不断增加,这应是总磷和氨氮项目污染恶化的成因。虽总磷和氨氮的浓度升高还没影响到采石河整体水质类别,但总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所以要充分重视,及早完善设施,处理好开发区发展与保护采石河水质的关系,同时在开发区发展的定位上应以高新技术低污染产业为主,要考虑到采石河的纳污容量,保护好采石河水质。

2.2雨山河污染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

生化需氧量在2003年的处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劣Ⅴ类,随后四年都低于Ⅴ类标准,2008年和2009年更是达到了Ⅳ类的水质标准,2010年其浓度有所上升(7.97mg/L)。八年中,生化需氧量整体有显著趋势下降,水质有所好转(秩相关系数rs=-0.738);

氨氮在2003年的处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劣Ⅴ类,2004年~2006年低于Ⅴ类标准,最后四年都在Ⅳ类的水质标准范围内。八年中,氨氮整体有显著趋势下降,水质有所好转(秩相关系数rs=-0.857);

总磷在2003年的处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劣Ⅴ类,随后四年都在Ⅴ类标准以内,最后三年更达到了Ⅳ类的水质标准要求,但2010年(0.29mg/L)较前两年(0.24mg/L和0.21mg/L)有所回升。八年中,总磷整

体有显著趋势下降,水质有所好转(秩相关系数rs=-0.857)。

雨山河后期水质好转,同雨山河水系整治工程有关,通过整治雨山河两岸非法排污企业,整顿排污口,清淤疏浚河道,开展绿化美化工作,使雨山河水质逐步好转。尤其是2008年2~5月,通过整治雨山河整个水系,对4.8km长的雨山河全线(红旗桥—江边泵站)主河道及4.52m2的泵站前池清淤,保持河道畅通,既发挥排涝能力,又改善水质,所以2008年三项指标都在八年中最低,水质最好。

2.3 慈湖河污染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

生化需氧量浓度在2007年以前都保持在

6.25mg/L~

7.12mg/L,基本平稳,属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随后的2008年和2009年有所好转,在Ⅳ类标准以内,2010年水质上升至Ⅴ类。八年中,生化需氧量整体趋势略有降低,但不显著(秩相关系

数rs= -0.048)。

氨氮在2003年的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劣Ⅴ类,随后逐渐好转,由2004年Ⅴ类好转至Ⅳ类的标准范围内。八年中,氨氮整体趋势下降显著,水质显著好转(秩相关系数rs= -0.952)。

总磷在在八年中基本保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2002年和2003年好转至Ⅲ类,只有2008年恶化至Ⅴ类。八年中,总磷整体趋势上升,但不显著(秩相关系数rs=0.482)。

慈湖河水质从2003后有所好转,特别是氨氮下降趋势显著,基本满足该河流功能要求。慈湖河是马鞍山市境内最大的一条内河,马鞍山市政府近年来先后投入8亿多元,致力于将其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慈湖河优越的自然资源打造出一条融地方历史文化、山水自然景观、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清洁河流,同时能成为市民休闲观光,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的滨河公园。

3结论

综上所述,最近八年中,马鞍山市的三条内河中,采石河整体属Ⅳ类水体,雨山河和慈湖河整体属于Ⅴ类水体,均能满足各水体功能区要求;最近八年来,采石河的主要污染指标总磷有显著上升趋势,雨山河的主要污染指标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都有显著下降趋势,慈湖河的主要污染指标氨氮有显著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燕.我国水环境保护的对策的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2:52-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