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论《红字》中的清教思想
![论《红字》中的清教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4dddafb6f1aff00bed51eea.png)
论《红字》中的清教思想作者:李文悦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12期内容摘要: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充满了神秘清教思想的作品。
他一方面将清教的道德观念作为认识社会的基准,渗透了清教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识;另一方面他又抨击清教苛刻的教条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
本文主要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分析研究,探讨《红字》中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思想以及霍桑对社会命运的思考。
关键词:《红字》清教原罪自我救赎纳撒尼尔·霍桑共创作了一百多部短篇小说,及四部长篇,是美国十九世纪影响力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
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渗透着具有神秘色彩的清教思想,其中《红字》极具代表性。
一.“原罪”意识在清教思想道德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的即“原罪”意识,它认为人生来皆是背负罪恶的。
而霍桑出身于清教世家,加之他很早就关注并研究新英格兰的清教史,因此早年时期他心中就孕育着一种这样一种观念——他也认为每个人的心中普遍有着与生俱来、无所不在的“恶”。
从而霍桑善用犀利而敏锐的眼光去挖掘人类心中“恶”的根源,探讨人类的道德问题。
“原罪”的宗教观便是他作品中最常表达的主题,旨在揭示人类的罪恶。
《红字》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身上都背负着他们各自的“罪”。
海丝特胸前的红字“A”象征着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所犯下的“原罪”。
“A”为“adultery”的首字母,意思是通奸。
尽管海丝特极力想要庇护自己的心上人,却依然犯了欺骗罪;丁梅斯代尔牧师因畏惧惩罚,隐瞒了自己的罪恶,继续留在圣职上,既亵渎了上帝,又欺骗了教民;齐林沃思的罪则表现在他发现海丝特的不忠罪行之后,进行了疯狂的复仇,对牧师的心灵不断折磨,最后俨然成为一个“恶魔”;就连最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珍珠都是“……罪恶的情欲泛滥中开放的花朵”,这更加强烈地体现了霍桑想要传达的“原罪”意识。
二.自我救赎意识霍桑在《红字》中对清教的某些信条给予了肯定,他认为上帝是仁慈博爱的,人人都有自我救赎的可能。
他主张人们必须正视罪恶,通过虔诚的忏悔和高尚的品行来完善自我,洗刷自身的罪恶,从而得到救赎。
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红字》中的清教主义道德观
![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红字》中的清教主义道德观](https://img.taocdn.com/s3/m/332de21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3.png)
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红字》中的清教主义道德观段少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霍桑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代表性作家,他最有名的小说当属《红字》,其丰富的意蕴让无数学者为之探索,尤其是小说反映的道德观更是引起巨大争议。
霍桑写这部小说是在探索一种精神出路,他在寻求这种精神出路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和彷徨。
他所阐释的加尔文式的道德观应当批判地看待。
此种道德观既肯定了勤俭节约、自爱自强的良好品质,也束缚了人性的正常发展。
秉持批判性思维对《红字》进行分析,会看到清教主义既有束缚人性的弊端,也有规范社会的益处。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红字》;清教主义;道德观;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26(2020)04-0031-04一、批判性思维及《红字》简介(一)批判性思维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 )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敢于质疑权威、不随波逐流的学术品格,它能帮助人们理性辩证地看待事物。
约翰·杜威把这种思考方式认定成“反省思维”,即“根据相应的背景信息以及趋势做出进一步判断的方法”。
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将其定义为“建立在较为正确的判定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全面客观价值的一种思考”[1]。
