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台基发展史
中国古建筑3
戗脊:上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角脊:下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博脊:1.歇山山花下的屋脊 2.重檐屋顶,下层檐围,绕屋身 的屋脊(也叫做围脊)
单檐歇山顶(蓬莱院后院三清殿)
(5)古建筑之攒尖顶
用于正多边形或圆形建筑,顶部有一个集中点, 即宝顶。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 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故宫中和殿、 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
军机处值房
(7)古建筑之卷棚顶
屋面双坡,屋顶最上方没有 突出的正脊。从梁架结构看,梁 架最上方没有正中的脊檩,而是 在上方两侧并列两个脊檩,上加 弧形罗锅椽,使两坡相接处呈圆 弧形。硬山式、悬山式和歇山式 都可以做成卷棚顶。此种建筑园 林中居多。
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 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西安钟鼓楼(明)
北京故宫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 架为主要结构方式
抬 梁 式
穿 斗 式
“墙倒屋不塌”
2、完整的院落组织,多样的平面布局
3、建筑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 • • • • 造形:屋顶 装饰:彩绘、雕饰 北方建筑:画栋为多 南方建筑:木雕精细
4、注重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中 国 古 建 篇
Principle of Public Building Design
分段式歇山顶(敦煌壁画) 它是歇山顶的最初形态,为 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
人字拱 日本四天王寺山门,南北朝 风格
南北朝绘画《洛神赋图》中的楼船,反映出当时建筑 的真实特征,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建 筑 设 计 原 理
巢居
干阑式建筑
木构架建筑
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 、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 的地区非常适用。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 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台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变化
“台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变化作者:黄彩艳来源:《艺海》2011年第06期摘要:台基在中国建筑里是非常发达的,有着悠久的历史。
《史记》里“尧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汉有三所之制,左嘁右平。
”三阶就是台基,嘁即台阶的踏道,平即御路。
这台基部分如希腊建筑的台基一样,是建筑的一部分,是不可脱离的。
目前对于台基的介绍的文章不多,只有常科实女士,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台基的变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台基做了简单的介绍,下面我就从台基的产生及其文化内涵,阐述台基的基本类型,从功能、伦理及美学角度出发,以历史为轴线,对不同时期的台基造型和装饰纹样两个要素加以分析比较,从而寻找出台基在古建筑中的细微变化。
关键词:台基传统建筑功能美学装饰纹样变化1. 古代台基产生的渊源及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的穴居发展到地面上的房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地面上出现建筑以后,为了防止潮湿,增加房屋的坚固性,往往把建筑建在台上面。
“台”和“台基”的出现相信最初的时候都是起因于功能的作用,是“防洪”,“防涝”的一种安全措施,因为“洪”和“涝”都会带来水淹的情况。
“台基”就是单座房屋的基座,而“台”则是多座建筑的联合基座而已。
台越高愈大不但安全,而且表现出一种壮观的外形,在战争中有利于防卫。
因此,到了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奴隶社会,有权有势的人可以驱使大量的奴隶从事建筑工作,于是,台便越筑越大越来越高,反过来,台的大小就能表现出房屋主人的权势和地位。
台基的大小不能让它毫无节制的发展,过高过大意味着浪费很多的劳动力。
到了台基正式成了房屋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之后,它的大小就来了一个规定。
这些规定是以阶级地位作为标准的。
人们或是选择自然高地作为地基,或是人工堆夯土筑台基,中国孤岛建筑一般都有这种底座,同时这种台子似的基座也是建筑的等级代表,台基越高大显示着建筑的等级越高,台基的四面全部用砖砌筑而成,里面大多填土。
形体通常较为方正。
中国古典建筑从立面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段式,由下至上分别为:台基、由墙柱构架组成的屋身和屋顶。
中国古建筑之——台基
中国古建筑之——台基何为台基台基是建筑下⾯⽤砖⽯砌成的突出的平台,是建筑的底座。
传统建筑中⽯⼯制作以台基为重点,⽯础上承柱梁荷载及屋盖重量。
台基四周压⾯包⾓虽不直接承重,但有利于基座的维护与加固,⽽且衬托美观的作⽤。
最早是为了御潮防⽔,后来则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台基的形式台基依据使⽤功能和外形,⼤体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普通台基普通台基,是由夯⼟台到磉墩的发展过程。
