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大赋课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大赋
摘要:汉大赋作为“一代之文学”在内容上以京都苑猎为题材,运用虚构想象夸饰等方法,“劝百讽一”地反对帝王的骄奢淫逸,笔者通过首先从汉赋的形成由来谈起,然后
分别对汉赋的形式特点,内容特点,美学特征,思维特点进行粗浅地探讨。
关键词:汉大赋形式特点内容特点美学特征思维特点
正文:
一,汉赋的形成
(1)历史背景
大赋在西汉兴起并达到顶峰不是偶然现象。
继暴秦后,第二个中央专制集权大一统的大汉国家建立,吸取了前朝统治者灭亡的经验教训,通过一段时期的休养治理,工商业经济日益繁荣,国势逐渐强盛,政权更加巩固。
同时对外交流的频繁开展,开阔了人们的地理视野。
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于是空前兴旺发达起来,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统治者迫切需要颂扬他们的文治武功,需要文学家和文学作品来"润色鸿业"为他们歌功颂德,以满足他们精神要求。
(2)融合形成
汉赋在形式上源自楚赋,而在精神上源自《诗经》之“赋”。
战国时期分南北两派辞赋,自《诗经》以后,北派辞赋沿着从北方歌谣到荀况《赋篇》、秦代刻石文和秦时杂赋发展的线索并未中断。
而南派辞赋的发展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即从楚地民歌经屈原改造和创作,而发展到宋玉的赋作和汉初骚体赋。
汉大赋的形成正是这两种流派在汉代融合发展,并接受了先秦散文影响的结果,可概括为精神实质承继于诗教;华丽的辞采形式嬗变于屈骚;多变的内容结构出入战国诸子。
二,汉赋的形式特点
(1)形式上“主客问答”与“葫芦结构”
“主客问答”是汉大赋继承先秦诸子问答体散文而发展来的特点,《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等都用“述客主以首引”(《文心雕龙·诠赋》)的方式。
再是大赋的葫芦形结构方式:两大部分自具首尾,但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
这种结构方式可向上追溯到宋玉《高唐赋》、《神女赋》。
(2)形式上“大”
汉赋兴盛最根本的原因,是汉代社会为汉赋提供了大的描写对象,汉代人有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
一方面,这种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支配了汉赋的创作;另一方面,汉大赋从体式和表现手法上又特别适应汉代人这种心理定势和审美定势。
这样,现实中的大、审美理想中的大与汉赋体制之大完美地结合,塑造了一系列宏篇巨制。
大赋之“大”,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特质:第一,汉大赋相对于同时代的骚体赋和诗体赋而言,体制大,篇幅大;第二,气魄大。
汉大赋在夸张铺写京都物质的富饶、地理的优越和帝王游猎场面的盛大、生活享受的奢华时,都有一种恢宏阔大的气魄;第三,汉大赋的内容包容性大。
题材的选择上不仅是以描绘山川、京都、宫殿、游猎等宏大事物为主,还有风俗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极力渲染了汉帝国的声威气势。
(3)形式上“丽”
对于赋来说“丽”主要是指描写物象和文辞的华美,表现为堆砌辞藻、铺陈夸饰、安排
偶句、讲求声韵等。
汉大赋具有华丽淫靡的特点。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文章之士刻意为文的产物。
司马相如认为:赋的形式要华美。
讲辞藻,讲文采,如同编织绵绣;讲声韵,讲音乐美,如同宫商协奏。
扬雄写赋,追求辞藻的华美,主要是受了司马相如赋的影响,也是刻意而为。
(4)形式上“铺陈”
在《诗经》中,赋与比、兴并称,是一种表现手法,有铺叙的意思。
赋体的铺叙离不开文彩,离开文彩的铺叙不具备赋体的特征。
赋,就像经线和纬线编织的锦绣,又像五音组合的音乐。
编织与组合,在赋这种文体中则表现为纵向与横向的铺陈。
汉赋的铺陈,无论是纵是横,是时是空,都非常讲究文彩。
纵向的铺陈是以时间先后为序来进行叙述,有较明显的叙事成分;横向的铺陈给读者最深的印象是空间感(立体感)。
纵向与横向的铺陈,往往在一篇大赋中同时运用,经纬交织、宫商相间、时空交错,宏大而有气魄,更兼琳琅满目。
另外还有想象与夸饰的特点。
三,汉赋的内容特点
(1)内容上“虚构”
先秦时期,艺术虚构在庄子、屈原的作品中初露端倪,而汉大赋的出现,则使虚构成为了一种文学创作方式。
这种情况在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两篇赋不但在结构上具有共同特点,即在一个虚构的框架中以问答体的形式展开内容,而且赋中的三位登场人物,被分别冠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这样明白表示虚构的名字,作品的虚构色彩显得尤为浓郁。
