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大赋课程论文
论汉大赋的崇高风格
论汉大赋的崇高风格
柯继红
【期刊名称】《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0)4
【摘要】汉大赋具有崇高的风格.这种风格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气势磅礴的铺排运用;繁丽典奥的措辞技术;以及由此而综合生成的结构的堂皇卓越.
【总页数】5页(P99-103)
【作者】柯继红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海淀,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4
【相关文献】
1.从“文学风格”到“审美体验”——基于朗加纳斯、柏克、康德崇高理论文本的分析 [J], 李惠
2.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审丑意识及其对“自然派”崇高风格的消解 [J], 张中锋
3.崇高--《红楼梦》整体美学风格刍言 [J], 董刚;郭征帆
4.从壮美与崇高风格互照互识中看中西诗学诠释原则——《诗经》中周族史诗"壮美"与《伊利亚特》经典情节"崇高"比较 [J], 郭亮亮
5.略论崇高风格艺术作品的地位和作用 [J], 曹华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大赋
的风物,上林苑的山水……成了人们欣赏的对象,也成了作家们重要的描写对象。他们“控引天地,错综古今”,还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更为阔大无限的想象境界。
汉大赋描写繁复的特点与汉代人审美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各地出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可以说是汉代人生活和情感的真实记录,也代表了汉代人审美追求的某些特点。这些画像石和画像砖所构成的图画展现给人们一片琳琅满目的世界,明显表现出繁复的特点。山东诸城前凉台墓《庖厨画像》的其中一部分表现酿酒过程,图中将与酿酒有关的活动全都组合在一起,有杀猪的,有宰羊的,有屠牛的,有劈柴的,有筛谷的,有搅拌的,有蒸煮的,真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样。 山东沂南北寨村墓中室东门楣《乐舞百戏图》内容亦极为丰富,“表演的项目有飞剑跳丸、掷倒伎、戴竿、跟挂、腹旋、走索、马术、鱼龙漫衍(戏龙、戏凤、戏豹、戏鱼)、戏车、七盘舞、建鼓舞等十余项,演员二十八人。伴奏乐器有钟、磬、鼓、鼗、排箫、竖笛、笙、埙等,乐队演奏员共二十二人,场面十分壮观。”
至汉末抒情小赋盛行,就基本结束了大赋为主流的创作时代。随着大汉帝国的衰落崩溃,汉大赋就逐渐泯灭了。至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 为代表的诗人掀起了诗歌创作的新高潮,汉大赋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也就逐步退出了文学舞台。简括而言,汉大赋因时代而兴,随时代而亡;同时,即使在它的兴盛时期,就已患上脱离人民大众的不治之症,终于泯灭了其辉煌。
汉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处处显示出一种开阔博大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它既整理消化先秦时留下的文化遗产,又开拓着后来的发展方向。汉代文学以其独异于前代的宏大视野构建自己时代的独特文学样式,汉大赋则是这样一种具有汉代综合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的典型代表。对于汉大赋继承楚骚传统,形成铺张扬厉风格的特点,前人论述已多,在此不再赘述。无疑,楚辞对于汉大赋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对于汉大赋所昭示出的汉代继承并发展前代理性思想成果的研究却注意不够。
课题研究论文:汉赋作品中服饰形象的描绘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映
97505 社会其它论文汉赋作品中服饰形象的描绘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映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
汉赋把文学艺术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巨大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汉赋对当时国土的辽阔、水陆物产的丰盛、宫苑建筑的华美壮丽,以及汉代文治武功的隆盛,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歌颂,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十分关注,汉赋作家们着意描绘的汉代现实生活,并不是单纯的客观描绘,而是浸透着作者的美学思想,表现着大汉帝国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
汉赋作品中运用刻意描写,着意夸张,丰富多彩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手法,对各个阶层人物的服饰作了细致的描述。
汉赋中服饰形象的描述反映着汉代的服装特点,具体的服饰制度、当时社会的统治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一、汉赋中的服饰形象描写倡导人们品德高尚汉文化尤其是汉初文化与楚文化有深厚的关联,汉代文人的命运与屈原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所以汉人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屈原情结,汉赋作家们崇尚屈原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理想,在汉赋中有很多用服饰描写来比喻人品德行的作品,这一方面表现出汉赋作家们对屈原高尚品行的歌颂和崇尚,另一方面表达出汉赋作家们希望自己具备这样的品格,也借此希望帝王能够推行“德政”,任人唯贤。
例如,东汉冯衍的《显志赋》中描写:“披绮季之丽服兮,扬屈原之灵芬。
高吾冠之岌(jí)岌兮,长吾佩之洋洋。
”文中之意是,我身上披着汉代隐士绮里季的华丽衣服,宣扬彰显伟大辞人屈原的高尚品德。
将帽子加得高高的像山一样,使身上的饰物长长的十分美丽。
这些描写是从《楚辞》中“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衍化而来,表现了作者坚持高尚情操和美好理想,宣扬屈原的美德,孤芳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
张衡的《思玄赋》也是模仿屈原的《离骚》而作,赋中描写:“旌性行以制佩兮,佩夜光与琼枝。
?x(xī)幽兰之秋华兮,又缀之以江离。
汉大赋纵横家论文
试论汉大赋纵横家的气质及其道义承担汉大赋: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四百多年。
汉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
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结构宏大,铺陈渲染了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
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
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其特点为:一、铺张扬厉、文绣鞶帨的夸饰;二、结构宏大、场面雄伟壮观,富有气魄;三、词汇丰富,文采华茂;四、多用生字僻字,晦涩难懂;五、行文结构上多用问答体。
