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清教

合集下载

清教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清教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清教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清教徒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清教徒是17世纪初移民美国的一群宗教追求者,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了美国文学。

首先,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对美国文学的主题和情感产生了影响。

清教徒强调神圣的存在和人类的罪恶本性。

他们相信人类生来就是罪人,只有通过虔诚的信仰和行为才能得到上帝的救赎。

这种信仰体系在美国文学中常常被描绘出来,明确了罪恶感、悔改和上帝的救赎是重要的主题。

例如,南希·惠特曼的长诗《达奇尔歌谣》中,主人公达奇尔试图通过自省和反思来寻求精神的净化和复兴。

其次,清教徒的价值观对美国文学的道德标准产生了影响。

清教徒强调严格的道德规范和个人责任,他们认为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上帝的旨意和道德准则。

这种道德观念在美国文学中体现为矛盾的角色和行为选择,以及道德决定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例如,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中,女主角希斯特·品妮试图对自己的罪行负责,并在社会道德和个人幸福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另外,清教徒的文化传统对美国文学的语言和风格产生了影响。

清教徒倾向于使用严肃和正式的语言,强调文字本身的力量和神圣性。

这种写作风格在美国文学中被广泛采用,强调对语言的敬畏和精确性。

例如,厄内斯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以简洁而有力的文字表达出人生的孤独和困境。

此外,清教徒的教育传统也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重视教育和读书,认为通过阅读和学习可以得到智慧和道德的提高。

清教徒建立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培养了许多重要的美国文学作家和学者。

这些作家包括拉尔夫·爱默生、亨利·戴维·梭罗和其他启发了美国文学的先驱。

总结起来,清教徒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们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塑造了美国文学的主题、情感、语言风格和发展方向。

清教徒的影响不仅限于17世纪,而是延续至今,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综述】清教徒与美国文化

【文献综述】清教徒与美国文化

文献综述——清教思想与当代美国精神(浅谈清教文化给美国留下的烙印)前言北美第一批清教徒是16世纪及17世纪英国新教中的一派,他们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内的腐败现象,提倡简朴生活。

却因不满教会改革而被迫外逃,将清教思想带到了美洲大陆。

清教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社会,是当今美国精神的核心。

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了解今日美国社会。

纵观各种有关清教徒与美国精神方面的论文,发现很多学者总结的都很好,有些也很全面,引经据典。

但是发现他们所能够举出的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案例还是很少的。

有些通篇都是引自《圣经》,所举的例子只有寥寥几笔。

所以,我写这篇论文的重点就是在强调论点的同时,充分添加一些符合当代国情的例子,从而使论文更具说服力更有趣。

前篇:清教文化如何形成的,清教徒的形成主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清教思想对当代美国精神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一、领导、使命意识作为“山上之城”的子民。

世界榜样思想是美国欧精神和国民性中最鲜明的特征。

美国人民希望成为世界的先锋、全人类的“救世主”。

在现实世界中,美国人所乐于充当“世界警察”把美国人张狂的领导意识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民主意识美国民主是世界民主的成功典范,崇尚民主自由、人人生而平等的信条成为当今美国人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之一。

清教思想本身的内涵以及清教徒在北美的社会实践对促成美国民主体质的诞生起了奠基作用。

美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代议制民主。

美国自由民主政治的发展基础是政教分离,其现实经验和模式是地方自治。

三、敬业精神清教思想塑造了美国人努力工作、勤俭致富的民族性格。

清教徒们都自觉地努力工作,把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视为一种快乐。

这种性格使得美国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荒野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此外,在美国这样一个钦佩白手起家的英雄的国度,一个尊重个体、人人平等的社会,信奉“天助者自助”的社会,使得更多的当代美国人勤恳工作以获得日后的成功。

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清教传统与自由主义精神

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清教传统与自由主义精神

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清教传统与自由主义精神标签:北美殖民地;清教传统;自由主义;美国政治思想清教传统对美国政治思想尤其是自由主义的发展影响深远。

无论从逻辑还是情感,清教传统都不会自动产生自由主义精神,其内含的信仰不自由甚至还带有反自由主义倾向,但在殖民地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在英国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北美清教的思想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后期对契约观念的认同、对民主法治的肯定、对个人主义的尊重以及对个人权利的约束等,这些变化与现代自由主义精神深度契合,为美国自由主义的形成、民主理想的确立和现代国家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教传统以及建基于其上的自由主义精神是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对美国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传统影响深远。

“17、18世纪的清教徒是北美洲的移民主流,也是新英格兰最早的居民、统治者。

他们……在经济、政治、教育诸方面都为美国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种影响始于英国清教徒初登北美大陆,一直延续到今天。

美国虽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国家,但这种个性正是在承继母国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变而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清教传统与自由主义精神是美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核心元素,“如果不了解清教主义,我们就无从了解美国文化的来龙去脉。

”一、新旧英格兰:两种清教传统美国政治思想具有浓郁的欧洲背景,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美国的影响甚深。

