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强基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强基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邯郸市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和下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近年来,情感学成为国外学界的一个热点。
虽然在西方世界,讨论人的情感问题,自古希腊的柏拉图时代已经开启,但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费弗尔发表他的相关论文,使得他成为“情感学"确立的标志性人物,并在后续的时间里,有更多专家集中投入研究人的情感复杂因素以及对社会动向乃至历史走向发生的明显影响时,才有了所谓的“情感学转向”之说。
情感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人的情感是自然天生的还是后天习俗培养的,换言之,基于生命科学的情感自然说和基于社会人类学的情感建构说,给情感学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
正是借鉴了这样的研究视野,使得我们面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关于从“礼仪之家"的人物身上延伸出的“大旨谈情”的主题,有了新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情感关系,常被视为木石姻缘与金玉姻缘的象征性对峙。
木石表示质朴,金玉表示富贵。
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金锁之于薛宝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是摆在故事主体的明面中,而金与玉的相配,又是被薛宝钗的大丫饕莺儿在小说中直接提及的。
但草木之于林黛玉、顽石之于贾宝玉的关系,却并没有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出生后的人间直接提及,也并不为世人所知晓,毋宁说,这是作为两人的前世传说,发生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
这样,贾宝玉最多也只能在梦中,以自己对木石姻缘的认同,来抗争世人熟悉的金玉姻缘。
同样,当我们解释贾宝玉对林黛玉倾情相许时,固然可以从理性角度,来分析林黛玉不说让贾宝玉追求功名富贵的混账话,以说明叛逆者的共同志趣是感情的基础。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如约而至,透骨的寒冷和暖心的激情在这一刻交汇,碰撞出充满希望的火热。
哈尔滨的冷,与生俱来。
作为我国最北边的省会城市,这里冬季漫长,动辄出现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因此哈尔滨有了响亮的名号——“冰城”。
冷是阻碍,对发展构成制约。
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也因低温、冻土等面临重重困难。
由于室外寒冷,东北人曾有宅在家里“猫冬”的习惯。
冷也是资源,别具特色优势。
每年12月,松花江上的冰冻了,太阳岛上的雪厚了,“冰豆腐”和“大雪垛”在能工巧匠手中“华美变身”,成为美丽的冰雪胜景,吸引着不远千里络绎而来的游客大军。
以高寒为气候特质的哈尔滨,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最热的文化符号。
这座地处北疆的东北城市,正在把制约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在聚光灯下焕发无限生机。
今日的哈尔滨,寒冷不变,热度却“只增不减”,背后是这座城市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各种“有求必应”举措,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主动作为。
让哈尔滨在这个冬天“走红”的,还有中外文化在哈尔滨碰撞、交融带给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东北大花”主题与火车、汽车融合,将冻梨改刀、切块、摆盘,用勺子吃烤红薯,路边新增温暖驿站,东北大汉学会“夹子音”,哈尔滨的建筑、饮食、洗浴文化以及市民的热情好客,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空间特性的认识,是古人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空间观念,研究科技史,有必要对之加以探讨。
空间有限与否,直到今天仍然为现代宇宙学所关注,也是古代哲人讨论的热点。
古人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有多种说法,其中很多人主张空间无限。
例如,《管子·宙合》即说:“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故曰有橐天地。
”天地囊括万物,宙合又有橐天地,大之无外,这样的空间,应该说是无限的。
引文的最后特别指出,无限性是表现在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的。
这一认识非常深刻。
《列子·汤问》同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空间性质进行探讨,认为它“无极无尽”。
“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
……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这里借夏革之口,讨论了空间的“极”“尽”问题。
极,指空间的外部边缘;尽,指空间的内部破缺。
《列子》认为,如果空间是虚无,它就没有边缘,是无限的;如果空间由具体物质组成,它的内部就会有尽处,即空缺,这样,空间的无限性就是不完全的。
但是在无穷大的宇宙之外,不可能再有无穷大的空间;在光滑连续的纯粹空间之内,也不会再有空缺。
《列子》主张空间不能等同于物质,它是容纳具体物体的,是无限大的,内部也是连续的、光滑的,没有空缺。
广东省汕尾市2023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汕尾市2023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
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
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
