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新村有感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观后感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观后感
1:看到了记忆中的三官堂桥,普陀体育馆,燎原电影院……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现代化,更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设施,作为普陀人,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啊!
2:我从小生活在曹杨新村,亲眼见证它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从照片中发现了身边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地标,感受到普陀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更期待我们普陀越来越美好的未来。
3:看到这些珍贵史料,我深深感受到普陀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的辉煌足迹,彰显了普陀的改革精神,描绘了普陀的时代变迁,我相信普陀一定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4:一楼展厅的图片史料展,生动地展现了四十年来普陀区各个方面的发展成就,三楼的美术作品展,展出了许多体现改革精神和时代内涵的美术作品。
让我们看到了普陀四十年来的改革历程、辉煌成就,以及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5:改革开放四十载春华秋实,孕育普陀高速发展。
普陀百景,见证普陀日新月异,也见证普陀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我为普陀点赞,希望普陀明天更美好!
第 1 页& 共 1 页。
中考十大主题作文训练:平凡人物
中考十大主题作文之六——平凡人物主题解读平凡人物,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存在,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耀眼的财富,但他们却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周围的世界。
平凡人物主题的作文,通常是通过描绘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经历,来展示他们所承载的人性光辉和精神价值。
首先,平凡人物主题的作文强调的是"平凡"。
这些人物通常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特殊的能力,他们的生活看起来和大多数人一样,充满了琐碎和平凡。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人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真实的人性,他们的故事往往能触动人们的心灵。
其次,平凡人物主题的作文强调的是"人性光辉"。
尽管这些人物的生活可能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的善良。
他们的坚韧、勇气、善良和爱,使得他们的人格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他们的故事是关于人性尊严和价值的最好证明。
最后,平凡人物主题的作文强调的是"精神价值"。
这些人物的言行可能并不符合社会的期待,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反抗,一种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是真正的价值。
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无论他们是否符合社会的标准。
总的来说,平凡人物主题的作文通过描绘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经历,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光辉。
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善良。
同时,他们的存在也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什么是生活的意义。
因此,写好平凡人物主题的作文,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更需要深入的思考和理解真题链接【2023郴州】萧红有平易近人、宽厚爽朗的偶像老师鲁迅;臧克家有博学正义、言行一致的偶像老师闻一多;海伦有极富爱心、慧心的偶像老师莎莉文。
你的偶像老师是谁呢,他(她)有怎样的个性和品质呢?请你以“我的偶像老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022安徽】“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2019吉林省】邻居名家美文我的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繁花》阅读感想
《繁花》阅读感想数日之前,我读完了此书,至今仍未恢复常态,这主要是因为奇数章中的那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我最在意的是蓓蒂的故事。
她是一个美好得近乎不真实的人物形象,其结局看似如童话般美丽,但在我个人看来,这只是对残酷现实的委婉暗示(她很可能与绍兴阿婆一起跳黄浦江了)。
对阿宝而言,蓓蒂已永远消失,这也使他的余生留下了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结。
此外,姝华和小毛的故事也令我黯然神伤。
