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
对我国预算外财政资金管理现状的分析
对我国预算外财政资金管理现状的分析班级:会计081601学号:200816040134姓名:栗靖宇预算外资金是财政资金体系的重要补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如何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减轻财政压力,维护财经纪律,从而有效地发挥预算外资金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预算内资金的重要补充,预算外资金在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减轻财政负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的预算外资金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本文围绕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我国预算外资金的特点预算外资金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各种财政资金。
它具有这样几个内涵:预算外资金属于国家财政资金的范畴;其预算和使用方法,都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授权收取和使用;预算外资金也应该纳入预算管理。
预算外资金的特点是来源分散,监管困难,数目难以准确估算。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预算外资金进入迅速膨胀时期。
1996年,国家明确了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此后预算外资金除个别年份有所增长外,总的来说,处于稳定并略有下降的态势。
二、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粗放。
按照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要求,各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汇总编制年度总计划。
但实际的执行情况是,有些单位没有收支计划,财政部门也很难形成规范的汇总预算,只是粗略地按基数加增长的办法编制并下达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具体收入时,有的单位只是将专户资金一缴了之,没有具体的资金项目名称,造成收入来源不清;支出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计划,资金的使用仍处于“以收定支”阶段。
预算外资金管理粗放,给用款单位挤占挪用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
2.应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项目仍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
预算外资金和综合预算的管理
1978-1992 分项目预算外收入
年 份 合 计 行政事业 性收费
政府性 基金收 入 乡镇自 筹、统 筹资金
地方财 政收入
国有企 业和主 管部门 收入
其 他 收 入
1978
1980 1985
347.11
557.40 1530.03
63.41
74.44 233.22
31.09
252.61
40.85 442.11 44.08 1252.73
预算外资金的历史沿革(3 con.)
• 1986年—1992年预算外资金的内容
–地方财政掌管的预算外资金,如工商税 附加、农(牧)业税附加等; –国有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管理的各项专项 资金,如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等; –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所属不纳入预算的 企业收入; –事业和行政单位管理的收入,如养路费 收入、港口管理费收入等。
7 综合预算管理
目录
§1 预算外资金的变迁
§2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什么是预算外资金?
•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 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机构为履 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 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 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使用, 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 性资金。
预算外资金的基本特征
1990 1991 1992
2708.64 3243.30 3854.92
576.95 697.00 885.45
60.59 2071.10 68.77 2477.53 90.88 2878.59
预算外资金的历史沿革(4)
• 逐步规范期(1993至今)
– 199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财政部《关于对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实行预 算管理的规定》,将83项行政收费项目纳入财 政预算 – 1993年,实行企业与会计制度改革,国有企业 折旧基金和税后留用资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 预算外资金的范围有所缩小 – 但1993年以后,预算外资金规模又开始膨胀
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和社会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但由于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滞后和政策、管理手段的缺位,造成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预算之外,这种状况的存在,既扭曲了收入分配结构,加剧了财政困难,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同时也滋生了腐败现象。
因此,正确认识预算外资金的性质,深刻分析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法规制度,建立有效的预算外资金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预算管理,由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它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
我国预算外资金形成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政府职能和社会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而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滞后和政策、管理手段的缺位,造成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控制之外,并一再膨胀,既扭曲了收入分配结构,分散了国家财力,又滋生了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收入两条线”管理改革的实行,逐步缩小了资金规模,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但仍缺乏具体有效的法规制度以及运行机制的保障,财政管理尚未完全到位。
因此,正确认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仍是财政管理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正确认识由于观念、体制以及管理手段上存在缺陷,预算外资金管理一直以来是财政会计工作中的难点,预算外资金的迅速增长,给本地区的财政会计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比如预算外资金的迅速膨胀加剧了财政困难,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扰乱了财政分配秩序;预算外资金使用比例较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乱收滥支不利于转换政府职能等。