理查德·帕克将其定义为:“小心地运用逻辑关系去推定一个断言是否属实。
”[2]北京大学谷振诣教授在其编写的《批判性思维教程》中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会提出合适的问题然后进行正确解答的能力[3]。
中国人民大学杨金武教授在其编著的《逻辑和批判性思维》一书中写道:“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对各种信息的理解、识别、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推理和论证能力最为重要,要善于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擅长推理和论证。
从根本上说,批判性思维是一门逻辑学科。
”[4]批判性思维是学者或智者应当具备的品质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产婆术(art of midwifery )就涉及批判性思维。
从《红字》看清教社会里女性的顽强抗争
![从《红字》看清教社会里女性的顽强抗争](https://img.taocdn.com/s3/m/aa26c5b5f78a6529657d5399.png)
从《红字》看清教社会里女性的顽强抗争《红字》再现了以白兰为代表的在清教社会里崇尚女权主义、追求浪漫爱情的妇女顽强抗争的一生。
通过对白兰与清教社会斗争的分析,反映了霍桑对女性反抗清教的支持及其清教观。
标签:红字;清教社会;女性抗争;清教观长篇小说《红字》是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惊世之作。
本文试以白兰对清教社会的一次次反叛斗争为线索,结合分析霍桑对其他三位主要人物的塑造和命运安排,来展现和探讨清教统治下女性的顽强抗争以及霍桑对这种抗争的态度倾向和他的清教观。
在当时清教传统十分浓厚的新英格兰,清教徒们要保持严谨与克制,排斥任何可能导致道德堕落的行为。
正是在这种背景的笼罩下,年轻美丽的白兰因包办婚姻而嫁给了年长她许多的阴沉畸形的老医生齐灵窝斯。
他们的婚姻不幸,夫妻间毫无感情可言。
当她独自一人来到新英格兰后,遇到德高望重的年青牧师丁梅斯代尔,出于对爱情和幸福的自然追求,白兰与丁梅斯代尔产生了恋情,并生下了女儿珠儿。
白兰因此成为当时社会所不能容忍的通奸者,并被拉上刑台公开受审。
这应该是白兰公开反抗社会、反叛清教,不向教权势力低头的第一次胜利。
当时的清教教权对白兰的迫害,意在磨灭白兰身上的反抗精神,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这场争斗中,我们可以形象而直观地看出霍桑对清教伦理道德的怀疑和不满,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霍桑是支持白兰对于自然人性的追求的。
当白兰站在刑台上受审时,霍桑写道:“在这群清教徒中假如有一个罗马天主教徒,他看到了这个美丽的妇人,她那美丽如画的服饰和神采,以及她怀中的婴孩,自然地会想起圣母的形象……”这里的白兰成了因众人的罪过而受难的圣母形象。
霍桑对白兰的不幸显然是同情的,赞扬了她的勇敢、坚强和追求幸福的决心,同时也间接地向清教社会对人性的摧残表示了不满和谴责。
自被罚站刑台和戴上象征通奸罪的红字“A”后,白兰和女儿就被社会隔离了。
全镇人从不掩饰对她的蔑视和仇限。
面对这种残酷的压迫,白兰勇敢地抗争着。
从《红字》中“替罪羊”原型看霍桑的清教观
![从《红字》中“替罪羊”原型看霍桑的清教观](https://img.taocdn.com/s3/m/1c6e58c389eb172ded63b74c.png)
从《红字》中“替罪羊”原型看霍桑的清教观摘要:《红字》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其中大量的《圣经》神话原型植入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深刻的宗教思想。
对小说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这一“替罪羊”原型的分析将深刻地揭示霍桑清教观的二元性。
关键词:《红字》;替罪羊原型;清教观;二元性nathaniel hawthorne’s attitude towards puritanism fromthe scapegoat archetype in the scarlet lettergu xiang-ya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671003, china)abstract:in his outstanding works the scarlet letter, nathaniel hawthorne, the famous american romantic novelist in 19th century, implants some biblical archetypes to achieve deep religious color. study of the archetype of scapegoat embodied in hester pryn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may well reveal the dichotomous religious views of hawthorne inevaluation of puritanism.key words: the scarlet letter;the scapegoat archetype;puritan view; dichotomies《红字》是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红字》中清教徒主义背景下人性的自我救赎
