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董氏汇谱》(十三)

合集下载

《中华董氏汇谱》(十三)

《中华董氏汇谱》(十三)

《中华董氏汇谱》(十三)董俊董俊 (1186—1233)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俊少年时种田,成年后浏览书史,擅长骑射。

蒙古代金后,河北大乱,藁城令立靶募兵,董俊挽强弓一发中的,受募领兵。

1215年,木华黎帅兵南下,他率军投降,此后成为一位著名的世侯。

1219年,董俊升任中山府(治今河北定县)事,佩金虎符。

他与金真定守将武仙对峙,在曲阳大败武仙。

1220年八月,武仙穷蹙而降。

木华黎授董俊龙虎上将军、行元帅府事,驻藁城,不久升左副元帅,其部众号为匡国军。

他曾对木华黎进言:“武仙黠不可测,请加以防备。

”1225年二月,武仙果然杀史天倪反叛蒙古,再投金朝。

一时间,藁城近旁州县大多改变旗帜,董俊“险夷一节”,孤军坚守,后更拥护史天泽为主帅攻克真定,帮助史天泽稳定了河北局势。

1232年,他参与围攻汴京之役。

1233年,金帝逃奔归德,他又追击围攻,死于战阵。

董俊去世时,已为蒙古立下汗马功劳。

临阵作战,他总是身先士卒,勇气慑众;且器度弘远,善战而不妄杀,南下伐金时,收归为奴者,都纵放为民。

作为汉人世侯,他不是势大权重者,但以忠孝著称当世。

攻克汴京时,他将儒士侍其轴延归藁城,教授诸子。

他曾说:“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

”(《元史·董俊传》)子有九人: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振、文进、文忠、文义。

文炳、文用与文忠,事功亦显。

董仲舒57世孙董俊派衍研究董俊(1186 - 1233)是董仲舒五十七世孙.在世四十八年,时逢辽宋金元混乱之世.金贞祐年间(1213)董俊组织的藁城董家军被元朝先驱,主管中原军政事务的木华黎所青睐器重,并授予重权.<<元史>>及家谱记载:董仲舒五十七世孙珂之子董俊,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末归元,以功累官左副元帅.大小百战无不克捷.后围困金主于归德(商丘),力战而死...董俊共生育九子: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进.文振.文忠.文义.(进.振.义诸子似义子).其中,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忠及其士元士选,史书均有传记.他们累官擢爵,身居要职,对元朝的建立与建设功高望重...随着时光进程,而今,董俊诸子诸孙已经繁衍八十余世,遍及中华大地世界五洲.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董俊一支派衍与我董氏乃至全国姓氏一样,经历了许多坎坷与困惑,以至族裔劳燕分飞,昭穆辈序难辩,家谱焚毁失落,宗亲判若云泥.笔者接触许多华北中原一带同宗族亲,他们从自己上辈流传的祖宗遗风中;在流露着对先人的敬仰之余,无不对自己的世系运承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团与惶惑.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历史人文知识的释疑;得到自己祖先渊源的解读;得到同宗同族的联结...本文有鉴于此,从诸多家谱及文献中汇总部分相关资料集结成文,译笔探究,献给方志,以飨读者.一.董氏家谱中相关地理人文资料(小)云南 - 上都 - 密云 - 大都许多董氏家谱中记载着小云南和密云的贯名,有的还包括其周边地区.董仲舒和董俊后裔与小云南密云有何关系?这要从历史上地理志上解读.1.元朝与云南的关系:蒙古军队在对南宋作战初期并不太顺利.为扭转被动态势,几经筹谋,制定了"先征吐藩(青海东部);夹击川蜀;后攻大理(云南),以实现大迂回大包抄,会师长沙"战略方针.公元1252年6月,忽必烈率军南征.不到半年时间就从今甘肃经青海四川到达云南.先后越过大渡河大雪山,金沙江等险峻之地,完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罕见的万里远征创举.第二年初,大理国灭亡;吐藩臣服.整个西南地区被蒙军控制,形成了对南宋王朝从南北两面夹攻形势.年底,忽必烈留大将兀良合台驻守,自己回师北返...忽必烈带去精兵两万余人,他回师时带回一部.大理余兵在反攻南宋战争中均北上参与战事.这就给去过云南的士兵创造了异地云南之旅的口碑.在这支劲旅中,就有众多的董氏子孙,其中就包括董俊的几个儿子和他们的后代.如元史载:...世祖...癸丑秋受命宪宗征南之诏,文炳率义士四十六骑从行...又癸丑世祖...自河西征云南大理,文用及弟文忠从军督粮械,赞军务...2.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为征服大理国,朱元璋派出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等将,率30万军队南征大理.这次南征的30万大军有许多将士留在了云南.从云南北归的将士亦将他们的出征地誉为第二故乡.回到北方故土后就向人们炫耀"来自小云南".3.明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握有几十万大军,这些兵士均为北方农民.后来吴领兵南下驻守云南贵州...兵士回归北方后也将自己的远征史记入各自谱书,说是来自小云南...4.元明清之云南是可区别的,这在自己的谱书中总会找到印证.与董俊的后裔们最为密切的,乃元朝时期的元军云南回师后的上都与大都间历史纪实.元朝实行两都制,开始时以上都为枢要,后大都建成后以大都为枢要.董俊子文炳文蔚文用文忠均在两都履职.后来文炳又将子与侄士选士珍士良士恭等人派驻上都...5.说到上都与大都,又必须提到密云.这是因为密云是上都与大都之间的枢纽桥梁.密云,地处华北平原北端,与燕山山脉交接.现在的密云水库区,乃古代密云古城与商业中心,关内外贸易集散地.是北出古北口的咽喉要道...从密云的地理位置不难看出,元代这里是上都到大都的中转站.赣榆董氏家谱说:吾董氏宗族始于北京顺天府东北二百四十里密云县,迁徙胶西历三世,于洪武初始祖董雄同始祖母二人因避乱来赣榆(现已查明,董雄乃董俊五世孙,详见后叙).另有山东胶州地方董氏族谱讲:...小云南来了董氏兄弟三人,一支平度;一支胶西;一支莱州...据赣榆董自俊先生调研,密云万历版顺天府志与民国版密云县志称密云水库淹没区有董各庄.迁出户董昌宗老人讲,百年前此处董氏已绝迹.县志讲,密云有董元帅墓,在墙子路...对这一说法,笔者经调研后认为,墙子路的将军坟(位于二道河村)乃参与此地战役的殉难将军,与董氏史实相悖.董元帅(应为董文蔚或董文炳的衣冠墓)不可能远于密云十几公里到墙子路下葬.现密云水库边沿的太师屯将军墓,极有可能是董俊后裔古冢.关于董俊子文蔚与文炳的死亡时间与地点,经查元史获悉如下.董俊次子文蔚于至元五年七月十七日,以疾卒于上都炭山.弟文忠时为枢密佥院,乞护丧南还,帝甚悯之...文炳卒于文蔚之后.史载,至元十五年夏,文炳有疾奏请解机务.忽必烈令其来上都避暑休养.到上都后虽受世祖高规格安置,但总不适应西北高寒气候.再三奏请解职,因国事政务需要,忽必烈乃坚持令文炳任职.文炳九月十三日逝世."帝闻之悼痛良久,命文忠护丧葬藁城,令所过有司以礼吊祭...". 又从史书的记载得知,文炳文蔚文用文忠等元朝高官,曾事忽必烈于大都与上都两地,其族裔安置在密云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文炳曾对忽必烈提及不适应上都高寒环境生活...因此,可以肯定的讲,密云董氏乃董俊后裔,是不容置疑的.从谱书资料获悉,仲舒五十七世孙董俊以后,到六十四世孙董全体(徐州教谕),凡七世,前后均为元朝及明中叶以前官府重臣...因为董俊以后诸子孙均履职于元朝政府,而且均为武将.其后裔将其文炳文蔚文用文忠等人从军征战云南记入谱书是很自然的事.当然,这个云南是指元朝开国战争征讨南宋之役,与后来的明朱元璋数十万大军征云南和吴三桂兵驻云南是有区别的.二.明清董俊后裔溯源1.明朝与历代诸王朝一样,对前朝旧部官兵士宦均实行招抚政策,以为自己政权服务.明朝还有一个较之前朝重大军事改革,如明史兵志载: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里皆立卫所;疆域地方一般不设行政机构,而由都司(行都司)及其下属卫所管理.卫所编制为112人设百户所.1120人设千户所.5000人设卫.卫所军官称卫指挥,千户,百户,军户皆另立.军籍世袭.朱元璋在南京设48卫,军士20余万;朱棣在北京设72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65个,兵员最多达270万.2.明代军队实行职业化,世袭制.守边用轮换驻防办法.官兵们常拖家带口,子承父业.如我董氏家族驻防在威海卫的指挥佥事(正三品)董旺一族,其世袭如下:董旺.政统年间(1436 - 1449) - 董逊.成化十九年(1483) - 董权(失考) - 董春.嘉靖十一年(1532) - 董用威.万历五年(1577) - 董遇时.万历三十二年(1604) - 董祚丰.天启五年(1625 - 时掌印).经考,董旺虹县(泗县)人.据地理位置与字序排号,结合睢宁董族口传,可推断为董俊十世孙(仲舒六十六世孙). 又,经考核,平原董文胜一族(董讷董元度先祖),九代孙董遇春(明崇祯1636年80岁)与泗州董旺五世孙董遇时(1604年在职)同字辈,应有意识的探讨.3.类似威海莱州卫的地方还有天津卫与辽宁的金山卫.从地图上我们清楚看到,凡是在沿海驻地的董氏群体(村庄)皆与卫所有着密切关连.如旅顺口的董家村;金山区的董家沟;葫芦山湾的董炉;天津卫的董庄和西董庄.他们的祖先渊源均与明朝的驻军息息相关...4.山东寿光有一支广陵董氏.撰谱人董长福讲,他们广陵董氏源于河北真定府枣强县,系武功世家,明建国功臣,百司官员之列.明洪武十九年(1387)奉命调山东莱州湾畔塘头营守边,赐地70亩,部队自耕自食...明朝灭亡后董氏家族开始外迁.他们与山东东营董氏有着渊源关系.据考察,那里家谱有士贤士文士勇士奎等名字.而本支推至上四辈可查出董守业的名字...董长福的叙述与明代卫所建制相吻合.他们无疑是卫所的基层单位.从赐地情况分析,塘头营很可能是卫所下面的总旗或小旗.因为卫所制规定,每一军士赐地五十亩(先期为十五亩).按每小旗10人总旗五小旗算,他们的土地少的多,恐怕别的地方还有赐地,否则他们根本完不成每个军士每人储存仓粮十二石,上缴军粮十二石的任务.只是他们不知详情罢了...他们的探讨精神值得赞扬,也只有在探讨中发现董守业的名字.用他们给出的方法推算,得出董守业是董俊第四代后裔的结论准确无误,使人佩服.从董俊谱书上可看出,士字辈并没有大的演变,而守字辈(第四世)以下出现明显变化.但遵守原谱的守字辈则毫无疑义是士字辈的子系.但由于士字辈名字甚多,史料记载又不详,一时很难搞清楚守业属于董俊九子那一子的后代(保定董氏有董守业名字,但年代似难吻合,待考).不过随着谱书的调研,不久定会得到解密.5.湖南常德一支董氏宗族,他们是董俊第八子董文忠的后裔董士恭的后代.他们的族谱说:世祖源于陕西,后迁江西.现居住在湖南石门县.1368年(洪武元年)始祖惠宇公(派名善发)为辅明建业,奉指从江西南昌丰城来湖南任常郡,诰封文林郎.自惠宇以下为:"应元文仲永伯大胜兴希启世国治方正习学成明道贤良主佑尔少时昌".据撰谱人董思浩讲:"我是江都堂二十三世孙,道字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江都堂"堂号同时出现在睢宁和枣庄的家谱中).湖南常德董氏毫无疑问乃董俊第八子董文忠第三子董士恭的后裔,名善发(字惠宇).这一派字与文忠第一子董士珍儿子董善权完全对应.董思浩讲的"世祖源于陕西后迁江西..."经查对史料<<黄文献公全集>>.黄溍<<资德大夫陕西行御史台御史中丞董公神道碑>>讲述了董士珍,董士恭为陕西行台中丞一职.证实士珍士恭均在陕西履职经历,后徙江西任职.从而说明了湖南常德董氏的祖宗渊源.据讲,现在的石门一带有董氏族群数万之众,是董俊后裔一个大的分支.6.文中曾提到的江苏赣榆一支董氏一族,实乃我董氏合宗的一个典型事例.他们(连海地区)调查核实了150多个董族村庄,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以董雄为大宗的主支一派来自云南 - 密云 - 胶西 - 赣榆.堂号是三策堂.时间为洪武四年(1372).2).以董晋后裔为主系的董氏来自徽歙地方(江西.德兴).时间为嘉靖二年(1523).3).以董茂先后裔为主系的董氏,来自建鸥(闽.五夷山).时间为光绪十五年(1889),堂号是遗安堂.另外还有两支,来源待考.目前,他们已将三大支派来源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董氏谱系合三为一,通用董雄一谱,并统一他们的派名:前十二代"雄聪督甫季绍禀继机永天曾";后二十四代"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有为建德文兴有(广盛大承绪曰安长)".董茂先的派字如下:"茂先珎顺瑄逵永楫臣学第允经霖定景之国成恒建德文兴有.董晋派字与南方谱相同从略.从两支派的派名看,到二十三世之后方能合为一谱,任重而道远...据谱载,董雄父亲董祥,生二子,长董纲次董雄.董雄祖父则是董守中.董守中是董俊长子董文炳之孙.董文炳长子董士元,战死于扬州城外(1270年时42岁).次子董士选一生屡任重职,如行枢密院事于湖广;以中书左丞与平章政事镇浙西;又拜江西行省左丞事赣州;又出江浙行省右丞迁汴梁行省平章政事;又迁陕西...他的儿子守中,云南行省参知政事.次子守悫侍正府判官.三子守思知威州和无锡.按赣榆家谱记载,士选还有颜成子与董才子二人...董守中在云南为官时其家眷并没有回归藁城,而是随文炳等董裔安置在密云留守处.这就是赣榆家谱所载"来自云南 - 密云 - 赣榆史实.赣榆董氏由于合宗而使族群迅速壮大,据初步测算,目前有七万之众(或多于此数).他们分布范围从连云港向黄淮扩散,北到山东半岛,南到盐城以南,西与徐州相接...按照他们的家谱,董才一支(董守中兄)下有董杰和董鳌.琳.兴.宣.这里的宣字辈从年代看极有可能与本文所述及的董一元有着密切联系.因为董一元是董承宣的七(八)世孙,而董承宣董印宣的宣字辈年代恰与董才以下鳌琳兴宣相符,又同为武将.如若成为事实,董承宣应算董俊五世孙,董仲舒六十二世孙...在赣榆谱书上还有"邦"字辈一派甚为有名气,仅这一支的董俊后裔,为官者大有人在.同时,也正因为这一名人诸多的派衍,我们可以很有成效的进行全国董氏联接工作.例如,山东阳信县的董邦政一支,就很顺利的归宗成功.当然,还有许多类似的字辈会出现相同效应...关于董雄与南方董晋的连宗,赣榆是这样做的:雄系十七代"作"字辈,对应于晋系三十代"振"辈.雄系十八代"毓"字辈,对应于晋系三十五代"锡"字辈.雄系十九世"淑"字辈,对应于晋系三十六代"传"字辈...据他们家谱讲,这种作法起源于一百五十年前的合宗会上.赣榆内部也曾出现过另立支派的事件,后来他们通过协调统一认识,从新合谱.例如赣谱在十三代时与房谱合宗,"国克际士"为同辈;十四代与八代合,"家选立明永"为同辈;十五代与九代合,"恒保玉西"同辈;十六代与十代合,"建春有"同辈;十七代与十一代合,"作维云步树"同辈;十八代与十二代合,"毓安瑞文会灯"同辈;十九代与十三代合,"淑金道"同辈;二十代与十四代以下,自(志)统一字序...7.明代两次征战朝鲜的董氏族人董承宣董印宣和他们的后裔董一元.据朝鲜<<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记载:广川董氏渊源于中国.是汉代巨儒董仲舒后裔.明洪武年间,董仲舒第四十三世孙董承宣作为接慰使东渡朝鲜,定居荣川,被封为荣川君,并将中国故乡广川作为本贯.董承宣兄弟董承印第八世孙董一元丁酉再乱时,以明朝将领身份协次子董大顺东渡朝鲜参加抗倭战争,后定居...韩国经济企化院国情调查显示,广川董氏人口:3850人.又称:广川董氏后裔多代任过左右都承指(正三品)...又有资料记载,明宗二年董承宣来朝鲜..广川董一元董胜先之弟同宗...<<明史>>有董一元的记载:董一元宣府前卫人父旸,嘉靖中为游击将军...兄一奎...通览朝鲜史料给人以混淆杂乱无章感觉.文中提到董承宣为董仲舒四十三代孙失真.董俊子董文忠明确记载,董俊为董仲舒五十七世孙.董俊生卒年代是1186 - 1233.董文炳为董仲舒第五十八世孙,其年代是1217 - 1278.以下,董文用为1224 - 1297.董文忠为1230 - 1281...后二人分别距明朝建政71年和87年.所以说朝鲜的史料是错误的.尽管世系有错,但是历史事件是真实的.洪武元年(朝鲜恭愍王十七年)董承宣去过朝鲜.英宗二年董印宣去过朝鲜.孝宗元年印宣孙董越去过朝鲜.三次赴朝都是以接慰使履职.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四月十四日,日本为吞并朝鲜发动了震撼世界的"壬辰倭乱".明朝出兵援朝,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援朝抗日战争.最终以日本失败而告终.南韩的泗川与晋川就是这次战争的古战场,泗川还有一个'朝明军冢"安葬着三万六千多名朝明将士的头颅...参与此次战役的中路大军总指挥就是董一元将军.董一元并没有留在朝鲜,留下的是他的先辈和后裔.董承宣董印宣应该是董俊后裔.准确些讲应该是董俊长子董文炳的后代.他们的派衍大致如下:董俊 - 董文炳 - 董士选 - 董才 - 董杰 - 董承宣 - 曾孙董越 - 七世孙董旸 - 董一元董胜先- 董大顺...山东临清市有董一元后裔董鑫称,存有董一元以下世系家谱...本文中曾提到董一元之兄董胜先的名字,经查,明代"胜"字辈的名字有湖北大冶始迁祖董胜一(明代自江西迁湖北大冶宋皇堡),堂号是"三策堂",极有可能是董一元的同宗.说到这里,还有一个使人啼笑皆非的朝鲜错误观点,他们说:我们祖先是董仲舒,但是董仲舒渊源是在目前的北朝鲜,后来出使汉朝为官,被汉武帝看重,在河北定居...真是莫名其妙!8.在河北中部有一支称为董俊后代的董氏族群,他们从冀中到冀北其两侧深及鲁晋.据相关资料提示,太极拳创始人董海川,原名董明魁,嘉靖二年出生于直隶文安县,光绪六年卒.又据族谱记载,董俊后代子孙连续五代均为武将.到第六代董良辅奉旨迁居雄县;十一代孙董冀北及以上五代均任保定后卫镇抚使;第十五代董宪周威名震河朔,董海川与董宪周同代.董海川祖父董博轩以下共九代人.董海川父董守业生三子,德魁明魁武魁...从以上叙述的世系进程有一个必须提出来的问题,那就是合宗事.我们从董俊家谱中看到,董俊先祖是从仲舒四十八世孙董键迁居藁城的.而留居藁城的则是董键次子董适,他的长子董运已在成年后迁居冀北.就是说,董俊先祖在董俊前八世已经有迁徙冀北历史.说明藁城董俊与冀北董氏在宋代已有支派分化.推测,后来由于董俊的名气而形成合宗趋势在所难免,因此董海川一族与董俊的谱系关系实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中提到的董俊后裔董良辅将军(保定镇抚使)事,有一个相应成趣的巧合.据四川天府报讲,在彭州磁峰镇发现董仲舒后代家谱.家谱上讲,明成化年间董仲舒后裔董应辅从湖北押粮入川后留在通化成为进川第一人,他的儿子董闲入籍理县定居二百年.持谱人董益良是十六代传入.这位董应辅将军应是董俊后裔,如果按顺序排列,应与董良辅同辈或兄弟.为董俊六代孙董仲舒六十一代孙.遗憾的是本支六世以上缺失,估计有些家谱可能有所提示9.山东枣庄有一支似与董俊相关的董氏族裔.谱书撰写人董君讲,他们是董仲舒后裔,江都堂号.家谱上说:董氏一族始于虞,显于汉,盛于蜀,而大于元...吾族始族自大宋宣和年间由河北阜城(景州)董家里迁来峄(枣庄),于元朝初年分居.有碑文记载...根据以上叙述可看出"始于虞,显于汉,盛于蜀,而大于元"是整个董仲舒一族发生发展的进程,符合历史事实.他们的字辈是: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光宗仁远藩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但这些字辈并不是连续的,它起自1932年之后.也就是说,他们只有民国以后的世系派序.这对他们整个族群的确定造成一定困难.据他们邻居县睢宁的董氏族群讲,他们驻地往北数十公里有董文用的后人,先辈人都是这样说的,一直流传到现在.只是他们没有与枣庄联系(据说上几辈曾有人想联系过).问题是他们家谱的年代使人疑惑重重.宋朝宣和年间是公元1119年,此时的元朝还没建立,是成吉思汗打天下的时候,是宋朝即将南迁,国家正遭受辽金两国入侵的严重时刻.如若对照家谱,可看出,此时董俊尚未出世,相当于董仲舒第五十四世孙董厚在世的年代.尽管年代不对,但从他们的堂号与睢宁董氏传说,我们还是认为他们是董俊的后裔.有可能他们的始迁祖之后有合宗或与藁城有着人们尚不知道的历史背景.当然这要进行调研之后方可最后确认.10.河北与东北接壤的秦皇岛地区青龙县境内,有一支家族历史只有两三百年的董氏群体.他们的家谱是从清代开始书写的,因此先祖渊源无法确认.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从他们对祖先功勋叙述中获得一些蛛丝马迹.他们的开山祖叫董宜道,籍贯是辽东铁岭董家铺.他协子董世祯董世杰董世英三人,随吴三桂入关南征灭闯战争...会师后北伐取大凌河锦州,又征朝鲜.后吴三桂反,二世祖又率三世祖文胜文献文理文通文昌文瑞文远文俊文显文进等父子十六人南征江浙金华福建...朝廷念先祖功绩,恩赐行圈占地长城口外至滦州昌黎...后裔以延续十八代,目前十世还有人在...这是一份典型的家族征战史,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家史纪实.从以上对家史描述中,我们清楚看到,他。