由于这些原因,有些人主张立刻取消预算外资金,根据国家预算的统一性原则,建立统一的财政预算,统一掌握财政资金。
但是我认为在目前的财政预算体制下,还不可以马上取消预算外资金,而是应该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地位,并通过加强管理来解决当前财政会计工作中的问题,继而循序渐进地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并最终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1、预算外资金作为对现行财政体制的补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预算管理历史进步及走势
预算管理历史进步及走势一、预算管理制度的发展过程1、传统预算管理初始应用阶段。
预算最初起源于13世纪的英国政府预算,之后开始在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财政支出中得到了运用。
在20世纪的美国,预算被引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用于指导企业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1911年泰罗创建了“科学管理”学说,通过推行标准成本制度,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进而得以将生产成本可计量,预算管理逐步开始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
加之20世纪20年代杜邦公司率先在标准成本的基础上将预算引入企业,并取得成功,进而被嫁接到通用汽车公司,在此之后全面预算管理迅速成了现代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
2、预算管理新理论迅速发展阶段。
在1985年之后,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预算管理体系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开始被动摇,它自身存在的各种矛盾开始日益显现,同时预算控制在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地位也开始被动摇,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引入战略管理。
在欧洲,国际高级制造业协会罗宾?弗莱泽教授和杰里米?霍普教授提出了“超越预算”的预算管理模式。
而在美国,哈佛大学卡普兰教授创造了作业成本制度,同时将其与诺顿创造的平衡记分卡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预算管理,使得预算管理更具战略性。
这两种方案,虽然都引入了战略管理的思想,也都与预算有关,但是其对于预算的态度却确实截然相反的。
不过目前西方预算理论和事物发展的主流仍是平衡计分卡与作业预算相结合的方法。
二、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应用现状1、国内预算管理理论的发展(1)1994年之前的企业管理。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企业管理首先实行的是“定额管理”的管理模式,然后,我国企业开始推广班组核算管理,此预算管理模式以班组为单位,将其作为业绩考核的责任中心。
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推行责任会计制度、内部银行、经济责任制、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等18种企业管理方法,这些管理方法对加强企业预算管理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走向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走向作者:林娜来源:《治理现代化研究》2019年第05期关键词:预算制度;预算绩效;预算法;预算监督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9)05-0061-08预算是一种对政府和政府官员“非暴力的制度控制方法”。
作为一种制度,预算要求民主、公开、透明、绩效与问责。
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肇始于晚清,民国时期有所发展,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法律,但是大部分预算制度变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已日趋成熟,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同时也应看到,进入新的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全面深化改革要求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
当前我国预算管理实践与预算法的原则规定存在着某种制度性冲突(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政府预算),需要构建更加公开、透明、绩效管理与问责机制更为有效的政府预算制度,以确保政府预算的法定性、预算边界的清晰性、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有效性、预算信息的畅通性和预算监督的健全性。
我国的《预算法》于1994年3月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经过社会各界20年的讨论,终于在20年后完成首次修改。
在《预算法》修改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管理法”与“控权法”两种思路的交锋。
争论的实质,其实是对《预算法》根本价值、法律定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
[1]这是因为过去我国还没有提出公共财政改革的目标,对预算民主和预算法治也没有充分的认识,过于强调预算对宏观调控的作用,而忽视了对政府收支权力的监控功能。
[2]在现实中,政府预算是我们落实依法治国的“突破口”,是法治政府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全球看,政府预算制度起源于英国,是现代财政管理的核心。
从它产生的历史过程我们能够看出,13世纪初开始萌芽,最终确立下来是在18世纪末,中间经过了五六百年的时间。
浅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的几点认识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预算管理,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的财政性资金。
我国预算外资金形成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政府职能和社会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而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滞后和政策、管理手段的缺位,造成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控制之外,并一再膨胀,既扭曲了收入分配结构,分散了国家财力,又滋生了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收入两条线”管理改革的实行,逐步缩小了资金规模,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但仍缺乏具体有效的法规制度以及运行机制的保障,财政管理尚未完全到位。
下面,谈一下关于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的认识:1 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的具体表现1.1 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粗放,部门利益格局尚未完全打破根据财政部《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各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汇总编制年度总计划。
但实际的执行情况是,有些单位没有收支计划,财政部门也很难形成规范的汇总预算,只是粗略地按基数增加增长的办法编制并下达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具体收入时,有的单位只是将专户资金一缴了之,没有具体的资金项目名称,造成收入来源不清;支出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资金使用仍处于“以收定支”阶段。
