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董氏汇谱》(十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董氏汇谱》(十三)
董俊
董俊(1186—1233)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俊少年时种田,成年后浏览书史,擅长骑射。蒙古代金后,河北大乱,藁城令立靶募兵,董俊挽强弓一发中的,受募领兵。1215年,木华黎帅兵南下,他率军投降,此后成为一位著名的世侯。1219年,董俊升任中山府(治今河北定县)事,佩金虎符。他与金真定守将武仙对峙,在曲阳大败武仙。1220年八月,武仙穷蹙而降。木华黎授董俊龙虎上将军、行元帅府事,驻藁城,不久升左副元帅,其部众号为匡国军。他曾对木华黎进言:“武仙黠不可测,请加以防备。”1225年二月,武仙果然杀史天倪反叛蒙古,再投金朝。一时间,藁城近旁州县大多改变旗帜,董俊“险夷一节”,孤军坚守,后更拥护史天泽为主帅攻克真定,帮助史天泽稳定了河北局势。1232年,他参与围攻汴京之役。1233年,金帝逃奔归德,他又追击围攻,死于战阵。
董俊去世时,已为蒙古立下汗马功劳。临阵作战,他总是身先士卒,勇气慑众;且器度弘远,善战而不妄杀,南下伐金时,收归为奴者,都纵放为民。作为汉人世侯,他不是势大权重者,但以忠孝著称当世。攻克汴京时,他将儒士侍其轴
延归藁城,教授诸子。他曾说:“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元史·董俊传》)子有九人: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振、文进、文忠、文义。文炳、文用与文忠,事功亦显。
董仲舒57世孙董俊派衍研究
董俊(1186 - 1233)是董仲舒五十七世孙.在世四十八年,
时逢辽宋金元混乱之世.金贞祐年间(1213)董俊组织的藁城董家军被元朝先驱,主管中原军政事务的木华黎所青睐器重,并授予重权.<<元史>>及家谱记载:董仲舒五十七世孙珂之子董俊,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末归元,以功累官
左副元帅.大小百战无不克捷.后围困金主于归德(商丘),力战而死...董俊共生育九子: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进.文振.文忠.文义.(进.振.义诸子似义子).其中,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
忠及其士元士选,史书均有传记.他们累官擢爵,身居要职,对
元朝的建立与建设功高望重...随着时光进程,而今,董俊诸子
诸孙已经繁衍八十余世,遍及中华大地世界五洲.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董俊一支派衍与我董氏乃至全国姓氏一样,经历了许多坎坷与困惑,以至族裔劳燕分飞,昭穆辈序难辩,家谱焚毁失落,宗亲判若云泥.
笔者接触许多华北中原一带同宗族亲,他们从自己上辈
流传的祖宗遗风中;在流露着对先人的敬仰之余,无不对自己
的世系运承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团与惶惑.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历史人文知识的释疑;得到自己祖先渊源的解读;得到同宗同族的联结...本文有鉴于此,从诸多家谱及文献中汇总部分相关资料集结成文,译笔探究,献给方志,以飨读者.
一.董氏家谱中相关地理人文资料
(小)云南- 上都- 密云- 大都
许多董氏家谱中记载着小云南和密云的贯名,有的还包括其周边地区.董仲舒和董俊后裔与小云南密云有何关系?这要从历史上地理志上解读.
1.元朝与云南的关系:蒙古军队在对南宋作战初期并不太顺利.为扭转被动态势,几经筹谋,制定了"先征吐藩(青海东部);夹击川蜀;后攻大理(云南),以实现大迂回大包抄,会师长沙"战略方针.公元1252年6月,忽必烈率军南征.不到半年时间就从今甘肃经青海四川到达云南.先后越过大渡河大雪山,金沙江等险峻之地,完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罕见的万里远征创举.第二年初,大理国灭亡;吐藩臣服.整个西南地区被蒙军控制,形成了对南宋王朝从南北两面夹攻形势.年底,忽必烈留大将兀良合台驻守,自己回师北返...忽必烈带去精兵两万余人,他回师时带回一部.大理余兵在反攻南宋战争中均北上参与战事.这就给去过云南的士兵创造了异地云南之旅的口碑.在这支劲旅中,就有众多的董氏子孙,其中就包括董俊的几个儿子和他们的后代.如元史载:...世祖...癸丑秋受命宪宗征
南之诏,文炳率义士四十六骑从行...又癸丑世祖...自河西征云南大理,文用及弟文忠从军督粮械,赞军务...
2.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为征服大理国,朱元璋派出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等将,率30万军队南征大理.这次南征的30万大军有许多将士留在了云南.从云南北归的将士亦将他们的出征地誉为第二故乡.回到北方故土后就向人们炫耀"来自小云南".
3.明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握有几十万大军,这些兵士均为北方农民.后来吴领兵南下驻守云南贵州...兵士回归北方后也将自己的远征史记入各自谱书,说是来自小云南...
4.元明清之云南是可区别的,这在自己的谱书中总会找到印证.与董俊的后裔们最为密切的,乃元朝时期的元军云南回师后的上都与大都间历史纪实.元朝实行两都制,开始时以上都为枢要,后大都建成后以大都为枢要.董俊子文炳文蔚文用文忠均在两都履职.后来文炳又将子与侄士选士珍士良士恭等人派驻上都...
5.说到上都与大都,又必须提到密云.这是因为密云是上都与大都之间的枢纽桥梁.密云,地处华北平原北端,与燕山山脉交接.现在的密云水库区,乃古代密云古城与商业中心,关内外贸易集散地.是北出古北口的咽喉要道...从密云的地理位置不难看出,元代这里是上都到大都的中转站.赣榆董氏家谱说:吾董氏宗族始于北京顺天府东北二百四十里密云县,迁徙
胶西历三世,于洪武初始祖董雄同始祖母二人因避乱来赣榆(现已查明,董雄乃董俊五世孙,详见后叙).另有山东胶州地方董氏族谱讲:...小云南来了董氏兄弟三人,一支平度;一支胶西;一支莱州...据赣榆董自俊先生调研,密云万历版顺天府志与民国版密云县志称密云水库淹没区有董各庄.迁出户董昌宗老人讲,百年前此处董氏已绝迹.县志讲,密云有董元帅墓,在墙子路...对这一说法,笔者经调研后认为,墙子路的将军坟(位于二道河村)乃参与此地战役的殉难将军,与董氏史实相悖.董元帅(应为董文蔚或董文炳的衣冠墓)不可能远于密云十几公里到墙子路下葬.现密云水库边沿的太师屯将军墓,极有可能是董俊后裔古冢.关于董俊子文蔚与文炳的死亡时间与地点,经查元史获悉如下.董俊次子文蔚于至元五年七月十七日,以疾卒于上都炭山.弟文忠时为枢密佥院,乞护丧南还,帝甚悯之...文炳卒于文蔚之后.史载,至元十五年夏,文炳有疾奏请解机务.忽必烈令其来上都避暑休养.到上都后虽受世祖高规格安置,但总不适应西北高寒气候.再三奏请解职,因国事政务需要,忽必烈乃坚持令文炳任职.文炳九月十三日逝世."帝闻之悼痛良久,命文忠护丧葬藁城,令所过有司以礼吊祭...". 又从史书的记载得知,文炳文蔚文用文忠等元朝高官,曾事忽必烈于大都与上都两地,其族裔安置在密云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文炳曾对忽必烈提及不适应上都高寒环境生活...因此,可以肯定的讲,密云董氏乃董俊后裔,是不容置疑的.从谱书资料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