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1经济区位: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耍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必然给果。
3区域经济:是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亦是指在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一定空间范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它是以客观存在的经济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地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区域结构:所谓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就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巾于地域分工则形成了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最终是巾区域产业结构表现出来的。
5新区域经济观: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第二,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第三,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迅速转化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6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城||了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而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现更高一级(直至国家)总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是按极化方法,以区内经济结构的非同一性,即差异互补和相互联系为前提,强调全区功能上的整体性与区内务部门、各个下级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在全国宏观经济战略布局中,形成相对完整的经济结构和体系。
7经济特区:为了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山中央政府设立,给予特殊的经济管理权限,允许海外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的特殊地区。
8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增长是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 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三次产业的提出者英国克拉克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P783.贸易条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P1294.城市化五个阶段比重数值:第一阶段K<0.5;二阶段0.5≤K<1;第三阶段K≥1;第四阶段城镇人口比重≥50%;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 P1835.城市化规律: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P1826.新经济地理学派五个方面的发展: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积累因果关系、当地外部经济、地租和土地利用。
(全选)7.区域管理学派三部分内容: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环境管理。
(选三个)8.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纯自然资源型、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资源缺乏型。
(全选)9.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全选)10.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选三个)11.新增长理论包括: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选三个)12.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水平判断的四个标准:(全选)13.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
(全选)14.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企业的规模技术特征、企业所有权状况、科学技术发展、市场竞争的变化。
(全选)15.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三点:资源要素、基础设施要素、管理要素。
(选三个)16.贸易条件T值不断增加,意味着该区的输出商品价格总水平比输入商品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幅度大(或下降的幅度小),说明区域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意味着区域贸易条件恶化。
17城市化的测度指标有: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城市成长力系数。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域开发的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不合理的,就是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2.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1.纯自然资源型。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域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甚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特点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种基本类型:高消耗高效益型<如美国>和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等>: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区域仍能持续发展。
高消耗低效益型<如苏联、中国>和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一旦资源消耗完毕,严重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四种发展模式里最好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
区域经济学 期末复习资料(详)
一、名词解释区域开发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增长极:把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中心地理论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任何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范围,占有一定范围的市场区,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可能达到最大的销售额,也就是每一个产品或服务有自己的限界值。
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位置的理论。
可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
前者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工业布局;后者指厂址的选择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换规律,总结了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规律,及其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不同产业收入的差异。
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这些产业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二、简答1简述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①指生产要素不是都能够流动的,其中有些能够流动,有些则是固定不动的②指能够流动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是有限的或不完全自由的。
1)管理体制。
如户籍管理制度2)主体利益。
资本追逐利润率3)历史文化。
人口流动频率与文明程度成正比(2)生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协调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资源配置、产业布局以及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问题。
区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如地理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等。
地理区域是基于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如山脉、河流等;行政区域则是由政府划定的管理范围;经济区域则是基于经济活动的相似性和联系紧密程度划分的。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不平衡可能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等方面。
造成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政策因素、技术水平等。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一)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等。
农业区位论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距离市场的远近。
工业区位论则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效应等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二)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不是在所有地区均匀发生的,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具有优势的点或区域,这些点或区域就是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三)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逐步推移的过程。