《中华董氏汇谱》(四)

《中华董氏汇谱》(四)

《中华董氏汇谱》(四)董姓得姓始祖董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董出自姬姓。

黄帝裔孙有叔安,生董父,舜赐董氏”。

董父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后裔,其世系传承如下: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陆终——惠连——叔安——董父在大约4400多年前,帝喾高辛氏继承颛顼帝位。

此时,曾和颛顼帝争夺过帝位的共工氏部落再次起兵叛乱。

据《史记·楚世家》所载,火正祝融重黎领兵平叛,由于没有对共工氏一族赶尽杀绝,“诛之而不尽”,引起帝喾的愤怒,被杀,其弟吴回继任祝融。

关于祝融,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是上古帝王,另一种认为是掌火的官职名。

吴回接掌的即是火正之位,后有其子陆终接掌。

陆终的后裔发展形成曹姓、彭姓、禿姓、董姓、妘姓、斟姓、己姓、羋姓八个姓氏,被称为“祝融八姓”。

据记载,吴回一族起初分布在今陕西陇县吴山一带,而帝喾定都在今河南偃师一带,两地相隔很远。

吴回继任祝融之后,就带领家族迁徙到距帝都较近的新郑一带活动。

随着人口的增多,其后代分布范围也逐步扩大,加之当时水灾频繁,居所飘移不定。

据考证,吴回及其后人大约就在今河南、山东西半部、江苏西北部、山西南部这一区域内活动。

吴回的儿子陆终此后继任祝融,他的第二个儿子名叫惠连,又名参胡,带领着本支族人迁徙到了今天的山西南部一带发展。

惠连没有继承祝融之位,却熟练掌握了火绳存火的方法。

当时古人已经会人工取火,但是,由于不断迁移,如何保存火种就成为一个难题。

出任火正一职的吴回一族就掌握有保存火种的方法:火绳存火法。

即把干草编成绳子,引燃后作为火种,因它燃烧缓慢,持续时间长,携带也很方便,这就成为保存火种的重要方法。

这就需要大量的火绳。

惠连一族就因善于制火绳而著称。

此时的山西南部一带气候湿热,湖泊众多,蒲苇丛生。

他们就地取材,经过摸索比较,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制作火绳的植物“董”。

《説文·艸部》说:“董,鼎董也。

”鼎董,又作“薡董”,即是现在的长苞香蒲。

【董针-针灸配方】穴位查询,穴位大全,人手一份~全集珍藏版

【董针-针灸配方】穴位查询,穴位大全,人手一份~全集珍藏版

【董针-针灸配方】穴位查询,穴位大全,人手一份~全集珍藏版董氏奇穴一一手指部位(穴位查询)大间穴小间穴中间穴浮间穴侧间穴外间穴木穴脾肿穴心常穴还巢穴木炎穴三眼穴复原穴太阳穴五虎穴止涎穴制污穴妇科穴指驷马穴指五金木火穴心膝穴肺心穴二角明穴胆穴指三重穴指肾穴火膝穴开脾穴偏肩穴指三黄穴踝灵穴失枕穴太阳穴水源穴分水穴定喘穴火龙穴火星上穴水海穴火星下穴人阳穴地阳穴天阳穴董氏奇穴二二手掌部位土水穴重子穴重仙穴手解穴灵骨穴大白穴上白穴中白穴下白穴腕顺穴水清穴三河穴骨关穴三齿穴木关穴土水穴三叉穴上高穴下高穴手解穴董氏奇穴三三下臂部位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火串穴火陵穴火山穴火腑海穴手五金穴肠门穴肝门穴心门穴肝灵穴腰灵穴人士穴地士穴天士穴曲陵穴心灵穴董氏奇穴四四上臂部位分金穴合金穴内金穴后椎穴首英穴富顶穴后枝穴肩峰穴肩中穴建中穴上曲穴下曲穴背面穴人宗穴地宗穴天宗穴云白穴李白穴神肩穴支通穴落通穴三神穴水愈穴董氏奇穴五五脚趾部位花骨一穴花骨二穴花骨三穴花骨四穴上瘤穴火包穴妇灵一穴妇灵二穴海豹穴木妇穴五花穴三圣穴董氏奇穴--六六脚掌部位火硬穴火主穴门金穴木斗穴木留穴六完穴水曲穴火连穴火菊穴火散穴水相穴水仙穴水晶穴董氏奇穴七七小腿部位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搏球穴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四花副穴四花下穴腑肠穴四花里穴四花外穴上唇穴下唇穴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足千金穴足五金穴七虎穴外三关穴天皇穴人皇穴地皇穴天皇副穴光明穴双龙穴四肢穴董氏奇穴八八大腿部位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内通关穴内通山穴内通天穴姐妹一穴姐妹二穴姐妹三穴感冒一穴感冒二穴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明黄穴天黄穴其黄穴木枝穴木全穴失音穴驷马下穴驷马中穴驷马上穴下泉穴中泉穴上泉穴解穴金前下穴金前上穴下九里穴上九里穴中九里穴董氏奇穴九九耳朵部位火耳穴土耳穴水耳穴金耳穴木耳穴耳背穴耳圆穴耳三穴董氏奇穴十十头面部位镇静穴上里穴四腑二穴四腑一穴马金水穴马快水穴腑快穴六快穴七快穴水通穴水金穴木枝穴玉火穴正本穴鼻翼穴正会穴前会穴后会穴州圆穴州昆穴州崙穴州火穴州金穴州水穴总枢穴董氏奇穴胸部部位喉蛾九穴十二猴穴金五穴胃毛七穴腑巢二十三穴董氏奇穴背部部位分枝上穴分枝下穴十八星穴五嶺穴双凤穴九猴穴三金穴精枝穴金林穴顶柱穴后心穴感冒三穴水中穴水腑穴双河穴三江穴冲霄穴穴位是老祖宗给我们的人体天然药,也是很多中医的长寿、治病法宝,用对用好不说百病不侵,至少延年益寿。

