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其中,古代文学作品更是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而《屈原列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1. 教学内容:《屈原列传》2. 教学年级:高一3. 教学人数:40人4. 教学时间:2周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屈原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2. 能够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理解其中的生命智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屈原列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并推进学生的语言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和分析,老师要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2)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四、教学步骤1. 屈原事迹讲解在开始读《屈原列传》之前,首先要对屈原的事迹和主要成就进行清晰详细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屈原列传》。
2. 阅读和分析《屈原列传》在掌握屈原事迹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同时分析作品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2)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屈原与其他楚辞作家的区别;(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传统文化遗产;(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及其内涵;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2. 鉴赏《屈原列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3. 运用文言文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屈原与其他楚辞作家的区别;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屈原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5. 文学鉴赏:鉴赏《屈原列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6.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断句和表达,提高阅读能力;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的背诵情况;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的掌握程度;5. 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6.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屈原的文学风格;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屈原与其他楚辞作家的异同;4.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5.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屈原的生平:介绍屈原的出生背景、家庭状况、政治生涯等。
1.2.2 屈原的思想:阐述屈原的“忠君爱国”、“人民至上”等思想。
1.2.3 屈原的文学成就:分析《离骚》、《天问》等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1.2.4 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探讨屈原对楚辞、浪漫主义文学等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2.1.2 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教学难点2.2.1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2.2.2 屈原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理解其中的内容和精神。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3.1.3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屈原的思想和作品的文章。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展示屈原的生平、作品和相关的图片等。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与屈原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4.1.2 课堂讲解:讲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等。
4.1.3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4.1.4 写作练习:让学生现场写作,表达自己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学安排4.2.1 课时:本章教学计划安排2课时。
4.2.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讲解屈原的生平、思想,第二课时讨论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屈原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日常交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敬文学家,热爱文学的情感;(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及其含义;(3)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3)对屈原精神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2)阐述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激发学生对《屈原列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生僻词语,课后查找资料弄懂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加强背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2)每组选取一个经典段落,进行翻译和解读;(3)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文言文句式;(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3)对屈原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入剖析。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经典段落;(2)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3)谈谈对屈原精神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2. 查找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屈原列传》中经典段落的背诵情况;3. 学生在课堂讨论、练习中的表现;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和描述屈原的一生及其主要事迹。
(3)能够分析并评价屈原的人格特点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屈原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屈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 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屈原的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悲剧命运。
2. 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评价屈原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屈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屈原列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子。
3. 讲解: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屈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理解程度。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第1教时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一、导入《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1、注意读音惨怛(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娴于辞令( ) 谗谄( )举类迩滋垢( ) 滓( )商於( ) 顷襄王令尹( ) 咎( ) 行吟泽畔( ) 枯槁( ) 三闾大夫( ) 怀瑾握瑜( ) 皓皓() 郢( ) 绌( ) 从亲( ) 不内( ) 汶汶( )2、指名朗读三、疏通1、2段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属草稿——众莫不知——平伐其功2、提问交流(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屈原列传》教案简编

《屈原列传》教案简编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屈原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通过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成就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创作特点;(2)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结构、艺术特色;(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第二章:屈原生平简介2.1 屈原的时代背景介绍战国时期的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屈原所处的历史背景。
2.2 屈原的生平事迹讲述屈原的出生、成长、任职、流放等主要经历,突出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2.3 屈原的主要贡献介绍屈原在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尤其强调屈原对楚辞创作的贡献。
第三章:楚辞与《离骚》3.1 楚辞的产生与发展阐述楚辞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主要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楚辞的历史地位。
3.2 《离骚》的艺术特色分析《离骚》的结构、语言、形象、思想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离骚》的文学价值。
3.3 屈原的其他作品简介介绍屈原除《离骚》外的其他代表作品,如《九歌》、《天问》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四章:屈原的影响与评价4.1 屈原在历史上的影响分析屈原在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历史影响,以及后世对屈原的评价。
4.2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阐述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屈原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
4.3 当代对屈原的评价与研究介绍当代学者对屈原的研究成果和评价,以及屈原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
第五章:屈原精神的传承与弘扬5.1 屈原精神的内涵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忠诚奉献、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养分。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把握屈原的人物形象和其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屈原的人物形象、主要成就及其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屈原列传》中的文言文难点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历史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屈原有哪些了解?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要成就。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
①屈原的才华:列举屈原的诗作,如《离骚》《九歌》等,分析其文学成就。
②屈原的爱国精神:分析屈原在抗秦战争中的表现,如《哀江头》等。
(2)分组讨论,解析文言文难点。
①解释重点词语,如“列传”、“怀王”、“令尹”等。
②分析特殊句式,如“之死靡二”等。
③理解文章结构,如总分总、前后照应等。
(2)学生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哪些启示?(2)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
四、作业布置1.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精彩片段。
2.写一篇关于屈原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注重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爱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互动性。
4.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5.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提起屈原,大家会想到什么?有没有同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呢?生1:我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离骚》。
生2:对,他还创作了《九歌》和《天问》。
屈原列传教案