高梯度地区通常具有先进的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会逐渐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四)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将区域分为中心区和外围区。
中心区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外围区则相对落后。
中心区通过对外围区的控制和剥削来维持自身的发展。
三、区域产业结构(一)产业分类产业可以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这与区域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有关。
(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会经历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
一般来说,先是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然后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区域经济学复习汇总
名词解释一、区城经济学是指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城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福利的社会科学。
二、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三、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它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五、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六、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
七、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八、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九、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十一、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十二、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十三、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
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2.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谢费尔3.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4.区位经济学:廖什5.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产权理论6.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7.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罗丹8.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赫希曼、辛格9.首先提出三次产业的划分:克拉克10.投入产出表的重要系数,是反映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指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11.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主导产业升级12.要素禀赋论:俄林13.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市场原则14.在经济开发程度低的地区,或者在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与外界隔绝:行政原则15.在新开发的地区:交通原则多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A.全国国土B、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C、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三个步骤A.根据已有的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济活动的市场半径B.引进空间组合概念,形成一个多中心商业网络;C.将各种经济活动的聚集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一.中心地:城市化地区或大都市区内占有支配地位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是商店,超市,城市。
二.新产业区:是弹性专精的区域,强调专业化企业之间广而精细的合作,手工技术与现代微处理技术的混合使用,公共和私立部门提供广泛的商业服务。
强有力的非正式或制度化地调节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城镇规模体系理论:定义:指以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种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城镇规模分布是一个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特点:(1)关联性。
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
(2)整体性。
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路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
城镇体系的层次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
四.艾萨德的《区域分析方法》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五.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六.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
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
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
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知识点1、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也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聚集经济效益: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
3、自然资源: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可以萃取、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包括这些要素互相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
4、区域经济系统:由一定地域空间内相互作用的经济要素(经济腹地、经济中心、经济网络)所组成,具有严密的结构和完整的功能的综合体。
5、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人力资本: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7、区域经济系统运动:指区域经济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规模、等级、性质等在一定时空的演变过程。
8、区域经济增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广义则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9、增长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
10、极化效应:增长极形成后,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本身日益壮大,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
(回波效应)11、扩散效应:增长极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
12、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13、地区主导产业: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前提。
14、地区生产专业化: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一、简答题(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3.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的概念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新增长理论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
(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⑥高科技指向(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区域经济学小抄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经济区域: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仲担负一定职能、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经济增长:通常指一定时期内区域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增加,确切地说是在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前提下区域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全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人们称这种由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集聚效应是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趋向于集聚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结果。
扩散效应是指促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由地理空间上的过度集聚转而趋向分散分布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结果,以及促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主动地而非消极被动地避免聚集不经济现象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结果。
前向效益与后向效应:前向效应是指对上游产业的劳动效应,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需求将带动传统商品等一系列上游产业的发展。
后向效应是指对下游产业的推力效应,老年产业的形成将为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旅游、娱乐、老年福利设施、住宅、社区服务业等多种行业、产业带来多种发展机遇。