![《红字》中清教徒主义背景下人性的自我救赎](https://img.taocdn.com/s3/m/c1c14718763231126edb111a.png)
中他 们 的 救 赎 过 程 。
p a t r i a r c h a l s o c i e y t a n d c h u r c h . ’ ’ 【 】
自从被人 发现之 后, 海丝特就成为 了一个胸前始 终需 要
丝特当时的遭 遇只能是普通人茶余饭后 的谈资 而已, 然而在
当时以信 奉加尔文教义为主 的美 国清教徒来看 , 这几乎就是 无法容忍 的罪行 。
Bu t‘ ‘ c e r t a i n t e x t s o f t h e Bi b l e ” ,a c c o r d i n g t o El i z a b e t h S c h u s s l e r F i o r e n z a , ‘ ‘ c a n b e u s e d a g a i n s t wo me n’ s s t r u g g l e s f o r l i b e r a t i o n n o t o n l y b e c a u s e t h e y a r e p a t r i a r c a l l y mi s i n t e r p r e t e d b u t b e c a u s e t h e y a r e p a t r i a r c h a l t e x t s a n d t h e r e f o r e s e r v e t o l e g i t i ma t e wo me n ’ s s u b o r d i n a t e r o l e a n d s e c o n d a r y s t a t u s i n
于 是她回来了 , 完全出于 自己的意志 , 又佩 戴上那构成了我
《红字》:清教徒社会与罪与赎的挣扎
![《红字》:清教徒社会与罪与赎的挣扎](https://img.taocdn.com/s3/m/d73870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0.png)
红字:清教徒社会与罪与赎的挣扎介绍《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一部小说,以17世纪普利茅斯殖民地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被严格道德观念束缚的清教徒社会中,一位女性艾迪丝因婚外情而生下私生子并被标记出来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主要角色的内心挣扎、社会背景对他们行为的影响以及罪与赎的主题。
清教徒社会与道德观念在17世纪普利茅斯殖民地,清教徒社会强调对道德和宗教规范的遵守。
他们坚信人类天性堕落,并强调罪孽、忏悔和救赎。
这种重视道德的环境对小说中角色的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艾迪丝·皮林:内心挣扎与自我惩罚艾迪丝是小说中被标记为犯罪者的女主角。
她在艾德·威尔逊牧师的诱惑下发生了婚外情,并生下私生子珀尔。
艾迪丝内心深处感到罪恶和自我厌恶,她拼命试图掩盖真相并承受自己的内疚感。
她通过将“红字”A缝在自己的衣服上,永远提醒自己的罪过,以此来进行自我惩罚和赎罪。
阿瑟·唯登:伪善与责任感阿瑟·唯登是艾迪丝的丈夫,他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表面上虔诚但实际上充满欺骗和伪善的人物。
尽管知道妻子出轨并生下私生子,他选择隐瞒真相,并放任艾德·威尔逊牧师承受错误的名声。
然而,在小说结尾,他无法摆脱内心的负罪感,最终选择与艾迪丝亲密团聚并接受共同责任。
赛迦·彭肖恩:勇敢与拯救力量赛迦·彭肖恩是小说中一位年轻有为的医生,他对艾迪丝和珀尔充满同情和怜悯。
他不仅愿意接纳并照顾艾迪丝和珀尔,还试图揭示社会虚伪的一面。
赛迦出于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以及对自由与个人权利的信念,成为了小说中的拯救者。
罪与赎的主题《红字》探讨了罪孽和赎罪的主题。
小说表明,在一个道德束缚严格、不容忍错误的社会中,每个角色都面临着内心挣扎和痛苦。
然而,在真相暴露、内心敞开之后,他们被给予使用真实性来接受及改变宿命的机会。
这种显露出来的罪过和重新获得尊严与救赎,是小说呼唤读者反思道德观念并思考宽恕与新生命力量。
《红字》的清教主义伦理解读
![《红字》的清教主义伦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2de058fbceb19e8b8f6ba14.png)
象 。 _ 因此 , ”2 文学 伦 理 学批 评 并不 是 传 统 伦 理批 求新 生 。 当 时 严 厉 的 清 教 思 想 控 制 着 新 格 兰 地
[ 收稿 日期 】0 2— 5—1 . 21 0 6 [ 作者简介 ] 邹琴 (9 7 ) 女 , 18 一 , 江西抚 州人 ,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 学院在读硕 士, 究方向 : 美文 学。 研 英
文 学 伦理 学 批 评 是 一种 文学 研 究 方 法 , 理 评 方法 的重 复 。 以往 的 伦理 批 评 严 格来 说 是 一 种 其 论 基础 是伦 理 学 , 此 它 并 不 是 一 种 新 近 才 出现 道 德批 评 。二者 都是 以文学 作 品 中 的道 德 伦 理 现 因
的理论 。早在 古希 腊 时期 , 多哲 学 家 如 柏拉 图 、 象 为 研究 对 象 , 对 其 作 出 价 值 判 断 。但 是 研 究 众 并
No 4 .
