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观摩课)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件
学以 致用
1.(2014·佛山一模)安徽天柱山属花岗岩峰丛地貌,地质 遗迹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图 中“峰丛”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 )
A.固结成岩一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 B.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风化、水蚀 C.地壳下沉一变质作用一风蚀水蚀 D.岩浆活动一地壳下沉一风化、堆积
学以 致用
知识 精析
知识 精析
指点 迷津
1.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
(1)地质作用是地球上由于自然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 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2)地壳运动是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 物质变位的运动。它是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之 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地壳运动的长期性表现在地壳 自形成以来,始终在不断运动中发展变化。②地壳运动的 复杂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是不均匀的。③地壳运动的 结果主要表现为:海陆的分布和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 态。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 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 石林、瑶琳仙境)
蚀 作 用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 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 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 地区(例:挪威峡湾、中 欧—东欧平原)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 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 貌
滨海地带
知识 精析
冰川 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知识 精析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了地表大地的基本骨 架。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但要注意 最主要的方式是地壳运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重点掌握的 内容。
内力作用的分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按内力作用的速度可将其分为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和迅速 激烈的内力作用。如下表所示: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常见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典型地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图像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常见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典型地貌。
2、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2)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实践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壮观的地表形态图片,如高山、峡谷、平原、沙丘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二)讲授新课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讲解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地壳运动①水平运动通过动画演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②垂直运动结合实例,让学生明白垂直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3)岩浆活动介绍岩浆活动的形式,如岩浆的侵入和喷出,以及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地貌。
(4)变质作用简单讲解变质作用的概念和形成的变质岩。
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强调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
(2)表现形式①风化作用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类型,如风蚀、水蚀、冰蚀等,以及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侵蚀作用分别讲解风蚀、水蚀、冰川侵蚀和海浪侵蚀等侵蚀作用的特点和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峡谷、冰川 U 形谷、海蚀崖等。
(微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地质作用
(一)地质作用的概念: ——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二)地质作用的分类: 1、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 2、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称为“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放射性元素衰变 产生的热能。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植物根劈。 (5)×。提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都 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沉积岩或变质岩。
2.下面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是(
A.地壳水平运动 C.岩浆活动 B.地壳垂直运动 D.变质作用
)
【解析】选D。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 形态。
4.下列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不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岩浆喷出地表 B.河流侵蚀搬运堆积
——流水侵 蚀作用造成
简单推测黄土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原因: a、黄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
b、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多暴雨
c、 植被破坏严重
海
浪
侵
蚀
作 用
流水的溶蚀作用
石柱
石笋
石钟乳
流水化学沉积地貌
风蚀洼地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 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侵 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 角 峰
(1)(地质作用)关于地质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外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B.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
)
C.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外力作用进行得很慢
D.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
(2)(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下列地形主要受内力作用形成
的是(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第一节: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艺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2.使先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方式,了解风化作用、腐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了解它们是如何推进地表形状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堆积岩、蜕变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进程,掌握各类岩石构成的地质作用。
进程与方法1.可以阅读各种地貌表示图,判别地貌类型,并剖析其成因。
2.学会应用多幅景观图和表示图来比拟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构成缘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火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起探求天文效果的兴味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迷信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络的辩证唯心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1.风化、腐蚀、搬运、堆积作用所构成的不同的地表形状。
2.外力作用各表现方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构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方式所构成的不同的地表形状。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育先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游览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由细心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现代陆地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中央发现有现代森林的遗址。
这些发现通知我们什么?【先生讨论回答】略。
【教员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状是如何营建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处置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状的塑造第一节: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提问】哪位同窗可以例举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改动地表相貌的实例?〔先生讨论、回答以下效果。
教员在副板书上逐一记载。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等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
1.2 教学内容地表形态的定义与分类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中的作用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1.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等地表形态形成因素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地壳运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地壳运动的概念与分类地壳运动的原因与动力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分析:地壳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壳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风化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掌握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风化作用的概念与分类风化作用的原因与动力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分析:风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风化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
第四章:侵蚀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
教学中要运用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
第二个层次:各种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4.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填写表格,比较内力作用于外力作用。
2.通过地壳运动的图片,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及影响。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4.通过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能够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并能描述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帮助学生建立内力与外力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相互关系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产生的物质基础。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形式。
内外力的关系。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解法、表格比较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和水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而且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但是,它们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与水和大气的功劳也是密不可分的。
高中地理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优选份
高中地理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优选份高中地理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培养学生运用景观图片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掌握自主学习和讨论法的运用。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过程。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自然观,正确的理解人地关系。
2、通过案例研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知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之褶皱的形成与特点[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新教材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的内容,地貌作为陆地表面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对地表其他自然要素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了解地貌变化及原因,对于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内容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及实际应用。
提高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岩石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板画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结合典型案例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地理知识应用意识,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正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内外力的作用下构造地貌的形成。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关键:难点突破利用利用FLAS__,重点再辅以实景图课件演示助学生理解[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典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读图分析、归纳知识内在规律、联系日常生活典例,学以致用[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活动]讲授褶皱的知识由问题引入:有谁知道找水和找油的方法?播放flash讲解褶皱的形成与特点[教师总结]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教案标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教案目标:1. 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
4.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媒体设备、实验材料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实践工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表形态,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问:你知道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吗?为什么地表形态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重要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地质作用、气候因素、水力作用等。
三、实践活动(30分钟)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表形态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2. 学生在实地观察的同时,记录地表形态的特征和测量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观察和测量的地表形态,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分析。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和测量数据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地表形态的认识和体会。
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地表形态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地表形态会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评估:1. 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参考2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沟壑纵横旳黄土高原
崎岖不平旳云贵高原
起伏和缓旳大兴安岭
地 势 陡 峭 旳 华 山
急流跌宕旳瀑布
孤峰林立旳岩溶地貌
河源地域
一望无际旳东北平原
丰饶旳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汊纵横旳珠江三角洲
漫天黄沙旳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旳地表形态, 即地貌。我们目前看到旳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 化过程中旳一种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 不断旳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 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阐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 桑田”旳变化呢?