古钱图书存目

古钱图书存目

钱币史料书本帖被随风执行加亮操作(2009-03-20)一.晋到五代时期钱币图书《钱神论》(一卷)《泉图记》(三卷)《钱志》《钱谱》(一卷)《续钱谱》(六卷)《姚氏钱谱》《钱谱》(三卷)《钱氏钱谱》《钱录》(一卷)《钱谱》(一卷)《旧谱》(十五卷)《石氏铁谱》二.宋元明时期钱币图书《泉志》(十五卷)《董氏钱谱》(十卷)《钱谱》(十卷)《续钱谱》(十卷)《货泉录》(一卷)《铸钱故事》(二卷)《钱币考》《钱宝录》《历代泉谱》(十卷)《古今泉货图》(一卷)《于氏钱谱》《宝钞通考》(一卷)《钱币考》(二卷)《钱币谱》(一卷)《楮币谱》(一卷)《历代钱谱》(一卷)《历代钱法》(一卷)《钱法篡要》(一卷)《泉史》(十三卷)《古钱记》《大明通宝义》(一卷)《广通宝义》(一卷)《钱神志》(七卷)《钱通》(三十二卷)《钱法议》《徐氏钱谱》三.清朝时期钱币图书《钱录》(十二卷)《货泉备考》(八卷)《钱币考》(二卷)《古今录》(四卷)《弄钱奇鉴》《钱录》(十六卷)《古今钱略》(三十四卷)《泉笺》《钱谱》《如服轩钱谱》(十三卷)《历代钟官图经》(八卷)《嘉荫簃论泉绝句二百首》《泉苑菁华》(六卷)《嘉荫簃古泉随笔》(八卷)《泉苑一编》(一百卷)《古泉苑》(一百一卷)《新莽货币范》《嘉荫簃泉拓》(五册)《古泉汇考》(八卷)《古钱大词典》《古泉日知录》《石峰草堂自藏古钱拓本卅册》(十六卷)《俱宜泉藏品石峰草堂偶存册摘录》《翁比部诗钞》《徐氏钱谱、敦素钱谱》《古金待问录》(四卷)《泉刀汇篡》(六卷)《增订洪氏泉志》《钱币考》(九篇)《选钱斋笔记》(十五卷续三卷)《泉史》(十六卷)《观古阁丛刻九种》1.《观古阁泉说》2.《续泉说》3.《观古阁丛稿》(二卷)4.《续丛稿》5.《观古阁丛稿之编》(二卷) 6.《虞夏赎金释文》7.《嘉荫簃论泉绝句》(二卷)8.《海东金石苑》9.《大泉图录》《晴韵馆收藏古钱述记》(十卷)《泉志补政》《泉志续编》(二十卷)《泉志辨误补遗两集》《泉志补考》(十四卷)《宝鼎堂泉币拓真》《历代钱法年号通考》(抄本)《历代钱法备考》(八卷)《大钱图录》(影印本)《吉金所见录》(十六卷)《红藕花轩泉品》(九卷)《钱谱》《钱录补遗》(十六卷)《金石索》(十二卷)《癖谈》(六卷)《北宋符合泉志》《钱志新编》(二十卷)《泉布统志》(十六册)《钱币刍言》(一卷)《钱谱》(二十四卷)《退庵钱谱》(八卷)《历代钱谱考》《历代年号重袭考》《泉币图说》(六卷)《货布文字考》(四卷)《钱式图》(二卷)《春雨山房钱谱》(四卷)《选青小笺》(十一卷)《毗陵出土孝建四铢拓本》《泉宝所笺录》(十六卷)《历代钱图》《泉币汇考》(十六卷)《杂品补遗》《制钱通考》(四卷)《吉金志存》(四卷)《泉货汇考》(十二卷)《泉苑萃珍》《古泉汇》(六十四卷)《续泉汇》(十四卷、补遗二卷)《古泉丛话》(四卷)《古泉精选》(附:潘志万泉拓)《硕庭泉范册》《历朝泉法》(二册)《铁云藏货》《广钱谱》《续泉志》(八卷)《续泉志续补》《古泉考》《朗斋钱谱》《巽斋所藏钱录》(十二卷)《泉宝录》(六卷)《泉货汇征》(二卷)《古金待访录》《古泉薮》《六泉十布拓本》《古泉拓存》《钱制纪略》《各国金银铜三品货币表》《古泉杂咏》《银币考》《续泉志》(十五卷)《泉货奇珍录》(十四卷)《癖泉臆说》(六卷)《谈泉杂录》(五卷)《泉寿山房泉拓续录》《古金通考》(六卷)《古泉考》(八卷)《钱述》《续泉志》《清寒竹轩钱布录》(六册)《钱谱》(十卷)《钱币考》(四卷)《中国钱币略考》《四朝宝钞》《泉府考》(二十册)《古泉目录》(二册)《古钱备要》(二册)《古泉蜕影》(一册)《遁庵古泉存》(八卷)《蒙古西域诸国钱谱》(四卷)《黄小松泉拓》《大清泉汇》《清钱续考》附:古代出版时间待考钱币图书《历代钱谱》《奇觚室吉金文述》(二十卷)《中国货币史》《古泉拓本》《孙吴大泉五千大泉记》《古泉审》(十六卷)《果园藏泉墨本》(二册)《觉盫藏泉选拓题记》《古钱对照表》《嘉灵泉拓》《古泉杂咏》(一卷)《泉拓》《晋泉汇录》《善斋吉金录泉录》(六卷)《咸丰大钱考》(一卷)《古今泉图》(三十卷)《泉龙手鉴》(二卷)《钱志》(二卷)《历代钱币图考》《古钱待访录》(二卷)《古钱著述考》《畱余堂古泉存》(二卷)《荚泉拓本》《释泉纠误》《古泉汇补阙订讹》(四卷)《清淑斋泉谱》(十六册)《古翠轩泉拓》(四册)《古泉靠略》(八册)《百尺梧桐阁泉》《五洲古泉》《金索第》(四卷)四.有具体出版日期的近现代钱币图书(1911——1949)《古今货币通论》《纸币政策》《中国币制改革初议》《整理纸币意见商榷书》《金币制考》(又名:《建设金银货币案》)《四朝钞币图录》《法兰西纸币祸史》——中国财政之殷鉴《中国币制及生计问题》《货币学》《中国泉币沿革》《支那泉汇》(三卷)《金本位制计划书》《调查币制意见书》《财政治标刍议》《中华民国钱景》(一卷)《金银合行本位制办法大纲》《币制汇编》(全四册)《规银合银元表》《货币纲要》《古逸币志》(一卷)《泉简甲编》(一卷)《泉摭》(一卷)《泉监》(一卷)《货币浅说》《松庵古泉鉴》(一卷)《民国钞券史》《古泉丛考》(四卷)《古泉摹略》《银元鉴别法》《估币法》《中华币制史》《药雨古化杂咏》(二册)《泉影》《国内外钞票一览》《清宁馆古泉丛话》(一卷)《古泉杂志》(第一期)《银价之研究》《中国纸币史》《废两改元问题》《中国币制问题》《钱币革命实行方案汇览》《言钱别录》(二卷)《言钱补录》(一卷)《旧雨楼古货全稿》(附:《古货今说》)《国币代用券条例释疑》《中国货币沿革史》《义州盟刀谱》(一卷)《方城币谱》《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知止斋历代古钱聚珍缩影》《中国货币史》《近代泉币拓本》(二册)《俑庐日札》(一卷)《中国货币史纲》《广东纸币史》(上、中编)《银问题与中国》《中国币制改造问题与有限银本位制》《中国之币制》古籀汇编》《癖泉书室所藏泉币书目》《历代泉币著述》《中国稀见币参考书》《改革个币制要览》《废两改元之成功》古钱学纲要》《古钱大辞典》《古钱大辞典拾遗》(一册)《泉誌精华》《纸币概论》《清宫清钱谱》(刻印本)《中国金银镍币图说》《中国法币价值论》《法币问题》《最近上海行使的辅币代价券》《沽上缪氏铁如意馆百二元钱墨本》《历代古钱图说》(上、下册)《中国币制改革问题》《中国货币问题》《中国纸币发行史》《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上、下册)《古今货币》《战时钞票概论》《黄金交易须知》《中国历代货币展览会特刊》《先秦货币史》《国民党的币制与改革》《国内币制改革与工商业》《币制改革》《新币制——金圆券》《民国三十六年度之货币与银行》《金圆券发行经过》《太平天国》(一册)《中国近代铸币汇考》古钱有裨实用谭》(一册)《文韵馆藏泉》《江苏钱币志》《清钱背文名考》《古货菁华》《方家长物》(一册)《中国货币论考证》《中国历代的银币及问题》《银价之研究》《清钱录》《希哲藏泉》(四册)《风雨楼(上“已”下“共”)泉图录》《足斋泉拓》(三卷)《寿鑫斋钱话》《古泉拓存》(全二册)《中国古币考》(二十卷)《上古货币推究》(六卷)《梁五铢土范考》(六卷)《集古化文字》(四卷)《泉家小史》(四卷)《泉谈》(十二卷)《铜元集》(二十四册)《古泉文集联正续集》《古钱目录》《飞青阁钱谱》(二十九册)《中国古今金银币珍品图考》《遗箧录》(八卷)《续遗箧录》(四卷补遗一卷)《元钱别录》《百平安馆论钱绝句》(二卷)六.民国时期造币机构图书《财政部四川造币分厂第一次报告书》《印制局职员录》《中央造币厂职员录》《中央造币厂工作经过报告》《财政部杭州造币厂报告书》《上海造币厂筹备始末记》七.当代钱币图书(1949——2000.4)(一)综论《中国货币史》《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货币》《中国近代货币史》(1814—1919)《西汉货币史初稿》《战国货币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全三册)《货币史话》《货币小史》《广西近百年货币史》《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中国历代货币》《中国货币史话目录》《先秦货币文编》《中国钱币论文辑》(第一辑)《中国钱币论文辑》(第二辑)《中国钱币论文辑》(第三辑)《秦汉货币史稿》《中国货币史纲要》《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912—1927)《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辛亥革命货币》《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简编》《西藏地方货币史》《钱币漫话》《中国东北地区货币》《甘肃历史货币》《民国时期四川货币金融纪事》(1911—1949)《云南历史货币》《晚清货币比价研究》《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辽代货币论文选集》《新疆黑汗朝钱币》《简明钱币辞典》《中国硬币标准目录》《中国近现代铸币图说》《中国货币传奇》《新疆钱币》《新疆红钱》《新疆清钱谱》《江西历代钱币图录》《中国历代货币》《秦汉货币史说》《货币趣谈》《中州钱币论丛》《钱眼里的文化》《资本主义国家在旧中国发行和流通的货币》《广东历代货币图集》《中国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金融图集与史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古钱新谭》《海南历史货币》《大连泉友会拓影》《货币常识与点钞》《宋代货币史料汇编》《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中国古代货币》钱币文论特辑》(第二辑)《珍稀奇趣钱币博览》《中央苏区货币文物图鉴》《南方丝绸之路货币研究》《三晋货币》——山系省出土刀布圜钱丛考《福建革命根据地货币》《咸丰泉汇》《湖北近代货币史稿》《华南革命根据地货币史》《高邮出土铁钱》《利州钱币研究》《宋代货币研究》《中国货币史》《新订北宋符合泉志》《燕下都东周货币聚珍》《川陕苏区钱币》《齐币图解》《楚国的货币》《货币发行和金银管理业务文件汇编》(1988—1995)《近代机制币辩伪图鉴》《广东货币金银研究文集》《宁波市钱币学会十周年纪念文集》(1985—1995)《四川钱币研究十年文选》《抚顺珍稀钱币选录》《广西钱币学会十年文章选篇》(1985—1995)《中国历代钱币简明目录》《河北货币图志》《老上海货币》(中英文对照)《钱币》(第二辑)《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史》《古钱钞文存》《福建历代货币汇编》《中国历代货币》《当代中国货币印制与铸造》《上海钱币十五年纵横》《古代货币》《中国历代钱币通鉴》《中国西藏地方货币》八.钱币系列书《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中国历代货币大系?隋唐五代十国货币》《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清纸币》《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币》《中国钱币文献丛书?第一辑》《中国钱币文献丛书?第二辑》《中国钱币文献丛书?第三辑》《中国钱币文献丛书?第七辑》《中国钱币文献丛书?第十辑》《中国钱币文献丛书?第十三辑》《中国钱币文献丛书?第十五辑》《中国钱币文献丛书?第十六辑》《中国钱币文献丛书?第十九辑》《中国钱币文献丛书?第二十八辑》《寿泉集拓初集》《寿泉集拓二集》《上海博物馆藏钱币丛书?先秦钱币》《上海博物馆藏钱币丛书?秦汉钱币》《上海博物馆藏钱币丛书?魏晋隋唐钱币》《上海博物馆藏钱币丛书?宋辽金西夏钱币》《上海博物馆藏钱币丛书?元明清钱币》《上海博物馆藏钱币丛书?钱范》《上海博物馆藏钱币丛书?清代民国机制币》《上海博物馆藏钱币丛书?外国钱币》《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中国古代钱币丛书?先秦部分卷》《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中国古代钱币丛书?秦汉至唐五代卷》《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中国古代钱币丛书?宋元明清卷》九.现代古钱著录《中国钱币目录》《太平天国钱币》《太平天国钱币》(增订本)《古钱新探》《汉钱初探》《古钱索引》《古钱的鉴定和保养》《钱币考》(二卷本)《泉志?钱法篡要》《古币文编》《谈“钱”》《古钱百咏》《故宫清钱谱?大钱图录》《古钱币图解》《中国古钱谱》《衡门百泉续谱》《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全二册)《古钱》《简明古钱辞典》《古钱探趣》《古钱价格探索》《古钱新典》(上、下册)《新疆红钱》《丰年集币选》《中国古钱目录》(评级、标价)《秦汉钱范》《古币纵横》《历代古钱图说》(马定祥批注本)《王荫嘉品泉录》《王荫嘉品泉录续录》《中国古钱币图谱考释丛编》(全二册)《钱币丛话》《中国泉币学社例会记录》(影印?校注本)《说钱》《古泉汇》(上下册)《简明古钱币手册》《中国古币真假辨别入门》《中国古钱集藏指南》《古钱鉴赏》《宋钱大观》《陈介祺批校古泉汇》(附续泉汇)《古今泉币拓本》(上下册)《钱币丛谈》《中国古钱》《首饰?珠宝?钱币》《古钱小辞典》《半两货币图说》《中国古代钱币真伪鉴定》《钱币学纲要》《宝苏局钱币》《吉林铸币》《钱币研究》《新疆红钱大全图说》《新疆红钱泉谱》《中国古钱目录中国铁钱》《中华钱币论丛》(第一辑)《新莽钱范》《中国硬币》(上下册)《中国古钱鉴赏与收藏》《中国珍稀古钱鉴定要领》《秦汉钱币研究中国古钱大系》(上下册)《中国钱币未正式行用品图录》《贝币研究》中国刀币汇考》《陈说钱币》未见原著古钱币书目《清代咸丰大钱目录》《古钱辞典》《魏币布考释》《华夏制币考》《泉币》花钱《中国古代厌胜钱谱》《中国花钱》《新撰钱谱》《皇朝钱图》(一卷)《古泉大全》(三十八卷)《古泉大全》(丙集)《对泉谱》《珍钱奇品图录》(一卷)《明治新撰泉谱》《本邦现存古钱目录》《古钱鉴识训蒙》(三卷)《古今泉货鉴》(二十卷)《皇国旧楮币名鉴》《泉币通论》《和汉古今泉货鉴》《古钱大观》《历代古泉百二十五谱》《钱币考遗》(十卷)。