清教产生于英国,作为北美殖民地的母国,英国清教徒的政治斗争和政治思想与北美清教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教移民带给新英格兰的具有特性的一系列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包含自由主义精神的清教传统。

这是英国在告别旧的、静止的封建秩序,走向现代资本主义秩序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进程中努力解决棘手问题的结果。

它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然而,尽管完全根源于神学,英国清教却在其150年的军事生涯中纠集了可以在英国煽动起来的所有颠覆力量,让经济和政治与神学成为战友,使得整个运动的中心向社会下层倾斜,最终将整个英格兰都融人了这场伟大的斗争。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清教从三个方面影响着美国文学:对作家的价值观和态度的影响,文学作品写作技巧的影响和象征技能。

1.价值和态度—乐观个人主义。

清教徒在新的世界盼望居住在完善的命令之下,热切建立新的伊甸园以便设定一个理想的社会。

当面对危险和困难时,在圣洁使命启发之下他们充满乐观,无所畏惧。

清教主义的乐观向上精神留给了美国人,塑造了美国人对于生活和世界的乐观态度。

此外,早期移民的追求Thomas Jefferson《独立宣言》提到的自由、民主和幸福。

独立宜言的精神影响到后来一百多年。

2.题材一矛盾。

清教徒认为,上帝拥有绝对权力,可以拯救人类,人类可以得到上帝的青睐,他们的信念即职业性的成功来自于他们对上帝的信仰。

按他们的看法,艰苦工作是唯一能够得到上帝原谅的方式。

追求财富神圣的欲望教促他们不断地利用边境,雄心勃勃地征服自然和开发他们的callings"。

在美国清教主义主张节俭,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人的行为。

他们害怕从奴役中得到解脱(从旧世界),再到另一个的陷阱(新的世界) .这种矛盾成为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成为了美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学梦。

3.写作技巧一象征。

象征主义是宗教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文化具有复杂的属性,指定某些特定事物的象征系统。

事实上,许多作家,大多数作品均使用象征意义,象征成为小说作家修辞的核心组成部分。

象征是系统地使用符号来表示或暗示的东西。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所有的语言是象征性的。

在狭义而言,象征意义是有特别意义的。

为上帝而工作-美国清教工作伦理要义

为上帝而工作-美国清教工作伦理要义

为上帝而工作-美国清教工作伦理要义概述清教徒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力量,他们对美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中,清教工作伦理是他们最为重视的价值。

清教工作伦理在中世纪欧洲得到了发展,并且在纳粹德国时期被恶意扭曲和滥用。

美国清教徒重视强调工作伦理中的个人责任和道德行为,同时谴责懒惰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奉行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培养正直品德的理念。

清教工作伦理的起源清教工作伦理是建立在新教基础上的,但其起源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国。

其核心来自于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特别是马丁·路德在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提出的基督教工作伦理。

在基督教工作伦理中,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是通过工作。

每一个基督徒都有一份本职工作,是上帝赋予个人的义务,必须承担并且尽职尽责。

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个体需要交纳税款或参与慈善活动,并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对上帝的孝敬。

这种工作伦理范式在16世纪的欧洲非常普遍,这个时期的农民、手工工人和商人们都坚信通过工作来彰显上帝的旨意,并通过工作赢得上帝的认可。

这种工作伦理在17世纪移民到美国,就形成了清教工作伦理。

清教工作伦理的基本原则清教工作伦理有一些基本原则,是建立在新教信仰上的。

这些原则包括:精神平衡清教徒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会导致人们过于追求物质财富,从而失去对上帝灵性生命的追求。

因此,清教工作伦理强调工作和内心精神上的平衡,个人的工作需要关注优质产出和个人灵性的追求。

清教工作伦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性方法,让个人在工作中体验到魂的满足,并让生产力得到彻底的激发。

自我责任清教工作伦理认为,每个人有责任承担自己的财富和生活。

每个人都应该是全社会的财富创造者,不应该依赖政府和其他人提供资金和资源。

清教工作伦理强调了个人的责任,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和财富是由他的个人能力和努力决定的,并鼓励个人通过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

适度工作清教工作伦理同时强调了工作的适度性。

虽然工作在美国清教徒的工作伦理中非常重要,但清教工作伦理同样认为过度工作会导致个人健康和精神上的问题。

美国清教主义的形成和危害

美国清教主义的形成和危害

美国清教主义的形成和危害摘要:部分英国清教徒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定居以来,清教思想就一直是美洲殖民地以及美国的主流思想。

对照《圣经》,我们就会发现清教主义严重偏离了耶稣的思想。

他们残杀印第安人、奴役黑人、发明核武器威胁人类、以及在国外发动战争等,这都来源于清教主义的理论支持。

因此,清教徒应认真反思历史错误和邪恶,要真正以耶稣基督为师、根据耶稣的本质思想去修学。

这样才能拯救自己、拯救世界 !关键词:耶稣;清教徒;以耶稣为师;拯救自己清教思想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它来源于许多国际宗教形势和世俗形势的强大影响。