汉大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纵横家: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代、姚贾,苏秦,张仪,公孙衍,《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纵横即合纵连横。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
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苏秦主张合纵,合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
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
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緃横家"。
苏秦为赵国相位,“合纵抗秦”,并兼六国相印,威风八面。
但世事无常,其“合纵”即刻瓦解,苏秦死于齐闵王车裂极刑。
纵横家的产生: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50401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侯立兵摘要:本文是一篇以汉魏六朝赋为基本文本的赋学论文。
在材料梳理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论文分别从文学源流、文学生产学、哲学、接受学、民俗学、文体学、题材学和意象学等视野对这一时期的赋体文学进行了多维考察。
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全文共分9章,25万余字,随文插入各类统计表格14幅。
绪论部分除了陈述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相关学术背景之外,着重阐述了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基本方法。
文化阐释、人本立场、文学本位和多维透视是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也是所有论述的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章从源流论的角度来探究汉魏六朝赋体文学,着眼于文化精神之变迁,历时态地考察赋在汉魏六朝期间嬗变的主要规律。
首先分别从诗骚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视角对赋的文化精神之源予以探析,认为《诗经》的讽谏传统、楚辞的骚怨精神、纵横家的雄伟气度以及地域、民间、史官、巫觋等文化因子共同融汇成了赋的文化精神之源。
接着,从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两方面考察赋在汉魏六朝八百年期闻演进的基本轨迹及其文化成因,认为抒情因素日趋强化、个体意识逐渐增强和批判精神日益显露是这一时期赋的文化精神嬗变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从文化生产学的视野来考察汉魏六朝赋。
本章在探究赋的生产机制时,着重将那些带有制度性意味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集中论述了献赋、试赋、酬赋、和赋的留存状况、表现形态和文化生成等相关问题。
第三章从接受学视野来考察汉魏六朝赋。
文学接受学涉及范围甚广,本章主要选取了在赋体文学发展进程中较为突出的模拟与批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
在探讨模拟问题时,本章对赋作群、同题赋等现象予以了分析,并从社会环境和心理动因等方面分析了模拟之风盛行的原因。
在论及批评时,本章着重阐述了赋学批评的诗学视阈、功利与审美的矛盾、事类与情义的关系三个主要问题。
第四章从哲学和宗教视野来分析儒释道玄入赋的问题。
论影响汉大赋兴衰的因素
论文摘要、关键词一 、影响汉大赋兴衰的经济因素 ⋯⋯⋯⋯⋯⋯⋯( 4 ) (一)经济发展是汉大赋产生的物质基础⋯⋯( 4)(二)经济衰退使汉大赋失去写作对象⋯⋯⋯( 5)二 、影响汉大赋兴衰的政治因素 ⋯⋯⋯⋯⋯⋯⋯( 6 )(一)君主嗜好及对礼制、 礼官的尊崇对汉大赋兴衰的影响 (6)(二)贵族兴衰对汉大赋兴衰的影响⋯⋯⋯⋯⋯⋯( 8)三 、影响汉大赋兴衰的文学因素 ⋯⋯⋯⋯⋯⋯⋯⋯⋯⋯ ( 10)(一)文学创作主体对汉大赋兴衰的影响⋯⋯⋯⋯( 10)(二)文学阅读群体对汉大赋兴衰的影响⋯⋯⋯( 12) (三)文本对汉大赋兴衰的影响⋯⋯⋯⋯⋯⋯⋯ ( 13)结 束 语 ⋯⋯⋯⋯⋯⋯⋯⋯⋯⋯⋯⋯⋯⋯⋯⋯⋯( 15) 注释和参考文献 ⋯⋯⋯⋯⋯⋯⋯⋯⋯⋯⋯⋯⋯⋯⋯⋯⋯( 16)目录3)论影响汉大赋兴衰的因素摘要:汉大赋是汉王朝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是一种“盛世文学”。
影响它兴衰的主要有经济、政治、文学等三个方面的因素。
从经济方面讲,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汉大赋提供了宏大的描写对象,汉代人固有的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得到激发,然而汉武帝晚期由于经济快速衰退,作为歌功颂德、愉悦宫廷上层的汉大赋此时则失去了描写对象和存在的客观现实;从政治方面讲,君主及其贵族对礼制、礼官的尊崇促使汉大赋兴盛,因此,贵族的衰亡就决定其衰落成为必然;从文学自身讲,文学创作主体对文治的宣扬以及他们博物知类的优势促进汉大赋产生和兴盛,然而文本自身刻意追求辞藻华美,呈现出“铺采造文,靡丽多夸”的缺陷,极大阻碍阅读群体对文本的理解和接受。
这三方面的因素使汉大赋在产生、发展,达到盛极之后开始转向衰落成为文学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汉大赋;兴衰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学因素汉大赋成为汉王朝一种“盛世文学” ,无论在其产生、兴盛,还是最终走向衰亡这一过程中,导致其结果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应归结于经济、政治、文学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影响汉大赋兴衰的经济因素汉大赋作为一种文学体式,成为汉王朝盛极一时的“盛世文学” ,经济因素对其影响是必然的,这种影响一是体现在经济为汉大赋提供较大描写对象、对汉大赋产生和兴盛起推动作用的积极方面,一是体现在经济衰退使汉大赋失去歌功颂德的现实价值、对汉大赋的衰亡起到抑制副作用的消极方面。
汉大赋[修订]
汉大赋汉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处处显示出一种开阔博大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
它既整理消化先秦时留下的文化遗产,又开拓着后来的发展方向。
汉代文学以其独异于前代的宏大视野构建自己时代的独特文学样式,汉大赋则是这样一种具有汉代综合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的典型代表。
对于汉大赋继承楚骚传统,形成铺张扬厉风格的特点,前人论述已多,在此不再赘述。
无疑,楚辞对于汉大赋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但对于汉大赋所昭示出的汉代继承并发展前代理性思想成果的研究却注意不够。
一、概述汉大赋研究中都注意到了楚骚传统的深刻影响,而对于理性精神在其中的作用关注不够。
其实,汉大赋正是在这两者的合力中形成的,且其最终形成是在理性精神的统摄下完成的。
汉大赋的结构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
汉大赋常常以对话形式来结构全篇。
这从枚乘的《七发》,到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到扬雄《长杨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无不是这样。
这种结构形式构成了大赋的封闭性结构,这种结构要求每一部作品在结尾时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如《七发》以楚太子“漶然汗出,霍然病已”为结局。
可以说,这些典型的大赋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
