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宗教定义

合集下载

旅游宗教文化

旅游宗教文化

原始佛教
第一次结集 迦叶 王舍城附近的七叶岩毕 波罗窟 所谓“结集”,就是指通过集体会诵经典而 确立佛典。 阿难和优婆离 《阿含经》
部派佛教
最初分为尊崇传统、保守旧规的上座部和较 为进取、强调改革和发展的大众部,史称 这次分裂是佛教的“根本分裂”。 第二次结集,在印度东部的毗舍离城。 第三次结集,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华氏城 组织 第四次结集,犍陀罗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
舍利
佛祖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 状宝石样生成物
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 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 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 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 奉。为保存而建立浮屠,即佛塔。
二、佛教在印度境内的发展
度佛教发展史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1)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 中叶); (2)部派佛教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公元1 世纪中叶); (3)大乘佛教时期(约公元1世纪中叶-公元7世 纪); (4)密教时期(约公元7世纪-公元12世纪)。
2 3 4 5 6
三论宗 慈恩宗(法相宗、 唯识宗) 华严宗(法界宗) 律宗 净土宗(莲宗)
隋代 唐代 唐代 唐代 唐代
吉藏 无者世亲 法藏 道宣 善导、慧 远 菩提达摩 弘忍
《三论经》 《一经二 论》 《华严经》 《四分律》 《三经一 论》 《大日经》 《金刚经》 《坛经》
7 8
密宗(真言宗) 禅宗(五宗七派、 各宗之最)
大乘佛教时期
公元1世纪中叶至公元7世纪,大约600年 的时间,改革派的部分部派佛教,随着时 间的演变而成大乘教 。把原始佛教和部派 佛教贬称为“小乘”。
密教时代
密教其实是大乘佛教、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相 结合的产物,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 民俗信仰为其特征,后来逐步同化于印度 教。相对而言,其他佛教派别被称为显教, 即以佛祖释迦牟尼所说的种种经典传授。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节“宗教文化概述”,第二节“佛教文化”,第三节“道教文化”,第四节“基督教文化”,第五节“伊斯兰教文化”。

详细内容涉及宗教的起源、发展、主要教义、宗教建筑、艺术、节日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主要宗教的历史背景、教义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2. 掌握我国各大宗教的建筑、艺术、节日等特色,提高旅游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在旅游活动中尊重并理解不同宗教信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宗教教义的内涵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宗教的建筑、艺术、节日等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宗教建筑模型、宗教艺术品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宗教建筑,引发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宗教文化概述,引导学生了解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以佛教文化为例,讲解佛教的教义、建筑、艺术、节日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佛教文化。

4. 例题讲解:以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等为例,分析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并分析其特色。

7.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在旅游中遇到的宗教文化现象,讨论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宗教信仰。

六、板书设计1. 宗教文化概述宗教起源与发展宗教在旅游中的价值2. 我国主要宗教文化佛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道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基督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伊斯兰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教义。

(2)分析我国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

(3)列举并描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个节日。

2. 答案:(1)佛教教义:因果报应、轮回、涅槃等。

宗 教 旅 游

宗 教 旅 游
宗教旅游 Religious tourism
宗教旅游是以宗教为主题的旅游活
动。全世界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佛 教和伊斯兰教,很多人每年都要赴异国 他乡去朝 圣或参加 各类宗教 活动。
基督教第一圣地-----耶路撒冷哭墙
伊斯兰教------麦加朝圣
佛教----时期的朝觐活动 中国穆斯林赴沙特麦加朝觐历史悠久,最早 的可以追溯到明代时期。元代以来,随着大 批穆斯林迁入并定居云南,古老的西南丝绸 古道成为了云南穆斯林前往天方麦加,履行 朝觑功修,完成哈吉(Haji)使命的重要通道。 明清以来,海禁逐渐废除,交通渐趋方便, 中国穆斯林朝觐活动开始多起来。
• 民国时期的朝觐活动
进入民国时期,中国各族穆斯林朝觐活动逐 渐增多,留下了诸多文字记载和专著。然而,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加上路途艰险,行程遥 远。因此,我国穆斯林能去朝觐者与实际穆 斯林数相比。仍是少之又少。
• 新中国时期的朝觐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穆斯林于1952年组织了第 一个朝觐团(16人)计划巴基斯坦前往沙特朝觐, 但该团到巴基斯坦后未获得沙特签证而返回。 1955年在印尼万隆国际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亲 自向与会的沙特阿拉伯诸王费萨尔亲王提出,希 望给中国穆斯林朝觐签证方便。1989年,中国和 沙特达成协议,相互在对方首都设立商务代办处。 1990年7月,中沙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而为两 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合作奠定了新的 基础,也为中国穆斯林的朝觐活动及领事保护创 造了更多的便利。
总结宗教旅游的特点
①宗教种类的多样性 ②文化内涵的独特性 ③宗教历史的悠久性
Thank you