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
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
《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
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
“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
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
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
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
浙江省嘉兴市2022_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其典范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是立竿见影的”理解不当,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中表述是“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该是潜移默化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正因为它们与其他时代 诗词相比更加经典。
B. 阅读唐宋诗词,可以让读者在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留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因此,臭氧层就像是爱护地球生物的重要“宇航服”。臭氧层只占大气总量的百万分之一,却不多不少,正好相宜生物生存。臭氧层形成这种微妙平衡的过程,可以说是偶然性累加,近乎奇迹。但是,假如臭氧层出现空洞或变得淡薄,地球上全部生命将面临灾难。
今日的臭氧层高悬在地面25千米上空的平流层,但臭氧层形成之初只存在于靠近地球表面的区域。因为22亿年前氧气浓度只有现在的特别之一,在这种状况下,紫外线能够到达地表旁边,因此可以想象氧气和紫外线的相遇发生在极靠近地表的地方。只有氧气浓度进一步增加才能在高空产生臭氧层。
所谓“求诸己”,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意味着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这种追求不是外加的,更不是被迫或受利禄诱惑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一种内在的须要。其次,“求诸己”意味着乐观进取,“为己”之学不在博取外在的名声或功利,而专注于“闻道”和“怀德”,寄意于“为圣成贤”,故洋溢着向上向善的追求,它是充溢而欢乐的。孔子曾生动地形容这种追求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可见“求诸己”的迷人之处。再次,“求诸己”还意味着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俯仰迎合、弄虚作假。因为,君子“求达”而学在“为己”,必定要求内在的真实和诚恳,即“吾日三省吾身”,在自我检视与反思中,严于律己。不论身处何种境况,“求达”的君子,会自觉为仁,并时时刻刻以此为信念,不在意浮名,不在意虚誉,恒久做个真诚、纯粹的人。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本试卷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
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
”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
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
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有参考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有参考答案一、名篇名句默写1.默写。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3)《论语》中,孔子用“,”来解释“恕”,倡导我们用一生来践行。
二、语言文字运用2.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在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城乡差距。
可以说,___,___,更重要的是,___,___。
①信息技术是乡村振兴的巨大推动力之一②信息技术可被视为现阶段调节城乡差距的一个均衡器③它会产生“数字红利”效应④持续科学配置信息技术资源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并推动城乡均衡发展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2)下列对联与名人,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②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③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④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A.①杜甫②陶渊明③苏轼④屈原 B.①杜甫②白居易③陶渊明④屈原C.①屈原②苏轼③陶渊明④杜甫 D.①屈原②白居易③苏轼④杜甫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万维钢①如果一个物理学家谈物理,哪怕他只是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做科普,外行一般也不太敢提出质疑。
人们知道物理学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尖端科学,没经过多年训练的人胡乱说话只能闹笑话。
可是当一个社会学家谈论社会问题的时候,哪怕他旁征博引了好多东西方先贤的经典理论,别人还是可以毫无压力地批评他。
②这也许怪不得大众。
实践表明,像政治学这样的软科学,其“专家”的实用程度很可能并不显著高于“砖家”。
1984年,心理学家泰特洛克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研究。
