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给李鸿章送的挽联 李鸿章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名家对联大全——李鸿章对联集

名家对联大全——李鸿章对联集

名家对联大全——李鸿章对联集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淮军创始人,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

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

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受业曾国藩门下。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

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

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是为淮军。

旋任江苏巡抚,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在上海和江宁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七十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并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

先后签订《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等。

1899年任两广总督。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被任为议和全权大臣,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1901年11月卒。

谥文忠,晋封一等侯。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天下翰林皆后进;蜀中佳士半门生。

——赠四川名人伍嵩生先辈声名传天下;后来兴起望吾曹。

——题北京化石桥桐城会馆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自嘲一笑河清,乡国旧闻传谏草;千秋墩在,岁时薄酹荐香花。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名臣,李鸿章的生平故事中有着许许多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接下来就跟随本文库一起了解李鸿章简介吧。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省心,谥文忠。

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

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

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

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

着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家世渊源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合肥市)。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今合肥市瑶海区东北部)。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科举出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个人简介

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个人简介

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个人简介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823年(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

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谱名章铜。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秀才。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为世所传诵。

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

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

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应顺天府乡试,考中84名举人,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同年与周氏完婚。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曾国藩门下。

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

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历史解密李鸿章是中国近代“背黑锅”冠军?如何评价李鸿章

历史解密李鸿章是中国近代“背黑锅”冠军?如何评价李鸿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鸿章是中国近代“背黑锅”冠军?如何评价李鸿

导语:慈禧太后是当家人,同光二帝是名誉“一把手”,下边还有咸丰皇帝的亲弟弟六王爷、七王爷,李鸿章最多是分管外交外事外资朝政的“五把手”,
慈禧太后是当家人,同光二帝是名誉“一把手”,下边还有咸丰皇帝的亲弟弟六王爷、七王爷,李鸿章最多是分管外交外事外资朝政的“五把手”,如果按爵位排序,前面还有几尊位高权重、地位显赫的满蒙亲王郡王,李鸿章恐怕连“十把手”都排不上,签不平等条约时的职位相当于“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行政常识告诉我们,李鸿章有什么权力随便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即使真的“卖国”,他也不应该是丧权辱国“第一责任人”。

走进历史的深处才明白,“弱国无外交”,愚昧无知,刚愎自用的满蒙亲贵连“卖国”的差使都办不了,满朝衮衮诸公,只有李鸿章懂外交,善斡旋,善于“与列强打痞子腔”(曾国藩讥讽语)。

老资格重臣刚毅之流只能说大话,办不了大事,清流领袖翁同龢等辈书生气太重,不识时务,好人办不了难事硬事。

在积贫积弱的条件下,熟悉内政外交的李鸿章努力运用老辣的政治智慧,玩“洋毛子”于股掌之间,善于少赔款,多办事,坚持能赔款不割地,能割半岛,最好不割让海岛的原则,尽量减少损失。

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使,受屈辱,趟混水,涉险滩,挨谩骂,当替罪羊,并替太后一党背历史黑锅的烂差使。

从能力上看,让满蒙亲贵卖国都卖不出好价钱,无德无能无知,只会说正确的废话,以及百无一用的大话套话假话,里外不是人的差使都委派李鸿章出马。

因此,在外交领域,李鸿章为满亲王朝背完了所有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名人介绍-晚清名臣李鸿章

历史名人介绍-晚清名臣李鸿章
藏书成就
李鸿章从政之余,喜欢收藏图书。在上海寓居丁香花园,有 “望云草堂”藏书处。咸丰十年(1860)在上海镇压小刀会 起义时,经常光顾著名藏书家郁松年的藏书楼“宜稼堂”,郁 氏曾奉送多部珍籍给他。去世后,其藏书归于李经迈继承,其 珍贵版本于抗日战争中经“汉文渊”书肆主人出售不少。其余 藏书在1940年由其孙李国超捐献给震旦大学图书馆,计 18000册。
《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肆 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 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曾国藩的评价:“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屈辱外交
1874年,由于列强的入侵,李鸿章代表清王朝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 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背上了“卖国贼”的千古骂名。
叁 文化成就
文化成就
书法造诣
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一体, 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疏而不乱。览 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书法高品佳作,显示 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晚清名臣
—李鸿章






