那不勒斯海岸
台湾海峡
喜马拉雅山
广州旳海陆变迁
其他
4、1 营造地表形态旳力量
☆ 地质作用
(一)地质作用旳概念: ——指导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旳作用。
(二)地质作用旳能量起源于: 1、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主要体现为热能。 2、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及转化形式,如风能等。
(三)地质作用旳分类: 1、来自地球内部旳能量所起旳作用称为“内力作用” 2、来自地球外部旳能量所起旳作用称为“外力作用”
红色砂岩石长久风化,形成漂亮奇特旳丹霞地貌 。
花岗岩风化作用
河流沟谷、峡谷
瀑
布
水流水冲流刷冲侵刷蚀 侵蚀作作用用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沟壑纵横旳 黄土高原表
面形态
——流水侵 蚀作用造成
流水旳化学 侵蚀作用
石柱
石笋
石钟乳
湾 野 柳 风 景 女区 王 头 石
二、褶皱山系是地壳垂直运动形成旳吗?
答案:不是。是水平运动旳成果。 世界上许多高大旳褶皱山系都是地壳水平运动旳成果, 例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等。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稿优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第一课时〕【课标要求】2003版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0xx版课标: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和图片,学会分析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和图片,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美术班外出写生的同时参加地理研学内容,从生活习地理,培养地理实践力,同时在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中,激发爱国热情。
预习案一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地球,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1〕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岩浆活动〔3〕作用3 地壳运动〔1〕分类及影响按运动方向和性质:①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和巨大的。
②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变化和海陆。
〔2〕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全球而言以为主,为辅。
4 总的趋势: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 概念:地球外表的风、、冰川、等引起的变化。
2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3 作用方式:风化、、搬运和。
4 总的趋势: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探究案1预习反应,快速抢答探究一〔内力作用〕:地壳如何运动能够形成雄伟的高山与绵长的断裂带呢?要求:利用身边的物品模拟、演示类型运动方向对地表的影响举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总结: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学以致用:地理研学拍摄的照片中哪些地貌景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中的哪种形式。
〔第1站xx平原,第2站理冲积扇,第3站孟屯河谷—河谷地貌,第4站老君沟—背斜某翼,第5站上孟乡山脉—褶皱山,第6站希尔基斯朵神山——冰川地貌〕探究活动二〔外力作用〕我是风儿,你是沙一粒沙子的独白枯燥辽阔的西北大地是我的出生地。
我,出生是岩石,历经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打,蜕变成为一粒沙!而我的故土也在大风千年的侵蚀下,成为了令人胆寒的魔鬼城——雅丹地貌。
有一天,狂风四起,我随风游走在蓝天下,我借助于风的力量越过了昆仑山,走过了青藏高原。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课题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我将从已下5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别是教学背景、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背景主要包括1课程标准2教材分析3451、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第一条“标准"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第二条“标准"要求,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重在构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态直处千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2、教材分析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一纲多本使教师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面对多样化的教材,教师应树立新的教材观,即“用教材去教,而非教教材”。
人教版教科书的编写力图促进教材改革,尽可能让教师更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打破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顺序。
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
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来讲述的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凹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
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学生对世界地形的成因等一些自然现象是非常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本堂课的顺利进行,许多学生甚至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都关注过这方面的内容,这就为学习这堂课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课程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课程教学设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
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
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
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
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
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
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
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
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讲授】内力作用【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
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
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区域认知)解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注重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原理的探究(综合思维)以及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本节重在说明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结合实例”是行为条件,要求教学过程以案例教学为主,行为动词是“解释”,属于理解水平层次。
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实地考察、感受地理现象或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科学实验、信息技术模拟演示等方法,提高观察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学会在实践中自主解决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
教学时结合实例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与地理现象相联系,来探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分析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在这一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本节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
教材中这部分就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的角度,讲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又以地质作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说明了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教学方法借助智慧课堂教学平台,采用创造情境、野外考察、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和图示法等。