阅读这本书,我真正体会到了“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含义。
我们这一代人当然没有亲身经历过十年浩劫,只能通过间接途径了解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这些年来,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许多事件的细节,其中既有一些较为知名的事件,如“二月逆流”、“九一三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四·五事件”,也有一些不太知名但同样令人震惊的事件,如广西吃人、青海“二·二三事件”(赵永夫这个屠夫居然啥事没有,这也太让人发指了),以及清华大学百日大武斗等等。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了解。
在微观层面上,我对那段历史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认知(我的长辈大多是普通人,只有一位算是革命干部,但晋升仅仅被耽误了几年)。
而这本小说中几位主人公的故事,让我首次对文革中普通人的命运有了具体的了解:蓓蒂一家的遭遇是最惨的,父母都“回不来了”,她和阿婆的生活也变得艰难;阿宝家被迫搬到条件很差的曹杨新村,父亲虽然一心革命,但资本家出身一直使他备受牵连;小毛作为工人阶级,基本未受到波及;而沪生的父母作为空军干部,前期还算安稳,但在“九·一三事件”后也被卷入审查,这是非常讽刺的;姝华、大妹妹等知识青年不得不上山下乡,恐怕一生都难以再回到上海这座大都市。
更令人细思恐极的是,当时社会对每个人都具有强大的控制力。
主席的一句话,就使多少万人基本永远告别了自己的家乡。
如果我的父母早生几年,他们可能会留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当然,他们也基本不可能相遇了。
上海工人新村的记忆
上海工人新村的记忆说起上海城市文化地标,大概多数人想到的是万国建筑群落、教堂建筑,或者石库门。
但事实上,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工人新村”,以及1970、1980年代兴建的住宅中心,同样是巨大的历史变动在上海城市空间上留下的烙印,而且直接影响了当下的上海城市生活。
曹杨新村:第一个工人新村旧上海原本就是中国的工业中心。
1949年共产党进入上海以后,在苏联模式影响下,将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通过增加产业工人数量,把畸形的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再加上“低工资高就业”的经济政策,上海工人数量连年增长。
这里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聚集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其中仅纺织工人就有四五十万之多,居住环境普遍很差。
解放前工人居住的窝棚1950年,根据中央的指示,上海市长陈毅指出:“目前经济情况开始好转,必须照顾工人的待遇和福利”。
1950年代初,上海市所确立的市政建设的方针就是: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
最早建成的曹杨一村在此背景下,曹杨新村“1000户”工人住宅(实际建造1002户,即曹杨一村)和“两万户”住宅先后应运而生。
曹杨新村算是现行试点单位,曹杨新村之后,上海又在沪东、沪西两个工业集中分布区建设了多个工人新村,诸如鞍山新村、江宁新村、大连新村等。
这批住宅后来被称为老公房。
很多曹杨一村的老居民,回忆起当年搬进来时的场景,都会说“以为搬进了洋房”曹杨新村不是欧洲式的街坊,也不是老上海的传统里弄,而是郊区型花园式的居住区,这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型城市公共住宅建设的首例,此后,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工人新村建造活动。
1954年,曹杨新村环浜及公园然而,就解决广大工人阶级的住房困难来说,曹阳新村的“1000户”,甚至“两万户”也是杯水车薪,不仅建筑数量有限,而且限于国家经济条件,住房面积也很有限,通常一户也就十余平方米,一层四、五户,合用洗手间以及厨房。
老上海记忆:普陀(2)
老上海记忆:普陀(2)(2012-10-22 13:24:52)普陀11: 曹杨新村是解放后上海市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也是全国最早建造的工人新村。
从1951年始建至1990年代初由1个村发展到9个村,由48幢2层楼住宅发展成718幢2~6层的住宅及在建的多幢高层住宅。
居民亦从最早的1000余户发展到3.2万余户。
曹杨新村曾住过许多劳模,如杨富珍等。
曹杨新村也是全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人新村。
截止1990年代初,已先后接待世界155个国家和地区7200余批、10万余人次外宾。
新村闻名海内外。
普陀12: 上海市第四百货商店,位于长寿路155号近陕西北路口,创办于1951年12月,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
劳勃生路(今长寿路)155号,原为顺昌祥兴记绸布莊(《指南》上册图87),解放后四百迁入营业(图一:市百四店,图二:亚新生活广场)。
与“三店”相似,“四百”开在纺织工厂相对集中的普陀区商业街上。
如今市百四店变成了“亚新生活广场”(图2),它的别名是“新四百广场”。
1959年,被评为上海市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手授予该店代表锦旗。
普陀13: 曹杨路,区内南北向的主要通道,南起吴淞江曹杨路桥,北至上海西站。
初名曹真路,民国24年拓宽原曹家渡至真如镇的官道而成。
民国27年侵华日军整修时改道北通真如车站,为煤屑、片弹街路面。
曾几经更名,1950年改现名。
解放后曹杨路经多次整修、改建、拓宽,现改为沥青混凝土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总长4638米,宽12~23米,南过曹杨路桥与长宁区江苏北路相接,北经桃浦公路、真北路可通嘉定县和江苏省等地。