汉大赋尤其注重空间上的扩展,赋家们编织着完整严密的空间结构,面面俱到地描写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方面的事物,以空间的完整来体现描写对象宏伟壮丽的气势,以此展示包容宇宙乃至等同宇宙的壮美。
如《子虚赋》中对山的描写那一大段,作者从云梦泽的山势、土色、玉石写起,接着从东南西北上下高埤各方面分片分段的进行描写。
写云梦泽的山,不仅从正面写其迂回曲折,山势高峻而错落不齐;同时又从侧面烘托山之高。
写山上的土色、矿物、玉石又是一一列举;写蕙圊,其中香草详细列出;写林子,就写出了有关树木鸟兽。
作者不断移动目光,变换角度,仰察俯观,左顾右盼,描写栩栩如生,在广漠的视野中呈现出一种图面美和几何美。
汉大赋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个明显的特点,好铺陈,以至于明显带有繁琐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求全,力求对叙述对象作面面俱到的描写,即历时地铺陈事件发展的各个环节,共时地铺陈事物形态的各个侧面;二是爱好堆砌词藻,罗列名物。
试论汉大赋理性精神表达方式的合理性——以司马相如赋为例
试论汉大赋理性精神表达方式的合理性——以司马相如赋为例作者:曹艳娇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曹艳娇(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要:从赋之源流来看,古诗之流,源于谐、隐之说等,都是从赋单独作为一种文体而呈现的本色来论述的,虽然受外部时代、思想背景的影响,但赋体铺陈事物、一气呵成之势,讽一劝百之鸣,实为妙用。
本文将从三个角度来分析汉大赋中理性精神表达方式的合理性,以此来矫正汉儒对大赋的艺术形式的批判态度。
一是从汉儒对汉大赋中理性精神表达形式的批判角度来论述;二是从时代、思想角度来论述;三是从赋体本身在汉初发展特点角度来述说。
关键词:汉大赋;理性精神;司马相如;合理性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7-0123-02“文学可以看成思想史和哲学史的一种记录,因为文学史与人类的理智史是平行的,并反映了理智史。
不论是清晰的陈述,还是间接的暗喻,都往往表明一个诗人忠于某种哲学,或者表明他对某种著名的哲学有直接的知识,至少说明了他了解该哲学的一般观点。
”①汉赋中的“讽喻”之辞及理性精神就是作家关于社会、君王的观点的间接表达。
汉大赋的创作动机和效果之间往往不成正比,但是在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中说汉大赋产生的原因就合拍;外表的“润色鸿业”、“劝”的表现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心理需求的结果,即希望得到千秋万代的伟业于本朝。
而“曲终奏雅”之处则是“劝百讽一”的归宿,“讽”是儒家所倡导、宣扬的政治、道德对汉代辞赋作者深层影响的结果。
赋中的“讽”是指“讽喻”,不是“讽刺”。
所谓讽喻,都是以体物为基础,以描写物态为基础。
“喻”的成分从汉初开始,逐渐增加。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心文交需之下,曲终奏雅的理性精神是合理的。
即便如此,赋之华丽的外表还是惹来一片争议之声。
在汉代大一统思想指导下,文人没有择主的机会,只有在芸芸众生中寻找自己的生存机会和出路,兴起了对屈原这样“怀才不遇”之人及其作品的评价,评价人品之余对其辞赋中进谏之辞的直言不讳颇有微词,以此,引起对汉初诸如司马相如大赋辞藻妍丽的批评。
试论汉大赋的流变
2001年3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M ar .2001第19卷第2期Jou rnal of A nhu i In stitu te of Educati onV o l.19N o .2[收稿日期] 2001-01-12[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安小兰(1966-),女,陕西西安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①马积高说:“文赋的最早作品,应以宋玉之作为楷模。
”可谓卓见,马氏所说文赋即是大赋。
(《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1~7页,48页)本文即以宋玉赋作为赋的起点进行论述。
②关于宋玉赋的真伪,过去学界争论很多。
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面世,除《舞赋》、《笛赋》等个别篇章外,宋玉大部分赋的著作权已得到了恢复。
参见汤漳平《〈古文苑〉》中宋玉赋真伪辨》,《江海学刊》1989年第6期,第157—161页。
谭家健《新近发现的先秦佚书之文学价值》,《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
试论汉大赋的流变安小兰(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摘 要:大赋在汉代经历了一个政治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发轫于扬雄、完成于班固。
随着时代环境(儒学的深化)及大赋作家处境的转变,大赋渐渐脱尽了宫廷文学的色彩,变成了充满政教内容的“五经鼓吹”。
这种改变在东汉的京都大赋里表现得最为充分。
关键词:汉赋;宫廷化;政治化;创作;流变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1)02-0049-04A Ten ta tive Study on Evolution of D af u (大赋)in the H an D ynastyAN X iao -lan (Ch inese D ep a rt m en t of B eij ing U n iversity ,B eij ing 100871,Ch ina )Abstract :D aF u (大赋),a seri ou s and flow ery literary fo rm si m ilar to poetic verse ,had undergone a p rocess of po liticizati on ,du ring w h ich F u o riginated from YAN G X i ong ,and w as comp leted by BAN Gu .W ith the deepen ing of Confucian studies and the change conditi on s of F u compo sers ,D aF u (大赋)gradually lo st its co lo r of the royal cou rt literatu re ,and becam e advocacy of F ive Confucian C lassics i m bued w ith po litics and religi on ,the sh ift of w h ich finds the best exp ressi on in F u w o rk s in the cap ital of the early H an dynasty .Key W ords :Key w o rds :H anF u (汉赋);royal ;Po liticizati on ;creati on ;evo lu ti on 一、从宋玉到西汉末——赋的宫廷文学特征在东汉以前,大赋一直是以宫廷文学的面目出现的。
学术论文
汉代赋论的文学背景考述许 结内容提要 汉人赋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自觉意识的文学批评,而汉代赋论内涵的 诗人之赋与 词人之赋以及 讽与 劝的矛盾与冲突,实蕴涵着广远而深刻的文学背景。
概括地说,汉赋创作与理论,与汉代乐府制度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雅乐与郑声的矛盾始终潜隐于汉人赋论之中。
而汉赋家文学侍从与儒者的双重身份,又决定了他们的赋学理论笼罩于经学语境,在文与质、言与文的交互衍变中徘徊。
关键词 汉代赋论 劝百讽一 乐制 雅乐 郑声 文与质 言与文汉赋作为 一代文学,在于新赋体的完型。
与此相关,汉人的赋论则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学批评,因为汉人将!诗∀三百篇归属经学,而针对最早有署名的文人创作的辞赋,其理论批评才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学意义。