壹 人物生901年11月7日)
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 生”。

历史趣谈:李鸿章简介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领导人李鸿章生平

历史趣谈:李鸿章简介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领导人李鸿章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简介晚清名臣洋务运动领导人李鸿章生平
导语: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还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

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

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进至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于1863年左右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第一个是曾国藩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30两银子,1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

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生活常识分享。

秋风宝剑孤臣泪

秋风宝剑孤臣泪

时势造英雄,英雄却未必造势时,如李鸿章是也。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四十年来中国大事记》)。

《清史稿》也说他“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

但是,与李鸿章的地位和影响相比,史学界对他的研究是不够的。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

但在抨击和批判的同时,也需进一步作出阶级的、历史的说明。

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

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还以当年出戍时“苟利国家生死外,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词句勉励自己,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

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家魏源,当太平军危及到他的阶级利益时,也在江苏高邮举办团练,直接参预镇压活动。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李鸿章一、个人简介中文名:李鸿章别名:李二先生国籍:清朝安徽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出生地:店出生日期:逝世日期:代表作品:《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二、个人生平1823 年2月15日出生于合肥县1843 年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1844 年第一次科考落榜1847 年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858 年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 年统带淮扬水师1862年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

1864 年剿灭太平天国,镇压了捻军,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唯一一位在清朝担任此要职的汉族人。

1871 年七月二十九日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1872年加授武英殿大学士的汉族人。

同年,创办轮船招商局。

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1875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

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同年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1885年,和伊藤博文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1895年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同年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三、人物评析1 我的观点首先,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名人挽联集锦

名人挽联集锦

名人挽联作者:来源:网摘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7日点击数:1569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挽郑成功郑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抗清名将,1661年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62年病逝于台湾。

康熙撰写此联赞颂郑的功业。

上联概括郑成功收复台湾前苦心经营东南的历史。

清兵入关后,南明福王布防在江北的吴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四镇总兵心怀二志,致使福王的弘光小朝廷顷刻覆亡。

郑屯兵于金门、厦门两岛,先后发兵攻泉州,陷漳浦,袭潮州,取澄海,打广州,并于1659年率水师十万北伐,破温州,下镇江进围南京,兵败后,退守厦门、屯师习武,这就是“敢向东南争半壁”的史实。

下联对郑收复台湾的功绩作了评价。

南明诸王,即福王、唐王、鲁王、桂王、韩王等相继覆灭,1661年郑率部击溃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始终不向清廷称臣,甚称“孤忠”。

联语用对比手法,以“多二心”的“四镇”、“无寸土”的“诸王”来和“敢争东南半壁”、“一隅抗志”的郑成功对比,肯定郑成功对后来全国统一作出的贡献。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林则徐挽关天培关天培(1780-1841),江苏省山阳[今淮安]人。

清末爱国将领,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支持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禁烟政策。

林则徐被诬害撤职后,他继续训练水师,修筑炮台,曾多次击退英国侵略军的进攻。

1841年2月25日英军进攻虎门,琦善拒发援兵,关孤军奋战,壮烈牺牲。

林则徐在流放途中撰写此联。

上联发问,关天培苦心经营六年的坚固防线是谁毁坏了,以致他孤军作战,鞠躬尽瘁,为国捐躯?“长城”,古代军事建筑,后用以比喻国家屏障。

下联记述评论关天培和参将寿廷章在无援的困境中双双为国尽忠,他们伟大的民族气节,连英军都很钦佩,送回他的遗体时,面部还带着英气。

“异类”,此处指侵略军。

“坎壈”,困顿。

“归魂”,此处代指遗体。

中国近现代人物介绍之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人物介绍之李鸿章

中国近代人物介绍之李鸿章生平简介: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

道光二十七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封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同时是将领兼外交官,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李鸿章军功显赫,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各抒己见:纵观中国的近代史,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有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卖国贼,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以当代人的价值观去简单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李鸿章确实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有一己私利,但是也不能一叶障目而忽略他对当时清政府做的贡献。