1.2 国家已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财政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致使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 1.3 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约束软化,财政监督流于形式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
虽然财政在拨付资金时,根据用款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了核定,但财政资金划出以后,用款单位怎样使用、用到什么地方都不得而知。
事实上有的单位常常以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为名申请拨款,但实际上多用于人头经费,事业发展无从谈起,资金使用效益十分低下。
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历史发展及未来趋势
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预算管理,由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它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
我国预算外资金形成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政府职能和社会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而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滞后和政策、管理手段的缺位,造成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控制之外,并一再膨胀,既扭曲了收入分配结构,分散了国家财力,又滋生了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收入两条线”管理改革的实行,逐步缩小了资金规模,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但仍缺乏具体有效的法规制度以及运行机制的保障,财政管理尚未完全到位。
因此,正确认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仍是财政管理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历史发展我国预算外资金由来已久,解放伊始就存在。
1958年,我国对财政体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财权大幅度下放,国家财政部明确提出了预算外资金的概念,从此,预算外资金就基本上形成了三大块,即由地方财政部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国营企业管理的三个部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变以往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措施,预算外资金的项目迅速增加,规模迅速扩大。
针对预算外资金的膨胀,1993年国家财政部对预算外资金作了一次大的调整,国有企业折旧基金和税后留用资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因而,预算外资金口径及其围缩小了。
1996年,中央开始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治理整顿,将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收费)纳入预算,并将地方财政按规定收取的各项费、附加纳入预算,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1997年底,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计委、审计署、监察部和纠风办联合发布了《关于第一批取消的各种基金(附加、收费)项目的通知》,首批取消了217项预算外资金项目。
由此可见,预算外资金围界定的变化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分不开的。
预算外资金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建立专门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机构
建立专门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机构是加强预算 外资金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该机构应由政府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多 个部门组成,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确保预 算外资金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建立专门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机构可以加强对 预算外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避免浪费和 滥用现象的发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预算外资金管理情况的调查 报告
目录
• 引言 • 预算外资金总体情况 • 预算外资金管理现状 • 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建议 • 结论
Hale Waihona Puke 01引言引言背景与目的
• 近年来,我国预算外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政府财政资 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 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防止 腐败现象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机构不明确
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预算外资金管理机构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导致管理混乱。
管理机构不协调
由于各个地区和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预算外资金管理机构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导致资源浪费 和管理效率低下。
预算外资金核算情况
核算不规范
一些单位在预算外资金核算方面存在不规范行为,如账 目不清、核算不准确等,导致无法真实反映预算外资金 的实际情况。
已有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和不足,难以有效执行和落地,导致管理效果不佳 。
预算外资金管理机构的不健全
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预算外资金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管理职责不明确
各管理机构之间存在职责交叉和管理空白,导致管理效果不佳。
预算外资金核算的不足
核算不规范
部分预算外资金核算不规范,存在账外循环、核算不真实等 问题,影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预算外资金管理调查
案例二:某医院预算外资金管理问题
总结词:账目混乱
详细描述:某医院在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存在账目混乱的问题,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不明确,账目记录不规范,给财务管理 和审计工作带来困难。
案例三:某高校预算外资金管理问题
总结词:违规收费
详细描述:某高校在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存在违规收费的问题,通过设立各种名目的收费项目,收取 学生的额外费用,且未按规定进行公示和报批,导致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和质疑。
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1万亿元,其中预算外收入1.7万亿元
,占比约9%。
02
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况