Aug 2 2 . 01
《 字 》 清教 主义 伦 理解 读 红 的
邹 琴
( 西师范 学 院 外 国语学 院 , 西 南 宁 5 0 0 ) 广 广 30 1
[ 摘 要]90年代至今 , 19 文学批评界存在着重理论轻文本的现象。文学批评成 了 从理论到理论的 空洞说教 ,忽视 了文 学作 品的伦 理价值 和 审 美价 值 。作 为 1 纪 美 国浪 漫主 义 小说 的经 典著 作之 一 , 9世 《 红字》 被认为是清教主义伦理观的寓言, 我们通过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重读这部美国文学经典 , 探 讨 小说 所 揭示 的清教 主 义道德伦 理 观 , 重 构 小说 女 主人 公 赫斯 特 .普 林 在 当时的 清教 伦 理 环 境 中 并 的伦理 形 象 , 终可得 出原 罪一 惩罚一救 赎是 清教 主 义伦 理 道德观 的 最终 归宿 。 最 [ 键词 ] 红 字》 关 《 ;清教 伦理 ; 伦理 形 象 ; 赎 救 [ 图分 类号 ]260 [ 献标 识码 ] [ 中 10 .9 文 A 文章 编号 ]6 3— 72 2 1 )4— 05— 4 17 0 1 (02 0 05 0
《红字》的清教主义传统透视汇总
![《红字》的清教主义传统透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28124d9aa00b52acfc7ca68.png)
《红字》的清教主义传统透视摘要: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描写了清教主义盛行的新英格兰所发生的犯罪、情欲、悔过和社会镇压。
霍桑探索了公众面孔和个人自我的不同,内心的激情和社会传统的不相容。
早期的清教徒遵循加尔文的教义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交战状态,只有通过否定自然内在的价值才能创造出价值,个体只有在公开的法律面前自我消灭才能洗清自己的罪恶。
《红字》表现了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对人的精神上的摧残、对人性和人权的压抑。
关键词:清教主义传统;透视;烙印;摧残;压抑一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小说家的重要代表,是美国产生的第一位大作家。
他的最著名的作品都表现他同时代的作家对待基督教和加尔文教时所遇到的问题。
他深受新英格兰清教主义的影响,敏锐地意识到善与恶之间的界限是如此严格,不容许任何妥协与中间道路。
但是他本人并不是清教信徒。
他既是清教传统的继承者,又是批判者。
他怀疑清教对罪恶的残酷态度。
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美国清教主义盛行的过去为主题,与新英格兰的地理与文化背景有着紧密联系,深深植根于当地居民的清教传统与道德观念中。
他的作品表现了清教徒的生活观点,以及对这种观点的深刻的批判态度。
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红字》在美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被美国人作为美国民族文学发展中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来欢呼。
他在1850年出版的时候,被认为是有自我意识的美国年轻文化正在等待的杰作。
他将清教主义盛行的过去这一主题发挥到极致。
然而《红字》的主题大胆地触及了禁区,比如说社会领袖人物的通奸、单亲母亲的困境,因此在它出版时也引起了极大的震惊。
二霍桑与他的清教祖先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他了解他们的信仰,也佩服他们的力量,然而对他们的苛刻的教规也深表怀疑。
早期的清教徒遵循加尔文的教义。
他们认为世界就是上帝和魔鬼之间的残酷斗争,人类都是堕落和有罪的,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给人类带来了堕落的诅咒或者原罪。
清教徒的教规对人的惩罚是公开的和严厉的。
《红字》中霍桑的清教情结与超验思想的纠葛
![《红字》中霍桑的清教情结与超验思想的纠葛](https://img.taocdn.com/s3/m/d3455679f46527d3240ce0b3.png)
实从最初就已存在着的——一种不屈不饶的果敢
的主张。一种不可拘束的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种可以训练成为 自尊心的刚愎傲慢,而且她对于许多事情都怀有 一种尖刻的轻蔑。而那些事情若经我们仔细考察, 也许会发现其中确含有虚伪的成分”。闭(呦’其实, 珠儿就是她母亲的翻版,与海丝特一样具有叛逆 的精神。凝聚了霍桑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所以,故 事的最后我们发现珠儿已经长大结婚,生活得非 常幸福。
而终于暴雨和旋风将要过去阳光就要来临的时候霍桑却又让迪明斯代尔在海丝特受辱的绞刑架上袒露了隐藏了7年的秘密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一个受人尊敬的牧师终于把自己的罪孽大白于天下而自己也耗尽了最后一丝气息在海丝特的怀抱中升入了清教徒们所向往的天堂
2011j,第j.期
《红字》:清教徒伦理与社会道德的冲突
![《红字》:清教徒伦理与社会道德的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35b6220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2.png)
红字:清教徒伦理与社会道德的冲突《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于1850年出版。
该小说以17世纪的某个美国清教徒定居点为背景,揭示了清教徒伦理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清教徒伦理清教徒指的是17世纪英国早期殖民地的清洁、宗教虔诚和道德严谨的拥护者。
他们深受加尔文主义思想影响,坚信上帝的选民会被拯救,而那些犯有罪孽或背离信仰的人则将受到惩罚。
清教徒伦理注重个人责任、自我批判和自我约束。
他们推崇节制、节欲和禁欲,并强调社区与集体监督来确保道德纯洁。
在这种环境下,性欲和违背婚姻誓言被视为严重的罪行。
小说情节《红字》讲述了女主角海莉·普林(Hester Prynne)因与牧师阿瑟·丹恩(Arthur Dimmesdale)发生婚外情而被判定犯有通奸罪。
她被迫佩戴一枚鲜红的字母"A"来标示自己的罪行,从而成为社会道德谴责和憎恶的对象。
小说中,清教徒伦理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得到了充分展示。
海莉·普林以坚强和勇敢的形象面对道德谴责,并承担起个人责任。
相反,牧师阿瑟·丹恩却隐藏了自己的罪行,内心深处却备受自责和良知的折磨。
社会道德压力《红字》揭示了社会压力对个人选择和行为的影响。
清教徒社会对于性欲的强烈抑制导致了冲突和受苦。
海莉·普林在持续遭受道德审判和排斥的同时,也试图寻求真实与善意,并通过善行来弥补自己所犯下的罪过。
清教伦理观点的思考通过这一小说,我们可以思考清教徒伦理观点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它是否过于严厉和单一,无法接受人类的弱点和罪孽?换个角度来看,海莉·普林表现出的勇气和转变也暗示了对个体权利、自由以及反对道德束缚的重要性。
纳撒尼尔·霍桑以《红字》为平台,探讨了清教徒伦理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并引发读者对于自我约束、社会道德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入思考。
这部作品凭借其深远意义和精湛描写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经典文学作品之一。
《红字》清教观念的肯定到颠覆
![《红字》清教观念的肯定到颠覆](https://img.taocdn.com/s3/m/5948396c48d7c1c708a14533.png)
他内心深处 的秘密时 ,他唯一可做的只是忍受着内心的煎 熬却毫无招 架之功 , 甚至没有勇气说“ , 和海斯特大无畏的表现截然不同。 不” 这
二、 霍桑本人对清教的态度
以广泛传播。 作为美国的主流宗教, 清教的思想体现在美国社会的方
而忧郁 , 颤栗 的嘴唇透露出他是 如此敏感。 那 在性格 方面丁梅斯代尔同 海斯特相比更是异常虚弱。 他没有勇气承认 自己触犯 了原罪 , 而是留下 自己的挚爱海斯特独 自承担所有的痛苦。当面对齐灵渥斯不停 的挖掘
密结合’ 由清教徒移 民新大陆 时传人北美后, 变成清教生 活完整的理论 和实践 。 殖民初期, 国清教徒在弗吉尼 亚建立第一个殖民地, 英 随后, 大批
、
间发生的违背上帝信条 的悲剧。 红字》 霍桑表达的正是清教教义, 《 中, 那 就是认 为人是上帝创造的, 人来到世间, 理应受到惩罚, 而要得 到拯救则 完全靠上帝 的宽恕 。《 红字》 中的人物都有罪, 只是个人对罪恶的态度不
同, 结果也不 同。 海斯特是通过做善事来赎罪, 而丁梅斯代尔和齐灵 沃斯 是通过死亡来获得解脱。从《 红字》 中我们可以深切 地感受 到霍桑 的宗
己的姓 氏 Ha o 里加进一个 W变成 Ha ton, t me h , whre以示 有异于不光彩的
祖先。 不难理解罪恶 问题成 了霍桑许多作 品中经常 出现的主题, 也是《 红 字》 的主题 之一 。 霍桑在《 红字》 中让我们看到 了当时社会基督教的强大
势力. 在严厉 、 迫害以及绝对肯定的清教教义之下, 在信仰上帝的人们之
一
霍桑 10 年 7 4日出生在马萨诸塞 的塞勒姆镇。 84 月 塞勒姆镇是殖 民地时期 的一个重要港 口, 也是清教徒势力的猖獗之地 。他的家族 曾是 名 门望族, 几代祖先都是狂热 的清教徒。 据说他 的五世祖约翰 ・ 霍桑是审 判 19 年声名狼藉 的塞勒姆驱巫案的三大法官之一。 62 这件事在霍桑幼 年的心灵上留下了很 深的伤痕 。这种负罪感还促使他在上大学时在 自
《红字》中霍桑对清教主义的颠覆
![《红字》中霍桑对清教主义的颠覆](https://img.taocdn.com/s3/m/a573654bfc4ffe473368ab68.png)