宗教旅游文献综述

宗教旅游文献综述

当今社会是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各种文化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中。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信仰已经不仅是一种纯粹的信仰活动,也成为了一种旅游休闲方式。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极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

1.1宗教文化旅游1.1.1宗教与宗教文化旅游宗教对于宗教的界定, 由于人们立场的不同和理解态度上的差异, 以至于众说纷纭。

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给宗教下的最低限度的定义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则把宗教定义于“人们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

如果我们不固执于用某一个定义理解宗教, 而是多视角、多层面地考察, 就不难发现, 对宗教的界定, 虽出多门, 但都不否认宗教具有“对某种无限者的信仰”这一主要特征,“宗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最主要特征是对神明的信仰和崇拜”。

张挺平指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宗教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不仅仅表现在信仰主张上,而且表现在相关的一切方面:建筑、雕刻、绘画、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医学、天文学等等—举凡人类文化的所有分支与精华,基本上在宗教文化中都有相应的表现。

宗教在全部文化中,努力扩张自己的影响,并且积淀在民族内部,构成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

所以说,不了解宗教,就不能透彻地了解人类的科学、文化及其发展。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又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史人类文化早期表现,与人类文化同时存在,是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产物。

宗教旅游及宗教旅游资源的概念 2

宗教旅游及宗教旅游资源的概念 2

一、宗教旅游及宗教旅游资源的概念 2二、宗教旅游资源的特点 2(一)深厚的哲学理念 2(二)客源广,回头率高 3(三)参与性强 3(四)具有广泛的信徒 4三、宗教旅游资源科开发的功能与主题 4四、宗教旅游产品开发 4(一)宗教观光型旅游产品 5(二)宗教参与性旅游产品 5(三)宗教朝拜、节庆、庙会游 5(四)宗教生态游6五、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时应注意的问题6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的而又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以其建筑、活动、音乐、文化传说和武术等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具有强大的旅游潜质。

宗教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也占有极具重要的地位。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应努力开发利用宗教文化,促进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同时,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深远。

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宗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宗教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宗教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哲学理念,虔诚的精神向导。

强烈的信徒吸引力,深邃的文化艺术性,使他成为非常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一方面,宗教文化含有浓重的精神文化色彩,文化艺术性极强;另一方面,宗教文化具有较广阔的客源市场,不但对广大信徒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也比较喜欢猎奇的非宗教信仰者的欢迎;同时,宗教活动具有浓厚的氛围,神秘的表演性和广泛的参与与性,且节庆日多,易于开展各种专题旅游活动。

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具有观光游览,朝拜祭祀,猎奇探秘,参与性游乐等旅游功能。