普陀14: 武宁路桥,解放后新建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永久性桥梁,1954年5月1日开工,1956年6月30日建成通车。
该桥为钢筋混凝土单悬臂3孔桥梁,中孔一跨过江,边孔跨光复西路成立交形,桥长85.5米,初建时桥宽14米。
1966年采用双曲拱梁将桥面拓宽至19米,两侧人行道各2.75米,载重15吨。
全国老旧小区改造的优秀案例
全国老旧小区改造的优秀案例一、北京劲松北社区。
1. 改造亮点。
首先啊,这个社区在改造的时候特别注重居民的参与感。
就像大家一起商量怎么改造自家院子似的。
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去问居民的想法,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硬件设施上来说,那可是全面升级。
老旧的楼体穿上了新衣服,墙面重新粉刷得白白净净的,就像给老人换上了新衣裳,精神抖擞。
而且啊,小区的道路也重新铺了,以前坑坑洼洼的,现在平坦得很,老人小孩走路再也不用担心摔跤了。
公共空间的改造超棒。
以前小区里的小花园杂草丛生,现在变成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有健身器材,让大爷大妈们可以随时锻炼身体;还有漂亮的长椅,年轻人累了可以坐在那刷手机。
在社区服务方面,引进了很多便民设施。
比如说有那种智能快递柜,再也不用担心快递被乱丢了。
还有社区食堂,饭菜又便宜又可口,对那些独居老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啊。
2. 改造后的效果。
居民的幸福感那是蹭蹭往上涨。
以前大家都觉得自己住的老旧小区没什么吸引力,现在可不一样了。
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好了,大家在新的小花园里聊天、晒太阳,就像一个大家庭。
而且房价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呢,这也算是意外之喜啦。
3. 经验借鉴。
最大的经验就是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
毕竟这是居民自己的家,他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还有就是整合资源,把政府的补贴、社会的投资和居民自己的力量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把改造做得又好又全面。
二、上海曹杨新村。
1. 改造亮点。
这个小区在改造的时候保留了很多历史文化元素。
曹杨新村可是有年头的老社区了,有很多老建筑都承载着上海的记忆。
在改造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拆了重建,而是精心修复那些有特色的建筑。
比如说一些老厂房被改造成了创意工作室,既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又有了现代的功能。
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小区里增加了很多绿植,而且还有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收集起来可以用来浇灌花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让小区的环境更加宜人。
交通改善得很明显。
以前小区里的道路比较狭窄,停车也是个大难题。
曹杨新村调查报告
曹杨新村调查报告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是解放以来为了贯彻生产为劳动服务的方针,为解决工人阶级住宅问题而建造的一个示范性的工人住宅。
曹杨新村是上海住宅建设的经典案例,在整个新中国的城市发展史上都占有特殊地位。
这种特殊性在于第一,曹杨新村是1949年新政权为“翻身做主人”的工人阶级大规模建造新居的第一次尝试(解放前的国民政府也有为工人建造“平民村”,但数量很少,没有形成规模);第二,作为试点和样板工程,曹杨新村在土地使用、住房分配与居民管理等诸多方面对后来的城市住宅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第三,经过60年的发展,新村从1952年的1002户,4703居民,发展为1990年的3.2万户,10万多居民的大型居住区,设计上的成功(优雅的环境和便捷的服务设施)使得新村在设施落后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准。
曹杨一村为第一批建成的工人住宅,因此我们这次调查的主要地点在曹杨一村。
曹杨一村于1952年完工,从开工时至今天已有60年的历史。
当时的住户主要为104位劳模、1002位先进生产者以及他们的家属,为纯粹的工人阶级社区。
1002户当年的“劳模村”,现在看仍然很漂亮,虽然很多房子已经老化,但由于最初的新村规划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和公共设施的配套,经过60年,一村的居住环境是最被居民认可的。
60年来,曹杨一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在05年时被评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据我们实地勘察以及采访了当地居民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到:曹杨一村目前总面积为16.7公顷,绿化面积为12800平方米,居民总数为7763人,共计1883户,其中本地居民6123人,外来人口1640人。
当年104位劳模现在仅剩8位,还有4位劳模为77、78年搬入曹杨一村。
目前曹杨一村的居民多为中老年人,平均年龄偏大,而在年轻人中,有158名失业,352名无业,因此曹杨一村的经济状况并不十分良好。
曹杨村的公共活动空间较大,有利于公共活动的开展以及邻里之间的交流。
曹杨之春回顾解说(1)(1)-经典原创文档
这里,是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这里,成立了上海第一支群文团队——老妈妈合唱团;这里,孕育了上海最早的社区文化艺术节——曹杨之春社区文化艺术节。