河北枣强董记纸型刻版技艺的传承与图像传播

河北枣强董记纸型刻版技艺的传承与图像传播

在中国民间,提起蓝印花布,可谓并不陌生。

广义上来说,扎染、蜡染、夹染都能产生蓝白相间的花布,但本文探讨的“蓝印花布”局限于刘月蕊、鲍小龙在《蓝印花布相关工艺关系的研究》中指出的:“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把以植物蓝草为染料,用黄豆粉和石灰粉为防染浆,手工镂刻纸版花型,通过刮浆漏印进行防染,染色后去防染浆得到蓝白花布的印花工艺称为蓝印花布”[1]。

明正德年间修撰的嘉定方志著作《练川图记》记载:蓝印花布创始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

这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记载了。

蓝印花布不但历史悠久,其生命力也长,截至目前依然有生产、印染的染坊分布于大江南北。

虽然为数不多,大部分也是手工艺中断后再复兴的非遗传承项目,但目前存留的蓝印花布技艺无疑是研究中国民艺的“活化石”。

蓝印花布的工序流程大体可分为刻、印、染。

第一部分:刻版,包括裱纸、画图、刻花版、上桐油等工序;第二部分:印花,主要是刮防染浆;第三部分:染色,有晾晒、固色、刮灰、清洗等步骤。

吴灵姝在《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与持续性发展研究》[2]一文中,以南通蓝印花布行业为例,提到刻版工艺曾经分化出独立的制版作坊———花版坊1〇。

无独有偶,在山西省临汾市某收藏者手中的一批蓝印花布纸型版中,我们发现了“枣强县城西北大滕村……董记”等字样,通过对花版题记的追踪考河北枣强董记纸型刻版技艺的传承与图像传播行佳丽,徐莹(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西临汾041004;衡水学院美术学院,河北衡水053000)摘要:河北董记印花样子作坊是北方纸型刻版技艺的代表性案例,有迹可考的技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

通过对河北省枣强县西滕村的实地考察,文章追溯记录了北方纸艺的九道工序,并对20世纪50至70年代,不同地域手工产品之间的销售情况作了补充,民、贸易、工艺等因素促进民间图案纹样的区域传播之结论。

关键词:蓝印花布;纸型刻版;刻版工序;图案传播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1)01-0143-11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2019-2020年度重点课题“‘一带一路’汉字文化圈中的文字形态传承与数字化发展”(项目编号:SSKLZDKT2019055)阶段性成果。

《中华董氏汇谱》(十一)

《中华董氏汇谱》(十一)

《中华董氏汇谱》(十一)董仲舒后裔渊源研究董孝忠董氏宗族凡四千年历史,七百三十六万豢龙辛有后裔,自晋南古邑肇端,汾阴董国蕴育,到华夏大地群星灿烂…董氏家乘谱牒清晰记载着这一辉煌历程。

但是,岁月沧桑地荒天老,深厚的历史沉淀,无情的天灾兵燹(音:xian),使家族脉络断篇残简,意译疑似。

各房世系昭穆演绎失真,谱牒镜像映照错位…为还我董氏族裔真情实貌,还我董氏醇儒家风,为了使我董氏后代继发祖业光耀中华,怀着崇拜先祖的敬仰心情,撰写此篇"董仲舒族裔追溯补源"贡献社会.本文引用资料尚存有许多待研讨之处,容后补苴罅漏,以补偏救弊.董族从河东走向世界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纵览她四千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晰看到炎黄子孙的发生、发育、发展进程。

山西古代称“晋”,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史书·晋世家>>记载:晋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周成王之弟“虞”的封国)。

建都于唐(翼城西)。

又据史载,春秋时晋国曾五都五迁,最后落籍新田(侯马)。

晋之地(主要指晋南)森林草木茂密,气候温暖湿润,其生态自然环境是古老的华夏大地任何一方难以比拟的。

晋地不但是全国当时最富饶的宝地,而且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查史料获悉,当时晋之地北不过介休,西可跨越黄河,东可达太行山东麓以东。

处于这个地区的郡国城邑有翼、沃、襄、稷、绛、夏、闻(喜)、万荣、运、临、蒲等…这些郡国城邑,经济繁荣,人才辈出。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为人们演绎一段段古老而深邃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董族就是在这个得天独厚地人文宝地发生发展,从这里走向祖国各地。

根据史料分析,董仲舒先祖系晋赵重臣,世居晋之汾阴古封邑。

其祖宗渊源可汇集如下:1、(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禹建立夏王朝,其子启继位后封世子于辛国(陕西合阳东南)。

辛氏世代为史官。

商末“三仁人”辛甲(辛尹.辛公甲)为原殷臣,曾事纣王。

谏言七十五,纣不听。

闻周文王昌贤乃归之。

文王任以公卿,封于长子(山西上党)。

董氏针灸处方学

董氏针灸处方学

1董氏针灸处方学第一章 脑神经内外科、颜面神经疾病(一)头痛1、血虚头痛:针心灵一穴、心灵二穴、心灵三穴,配通关穴、通天穴效果甚佳。

2、气血两虚、身体赢弱之头痛:针神耳上穴、外耳穴,特效。

3、神经衰弱之头痛:针正会穴、前会穴、镇静穴,效果佳。

4、脑部疾病所引起之头痛: (1)针火菊穴、火散穴,有效。

(2)针土顶穴、水顶穴,有卓效。

(3)针正筋穴,正宗穴,有奇效。

(4)针正脑一穴、正脑二穴,效果卓著。

5、高血压之头痛:针三圣穴特效。

6、发高烧头痛:在五岭穴点刺出血,再针重魁穴,有卓效。

7、肾亏头痛:针通肾穴配水通穴、水金穴,有卓效。

8、头顶痛:针正筋穴、正脑一穴、正脑二穴,有奇效。

9、舒张压过高头痛:在十八星穴点刺出血,效果甚佳。

10、心脏病头痛:先点刺镇静穴、再针心灵一穴、心灵二穴,特效11、久年头痛、习惯性头痛、脑神经衰弱头痛:在三重穴、四花穴、火羚穴、火通穴、金羚穴、金通穴、木通穴、木羚穴、上溪穴、下溪穴、内溪穴、水溪穴、外溪穴、水溪穴、解溪穴点刺出血,特效。

12、久年头痛、高血压头痛:在上俞、下俞穴、双奇穴、委中穴、三灵穴、三权穴、三弼穴、正阳一、正阳二、正阳三穴、火山穴、木棱穴、木陵穴、水生穴、火灵穴、火陵穴点刺出血,有奇效。

13、重感冒头痛:在金口穴、金北穴、金曲穴、金斗穴、火球穴、金吉穴点刺出血,效果甚佳。

14、脏腑引起之头痛:可针火主穴、火硬穴配灵骨穴、大白穴。

或针水曲穴、门金穴、火主穴。

15、外感引起之头痛:在总枢穴、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放血、针神耳穴配灵骨穴。

16、临时性头痛:针四腑一穴、四腑二穴,配合上星穴放血或五岭穴放血。

17、感冒头痛:先于十八星穴放血,再针灵骨穴、大白穴。

18、头痛: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2 五次,即可不发。

19、头痛:(1)针灵骨穴,立可缓和疼痛。

(2)背部五岭穴点刺,可立止头痛。

20、感冒头痛:三商穴点刺放血、十八星穴点刺放血21、头痛常用通用穴:灵骨穴配大白穴、神庭穴透上星穴、灵骨穴配火主穴、外耳穴、神耳上穴、神耳中穴、神耳下穴22、感冒头痛性头痛:风池穴+灵骨穴,特效23、过度疲劳性头痛:上营穴,特效24、紧张性、压力性头痛:丘墟穴+关元穴+太冲穴,特效25、气虚头痛:针灵骨穴、大白穴,有奇致(针刺深度要深,且需先针灵骨穴,再针3大白穴)(二)偏头痛1、针七华穴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有效,直刺效果相同。

【董氏奇穴】针灸“十三鬼穴”!

【董氏奇穴】针灸“十三鬼穴”!

【董氏奇穴】针灸“十三鬼穴”!I导读:十三鬼穴是古人治疗神志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有着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却因其“以鬼为名”而被掩质埋光。

此文解读了这些经典妙穴,穴名的背后可大有学问呢!(编辑/俞立丰)五脏神志病的经典妙穴诠释作者/单志华十三鬼穴出自唐代大医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以“鬼”一以贯之,表明针灸的起源与巫术的某种联系。

上古先民从一开始就把疾病与鬼魅邪气相联系,尤其一些神志疾患,认为是鬼气缠身,于是利用祈祷、跳神、画符、咒语等幻术以驱除鬼邪,而十三鬼穴——以针灸不同穴位以达到驱除鬼邪之目的。

这显然是巫、医分离的历史性进步,只是名字上仍未脱离巫的印记。

下面来具体看看十三鬼穴的文化意义。

1.人中穴人中穴,名鬼宫。

《说文·宫部》云:“宫,室也。

”此统言也,若细分,宫言其外之围绕,而室言其内,此其一。

其二,五音宫商角徵羽,宫,中也,居中央唱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

了解“宫”的含义,再看人面,鼻乃面之中,人中穴居鼻唇沟上1/3处,为督脉所主,与任脉仅一口之隔。

而地气通于口,天气通于鼻,人居天地之间,则人中穴乃交通天地阴阳而更借助于督阳(上1/3处),治闭证厥证足以开窍醒神。

2.少商穴少商穴,名鬼信。

《说文·言部》云:“信,诚也。

从人从言。

”听其言观其行,人言讲是一个诚字,言为心声。

若邪气迫肺扰心,必言而无信,甚至谵语狂乱,诚信岌岌可危也。

《广雅·释乐》云:“神农琴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

”商乃肺音,禀金秋肃杀之气,肺经之根,由阴出阳(手阳明),故曰少商。

少商乃肺经井穴,井主心下满,急刺井穴,主治邪热迫肺扰心、痰热惊风、谵语狂乱者,故取少商穴点刺出血,确有清泻肺热、清心除烦、开窍安神之功。

3.隐白穴隐白穴,名鬼垒。

《说文,垒部》云:“垒,系墼也。

”墼,俗称未烧的砖坯。

积墼为墙曰垒。

五行中火生土,此“垒”乃未经火生之湿土,属弱土可知。

【董氏奇穴-针灸配方】全集珍藏版!

【董氏奇穴-针灸配方】全集珍藏版!

【董氏奇穴-针灸配方】全集珍藏版!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木火加肺心;妇科;富顶;后枝;火主(心脏病引起);天皇;火散;针灵骨立可缓解。