夯⼟台,即将⼟夯实形成台基,构造简单、施⼯便捷;台基发展到后期,不再⽤夯⼟做法,改为柱顶⽯下部⽤砖砌的⽯台取代,即磉墩。
早期遗迹全部由夯⼟筑成,推测⾄少在商代早期已经出现。
随后,它的使⽤由统治阶级逐渐扩⼤到民间。
⾼台建筑是台基发展的顶峰。
汉代起已开始外包砖⽯,⽽且还具备了压阑⽯、⾓柱和间柱(有的上⽤⽃拱),形制基本与后世⼀致。
南北朝⾄唐宋时期,不仅注重吸收前朝经验,将台基形式定制,还积极美化台基,常在侧⾯错砌不同颜⾊的条砖,或贴表⾯有各种纹样的饰⾯砖,或做成连续的壶门。
元明清时期,普通台基⾼度(由⼟衬⽯表⾯⾄阶条⽯上⽪)为檐柱⾼的15/100~20/100。
基内填⼟夯实,柱、墙及⼟衬⽯下作灰⼟基础或碎⽯基础。
⾓部⽴⾓柱⽯(厚宽同阶条⽯),其间砌砖或陡板⽯与⾓柱齐平,上再盖阶条⽯。
柱基础上放磉墩,再放柱顶⽯。
须弥座须弥座是⼀种带有雕刻花纹和线脚的基座。
“须弥”原为⼀座⾼⼭之名,拿此⼭做佛座以显⽰佛的崇⾼伟⼤,后来逐渐将此形式应⽤到建筑中。
故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较复杂,⼀般⽤在⾼级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的基座。
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窟,开始形式很是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草纹饰以及⾓柱、间柱、壶门等,造型⽇益复杂。
唐代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
须弥座虽然轮廓简单,只有上、下枋和束腰,但却使⽤了花砖贴⾯。
五代、两宋和辽、⾦也继承了这种作风。
元代起须弥座趋向简化,束腰的⾓柱改成 “巴达玛”(莲花)式样,壶门及⼈物雕刻已不⼤使⽤。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木构架、斗栱、墙体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的下分的构件和构造古建筑下分概述古建筑的下分,指的是基础与台基部分,从构成机能上看,基础是结构构成因子,它位于墙柱之下,用来承担整个建筑的荷载并传递至下部地基。
台基是围护与装饰构成因子,它将基础包裹在内,形成建筑的基座。
台基一般为砖石包砌的夯土平台,起着保护基础、防水避潮等功能,同时在建筑造型和建筑等级标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古建筑地面也属于下分部分的内容,地面是房屋的室内陆坪,同时也是台基的上表面,地面层有均匀传力及防潮等要求,并应具有坚固、耐磨、易清洁等性能。
古建筑下分-基础构造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结构部分,它承受并传递着建筑物的压力,是保证建筑物稳固的重要部分。
古建筑的基础是指木柱以下的部分,有柱础、磉墩。
通常也将磉墩下面的人工地基算在基础之内。
基础有很多种类型,有夯土基础,碎砖基础,灰土基础,天然石基础,桩基础,砌筑基础。
如下:古建筑桩基(地朾)的排列形式古建筑桩基(地朾)构造知识点1:古建筑地基处理方法需要清楚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几类古建筑地基处理一般比较简单,主要为原土夯实。
当遇到软弱地基时,常综合采用多种处理手段,从已掌握的实物资料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换土法,另一种是密实加固法。
(1)换土法,换土法即将基础底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杂填土层挖出去,换填无侵蚀性的低压缩性散体材料,分层夯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在实例中有局部换土的,如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唐)、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宋)只在柱础下局部换土。
北京故宫北上门的基础是大面积的碎砖黏土层构成一个整体的基底作为持力层,它的稳固性和承载力都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台基
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台基建筑下突出的平台,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演化为等级制度的表现。
*须弥座台基的一种,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宫殿,坛庙等高级建筑。
*踏道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形式大致可分为阶梯形与斜坡式两种。
使用的材料有土、土坯、石、砖、空心砖等。
*象眼石台阶侧面的直角三角形部分。
宋、元时砌成逐层内凹的形状,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
*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礓礤(慢道)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辇道(御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勾阑即木制、石制的栏杆,宋称勾阑。
由望柱、寻杖、阑板组成。
用一层阑板的称为“单勾阑”,两层阑板的称“重台勾阑”。
*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
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坐槛园林建筑中,体型低而宽的栏杆,沿桥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称为坐槛。
*鹅颈椅(飞来椅、美人靠、吴王靠)园林建筑中,近水的厅、轩、亭、阁常在临水方设置的木制曲栏的座椅。
*金砖用于殿堂等高级建筑的铺地,是经过桐油浸泡、表面磨光的大型地砖。