篇一:《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名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把握屈原的人物形象。
(3)掌握楚辞的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特点。
(2)《屈原列传》中的名句及其含义。
(3)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1)楚辞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2)如何把握屈原的内心情感。
(3)将屈原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提问:“为什么说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让学生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对屈原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屈原的爱国情怀,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楚辞的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2)解析《屈原列传》中的名句,体会其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2)引导学生将屈原的精神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屈原列传》中的名句。
2. 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人物评论,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楚辞进行鉴赏,写一篇赏析文章,不少于400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屈原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3. 学生对《屈原列传》中的名句的理解和运用。
4. 学生对屈原的爱国情怀的感悟和实践。
《屈原列传》教案简编

《屈原列传》教案简编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屈原列传》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屈原的一生及其文学成就,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1)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品味屈原的文学风格;(3)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领悟屈原的爱国情怀。
2.2 教学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2)运用对比分析、案例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屈原的文学魅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2)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屈原的爱国情怀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2)屈原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3)如何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通过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式和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问。
4.5 情感体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屈原的文学魅力,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4.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情怀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1.1.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分析其写作特点。
1.1.3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文本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屈原与楚国历史的关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1.3.2 理解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3.3 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屈原列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1.2 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1.3 掌握文言词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屈原与楚国历史的关系,分析屈原忧国忧民之情。
2.2.2 深入剖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如香草、美人等。
2.2.3 探讨屈原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屈原生平,激发学生兴趣。
3.1.2 提问:你们对屈原有哪些了解?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2.2 解答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
3.3 合作探讨3.3.1 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3.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3.4.1 讲解课文难点,如历史背景、象征手法等。
3.4.2 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介绍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5 课堂练习3.5.1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6 课后作业3.6.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3.6.2 拓展阅读:搜集其他关于屈原的作品,加深对屈原的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

《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以下是给大家分享的3篇《屈原列传》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屈原列传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伐其功屈*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
屈原列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
2. 激发学生对屈原列传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教学内容:1. 介绍屈原生活的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背景。
2. 讲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教学活动:1. 向学生简单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的开头部分,了解屈原的出生和成长背景。
作业:1. 预习屈原列传的第一章。
2. 准备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中国文化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屈原的才华与理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才华和理想。
2. 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列传中描述的屈原的思想和行为。
教学内容:1. 分析屈原的才华和他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
2. 探讨屈原的理想和他对国家、社会的期望。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的第二章,了解屈原的才华和理想。
2. 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理想是否现实。
作业:1. 预习屈原列传的第二章。
2. 思考屈原的理想是否现实,并准备相关问题。
第三章:屈原的政治遭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屈原在政治上的遭遇。
2. 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列传中描述的屈原的政治困境。
教学内容:1. 分析屈原在政治上的遭遇和他在政治斗争中的角色。
2. 探讨屈原的政治困境对他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的第三章,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
2. 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政治困境和他的应对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政治遭遇对他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作业:1. 预习屈原列传的第三章。
2. 思考屈原的政治遭遇对他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并准备相关问题。
第四章:屈原的流放与创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屈原被流放后的生活和他的创作。
2. 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列传中描述的屈原的流放经历和创作动机。
教学内容:1. 分析屈原被流放后的生活状况和他在流放期间的作品。
2. 探讨屈原的创作动机和他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屈原列传》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其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 分析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已学过的屈原的诗歌,如《离骚》和《涉江》,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思想内核:正直与爱国。
2. 提问:屈原的生平事迹有哪些?他有哪些作品?二、新课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屈原的生平事迹。
2. 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讲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3. 分析课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并分析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有哪些表现?二、新课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屈原的生平事迹。
2. 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讲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3. 分析课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屈原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的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屈原与渔父对话的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4.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资源:1. 《史记》2. 《屈原集》3. 网络资源:屈原生平事迹、屈原作品等。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屈原列传教案(8篇)

屈原列传教案(8篇)选修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1.导入新课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2.我话屈原(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篇二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号必修四编写时间苏武传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屈原列传》教案简编