30载风雨,社区群文建设不断推进,她不再局限于行政区域,她传承着劳模精神,横跨老新村、穿越小弄堂,在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21世纪的今天百花争鸣、大放异彩,成为见证和推动曹杨社区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及精神源泉。
从胸带大红花的劳模们唱唱跳跳、喊喊口号,到今天多样的群众文化大放异彩,从劳模和老年人唱主角,到学生、白领、在职干部、外来媳、退休工人等各阶层的加入,如今的文化艺术节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知名度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尤其是公益性服务惠及全体居民,使居民从心理上对曹杨社区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使政府的文化建设职能真正落到了实处。
“曹杨之春”社区文化艺术节之所以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依然展现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归于三大举措:1.坚守创立初心,打造“民星”舞台。
“让老百姓唱主角,展现自我、圆梦舞台。
”这就是“曹杨之春”社区文化艺术节始终坚持的创立初心。
既上接“天线”、更下接“地气”。
把舞台让给每一个有艺术梦的居民,通过群文团队的形式把他们聚在一起,戏曲大联欢、“舞动曹杨”舞蹈赛、青少年才艺秀、书画展、红歌赛、儿童剧等好戏连台,既聚集了人气,更凝聚了人心。
2.激发创造活力,演绎身边故事。
作为家门口的文化艺术节,“曹杨之春”更加注重贴近社区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力求以身边人、身边事作为灵感来源,通过文创作品引发情感共鸣、呼唤情感认同。
一个个鲜活的题材、一个个生动的作品,传递着第一个工人新村的故事和力量,为传播、传承曹杨区域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提升品质品味,适应时代发展。
在30年变迁中,“曹杨之春”社区文化艺术节积极适应着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实现着不断的自我更新,逐步向社区、校区、园区三级联动、全民参与的豪华版升级,同时,依托曹杨多年来累积形成的强有力的党建联建机制,近年街道进一步加大了与SMG新闻频道、东方电影频道等媒体的共建与合作,将更多深受居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名人、文化活动等纳入“曹杨之春”社区文化艺术节的节目菜单,让艺术节始终保持魅力不减。
曹杨新村有感
曹杨新村有感曹杨新村,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既是一个地理标识,也是一段深厚的历史记忆。
走进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可以深深感受到历史建筑与现代气息的完美融合。
历史建筑是城市的记忆,是时间的见证。
在曹杨新村,这些正在接受旧房改造的历史建筑,如同被时间雕刻的瑰宝,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过去的故事。
曹杨二村、八村等零星旧里,这些熟悉的名字,都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修缮。
它们不仅代表着一种建筑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承。
令人欣喜的是,曹杨新村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
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及商业街区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让曹杨新村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拥有了现代都市的便捷与繁荣。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道是可漫步的。
”这句话用来形容曹杨新村再贴切不过。
改造后的曹杨新村,街道宽敞整洁,建筑风格和谐统一,无论是漫步其中还是驾车而过,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
然而,曹杨新村不仅仅是一片建筑群,更是一个社区、一个家园。
这里的人们生活和谐、安居乐业,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一代又一代曹杨前辈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
他们为这片土地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这里的人们创造了稳定的生活环境。
如今的曹杨新村,可以说是商办、居住、交通、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齐头并进。
这里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舒适的居住环境,还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以享受到现代化都市带来的种种便利,同时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社区的和谐。
对于老工人来说,曹杨新村更是他们的骄傲和荣耀。
这里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和奋斗,也见证了新中国从成立到繁荣的历程。