经济区划: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按照既定的区划原则、指标和标准,正确地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边界划分出来:二是着重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现状与潜力进行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依据全国或上一级经济区发展的总要求、宗战略,对各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与演变等进行战略性谋划,提出相应的对策。
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区域差异表示区域结构在经济发展中的多方面差别,如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条件、经济总量和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差别。
区域优势是指一个区域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运行所形成的具有跨区域意义的经济门。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1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共15分)1.区域经济增长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3.核心区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投资环境二、填空题(每空2分, 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 ----------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 另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 其中, -----------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分)1.ABCD2.BC3. A4. A5. D6.ABCD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规范政府职能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C 南南合作D 东西合作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 城市的基础是--------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A 应当有很高的区位商B 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C 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7、A 8、AB 9、ABCD 10、A 11.ABC 12.ABCD7、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 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 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1种趋势不能相对替代。
②无论经济全球化如何发展,也不能完全取代区域经济一体化,但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来刺激和2互经济、政治关系发展需要建立一体化;⑤地理位置上不相邻国家之间根据某种目的而建立一体化;⑥单个国家建立的双边经济一体化组织;⑦单个国家与一个国家集团之间建立一体化组织;⑧集团与集团之间签订一体化协定进行合并;⑨已有的一体化集团与一个国家形成3******向双变化发展;③*************趋于开放性;⑦******走向南北合作。
4干线,公路干线的建设,还应该重视这些干线建成后与周边路线的配套问题;③从面辐射的角度来看,辐射理论要求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5合作关系的方式加以解决,这是跳跃式面辐射在东西南北经济互助与合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②充分利用现有的公路干线、航道干线和铁6样的小城镇就是明智之举。
因为小城镇对周边落后地区的辐射力可以大于较远的中等城市对这些地区的辐射力,也可以大于较远的大城市通过线辐射对这些地区的辐射力。
如果把小城镇的建设和脱贫问题联系起来考虑,辐射理论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如果一些落后地区,有的居民原理小城镇,居住环境恶略,道路交通差。
因此,相对先进的地区度它们的辐射无法有效进行。
于是,把这些居民迁入小城镇或相对78资源、环境四大系统之间要协调发展。
③发展的公平性。
即当代人群间、国际间资源利用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效益——或分9: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对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两种理论都认为区际区别:在认识区域的经济性质的方法上: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视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
因而,区域的竞争被认为实质上是商品的竞争,必然受竞争法则的支配。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衡前提下的竞争,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则的支配。
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广、更深远,一直持续至今,在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中1011+生产基地”空间组织模式实现了两种不同地域12所有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优势地位普遍采用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是集中全国的精英,建立起一批新产业开发中心,把科研、开发与产业结合为整体,以加速创新的进程。
《区域经济学(本)》复习资料整理.docx
2011春《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国家全局的发展过程中,低梯度地区可能从中获得的发展机会的大小归根结底要取决于(扩展效应)与(回程效应)在该地区的作用力的对比。
2、经济一体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的经济联合的过程(国家内部的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
3、APEC的制度创新包括有(APEC原则框架创新)(APEC协商机制创新)(APEC推进方式创新)(APEC运作机制创新)(APEC 活动内容创新)(APEC自由体系创新)4、落后国家与地区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向上攀登的基本条件有三是(政治上稳定)、(重视科学文化发展)和有一个远见卓识和决策果断并工作效率高的政府。
5、我们可以将辐射分为(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
6、科技园区必须建立起,人才激励入(要素流动)、(市场选择)、(政、产、学、研互动)四种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信息化)、(制度化)五个特征,才能够实现其政策目标,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7、亚洲地区的(新加坡)和(香港)是两个致力于发展总部经济,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的中心城市。
8、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三种基本导向(技术导向)、(结构导向)、(资源导向)。
9、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经济政策入(完善的法律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10、在近半个世纪过程中,欧洲的联合逐步深化,该一体化组织由最初的(关税同盟)发展到现在的(经济和货币联盟),并正着手进行(政治联盟)的工作。
11、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以卜效应(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社会资本效应)。
12、区域经济政策两个基本目标是:(经济增长目标)和(均衡目标)。
13、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研究成为新的经济学热点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国际经济领域显现出两个最大的特点(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不可阻挡)。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学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学习资料区域经济学学习资料第⼀章1、区域经济学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般规律的科学性质(1)它是⼀门边缘科学。
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它是⼀门应⽤性很强的科学。
2、区域开发⼈类开发利⽤各种资源(⾃然、经济、社会、⽂化等)、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过程3、农业区位论1826年杜能在《孤⽴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提出著名的孤⽴国农业圈层理论。
(1)利润是由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产成本与运费决定。
(2)孤⽴过得6层农业圈第⼀层:⾃由农业圈,⽣产鲜菜、⽜奶。
第⼆层:林业圈。
第三层:轮作农业圈,⽣产⾕物。
第四层:⾕草农作圈,以⾕物为重点。
第五层:三圃式农业圈,以畜牧为重点。
第六层:畜牧圈,以畜牧为主。
4、⼯业区位论19世纪末韦伯(Weber)建⽴。
(1)运费对⼯业布局的影响。
原料:⼴布原料、地⽅原料(只分布在某地)。
地⽅原料:地⽅纯原料与地⽅失重原料(⽣产中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部分以废料排出)。
原料指数(MI)=⽣产中耗⽤的地⽅原料的重量/制成品量。
MI>1,则⼯业为原料地指向的,因为消耗⼀些地⽅失重原料;MI<1,⼯业为消费地(市场)指向;若MI=1,⼯业可灵活布局。
(2)劳动费对⼯业布局的影响。
与运费最低区位相⽐,如果迁⾄劳动费较低点所增加的运费⼤于所节约的劳动费,则不应改变。
(3)聚集因素对⼯业布局的影响。
规模经济来⾃于⼯⼚规模扩⼤和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亦称聚集经济效益,由那些密切联系的产业集中布局在特定的区位所产⽣的效益。
5、运输区位论胡佛《区位理论与⽪⾰制鞋⼯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运输成本由线路运营费⽤、站场费⽤(常数)两部分构成。
(1)若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布局在交通线的端点最佳--“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