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情况较为复杂,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
民生支出、科技创新等方面。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不规
范、使用效率不高等。
03
预算外资金监管
针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如《预
鼓励创新和激励措施
鼓励各部门和单位积极探索创新预算外资金使用方式,同时采取激 励措施,提高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效益。
04
预算外资金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市教育局预算外资金管理问题
总结词:监管不力
详细描述:某市教育局存在预算外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导致资金使用不透明、不规范,甚至存在违规操作和腐败现象。
预算外资金管理调查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预算外资金概述 • 预算外资金管理问题 • 预算外资金管理对策 • 预算外资金管理案例分析 • 结论与建议
01
预算外资金概述
预算外资金定义
预算外资金定义
预算外资金是指各级政府、部门、单 位依法自行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 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性 资金。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方向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方向引言预算管理是一个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部分,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方向。
本文将对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分析。
1. 预算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1.1 早期的预算管理制度我国早期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是以计划经济为导向的,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这种制度在初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旧有的预算管理制度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
1.2 经济改革时期的改革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主要的改革方向包括:•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财政体制,明确了财政职能和责任,加强了财政监管与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实行了“三公开”制度,即公开预算草案、初步决算和终审决算,加强社会监督。
•预算执行制度改革:加强了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效率。
1.3 当下的改革与发展当前,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下是当前预算管理制度发展的方向:2. 预算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2.1 加强预算管理的规范性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其规范性。
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管理机制,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遵循法制化和制度化的原则,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2.2 强化财政监管的能力财政监管是预算管理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评估,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财政监管的效能。
同时,要加强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向公众公开预算执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2.3 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财政资源的配置决定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发展效益。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注重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投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动能的转换。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 年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 年简介: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 年杨志勇内容提要:979 年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1993 年,我国恢复了预算报告与批准制度,建立了以《国家预算内容提要:1979 年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1993 年,我国恢复了预算报告与批准制度,建立了以《国家预算管理条例》为标志的新预算管理制度,着重加强预算平衡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管理。
1994--1999 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制度初步形成,注重预算收入管理,与此同时初步形成了复式预算体系,完成了《预算法》的立法工作,并进一步加强了预算平衡与赤字控制和债务管理。
2000--2013年,我国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这一阶段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中心,以支出预算管理为重点,统筹预算内外资金。
2013 年至今,预算管理制度正在按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总体方向进行改革。
未来预算管理制度将在中期财政规划、预算体系、预算公开与监督等多方面同时展开,并将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
关键词:预算管理;政府预算;财税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预算管理的重点实现了从赤字、收入到支出的转变。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和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的推进,预算外资金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我国已形成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内的全口径预算体系。
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预算管理制度正在按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精神进行改革。
为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或大或小,从没有停止过。
一、预算管理制度的恢复:1979--1993 年1979 年,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开始恢复重建。
经济建设与市场化改革的同步进行,使财政支出压力陡增,预算平衡不断受到挑战。
与此同时,作为“财政资金”的预算外资金规模的扩大,使得既有制度无法适应管理的需要。
我国预算外资金研究分析(一)
我国预算外资金研究分析(一)我国预算外资金由来已久,解放伊始就存在。