他们的荣光和骄傲在新时代得到了妥帖的珍存和传承,这使得曹杨新村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精神家园。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相信曹杨新村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这里将继续关心好、照顾好社区的老工人,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安享晚年。
上海市曹杨新村的保护模式与方法研究
上海市曹杨新村的保护模式与方法研究
段闯建
【期刊名称】《城市建设》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工人新村作为建国时期上海城市风貌的典型代表,是一段需要展现给后
世的真实风貌,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但保护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地块内部的居住建筑随着年代推移,物质老化,室内功能布局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的居住功能需求,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性,新村的居民,大多为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没法通过市场途径改善居住条件,寄希望于政府拆迁能给他们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但曹杨新村作为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又是那一段历史的象征,可谓两难。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段闯建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3
【相关文献】
1.上海市曹杨新村第八幼儿园 [J],
2.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模式探讨——以上海市为例 [J], 张秩通;张恩迪;
3.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模式探讨——以上海市为例 [J], 张秩通;张恩迪
4.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村史馆治理及其逻辑——以上海市曹杨新村村史馆为例 [J],
戴康
5.“非遗在社区”保护模式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奉贤区试点工作为中心的考察[J], 程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曹杨新村一场公共艺术试验活动的交叉意义
曹杨新村:一场公共艺术实验活动的交叉意义凌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很久以来,艺术家的创作活动都是以艺术家为主体,根据艺术家的擅长与偏好,用不同材料与手法,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进行的。
比如,传统的宫廷壁画、架上油画、雕塑,甚至当代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除了形态上和程度上不同外,其性质基本并没有太大区别。
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其主观性、个体性、孤立性,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但是,当中国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上海曹杨新村被选为一场公共艺术的实验对象时;当来自6个国家的20多位艺术家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0多位师生,直接深入社区与居民家庭,开展一项类似于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实验创作时;当这场艺术实验活动引起数以千计的当地居民直接参与和关注时,这场艺术实验的意义,就在许多方面颠覆了传统,回归到艺术的起源,也就是艺术在原始时期的状态上了。
怎么来看待这场公共艺术实验活动对艺术家、对社区居民、对艺术创作活动,甚至对一个社区的人文意涵所呈现的交叉意义呢?有必要从不同侧面,来还原这次活动的部分场景。
也许,这些场景及相关作品与事件本身,已经传递出大家想要了解的信息与意义了。
第一个问题,艺术家的位置在哪里?传统上,艺术家总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认知与表现。
即便在古代,在一些宗教或宫廷绘画中,也是如此。
尽管作品的委托人,可以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但在具体作品上,总是会留下艺术家太多的个人印记、太多的个性化东西。
艺术家作为创作者,他的个体特征在艺术作品上表露无遗。
也就是说,艺术家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孤立的个体,在主导着自己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主宰位置十分明显。
但是,在曹阳新村的公共艺术创作试验中,艺术家的位置在哪里呢?出现了哪些变化呢?在展开探讨之前,先来看一段参与者的表白。
这是创作《曹杨梦想——被单文化》这件作品的荷兰艺术家Marjolijn Dijkman 在完成作品之后说的一段话。
曹杨新村:最老工人新村焕发社区治理活力
曹杨新村:最老工人新村焕发社区治理活力作者:易雯周阮文来源:《上海人大月刊》2021年第12期曹杨新村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从建成之初就一直象征着上海“社会主义工人文化”。
从“光荣感”到“归属感”再走向“幸福感”,新时代以来的曹杨新村街道正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深耕细作的社会治理中,体现在势如破竹的旧改进程中,镌刻在精雕细琢的城市更新中。