《红字》中霍桑对清教主义的颠覆作者:王亦萌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5期摘要作为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霍桑在他的小说《红字》中通过对海斯特及丁梅斯代尔的外表及性格分析来说明霍桑这一清教家庭中的一员对清教严苛不宽容和虚伪本质的嘲讽。
关键词清教严苛矛盾嘲讽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241-01《红字》是霍桑于理智与情感之间关于清教、原罪与人性之间矛盾这一主题的巅峰之作。
作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早期移民家庭的一员,作者霍桑保持着清教徒的宗教意识,但同时又对清教主义的严苛与不宽容持有怀疑态度。
小说《红字》中充满了清教主义与反清教主义的矛盾挣扎。
在某种程度上,小说主人公海斯特是作者的代言人,她是反抗清教主义严苛与不宽容的卫士,虽然她触犯了原罪,但霍桑仍给予她一个光辉的形象。
而作为清教徒代表,丁梅斯代尔的结局却是死亡。
这正是反清教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胜利。
作为《红字》的主人公,海斯特充满着光芒与力量。
她的光辉形象同小说中弥漫的阴郁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且同清教社会所要求的极简约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海斯特第一次登场便是刑台的场景。
她“身材颀长,体态优美之极”,“乌黑的浓发光彩夺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最令人震惊的是“她焕发的美丽,竟把笼罩着她的不幸和耻辱凝成一轮光环”, 这不正是天使的形象吗。
她的美丽使刑台周围的那些清教徒们愤怒。
他们强加在海斯特身上的通奸指控丝毫未削弱她的容颜。
作为一个触犯原罪的女人,她本不应具有如此夺人眼目的特征,而事实恰恰相反。
霍桑给了海斯特高贵的面庞优雅的身形,让她矗立在清教主义权威的象征——那因风吹日晒雨淋和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狰狞阴森的监狱前,这正是作者给予清教社会的讽刺。
当海斯特受了七年惩罚后,当她除去红字,脱下帽子,她依然是七年前那样光彩夺目。
清教主义如一条黑色斗篷遮盖住了人身上散发出的所有光辉,然而它对海斯特惩戒的目的并未达成。
《红字》---对清教主义的怀疑
![《红字》---对清教主义的怀疑](https://img.taocdn.com/s3/m/7e14b5c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3.png)
《红字》---对清教主义的怀疑【English Abstract】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awthorne is a classical novel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Since the fir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Scarlet Letter appeared in the 1950’s scholars and readers in this country have shown an ever-increasing interest in his works. Its immortal enchantment lies in not only its condemnation of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uritan society on people’s spirit, but also its affirmation of goodness. The novel aims at criticizing severely Puritanical asceticism, suggesting Hawthorne’s further thinking over the “original sin” “good and evil” “soul salvation” “total depravity” by analyzing the four main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The novel concerns the consequence caused by the sin and 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sin rather than t he sin itself. He believes man can do good deeds to get rid of evil in his heart.【Key Words】Puritanism; Human nature; Prynne; Dimmesdale; Roger; Pearl; the scarlet letter【中文摘要】<<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作家霍桑的成名作.自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被译介到我国以来,一直倍受读者的喜爱.其不朽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无情的鞭挞了清教法规对人性的践踏,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人性的善的肯定.本文旨在通过小说中四位主要人物的分析, 阐明作品所表现的深刻思想内涵:通过与邪恶的搏斗,人可以获得道德上的完善,从而批判了清教主义所倡导的“原罪”“善恶”“拯救灵魂”“彻底堕落”的说法:小说作者主要关心的是原罪导致的后果及人们对待原罪的态度,而不是罪孽本身,他认为由于爱而犯下罪过可以得到忏悔拯救。
谈霍桑的宗教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
![谈霍桑的宗教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9220b7a265ce05087632136b.png)
谈霍桑的宗教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摘要:美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在宗教的氛围中成长,深受清教思想的压抑与束缚,对其发起了猛烈的抨击。
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霍桑通过对几个主人公命运、性格的深刻描写,表现了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以及清教对人的精神上的摧残,对人性和人权的压抑。
但由于霍桑本人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宗教意识和神秘主义的观念,因此,他对清教的态度又是困惑的。
关键词:霍桑红字清教困惑1 霍桑的时代背景霍桑(1804~1864)出生在新英格兰,在美国历史上,这是一个有着浓厚宗教氛围的清教世袭领地。
由于信奉加尔文教的清教徒在英国受到迫害,到达新英格兰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社会组织,对居民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霍桑就是在这样的宗教气氛中长大的,因此,当地流传的宗教迫害故事及清教思想对他的创作和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
清教在经过了两三百年的发展后,到十九世纪初期,它对社会生活的消极、压抑作用日益明显,人们渴望获得自由和理想的愿望日益突出。
在这一时代下,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对宗教束缚和传统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开始对宗教进行反思和批判,希望能重新认识基督教的上帝。
他们认为“上帝与每个人同在,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人们无须通过教堂、牧师等与上帝交流,只要在大自然中仔细感受,凭自己的直觉和努力便能与上帝沟通。
”这一理论削弱了教会的势力,提高了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对解放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霍桑深受这一文学思潮的影响,他的思想逐渐偏离宗教影响,向宗教束缚发起猛烈的抨击,他开始揭露宗教的虚伪及其对人性的迫害,讴歌人性解放和个人幸福。
他执着于加尔文教意义上的“恶”的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出发看待社会现象,把这一种具有神秘含义的“恶”当作造成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对自由和个性解放有着强烈渴望的同时,对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斗争又抱怀疑态度。
正是在这种孕育着宗教变革的社会背景下,霍桑怀着及其矛盾的心态创作了他最著名的小说《红字》。
以《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
![以《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https://img.taocdn.com/s3/m/02746e2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8.png)
以《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摘要:纳萨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由于清教自身的复杂状况,霍桑对清教的态度也是复杂的。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其中也深刻地体现了他对清教的认同与怀疑:一方面对人性恶与救赎之路进行深入挖掘;一方面又对清教的严酷极端予以批评和揭露。