中国旅游地理-第七章-宗教文化

中国旅游地理-第七章-宗教文化
第七章 宗教文化
知识要点
了解宗教的概念与起源
了解宗教与旅游的联系及中国宗教概况
掌握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产生和发展 的过程 掌握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派 别、供奉对象、宗教胜地。
第一节
宗教概述
一、宗教的概念
(一)宗教的定义 宗教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普 遍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支 配人们的思想、心理和生活,是以超自然的形 式在人们的头脑中颠倒和虚幻的反映。 (二)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历史现 象。
2.佛教的主要节日 (1)佛诞节(浴佛节):纪念释迦牟尼诞生 的节日,时间为阴历四月初八,是日,以香水沐 浴佛像。 (2)涅槃节:时间为阴历二月十五,即纪念 释迦牟尼逝世的节日。 (3)盂兰盆节(鬼节、中元节):时间为阴 历七月十五,佛教徒追祭祖先的节日。“盂兰盆 ”为梵文音译,意即“救倒悬”——救度亡灵倒悬 之苦。 (4)佛成道节:时间为阴历十二月初八,纪念释 迦牟尼得道成佛的节日。后每至这一天,老百姓 要以“腊八粥”供佛。
罗 汉 堂 配 殿 配 殿 西 配 殿 鼓 楼 楼 藏经阁 配 殿 配 殿 僧 舍
方丈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 7.4
东 舍 配 殿 东 天王殿 钟 楼 2 楼 学 事 山 门 业 上 汉传佛寺的平面布局 的 大雄宝殿
韦驮天:佛寺护法神




六)佛教的教派和节日
1.佛教的教派 佛教产生于印度,却发展于中国。 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传 入的时间、途径、地区、民族文化及社 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 个派别,即汉地佛教(汉语系、大乘佛 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上座 部佛教(巴利语系、小乘佛教)。

旅游宗教文化教案

旅游宗教文化教案

旅游宗教文化•当人们到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物丰富的人文景观去观光游览时,经常会看到绿树掩映中的古刹名寺,身披袈裟、双手合十、闭目凝神、口中念念有词的僧众,会听到悠扬悦耳的钟声和诵经声,还有那神态各异的塑像,以及使人目不暇接、色彩斑斓的壁画。

导游小姐那里,你会听到关于释迦牟尼看破红尘,放弃王位,出家布道,普渡众生的动人故事;太上老君如何用八卦炉炼丹,张天师如何得道成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许多神话传说。

人们看到的、听到的所有这些宗教设施、宗教活动,以及与宗教有关的建筑、绘画、雕塑、经典、教义、神话传说等事物和现象,就是现在宗教文化现象。

•宗教文化是旅游文化当中重要的一种,也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如南岳衡山的佛教南台寺:曹洞宗的祖廷,很多日本人都到这里来朝拜。

一、宗教文化的定义:宗教是指有一定的教义、教规,有一定的仪式和一定的组织系统的信神的社会“实体”。

你认为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活动的卜筮、相术、算命、拆字、召魂、圆梦等活动属于宗教信仰范畴吗?为什么?提示与分析迷信泛指对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或崇拜。

宗教信仰与迷信从认识论上来看有共同之处,它们都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超自然力量。

但是迷信不属于宗教范畴,其区别在于:第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

而迷信既没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没有既定的宗旨、规定或仪式,也不会有共同的活动场所。

迷信一般是指神汉、巫婆和迷信职业者以巫术所进行的看相、算命、卜卦、抽签、拆字、圆梦、降仙等活动,群众去看相只是为了预卜前途命运,并不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世界观。

第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迷信不具有这些特点。

旅游宗教文化

旅游宗教文化

旅游宗教文化复习:宗教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一种心理需要,一种了解、把握世界的方式。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东北亚和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

伊斯兰教:在中国称回教、清真教---主要流传于亚洲和非洲,特别是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各地。

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其教徒在世界宗教徒中数量最多,其中三分之二分布在欧美。

宗教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1、“万物有灵”观念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其对“物”的神灵化。

认为“人死为鬼,树木有精;顽石能思,鸟兽会语;无物不神,无鬼不灵”。

2、灵魂不灭与鬼神观念原始人认为人的“形”灭了之后,其灵魂还在另一世界过着与生前大致一样的生活。

3、对至上神---帝、天的崇拜原始宗教从殷商奴隶社会起演化成“人为的宗教”,出现了统一的全能的至上神。

•原始宗教•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不畏生死。

宗教是指有一定教义、教规,有一定仪式和组织系统的信神的社会“实体”。

宗教不同于迷信。

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

1、宗教的概念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宗教教徒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泰勒说:“宗教是对神圣的存在物之信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神、自然在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自然人的心灵、死亡祖先等以超人间的形式出现.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旅游的定义1.旅游活动自古就有, 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2.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1927年由德国蒙根.罗德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3.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强调旅游的综合性,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4.旅游发生在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地,旅游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该地的各种活动。