2.大木作*大木作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
*开间(面阔)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的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
通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即前后檐柱间的水平距离。
有时用建筑物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
*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
当心间(明间)建筑物的正中间一称为当心间。
其左右侧称为次间,再外的称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
*瓜楞柱采用拼邦法加粗柱子,柱身成瓜楞状,现在称为瓜楞柱,宋《营造法式》称“蒜瓣柱”。
高台建筑的历史
1 高台建筑的历史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古建筑也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萌芽,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而高台建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中国三千年历史里,高台建筑至少有一千年一直是主流建筑类型。
“高台榭,美宫室”是春秋至魏晋时期的建筑风尚。
高台,主要由土建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程类型,也是我国土木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是我国高台建筑最盛行辉煌的时期,高台工程的质量和规模都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这曾熟记于心的诗句中巍峨宏伟的阿房宫便是高台建筑颠峰时期的最佳代表作。
2. 高台建筑的起源与概念2.1 地理因素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有着深刻的作用。
台式怎么起源的?考古发现提供的一些信息使我们等够对台的起源有个科学的推断。
原始先民一般都逐水而居。
起初,他们住在靠近水的岩洞里;后来,他们走出岩洞,再水边的土地上建造原始房屋。
由于黄河流域的水灾颇多,解决的办法是迁到地面,筑台以防涝,所以屋基便是台的胚胎。
为了避免水患,他们往往选择具有陡坡的高地,即台地或台基。
应当说,台的直接源头就是原始房屋的这些台地和台基。
2.2 生产技术因素中国文化首先发源于黄土高原,那里好的建筑石材并不是很多,而木材和黄土去供应充分。
黄土粘腻坚实,木材轻便易加工,在远古社会生产力底下,建造巨大体量的建筑只能以夯土技术为基础。
中国建筑所发展出的简单而直接的办法:在无需担心酷寒或酷热的气候条件下,设计格局要向户外开放。
而发展出高台、梁柱和茅顶。
即为古时的台榭,或统称为高台建筑。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萌动的春秋战国已经出现了堆积的像山一样的高台,到文化定型的秦汉已是“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专门的高台建筑由于汉代木构架建筑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制砖水平的提高,不论是夯土高台还是台上木构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可以初步摆脱地理条件的限制,向更广大的范围推广,高台建筑大盛。
古代建筑
普通台基
故 宫 三 大 殿 台 基
屋身
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 (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 檩条,形成梁架。 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 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 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山墙: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 封火山墙, 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 面而呈阶梯形。 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 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 “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 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北京 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和太稷的场所。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16 万多平方米。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 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外坛墙 周长约为2015米,内坛墙周长约945米,红色墙身,黄琉 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黄琉璃瓦歇山顶。 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 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 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原有方形石 柱和木柱个一个,象征“社主”和“稷主”,现已无存。 坛四周建有宇墙,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 砖。