他调查284个专门以预测政治经济趋势为职业的政治学家,向他们提出各种预测问题,要求专家们对其中大多数问题——比如某个国家的未来政治自由状况,提供出现三种可能性(保持现状,加强或者减弱)的大致概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第Ⅰ卷(选择题部分,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共57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即.(jí)使松弛.(chí)驱散.(sàn)B.徘徊.(huái ) 追溯.(sù)梦寐.(mèi)C.殉.(xún)情点燃.(rán)窒.闷(zhì)D.袭.击(xí)噩.梦(è)泥泞.(nìng)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恬适气韵祈祷百舸争流B.飘缈阡陌颓废变幻莫测C.窒闷绚情眉黛婀娜D.端详奥密羡慕憧憬3.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抱无涯之戚(忧伤)2汝之纯明而不克(克服)蒙其泽乎3又可冀其成立邪(希望) 4 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下)5 保卒余年(死)6 本图宦达,不矜(怜惜)名节A. 1 3B.2 4C.1 3 5D.2 5 64.选出与“寂寥而莫我知也”句式相同的一句:()A.天下莫能争是溪B. 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C.夫水,智者乐也D.凡为患者莫我若也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她为人爽朗,贻笑大方,因而很受众人的喜爱和信任。
B.经过这一路的颠簸‘磨砺,他方知人生的艰难和复杂,心中的怨愤荡然无存。
C.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D.那些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人们,今天却拿起了锄头。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我厂革新改造初见成效,2000年产量增长50%,消耗下降了一倍。
B。
这个文化站已经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C。
无论风雨和海浪非常大,战士们仍然坚持出海巡逻,保卫祖国万里海疆。
D。
他的音容笑貌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志摩、闻一多、艾青的诗歌代表作分别为《再别康桥》《死水》和《我爱这土地》。
B.普希金、裴多菲、海伦•凯勒分别是俄国、匈牙利和美国作家。
C.“赋、比、兴”中的“赋”是诗歌的表现手法,《赤壁赋》《阿房宫赋》和《赋得古草原送别》中的“赋”是文体的名称。
D.《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离骚》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
8.下列句子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③脚踏上去④气味也没有⑤声音也没有⑥只能感出一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A.②①③④⑤⑥B.①③⑤④⑥②C.②①③⑤④⑥D.①②③⑤④⑥阅读徐志摩的《偶然》一诗,完成9-10题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更无须欢喜——最好你忘掉,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9.下列各项中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在第一节设喻,以云朵投影在波心,写“我”闯进“你”。
的心中B.“转瞬间消灭了踪影”是“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的原因,再一次突出了偶然这个主题。
C. 接着,作者在第二小节,继续设喻,把“你”、“我”比作在黑夜的大海上相遇的两只小船。
D.因为“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就决定了这种交会只能成为生活中的回忆而已。
10 对这首诗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以“偶然”来写人生的交会,之所以说偶然,是因为交会的前提就是坚持自己原有的方向。
B .诗人面对这种人生中偶然的机会,体现了与之绝交的勇气和信心。
C.诗人再诗歌中塑造的“你”、“我”都是人生中匆匆的过客,这种形象的塑造也和题目相吻合。
D.通过全诗,我们不难看出,尽管这种偶然不会有最终的皈依,但却足以照亮整个人生。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1-14题。
(每题3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犹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1 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孝治天下③祖母二人,更相为命以更②但以刘日薄西山④更上一层楼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1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与其它各句不同的一项是:()A.历职郎署 B.臣具表以闻C.函梁君臣之首D.臣且少仕伪朝13.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是:()A.凡在故老故老:老朋友B.犹蒙矜育矜育:抚育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微薄D.有所希冀希冀:非分企图14.下列翻译恰当的一项是:()A.况臣孤苦,特为犹甚——再说我从小是孤儿,特意饱受了生活的困苦。
B.至微至陋,过蒙拔擢——(皇上对臣)无微不至,不弃臣卑贱,过分提拔我。
C.人命危贱,朝不虑夕——(祖母)命运浅薄,随时随地有死的可能。
D.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没有我的照顾,没有办法来安度晚年。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19题(每题3分)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
哈里西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他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