——1974年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列克提出,强调了旅游本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5.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中国学者于光远1985年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6.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娱乐、运动、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活动,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世界旅游组织1995年对旅游的定义7.旅游是要符合三个要素的: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

即旅游是旅游者在一段时间内离开惯常环境所发生的所有活动。

——艾斯特及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宗教的定义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 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组成了今日的宗教文化景观。

——颜亚玉1. 宗教实在论(宗教的实质为神性感受)a) 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年)的“绝对依赖感”(‘a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b) 神学家兼宗教现象学者奥托(Rudolph Otto,1869-1937 年)“对神性的感受”(‘thesense of the numinous’)c) 基督教神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 年)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d) 范·德·列伍(van der Leeuw,G. 1890-1950) 引进的‘搁置判断’(epoché)着意将宗教与世俗分开,把宗教归属为‘另类的’(sui generis)。

总结:以神为本的人-神关系,其中“绝对”、“神性”和“终极”被表达为对上帝的不同称谓,而“依赖感”、“感受”和“关怀”则反映为人的感受。

2. 宗教社会功能论和还原论a) 缪勒(Friedrich Max Müller,1823-1900 年)将宗教还原为人对“(自然的)无限的感知”。

b) 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Émile Durkheim, 1858-1917 年)认为“神圣”概念是“人类社会结构”的象征,宗教是明显的社会产物。

社会的思想是宗教的灵魂。

c)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年)认为,宗教真正的和基本的起因,源自人类深切的情感矛盾,宗教信仰是“实施人类最古老、最强劲和最迫切愿望的产物。

宗教信仰的力量的秘密,就在于人类的这种愿望的力量。

d) 马克思将宗教视为“国家、社会”即“颠倒了的世界”的反映。

e) 宗教就是一种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虚幻反映,它不仅具有社会功能,而且具有文化功能。

...人们的宗教崇拜活动,总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禁忌来进行。

这就产生了最早的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和宗教圣地。

——许晓光《试论旅游与宗教的密切关系》总结:“神性”是实施人类特定需求的手段或方式。

还原论和功能论存在着结构—功能一体的关系。

3. 宗教人文意义论a)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 年)和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 年)的宗教人类学的理论原则,是将宗教看作人类思维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化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即一种“理智思维”。

b) 社会人类学家埃文斯-普里查德(Edward Evan Evans-Pritchard, 1902-1973 年)揭示了原始宗教的社会理性。

c) 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 1926-)意识到我们不仅要描述社会表现、事实和行为。

吉尔兹的宗教理论被概括在“宗教是一种文化体系”中。

总结:宗教是人类的一种处事方式。

宗教旅游的定义1.普遍认为宗教旅游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仅仅是指那种拥有强烈或唯一宗教动机的一种旅游形式,即朝觐旅行;还应该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点景区观光、修学及游憩行为(GisbertRinschede,1992) .2.从旅游者动机的角度, 林思科德(Rinschede,1992) 将宗教旅游定义为“完全或强烈地由宗教原因引发的一种旅游形式”3.布兰克威尔(Blackwell, 2007) 从动机和旅游目的地两个方面对宗教旅游进行界定, 认为宗教旅游是由宗教原因引发的、目的地是宗教场所的所有旅游活动4.桑托斯( Santos, 2003 ) 对宗教旅游的界定更为详细,他认为宗教旅游: ( 1) 必须是自愿的、暂时的、非经济目的; ( 2) 旅游行为是由宗教原因引起的; (3) 可以兼有其他的动机; (4) 旅游目的地是宗教场所; (5) 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不是宗教活动。

5.Collins-Kliot's发现往往有些朝圣者会对旅游业缺乏兴趣,这主要是由于朝圣者的需求在本质上有一定的特殊性,认为宗教活动与旅游活动有一定差异。

6.也有这种的观点折中了以上两者:ShaliniSingh的观点体现了这两者的折中,在一定程度上把旅游活动看成是一种“环境朝圣”。

7.有些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旅游活动的实质。

Bell认为新英格兰一些成年的年轻人热衷于海外旅游就可以理解为一种世俗的朝圣活动,只不过这种朝圣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其内在本质的驱动力是相同的。