天坛
地坛
地坛位于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 皇地祗的场所。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 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 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 的,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 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 十三年(1534年),改名为地坛。
中国建筑艺术精粹之台基艺术
中国建筑艺术精粹之台基艺术台基在中国建筑里是非常发达的,有着悠久的历史。
《史记》里'尧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汉有三所之制,左嘁右平。
'三阶就是台基,嘁即台阶的踏道,平即御路。
这台基部分如希腊建筑的台基一样,是建筑的一部分,是不可脱离的。
古代台基产生的渊源及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的穴居发展到地面上的房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地面上出现建筑以后,为了防止潮湿,增加房屋的坚固性,往往把建筑建在台上面。
“台”和“台基”的出现相信最初的时候都是起因于功能的作用,是“防洪”,“防涝”的一种安全化。
一、台基的发展中国古典建筑受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文化体系、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形成其别具特色的独立系统。
统观中国古典建筑,从最古老简陋的建筑形式,到唐宋以来奢华的皇家建筑殿宇,均始终保留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构造部分(建筑主体部分);屋顶部分。
若以三段式来理解建筑,那么屋顶如同人的头部;主体部分像人的躯干;而台基就是人的双足,犹如树根扎根大地,是上两部分的承托者,也是建筑物形成稳固视觉形象的重要因素。
台基是中国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的一个特征,它将建筑的基础、柱顶石等都包容在里面,它犹如树根扎根大地,是其上建筑部分的承托者,也是建筑物形成稳固视觉形象的重要因素。
台基在古代典籍中出现都为“堂”,“堂”即台基的称谓,而非今日我们所理解的厅堂含义。
《考工记·通》记载“堂之上为五室也......”其中堂就是台基的意思。
发展至宋代,称之为“阶基”,清代以后与今天的称谓相同为“台基”。
二、台基的类别及做法台基分为普通(直方型)形式、带勾栏形式、复合形式、须弥座形式等四种类型。
他们不仅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而须弥座台基是台基形式等级最高、技艺最精纯的形式之一,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艺术形式。
也是本文研究介绍的重点。
中国古建筑的台基
中国古建筑的台基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开头来讲讲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玉砌就是今天内容的主角。
中国古建筑的台基是指建筑物底部高出室外地面的部分,用石头或者砖把夯土平台包住,并且做成面板状。
天坛祈年殿台基一、中国古建筑台基的基本构件台明——中国的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
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称为台明,是台基的主体。
月台——古代建筑正房、正殿向外突出且连着前部台阶的平台。
由于月台宽敞通透,是赏月的好地方,因此称为月台。
只有高等级的古建筑才有月台。
古建筑的月台与现代的月台不同,现代月台通常指进入火车站后方便旅客上火车的一段与火车车门踏步平行的平台。
古建筑的月台北京南站月台与动车台阶——台基的踏步。
栏杆——台基的栏杆,有栏杆的台基等级高于无栏杆的台基等级。
土衬石——在台基的最底层平行垫一层石板,比地面高出1~2寸,这块石板叫作土衬石。
阶条石——台基表层四周沿外边铺设的长条形石板。
角柱石——台基的拐角处处置铺设的石构件。
陡板石——又称斗板石,在台基阶条石以下、土衬石以上,角柱石之间沿台基四周的侧壁竖直砌的石板。
柱顶石——又称柱础,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
二、中国古建筑台基分类中国古建筑的台基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普通台基:一般为素方形,是普通房屋建筑台基的通用形式。
2、须弥座台基:侧面呈凸凹状,是宫殿、坛庙建筑台基的常见形式。
3、复合型台基:普通台基、须弥座台基两种台基的重叠复合,用于比较重要的宫殿或坛庙建筑。
普通台基三、须弥座台基须弥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
须弥座源于印度,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是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
须弥山也有另一说法,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
在中国的古建筑里,须弥座台基指建筑装饰的底座。
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石窟第九洞(北魏)的东壁上。
清式须弥座材料一般为石制,以束腰为中心上下对称布置。
须弥座的高度共分为51份,其中圭角占10份,对称的上枋占9份、下枋占8份,上枭和下枭各占6份,束腰占8份,皮条线占4份。