古希腊女教师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
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水里。
但是熊熊的火炬至今还隐约的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的一点恩泽..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一点光,一点热。
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
”我自然也是如此..。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15.第三段文中加点的词语所指代的内容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这些”、“它们”、“如此”B。
“这些”、:“它们”C.“这些”、“如此”D。
“它们”、“如此”16.第一段中,作者写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主要在表现什么?分析正确的是:()A.海上航行,离不开灯塔的指引。
B.紧承首句,突出设置灯塔的必要。
C.灯光对人们的指引、帮助。
D.哈里希岛上那对姐弟的深挚亲情。
17.第二段文中写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火炬的含义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火炬能给人带来光明。
B.火光给人带来的巨大鼓舞。
C.赞颂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牺牲精神。
D.给人以鼓舞的火光永远不会熄灭。
18.下面是对第二段文中末尾一句话的含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火炬在闪亮,情人沉海底,一往情深。
B.对光明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仍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C.火炬隐约浮现,情人一去不复返。
D.对情人的永久怀念。
19.“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他们一点点的恩泽。
”对恩泽的理解不符合文的一项是:()A.一点光,一点热。
B.光驱散了我心头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C.光明和希望使我心中的苦闷消失了,使心灵由空虚而充实,由消沉而振奋。
D.亲情的力量、爱情的力量激发了我生活的勇气和生活的热情。
第Ⅱ卷(请把答案做在二卷答题纸上,共93分)四.阅读散文《桥》,完成20-24题)桥在旅途生活的烦躁和不安里,突然在面前出现了一座桥,即使是在零落的小村的尽头出现的一座颓圮的板桥,都会给我的心以暂时的、片刻的慰藉。
我知道,渡过了一座桥,旅途便向前移进了一程……虽然在无涯的人生旅途上,这是多么可笑的一程,但用自己的劳苦向前迈进了一程,这时你的心里应该是怎样的呢?也就在这时,我的幻想便飞跃起来。
我看见,人一程又一程地前进,桥,永远站在那里,用现在,把你的过去的脚步和未来联系起来……当我在这喧嚣的小城市的郊外漫步时,对于醒目的呈现在视野里的那塔和桥,我却有这样强烈的憎和爱。
那塔是远远的便企望人们注意似的写在渺茫的远天上;那塔,是虚幻的,可望不可及的谎言似的,写在渺茫的远天上。
而且,我还有更奇妙的想头:那一层层地堆叠起来的塔,是代表所谓“功勋”的本身么?于是,我对于这人世的虚伪有了更固执的憎恶。
而那桥,却是显得那样平凡,又像没有人关心似的,从溪流的这一边跨搭到那一边。
地上有比它更真实、更亲切的形象么?我觉得它完全不希冀人们说一声:“谢谢”,沉默地像从没在那里一样地躺着。
人们漠不关心地从桥上经过,我们能有法子去计算每天有多少无事的人从桥上经过,有多少奔忙的人从桥上经过吗?而且,有谁来注意桥的坚贞呢?有谁来注意在艰险的溪流上守住最后一刻的木桥的坚贞呢?谁能想象到,那淫雨的夏夜,木桥怎样和暴涨的洪流抗逆到最后一刻的情景呢?而在第二天,当人们站在岸边上惊骇于桥的毁灭时,我们是宁愿去体验当他业已明白自己的命运,却有余暇去担心今后谁能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的那一刹的心理;对于站在岸边上的那些假慈悲者的叹息,我们能说些什么呢?20.作者为什么说“桥”“会给我的心以暂时的、片刻的慰藉?”1分21.作者说:“我的幻想便飞跃起来”,从第一段来看,“幻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分22.作者在第二段对桥和塔进行了对比,对比的内容是什么?2分23.“桥”的坚贞表现在哪里?1分24.“桥”还有一种令作者更赞叹的精神境界,从文末看,这种精神境界是什么?1分25.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A.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真实、平凡的赞美,对虚伪、谎言的憎恶,强有力的鞭挞了作威作福的统治者。
B.散文中所刻画的桥的真实、平凡和坚贞,体现了作者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赞美,抒发了内心对真善没的追求。
C.作者置身于自己热爱、熟悉的乡土之上,将个人对大自然与人生的感悟,浓缩于笔下,如歌如吟,感人至深。
D.这篇散文想象丰富,对比鲜明,作者在谴词造句上精心雕琢,尽求华美。
E.作者运用朴实清纯的语言,将形象、感情、哲理艺术地融合再一起,具有自然率真的美。
26.阅读文段,翻译句子:3分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
⑴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
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
”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
以其少言,故知之。
”尝与徽之共居一室,忽然火发⑵徽之遽走,不遑取履,⑶献之神色怡然,徐呼左右扶出。
⑴⑵⑶五.默写、语言表达:(6分)27.《雨霖铃》下阕中诗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最使人触动离愁别绪的两句是:2分28.《虞美人》中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表达愁绪绵绵无尽的两句是:2分29.长太息以掩涕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