一方面,李鸿章忠于自己的朝廷,而且倡导了洋务运动,着实为清朝做了很多好事,尤其是军事现代化以及船舶机械加工制造业上;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他所签的一些不平等条约其实也是被逼无奈,他的背后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大清朝,试问,一个国家不强大,如何能在外面立足。

所以包括他签订的《马关条约》等,其本质上是清朝的国力衰微,李鸿章所扮演的只是一个外交官的角色。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

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

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从当时来看,李鸿章可以说是大清国唯一一个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被誉为“东方俾斯麦”。

(出自《伊藤博文自传》)李鸿章另外比较突出的贡献就是上面说的创办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

人物传记素材:另一面的李鸿章

人物传记素材:另一面的李鸿章

人物传记素材:另一面的李鸿章另一面的李鸿章李景娴李鸿章是个功过分明的双面人。

前期,在中国近代史课本中,只看到其被否定的一面;后期,在报章中,更多读到他被肯定的一面。

妙联怒斥鬼子李鸿章,1823年生,安徽合肥人,世人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1900年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携光绪帝西逃,失踪一段时间后出现,命洋务大臣李鸿章与列强代表议和。

谈判结束后,双方共同举行记者会。

忽然,日本钦差大臣小村寿太郎使出一个损招,用汉字来炫耀武力,意在羞辱清廷。

这个钦差大臣得意洋洋地说:日本一楹联大师早就出了上联,向公众诚征下联,然而久久不得,今天只好求教于楹联发祥国的大师了。

他随即对李鸿章说:大人乃当今国学名士,恳盼赐联。

之后他亮出一张白绢,上面用汉字写着: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这是拆字联,意思为:日本驾神马,张满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光大王就有八个,且个个举世无双,单枪匹马就能踏平中国!李鸿章用余光瞥了一眼这二十一个字,怒不可遏。

他强压怒火,思忖片刻就令人端出笔墨,又命这个日本钦差大臣研墨铺绢,旋即带着一副鄙夷的神态,大笔落素绢,一气呵成,回敬道: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此下联也是拆字联,与上联针锋相对,接得严丝合缝:日本萎靡不振,却欲抢我大清龙衣,其实不过是魑魅魍魉四种小鬼。

这些东洋鬼子屡屡犯边,如斗胆进犯我中原,即合手将其擒拿!李鸿章的文才、急才,及其爱国情怀跃然绢上。

在场的中国人见此奇联,无不拍手称绝,深感中堂大人为他们出了一口恶气!日本钦差大臣偷鸡不成蚀把米,只好悻悻走开。

近代中国改革第一人上中国近代史课之时,李鸿章三个字是刽子手卖国贼的代名词。

他对内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与列强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二三十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可谓罪莫大焉!1894年夏,日军突袭北洋舰队,次年春又侵占山东威海。

清廷无心与其交战,遂派直隶总督李鸿章前往马关,与日本总理大臣伊藤议和。

李鸿章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李鸿章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发行国债和纸币
李鸿章通过发行国债和纸币等措施,改革国家的财政金融制度,缓 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财政困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推动金融业发展
李鸿章积极推动金融业的发展,支持设立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促进了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
05
李鸿章在文化领域中的影 响
提倡西学、兴办教育
推广西方科学技术
李鸿章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动洋务运动, 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促进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
地给日本,并支付巨额赔款。这一结果使中国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之
中。
军事思想与策略
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李鸿章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拥有 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他积极倡 导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加强国防建设。
重视海防建设
李鸿章认为海防是国家安全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大力推动海 军建设,并提出“以海为防”的 战略思想。
维护传统礼仪
他在外交场合中坚持维护传统礼仪,体现了一个传统士大夫的尊 严和风范。
传承文化遗产
李鸿章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支持修缮文物古迹,为传承 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推动中西文化交融
李鸿章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积极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倡导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念。
外交手腕与策略
01
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李鸿章坚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灵 活运用外交策略,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手腕。
02
在与列强的交涉中,他善于利用国际法和外交惯例,为清朝争
取了更多的权益。
通过外交手段成功解决了多次边境争端和贸易纠纷,维护了国
03
家的领土完整和经济利益。
改革思想与尝试