《屈原列传》教案简编章节一:导入与背景介绍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内容:屈原生活的战国时代背景,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辅以图片、地图等视觉材料。
章节二:文本细读与分析教学目标:通过仔细阅读《屈原列传》,使学生理解屈原的忠贞爱国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屈原列传》中的重要事件,如屈原的忠诚、被贬、投江等。
教学方法:细读法,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章节三:屈原的诗歌创作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尤其是《离骚》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屈原的主要诗歌作品,重点分析《离骚》的结构、意象等。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章节四:屈原的影响与传承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屈原对中国后世文化的影响,包括端午节等习俗。
教学内容:屈原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如端午节、屈原庙等。
教学方法:文献调研法,小组报告,教师点评。
章节五: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总结屈原的主要贡献和精神品质,并反思其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屈原的主要贡献和精神品质,屈原在今天的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个人反思,全班分享。
章节六:屈原的文学成就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入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特别是其诗歌的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分析屈原诗歌的语言、意象、情感表达等,探讨其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文本分析法,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章节七:《离骚》的艺术特色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离骚》的艺术特色,包括其结构、修辞手法等。
教学内容:《离骚》的整体结构,独特的修辞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教师点评。
章节八:屈原的思想内涵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屈原诗歌中的思想内涵,如忠孝、忠诚等。
教学内容:分析屈原诗歌中的思想内涵,联系战国时期的伦理道德观念。
教学方法:辩证思考法,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章节九:屈原精神的当代意义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屈原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探讨屈原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如爱国主义、坚持真理等。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3)能够分析并评价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通过分析和解读,掌握屈原的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
(3)通过比较和联系,了解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屈原的敬仰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屈原研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传统的认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 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3. 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屈原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屈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和研究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准备教学PPT和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活动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屈原列传》文本,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研究情况和学术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和楚辞的相关内容,了解屈原的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对屈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文本阅读与分析:(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列传》文本,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解读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讨论与比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屈原的理解和观点。
(2)比较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探讨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 案例分析:(1)选择屈原的一篇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2)联系屈原的思想观点,探讨屈原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共性教案【素养目标】1.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屈原的生平及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2.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学习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及伟大人格【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余光中曾经说过:“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如果将“蓝墨水”视为当代中华文脉,那么“汨罗江”一定是屈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屈原列传》,看司马迁是如何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二、文化常识1.作者与作品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个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
无封元年(前110)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泪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史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本纪(给帝王做传)十二篇,世家(给将相做传)三十篇,列传(给三教九流的历史名人做传)七十篇,表(大事纪)十篇,书(诏书)八篇。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屈原人物生平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三、文本研究(讲解训练)(一)研读第一段1.朗读第一段,注意读准字音。
2.解释文中主要的疑难词句,翻译整段。
①为:担任左徒:官职名,在楚国是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担任②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
闻:学识。
志:记③明:明晓娴:熟练、熟悉(明、娴都是形容词作名词,两句都是状语后置)辞令:应对的言辞④图议:谋划计议⑤任:信任【译文】屈原,名平。
是楚国王族的同姓,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的言辞。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楚怀王很信任他。
(二)研读第二段1.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准字音。
2.解释文中的主要疑难词句,翻译整段。
①列:朝列、班列②害:嫉妒③属:撰写④夺:强取为己有(郭沫若提出一种新解,将“夺”解释为改动,即屈原所造的宪令可能触犯了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想要篡改内容。
)⑤伐:夸耀【译文】上官大夫跟屈原同属一个官阶,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贤能。
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撰写草稿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强取为己有,屈平不答应。
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每一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说‘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三)探究章旨课文第一段首先介绍屈原的姓名、官职于杰出的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信任他?为什么如此信任他?【解析】信任的表现: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信任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并且古代姓比氏大,后来才不作区分。
)②屈原有着非常杰出的才能,“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四、随堂检测提问:大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馋之”,根本原因是“争宠而心害其能”五、归纳小结第一段主要揭示了屈原的政治才能,即“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第二段则写屈原因上官大夫进谗言第一次被疏远,预示着楚国的未来。
六、作业背诵重点字词七、板书设计为左徒信任的表现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楚之同姓信任的原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第二课时一、导入检查提问上节课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导入二、文本研究(讲解训练)1.朗读第三段,注意读准字音。
2.解释文中疑难词句。
①疾:痛心聪:明察②离忧:遭受忧愁。
离,通“罹”,遭受③信而见疑,见:被④淫:过度、无节制⑤靡:无,没有⑥约:简约⑦举类迩而见义远,类:事物;迩:近⑧皭然泥而不滓者,皭:清白、洁净;泥:通“涅”,染黑;滓:污染⑨推:推赞、推许【译文】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馅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写了《离骚》。
“离骚”也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
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朝廷的政事。
他阐明道德修养的广大崇高、国家兴亡盛衰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
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
他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
我们推赞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3.探究内涵(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解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第3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解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具体分析】“人穷则反本,放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但,未尝不呼父母也。
”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
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这句承接“上称帝喾……”句,阐明《离骚》的具体内容。
“明”是“阐明”。
“道德”,这里不仅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条贯”,条理,这里可以引申为因果关系。
整个这句可以译为:“(屈原)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
”“见”,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总结《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是对这句的具体解释。
“约”为“简约”,“微”为“含蓄”。
也有学者认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
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
“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
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
“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
三、随堂检测思考:作者为什么运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①(联系前文对于屈原的介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诗中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与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和绝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
屈原的伟大形象在《离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②作者专用一个段落来写《离骚》,用屈原的作品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这种“现身说法”使屈原的形象更加真实,正如作者所写“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四、归纳小结总结本段行文思路及重点字词五、作业背诵第三段板书设计作《离骚》的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内容: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第三课时一、导入检查提问第三段背诵导入二、文本研究(讲解训练)(一)1.朗读第四段,注意读准字音。
翻译文本,注意重点词①绌:通“黜”,指被罢免官职②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③“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详:通“佯”假装;去:离开;厚币: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玉、马、皮、帛)。
委质,“委”,呈献;“质”通“贽”,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