关于汉代赋论,前贤研讨文字多限于对其思想与艺术的评述,而本文拟从文学传统的视角对汉人赋论创生的文学背景进行考述,以揭示其矛盾性与典范性,在归复其面貌及发掘其内涵的同时,期望对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一点新思考。
汉人赋用论和讽与劝的矛盾赋家是继无名氏!诗∀三百篇后兴起的第一代文人,古人对文学的批评首先是以辞赋创作为鹄的,这就是汉人的赋论。
汉代赋论主要出自当时赋家与史家笔下。
赋家的论述如!西京杂记∀所载盛览问作赋,司马相如有 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其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说法#,被视为赋论开山。
也因这段讨论赋艺的话在汉代似无继响,所以学界又有后人假托之说。
∃赋家论赋,至西汉末扬雄始盛,其说具有汉代赋论的典范意义,继后,东汉班固、傅毅、张衡、王逸、蔡邕等皆有赋论,大体不出扬雄与班固的论述范围。
汉史家论赋以司马迁与班固为代表,前者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对传主赋作本事的记录,后者如!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有关赋的渊源与分类的言述,代表了史传批评的特征。
从汉代史家和赋家的赋论,我们可以看到其批评对象主要是 楚辞和当代赋(汉赋),内涵了 赋源、 赋史、 赋用与 赋艺诸端,其中也提出了若干理论批评范畴,如赋的 讽谏说、 俳优说、 虚词滥说说等。
小议汉大赋在汉代盛行的美学成因
小议汉大赋在汉代盛行的美学成因徐娅蕊(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吉林132001)㊀㊀摘要:汉大赋是汉代产生的新文体,但它在汉代却红极一时,究其原因与汉大赋本身描写的事物以及汉人所具有的特定素质关系密切㊂汉大赋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是汉人审美的对象,这些事物汇集成的繁华场面和宏大气势又与汉人审美心理相契合,加上小学教育以及楚汉审美传承对汉人的影响,汉大赋作为一种审美客体得以与审美主体 汉人相统一,因此汉大赋在汉代盛行起来㊂关键词:汉大赋纷繁宏大教育审美经验中图分类号:I20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104-02㊀㊀汉大赋的名篇集中在‘文选“京都赋㊁郊祀赋㊁畋猎赋之中,关于它兴盛的原因前人已有大量论述,但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新事物在一个时代兴盛起来,最重要的原因应当是该事物所蕴含的一些特质与这个时代审美主体相契合㊂李泽厚谈及美学时说: 美学 一词应该是 审美学 ,指研究人们认识美㊁感知美的学科㊂ [1]他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关系㊂一个事物首先得具备可以被欣赏的客观性质,然后还要有能够欣赏事物该性质的人与之配合,审美才能实现,汉大赋在汉代的盛行也不例外㊂一㊁汉大赋中纷繁的事物汇聚以及其构成的宏大气象与汉代审美观相契合汉大赋所写内容十分丰富㊂京都之赋不仅夸耀其地理位置的优越, 左据函谷㊁二崤之阻,表以太华㊁终南之山;右界褒斜㊁陇首之险,带以洪河㊁泾渭之川㊂众流之隈,汧涌其西 [2],而且通常作者还会写到宫殿㊁天子出行㊁祭祀天地祖庙㊁慰问百姓㊁城内交通㊁商旅集市㊁百姓生活场面等等㊂张衡写西京殿内装饰,彩椽㊁玉珰㊁斗拱㊁云花㊂楼阁则是三层双重平台,栏杆上刻着各种花纹,青宫门㊁红漆阶梯㊂写高台则上有万钧之洪钟,钟架上刻的猛兽背负大钟,好像要展翅高飞,可以说是惟妙惟肖,色彩斑斓,巧夺天工㊂这是汉大赋写京都时共有的特点,每写一物必定要倾其笔墨,极尽事物之精巧华丽㊂这样的纷繁不仅存在于京都赋中,郊祀赋和畋猎赋里也俯拾即是㊂且看扬子写郊祀 翠玉树之青葱兮,璧马犀之瞵;金人仡仡其承钟虡兮,嵌岩岩其龙鳞㊂扬光曜之燎烛兮,垂景炎之炘炘;配帝居之县圃兮,象泰壹之威神㊂ [2]翡翠玉树青葱碧绿,马犀由碧玉雕成,就连背负这编钟木架的人象也是金子做的,奇珍异宝,贵树芳草,无所不备,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处寻㊂相如写田猎亦是名禽贵兽㊁宫馆台阁,镂金错彩㊂尽管汉赋大家争相描摹,但汉大赋所写对象的特点却往往十分相似㊂汉人为何如此不惜笔力,为何选取这么多特点相似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为什么在后代人看来如此雕馈满眼的事物汇合却成为汉人的审美客体?笔者认为汉大赋本身一定存在一些内在的美的特质,才会使得汉人对其另眼相看,故而我们决定从美学角度进行考察㊂美学大家李泽厚认为,艺术品的意味层与生活积淀关系密切,它的超越在于它所人化的是整个心理状态,因而艺术品有一种长久的持续的可品味性,一些作品轰动一时就在于此㊂这也就是说一个时代的艺术和这个时代的审美密切相关,而一个时代的艺术是以这个时代的审美内容为素材的,因此要了解时代的审美内容可以对时代艺术进行考究㊂李泽厚分析了山东(梁武祠)㊁河南(南阳)㊁四川(成都)三处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发现宴乐㊁庖厨㊁出行㊁狩猎㊁仪仗车马㊁奇珍异兽㊁神仙鬼怪㊁百官宫殿等具为其刻画对象㊂而出土的另一幅汉代车马图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不同的车马和人物,全图几乎都没有考虑到留白㊂这些画面都是汉代的装饰艺术㊂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知道,汉大赋中诸如天子宴乐㊁畋猎㊁车马仪仗㊁奇珍异兽等都应该是汉人所引以为美的事物㊂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汉代欣赏雕馈满眼之美㊂因而无论是汉大赋所描写的对象本身还是这些繁杂事物的大汇集,都是符合汉人审美的,因而汉大赋才能成为汉人审美的客体㊂二㊁汉大赋所呈现出来的宏大气势与汉代人审美心理相契合汉代的繁荣昌盛对时人心理产生了很大影响,促使他们欣赏壮丽恢弘的事物㊂西汉著名宫殿未央宫的前殿就建筑在龙首山的山丘之上,正如‘西京赋“里所说 疏龙首以抗殿,状巍峨以岌嶪 [2]㊂不仅如此,西汉时期还首次用假山装饰宫苑,没有对宏大气势的欣赏,胸中没有大丘壑是很难想到如此进行装饰的㊂汉人的这种审美心理不仅影响着装饰和建筑,同样也影响着艺术的另一种形式 文学㊂作为文学艺术的汉大赋不仅仅汇集纷繁的事物,并且通过对它们的细致刻画和巧妙的排列组合,使得文章整体呈现出宏大的气势㊂京都赋提到天子出行必定是士兵众多,车马齐备,声势浩大㊂即便郊祀也是兵士勇猛若神将,武器装备精良,军士们士气高昂,奋然前行㊂相似的场景在畋猎赋里更是毫不逊色, 椓巀嶭而为弋,纡南山以为罝㊂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隅㊂ [2]在山上打木桩做栅栏,围着整座南山布下罗网㊂林中是兵车千辆,山下又是人马数万㊂天子随从必定骁勇善射,捕猎者更是勇猛无畏,那漫山遍野的士兵四散追捕猎物,千车万骑卷林而过,如此气势何者能比!类似的壮观场面在汉大赋中交相辉映,使其整体展现出宏大的气势,这种气势与汉人的审美心理相契合,因而极易产生共鸣㊂时代的氛围总会对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着他们对审美客体的选择,401现代交际㊃2018年3期㊀㊀作者简介:徐娅蕊,北华大学文学院2016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㊂汉人之于汉大赋也正是如此㊂三、具有特定素质的汉人为汉大赋提供了审美主体欣赏一种事物首先要能够识别它,其次还要能够接受它,这就对审美主体的素质有特定的要求㊂就汉大赋来说,它之所以能够在汉代盛行与汉人本身所具有的素质密不可分㊂这里所提到的素质是指汉人所具有的能够欣赏汉大赋的能力,这种能力与汉代的教育和汉人的审美经验有关㊂汉大赋的创作和欣赏都与汉代小学盛行密不可分㊂阮元在‘扬州隋文选楼记“中说: 古人古文,小学与辞赋同源共流㊂汉之相如㊁子云,无不深通古文雅驯㊂ [3]汉大赋中有许多在今天看来生僻的字词,如 璇题玉英,蜎蠖濩之中 [2],其中的题指椽头,蜎㊁蠖濩皆是屈曲貌,用来形容古建筑物上的雕刻之形㊂诸如此类汉人熟悉的内容,在小学亡后,却成为后人读赋时的难题㊂章炳麟说: 其道与故训相俪,故小学亡而赋不作㊂ [4]试想如果连文本的内容都不懂,又怎能欣赏它㊂因此小学教育为汉人欣赏大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㊂但读懂与欣赏之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㊂为什么对汉人来说汉大赋是美而不是丑的呢?