(2)如⽆直达运输线、原料⼜是地⽅失重原料,则港⼝或转运点是最⼩运输成本区位。
区域经济学 复习
• 城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由泰勒提出。 基本观点:中心地职能越高服务半径越大, 数量越少。
• 市场区位论,由廖什提出。基本观点:利 润原则应用于区位研究
• (二)区域经济问题与国家干预 • 西方区位研究由微观经济分析向宏观经济分析的演进, 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区域经济问题显露和凯恩斯 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分不开的。 1、20世纪20年代老工业区结构衰退 2、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与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 3、20世纪战后(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4、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区域经济学在西方大体上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60-70年代获得蓬勃发展,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随 着20世纪30年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 区域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各国政府加强了对区域经 济活动的干预。传统的以单个厂商区位选择为主要 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逐渐发展成主要为宏观区域 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的区域经济学体系。
集合 • (4)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
经济 • (5)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性 • (6)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
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
• 产业分类 • 20世纪20年代,国际劳工局最早对产业作了比 较系统的划分,即把一个国家的所有产业分为初级 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后来,许多 国家在划分产业时都参照了国际劳工局的分类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大多采用了三次产 业分类法。
•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 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 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是劳动地域 分工的必然结果。 • 经济区域具有如下特点: • 1、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 2、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划分 • 3、经济区域不是固定不变的 • 4、经济区域是开放的,其界限是模糊的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 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它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 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有机组成, 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都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任何部分, 产生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区域内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经济区域: 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读并且补课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点辐射: 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 逐步扩散到较远的地区。
4.线辐射: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得带状源, 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
5.面辐射: 点辐射和线辐射大大加快了辐射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化进程。
其结果, 就会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辐射干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 即为面辐射。
6.古典区位论: 也叫成本决定论, 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 认为区位选择总是趋向于生产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
7、区域经济一体化: 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 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 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 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 进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 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8、经济特区: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 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地区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9、比较优势论: 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同类外国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 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 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 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 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10、欧盟: (European Union)最早由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建立的, 于1958年成立, 最早成为欧洲共同体, 其基本目标是避免欧洲的冲突、流血事件和破坏事件的发生, 维护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实现对全体人民有利的经济一体化, 向政治联盟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填空题:1, _总量指标__,由于受到研究总体单位数多少的影响,因此只能用来反映一定时间、地区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的规模和绝对水平,而不能用来对比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探寻数据内在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但它是对地区差距现状认识的起点。
1, _结构效益_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归宿。
1, _ APEC _是亚太地区迄今惟一的全区域合作组织。
1, _总部经济内聚效应_是指不同产业的同种功能,因相同的市场需求在同一地方聚集,对其他产业_同种功能及配套服务_产生的吸引效应。
1, _经济区域_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构成了_区域经济_的内容。
1, _科技园区_和__工业园区_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
1, _欧洲联盟_、__北美自由贸易区划_和_亚太经济合作组织__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1,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_欧洲一体化的发展_、_美国立场的转变_、__加拿大在区域一体化上的活跃_以及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改变,这四个方面的原因使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1, 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人类最重要的创举是创办_科技工业园区_。
参考答案:1, APEC制度创新的表现内容有:(1)_APEC原则框架创新;(2)_APEC协商机制创新_;(3)_APEC推进方式创新_;(4)_APEC运作机制创新_;(5)_APEC活动内容创新_;(6)_APEC自由化体系创新__。
1, 按照_辐射理论_,可以把若干地区的交界处形成的地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1,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__商品生产所费劳动的相对差异_。
1, 城市_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 城市规模可以用_人口规模_ 和_产业规模_来度量。
1, 城市化 _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这是一种相对的度量指标。
1, 城市基础模型_是一种需求拉动模型,它认为城市经济的增长源于需求的变动。
1, 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_长久维持_的过程或状态。
1, 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为了实现经济起飞,主要依靠_创新的真正意义和实际价值_支持,并且在其发展的早期,必须大力引进,善于运用_国家的财政国外资本与技术。
1, ,不在于创新本身,而在于创新的_扩散__。
1, 地域分工理论的主体是“_比较优势原理_”。
参考答案:1, 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积累的优势体现在: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与通信联系,完备的_基础设施_与优越的协作条件,雄厚的_资本_,集中的_消费市场_。
1, 发展的协调性,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_资源和环境_的承载能力之内,要保证_经济、_社会_、_资源_、_环境_四大系统之间要协调发展。