8.M.M.G.fase把宗教看作一种组织机构,它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模式有比较大的影响作用。

“环境朝圣”。

9.将宗教因素作为一种地理要素也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可,Sopher在研究文化和地域的关系时强调了宗教因素的内容。

HansKnippenberg认为宗教会在区域中形成一定的历史和地理空间。

中国学者的观点大致分两种:一种认为凡是以宗教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所展开的旅游活动就是宗教旅游;张桥贵、孙浩然谈到“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

宗教信仰旅游的主体是宗教信仰者;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非宗教信仰者围绕宗教文化资源进行的各种旅游活动,包括考察、观光、游憩、休闲等。

”如: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

——张桥贵、孙浩然《宗教旅游的类型、特点和开发》另一种观点认为宗教信徒以宗教目的而展开的宗教活动才能作为宗教旅游。

如:宗教旅游应是宗教信徒和民间信众以宗教或民间信仰为主要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既包括到宗教祖庭、名山圣迹去的长途旅游活动,也包括到地方宫庙去的短距离旅游活动。

——颜亚玉宗教旅游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

——孙天胜《浅议我国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从旅游定义的理解来看,(信徒的朝圣和普通旅游者在宗教景区的旅游都符合旅游的三个要素,但是这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

信徒们的朝圣是心怀崇敬,或者为了求得神的协助,或者为了履行某些宗教义务;普通旅游者去宗教景区的旅游则是为了摆脱枯燥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而进行的休闲游览以放松身心。

由此可见,)宗教旅游应该是指信徒们由于唯一的宗教动机而发起的旅游活动,包括朝圣、传教布道等;而非信徒们在宗教旅游景区的旅游活动应该被划分为以娱乐、休闲、观光、医疗保健等为目的旅游。

——胡芬、袁露《宗教旅游研究综述>五、宗教与旅游的关系宗教与旅游关系密切, 它们既有共生性的一面, 彼此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又有互斥性的一面, 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旅游是人们重要的精神需求之一,宗教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蒲湘玲、涂绪谋《从宗教旅游看旅游的第七要素“思”》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中国宗教旅游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张挺平《试论宗教与旅游》1.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与早期宗教朝圣活动的密切关系早已达成了共识。

从世界范围来看,古希腊时期的节庆和体育比赛都具有宗教旅行的性质。

BarbaraD.Steffen认为地区宗教团体是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国际旅游者的根本原因。

2.1935年R.Glucksmann在其《一般旅游论》中分析了旅游的原因,把宗教朝圣作为人类早期旅游的主要动机。

3.社会学家特纳(Turner•V1973; 1978)认为,“一名旅游者有一半是朝圣者,或者说一名朝圣者,有一半是旅游者。

”(因为人类旅游是为了寻找心灵家园)就认为,朝圣与旅游都是具有阈限(Liminal) 性质的活动, 代表着与日常世俗生活的暂时脱离, 都是对一种“中心” (Center) 的追求。

朝圣与旅游作为人生的一种“通过仪式” ( Pass- throughrite) , 象征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寻根, 因而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4.纳尔逊•格雷本(Nelson Graburn)则认为,旅游既是“神圣的旅程”,也是“世俗的礼仪”5.马坎耐(Dean Mal Canell)则进一步提出“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的观点。

(认为旅游的主旨是一种世俗的精神追求,而宗教则是一种精神追求)。

6.史密斯( Smith, 1992) 对朝圣和旅游的实现条件、社会认可进行考察后认为, 在宗教日益世俗化的当代欧洲, 宗教朝圣者和旅游者之间并无实质区别。

7.N.Collins-Kreiner&N.Kliot对朝圣者的旅游行为进行了研究。

认为旅游者朝圣行为增加的尺度主要由圣地所处的位置以及朝圣者缺乏旅游兴趣所决定。

8.Hae-moonOh,AnnMarieFiore,andMiyoungJeoung发现,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宗教旅游者可能会回避娱乐性旅游项目。

9.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几百处世界遗产名录中,与宗教有关的占了90%!人们要想亲自观赏这些分布于各地的人类文化遗产,就只能通过旅游这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