这又与其审美经验有关㊂赋与楚辞关系密切㊂班固说 赋者,古诗之流也㊂ [2]刘勰道: 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㊂ [5]清代程廷祚也认为赋体类于骚义取乎诗㊂赋本身就是由 诗六艺 中的 赋 发展而来,而内容和形式上则继承并发展了楚辞,因此能欣赏骚的人才能欣赏赋㊂楚国人本就欣赏楚辞,汉朝皇室和大臣又多楚人,汉武帝让刘向整理书籍时,竟集成了‘楚辞“一书,这说明当时已经有相当多的楚辞作品,足见楚辞对汉人的影响㊂李泽厚先生认为某些事物之所以能成为审美对象,需要一定的审美态度㊁人生经验㊁文化教养等主观条件, 在这里审美对象(美学客体)与审美经验经常难以分割㊂ [1]汉人能成为大赋的审美主体,得益于诗骚审美经验传承对其审美意识的影响,没有这一审美经验对审美意识的唤醒,汉大赋即便具备了美也不会让汉人产生美感㊂一种事物的美只有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统一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发掘,二者缺一不可㊂汉大赋是汉代才衍生出来的新文体,这种新文体诞生之后迅速进入汉人审美视野并成为时代宠儿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汉大赋本身所描写的对象是汉人审美的内容外,还与汉人崇尚恢弘气势的时代心理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素质密切相关㊂因此笔者认为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契合,才是汉大赋在汉代盛行的最根本原因㊂参考文献:[1]李泽厚.美学四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83.[2](梁)萧统.昭明文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0:6,183,38,244,184,2.[3]阮元.擎经室二集卷二[M].载氏,擎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388-389.[4]黄晖.论衡校释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90:1187.[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5:76.责任编辑:刘㊀健(上接第106页)得十分明确了,所谓 道可道,非常道 [4],强调的正是一种虚空的状态㊂‘庄子㊃外物“认为 外物不可必 [5],外在的事物没有一定准则,就如忠良之士和暴君同样不能免于一死,臣子竭尽忠心而下场凄惨,因此道家主张应顺应自然,随心而游, 静然可以补病,眦媙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 [5],内心一虚空,便自然达到了超越富贵贫贱的境界㊂‘庄子㊃养生主“中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因为明白牛的皮肤纹路和骨骼构造,因此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便是顺应自然的做法㊂由此可见,道家的养生不同于一般的养生,特别强调对于精神层面的滋养㊂再如‘庄子㊃达生“,达是指通达,生是指生命,顾名思义,此篇所阐述的是通达生命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养生㊂庄子用 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5],这便是达到了天人合一㊂此篇还强调了一个 忘 字,庄子认为,忘掉了脚,是鞋子的舒适;忘掉了腰,是带子的舒适;知道忘掉是非,这是内心的舒适;对内保有内心,对外不顺从外物,这就是遇事的舒适了㊂道家的养生之道对贾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贾谊处于被贬谪,心情郁郁寡欢,又恰逢预示凶兆的鵩鸟飞入住所这样的背景之下㊂因此,‘鵩鸟赋“在阐述了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和贾谊对生死的态度之后,进而也发表了贾谊自己关于养生的观点: 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㊂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止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㊂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 [3]㊂他认为,有至德的人不会被外物所累,人应该将躯体完全托付于命运,就如同没有羁绊的小舟一样, 养空而浮,知命不忧 [3],这种养生的主张顺应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养生之道㊂总之,贾谊的‘鵩鸟赋“从辩证思想㊁生死观㊁养生之道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是道家思想的折射,这种思想在作者心情郁结的时期起到了自我安慰的作用㊂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M].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2]孔丘.论语[M].杨伯峻,杨逢彬.岳麓书社,2000.[3]贾谊.鵩鸟赋.[4]老子.道德经[M].李若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157,6,86,124,2.[5]庄周.庄子[M].胡仲平.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79,217,217,83,73,159,264,269,185.责任编辑:刘㊀健501小议汉大赋在汉代盛行的美学成因。
汉大赋的美学特征与其艺术思维特点
汉大赋的美学特征与其艺术思维特点汉大赋的美学特征与其艺术思维特点作者:陈昕昕[摘要]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虽然中华艺术的发端远早于汉代,如甲骨文散文记事、诗经赋比兴等艺术表现形式等,但是汉朝是中华民族继秦后的一个大一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达到强盛的时代。
在这个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的时代,各种文化艺术(尤其是汉大赋)是都走向了自觉。
各种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影响相对更为持久的一般都是艺术的创作观念、审美理想和思维特点等。
本文主要就是试图从汉大赋的美学特征及艺术思维特点这两个方面去进行研究,以便找出汉大赋兴盛及延及后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汉大赋美学特征思维特点一、关于汉大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文体前标明时代,说明这一文体在当时达到了高峰。
清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赋从体式上可分为大赋、骚体赋和诗体赋。
关于汉赋的起源,中国文学史上的很多学者都认为它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
如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 (《两都赋序》)后来,齐梁时刘勰进一步说的:“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韵,爰锡名号,与诗画境。
”(《文心雕龙·诠赋》) 刘勰认为赋源出于《诗经》、“楚辞”,而定名于荀况、宋玉。
清代学者章学诚对这种说法基本上也是肯定的。
他说:“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