李鸿章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李鸿章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中国挨多少次打,李鸿章就签多少次约。
“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 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
“慌什么,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报国矣!” “再减少5000万,行不行?” “5000万两不行,再减少2000万总行吧?” “无论如何再减少点儿,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
四大 功绩
兴办近代军事校园
李鸿章深知清朝军事制设和教学的落后,要展 开近代化军事变革,有必要从人才的培育下手。 一是选送可塑之人出国学习。 二是树立新式军校。1880年他“参酌西国陈 规”,兴办了天津水师书院,培育技术人才。
THE BUSENESS PLAN
CONTENTS
目录
02
人物品性
旷世 奇才
书法造诣
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 于一体,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 疏而不乱。览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 书法高品佳作,显示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个人作品
李鸿章的作品,收录于桐城吴汝纶主持编 纂的称《李文忠公全集》全集100册,内 分奏稿、朋僚函稿、译著函稿、教堂函稿、 海军函稿及电稿等。其余为政书、兵书、 方志、科技图书及历代名人年谱等
办天下大事,贵实心, 尤贵虚心。非真知灼见 不能办事,亦不能论事, 贵耳贱目,最足误事 能受苦乃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添加 文本
机器创造一事,为今御侮之 资,自强之本
大丈夫生世,惟血气养性不可 磨灭 ,否则入魔道矣。
感谢观看
美味名犬
趣闻 轶事
有冷有热
和我的孙 子一般大
THE BUSENESS PLAN
CONTENTS
目录
03
人物评价及名言

李鸿章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李鸿章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办天下大事,贵实心, 尤贵虚心。非真知灼见 不能办事,亦不能论事, 贵耳贱目,最足误事 能受苦乃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添加 文本
机器创造一事,为今御侮之 资,自强之本
大丈夫生世,惟血气养性不可 磨灭 ,否则入魔道矣。
感谢观看
美味名犬
趣闻 轶事
有冷有热
和我的孙 子一般大
THE BUSENESS PLAN
CONTENTS
目录
03
人物评价及名言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 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居位之高之久,却乃使庞然硕大之中国降为二等国。” “
1864年,41岁,李鸿章被赐封一等伯爵。 1868年,45岁,官升为太子太保衔、 湖广总督;封疆大吏。
1866年,43岁,李鸿章剿捻有功,获赏黄马褂。 1870年,47岁,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是大清9 位封疆大臣之首。
1873年,50岁,李鸿章正式补授武英殿大学士,正式成为全大清汉官之首。
励精 图治
四大 功绩
兴办近代军事校园
李鸿章深知清朝军事制设和教学的落后,要展 开近代化军事变革,有必要从人才的培育下手。 一是选送可塑之人出国学习。 二是树立新式军校。1880年他“参酌西国陈 规”,兴办了天津水师书院,培育技术人才。
THE BUSENESS PLAN
CONTENTS
目录
02
人物品性
旷世 奇才
历史书里,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 然而,现实中,他却是一心为国的爱国忠臣。 可怜,这时世的艰难困顿,既是他一切荣耀的来处,也是他 一切屈辱的源出。 其扶大厦之将倾,耗尽心血为迟暮之帝国,小有中兴却难 逃历史洪流。 时局惟艰,干戈未息。滔滔历史,每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 所有的反抗总是无力,所有的尊严,也不过是对自己的嘲弄。

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

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

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安徽合肥人,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世人尊称其为李中堂或李合肥。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

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

相较于其他学子,李鸿章获得的人际关系远比官职更为重要,例如他的恩师曾国藩。

咸丰年间,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军进入了军中,随后因清政府江南兵力的薄弱而受命组建淮军,以曾国藩的湘军为骨干,淮军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势力,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在湘军解散后,淮军仍旧是江南最精锐的部队。