此后的汉大赋例如扬雄的《长扬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大都沿用虚构的方式叙事。
(2)内容上“反对帝王的骄奢淫逸”
统治阶级中比较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总要不遗余力地批判历史上荒淫奢侈的昏君,而竭诚赞美以俭约自持的明主,用以讽喻当今,昭示来世。
汉赋把反对最高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他们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当今皇上进行委婉地劝说和谏诤;有时甚至大胆地、赤裸裸地进行揭露和批评。
对天子,不便由外人来加以指摘,作者采用了让天子在淫乐之后反躬自问的手法。
扬雄以《羽猎赋》来谏讽成帝,提出帝王的饮食起居游乐礼仪都应有节度,绝不能影响老百姓的生产与生活。
作者还批评成帝的老祖宗汉武帝——“武帝广开上林……游观侈靡,穷妙极丽……然至羽猎,甲车戎马……尚泰奢丽夸诩。
”
(3)内容上“京殿苑猎”题材
京殿苑猎,作为社会人文现象,其社会性、现实性极强。
京殿苑猎赋也以其“铺采文”的文体特征、“穷极声貌”的表现特点、巨制宏篇的磅礴气势,与其正大堂皇题材的和谐结合,表现了极强的颂美功能,有力地展出了汉帝国富饶强盛、恢宏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对汉帝国的颂扬,对一代君主功业德泽的赞美。
京都苑猎大赋多是赋家在田猎、游乐、观赏的时候应君王的要求而作,所以要求汉大赋在内容上“体国经野”,以展现大汉帝国的声威与君主的德行。
形式上则是要“好看”,这不仅是指以囊括四海之意、包举宇宙之心来铺排夸张,而且还要达到“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而尽忠孝”的效果,在君主娱乐性的感观享受与满足之外又加入了一点讽谏的意义。
因此以宏大的叙述模式和超凡的想像夸张来展现琳琅满目的汉代社会生活图景是我们所看到的苑猎京都大赋的基本主题。
(4)内容上“劝百讽一”
汉大赋一般都可分为“劝”与“讽”两个部分(出自扬雄),劝为放纵鼓励,讽为讽谕。
但汉大赋的劝讽两部分在比例上严重失衡。
“劝”的篇幅远远超过“讽”的篇幅。
赋家们的
创作冲动与热情几乎全部倾洒在前面的部分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态显得不急不迫,逍遥容与。
过渡到“讽”的部分便意兴索然,草草收场了。
无怪乎扬雄后来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
”扬雄否定汉大赋一是因为赋的目的在于讽谏,而赋的实际效果则在劝不在讽,二者之间发生了严重的背离;二是作赋者的身份“颇类俳优”,“非法度所存”。
四,美学特征:
(1)以大为美
大汉帝国的大疆域、大功业、大尊荣、大城池、大殿堂、大排场、大奢侈、大娱乐,给辞赋家们提供了新的歌颂对象。
汉帝国国力的强大,疆域的宽广,物质的富庶,都使得汉赋的题材开拓了不少。
为了显示汉帝国的强大鼎盛,汉赋家们以广阔的胸襟、高度的热情去“统揽宇宙”,创造出气势磅礴的“大美”作品。
首先,汉大赋大都篇幅宏大。
同时代的骚体赋、诗赋一般比较短小,而大赋结构宏大,气势恢弘。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二赋,扬雄的《甘泉》、《羽猎》、《长杨》三赋,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等无不是结构宏伟、千言以上的长篇巨制。
其次,汉大赋所观照的对象宏大夸张。
汉大赋在选材上大都以描绘山川、京都、宫殿、游猎等宏大事物为主,极力渲染汉帝国的声威气势。
(2)以丽为美
汉大赋的辞藻莫不繁褥华丽,恣肆铺陈。
对某一对象以繁富褥丽的辞藻从多维的角度进行不厌其烦的铺陈夸饰。
汉大赋这种恣肆铺陈、富丽繁饰的文风,其实主要体现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式和语言技巧的应用上,这表现出了汉代辞赋家们在文学修辞上的自觉,也是今人认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应该提前到汉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3)以奇为美
汉大赋往往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使所描述的事物显得奇异诡观,从而起到发皇耳目、逞心快意的效果。
(《子虚赋》)其它大赋名篇中类似的描写比比皆是,都显得瑰玮而触目惊心。
从这方面看,汉大赋是深得庄子遗风的。
《庄子》里肩吾听到庄子《逍遥游》瑰丽的夸张与想象时,曾称其为“大而无当,经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其奇异可想而知。