2.背部五岭点刺(二)偏头痛:指三重;妇科;六完;三重(特效);四花外点刺;[侧三里+侧下三里+腎关 4~5次,头痛即不复发];九里;耳背刺加足解穴。

(三)前额痛:二角明加中白;火菊加火连;水相加中白;五虎四。

(四)后项痛:指三重加人皇(五)头顶痛:妇科(六)巅顶痛:门金(七)巅头痛:火主(八)眉棱骨痛:二角明;花骨一;腎关(九)鼻骨痛:二角明;花骨一(十)后头痛:指三重;火菊加火连;水相加正筋加正宗;冲霄点刺出血(十一)太阳穴部位:门金二.眼疾病(一)眼角痛:大、小间;海豹;火散;花骨一(二)眼角发红:上白;花骨一;驷马(三)眼花:火腑海;火散(四)眼晕:火菊(五)眼散光:腎关;中白(六)眼球歪斜:腎关加三皇(七)眼暴癢:上白加上三黄;花骨一(八)眼癢:上白;火硬刺(九)眼发干:木穴;明黄;复溜(光明)(十)流泪:木穴(十一)火眼病:腕顺一、二(十二)青光眼:腎关加复溜加行间(十三)白内障:水相加腎关加人皇;四花中;光明(十四)针眼: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十五)角膜炎:耳尖、肝俞、五岭点刺出血;加针上白穴,效果更佳;驷马穴(十六)眼跳:侧三里,侧下三里,腎关;风市,复溜三.鼻疾病(一)鼻炎:指驷马;火腑海穴;分金;四花上加驷马;马金水(过敏性鼻炎:印堂)(二)鼻衄:腕顺二穴;肩中;博球(三)鼻塞:火硬(四)感冒鼻塞:肩中特效,门金;侧三里一针通四.耳疾病(一)耳鸣:;指驷马;灵骨(肺经虚者);火硬;六完;花骨一(二)耳聋:灵骨;花骨一;驷马;三泉;先三重放血,再驷马穴;总枢穴放血(三)耳中神经痛:木留(特效)(四)耳炎:指驷马(五)中耳炎:外三关;外踝四周散刺出血(六)美尼而:六完;上三黄加百会(留针二小时,特效)(七)耳痛:三重,四花外同时点刺出血五.口舌齿疾病(一)下颌痛、张口不灵:火硬(二)口内生瘤:四花上,四花中点刺(三)牙痛:浮、外间;四花外刺;侧三里加侧下三里加灵骨(四)唇喎:火主加灵骨;一、二、三重(五)唇生疮:犊鼻点刺(六)牙龈出血:上三黄(七)舌根较大而言语不清者:失音(八)舌强言语困难:三重加木留;肩中,商丘(九)唇痛、白口症:上、下唇六.咽喉疾病(一)喉咙生疮、咽炎:足千金、五金;外三关(二)慢性咽喉炎觉喉中痒而欲咳者:灵骨加大白加手心喘咳点(三)咽喉肿痛:火主加曲池;通腎胃背;三重、足千金点刺出血(四)鱼刺鲠喉:手五金、千金;三重(特效);足千金、五金(特效)(五)口干:指腎(或三重放血,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六)发音无力:背面穴(七)咽感异常:劳宫穴下一寸(八)咽喉炎:曲陵点刺(九)喉咽:分金加镇金(十)喉瘤:通腎胃背(十一)瘰疬:三重、六完(均取患侧)(十二)发音无力:背面穴(十三)食道癌:三重七.颜面疾病(一)三叉神经痛:木留加足三重(特效)(二)脸面神经麻痹:指三重;灵骨;富顶加后枝;四花外刺;侧三里加侧下三里加风市;三重点刺出血;(三)面神经紧张:驷马;上中下泉八.颈项疾病(一)甲状腺肿大:一、二、三重加通天、关、山(往外、内长者);三反(往内);驷马(眼突出)(二)颈部胸索乳突肌痛:心门(三)扁桃腺炎、甲状腺肿:足千金、五金;外三关(四)脖颈痛:肺心穴;上白;富顶加後枝;火菊;三皇;四肢穴;九里九.上肢疾病(一)手腕手臂痛:水愈刺;三重;九里中(二)手臂及手指痛:天地人士;花骨二(三)手抽筋:火陵;火山(四)手下臂痛:火串(五)手足麻木:大间;五虎一、二;火菊;腎关;九里(六)手指拘挛不伸:重子加重仙加泻尺泽;姐妹一、二、三(七)手腕挠侧扭伤:上白(患侧);驷马(八)手大指痛:中白加下白;海豹;胆穴(九)手痛:人宗;火主(十)中指无名指不能弯曲:木留(十一)手腕无力:水曲(特效)(十二)手指无力:花骨一(十三)上臂痛:四花副刺;外三关;上曲(十四)手三里附近麻痛:四肢加天皇(十五)肘以下至腕之手臂臂外侧痛:上三黄(特效)(十六)肘关节炎:曲陵刺(十七)手腕痛:临泣、地五会、侠溪(倒马)(十八)两手拘挛:泻尺泽,针腎关(十九)肘关节痛:灵骨特效;风市;四花中(二十)手指麻:对侧门金、束骨、再针大间;腎关、复溜特效(二十一)中指(趾)麻:通关、通山(二十二)指关节痛:五虎一;人士(二十三)腕关节痛:侧山里、侧下三里(二十四)腱鞘炎:五虎一特效(二十五)手麻:手三里(二十六)肩背痛(膀胱经第二行外侧痛):足千金、五金;马金水加快水(二十七)肩痛:腎关(但下针不贴胫骨,离胫骨五分);七虎(二十八)肩冷:四花外强刺激(二十九)肩胛骨下端痛:腕顺一、二(三十)肩胛骨痛:心膝(三十一)肩关节痛:灵骨加大白加上白;三重(三十二)肩臂痛:天地人士;外三关(三十三)肩胛骨痛:重子加重仙(未有不效者);心膝(三十四)肩后侧痛:六完加驷马(三十五)肩背痛:重子、重仙;通腎、通胃、通背特效(三十六)肩峰痛(发肿):三通;九里;侧下三里(三十七)锁骨及肩髃部瘤肿:木留(特效);外三关(三十八)肩臂不举属心者:火膝(三十九)肩痛:肩中(四十)缺盆上下痛:木留(四十一)锁骨炎:七虎十.下肢疾病(一)四肢痛:四肢穴(二)腿肌痉挛:搏球(三)脚痛、麻:手五金、千金;人宗;大主;火菊;九里(四)腿碰伤或委中外侧筋紧难伸:灵骨加尺泽(五)腿酸:火腑海穴;水愈;背面穴点刺出血;水金、水通;七里、九里(六)脚掌不能弯曲:腕顺一、二(七)脚无力:上白;腎关(八)膝盖痛:大小中间;心膝;火膝;胆穴;五虎四五加(肩中特效);重仙;土水;火硬刺;三金点刺出血(九)膝无力:心膝(十)膝内侧痛:心门(十一)曲泉穴痛:心膝(十二)小腿肚胀痛及曲泉穴一带筋紧:木火(十三)小腿胀痛:肺心穴;手五金、手千金;云白加肩中;李白;上曲;次白;精枝点刺出血最佳(十四)下肢无力:肩中加上曲、云白或加下曲、李白(十五)一切下肢痛:灵骨加大白加中白(十六)足三里至足外踝痛或麻:中白加下白(十七)下踝关节扭伤(胆经部分):上白(双侧);驷马(特效)(十八)外踝痛:胆穴;五虎四、五加小节;上白加二间;中白(腎性);云白加上白(十九)内、外踝痛:五虎四、五;中、下白(二十)足跟痛:肺心穴;五虎四、五;火全;灵骨(二十一)足跟腱痛:胆穴(二十二)足趾麻痛:五虎二、三(二十三)足背麻痛:五虎三、四(二十四)足冷:四花外(轻刺激)(二十五)大腿痛:叉三特效;金林点刺出血特效(二十六)脚抽筋:正筋;次白(二十七)腿软无力(兼心跳):肩中;通天特效(二十八)腿麻:驷马、肩中(二十九)趾麻:下三皇(三十)腿冷痛:双凤点刺出血;再针通天、通腎(三十一)膝盖冷痛:针单侧通天;肩中十一.胸腹病(一)胸痛:妇科(二)胸下心侧痛:上白(三)胸部打伤:灵骨加大白;驷马(四)胸部发闷:小中间;火陵;火山(禁用双手);手五金、千金;曲陵刺(五)胸骨痛及肿胀:七虎(六)打伤中气呼吸困难:灵骨加大白(七)开疏胸次:四花外刺(八)胸腹侧痛(压痛):驷马(九)胸腹膜炎:四花中点刺出血,再针驷马(十)胸腹部任脉线上痛:水相(十一)胸连背痛:驷马,然后承山;腎关;上白(十二)小腹侧痛:驷马、通天、通胃(十三)肋膜炎(肋间神经痛):指驷马;四花中、副、外刺;七虎穴;驷马(十四)腹痛:指五金;千金;手五金;花骨四(十五)腹胀:灵骨加大白加土水;背面穴;水晶;四花下;腑快(十六)腹膜炎:肠门(特效)(十七)腹部肿瘤:外三关(特效)(十八)上腹部胀大易罹中风:三重(可使上腹变小,并预防中风)(十九)小腹胀:腕顺一、二(二十)肋胁痛:火串(二十一)胁下痛:三重(二十二)胸胁痛:下都十二.腰背痛(一)坐骨神经痛:上白;火腑海穴;手五金;手千金;花骨三、四;灵骨、大白特效;鼻翼特效(二)肺机能引起之坐骨神经痛:上白、灵骨;火陵;上、下曲;温溜、下廉;肩贞、臑俞(三)腎脏性之坐骨神经痛:中白;腕顺一、二;腎关(四)少阳经坐骨神经痛:上白;中白;火陵(五)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之坐骨神经痛:四花副、下加腹肠穴;上三黄(特效)(六)心经之坐骨神经痛:天府、侠白;通里、大陵、内关、间使(七)背痛:指腎;重子、重仙;腕顺一、二(由腎亏引起);天地人士;九里(八)阔背肌痛:(膏肓痛):指腎;重子加重仙;腕顺一、二;搏球(50%有效);腎关(腎亏所致)(九)腰痛:灵骨;後椎加首英(若他法全无效时,此法可意想不到之功);水愈;水曲;花骨三、四(十)背椎痛:肺心穴;水相;花骨三、四;正筋、正宗;火全;四花外加腎关;马快水(十一)背脊畸形:上三黄下针即见效(十二)正中线痛:委中点刺出血,再针昆仑(十三)背连下腿痛:马快水(特效)(十四)腰酸:火腑海穴;支通、落通;火散;搏球;腎关(十五)脊椎骨弯曲痛、手脚痛:消泺(十六)脊椎骨脱臼:後椎加首英(十七)腰脊痛:腕顺一、二;三皇(十八)第一、二胸椎两侧筋紧:天皇(十九)腰椎强不能弯曲:;灵骨加叉一(二十)髂骨後上脊两侧痛:肺心穴;腕顺一、二(二十一)背痛:火散(二十二)闪腰岔气:二角明;马金水(二十三)膀胱经外髂骨痛:中白(二十四)脊柱痛:心膝;中白(二十五)腰眼痛:二角明(二十六)尾骶尖端痛:心门;後会第三章脏腑疾病十三.心脏疾病(一)心脏病:大间;心常(慢性擴大特效);四花上;四花里;天地人士(心跳过速)(二)心脏炎:心门;四花中上(三)心脏衰弱:指腎;天地人士加灵骨(四)心脏性之风湿病:火膝;心常;三通(五)心脏二尖瓣血管阻塞之胸痛:灵骨加大白(六)心痛:火膝;四花中副刺;火包;腎关(七)心跳:小间;中间;心常;火串;心门;肩中;火菊;四花上里;伏兔(八)心惊:胆穴(九)强心(昏迷时使用):火硬(十)心下胀:心门;通关、通山(十一)心跳过快:心门特效;通关、通天;四花中外点刺出血(十二)心肌炎:心门(十三)血管硬化:四花中、副点刺出血十四.肺脏疾病(一)肺炎:重子(特效);大白刺(二)肺积水:四花中(特效)(三)肺结核:四花中、外点刺出血,再针驷马(四)肺瘤:四花中(五)肺气肿:四花中、外点刺出血(六)支气管炎:小间(七)肺癌、肺气肿:心常加灵骨、大白(特效)(八)咳嗽、气喘:重子(小孩最有效);大白刺;火腑海穴;天地人士配灵骨(特效);人宗;曲陵;四花外强刺激;土水穴(特效)(九)哮喘:四花上中;驷马(十)痰咳不出:重子重仙十五.肝胆疾病(一)肝火旺:木穴;木炎(二)肝炎:木炎;肝门;上曲刺;火包;火主(三)肝肿大硬化:木炎;上曲刺;再针肝门,明黄;肝俞点刺,再针上三黄(四)肝炎之肠炎:肠门;木斗;木留;三重(五)肝弱:富顶(六)口苦睡不着:木炎(七)慢性黄疸:眼黄加三黄;火枝加火全加其黄(八)急性黄疸:眼黄加肝门;火枝加火全加其黄(九)面黄四肢浮肿:人宗(十)胆病:木斗;木留(十一)胆结石:木枝(十二)胆囊炎:火枝;火全十六.脾胃疾病(一)脾肿大:脾肿;上三黄;三重;木斗;木留;人宗(二)反胃(倒食):天皇;腎关(三)胃酸过多:天皇;腎关(四)胃痛:浮、外间、肠门;火主;门金;花骨四;四花中、上、下、里(五)胃下垂:脾肿加足三里加内关加中脘,并灸神阙、气海、关元(六)胃炎,久年胃病:土水;门金十七.腎、膀胱病(一)腎脏病之腰痛、腰酸:中白;腕顺一、二;水相(二)腎脏病之背痛:中白(三)腎亏:指腎;地士;搏球加四花中(四)腎痛:二角明(五)腎募穴京门处痛:二角明(六)腎脏炎:後椎加首英;水愈刺(特效);水相;天地人皇;通腎胃背;马金水加快水;腕顺一、二(七)腎结石:水愈;马金水(八)膀胱结石、膀胱炎:马快水(九)蛋白尿:天地人皇;通腎胃背十八.大小肠病(一)肠炎:指五金;千金;肠门;门金;四花下;腑肠加门金;四花外刺;足千金;五金;通腎加通胃(二)肠痛:灵骨;四花里(三)肠胃慢性出血:姐妹一、二、三(四)肠风下血:中白(五)痔疮出血:委中刺加中白(六)大便脱肛:其门(七)顽固性便秘:其门(八)便秘:火串(九)肚脐周围及腰痛:腕顺一、二(十)大肠部胀痛:肠门;门金(十一)肠出血:四花中、外点刺,再针姐妹穴第四章其他疾病十九.妇科疾病(一)子宫瘤:凤凰巢加妇科;重子加重仙;火硬;火主;水晶;姐妹一、二、三(二)子宫炎:凤凰巢;妇科;木妇;火硬;火主;水晶(三)子宫不正:凤凰巢加妇科(四)卵巢炎:重子加重仙(五)输卵管不通:木妇;凤凰巢加妇科(六)妇科产后风:水相(七)妊娠呕吐:三通(双足取穴,特效)(八)月经不调:凤凰巢;妇科;灵骨;其门;木妇;上三黄;姐妹一、二、三(九)经痛:灵骨;木妇;三泉(十)赤白带下:凤凰巢;妇科;灵骨;其门;天宗(特效);云门;木妇(特效);姐妹一、二、三;通腎、通背、通胃(十一)安胎:凤凰巢加妇科(十二)不孕:凤凰巢加妇科(十三)难产:灵骨;火包;火主(十四)胎衣不下:火包;火硬(十五)回乳:指驷马(十二年乳水不收)(十六)乳癌:外三关(十七)乳肿大:指三重(十八)乳房硬块:三重(20次左右可消)(十九)陰道痒:天宗;云白(二十)陰道炎:云白;海豹(二十一)陰门发肿:凤凰巢(二十二)女人性冷淡:其门(二十三)难达高潮:其门(二十四)原发性痛经:合阳,承山(二十五)宫寒痛经:至阴,承山(二十六)回乳:光明,足临泣(二十七)急性乳腺炎:内关;肩井;太冲、梁丘二十.前后阴病(一)尿道痛(非细菌性):火主;灵骨(二)尿道炎:浮、外间;六快(三)尿道结石:马快水加六快加七快(四)小便不通:火硬刺;下三皇;肩中、云白、下曲(五)小便出血:三皇(六)小便过多:凤凰巢(七)陰茎痛:六快(八)龟头长红点:六快(九)尿意频数:海豹、木妇特效;马快水;腎关(十)淋浊:通腎、通胃、通背;马快水(十一)睾丸坠痛:大间(十二)疝气:大小中外浮间;海豹;腹快(十三)性病:上、下唇(十四)陽痿、性能力不够:三皇(十五)遗精、滑精:三皇(十六)尿石所致绞痛:太溪;精灵(十七)急性睾丸炎:灸阳池二十一.疑难病(一)糖尿病:天宗;天地人三皇;四肢穴(二)血糖过低:上三黄加腎关(三)感冒后四肢酸痛:三通任取二穴加四肢穴(四)感冒:木穴(又名感冒穴);火腑海穴加分金;人宗(五)感冒流清涕:木穴(六)头晕眼花:中间;指驷马;火腑海穴;四花上;三通(针对脑贫血)(七)头晕脑胀:灵骨;富顶;後枝;支通;落通;火菊;火散(八)血压高:富顶;後枝;上曲;下曲;支通;落通;五岭刺加火硬(九)血压高引起之头晕眼晕,心跳,心衰:火连(十)血压高(肝阳亢进),中风後神志不清:火连(十一)血管硬化:後枝;肩中;地宗;支通;落通;火菊;四花中、副(十二)脑神经不清:正会、镇静、三重(十三)伤之流血不止:火包刺;六完(十四)止血:花骨四(十五)全身关节痛、神经痛:水曲(十六)妇人美容要穴:三皇(十七)妇人黑斑:上三黄(十八)骨头胀大:复原穴(十九)骨骼肿大:中白;火硬;消骨穴(二十)四肢骨肿:腕顺一、二;水曲;水相(二十一)扎针数日后麻觉未除者:木留(二十二)白血病:木留(二十三)白血球过多:上三黄;火枝加火全(二十四)丹毒:心门(特效)(二十五)抽筋:曲陵(二十六)狐臭:天宗;李白(二十七)减肥:水曲(二十八)小儿睡中咬牙:三重、四花下(二十九)特大号青春痘:腑肠加外三关(三十)癫痫:三通(天、关、山)任取二穴加上三黄(久扎必好);火枝加火全加土水(一个月断根);肺俞,厥阴俞点刺(三十一)雄胸:金前上、下穴(三十二)灰指甲:水愈附近刺(手指甲週期性溃烂、脫甲、似可参考)(三十三)皮肤病:指四马;木穴;後枝;四馬(用中心四馬不便時,可用指四馬)(三十四)牛皮癬:四馬(三十五)頸項皮肤病:肩中(此穴治頸項皮肤病,頗奇特)(三十六)手掌心脫皮:木穴(三十七)手掌皮肤硬化(鵝掌風):木穴(三十八)外感風邪不宣之皮肤騷癢:木穴(神效)(三十九)臉面黑斑:指四馬(四十)小兒夜哭:瞻穴小兒夜哭、小兒發驚風:血海(四十一)驱风:指三重(四十二)睡中咬牙:四花下特效(四十三)脂肪瘤:明黄特效;外三关(四十四)失眠:下三皇;镇静(四十五)高血压:五岑、委中、四花中外点刺出血(四十六)暴瘖:失音(四十七)半身不遂:木火;灵骨加火白;肩中;上曲;下曲;六完加三重;驷马;九里(四十八)半身麻痹:肩中;夹宗;云白;上曲;下曲(上曲云白肩中;下曲李白肩中)木斗;木留(四十九)肌肉萎缩:指三重;水曲(五十)生气而痰迷心窍:火膝(五十一)难产:火包(五十二)子宫炎(经痛):木妇;妇科;门金穴(特效)(五十三)发汗、止汗:木穴(五十四)痞块:三重(五十五)发寒熟:木穴(五十六)阳症起死回生:地宗(五十七)脑部各种病变:上瘤(五十八)脑瘤、脑膜炎:四散加火菊加火连(单脚);上瘤;三重;州磮(五十九)脑骨胀大、脑积水:正筋、正宗、正士;配上瘤(六十)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三重(六十一)外感风邪不宣之皮肤骚痒:木穴(神效)(六十二)各种瘤:外三关(与三重交替使用)(六十三)帕金森:上三黄加百会加镇静加腎关;复溜、明黄(六十四)舞蹈病:上三黄(六十五)游走性痛:上三黄;中九里(六十六)精神紧张引起之失眠:上三黄(六十七)神经性呕吐:三通(六十八)呕吐:心门(六十九)全身麻木属气血不通者:木留(特效)(七十)全身之骨痛、酸麻:列缺透太渊;鱼际透劳宫(七十一)消化不良:脾肿穴加通山、关、天(特效);木斗;木留(七十二)干霍乱:心门(七十三)霍乱转筋:搏球加四花上、里(七十四)疲劳:富顶;支通;落通;木留;木斗(七十五)全身疲劳:背面刺、落通(七十六)西药中毒面呈黑色:解穴(七十七)痿症:正会加三通:正会加下三皇加腎关加足三里加阳陵泉加肩中(七十八)一切气逆(肺气、胸胀、腹胀、腎不纳气):水金、水通(七十九)呃逆:水金、水通(八十)腰围大由於胀气者:水金加水通加灵骨加大白(八十一)胆绞痛:太冲(八十二)注射后臀部疼痛:阳陵泉(八十三)过敏性鼻炎:印堂(八十四)胃肠型感冒:胸背部反应点灯心草点治(八十五)急性黄疸型肝炎: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或中封)(八十六)急性细菌性痢疾:阴陵泉,外陵,高热者配内关。