就整篇作品而言,后者占据了主要方面。
本文通过对《红字》中清教对主要人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方面的讨论,来揭示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
关键词:霍桑《红字》清教引言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基督教,是世界上影响最大,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
在欧洲的发展史上,宗教更是无处不在,特别是基督教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渗透于欧美文学中。
基督精神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已深扎根在信仰上帝的人们的心里,主导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成为精神世界中不可获缺的存在。
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萨尼尔·霍桑就把关注的领域集中到宗教这方深沉而宽广的土地上。
出生于清教世家的霍桑,自幼丧父随寡母寄居在外公家,超验主义对他的影响很深,再加上他很早就潜心研究新英格兰的清教史,这些都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源泉。
但霍桑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清教徒,对于清教自身与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复杂性,他有着困惑和怀疑。
作为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最典型的体现了霍桑对待清教有着矛盾性这一特征。
本文通过对《红字》中清教对主要人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方面的讨论,来揭示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
一、原罪与救赎之路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夏娃的经历,是一个从犯罪,堕落到赎罪并获得拯救的典型,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
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意愿踏上了痛苦的赎罪之路。
《圣经》指出在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通过赎回原罪,行善去恶,人们将会在死后重返伊甸园。
救赎作为清教教义之一,有着很重要的价值意义。
在这一方面,霍桑是认同这样的清教教义的。
在《红字》中,体现在对人性罪恶的深入挖掘上,也体现在内心的忏悔与行为的过失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上。
从霍桑的《红字》看清教徒主义
![从霍桑的《红字》看清教徒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5c782df1e009581b6bd9eb5e.png)
关键词 :清教徒 ;《 红字》 ;霍 桑;思想
中图分类号 :I 1 0 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6 1 3 3( 2 0 1 7 )0 3— 0 0 5 7— 0 4
PI l r i t a n i s m i n Na t h a n i e l Ha wt h o r n e ’ S T h e S c a r l e t L e t t e r
V 0 I . 1 2 N o . 3
J u n. 2 01 7
从霍桑 的《 红字》 看清教徒 主义
徐 曦
3 5 5 0 0 0 )
( 宁德 职业 技术 学 院 文 化传 媒 系 , 福建 福 安
摘
要 :霍桑所著 的 《 红字》是 美国浪漫主义 时期 比较典型 的作 品,讲述 了一个 受不合理 婚姻 束缚 的少妇 海
Ke y wo r d s : P u i r t a n i s m; T h e S c a r l e t L e t t e r ; N a t h ni a e l H a w t h o r n e ; ho t u ht g
霍 桑的《 红字》 是一部反 映清教徒主义 的作 品, 作 品 向我们展 示 了 l 7世 纪 清 教徒 的生 活 以及 他们所推崇的思想 ,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清教徒主 义的一些看法 。家族世世代代虔诚地信奉清教 , 营 造 了一种 浓厚 的 清 教气 氛 , 这 深 深 影 响 了霍 桑 , 因 此他对清教徒主义才有深刻的体会 , 但他却厌恶清 教 徒 的褊 狭冷 酷与 不仁 道 。在作 品 中 , 他 对海 丝特 坎 坷命运 的描 写也 正是 为 了批 判排 斥情 感 、 禁 绝 欲 望的清教徒主义思想。从 《 红字》 中, 我们 可以了 解到 1 7世 纪 清 教 统 治 下 人 们 的 地 位 、 处 境 与 期 待¨ J , 从而 揭露 出 当时教 民 的价 值 观 和道 德 观 , 小 说 中对清 教徒 主义 方 方 面 面 的描 绘 为 我们 进一 步 看清清教徒社会 的实质提供了案例。
简析霍桑的《红字》中的清教主义
![简析霍桑的《红字》中的清教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9164392b10661ed9ad51f36d.png)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简析霍桑的《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杨胜南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摘 要:纳撒尼尔•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早期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深受清教主义影响。
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例如《带七个尖顶的阁楼》,《福谷传奇》,《玉石雕像》等等。
他的代表作——《红字》,尤其受到了清教主义思想的影响,通过清教思想生动地描述了美国19世纪早期生活的蓝图。
许多研究者对清教主义做了许多研究,包括霍桑和他的作品。
从霍桑的作品中我们清楚地了解清教徒的观点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
关键词:《红字》;霍桑;清教主义作者简介:杨胜南(1993-),吉林辽源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84-03一、引言《红字》是美国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著名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中期受加尔文控制波士顿。
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作者描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当权者摧毁了人们的心理、心灵和道德。
海丝特被认为是道德的化身。
她不仅感动了牧师,甚至是都充满了原罪的整个社会。
而她的丈夫,作者把他描绘成一个复仇者。
小说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而且人物、情节和语言都是主观想象的。
在描述中,它的重点是人的精神活动和直觉。
总之,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也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创始人。
在《红字》的结尾中,珍珠一直过着快乐的生活,海丝特回到波士顿纪念自己的罪恶,痛苦和忏悔。
二、关于霍桑和清教主义的介绍纳撒尼尔•霍桑,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不仅继承而且批判者新英格兰清教传统。
虽然他不是一个清教的信仰者,但他深受其学说影响。
他的作品大多描写了人们的思想、精神上的矛盾和生活中的悲剧,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红字》。