1958年,我国对财政体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财权大幅度下放,国家财政部明确提出了预算外资金的概念,从此,预算外资金就基本上形成了三大块,即由地方财政部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国营企业管理的三个部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变以往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措施,预算外资金的项目迅速增加,规模迅速扩大。
针对预算外资金的膨胀,1993年国家财政部对预算外资金作了一次大的调整,国有企业折旧基金和税后留用资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因而,预算外资金口径及其范围缩小了。
1996年,中央开始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治理整顿,将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收费)纳入预算,并将地方财政按规定收取的各项费、附加纳入预算,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1997年底,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计委、审计署、监察部和纠风办联合发布了《关于第一批取消的各种基金(附加、收费)项目的通知》,首批取消了217项预算外资金项目。
由此可见,预算外资金范围界定的变化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分不开的。
一、我国预算外资金的特点分析我国预算外资金具有如下特点:1.数额巨大,且呈上升趋势。
不但绝对数额不断增加,而且占财政收入和占GDP的相对比重也逐年上升。
1952年,全国预算外资金总量只有13.62亿元,占预算内收入的7.8%,“一五”期间总额为26亿元,占预算内收入的8.5%。
直到70年代,由于财政体制相对稳定,预算外资金增幅仍然不大。
真正大幅度的增长发生在1979年以后,如果按1993年调整范围后的口径计算,预算外资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835%上升到1996年的526%,占GDP的比重由2.61%上升为5.7%,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预算内收入的增长。
而且,1993年至1996年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1982年至1992年的增长速度(见表1)。
2.预算外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是中央占的少,地方占的多。
预算外资金
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 改革开放以来,预算外资金的规模不断扩大,扩大的原因主要有两 方面。一是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是 “放权让利”,因此,历史上曾作为预算外管理的项目基本上都放 到预算外管理。由于“放权让利”的力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因 此,预算外资金的规模也比以往有大幅度地增加。二是由于改革的 不平衡,使得预算外资金的发展更加迅速,因此规模也越来越大。 这种改革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社会公共消费收费数量的提高和项目❖ 预算外资金规模的较快增长,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 用。但是,近些年来有的地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的有关 规定,擅自将财政预算资金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转为预算外资金,有些部门和单 位擅自设立基金或收费项目,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流失,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 同时,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脱离财政管理和各级人大监督, 乱支滥用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国家财政资金分散和政府公共分 配秩序混乱,而且加剧了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膨胀,助长了不正之风和腐 败现象的发生。因此,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已成为当前财政改革的重要 内容。
财政与金融
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财政与金融
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是以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所决定的。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在经济制度方面,虽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各地区 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地区差异也较大,因此仍需实行统一 领导下的分权制,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 5)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乡自筹资金是指乡(镇)政府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筹集的、由乡(镇)政府用于本乡(镇)经济建设、社会发 展、公共福利等方面的资金。主要包括乡(镇)企业上缴的利润、事业单位上 缴的收入和向个人筹集的费用等。统筹资金是乡(镇)政府按照规定收取、提 取和统筹的资金,如乡(镇)提留或集中的村组提留、民兵训练费等。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一、前言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资金使用效率、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问题。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财政体制不断完善,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从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不断推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行综述,从历史演变、现行体制、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历史演变1. 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沿袭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
这一阶段,财政预算成为政府计划的一部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实行“统一安排、集中管理、严格审查”的预算管理原则。
政府通过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和监督等环节,控制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虽然这种模式为新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着经济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2. 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经济体制,纷纷实行市场化改革,逐步转变为市场型经济体制,预算管理制度也随之发生变革。
所谓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政府财政预算的转变,落实预算管理的市场化和法治化。
政府逐渐放开对经济的控制,转向更多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行为,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预算法的完善。