这支地处江南的武装力量成为李鸿章拥有清政府话语权的根本。

同治年间,李鸿章与左宗棠等人试图在封建帝制下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

洋务运动期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外交部门一度在列强国家面前获得主权。

光绪年间,李鸿章开始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然而终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后勤补给极为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同时也标志着李鸿章奋斗半生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晚年,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李被晚清逃亡政府逼迫,前往北京。

重病缠身的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身心俱丧,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忠。

李鸿章签订的条约有哪些李鸿章任职于晚清时期,那时正是侵略者入侵我国国土的时候,在晚清时国家处于最耻辱的时期,国家被迫和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因为那时的李鸿章是国家的执政大臣,所以在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有一半以上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的。

李鸿章作为当时清政府的代表,他和各列强国家分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呢?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和日本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这个条约还是一个相对平等的条约,但是在条约签订四年后,日本就向我国发出了侵略,这场侵略战争就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奉命抗击倭寇,可惜最终战败。

李鸿章的生平简介

李鸿章的生平简介

李鸿章的生平简介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1899,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1873,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

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

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马关条约》签字。

李鸿章事迹

李鸿章事迹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

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

有人曾用八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然而,真正使李鸿章声名扫地的是甲午战败,当时弹章盈廷,国人一片唾骂。

“使当日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曾经当过李鸿章僚属的严复,在李氏去世所作的挽联。

它所表达的评论性意思,当主要也是就此而生发出来的感慨。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的时候,我们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光,把李鸿章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评判。

在这里,我们特别愿意征引著名近代史论家袁伟时先生的新论。

在其所著《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一书中,袁先生专门用两章的篇幅集中讨论了“李鸿章的是是非非”问题,并从下述三方面为李鸿章重新作了历史定位——第一,李鸿章为庸众中的杰士。

晚清统治层从最高统治者至大小官员,总体来看是个平庸的群体。

他们是处于衰败状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儿,又在腐朽不堪的专利制度制约下活动。

按照19世纪下半叶人类文化已达到的水平去衡量,这批统治者都是知识低下,目前短浅的平庸之辈。

但在激烈的社会震荡中,他们中也分化出一些比较杰出的人物。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氏的见识超出同侪,这个论断是公允的。

但这不等于说,他在一切方面都比大小官员高明。

准确点说,他是甲午战争前为数不多的识见超群的清政府大员之一。

他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

1865年他便指出:“书生坐谈误国,可为口叹!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沈胥耶!”正是基于这种不甘心自己的国家沉沦的自觉,他以推行“自强新政”即洋务运动为己任,而经过锐意考查,有些认识也颇为高明。

李鸿章晚年手书的一帧对联

李鸿章晚年手书的一帧对联

李鸿章晚年⼿书的⼀帧对联此联贴在南京的李鸿章祠堂⾥。

上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腹有诗书,便是⼭中宰相;下联:祈寿年⽆须服药,但愿⾝⽆病,⼼⽆忧,门⽆债主,可为地上神仙。

横批:天天快乐。

对联中的李鸿章⽂/李学军对于晚清重⾂李鸿章的评价,历来毁誉不⼀。

但不容置疑的是,李鸿章确有些真才实学。

李家⽗⼦有“⼀门三进⼠”之称。

据传,李鸿章曾经帮助曾国藩修改奏折,将其中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稍⼀变动,就把湘军宁折不弯的勇⽓提炼并表现出来。