中国古代建筑-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台基•台基台基单独看是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子,与建筑物结合时,它就是建筑物的底座。
台基的四面全部为砖石砌筑,里面大多填土,表面也铺墁砖石,坚固结实,形体大多比较方正。
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建筑都筑有台基,而且越是等级高的建筑,台基也越为显著、高大。
有些重要建筑就干脆用装饰精美的须弥座作为台基,如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等三大殿的台基。
据资料记载,台基早在奴隶社会以前就出现了,《韩非子》中就描述了三皇五帝中尧帝所居宫室的台基:“尧堂崇三尺”、“第蜡土阶”,意思是说,尧帝所居宫室的台基是土筑而成,高达1m。
当然,这还只是流传典籍中零星的记载。
对于台基形制规定比较清楚的,凭借目前的可知资料看当时宋代和清代,宋代编纂有《营造法式》,清代编纂有《工程做法则例》,两者均是由官方颁布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建筑工程专著。
如清代就规定:公侯以下、三品以上者,所居房屋的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和普通士、民,所居房屋的台基高一尺。
但是实际上的台基高低并不完全按规定而制,很多都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改变。
•如意踏跺台阶中间砌置的一级一级的阶石称为“踏跺",宋代时称为“踏道”。
“如意踏跺"是踏跺中的一种,就是踏跺的两侧没有垂带石,从台阶两侧可以直接看到踏跺的退齿形状。
有的如意踏跺不仅从侧面看层层退缩,而且从正面看,石阶也是从下到上逐步减短。
此外,用天然石块砌成不规则形状的台阶,也叫如意踏跺。
如意踏跺常用于园林或住宅建筑中。
•天然石如意踏跺天然石如意踏跺是如意踏跺中的一种,也是踏跺两侧没有垂带。
天然石如意踏跺与一般的如意踏跺的不同之处是:它由天然石块铺砌而成,看起来比较自然随意,石头不经刻意雕琢。
这种天然石的如意踏跺更适用于普通住宅与园林中,尤其是适合追求自然山水意味的园林。
•垂带踏跺两边安有垂带石的踏跺,,叫做“垂带踏跺”。
其形象主要是区别于不设垂带石的如意踏跺。
•礓碴礓碴是慢道的一种,即,台阶不是一步一个阶或一个级,而是用砖、石等的棱角向上侧砌成搓衣板似的路,路而呈锯齿形,锯齿比较整齐,而且不是突出得过高。
第九讲 中建台基
抱鼓石的作用: a.顶住栏杆,保持其持久稳定; b.美化栏杆尽端造型;
抱鼓石 的做法
栏杆抱鼓石 构成和式样
宋式勾阑
清式勾阑
◎栏杆的种类—木栏杆 中国最早采用的是木制栏杆, 现在常见的石栏杆(寻杖栏杆) 基本上是模仿木栏杆的形式。
「木栏杆」最易达成轻巧质 感与多种造型,多用于檐廊、 游廊、楼井与楼阁边缘。
《法式》中对木石栏 杆的作法都有详尽的 记载,卷三石作制度 中的石栏杆有两种, 一为重台勾,二为单 勾栏,及双层与单层 栏版的寻杖栏杆。此 类栏杆在后世发展中 望柱渐多,间距只有 四尺左右,寻杖盆唇 华版甚至用整块石材 雕成,雕饰甚多。
另有忏子式的 栏干,只有望 柱和立柱而无 栏版;栏版式 的栏杆,只有 望柱与栏版而 无寻杖,如隋 唐安济桥
◎殷墟之宫殿柱础
原始建筑台基上也有类似柱础之突出物,例如 安阳殷墟中,在台基周围发现原洞,洞中有卵 石,卵石下有夯筑土,卵石在台基面以下5吋, 但也有露出基面的。 遗址中已发现有精美的石刻柱础。 汉末之高颐阙在柱上以斗状物承扥他物。
◎汉代 汉代实物与画像中可发现多种柱础,形式俭朴,但难分 础质 ◎六朝唐代 六朝在佛教之影响下,开始有覆盆之形式与人物狮兽等 雕刻,以及须弥座形式及莲瓣。唐代壁画与石雕中常见 覆盆与莲瓣的形式。
◎柱础 中国建筑之大木构架以直立柱与台基相接,通常另置一构件于其间, 成为柱子的台座,称为柱础,一般为石制。 柱础之名起源甚早,如《墨子》「山云蒸,柱础润」。
◎柱础的功能 柱础的功能在于阻止木构件直接受地面水气的侵袭而腐 朽,并便利木柱抽换。梁氏又认为其功能在于加大受力 面积,并可防止脚踢等损坏。
栏杆 中国很早就用横栏杆,结构合理且美观。重要的建筑在 台基上配以石栏杆。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台基、踏道、栏杆、铺地,考研中建史最后篇章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台基、踏道、栏杆、铺地,考研中建史最后篇章中国建筑历史长久,所覆盖之范围又极为辽阔,其历代兴造之建筑不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还对东方乃至世界的建筑文明,都作出了十分伟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遭受种种长期的自然与人为破坏,使得一度在历史上堪称伟绩的许多建筑都已化为乌有,加以古代统治者对技术工艺及建筑匠师的一贯轻视,使得长期薪火相传的宝贵设计构思与具体手法大部都已失传。
虽然目前还保存下来若干建筑遗构和建筑文献,但就中国建筑总的历史成就而言,它们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这就使得我们对过去的历史发展与成就,难以作出全面与深人的剖析与评价。
疾首之臾,我们更要了解已知的建筑文明,以铭记历史、担负未来。
今天起,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虽然看上去有一丝枯燥,但我想更多的还是惊喜。
一、台基台基是中国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建筑下施台基,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则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使用夯土台基的实例,至少在新石器晚期即已出现。
自此以降,它的使用,又自统治阶级逐渐扩大到民间。
周代出现的高台建筑,就是它发展的顶峰。
大约自南北朝起,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
至于台基的层数,一般房屋用单层,隆重的殿堂用2层或3层。
但某些华丽殿阁,也有建于1层高大台基上的,如宋代画中的滕王阁,应属高台建筑的遗风。
1)普通台基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才在其外表面包砌砖石。