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公开条例》等相关法规,为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2)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
在以前,政府部门盲目扩大规模,浪费资金,财政收支不平衡等问题突出。
随着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中负起了责任,明确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推动了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3)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落实。
浅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我国预算外资金状况分析多年来,预算外资金宏观失控和急剧膨胀,存在着诸多严重问题,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建立健全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管理,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是近几年财政经济领域中探讨、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我国预算外资金的发展情况及现状分析(一)预算外资金的发展情况。
建国初期,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
当时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解决某种特殊的、专门的需要资金,将少量项目和收入置于预算外管理。
1978年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93年企业实行“两则”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后,对原确定为企业预算外资金的部分,由企业自主支配使用,财政不再纳入预算外资金的统计范围。
1994年进行了税制改革和实行了“分税制”,初步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预算外资金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
1995年地方预算外资金得到了更为迅猛的扩张,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更是急剧膨胀。
(二)预算外资金快速增长的成因。
预算外资金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地方政府收费、基金的快速增长。
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并驾齐驱”,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预算内资金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收费、基金的快速膨胀,有其多种复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财政资金需要压力,在财政预算相当困难、税收手段乏力的情况下,政府收费、基金就成为筹集政府收入的重要途径和经济调节杠杆。
地方在事权扩张的同时,对收费、集资、建立基金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在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监督管理的情况下,使政府收费、基金改革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二是政府收费基金快速增长的理论及政策根源。
理论研究滞后,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了政府收费基金的快速增长。
三是地方和部门、单位利益驱动是预算外资金增长的现实原因。
预算外资金
( 1 ) 预 算 外 资 金 增 长 过 快 , 1 9 9 2 年 比 1 9 7 8 年 增 长 11 倍 , 相 当 于 预 算 内 收 入 的 9 7 . 7 % , 名 副 其 实 地 成 为 国 家 的“外资金的管理,国务院曾于1986年下发过《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 知》),要求对预算外资金实行规范管理,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据此相继实行了“计划管理,财政审批,专户储 存,银行监督的管理办法。但是,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财力分配格局和经济活动 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也不能保证 防范腐败和廉政建设的要求,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历史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后,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开始 把原来预算内的一部分收入,放到预算外管理,国家财政资金开始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部分,这才形成预算外 资金这个特殊范畴。十年动乱时期,预算外资金迅速膨胀,1976年已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35.5%。
预算特点
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财政性。预算外资金也是财政性资金,但不是由中央财政集中分配,支配权和使用权属于各地方财政和有 关行政事业单位,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财政专户管理办法。
2.专用性。从预算外资金的历史发展进程看,设置预算外资金,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保证某些专项支出。 例如,城市留用的预算外资金用于城市维护,养路费就是用于养路等等。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预算外资金在 不改变资金性质(积累性和消费性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前提下可以统筹使用。
企业预算管理历史分析及未来展望
企业预算管理历史分析及未来展望企业预算管理历史分析及未来展望一、引言预算管理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种以计划、执行和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工具,用于确保企业在特定时期内达到经营目标。
本文将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历史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历史分析1. 古代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例如,古埃及法老统治时期的丰收记录和物资计划,以及古代希腊城邦的预算编制,都可以视为早期的预算管理实践。
古代人们意识到,通过计划和统筹资源的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和社会财富的分配。
2. 工业革命之后的预算管理工业革命的到来催生了更加复杂的企业组织和管理需求。
19世纪末,美国企业家弗雷德里克·W·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强调通过合理规划和控制来提高效率。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开始被应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
在20世纪初,预算管理的概念逐渐得到普及和完善。
英国的哈尔德-伯奇特委员有关企业预算管理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企业根据长期和短期的目标制定预算,并利用预算来指导决策和评估绩效。
预算编制逐渐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3. 现代预算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企业预算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预算管理强调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控制的效率。