《中华董氏汇谱》(十二)

《中华董氏汇谱》(十二)

《中华董氏汇谱》(十二)董氏(仲舒)历史渊源少典氏+有蟜氏(安登.妊姒.附宝) -- (长子)炎帝(姜石年.烈山氏.神农氏);(次子)黄帝(姬轩辕.公孙氏.有熊氏).时间约为公元前50世纪(另说:公元前5969壬辰 --公元前5870辛未)。

黄帝 --昌意 --高阳颛頊 -- 称 -- 卷章 -- 吴回 (祝融) -- 陆终 -- 昆吾(已樊) --廖叔安 -- 董父 (事帝舜) 约前2122 - 2083 豢龙氏 -- 辛有(东周太史) 前770在位 --辛董(晋太史) -- -- -- 董狐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王朝,其子启继位后封世子于辛国(陕西合阳东南)。

辛氏世代为史官,商末"三仁人"之一。

辛甲(辛尹.辛公甲)为原殷臣,曾事纣王,谏言七十五,纣不听。

闻周文王昌贤乃归之。

文王任以公卿,封于长子(山西上党),成为周朝开国太史...辛甲裔孙辛有继承周朝太史,周平王东迁时在位。

辛有派遣他的第二个儿子辛董去晋国任首届太史,辛董赴任后易辛为董,从此以后晋之董正式列入史书。

公元前651年,辛有六世裔孙董狐(史书偶称辛狐、史狐)在翼城良狐村诞生。

董狐在世七十六年,在太史位凡五十年。

晋灵公十四年,他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成就一代良史。

董狐公元前575年逝世,董狐就职时官邸在新田(侯马)。

董狐后裔世系传承如下:董狐长子董明,从父亲就职地新田迁居汾阴,后受越国诚邀赴越国任职,迁徙歙州、铜陵。

董明生二子,长子董宜次子董像,董像受嘱回迁函谷关为弘农国史官。

三世董像生董捷董持,董持受命徙洛邑履职;董捷生董真,真长子董良徙越地清溪任职史官。

董良之次子董京生七世董费徙圃山。

约公元前275年董狐十世孙董圣生三子:董宁、董康、董泰,他们分别徙长安、关中、开封履职为官,时间约为公元前255年(推算)....董狐次子谱系断代失传严重,从断谱残系中可理出如下概要:董狐五世孙董安于,又名阙于,.为赵简子鞅家臣,理晋阳宫,公元前517年任石邑(石家庄)郡守,公元前497年任赵国太史。

修编新型家谱

修编新型家谱

修编新型家谱传承宗族文明历史,就是故事,就是先辈的故事,就是世世代代先辈的故事。

文明,就是世世代代先辈留下来的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遗存,包括一切传说、神话、灵异、鬼怪及种种不可思议、不可理喻之事、之物。

文明的种种遗存方式之中,有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在国家就是国史,在家族就是家谱。

人类,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无论是国家,还是家族,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姓,都以修史、修谱为不朽之伟业。

在中国,宗族文明非常发达,中华文明实质上就是宗族文明的总和。

而宗族文化的最大载体就是家谱(皇室家谱称玉牒或金牒)。

家谱,因为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发展及流布的历史,所以是维系家族最宝贵的圣物。

中国家谱的渊源可溯至远古,三皇五帝时代,各个部族就有专人记录本部族传递世系。

到夏商周三代时,国家设有史官,专门记录王室以及各贵族的世系,并汇集成书,周代的《世本》,就是一部各姓世系总谱,这是中国谱牒的最早著作。

魏晋时期,家族修谱之风盛兴,于是在皇室和贵族世谱之外,又涌现了大批各姓的宗谱和各家族的家谱。

北宋欧阳修、苏洵分别创造欧式族谱和苏式族谱后,修谱之风在中国长盛不衰。

20世纪中期,由于历史变革,修谱工作大面积停止了。

最近50年来,首先是台湾掀起了修家谱的热潮。

1978年以后,大陆也开始有重续的行动。

但是,多年来,修谱成果不多,成就有目共睹。

其原因,囿于旧制,弭功费力,财才难济。

根据家谱史和传统家谱体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修编新型家谱,传承宗族文明,应该是当前修谱工作的主流。

一、什么是新型家谱?不管有无传统家谱,以自己和己妻为原点,上溯可知可查之祖,下及已生之后,旁及可知可查之血亲,按新型家谱之体例修编成册,即为新型家谱。

新型家谱省时节力,以微末投入,既可单系存留自己家史,使后人可知来处,也为后人财富,又可纳入家族总谱,以支系备查备考,也为后人后路,血脉相通。

二、新型家谱的体例传统家谱体例分类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

董氏奇穴(珍藏版值得收藏)

董氏奇穴(珍藏版值得收藏)

董氏奇穴(珍藏版值得收藏)1.木穴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尺侧。

针深半分。

主治:肝火旺、脾气燥。

说明:①木穴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D线上,计有二穴,取穴采用三分点法,临床多半只取一穴,一般而言,以下穴为准;②木穴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对于眼睛发干、眼易流泪、手汗、感冒、手皮发硬等皆有疗效;③木穴治疗鼻涕多、手掌皱裂病尤其有特效。

2.心膝位置:中指背面第二节中央两侧中点处各一穴,计两穴点。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针法:针深一分至二分。

运用:本穴治疗脊椎疼痛及膝关节炎,临床运用之效果极佳。

配膻中治疗膝无力特效3.妇科穴部位:在大指第一节背面尺侧。

五分针,针深两分,一用两针。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经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说明:①妇科穴位于大指第一节尺侧,计两穴,取穴采用三分点法;②本穴为妇科常用穴,效果显著。

4.还巢位置:无名指小指側正中央,赤白肉际处是穴。

主治:子宫痛、子宫肌瘤、盆腔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频数、阴门发肿、安胎。

针法:针深二分至三分,忌双手同时取穴。

运用:本穴为治疗妇科疾病之要穴,且疗效显著。

其穴多与妇科穴相伍,左右交替,即左妇科伍右还巢,右妇科伍左还巢。

不唯治妇科诸症颇佳,治疗不孕症亦有特效。

【8.15杭州】李茂发达摩手法绝技治疗疑难病(痛风、心血管疾病、乳腺增生等)5.五虎穴部位:在大指阴掌第一节之桡侧,针深两分。

主治:全身骨痛。

说明:①五虎穴位于阴掌第一节A线上,计五穴,取穴采用六分点法,处自上而下计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②五虎穴应用广泛,对于脚跟痛、脚痛、手痛,效果显著。

6.二角明位置: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距离两指节间上下1/3处各取一穴,计两穴点。