2.1关于霍桑和《红字》的介绍纳撒尼尔•霍桑,十九世纪早期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简论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2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5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6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7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Chinglish8 《麦琪的礼物》中环境语的分析9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Satan in Paradise Lost10 习语及习语的汉英翻译11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12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13 由《克莱默夫妇》思考美国女权运动对美国家庭的影响14 跨文化背景下中德谈判方式的比较15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16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7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18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19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20 从人文主义角度解读《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21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22 情境创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23 论爱情的毁灭:浅析《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24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25 An Eco-analysis of The Yearling26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27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28 试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观宿命论(开题报告+论文)29 论流行网络词汇的汉英翻译30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31 超市价格策略的比较3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色33 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34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35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36 浅析电视口译的特点及其译文质量评价3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8 谈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39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40 合作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41 威廉•布莱克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研究42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女性主义43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44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45 近年来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简析46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47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48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49 探究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50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51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52 《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53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54 浅析《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悲剧55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56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57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58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59 从《胎记》看霍桑对科学的态度60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61 浅析语用含糊在外交语言中的应用62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63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64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65 影响中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的障碍及解决策略66 浅析虚词在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67 论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68 浅谈《圣经》故事与英语学习69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70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71 英语广告语篇的会话含义分析72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的怪诞性73 美国牛仔和牛仔文化74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75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比较76 从《当汽车等待的时候》看欧•亨利的写作特色77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78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79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80 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81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82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83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8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85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86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87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88 初中生英语词汇教学策略89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90 The Unique Charm--An Analysis of Evil under the Sun91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92 网络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9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94 An Analysis of Mulan's Character in Moment in Peking95 英汉爱情隐喻比较研究96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97 心理因素对提高英语口语的影响98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99 全球商务中基于文化差异的品牌名称翻译100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101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02 从《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爱情观103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策略104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05 高中英语课堂导入语艺术研究106 商标翻译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107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108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109 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10 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111 