乘风破“难”,畅通民意直达渠道“外观像小洋房,在那个年代,住房条件算好得不得了。
”原住民们谈起这个曾经上海滩最有腔调的社区依然感慨不已,70年“高齡”的它既有着“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名望,同时也为其所累,老龄化、空间狭小、设施陈旧,各种“难”题已层出不穷。
面临“叫车难” “用电难” “停车难”等各种“难”题,一辆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就此开动。
2020年4月21日,曹杨新村街道成为新一批25家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先后开展68场座谈会,参与27部法律法规草案的立法征询,共提交意见建议495条,被采纳123条。
“曹杨立法直通车”线上平台与涵盖了社会组织、楼宇(园区)、居民区等的50个线下固定信息采集点共同架起了民意直通的“彩虹桥”,千余人次在此贡献民智民意,以全媒体形式开展的大型普法宣传累计辐射万余人次。
一场场让民意直达的立法征询会后,曹杨破“难”的速度鼓起了风帆。
“一键叫车”智慧屏的全市首发,一座座“花坛式”非机动车充电桩的悄然出现,一份由社区居民、业委会、物业方、街道共同参与的《全域住宅小区停车管理办法编制指引》……这座“彩虹桥”的架起正让曹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景一一实现。
“改”换新颜,呼声议案唤来“成套改造”然而各种“难”都不及“住房难”最为困扰曹杨的居民。
2018年,在区人大代表、源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施云霞的牵头下,曹杨组的人大代表们收集了诉求和建议,汇总成了一份议案,提交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
曹杨一村成套改造自此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曹杨新村村史馆观后感
曹杨新村村史馆观后感作文:参观完梁庄村历史博物馆慢慢往里面走,可以看到士兵抗洪抗雪的图片等,只要走到尽头就可以了找到以前的团长,连长和指挥官在那里张贴。
这里是长兴军918纪念馆曹阳新村历史曹阳新村街人文历史84岁山西老人几十年写80年是什么让他在万字乡村史中如此执着?山西一位84岁的老人,出于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历史的尊重和兴趣,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下了80万字的乡村历史。
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探索千年古村遗址,他的毅力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他撰写的农村历史成为重要文献。
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到处都留下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痕迹。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许多历史遗迹正在慢慢消失。
退休人员参观千年古村文明遗迹山西省太原市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是地方著名历史学家、地方文化家刘大鹏的故居。
也是《史记》记载的《刺客传》中“玉让刺赵”的地方,文化底蕴深厚。
这个古老的村庄现在是欧盟委员会关于农村地区的研究项目。
一位老人退休后,对这个古老的村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和村里的几位老人一起追寻历史遗迹,享受其中。
他陪同专家来村进行调查研究。
老人用了几十年写了80万字的乡村史现在,20多年过去了,老人仍然坚持写作。
多年来,他撰写了多部地方文学作品。
在准备在古村建设村史馆时,他不遗余力地建言献策,提供信息。
这个古老的村庄是一个移民村庄。
现在老人和其他朋友正在努力发现这个村子里100多个姓氏的故事,并为古村的姓氏写书。
总之,他写了将近一百万字。
是什么让他如此执着?说到坚持,老人说:活一天,奋斗一天。
他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很满。
他白天出差,晚上在家写作。
有时内容太多,他会写一个通宵。
正是这些人的坚持,祖国灿烂的文化得以保存下来,我们向老人致敬!。
追寻富有劳模文化的教育之梦
追寻富有劳模文化的教育之梦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12期文/王俊芹上海市兴陇中学是一所有着二十年发展历程的四年制初中教育公办全日制教育机构。
在这风雨沧桑的二十载中,兴陇中学全体教职员工在校领导班子的率领下,不畏困难,主动发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逐渐成为了一所受到社会肯定的素质教育实验校。
明确理念标识,争创优质校园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具体体现在校训、校风、教育理想、校园文化等方面,每一方面都应当精雕细刻,力求使办学理念在实践中达到完美。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兴陇中学秉承“融情、优教、乐学、求真”的办学理念,追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浸润在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教育境界,努力把培养“感情丰富、人格健全”的学生当作使命。
在管理中,他们遵循“以情管理,以情凝聚”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他们探索“以情激思”“知情交融”“情理相济”的以“融情优教”为特征的情感教育模式,形成了“校内家长”的德育特色,构建了注重学生“公民、心身、科学”三大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为了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场所,兴陇中学还致力于构建优美雅致、景色怡人的校园环境。