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
”(《文史通义?汉志诗赋》)赋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
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
从我国文学史看,诗歌的产生先于散文,它在最初的阶段与音乐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左传》等先秦文献中有着不少“歌诗”的记载,但同时就有着“赋诗”,即用口头朗诵诗的记载。
论西汉散体大赋的形成与衰微——以文学观念为中心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西汉散体大赋的形成与衰微——以文学观念为中心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501中文摘要中国的文学观念,由于有外在实用和内在抒情的动力,逐渐从先秦学术一体的背景下独立出来,就其根本,还是个体情感抒发的内在动因,主情是其本质特点。
因而本身具有文质统一的内在规定性。
一味尚文,为文造情或极端尚质,为质灭文,都会最终丧失真情,产生文质问的矛盾和转化,由矛盾的另一方加以矫正。
中国文学观念就是在文质矛盾的相互推动下不断深化发展,并形成了文学史上“质文代变”的文学现象。
中国文学观念发端于先秦时期,在实用、抒情的动因推动下,渐次发展,其中具有文学特质的“文”的因素不断丰富、显现,并在西汉前期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以追求形式美为主的尚文文学观,与汉大赋的文学样式相结合,造就了一代文章之胜,显现出较多的纯粹的文学特征。
但是,随着汉大赋的式微,这种具有纯文学特点的文学观念很快衰落,为尚质的文学观所替代。
究其原因.就在于由于过分追求文学形式美而失去了内在情感动力,引起了文学观念内质的一面的反动。
但是,文学观念中的“文”仍在发展,中国早期的尚文文学观在质文互变的矛盾发展推动下,克服了最初的缺陷,变迁为新的文学范畴,并在新的文学样式之中得以体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形式面貌。
关键词:文学观念尚文尚质汉大赋AbstractTheliteratureideaofChina,becausethereispracticalandlyricalmotiveforce,graduallyfromacademyofpre—Qinseperateundertheintegrativebackground,atalltheir,theinherentreasonthattheindividualemotionexpresses,themainfeelingisitsessentialcharacteristic.Thereforeitselfhavegentleandqualityunifiedinherentregulationnature,buildforgentlefeelingorextremeyetquality,willalllosethetruefeelingsfinally,producethecontradictionandtransformationamongthegentleandqualities,correctedbyanotherpartyofthecontradiction.ChineseliteratureideatOdeepenanddevelopconstantlyundergentleandqualitymutualpushofcontradiction,causeliteratureliteraturephenomenonon”qualityarticleisittOtaketheplaceof”atthehistory.ItmakeastanChineseliteratureideaonpre-Qinperiod.underthepracticalandlyricalreRsoripromote,thedevelopmentgradually,amongthemthefactorwith“gentle“oftheliteraturespecialityisenrichedconstantly,appeared,andunderthebackgroundinaneraofearlierstageofWesternHanDynasty,haveformedthestillgentleliteratureviewspecializinginpursueingtheformbeautifully,combinewithgreatliteraturedesignthatcomposesofChinese,hasbroughtupthewinningofagenerationofarticles,displaymorepureliteraturecharacteristics.Butdeclineuickly,substitutedbyShangZhi’Sliteratureview.Traceittoitscause,inemotionmotiveforcewhilelyinginlosingbecausepursuetheliteratureformexcessivlybeautifully,causeliteratureideaonesideofqualityreactionary.Butliterature”gentle”ofideadevelopstill,overcomefirstdefect,changesfornewliteraturecategory,Canreflectamongnewliteraturedesign,influencingtheformappearanceofChineseliterature.Keywords:Theliteratureideahanda—fugentlequality郑重声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试论汉大赋的美学特征及其悖论
试论汉大赋的美学特征及其悖论
王龙
【期刊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汉大赋是西汉一代的文学代表,它显明的美学特征是它的巨丽之美.但是在这个美学特征的背后,汉大赋却存在着两个并行的悖论:一是巨丽之美不断地冲击、弱化着汉大赋的社会功利目的;二是由于汉大赋过分追求巨丽之美,极大地损伤了它作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这两个悖论的并行,导致了汉大赋在文学领域内主导地位的丧落.
【总页数】4页(P95-98)
【作者】王龙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学院,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4
【相关文献】
1.试论汉大赋的社会效用——以司马相如的写作策略为例 [J], 张璐
2.试论汉大赋源于战国纵横家文 [J], 王培峰;黄元英
3.试论汉大赋理性精神表达方式的合理性——以司马相如赋为例 [J], 曹艳娇
4.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试论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美学特征 [J], 刘搏章
5.文学从这里开始走向自觉——试论汉大赋的意义 [J], 郭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大赋的作文
我觉得汉大赋就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虽然离我们有点远,但它的光芒一直都在。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的智慧和才华,也让我们对那个时候充满了向往。
汉大赋真的好神奇呀,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呢!我们可不能把它给忘了呀!
汉大赋的作文
哎就给我们讲了汉大赋。我当时就很好奇,这到底是啥呀?老师说,汉大赋就像是一座宏伟的宫殿,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华丽的宝贝。哇塞,我一听就觉得好有意思。
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司马相如,他可是写汉大赋的大师呢!他写的那些赋,就像一幅幅超级绚丽的画卷,把古代的那些场景都展现在我们眼前。我就在想,司马相如怎么这么厉害呀,他脑子里怎么能有那么多神奇的想法呢?