例如东汉画像石中所示的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2)须弥座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
目前所知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式很简单,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作对称式布置。
唐代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
敦煌第172窟盛唐壁画中,在临水台下的须弥座虽然轮廓简单,只有上、下枋和束腰,但却使用了花砖贴面。
中外建筑简史—— 中国建筑结构(台基的发展过程)
中国建筑结构——台基的发展过程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所著的《木经》中说:凡屋有三分
自梁以上
上分
屋顶
自地以上
中分
屋身
自阶以上
下分
台基
百层之上 起于垒土——中国建筑的结构
壹
扎根于大地的部分:台基
台基的发展过程 ——先从叫法上看?
《论语》
所谓登堂入室
01 堂
是台基的称谓
台基
台基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又称之为叫座基
02
阶基
发展到宋代
03 台基
清代以后
04
点此输入标题
点此输入文字
《考工记·通》
堂之上为五室也Biblioteka 《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穴而居----下湿润伤民,室高可以避润湿
高台榭、美宫室
台基发展的顶峰时期
西汉未央宫前遗址复原图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北京故宫角楼的单层须弥座
北京北海公园内九龙壁
北京故宫前延三大殿中太和殿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
天坛祈年殿三层圆形汉白玉须弥座台基
孔庙是一座规模庞大的祭祀孔子的庙宇, 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根据台基的发展历程 两大种类 四个等级
夯土台基
更高级台基
最高级台基
较高级台基
天坛祈年殿三层圆形汉白玉须弥座台基
台基的组成?
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与构造之基础、台基与础石10
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与构造——基础、台基与础石报告人:薛建阳二O 一三年十月二十八日文物建筑的结构与构造地基基础结构及演变过程1)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木柱埋于土中,以保证房屋稳定。
房屋高度与规模增大,埋深也增大。
这样柱根能抵抗较大的水平风力和倾覆力矩。
2)随着整个建筑结构体系及榫卯连接的改进与完善,基础由深埋转变为浅埋直到明础。
原因是木材遇潮之后将会腐朽,大大降低房屋的耐久性。
3)汉代以后,木结构建筑逐渐演变为台基上升,主基置于地面以上,成为明础。
4)宋《营造法式》把这种台基、明础的做法规范化,给出一定的做法与规范。
宋代以前的基础古建筑地基处理方法1)天然地基---将基础甚至建筑物本身直接构筑于原有土(岩)层之上。
2)人工地基---换土加入碎砖、石渣、石灰等掺合料挤密桩、端承桩、摩擦桩古建筑地基基础种类(5种)1)天然地基。
一般适用于山区岩层地质。
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2)夯土地基。
第一类为土质较好时,可去掉表层土,仍用原土素土分层夯实后砌筑基础。
第二类为遇到土层较弱或人为削弱地基时,可挖深,换土,分层夯实至要求的标高。
3)灰土地基。
在黄土中加白灰,拌合均匀,湿度恰当,分层夯实成灰土地基,其承载力比天然地基土有明显的提高。
近代明清建筑中有泼糯米汁的做法。
即在两步灰土间泼洒糯米汁,为增加两层的结合力。
例如北京故宫基础。
古建筑地基基础种类4)其他掺合料加强的复合地基。
第一类做法是在夯土中加入石块、瓦片等以提高地基的抗压强度。
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使用。
第二类做法是碎砖瓦、夯土层分层铺筑。
例如河北正定寺转轮藏一层碎砖,一层夯土,隔层筑打而成。
北京故宫内也普遍采用这种做法。
5)桩基础与筏式基础。
1)地下强度较高的砂层,岩层较浅时可用端承桩。
2)如果坚实砂、岩层过深,用摩擦桩。
依靠桩与土之间的摩擦力传递上部荷载。
台基与柱础台基即相当于现代房屋的基础。
它将上部传来的荷载传递至地基的持力层。
中国传统建筑中台基的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中台基的发展摘要:台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的承托者,它的发展也体现了各朝各代政治文化的不同。
本文通过对建筑台基的构成研究,总结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台基的发展过程,以此体现台基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台基;须弥座Abstract: TaiJi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 supporting one, and its development also reflected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every generation of differen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TaiJi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TaiJi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TaiJi to reflect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aiJi; 须弥座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古之民,未知宫室时,就临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带雪霜雨露。