紫藤花架、假山瀑水、清潭游鱼与红色的教学楼、红绿相间的操场跑道错落辉映,处处流溢着勃勃生机。
该校还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以“创客”理念打造的创新实验室“DIY科技创意工作坊”以及多个专用特色教室等,为学生创造了优质的硬件条件。
追寻劳模足迹,践行劳模精神作为全国知名的劳模新村,曹杨新村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承载着诸多的光荣传统。
为了充分挖掘“劳模新村”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兴陇中学决定把“曹杨社区的劳模文化带进兴陇课堂”的构想付诸于实践,开创一种别出心裁的学生思想教育模式——劳模课堂。
探访感悟,追寻劳模足迹2014年,随着曹杨新村的诸位劳模代表受邀走进兴陇校园,“劳模课堂”在兴陇中学正式启动。
五星照耀|成为模范的劳动者,作为纪念地的曹杨新村
五星照耀|成为模范的劳动者,作为纪念地的曹杨新村尽管具体的日期已经有些许模糊,但1952年6月末的一天,曹杨一村大门口敲锣打鼓,红旗招展,灯笼与横幅高高挂起的氛围,裔式娟始终记得。
那一天,22岁的她带着一个装了两件旧衣服的破旧手提箱,乘着卡车,来到了这片新落成的楼房。
随风飘扬的横幅上写着:“欢迎先进生产者入住曹杨新村。
”1952年6月,先进工作者入住曹杨新村。
图片来自网络【翻身感】包括裔式娟在内,新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工人新村的首批住户,是光荣和自豪的。
他们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一线工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这1002户人家,来自217个纺织厂和五金厂,分布在普陀、闸北、长宁三个区。
每个工厂只能分到四五户入住。
这种分配方式背后是示范的力量。
首批住户被当作最为真切的榜样,向自己身边的工友们,展现着生活的光明前景:让我们一起好好生产建设,大家将来都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在住房条件普遍极差、滚地龙遍布的1950年代初,曹杨新村无疑极具吸引力。
尽管屋子只有13平米,三个家庭共享厨房和厕所,但裔式娟还是感到,自己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
这里的房内铺着木地板,有煤气可用,出门绿树成荫,流水潺潺,不远处就是大学。
曹杨新村是一个样板。
1951年起,上海市政府为响应陈毅市长提出的“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在全市统筹兴建两万户工人住宅。
结合身边的入住劳模,来看这些住房政策,工人们有了明确的盼头,是的,居住条件很快就能改善,用心积极生产,自己也能过上好日子。
1972年,裔式娟在上海国棉二厂工作。
图片来自网络而作为首批住进新村的人,裔式娟受到莫大的鼓舞,干劲儿也更足了。
这位出身穷苦的女性,当年所体会到的“翻身感',某种程度上的确名副其实。
1947年,她从老家盐城逃荒到上海时,是住在亲戚家棚屋阁楼上的,那房间层高很低,人抬不起头。
呼吸中常是人家烧饭散不尽的油烟。
晚上也根本睡不着。
一清早,裔式娟就得来到纺织机前上工,几乎整天没时间吃饭喝水。
走进曹杨新村 作文
走进曹杨新村作文这张电影剧照来自于1959年上海电影制片摄制的《今天我休息》,同学们可以问问自己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人们应该都很熟悉,这部经典的电影就是在曹杨社区取景拍摄的。
因为,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在上海市的发展过程中,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曹杨一村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经典之作,是上海传统里弄与现代社区的完美结合。
它的设计者汪定曾先生,建国后主持、指导了上海体育馆、上海展览馆等工程的设计。
他设计的曹杨新村,既有上海旧时弄堂的情趣,又不乏欧美社区的现代精神。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曹杨新村的历史,我来到了曹杨新村村史馆参观学习。
曹杨新村是上海工人之家,是全国街道工作的典范,也是全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人新村,70年来,已先后接待世界155个国家和地区,10万余人次外宾,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这片热土总占地2.14平方公里、居民达11万余人。
经过70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拥有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环境、交通等资源的大型成熟社区!我一边流连于生动的展品影像,一边发自内心地为生长在这样美好的社区,感到无比骄傲!2009年,为了以更好的城市面貌迎接世博盛会,曹杨新村进行了整体的翻新改建。
听爸爸说,我家所在的杏杨园这一年修建了坡屋顶、更新了煤气管道和自来水管。
2010年,爸爸作为世博会中国馆工作人员,亲自参与了这一世界盛事,第二年,我也出生在焕然一新的曹杨新村。
2019年,曹杨新村又开始新一轮整体修缮。
虽然因为疫情暂时中止,但并没有停下焕新的步伐。
越来越多的楼栋开始装电梯了,我住的那栋楼也开始统计居民意向啦!曹杨四村的空中花园,成了社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贯穿小区的环浜美丽清澈,每年夏天都有清雅的睡莲如梦绽放!是什么让我们的家园在悄悄改变?是谁把这么多美好带到你我身边?我带着疑问采访了桂杨园居委会文教老师王老师。
她告诉我,作为劳模摇篮的曹杨社区,在党的领导下拥有着“光荣历史、优美环境、优质教育”三大特点。
曹杨新村:“乌托邦”建筑的前世今生
曹杨新村:“乌托邦”建筑的前世今生
丁剑;章雷
【期刊名称】《房地产世界》