汉大赋美学品格的得与失
汉大赋美学品格的得与失
陈庆元
【期刊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8()2
【摘要】汉大赋以巨丽为美 ,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密切的联系 ;汉代的物质文明为大赋提供了描述对象 ;以巨丽为美是汉人审美的时代风尚。
以巨丽为美 ,离不开铺陈、想象、夸饰等艺术思维活动和艺术表现手法。
汉大赋所表现的恢宏气度 ,是后世文学作品难于企及的 ;汉大赋作家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批有意识、自觉追求文章华丽的群体。
大赋的说教成分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作品巨丽之美的和谐。
其结构未免过于单调或失于生硬 ,铺陈有时过于繁琐 ,连边字用得太多 ,行文少变化 ,夸饰失当 ,美感也受到影响。
六朝以后的赋作 ,虽然克服汉大赋的某些不足。
【总页数】8页(P43-50)
【关键词】汉大赋;美学品格;司马相如;司马迁;功利主义;巨丽之美;审美情趣;《汉书·艺文志》;文心雕龙;艺术表现手法
【作者】陈庆元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2
【相关文献】
1.六朝抒情小赋美学品格的得与失 [J], 陈秋枫
2.论汉大赋中的对象化思维及其理性品格 [J], 包莉秋;王圣
3.小议汉大赋在汉代盛行的美学成因 [J], 徐娅蕊
4.试论汉大赋的美学特征及其悖论 [J], 王龙
5.从传统美学看汉大赋之式微 [J], 于衍存;赵玉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大赋摘要:汉大赋作为“一代之文学”在内容上以京都苑猎为题材,运用虚构想象夸饰等方法,“劝百讽一”地反对帝王的骄奢淫逸,笔者通过首先从汉赋的形成由来谈起,然后分别对汉赋的形式特点,内容特点,美学特征,思维特点进行粗浅地探讨。
关键词:汉大赋形式特点内容特点美学特征思维特点正文:一,汉赋的形成(1)历史背景大赋在西汉兴起并达到顶峰不是偶然现象。
继暴秦后,第二个中央专制集权大一统的大汉国家建立,吸取了前朝统治者灭亡的经验教训,通过一段时期的休养治理,工商业经济日益繁荣,国势逐渐强盛,政权更加巩固。
同时对外交流的频繁开展,开阔了人们的地理视野。
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于是空前兴旺发达起来,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统治者迫切需要颂扬他们的文治武功,需要文学家和文学作品来"润色鸿业"为他们歌功颂德,以满足他们精神要求。
(2)融合形成汉赋在形式上源自楚赋,而在精神上源自《诗经》之“赋”。
战国时期分南北两派辞赋,自《诗经》以后,北派辞赋沿着从北方歌谣到荀况《赋篇》、秦代刻石文和秦时杂赋发展的线索并未中断。
而南派辞赋的发展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即从楚地民歌经屈原改造和创作,而发展到宋玉的赋作和汉初骚体赋。
汉大赋的形成正是这两种流派在汉代融合发展,并接受了先秦散文影响的结果,可概括为精神实质承继于诗教;华丽的辞采形式嬗变于屈骚;多变的内容结构出入战国诸子。
二,汉赋的形式特点(1)形式上“主客问答”与“葫芦结构”“主客问答”是汉大赋继承先秦诸子问答体散文而发展来的特点,《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等都用“述客主以首引”(《文心雕龙·诠赋》)的方式。
再是大赋的葫芦形结构方式:两大部分自具首尾,但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
这种结构方式可向上追溯到宋玉《高唐赋》、《神女赋》。
(2)形式上“大”汉赋兴盛最根本的原因,是汉代社会为汉赋提供了大的描写对象,汉代人有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
一方面,这种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支配了汉赋的创作;另一方面,汉大赋从体式和表现手法上又特别适应汉代人这种心理定势和审美定势。
这样,现实中的大、审美理想中的大与汉赋体制之大完美地结合,塑造了一系列宏篇巨制。
大赋之“大”,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特质:第一,汉大赋相对于同时代的骚体赋和诗体赋而言,体制大,篇幅大;第二,气魄大。
汉大赋在夸张铺写京都物质的富饶、地理的优越和帝王游猎场面的盛大、生活享受的奢华时,都有一种恢宏阔大的气魄;第三,汉大赋的内容包容性大。
题材的选择上不仅是以描绘山川、京都、宫殿、游猎等宏大事物为主,还有风俗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极力渲染了汉帝国的声威气势。
(3)形式上“丽”对于赋来说“丽”主要是指描写物象和文辞的华美,表现为堆砌辞藻、铺陈夸饰、安排偶句、讲求声韵等。
汉大赋具有华丽淫靡的特点。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文章之士刻意为文的产物。
司马相如认为:赋的形式要华美。
讲辞藻,讲文采,如同编织绵绣;讲声韵,讲音乐美,如同宫商协奏。
扬雄写赋,追求辞藻的华美,主要是受了司马相如赋的影响,也是刻意而为。
(4)形式上“铺陈”在《诗经》中,赋与比、兴并称,是一种表现手法,有铺叙的意思。
赋体的铺叙离不开文彩,离开文彩的铺叙不具备赋体的特征。
赋,就像经线和纬线编织的锦绣,又像五音组合的音乐。
编织与组合,在赋这种文体中则表现为纵向与横向的铺陈。
汉赋的铺陈,无论是纵是横,是时是空,都非常讲究文彩。
纵向的铺陈是以时间先后为序来进行叙述,有较明显的叙事成分;横向的铺陈给读者最深的印象是空间感(立体感)。
纵向与横向的铺陈,往往在一篇大赋中同时运用,经纬交织、宫商相间、时空交错,宏大而有气魄,更兼琳琅满目。
另外还有想象与夸饰的特点。
三,汉赋的内容特点(1)内容上“虚构”先秦时期,艺术虚构在庄子、屈原的作品中初露端倪,而汉大赋的出现,则使虚构成为了一种文学创作方式。
这种情况在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两篇赋不但在结构上具有共同特点,即在一个虚构的框架中以问答体的形式展开内容,而且赋中的三位登场人物,被分别冠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这样明白表示虚构的名字,作品的虚构色彩显得尤为浓郁。
此后的汉大赋例如扬雄的《长扬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大都沿用虚构的方式叙事。
(2)内容上“反对帝王的骄奢淫逸”统治阶级中比较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总要不遗余力地批判历史上荒淫奢侈的昏君,而竭诚赞美以俭约自持的明主,用以讽喻当今,昭示来世。
汉赋把反对最高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他们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当今皇上进行委婉地劝说和谏诤;有时甚至大胆地、赤裸裸地进行揭露和批评。
对天子,不便由外人来加以指摘,作者采用了让天子在淫乐之后反躬自问的手法。
扬雄以《羽猎赋》来谏讽成帝,提出帝王的饮食起居游乐礼仪都应有节度,绝不能影响老百姓的生产与生活。
作者还批评成帝的老祖宗汉武帝——“武帝广开上林……游观侈靡,穷妙极丽……然至羽猎,甲车戎马……尚泰奢丽夸诩。
”(3)内容上“京殿苑猎”题材京殿苑猎,作为社会人文现象,其社会性、现实性极强。
京殿苑猎赋也以其“铺采文”的文体特征、“穷极声貌”的表现特点、巨制宏篇的磅礴气势,与其正大堂皇题材的和谐结合,表现了极强的颂美功能,有力地展出了汉帝国富饶强盛、恢宏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对汉帝国的颂扬,对一代君主功业德泽的赞美。
