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的写人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街亭》的写人艺术
发表时间:2011-02-22T09:32:10.57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海燕
[导读] 因此诸葛亮战前要三嘱马谡,然而马谡只当是耳边风,并未放在心上,最终导致街亭的失守,一出祁山的失败。
张海燕
摘要:本文对《失街亭》的写人艺术进行了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章。
关键词:《失街亭》;人物塑造;写人
《失街亭》一文刻画人物语言简练、形象鲜明到位饱蘸情感,达到了极高品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在军事斗争的过程中得以自然流露,不饰雕琢,栩栩如生。全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以诸葛亮为中心塑造了诸葛亮、马谡、司马懿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张力和不朽的艺术魅力。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这一段自成首尾,由“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失空斩)三个连续性并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所组成。
这段故事人物众多性格各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战争过程与结局出人意料,本应是一场胜仗,却因用错一人而坐失良机,致使诸葛亮六出祁山首战失利,北伐计划刚刚启动就遭受了一次不小的挫折。
该桥段以“街亭失守”为线索,以孔明为中心人物,整段故事情节井然有序,各个人物形象性格鲜明,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全文以“三嘱”、“三笑”、“三哭”贯穿首尾,给人留下独特深刻的印象。
《失街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物塑造上,以言传神,以形绘人,相互对比,多方映衬,典型环境,适时夸张。情节结构上,自成首尾,相对独立,起落有致,扣人心弦,星移斗转、雨覆云翻,矛盾纵横,多姿多彩,行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段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多方调动写作技巧,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动来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形象血肉饱满栩栩如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故事开端:孔明调兵,首先写了诸葛亮的三嘱、马谡的三答,诸葛的三次遣将;
故事的发展:马谡拒谏。马谡的三笑,司马懿的三探虚实;
故事的高潮:街亭失守。
故事的结局:挥泪执法。诸葛亮的三哭。
“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此地险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才如此激烈。因此诸葛亮战前要三嘱马谡,然而马谡只当是耳边风,并未放在心上,最终导致街亭的失守,一出祁山的失败。
且看详情:
一、诸葛亮“三嘱”
一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点将三嘱,足见孔明的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处处审时度势的军事指挥才能。
为确保胜利又三次调兵遣将:第一次派高翔屯兵列柳城,第二次派魏征屯兵街亭之右,作为援兵以防不测。同时又派赵云、邓芝作为疑兵。可见孔明用兵谨慎
天意人算,究竟孰高孰低,街亭险要之地,虽有诸葛神人指挥却仍难免失守。联想《三国演义》中司马氏父子被诸葛亮困于葫芦谷,但天降大雨助其逃生;庞统宿命落凤坡以及全文的最终结局,不禁令人唏嘘感叹世事无常早在人算之先就已天定,即天命论、宿命论。作品结尾说: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发牢骚。蜀汉的灭亡也许是上天注定,不因战争的成败而定,也不会因为诸葛亮的绝世才华而改变其悲剧的结局。这一切都由“天数”、“气数”而定,无人能扭转乾坤。自古多少风云际会多少英雄空嗟叹。
暂且不管这些逝去的是非成败,枉自寻仇觅恨,替古人担忧,单就来看看这段翻云覆雨的精彩战争描述。
二、首先看看马谡的“三答”“三笑”之嘴脸
三答:(略)
马谡的“三笑”不禁使人想起曹操在赤壁惨败后的“三笑一哭”,一点神似两分相通,皆出于三分狂妄恃才,这些典型细节通过人物所处的特殊的战争环境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人物的独具性格。
三笑(驻守街亭后):一笑孔明“多心”(说明他麻痹轻敌);二笑王平“真女子也”(说明他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三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说明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通过三笑的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了马谡自视甚高、狂妄自大、麻痹轻敌、只会纸上谈兵、言过其实目中无人的性格特征。他的死除了怪自己的不能知己知彼还在于违背了孔明的嘱咐,一切后果只是他一手造成的。
三、再看看诸葛亮的三哭
一哭:孔明挥泪曰:“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哭的多么有情有义);二哭: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再哭军中无戏言,你违犯军法休怪我手下无情。执法严明、矛盾悲伤);三哭: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最最痛惜的是恨自己没有听取先帝之言,误信了这个狂徒,白白的遗失了大好战机。悔恨内疚自责兼而有之溢于言表。是真情真意真恨真悔。顿足。我的六出祁山大计就这样被你这个狂徒半途而废了。擦泪擦汗。该杀,不杀不足以儆百。)
文本通过三哭的语言神态描写展示了诸葛亮体恤部属、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忠于蜀汉的高尚品质。街亭失利的根本原因在于用人不当。仅就这一点来看,不能不说是诸葛先生的一次人为的过失,一次人算的失败,所以他要痛哭,悔恨自己不听先帝之言,误
信了马谡这个狂妄之辈,致使六出祁山首战失利。也因此为读者揭开了下一场空城计这一精彩好戏的帷幕。
由此看,马谡就算有种种过失,也难免仍有可爱之处,他的率真守信耿直真诚等等性格中的优点连同他的缺点一道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使读者在对他的痛恨之余不免生出几多同情之心。
毋宁说,马谡,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鲜活饱满性格复杂的血肉之躯,有恨有爱,敢作敢为,不失为一个几为一代“妖相”孔明所信任的男子汉。
我们今天在解读他的时候,一方面为他的过分自恃轻敌而导致的悲剧感到痛心,同时又不能不为这样的人才由于没有正确的认识自身的缺点而惋惜。是人皆有短处,不独马谡乎?
笔者对这样的历史将才寄予深深的惋惜与同情,甚至于“怠慢了”他那狂妄不可一世的“三笑”。
鲁迅先生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在军事计谋的运用中自然流露,不饰雕琢,令人倍觉真切自然。诸葛亮是智慧和忠贞的典型,在打仗过程中,他的行兵布阵非常周密,他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深悔用错人。这些都显示出诸葛亮的知彼知己,机智多谋。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天意人为注定他只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作品还善于通过多角度和典型的细节来刻画孔明这一传奇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司马懿的“三探”“一叹”
一探街亭有无守兵;二探蜀军是否果真屯兵山上;三探是何将驻守街亭。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他小心谨慎知彼知己老谋深算的个性特点,不愧为魏军的英明统帅。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失街亭》描写战争的高超技巧。整个作战过程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技术。正是由于整个战争过程的曲折跌宕愈发衬出人物性格的鲜明丰满,在具体活动中展示人物个性也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
《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三分夸张”,正是这三分虚构给历史演义小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了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总之,读完本文,掩卷深思,笔者深深的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不逢天时而惋惜,为马谡的真诚率直却马失前蹄而叹息,同时也为司马懿的得天独厚而奈何兮。三国鼎力,历次惨烈的战争血流成河饿殍遍野,屡次证明,那时的河山,究其实,不过是司马家的天下,别人都在瞎忙活。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张俊.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文武.三十六计妙用[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