Analysis on Moon Image in Lawrence’s Novels------Industrialism and Chauvinism 112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113 Study on Net Lexicon and Its Future Trend114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115 中西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116 浅析情景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117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人鼠之间》中的美国梦(开题报告+论文)118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119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Class120 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讽刺艺术121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122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女性的形象123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124 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125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126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127 On Critical Realism in Oliver Twist128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129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130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动物词语研究131 网络资源在听力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132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133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134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135 英文商标的汉译136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137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13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139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140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141 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142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爱情观的不同143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144 《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性格的显现及其对主人公言语行为的影响145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146 On th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1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8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149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15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1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152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153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154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155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156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157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158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159 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分析中西文化差异160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161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162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163 从模因论视角看年度流行语“给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64 <<罗伯特家的苔丝>>中动植物的作用1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6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167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168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169 浅析目的论下宣传标语的英译失误170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171 论英语无灵句与汉语有灵句的互译172 中西方大学中第二课堂的角色研究173 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174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175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176 How Chinese Culture Affect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rms Of Martial Arts177 在关联理论观照下电影名称翻译探析178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179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180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181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182 浅析《喜福会》中母亲们悲惨遭遇的成因183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184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185 思嘉丽是淑女还是魔鬼?186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187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188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189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190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191 西方文化中的吸血鬼形象与东方文化中的鬼形象之对比192 小说《黑猫》中双重人格193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194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195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196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春节”和“圣诞节”197 目的论指导下的报刊新词英译198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199 Robert Frost’s Man and Nature200 An Analysis of Space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