京都苑猎大赋多是赋家在田猎、游乐、观赏的时候应君王的要求而作,所以要求汉大赋在内容上“体国经野”,以展现大汉帝国的声威与君主的德行。
形式上则是要“好看”,这不仅是指以囊括四海之意、包举宇宙之心来铺排夸张,而且还要达到“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而尽忠孝”的效果,在君主娱乐性的感观享受与满足之外又加入了一点讽谏的意义。
因此以宏大的叙述模式和超凡的想像夸张来展现琳琅满目的汉代社会生活图景是我们所看到的苑猎京都大赋的基本主题。
(4)内容上“劝百讽一”汉大赋一般都可分为“劝”与“讽”两个部分(出自扬雄),劝为放纵鼓励,讽为讽谕。
但汉大赋的劝讽两部分在比例上严重失衡。
“劝”的篇幅远远超过“讽”的篇幅。
赋家们的创作冲动与热情几乎全部倾洒在前面的部分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态显得不急不迫,逍遥容与。
过渡到“讽”的部分便意兴索然,草草收场了。
无怪乎扬雄后来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
”扬雄否定汉大赋一是因为赋的目的在于讽谏,而赋的实际效果则在劝不在讽,二者之间发生了严重的背离;二是作赋者的身份“颇类俳优”,“非法度所存”。
四,美学特征:(1)以大为美大汉帝国的大疆域、大功业、大尊荣、大城池、大殿堂、大排场、大奢侈、大娱乐,给辞赋家们提供了新的歌颂对象。
汉帝国国力的强大,疆域的宽广,物质的富庶,都使得汉赋的题材开拓了不少。
为了显示汉帝国的强大鼎盛,汉赋家们以广阔的胸襟、高度的热情去“统揽宇宙”,创造出气势磅礴的“大美”作品。
首先,汉大赋大都篇幅宏大。
同时代的骚体赋、诗赋一般比较短小,而大赋结构宏大,气势恢弘。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二赋,扬雄的《甘泉》、《羽猎》、《长杨》三赋,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等无不是结构宏伟、千言以上的长篇巨制。
其次,汉大赋所观照的对象宏大夸张。
汉大赋在选材上大都以描绘山川、京都、宫殿、游猎等宏大事物为主,极力渲染汉帝国的声威气势。
(2)以丽为美汉大赋的辞藻莫不繁褥华丽,恣肆铺陈。
对某一对象以繁富褥丽的辞藻从多维的角度进行不厌其烦的铺陈夸饰。
汉大赋这种恣肆铺陈、富丽繁饰的文风,其实主要体现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式和语言技巧的应用上,这表现出了汉代辞赋家们在文学修辞上的自觉,也是今人认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应该提前到汉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3)以奇为美汉大赋往往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使所描述的事物显得奇异诡观,从而起到发皇耳目、逞心快意的效果。
(《子虚赋》)其它大赋名篇中类似的描写比比皆是,都显得瑰玮而触目惊心。
从这方面看,汉大赋是深得庄子遗风的。
《庄子》里肩吾听到庄子《逍遥游》瑰丽的夸张与想象时,曾称其为“大而无当,经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其奇异可想而知。
这种特色,出乎自身的美学倾向的自主选择。
辞赋家们以博大的胸襟、杰出的才华、雄健的笔力和汹涌的激情,极力铺陈现实生活中各种重大的物质对象和环境事物,向读者提供了一幅虽有升华却未离实际的巨大图景。
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更为阔大无限的想象境界。
(4)以工为美。
汉大赋在形式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首位用散文,中间用韵文。
“韵文以四言、六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七言,以及更长的句子。
”(褚斌杰《中国文体概论(修订本)》第三章赋论)”五、艺术思维特点(1)整体性文章结构上,先叙后议,叙议结合。
通篇都讲求结构的完整性。
行文上,骈偶为主,整散结合。
行文中,前后两相对应,句式整齐,韵律和谐。
另外,这种整体性在描写的对象空间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宫殿的空间感讲求两相对称,有“东宫”必然有“西宫”,有“东都”也必然有“西都”,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汉人在空间思维上对整体对称美认识的自觉性。
(2)具象性汉大赋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想象、恣意的铺陈、具象的类比使得描写的对象更加直观形象。
当然,也正因为大赋作家把当下的一切直露地感性地外在地类推到艺术,因此罗列众物、堆砌辞藻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
这是汉大赋浅露化通俗化追求的另一个极端。
(3)迂回性首先,在谋篇布局上,汉大赋采用了主客问答、反复辩难的结构。
这种极尽夸张、各不相让的辩难便构成了全赋的基本框架。
其次,汉大赋的主旨主要是向统治者进谏或意有所讽。
在写作过程中,极力渲染声色犬马之乐,以至于产生了道德主题和审美主题的矛盾,形成了“劝百讽一”、“曲终奏雅”的畸形文体特征。
但其本意无疑在于“讽一”和“奏雅”上。
辞赋家们进行劝谏的时候,主要采用辩难和启示两种方式。
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进行类比,说明居安忘危之患,警告如果统治者只图眼前享受,必将招致严重后果。
一代自有一代的文学,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中,每一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总是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继承前代文学遗产,吸取其精华以滋养自己,从而求得发展壮大,以形成独具特色、超群独步的一代文学。
每一代文学既经形成,都或多或少地作用,影响于后代,有时甚至起着扭转文风、促使文学发生质变的巨大作用。
如果我们把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比作几经曲折的滚滚长河的话,那么汉大赋正是这长河中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1、《错位与“失语”——经学语境与汉大赋的话语方式》刘松来选自《文艺研究》200405期2、《<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体制及影响》赵逵夫选自《文学评论》200301期71—79页3、《汉大赋的形成与汉初文化融合》周绚隆选自《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034、《汉大赋美学品格的得与失》陈庆元选自《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025、《关于赋的命名和汉大赋起源诸说疏证》周绚隆选自《益阳师专学报哲社版》1997036、《赋史》马积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7、《汉大赋重估:实用与审美的纠结》陈信凌选自《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038、《论汉赋》龚克昌选自《文史哲全文数据库》1981019、《汉大赋衰变探微》高一农选自《国学研究》200102 30页10、《中华名赋集成·先秦两汉卷》郭预衡主编,姜逸波编著,中国工人出版社11、《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