”[1]先人在没有建造出房屋的时候,就已经会选择地势较高环境干爽的洞穴居住。
在房屋出现后,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利用夯实的土台抬高地面,再在其上建造房屋,起到了御潮防水的作用,这就是台基的雏形。
高台建筑的历史
1 高台建筑的历史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古建筑也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萌芽,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而高台建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中国三千年历史里,高台建筑至少有一千年一直是主流建筑类型。
“高台榭,美宫室”是春秋至魏晋时期的建筑风尚。
高台,主要由土建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程类型,也是我国土木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是我国高台建筑最盛行辉煌的时期,高台工程的质量和规模都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这曾熟记于心的诗句中巍峨宏伟的阿房宫便是高台建筑颠峰时期的最佳代表作。
2. 高台建筑的起源与概念2.1 地理因素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有着深刻的作用。
台式怎么起源的?考古发现提供的一些信息使我们等够对台的起源有个科学的推断。
原始先民一般都逐水而居。
起初,他们住在靠近水的岩洞里;后来,他们走出岩洞,再水边的土地上建造原始房屋。
由于黄河流域的水灾颇多,解决的办法是迁到地面,筑台以防涝,所以屋基便是台的胚胎。
为了避免水患,他们往往选择具有陡坡的高地,即台地或台基。
应当说,台的直接源头就是原始房屋的这些台地和台基。
2.2 生产技术因素中国文化首先发源于黄土高原,那里好的建筑石材并不是很多,而木材和黄土去供应充分。
黄土粘腻坚实,木材轻便易加工,在远古社会生产力底下,建造巨大体量的建筑只能以夯土技术为基础。
中国建筑所发展出的简单而直接的办法:在无需担心酷寒或酷热的气候条件下,设计格局要向户外开放。
而发展出高台、梁柱和茅顶。
即为古时的台榭,或统称为高台建筑。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萌动的春秋战国已经出现了堆积的像山一样的高台,到文化定型的秦汉已是“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专门的高台建筑由于汉代木构架建筑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制砖水平的提高,不论是夯土高台还是台上木构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可以初步摆脱地理条件的限制,向更广大的范围推广,高台建筑大盛。
高台建筑的历史
1 高台建筑的历史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古建筑也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萌芽,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而高台建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中国三千年历史里,高台建筑至少有一千年一直是主流建筑类型。
“高台榭,美宫室”是春秋至晋时期的建筑风尚。
高台,主要由土建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程类型,也是我国土木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春秋战国到汉之际是我国高台建筑最盛行辉煌的时期,高台工程的质量和规模都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这曾熟记于心的诗句中巍峨宏伟的阿房宫便是高台建筑颠峰时期的最佳代表作。
2. 高台建筑的起源与概念2.1 地理因素地理环境对社会的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有着深刻的作用。
台式怎么起源的?考古发现提供的一些信息使我们等够对台的起源有个科学的推断。
原始先民一般都逐水而居。
起初,他们住在靠近水的岩洞里;后来,他们走出岩洞,再水边的土地上建造原始房屋。
由于黄河流域的水灾颇多,解决的办法是迁到地面,筑台以防涝,所以屋基便是台的胚胎。
为了避免水患,他们往往选择具有陡坡的高地,即台地或台基。
应当说,台的直接源头就是原始房屋的这些台地和台基。
2.2 生产技术因素中国文化首先发源于黄土高原,那里好的建筑石材并不是很多,而木材和黄土去供应充分。
黄土粘腻坚实,木材轻便易加工,在远古社会生产力底下,建造巨大体量的建筑只能以夯土技术为基础。
中国建筑所发展出的简单而直接的办法:在无需担心酷寒或酷热的气候条件下,设计格局要向户外开放。
而发展出高台、梁柱和茅顶。
即为古时的台榭,或统称为高台建筑。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萌动的春秋战国已经出现了堆积的像山一样的高台,到文化定型的汉已是“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专门的高台建筑由于汉代木构架建筑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制砖水平的提高,不论是夯土高台还是台上木构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可以初步摆脱地理条件的限制,向更广大的围推广,高台建筑大盛。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三讲中国古建筑的台基与地面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三讲中国古建筑的台基与地面原文地址:《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三讲中国古建筑的台基与地面作者:积羽沉舟第三讲中国古建筑的台基与地面一、中国古建筑的台基的类型台基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中国古建筑的台基部分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系列:一、方形台基:二、须弥座。