学法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学、分组合作、交流探究、野外观察、类比推理、读图分析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等课时安排1 课时介绍本单元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教学环节根据刚刚探究的结果,完成任务单上表格:探究活动二:请同学们阅读任务单上的材料,结合书本20-21 页的内容,分析是什么力量让石头从雄伟壮阔的大别山到达广阔的海洋的。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力量。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气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老师提问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同学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究竟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详细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老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积累物的全过程。
依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现老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简单让同学理解风化的过程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绽开供应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试验。
试验展现老师将预备好的试验器材展现给同学: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
公开课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这节主要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
所以在这节的教学中可以不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
二、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本条“标准”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地表形态有初步了解,但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了解不多。
2.能力基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已具备基本的地理分析、推理能力,适当引导能够条理清晰地概括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能够通过观察地貌景观照片判断其形成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感受祖国的壮美中,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五、教学重难点: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六、教学流程:一、丝绸之路欣赏美(一)认真观看照片,用你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张,并说一说为什么觉得它美。
设计意图:1.老师自己走过的路、看过的景、拍过的照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片直观、多样的展示了各样的地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在感受祖国的壮美中,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喀斯特地貌
①山前形成冲 积扇 ②河流中下游 形成冲积平原 和河口三角洲 ①风沙堆积形 成沙丘; ②黄土高原
风 风蚀沟谷 , 力 风蚀洼地, 作 风蚀蘑菇, 用
沙尘暴
风蚀城堡; 形成戈壁, 裸岩荒漠
3. 冰川作用
侵蚀:冰斗、角峰、U形谷
堆积:冰碛地貌 4. 海浪 侵蚀:海蚀陡崖、海蚀柱等 堆积:沙滩等
• 分类:按能量来源 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 内力作用
读课本P69~70回答下列问题: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何处? 它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 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 哪两种类型? 它们对地形各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表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表
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风、 流水 、 冰川等,形 作用主体常是 成堆积地貌
风化作用示意图
活动
下面是一组地貌景观图片,请根据这些图片 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地貌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2)想一想,在我国哪些地区可以找到这些 地貌?
风蚀洼地
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沙丘
外 力 作 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外力 作用
定
义
形 成 地 貌(结P70 P70
产生的岩石碎块或沙粒堆积在原 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冰川 等, 流水、 作用主体可以是 风、 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 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 作用
堆积 作用
表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表
分类 内 力 作 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放射性元素 衰变产生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 影响 总的趋势 是使地表 变得高低 不平 总的趋势 是使地表 起伏状况 趋于平坦 相互关 系 同时进 行,朝 相反方 向改变 地表, 以内力 作用为 主
分 类 内 力 作 用 能量来源 对地表的 相互关 影响 系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表现形式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放射性元素 衰变产生的 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总的趋势 是使地表 变得高低 不平
外 力 作 用
表二:地壳运动的类型 类 对岩层 型 运动方向 的影响 水 平 运 动
产生 地貌
实例
关系
垂 直 运 动
喜马拉 褶皱山 雅山、 水平位 脉,裂 东非大 移,弯 谷或海 裂谷、 相伴发 曲变形 生 , 洋 大西洋 以水平 运动为 地表高 主。 隆起, 低起伏, 台湾海峡 凹陷 海陆变 华山 迁
二. 外力作用
读P70-71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外力作用? 其能量来源于何处?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 哪些方式? 对地形产生什么影响? 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风力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
V形谷
瀑 布
河流沟谷、峡谷
流水侵蚀地貌
石 林
喀 斯 特 地 貌
流 水 的 溶 蚀 作 用
流水堆积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 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侵 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 角 峰
冰 斗
冰川侵蚀地貌
U形谷 峡湾
冰川侵蚀地貌
冰川堆积地貌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技巧:
岩浆岩 岩浆:一出三进 岩浆岩:一进三出
重 熔
冷 凝
岩浆
沉积岩 变质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变质岩
内力作用 营 造 地 表 形 态 的 力 量
外力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全球六大板块示意图
返回
•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地击打、侵蚀岩壁, 使其回退,常形成陡崖。
海 浪
侵
蚀 作 用
• 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 度逐渐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 形成沙滩。 海浪堆积地貌
表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地貌 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堆积地貌 流 ①黄土高原千沟 水 万壑(水土流失)泥石流 作 ②峡谷,瀑布; 用
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
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
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
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地质作用
• 定义: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 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 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小结:四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侵蚀 搬运 堆积
堆积地貌、
沉积岩
B (1) 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______ 图,该地形 名称叫风蚀蘑菇 ______。 A (2)由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______ 图,该地形 峡谷 。 名称叫______ C (3)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是______ 图,该地形 角峰 。 的称叫______ D (4)由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形是______ 图,该 三角洲 。 地形名称叫______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
雄伟壮丽的山地
起伏和缓的江南丘陵
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
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 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表形态:也叫地形、地貌,地球陆地表面的形态 或外貌。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