主治:闪腰岔气、肾痛、眉棱骨痛、鼻骨痛、前额痛。

针法:五分针,皮下针向小指方,横刺二至三分。

运用:本穴治疗上述诸症,疗效颇著。

本穴与火串共用,治疗闪腰岔气者,莫不立时见效。

董氏奇穴特針賦及穴位圖譜大全

董氏奇穴特針賦及穴位圖譜大全

董氏奇穴特針賦及穴位圖譜大全《董氏奇穴特针赋》侧三侧下三,取穴并肾关。

留针三刻锺,头痛应会痊。

五岭若点刺,即可立时缓。

耳痛偏头痛,四花外三重。

点刺出积血,豁然病无踪。

前头火菊用,顷刻见轻鬆。

头晕血压高,五岭血针通。

尔后针火硬,竖子去匆匆。

灵骨偷针眼,交刺效如仙。

双目瞑瞑闭,肾关火菊牵。

视物若模糊,明黄舞翩翩。

眉棱骨处痛,火菊指下捻。

夜盲医夜盲,其效不堪言。

见风如流泪,木穴见中天。

鼻部各处症,驷马皆流连。

若医酒糟鼻,正本血出痊。

外踝四周血,堪疗中耳炎。

耳鸣泻驷马,尔后补肾关。

梅核劳宫后,咽痛血耳先。

鱼骨倘刺喉,足下千金添。

颈疬从何治,三重并六完。

亦可三重血,承扶与秩边。

项痛与项强,正筋正宗兼。

痄腮耳背血,落枕重子前。

再针承浆穴,金针名下传。

手指有麻木,複溜与肾关。

若然食指痛,四花中穴添。

或取五虎一,亦见医名玄。

侧三侧下三,医者疗手酸,并治腕关节,疼痛複无言。

症见中指(趾)麻,通山与通关。

手指关节痛,五虎一堪选。

特效诚如是,兼疗腱鞘炎。

手臂不得举,对侧针肾关。

同侧四花中,疾恙去豁然。

手痛难握物,列缺功效罕。

亦可重子穴,倒马针重仙。

曾言左臂痛,特效在膝眼。

肘部关节痛,灵骨必有验。

或取四花中,济世将壶悬。

曾闻手抽筋,对侧针火山。

两手见拘挛,泻曲针肾关。

坐骨神经痛,灵骨大白兼。

若是大腿痛,金林血针连。

脚部常抽筋,正筋指下看。

足跟疼痛症,且将委中拦。

亦疗难行处,患者言腿酸。

複治踝扭伤,功效不等閒。

腿软兼心跳,肩中与通天。

脚麻外驷马,对侧肩中添。

膝盖疼痛久,三金结善缘。

或可针肩中,拂云见欢颜。

脚痛不履地,对侧九里玄。

大腿风湿痛,同在一针间。

脚痛背心血,双凤尤关连。

小腿胀痛酸,次白抱针眠。

精枝如放血,何惧疾恙顽。

背面倘出血,笑指两腿酸。

脚掌脚背痛,五虎四与三。

点刺四花中,胸闷及时参。

小腹痛门金,腹胀亦可担。

或是单背痛,重子与重仙。

常遇双背痛,正士搏球先。

背连下腿痛,马快水应验。

脊椎有疼痛,委中成方圆。

问症心绞痛,火包黑血灵。

《骨董十三说》作者献疑及其设计思想

《骨董十三说》作者献疑及其设计思想
中有 ‘ 十 月 二 日书 ’ ,又 ‘ 舟 行 临 平 道 中 二 日书
竟’ ,末 赘 ‘ 天 启 元 年 二 月 望 日书 竟 ’ 。细 玩 词 意 ,似 是从他 处 录出 ,又似 先成前 数 则 ,续有 所 得 ,又成 若 干 者 ,无 从 悬 揣 …… 遂 录 出付 诸 手 民 ,以 广 其 传 。 ” l 1很 显 然 ,从 原 帖 款 识 中 的
昌 《 古 董 十 j说 ≯ ,共喜 ‘ 八 说 ’之 ‘ 玩 骨 董 有 却 病延 年之 助’一 一节 ,北京 朱家 沿先 生应我 之求
① 中 华 本 与周 商起 《 阳羡 茗 壶 系 》 合 刊 ,收 入 《 中华 生 活 经 典 》 丛 书 , 尚 荣 编 著 。书 中 每 则 原 文 下 缀 有 “ 注释… ‘ 译 文 ” 和 “ 点评” ,并 附 卡 H 关 黑 自 图 片 。金 城 本 与董 其 昌 《 画禅 室 随笔 》合 刊 , 收 入 《 中 国 古 代 物 质 文 明 史 》 丛 恬,赵 菁 编 。 书 中 每 则 原 文 下 缀有 “ 注释” 。并 附相 炎彩 色 图片 这 两 个 本 子都 不 精 , 中华 本 甚 至 将 书 跋 中 “ 蒙 自杨 文 斌 识 于郧 t h官 舍 ” 翻 译 为 “ 承 蒙 杨 文 斌 记 于 郧 山官 舍 ” ,且 注 “ 蒙”为 “ 敬 浏 ,承 蒙 ” ,殊 不 知 杨 文 斌 为云 南 蒙 白人 。 ② 如 吴 功 正 《 明代 赏玩 及 其 文 化 、美 学 批 判 》 ,《 南 京大 学 学 报 ( 哲学 ・ 人文 科学 ・ 社 会科 学 ) 》 ,2 0 0 8年 第 3期 ;李 砚 祖 《 设
伪” 中 ,认 为 “ 此 亦从 《 清秘 藏 》中辑 出 ,托名 董其 昌 , 《 静 园丛 书 》及 《 美 术 丛 书 》未 明考 ,

董氏奇穴十十部位正会穴

董氏奇穴十十部位正会穴

董氏奇穴十十部位正会穴交流董针!了解董针,掌握奇穴,关注公众号《董氏奇穴推拿正骨知识网》正会穴(图10.5[董师原文]交流董针!了解董针,掌握奇穴,关注公众号《董氏奇穴推拿正骨知识网》部位:在头顶之正中央。

主治:四肢颤抖、各种风症、身体虚弱、小儿惊风、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经失灵、中风不语。

取穴:正坐,以细绳竖放头顶中行,前垂鼻尖,后垂颈骨正中,另以一绳横放头顶,左右各垂耳尖,此两绳在头顶之交叉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诠解发挥]穴名新释:在头部正中央,为多条经络之交会,故名。

定位及取穴:即百会穴,在头顶之正中央。

正坐,以细绳竖放头顶中行,前垂鼻尖,后垂颈骨正中,另以一绳横放头顶,左右各垂耳尖,此两绳在头顶之交叉点是穴。

现代解剖:肌肉:由皮下组织通过帽状腱膜到腱膜下组织。

神经: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前头神经及侧头神经。

血管: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

维杰新用:回阳固脱、平肝息风,能治疗昏厥、休克精神分裂症、癫病发作、舞蹈病、大脑发育不良神经衰弱、癔病心悸、征忡、失眠健忘、脱肛久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子官下垂、胃下垂小儿尿床足底痛头痛、眩晕及高血压。

解说及发挥:本穴位置与督脉之百会穴相符治疗上述各症确有特效。

本穴与百会相重,为足太阳、手足少阳和足厥阴、督脉之会(因有三条用经和肝经、督脉共五条经脉会于此穴),所以又名三阳五会。

督脉能温阳镇定肝主风,太阳主表,故主治疾病甚多。

本穴主要具有急村救开窍、、健脑宁神温阳升提固脱、平肝息风的作用。

-般与前会或后会穴倒马并用尤佳。

主要作用可有下面几大特点:1.急救开窍是抢救许多危急病症的重要脑穴。

对于.此脑窍闭塞的危重疾患,如中风、昏厥惊风、休克等病症,,多取正会(百会)穴急救治疗。

在本穴点刺出血.效果更好,为治疗脑出血的特效穴。

交流董针!了解董针,掌握奇穴,关注公众号《董氏奇穴推拿正骨知识网》2. 健脑安神(1)健脑: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许多顽固的脑部疾患,具有显著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董氏汇谱》(十三)董俊董俊(1186—1233)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俊少年时种田,成年后浏览书史,擅长骑射。