前一种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台基,后一种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产物。
无论是方形台基或须弥座均由两部分构成,即基身和台阶。
基身直接承托屋身,台阶供人上下。
台基大致有四种: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须弥座,又名金刚座。
“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
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
须弥座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
自须弥座使用于中国古建筑的台基部分时,它就成了台基中最高等级的符号。
因此,在封建社会中.须弥座只能使用于高等级的宫殿、寺院、道观等以及一些纪念性建筑上。
在封建社会中,须弥座被打上了深深的等级烙印。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天坛祈年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台基的作用中国古建筑对台基的使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范围亦十分广泛.上白宫殿.下至民宅,都可见到它的存在。
这现象自然与使用台基的种种好处相关。
从实用性的角度看,台基的一大功能是防潮隔湿:高于室外地坪的基身,其主要部分是用多层夯土或夯土层与碎砖瓦石块层交互重叠、夯筑而成.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的上升。
基身与室外地坪间的落差减少了地面水侵入室内的可能性,从而保证建筑的室内有一个较为干燥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台基发展史
古建筑台基是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了支撑建筑物的作用,还能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古建筑台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古代台基的起源、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古代台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避免洪水的侵袭和野兽的攻击,开始选择在高地上建造自己的住所。
这些高地就是最早的台基,它们由土石构成,形成了简单的平台,用于居住和活动。
这种最早的台基具有简单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加,古代台基逐渐演变成了更加复杂和精致的形式。
在古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建筑艺术和结构力学的认识不断提高,台基的设计和建造也逐渐变得更加精细和科学。
在古代中国,古建筑台基的发展与山水禅意紧密相关。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因此台基的设计往往会考虑到地势的起伏和山水的变化。
在山区,台基往往会依山而建,以适应地形的起伏;在水边,台基会选择平坦的地面,以便于建筑物与水面的对接。
这些台基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建筑物的功能需求,还追求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古建筑台基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古希腊的建筑注重理性和秩序,台基往往是严格规划的一部分。
在古希腊的神庙中,台基通常由多级台阶组成,每一级台阶都有特定的高度和宽度,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和谐。
这种规划的台基设计为古希腊建筑增添了庄重和庄严的气质。
古罗马的建筑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宏伟性。
罗马人在设计台基时常常采用大规模的石材,使得台基更加坚固稳定。
在罗马的公共建筑中,台基往往被用于支撑巨大的柱廊和拱门,以展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和威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台基的功能逐渐从简单的支撑和保护转变为装饰和表达的手段。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台基的装饰往往会以雕刻、彩绘等形式呈现,以突出建筑的气势和美感。
而在欧洲的中世纪建筑中,台基的装饰往往会以浮雕、壁画等方式展现,以表达宗教和历史的意义。
古建筑台基的发展史充分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建筑艺术的演变。
从最早的简单土石台基到后来的精细设计和装饰,古建筑台基在不同的文明和时代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建筑结构的基础,更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古建筑台基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艺术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