【年(卷),期】2003(000)008
【摘要】“曹杨机新村的兴衰,应当是演绎于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年代的一部悲喜剧。
它在折射出国家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同时,更忠实记录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微妙变化。
”
【总页数】6页(P54-59)
【作者】丁剑;章雷
【作者单位】《房地产世界》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35
【相关文献】
1.上海工人新村住宅建筑节能改造问题研究框架——以曹杨新村为例 [J], 杨陈润;徐慧浩
2.乌托邦后退,重建社会生活?或机遇?70后中国建筑师的社会建筑观 [J], 车飞
3.一座老建筑的前世今生——由巴黎奥赛火车站改造看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J], 郭红亮
4.乌托邦、乌托邦批判与异托邦--《拼贴城市》与《建筑与乌托邦》的启示 [J], 曹海婴
5.建筑乌托邦思想的表达探讨\r——以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住宅建筑实践为例 [J], LIANG Hao;WANG Haoxiang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总结会实录
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总结会实录Part 2 学生讨论部分主持人:这个小结会上半节是老师,下半节是学生。
今天希望大家能够谈谈,通过这样社会实践活动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以及哪一些问题今后能够避免?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阮俊:今天我们开这个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并不是要让大家描述你的作品,因为作品都已经展示过了,大家也看到了,也有评价了。
今天是想让大家谈一下想法,参与到某个艺术家的实践也好,你自己的体会,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事件或者是一些心得也好。
凌敏:一个像心愿树一样的作品在展出的时候,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好评。
其实,很多的居民在这卡片上写字,而且写得很有哲理。
例如“幸福是比出来的”。
同学:曹杨公园的人们很难理解我们的行为,有些人甚至有一种防范心态。
但也有一些很乐意帮助我们的人,特别是小孩,他们很乐意写。
一位复旦的教授写下的打油诗,给我留下了印象深刻。
是对于老年生活的描写,能够打打牌,喝喝茶就是一种幸福。
凌敏:非常可惜的是,你们没有保留这些。
当时很多人写,写的话都非常朴实,也有当地的居民写的。
同学:我们风筝要挂悬架的时候,把公园最大的梯子搬过去。
有些居民会问,这是什么组织批准的。
我们需要很耐心的去解释。
而我觉得活动中最失败的就是。
居民都不愿意来接受。
汪院长:你们能不能找出一些原因呢?同学:我们努力了。
有一天,一群老人在晨练,他们就觉得我们占了他们晨练的地方。
也有人帮我们说话,建议平分。
他们说:“等你们老师过来了再画。
”听起来他把我们创作当作是小孩子过家家了。
同学:我们的作品是《童年游戏》,居民都积极参与。
一开始还在看我们在做,后来就来教我们怎么做。
这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同学:还有阿姨教我们怎么玩,最后一帮阿姨都很有感触,和我们一起来玩。
同学:一天早上去布展的时候,老人正在做早操,他们很反感。
后来我们跟他解释,知道有这样一个活动,他们感觉也蛮好玩的。
我记得是领头的做早操的跟他们说一起来看这个活动,后来真的有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杨新村有感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曹杨新村的背景和历史
2.曹杨新村的现状
3.曹杨新村的未来发展
正文
曹杨新村位于中国上海市普陀区,是上海著名的工人新村,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最早建设的工人新村之一。
自 1951 年建设以来,曹杨新村已经走过了近 70 年的历程,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和中国社会变革的巨大变化。
在过去的 70 年里,曹杨新村一直是上海工人阶级的重要居住地。
这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有着独特的人文气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杨新村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如房屋老化、设施陈旧等。
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和普陀区政府积极推进曹杨新村的改造工程,力求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和转型,曹杨新村也在不断探索未来的发展道路。
未来的曹杨新村将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区,还将发展成为集文化、教育、商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在这里,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感受到更加浓厚的人文气息。
同时,曹杨新村还将继续发挥其作为工人阶级重要居住地的作用,为上海的城市发展和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曹杨新村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