蒙古代金后,河北大乱,藁城令立靶募兵,董俊挽强弓一发中的,受募领兵。

1215年,木华黎帅兵南下,他率军投降,此后成为一位著名的世侯。

1219年,董俊升任中山府(治今河北定县)事,佩金虎符。

他与金真定守将武仙对峙,在曲阳大败武仙。

1220年八月,武仙穷蹙而降。

木华黎授董俊龙虎上将军、行元帅府事,驻藁城,不久升左副元帅,其部众号为匡国军。

他曾对木华黎进言:“武仙黠不可测,请加以防备。

”1225年二月,武仙果然杀史天倪反叛蒙古,再投金朝。

一时间,藁城近旁州县大多改变旗帜,董俊“险夷一节”,孤军坚守,后更拥护史天泽为主帅攻克真定,帮助史天泽稳定了河北局势。

1232年,他参与围攻汴京之役。

1233年,金帝逃奔归德,他又追击围攻,死于战阵。

董俊去世时,已为蒙古立下汗马功劳。

临阵作战,他总是身先士卒,勇气慑众;且器度弘远,善战而不妄杀,南下伐金时,收归为奴者,都纵放为民。

作为汉人世侯,他不是势大权重者,但以忠孝著称当世。

攻克汴京时,他将儒士侍其轴延归藁城,教授诸子。

他曾说:“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

”(《元史·董俊传》)子有九人: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振、文进、文忠、文义。

文炳、文用与文忠,事功亦显。

董仲舒57世孙董俊派衍研究董俊(1186 - 1233)是董仲舒五十七世孙.在世四十八年,时逢辽宋金元混乱之世.金贞祐年间(1213)董俊组织的藁城董家军被元朝先驱,主管中原军政事务的木华黎所青睐器重,并授予重权.&lt;&lt;元史&gt;&gt;及家谱记载:董仲舒五十七世孙珂之子董俊,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末归元,以功累官左副元帅.大小百战无不克捷.后围困金主于归德(商丘),力战而死...董俊共生育九子: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进.文振.文忠.文义.(进.振.义诸子似义子).其中,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忠及其士元士选,史书均有传记.他们累官擢爵,身居要职,对元朝的建立与建设功高望重...随着时光进程,而今,董俊诸子诸孙已经繁衍八十余世,遍及中华大地世界五洲.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董俊一支派衍与我董氏乃至全国姓氏一样,经历了许多坎坷与困惑,以至族裔劳燕分飞,昭穆辈序难辩,家谱焚毁失落,宗亲判若云泥.笔者接触许多华北中原一带同宗族亲,他们从自己上辈流传的祖宗遗风中;在流露着对先人的敬仰之余,无不对自己的世系运承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团与惶惑.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历史人文知识的释疑;得到自己祖先渊源的解读;得到同宗同族的联结...本文有鉴于此,从诸多家谱及文献中汇总部分相关资料集结成文,译笔探究,献给方志,以飨读者.一.董氏家谱中相关地理人文资料(小)云南- 上都- 密云- 大都许多董氏家谱中记载着小云南和密云的贯名,有的还包括其周边地区.董仲舒和董俊后裔与小云南密云有何关系?这要从历史上地理志上解读.1.元朝与云南的关系:蒙古军队在对南宋作战初期并不太顺利.为扭转被动态势,几经筹谋,制定了"先征吐藩(青海东部);夹击川蜀;后攻大理(云南),以实现大迂回大包抄,会师长沙"战略方针.公元1252年6月,忽必烈率军南征.不到半年时间就从今甘肃经青海四川到达云南.先后越过大渡河大雪山,金沙江等险峻之地,完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罕见的万里远征创举.第二年初,大理国灭亡;吐藩臣服.整个西南地区被蒙军控制,形成了对南宋王朝从南北两面夹攻形势.年底,忽必烈留大将兀良合台驻守,自己回师北返...忽必烈带去精兵两万余人,他回师时带回一部.大理余兵在反攻南宋战争中均北上参与战事.这就给去过云南的士兵创造了异地云南之旅的口碑.在这支劲旅中,就有众多的董氏子孙,其中就包括董俊的几个儿子和他们的后代.如元史载:...世祖...癸丑秋受命宪宗征南之诏,文炳率义士四十六骑从行...又癸丑世祖...自河西征云南大理,文用及弟文忠从军督粮械,赞军务...2.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为征服大理国,朱元璋派出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等将,率30万军队南征大理.这次南征的30万大军有许多将士留在了云南.从云南北归的将士亦将他们的出征地誉为第二故乡.回到北方故土后就向人们炫耀"来自小云南".3.明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握有几十万大军,这些兵士均为北方农民.后来吴领兵南下驻守云南贵州...兵士回归北方后也将自己的远征史记入各自谱书,说是来自小云南...4.元明清之云南是可区别的,这在自己的谱书中总会找到印证.与董俊的后裔们最为密切的,乃元朝时期的元军云南回师后的上都与大都间历史纪实.元朝实行两都制,开始时以上都为枢要,后大都建成后以大都为枢要.董俊子文炳文蔚文用文忠均在两都履职.后来文炳又将子与侄士选士珍士良士恭等人派驻上都...5.说到上都与大都,又必须提到密云.这是因为密云是上都与大都之间的枢纽桥梁.密云,地处华北平原北端,与燕山山脉交接.现在的密云水库区,乃古代密云古城与商业中心,关内外贸易集散地.是北出古北口的咽喉要道...从密云的地理位置不难看出,元代这里是上都到大都的中转站.赣榆董氏家谱说:吾董氏宗族始于北京顺天府东北二百四十里密云县,迁徙胶西历三世,于洪武初始祖董雄同始祖母二人因避乱来赣榆(现已查明,董雄乃董俊五世孙,详见后叙).另有山东胶州地方董氏族谱讲:...小云南来了董氏兄弟三人,一支平度;一支胶西;一支莱州...据赣榆董自俊先生调研,密云万历版顺天府志与民国版密云县志称密云水库淹没区有董各庄.迁出户董昌宗老人讲,百年前此处董氏已绝迹.县志讲,密云有董元帅墓,在墙子路...对这一说法,笔者经调研后认为,墙子路的将军坟(位于二道河村)乃参与此地战役的殉难将军,与董氏史实相悖.董元帅(应为董文蔚或董文炳的衣冠墓)不可能远于密云十几公里到墙子路下葬.现密云水库边沿的太师屯将军墓,极有可能是董俊后裔古冢.关于董俊子文蔚与文炳的死亡时间与地点,经查元史获悉如下.董俊次子文蔚于至元五年七月十七日,以疾卒于上都炭山.弟文忠时为枢密佥院,乞护丧南还,帝甚悯之...文炳卒于文蔚之后.史载,至元十五年夏,文炳有疾奏请解机务.忽必烈令其来上都避暑休养.到上都后虽受世祖高规格安置,但总不适应西北高寒气候.再三奏请解职,因国事政务需要,忽必烈乃坚持令文炳任职.文炳九月十三日逝世."帝闻之悼痛良久,命文忠护丧葬藁城,令所过有司以礼吊祭...". 又从史书的记载得知,文炳文蔚文用文忠等元朝高官,曾事忽必烈于大都与上都两地,其族裔安置在密云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文炳曾对忽必烈提及不适应上都高寒环境生活...因此,可以肯定的讲,密云董氏乃董俊后裔,是不容置疑的.从谱书资料获悉,仲舒五十七世孙董俊以后,到六十四世孙董全体(徐州教谕),凡七世,前后均为元朝及明中叶以前官府重臣...因为董俊以后诸子孙均履职于元朝政府,而且均为武将.其后裔将其文炳文蔚文用文忠等人从军征战云南记入谱书是很自然的事.当然,这个云南是指元朝开国战争征讨南宋之役,与后来的明朱元璋数十万大军征云南和吴三桂兵驻云南是有区别的.二.明清董俊后裔溯源1.明朝与历代诸王朝一样,对前朝旧部官兵士宦均实行招抚政策,以为自己政权服务.明朝还有一个较之前朝重大军事改革,如明史兵志载: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里皆立卫所;疆域地方一般不设行政机构,而由都司(行都司)及其下属卫所管理.卫所编制为112人设百户所.1120人设千户所.5000人设卫.卫所军官称卫指挥,千户,百户,军户皆另立.军籍世袭.朱元璋在南京设48卫,军士20余万;朱棣在北京设72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65个,兵员最多达270万.2.明代军队实行职业化,世袭制.守边用轮换驻防办法.官兵们常拖家带口,子承父业.如我董氏家族驻防在威海卫的指挥佥事(正三品)董旺一族,其世袭如下:董旺.政统年间(1436 - 1449) - 董逊.成化十九年(1483) - 董权(失考) - 董春.嘉靖十一年(1532) - 董用威.万历五年(1577) - 董遇时.万历三十二年(1604) - 董祚丰.天启五年(1625 - 时掌印).经考,董旺虹县(泗县)人.据地理位置与字序排号,结合睢宁董族口传,可推断为董俊十世孙(仲舒六十六世孙). 又,经考核,平原董文胜一族(董讷董元度先祖),九代孙董遇春(明崇祯1636年80岁)与泗州董旺五世孙董遇时(1604年在职)同字辈,应有意识的探讨.3.类似威海莱州卫的地方还有天津卫与辽宁的金山卫.从地图上我们清楚看到,凡是在沿海驻地的董氏群体(村庄)皆与卫所有着密切关连.如旅顺口的董家村;金山区的董家沟;葫芦山湾的董炉;天津卫的董庄和西董庄.他们的祖先渊源均与明朝的驻军息息相关...4.山东寿光有一支广陵董氏.撰谱人董长福讲,他们广陵董氏源于河北真定府枣强县,系武功世家,明建国功臣,百司官员之列.明洪武十九年(1387)奉命调山东莱州湾畔塘头营守边,赐地70亩,部队自耕自食...明朝灭亡后董氏家族开始外迁.他们与山东东营董氏有着渊源关系.据考察,那里家谱有士贤士文士勇士奎等名字.而本支推至上四辈可查出董守业的名字...董长福的叙述与明代卫所建制相吻合.他们无疑是卫所的基层单位.从赐地情况分析,塘头营很可能是卫所下面的总旗或小旗.因为卫所制规定,每一军士赐地五十亩(先期为十五亩).按每小旗10人总旗五小旗算,他们的土地少的多,恐怕别的地方还有赐地,否则他们根本完不成每个军士每人储存仓粮十二石,上缴军粮十二石的任务.只是他们不知详情罢了...他们的探讨精神值得赞扬,也只有在探讨中发现董守业的名字.用他们给出的方法推算,得出董守业是董俊第四代后裔的结论准确无误,使人佩服.从董俊谱书上可看出,士字辈并没有大的演变,而守字辈(第四世)以下出现明显变化.但遵守原谱的守字辈则毫无疑义是士字辈的子系.但由于士字辈名字甚多,史料记载又不详,一时很难搞清楚守业属于董俊九子那一子的后代(保定董氏有董守业名字,但年代似难吻合,待考).不过随着谱书的调研,不久定会得到解密.5.湖南常德一支董氏宗族,他们是董俊第八子董文忠的后裔董士恭的后代.他们的族谱说:世祖源于陕西,后迁江西.现居住在湖南石门县.1368年(洪武元年)始祖惠宇公(派名善发)为辅明建业,奉指从江西南昌丰城来湖南任常郡,诰封文林郎.自惠宇以下为:"应元文仲永伯大胜兴希启世国治方正习学成明道贤良主佑尔少时昌".据撰谱人董思浩讲:"我是江都堂二十三世孙,道字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江都堂"堂号同时出现在睢宁和枣庄的家谱中).湖南常德董氏毫无疑问乃董俊第八子董文忠第三子董士恭的后裔,名善发(字惠宇).这一派字与文忠第一子董士珍儿子董善权完全对应.董思浩讲的"世祖源于陕西后迁江西..."经查对史料&lt;&lt;黄文献公全集&gt;&gt;.黄溍&lt;&lt;资德大夫陕西行御史台御史中丞董公神道碑&gt;&gt;讲述了董士珍,董士恭为陕西行台中丞一职.证实士珍士恭均在陕西履职经历,后徙江西任职.从而说明了湖南常德董氏的祖宗渊源.据讲,现在的石门一带有董氏族群数万之众,是董俊后裔一个大的分支.6.文中曾提到的江苏赣榆一支董氏一族,实乃我董氏合宗的一个典型事例.他们(连海地区)调查核实了150多个董族村庄,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以董雄为大宗的主支一派来自云南- 密云- 胶西- 赣榆.堂号是三策堂.时间为洪武四年(1372).2).以董晋后裔为主系的董氏来自徽歙地方(江西.德兴).时间为嘉靖二年(1523).3).以董茂先后裔为主系的董氏,来自建鸥(闽.五夷山).时间为光绪十五年(1889),堂号是遗安堂.另外还有两支,来源待考.目前,他们已将三大支派来源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董氏谱系合三为一,通用董雄一谱,并统一他们的派名:前十二代"雄聪督甫季绍禀继机永天曾";后二十四代"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有为建德文兴有(广盛大承绪曰安长)".董茂先的派字如下:"茂先珎顺瑄逵永楫臣学第允经霖定景之国成恒建德文兴有.董晋派字与南方谱相同从略.从两支派的派名看,到二十三世之后方能合为一谱,任重而道远...据谱载,董雄父亲董祥,生二子,长董纲次董雄.董雄祖父则是董守中.董守中是董俊长子董文炳之孙.董文炳长子董士元,战死于扬州城外(1270年时42岁).次子董士选一生屡任重职,如行枢密院事于湖广;以中书左丞与平章政事镇浙西;又拜江西行省左丞事赣州;又出江浙行省右丞迁汴梁行省平章政事;又迁陕西...他的儿子守中,云南行省参知政事.次子守悫侍正府判官.三子守思知威州和无锡.按赣榆家谱记载,士选还有颜成子与董才子二人...董守中在云南为官时其家眷并没有回归藁城,而是随文炳等董裔安置在密云留守处.这就是赣榆家谱所载"来自云南- 密云- 赣榆史实.赣榆董氏由于合宗而使族群迅速壮大,据初步测算,目前有七万之众(或多于此数).他们分布范围从连云港向黄淮扩散,北到山东半岛,南到盐城以南,西与徐州相接...按照他们的家谱,董才一支(董守中兄)下有董杰和董鳌.琳.兴.宣.这里的宣字辈从年代看极有可能与本文所述及的董一元有着密切联系.因为董一元是董承宣的七(八)世孙,而董承宣董印宣的宣字辈年代恰与董才以下鳌琳兴宣相符,又同为武将.如若成为事实,董承宣应算董俊五世孙,董仲舒六十二世孙...在赣榆谱书上还有"邦"字辈一派甚为有名气,仅这一支的董俊后裔,为官者大有人在.同时,也正因为这一名人诸多的派衍,我们可以很有成效的进行全国董氏联接工作.例如,山东阳信县的董邦政一支,就很顺利的归宗成功.当然,还有许多类似的字辈会出现相同效应...关于董雄与南方董晋的连宗,赣榆是这样做的:雄系十七代"作"字辈,对应于晋系三十代"振"辈.雄系十八代"毓"字辈,对应于晋系三十五代"锡"字辈.雄系十九世"淑"字辈,对应于晋系三十六代"传"字辈...据他们家谱讲,这种作法起源于一百五十年前的合宗会上.赣榆内部也曾出现过另立支派的事件,后来他们通过协调统一认识,从新合谱.例如赣谱在十三代时与房谱合宗,"国克际士"为同辈;十四代与八代合,"家选立明永"为同辈;十五代与九代合,"恒保玉西"同辈;十六代与十代合,"建春有"同辈;十七代与十一代合,"作维云步树"同辈;十八代与十二代合,"毓安瑞文会灯"同辈;十九代与十三代合,"淑金道"同辈;二十代与十四代以下,自(志)统一字序...7.明代两次征战朝鲜的董氏族人董承宣董印宣和他们的后裔董一元.据朝鲜&lt;&lt;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gt;&gt;记载:广川董氏渊源于中国.是汉代巨儒董仲舒后裔.明洪武年间,董仲舒第四十三世孙董承宣作为接慰使东渡朝鲜,定居荣川,被封为荣川君,并将中国故乡广川作为本贯.董承宣兄弟董承印第八世孙董一元丁酉再乱时,以明朝将领身份协次子董大顺东渡朝鲜参加抗倭战争,后定居...韩国经济企化院国情调查显示,广川董氏人口:3850人.又称:广川董氏后裔多代任过左右都承指(正三品)...又有资料记载,明宗二年董承宣来朝鲜..广川董一元董胜先之弟同宗...&lt;&lt;明史&gt;&gt;有董一元的记载:董一元宣府前卫人父旸,嘉靖中为游击将军...兄一奎...通览朝鲜史料给人以混淆杂乱无章感觉.文中提到董承宣为董仲舒四十三代孙失真.董俊子董文忠明确记载,董俊为董仲舒五十七世孙.董俊生卒年代是1186 - 1233.董文炳为董仲舒第五十八世孙,其年代是1217 - 1278.以下,董文用为1224 - 1297.董文忠为1230 - 1281...后二人分别距明朝建政71年和87年.所以说朝鲜的史料是错误的.尽管世系有错,但是历史事件是真实的.洪武元年(朝鲜恭愍王十七年)董承宣去过朝鲜.英宗二年董印宣去过朝鲜.孝宗元年印宣孙董越去过朝鲜.三次赴朝都是以接慰使履职.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四月十四日,日本为吞并朝鲜发动了震撼世界的"壬辰倭乱".明朝出兵援朝,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援朝抗日战争.最终以日本失败而告终.南韩的泗川与晋川就是这次战争的古战场,泗川还有一个'朝明军冢"安葬着三万六千多名朝明将士的头颅...参与此次战役的中路大军总指挥就是董一元将军.董一元并没有留在朝鲜,留下的是他的先辈和后裔.董承宣董印宣应该是董俊后裔.准确些讲应该是董俊长子董文炳的后代.他们的派衍大致如下:董俊- 董文炳- 董士选- 董才- 董杰- 董承宣- 曾孙董越- 七世孙董旸- 董一元董胜先- 董大顺...山东临清市有董一元后裔董鑫称,存有董一元以下世系家谱...本文中曾提到董一元之兄董胜先的名字,经查,明代"胜"字辈的名字有湖北大冶始迁祖董胜一(明代自江西迁湖北大冶宋皇堡),堂号是"三策堂",极有可能是董一元的同宗.说到这里,还有一个使人啼笑皆非的朝鲜错误观点,他们说:我们祖先是董仲舒,但是董仲舒渊源是在目前的北朝鲜,后来出使汉朝为官,被汉武帝看重,在河北定居...真是莫名其妙!8.在河北中部有一支称为董俊后代的董氏族群,他们从冀中到冀北其两侧深及鲁晋.据相关资料提示,太极拳创始人董海川,原名董明魁,嘉靖二年出生于直隶文安县,光绪六年卒.又据族谱记载,董俊后代子孙连续五代均为武将.到第六代董良辅奉旨迁居雄县;十一代孙董冀北及以上五代均任保定后卫镇抚使;第十五代董宪周威名震河朔,董海川与董宪周同代.董海川祖父董博轩以下共九代人.董海川父董守业生三子,德魁明魁武魁...从以上叙述的世系进程有一个必须提出来的问题,那就是合宗事.我们从董俊家谱中看到,董俊先祖是从仲舒四十八世孙董键迁居藁城的.而留居藁城的则是董键次子董适,他的长子董运已在成年后迁居冀北.就是说,董俊先祖在董俊前八世已经有迁徙冀北历史.说明藁城董俊与冀北董氏在宋代已有支派分化.推测,后来由于董俊的名气而形成合宗趋势在所难免,因此董海川一族与董俊的谱系关系实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中提到的董俊后裔董良辅将军(保定镇抚使)事,有一个相应成趣的巧合.据四川天府报讲,在彭州磁峰镇发现董仲舒后代家谱.家谱上讲,明成化年间董仲舒后裔董应辅从湖北押粮入川后留在通化成为进川第一人,他的儿子董闲入籍理县定居二百年.持谱人董益良是十六代传入.这位董应辅将军应是董俊后裔,如果按顺序排列,应与董良辅同辈或兄弟.为董俊六代孙董仲舒六十一代孙.遗憾的是本支六世以上缺失,估计有些家谱可能有所提示9.山东枣庄有一支似与董俊相关的董氏族裔.谱书撰写人董君讲,他们是董仲舒后裔,江都堂号.家谱上说:董氏一族始于虞,显于汉,盛于蜀,而大于元...吾族始族自大宋宣和年间由河北阜城(景州)董家里迁来峄(枣庄),于元朝初年分居.有碑文记载...根据以上叙述可看出"始于虞,显于汉,盛于蜀,而大于元"是整个董仲舒一族发生发展的进程,符合历史事实.他们的字辈是: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光宗仁远藩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但这些字辈并不是连续的,它起自1932年之后.也就是说,他们只有民国以后的世系派序.这对他们整个族群的确定造成一定困难.据他们邻居县睢宁的董氏族群讲,他们驻地往北数十公里有董文用的后人,先辈人都是这样说的,一直流传到现在.只是他们没有与枣庄联系(据说上几辈曾有人想联系过).问题是他们家谱的年代使人疑惑重重.宋朝宣和年间是公元1119年,此时的元朝还没建立,是成吉思汗打天下的时候,是宋朝即将南迁,国家正遭受辽金两国入侵的严重时刻.如若对照家谱,可看出,此时董俊尚未出世,相当于董仲舒第五十四世孙董厚在世的年代.尽管年代不对,但从他们的堂号与睢宁董氏传说,我们还是认为他们是董俊的后裔.有可能他们的始迁祖之后有合宗或与藁城有着人们尚不知道的历史背景.当然这要进行调研之后方可最后确认.10.河北与东北接壤的秦皇岛地区青龙县境内,有一支家族历史只有两三百年的董氏群体.他们的家谱是从清代开始书写的,因此先祖渊源无法确认.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从他们对祖先功勋叙述中获得一些蛛丝马迹.他们的开山祖叫董宜道,籍贯是辽东铁岭董家铺.他协子董世祯董世杰董世英三人,随吴三桂入关南征灭闯战争...会师后北伐取大凌河锦州,又征朝鲜.后吴三桂反,二世祖又率三世祖文胜文献文理文通文昌文瑞文远文俊文显文进等父子十六人南征江浙金华福建...朝廷念先祖功绩,恩赐行圈占地长城口外至滦州昌黎...后裔以延续十八代,目前十世还有人在...这是一份典型的家族征战史,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家史纪实.从以上对家史描述中,我们清楚看到,他们是驻守在铁岭的明军卫所后裔.据历史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明在辽东置铁岭卫都指挥使司.再向上推移,元朝在铁岭设辽阳中书省,明洪武四年二月平章刘益向明请降,此时元朝在辽东的降将士兵有十三万之众...1618年冬明朝从浙江四川陕西甘肃调九万多军队汇集辽东,围剿努尔哈赤;后来的萨尔浒(抚顺)之役,铸就了明朝衰亡基础.吴三桂又率驻军在山海关向清军投降...在漫长岁月和众多元明清的行伍中,以武功为著的董俊后裔参与战事在所难免,是历史的必需.至于入旗成为满族一事,是一个十分明确的问题.满族有两个董姓来源,一个是真正的满族改姓,一个则是汉族加入满族籍&lt;&lt;八旗满洲氏族通谱&gt;&gt;记载,世居抚顺(受铁岭管辖)著名人物二等轻车都尉董世仁,本系汉族,加入满籍...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