企业可以利用各种软件系统来进行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估,实现预算的动态管理。
另外,现代预算管理还注重将战略目标与预算编制相结合,鼓励预算参与和沟通。
预算不再仅仅是一个财务指标,而是与业务目标和绩效绩效相结合的管理工具。
企业的各个层面,包括部门经理和员工,都参与到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估的过程中。
三、未来展望1. 面临的挑战未来的企业预算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全球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对预算管理的要求不断增加。
企业需要更快、更准确地收集、分析和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和决策。
其次,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预算管理带来了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级经管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力01班张从明2012082234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预算管理,由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它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
我国预算外资金形成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政府职能和社会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而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滞后和政策、管理手段的缺位,造成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控制之外,并一再膨胀,既扭曲了收入分配结构,分散了国家财力,又滋生了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收入两条线”管理改革的实行,逐步缩小了资金规模,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但仍缺乏具体有效的法规制度以及运行机制的保障,财政管理尚未完全到位。
因此,正确认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仍是财政管理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历史发展我国预算外资金由来已久,解放伊始就存在。
1958年,我国对财政体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财权大幅度下放,国家财政部明确提出了预算外资金的概念,从此,预算外资金就基本上形成了三大块,即由地方财政部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国营企业管理的三个部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变以往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措施,预算外资金的项目迅速增加,规模迅速扩大。
针对预算外资金的膨胀,1993年国家财政部对预算外资金作了一次大的调整,国有企业折旧基金和税后留用资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1管理,因而,预算外资金口径及其范围缩小了。
1996年,中央开始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治理整顿,将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收费)纳入预算,并将地方财政按规定收取的各项费、附加纳入预算,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1997年底,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计委、审计署、监察部和纠风办联合发布了《关于第一批取消的各种基金(附加、收费)项目的通知》,首批取消了217项预算外资金项目。
由此可见,预算外资金范围界定的变化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分不开的。
预算外资金虽然对缓解财政支出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预算外资金项目繁多、数额巨大、管理不规范和监督不力等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问题,它扩大了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造成苦乐不均,冲击收入分配,脱离财政监管,加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双膨胀,其消极作用显而易见。
2007年6月27日,审计署公布了2006年度政府审计工作报告。
其中,预算外资金在管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财政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预算外资金(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罚没收入)大幅度增加,目前有大约3000—4000亿元,成为预算内资金的重要补充,对减轻财政负担、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和监督,预算外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上不断出现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部门弄虚作假,大量隐瞒财政收入;一些部门和单位擅自设立基金(包括各种专项资金及附加)、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随意扩大基金征收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预算外资金收支混乱,滥发钱物、挥霍浪费、投机牟利、搞计划外投资的现象相当普遍,有的甚至私设“小金库”或贪污私分。
由于预算外资金规模巨大,又游离于财政预算之外,容易被随意支配和滥用,不仅助长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等歪风,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加剧了消费基金和固定资产投资膨胀。
按照现行预算法的规定,财政超收收入的使用可以由政府自行决定,全国人大可以对超收收入的使用提出要求,但不具有强制性。
因此,不少地方的预算外收入如何使用,常常是地方的领导人说了算。
由于来得容易、用着方便、缺乏监管,致使本来应用于调节收入分配、解决民生问题的预算外资金,成了谁都想吃一口的“唐僧肉”,背离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和初衷。
二、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未来趋势(一)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正确认识由于观念、体制以及管理手段上存在缺陷,预算外资金管理一直以来是财政会计工作中的难点,预算外资金的迅速增长,给本地区的财政会计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比如预算外资金的迅速膨胀加剧了财政困难,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扰乱了财政分配秩序;预算外资金使用比例较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乱收滥支不利于转换政府职能等。
由于这些原因,有些人主张立刻取消预算外资金,根据国家预算的统一性原则,建立统一的财政预算,统一掌握财政资金。
但是我认为在目前的财政预算体制下,还不可以马上取消预算外资金,而是应该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地位,并通过加强管理来解决当前财政会计工作中的问题,继而循序渐进地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并最终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1、预算外资金作为对现行财政体制的补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预算外资金的快速增长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不能通过简单的取消就能解决问题。