这种特色,出乎自身的美学倾向的自主选择。
辞赋家们以博大的胸襟、杰出的才华、雄健的笔力和汹涌的激情,极力铺陈现实生活中各种重大的物质对象和环境事物,向读者提供了一幅虽有升华却未离实际的巨大图景。
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更为阔大无限的想象境界。
(4)以工为美。
汉大赋在形式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首位用散文,中间用韵文。
“韵文以四言、六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七言,以及更长的句子。
”(褚斌杰《中国文体概论(修订本)》第三章赋论)”
五、艺术思维特点
(1)整体性
文章结构上,先叙后议,叙议结合。
通篇都讲求结构的完整性。
行文上,骈偶为主,整散结合。
行文中,前后两相对应,句式整齐,韵律和谐。
另外,这种整体性在描写的对象空间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宫殿的空间感讲求两相对称,有“东宫”必然有“西宫”,有“东都”也必然有“西都”,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汉人在空间思维上对整体对称美认识的自觉性。
(2)具象性
汉大赋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想象、恣意的铺陈、具象的类比使得描写的对象更加直观形象。
当然,也正因为大赋作家把当下的一切直露地感性地外在地类推到艺术,因此罗列众物、
堆砌辞藻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
这是汉大赋浅露化通俗化追求的另一个极端。
(3)迂回性
首先,在谋篇布局上,汉大赋采用了主客问答、反复辩难的结构。
这种极尽夸张、各不相让的辩难便构成了全赋的基本框架。
其次,汉大赋的主旨主要是向统治者进谏或意有所讽。
在写作过程中,极力渲染声色犬马之乐,以至于产生了道德主题和审美主题的矛盾,形成了“劝百讽一”、“曲终奏雅”的畸形文体特征。
但其本意无疑在于“讽一”和“奏雅”上。
辞赋家们进行劝谏的时候,主要采用辩难和启示两种方式。
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进行类比,说明居安忘危之患,警告如果统治者只图眼前享受,必将招致严重后果。
一代自有一代的文学,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中,每一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总是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继承前代文学遗产,吸取其精华以滋养自己,从而求得发展壮大,以形成独具特色、超群独步的一代文学。
每一代文学既经形成,都或多或少地作用,影响于后代,有时甚至起着扭转文风、促使文学发生质变的巨大作用。
如果我们把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比作几经曲折的滚滚长河的话,那么汉大赋正是这长河中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错位与“失语”——经学语境与汉大赋的话语方式》刘松来选自《文艺研究》200405期
2、《<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体制及影响》赵逵夫选自《文学评论》200301期71—79页
3、《汉大赋的形成与汉初文化融合》周绚隆选自《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03
4、《汉大赋美学品格的得与失》陈庆元选自《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02
5、《关于赋的命名和汉大赋起源诸说疏证》周绚隆选自《益阳师专学报哲社版》199703
6、《赋史》马积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
7、《汉大赋重估:实用与审美的纠结》陈信凌选自《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03
8、《论汉赋》龚克昌选自《文史哲全文数据库》198101
9、《汉大赋衰变探微》高一农选自《国学研究》200102 30页
10、《中华名赋集成·先秦两汉卷》郭预衡主编,姜逸波编著,中国工人出版社
11、《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12、《美的神游——从老子到王国维》,潘运告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