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考试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

1.地震分类: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

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3. 震级分类,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约增加30倍。大于2.5级的浅震,在震中附近地区的人就有感觉,叫做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明显的破坏,叫做破坏性地震。

4.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爱表现为: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而地表破坏主要表现为地裂缝、地面下沉、喷水冒砂和滑坡。

5. 地震动的三要素有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

6. 多层土的地震效应的三个基本因素:覆盖土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阻抗比。

7. 写出单自由度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022=++x x x ωωξ 震动周期:T=2π/ω=2π√m/k

8.水平地震作用时什么时候应该考虑? P----Δ效应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如果楼层侧移满∑∑≥P V h 1.0δ,则

应考虑P----Δ效应。δ表示多遇地震作用下楼层层间位移,h 表示楼层层高,ΣP 表示计算楼层以上全部竖向荷载之和,ΣV 表示计算楼层以上全部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之和。

9.减震原理:耗能减震原理:是利用耗能构件消耗地震传递给结构的能量的减震手段。吸振减震原理:是通过附加子结构使主题结构的能量向子结构转移的减震方式。

10. 隔震结构原理:隔震层具有较大的阻尼,从而使结构所受地震作用较非隔震结构有较大的衰减,其次,隔震层具有很小的侧移刚度,从而大大延长了结构物的周期,结构加速度反应得到进一步降低,结构位移反应在一定成都上有所增加。

3. 水平地震作用时什么时候应该考虑? P--Δ效应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如果楼层侧移满∑∑≥P V h 1.0δ,则

应考虑P----Δ效应。δ表示多遇地震作用下楼层层间位移,h 表示楼层层高,ΣP 表示计算楼层以上全部竖向荷载之和,ΣV 表示计算楼层以上全部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之和。

二、名词解释

1. 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

2.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

3.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4. 地震波: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外传播。

5.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图确定的。

6.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7. 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8. 小震烈度:当分析年限为50年时,概率密度曲线的峰值烈度所对应的被超越概率为63.2%。

9. 中震烈度:当分析年限为50年内的超越概率为10%.

10. 大震烈度:它所对应的地震烈度在50年内超越概率2%左右。

11. 卓越周期:在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

12.覆盖层厚度: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

12. 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称为结构地震反应。

13. 阻力比:与ξ=1相应的阻尼系数为C r =2ωm ,称之为临界阻尼系数,因此ξ也可表达为ξ=r

c c 称ξ为临界阻尼比,简称阻尼比。

14. 地震作用: 指由地运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分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15. 结构薄弱层:塑性变形几种发生在某一或某几个楼层,发生的部位为ξy 最小或相对较小的楼层。

16. 地震影响系数:)()(

T k T βα= )(T α为地震影响系数。地震系数:g x k g max =。 动力系数:max

)

()(g a x T S T =β。 17. 重力荷载代表值: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所考虑的重力荷载。其等于各种有关活载(可变荷载)标准值与有关活载组合值系数之积求和,再加上结构恒载标准值

18. 地震反应谱:将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T 的关系定义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或简称地震反应谱。

19.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20. 我国规范覆盖层厚度: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

三、解答题

1.简述我国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方法: 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第二阶段: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2.简述建筑重要性分类:a.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设计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b.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c.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d.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3. 简述各类建筑抗震设防标准:1.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2.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3.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4. 简述抗震设计总体要求: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5. 地基土液化及产生的原因:饱和松散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地震时易发生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力丧失或减弱,甚至喷水冒砂,这种现象一般称为砂土液化或地基土液化。其产生的机理是地震时,饱和砂土和粉土颗粒在强烈振动下发生相对位移,颗粒结构趋于压密,颗粒间空隙水来不及排泄而受到挤压,因而使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当孔隙水压力上升到与土颗粒所受到的总的正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土粒之间因摩擦产生的抗剪能力消失,土颗粒便形同“液体”一样处于悬浮状态,形成所谓的液化现象。

6. 简述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1.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1)可以采用桩基、深基础、土层加密法或挖除全部液化土层等措施。采用桩基时,桩基伸入液化深度一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粘性土不应小于0.5m ,其他非岩石不宜小于1.5,。(2)采用深基础时,基础地面买入液化深度一下稳定土层中的深度不应小于0.5。(3)采用加密方法(如振冲、振动加密、挤密碎石桩、强夯等)对可液化地基进行加固时,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且处理后土层的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应大于相应下限值。(4)当直接位于基地下的可液化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全部挖除液化土层,然后分层回填非液化土。

2.部分消除液化地基沉陷,应符合(1)处理深度应使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减少,当判别深度为15m 时,其值不宜大于4,当判别深度为20m 时,其值不宜大于5;对于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尚不应小于基础地面下液化土特征深度和基础宽度的较大值;(2)在处理深度范围内,应使处理后液化土层的标准贯入锤击数大于相应的临界值。

3.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可采取如下措施,(1)选择合适的地基埋深,调整基础地面积,减少基础偏心;(2)加强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