预算外资金的快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其实是在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财权和事权的不统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央放权让利,地方权限得到了扩大,在下放财权的同时,却没有下放相应的事权,造成财权和事权相脱节。
预算外资金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特有范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家财政预算将走向规范化、统一化,预算外资金最终必将萎缩甚至消亡。
而如果在当前急于取消预算外资金,由于利益驱动,原预算外资金的拥有主体还将以新的办法、新的名目取得预算外收入。
2、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好方法。
对于预算外资金膨胀的问题,比较务实的做法是,以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为目标,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控制规模,健全管理,加强监督;而从长远看,则要科学地划分财政收入,合理地划分财政支出范围,实现财权和事权的统一,消除预算外资金存在的制度原因,从而逐步取消财政资金的“双轨制”,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
(二)、当前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预算外资金加速膨胀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单位、监督机构和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原因。
正确认识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切合实际,找到妥善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办法。
总的来说,当前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如下:1、单位对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性质认识不清。
长期以来,在预算外资金问题上,由于性质不明、概念不清,制度不全,从而产生了三种错误观念。
第一种观念认为预算外资金是单位自行组织、自行提取的、所有权理应属单位;第二种观念认为,既然预算外资金是单位组织的收入,那么政府无权调控,更不能上缴财政预算外专户;第三种观念认为,预算外资金是单位的自有资金,因此,可不受财政、财务制度的约束,可以任意地自由支配使用。
在这些错误的观念引导下,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容易出现违规现象。
2、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
虽然财政在拨付资金时,根据用款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了核定,但财政资金划出以后,用款单位怎样使用、用到什么地方都不得而知。
事实上有的单位常常以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为名申请拨款,但实际上多用于人头经费,事业发展无从谈起,资金使用效益十分低下。
这种监督管理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可以从近几年审计查处的一些单位擅自扩大行政开支范围、乱发津贴、私费公付等问题中得到印证。
同时由于收费经费化,资金支出向个人倾斜,使部门间存在分配不公、苦乐不均的问题。
从更深层次看,它还造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效率。
3、资金征缴模式陈旧、征缴程序不科学。
尽管近几年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
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的状态。
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入、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
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导致部分资金逃避财政监督,形成资金体外循环。
如一些地方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省、地(州、市)、县(市、区)三级预算收入,应按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
但其具体征管模式是,由地县基层单位负责收缴资金,由省级部门归集资金、报批手续,待审批后,再由省级部门按比例逐级返还原单位,然后各自缴入国库。
这种方法虽有利于资金到位,但对按级次入库的资金,由于征缴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又没有必要的财政监督手段,容易形成既不解缴当地国库,又不纳入专户储存的体外循环资金。
4、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影响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
根据财政部《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一部分管理费。
但该办法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目前,一些地方迫于强大的财政压力,不得不要求预算部门自行解决一些财政支出,因此一些主管部门就以各种名义向下属单位收取管理费。
由于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一些单位超标准收费、使用不合法票据以及白条收费,进而逃避专户管理、违规投资基建,甚至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时有发生。
此外,一些国家收费命令取消,但由于没有及时理顺和解决相关的单位经费,致使一些旨在建立政府与民间良性关系、规范行政行为、减轻企业负担的国家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三)、加强和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对策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我们在财政会计工作中,应该围绕财政综合预算的总体目标,在各方面加强管理,逐步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管。
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其实,从理论上讲,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力的重要组成分,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从形式来看,预算外资金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价值的转移,是凭借政府的职权参与国民收入和再分配所取得的资金,如果没有国家法律法规授予的权力,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可能取得预算外收入。
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必须把预算外资金所有权、调控权、管理权分别归还于国家、政府、财政。
2、加强票据管理,从源头上把关。
要完善票据管理模式,使用新的票据管理软件,通过控制、管理、电脑缴销和银行联网的方式进行票据管理,把票据管理与资金管理科学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做到“验旧换新,票款同行”,进一步规范预算外资金征管行为,有效地防止收入不进专户和截留,隐瞒收入等现象。
但目前财政预算外专户还没有使用票据管理软件,并且只有一个人操作,对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缺乏力度。
3、积极借助科技手段以及高效、智能的网络管理系统,彻底改革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
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首先是堵塞收入方面的漏洞,做到应收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