结果,朝廷⾮但没有怪罪曾国藩,反⽽对其嘉奖了⼀番。

李鸿章⽂采出众,写得⼀⼿好字。

和其他⽂⼈墨客⼀样,他也时常撰写对联。

这些对联从⼀个特定的⾓度折射出这位历史⼈物的内⼼世界并反映出其⼈⽣轨迹。

李鸿章长期担任清廷的直⾪总督,左右中国政局四⼗年。

在荣升为⽂华殿⼤学⼠后,他⾃撰⼀副楹联:“已⽆朝⼠称前辈,尚有慈亲唤⼩名。

” ⾃得之形,⽓盛之意,掩抑不住,尽显联中。

在保定直⾪总督府,两边的楹柱上留有李鸿章任直⾪总督时题写的楹联。

上联是:昔为畿辅,今控严疆,观政得余闲,⼀壑⼀丘亲布置。

下联是:近接太⾏,远临渤海,豪情留胜概,亦趋亦步许追随。

看上去意⽓风发,踌躇满志。

⼭西乔家⼤院的⼤门上曾有⼀副铜板对联:“⼦孙贤,族将⼤;兄弟睦,家之肥。

” 相传此联是李鸿章所赠,晋商乔致庸为此花了⼤价钱,认捐了⼗万两⽩银⽤于组建北洋舰队。

不过这副对联倒是显得朴实吉祥,含意深远。

李鸿章曾倡修和捐修了家乡的中庙和包公祠等。

中庙坐落在巢湖北岸的凤凰矶上,因位居巢县和合肥两城之中⽽得名。

中庙东侧有⼀座为纪念淮军将⼠⽽建的昭忠祠。

祠中“薮泽众归墟,淝流其后,江流其前,遥瞻⽟座凌风,作镇旧传天帝⼥;湘淮两新庙,君⼭在南,姥⼭在北,同挽银河洗甲,升⾹长颂⽔仙王”的楹联即为李鸿章所撰写。

包公祠位于合肥市包河公园的⾹花墩上,刻于祠后⽯碑上的《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和“⼀笑河清,乡国旧闻传谏草;千秋墩在,岁时薄酹荐⾹花”的对联亦为李鸿章所作。

严复给李鸿章送的挽联李鸿章生平简介

严复给李鸿章送的挽联李鸿章生平简介

严复给李鸿章送的挽联李鸿章生平
简介
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
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如何?
李鸿章生平简介
李鸿章[1823-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后,以自强求富为名,大办洋务,陆续开办了江南制造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制布局、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军事和民用企业。

他又向外国购买军火、军舰,建立北洋舰队。

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宣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自1876年以来,经他手签订了5个卖国条约。

严复主张维新变法,对李鸿章兴办的洋务运动寄予幻想。

在严看来,那是因为李鸿章的雄才大略未能得到充分的施展。

所以他以非常惋惜的心情写下了这副挽联。

上联其谋,指李鸿章对内对外的政治主张。

李鸿章认为清王朝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和戎,即指对外国侵略者不要轻言战争,而要一意主和,以羁縻为止;变法,即引进西方的军事设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

下联晚节,指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被唾骂事。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以议和全权大臣头衔,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王朝与英、美、俄、德、日等11国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出卖了臣大民族权利。

至此,他一系列卖国行径引起举国愤怒,被斥之为卖国贼。

此联是说,如果当时能够按李鸿章的意见办事,洋务运动不会失败;如果晚年不参与
《辛丑条约》的签订,广大人士的舆论要好得多。

严复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

这很能代表当时的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给李鸿章送的挽联李鸿章生平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如何?李鸿章生平简介李鸿章[1823-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后,以自强求富为名,大办洋务,陆续开办了江南制造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制布局、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军事和民用企业。

他又向外国购买军火、军舰,建立北洋舰队。

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宣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自1876年以来,经他手签订了5个卖国条约。

严复主张维新变法,对李鸿章兴办的洋务运动寄予幻想。

在严看来,那是因为李鸿章的雄才大略未能得到充分的施展。

所以他以非常惋惜的心情写下了这副挽联。

上联其谋,指李鸿章对内对外的政治主张。

李鸿章认为清王朝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和戎,即指对外国侵略者不要轻言战争,而要一意主和,以羁縻为止;变法,即引进西方的军事设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

下联晚节,指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被唾骂事。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以议和全权大臣头衔,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王朝与英、美、俄、德、日等11国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出卖了臣大民族权利。

至此,他一系列卖国行径引起举国愤怒,被斥之为卖国贼。

此联是说,如果当时能够按李鸿章的意见办事,洋务运动不会失败;
如果晚年不参与《辛丑条约》的签订,广大人士的舆论要好得多。

严复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

这很能代表当时的舆论。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