1, 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实际状况_,并要以_地球系统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1, 各国进入世界性的现代经济发展过程的时间有先有后。
先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_先行国_”,后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_后起国_”。
参考答案:1, 国际经济领域显现出的两个最大特点:一是_知识经济初露端倪_;二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不可阻挡。
1, 经济区域可划分为_类型经济区_和_综合经济区_。
1,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两种趋势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利益的_独享性_和_排他性_。
1, 经济增长的方式,从内容上看,一种是以_大规模的物质财富_增长为主,一种是以适宜_大规模的信息和服务经济_为主。
1, 绝对优势理论渊源于亚当•斯密的_地域分工_学说。
1, 考察城市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测度指标有_就业量指标_和_国民收入指标_两个。
1, 科技工业园区的形成特征有:(1)市场化;(2)网络化_;(3)_国际化_;(4)_信息化_;(5)_制度化_。
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要有__发展的可持续性_、_发展的协调性__和__发展的公平性_。
1, 理解和把握城市经济的最佳切入点是_城市经济增长_。
1, 美国在开发落后地区、改造传统产业及新兴工业区的开发方面累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其中最著名的是_田纳西河流域_的开发及_阿巴拉契工业区_的改造,堪称区域开发的典范。
1, 欧洲一体化的长远目标是建立_经济_和_政治_联盟。
参考答案:1, 区位理论最早追溯到_德_国的经济学家_杜能_。
1, 区位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_古典区位论_、_近代区位论_和_现代区位论_。
1,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可分为_静态比较_和_动态比较_比较两种。
1,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导向,就是一个_区域产业结构_的方向问题,_结构_的变化和更替将要沿着一个什么方向演进。
1,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主要有三个:(1)_技术导向_;(2)_结构导向 _;(3)_资源导向_。
参考答案:1, 区域产业结构导向选择的依据是_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基本特点_、_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的总水平_和_全国地域分工的需要_。
1, 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比较应包括两个方面_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_和_产业结构的转换情况_。
1, 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包括_区域总产值结构分析_、_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_、_农轻重产值结构分析_、_农业行业结构分析_、工业结构分析、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分析。
1, 区域发展一方面表现为__区域经济总量__的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__区域产业结构__的不断演进和升级。
1, 区域经济的本质和方向是_知识经济_,是以_创新经济_为导向、_可持续发展_为目标的经济。
1, 区域经济的多种因素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内涵十分广泛,它不仅包括_量_的方面,也包括_质_的方面。
1, 区域经济发展观的选择应是_可持续发展观__。
1,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_ 发展路径___问题。
1,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各成员国之间的_国际分工_和_专业化生产_,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1, 区域形成中的核心问题是_区域核心_,即__中心城市__的形成问题。
1, 人类社会的战略资源包括_IT资源_、教育培训资源_和_智力资源_。
1, 日本的国土开发及区域开发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是:_调整生产力布局,_缩小地区间差距_,解决“过密”、“过疏”问题,开发落后地区,发展中小城市。
1, 社会分工表现为__部门分工__和__地域分工_。
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超特区_”的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经济特区_更优惠的政策。
1,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或地区都要参与_全球范围_的资源流动,以便在更广阔的国际空间中合理地配置自己的资源,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_比较优势_。
1, 世界上最早产生的经济特区,是以_自由港_或__自由贸易区_的形式出现的贸易型经济特区。
1, 梯度理论中,“梯度”从生产布局学中沿用下来,梯度表示_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_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_空间变化_历程。
1, 梯度转移主要通过_多层次城市系统_扩展开来。
1, 围绕发展_绿色科技_、_绿色经济_为核心聚集科技、资金、人力等资源,实现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理论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对计量指标的选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_总量指标_;二是_复合指标_。
1, 无论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经历一个由创新到衰退,由_技术密集型_到_简单劳动密集型的自然发展过程。
1, 先行国的产业结构演变与__消费需求_一致;后起国具有超前性。
1, 现代经济发展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经济特征_总量经济指标出现前所未有的商增长率__和_经济结构出现高变化率_。
1, 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可以分为_耗竭性资源_和_非耗竭性资源_两大类。
1, 依据_辐射理论,可以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从全国范围到具体的每一个行政区,都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推动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1, 用_辐射_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差距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主要在于_辐射_理论比梯度推进理论有更强的_解释力_,在制定发展战略中也有更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 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_综合平衡_和_内外兼顾_。
1, 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是指__高等教育系统_和_职业培训系统_。
1, 知识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知识发展的新现象、新趋势,它是“_知识的经济化_”和“_经济的知识化_”这两种趋势的合流。
1, 只有解决了_对环境、资源等因素如何估价_的问题,才能科学地设计出从量上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 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_中心城市_为核心,以_交通通信网络系统_为网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现更高一级(直至国家)总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连接成片的区域。
1, 总部经济的税收贡献效应包括_企业税收贡献_贡献和_总部高级白领个人所得税_贡献,还有_新增的产业链企业_的税收贡献。
1, 总部经济要防止由企业市场化的导向变为政府导向,就应当把握好“_政企分开_”、“_政资分开_”、“_利税分开_”等3个原则。
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明理由。
2, “政、产、学、研”互动机制是保证科技工业园区健康、稳定、高速发展的要素。
(错误)2, 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理由为: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首次了“增长极”概念,这一概念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他把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经济空间、力场作用经济空间和均质经济空间三种类型。
此时的增长极思想所关心的主要是增长极的结构特点,尤其是产业间的关联效益,而忽略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到了60年代初,由罗德温首次提出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2, APEC进程中的矛盾和争论仍未彻底解决,但随着APEC进程的深入,这些争论和矛盾可能彻底解决。
(错误)2, 不发达地区,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资源导向阶段。
(正确)2, 不论区域的资源结构如何,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都是合理的产业结构。
()参考答案:错误。
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否是合理的产业结构,要考虑它是否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且还要看它区域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国内市场容量是否相适应。
2, 产业专门化率指标和区位商指标都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问题。
(× )理由是:产业专门化率指标和区位商指标都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问题,只是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前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净产值,而后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就业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