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本来都是一回事,信仰的都是《旧约》和《新约》,信仰天主和耶稣基督,但是主教们、信徒们对于经书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于是就产生了不可弥合的分裂,后来更是产生了许多的改良宗教。

清教原来是英国一个饱受迫害的小教派,最后由于美国的因素就演变成为世界上势力最大的一个新教派。

一清教主义的出现耶稣在公元元年出生于耶路撒冷城东南方向的伯利恒。

由于传播了不同于传统犹太教的思想,他就被自己的学生犹太人出卖给了仇恨耶稣的犹太长老。

长老们向罗马总督彼拉多告发了耶稣,并迫使彼拉多钉死了自己的思想对手。

其信徒被迫离开家乡,西去罗马秘密传教。

可是罗马人极端仇视,给予信徒的迫害颇为残忍严酷、惨不忍睹。

许多主教和信徒被烧死、被砖块砸死、或者被抓去放在竞技场中在几万人的目睹欣赏中被饥饿的雄狮吃掉。

但是地下教会依然继续发展壮大,最后迫使罗马帝国在公元 313年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于是迅速传播到了欧洲各地。

392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到了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被强悍的日耳曼人灭亡之后,教会便成了西欧中世纪时期的唯一学术权威;因为当时几乎只有牧师和修士才能读书识字,所有的学者也都是教会人士。

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古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拉丁语。

于是,西欧便开始渐渐陷入一片黑暗的迷信和迫害异己的时代,史称“黑暗的中世纪”。

美国:清教徒们死磕出来的国家

美国:清教徒们死磕出来的国家

美国:清教徒们死磕出来的国家1.谈起“死磕”这个词,大家都比较熟悉。

但是,“死磕”的鼻祖却是16世纪英国的“公知”——清教徒。

当然,他们当时不叫“死磕”,叫做:“不自由,毋宁死。

”就是这些英国“公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民主国家——美利坚合众国。

1620年9月,一批清教徒移民在清教牧师威廉·布雷福德的率领下,从英国普利茅斯港乘坐“五月花”号货运帆船出发,驶向大西洋的彼岸。

他们出发时,许多老水手都怀疑能否顺利抵达,因为这种小船在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中弱不禁风,而且此时风向又不适合越洋航行,成功的希望实在渺茫。

五月花号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走上这条凶险的不归路?清教徒们并非为生活所迫,他们中不少人在英国的生活相当优裕,而且此时美洲大陆上蕴藏金银的地盘也早被西班牙、葡萄牙占据。

他们之所以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前往美洲,只是因为他们有着特殊的宗教理想和“死磕”精神。

英国清教徒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产物。

16世纪后期,英国完成宗教改革后,从天主教分裂后成为一个新教国家,也就是基督教,成为英国的国教,但它仍保留了许多天主教的残余。

于是就有一部分人要求“清洗”国教中残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

如取消教堂中的华丽装饰和过于铺张的宗教庆典,提倡过一种“勤俭、清洁”的生活,这些人被称为清教徒。

清教徒自认为他们在英国开展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最纯洁的,但是这种宗教理想与英国王室发生了冲突。

对于英国王室来说,任何企图动摇国教的人都是异教徒,必须对他们进行惩罚。

于是,从16世纪80年代起,王室开始对清教徒进行残酷迫害。

从詹姆士一世起,就强迫清教徒接受国教,否则就驱逐出境。

到了查理一世继位后,对异教徒采取更为严重的迫害政策。

如禁止新教中的加尔文派进行传教活动,对编写清教小册子的人当众鞭打,施以酷刑,终身监禁。

清教徒丁道尔在政府的高压政策的打压下,清教徒在英国的宗教梦想破灭了,当然他们没有留在英国玩命,而是奉行“此处不留人,自有留爷处”的方针,去北美战天斗地去了。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影响的研究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影响的研究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影响的研究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主义是17世纪初在英国的一场宗教运动,其信仰和价值观对美国早期殖民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美国文学的发展史上,清教主义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对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主题和风格上。

清教徒把《圣经》视为终极权威,他们将信仰看作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因此他们的文学作品通常反映了这些宗教价值观。

清教徒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对人类罪恶和神的审判的思考,以及对信仰、救赎和神圣的追求。

他们强烈的宗教信仰和严格的道德标准也贯穿于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从而形成了清教风格的文学作品。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作家的身份和声音上。

清教徒在美洲殖民地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他们也开始了对美洲自然与神秘的探索。

在这种环境下,清教徒作家们开始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他们在作品中不仅反映了对信仰和宗教的思考,也记录了对美洲新大陆的探索和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清教徒作家们的身份和声音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文学的发展。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上。

约翰·米尔顿的史诗《失乐园》就受到了清教思想的影响,作品中反映了对人类原罪和救赎的思考。

南希·杂志的《阿岇巴亥异雷》也是一部典型的清教主义文学作品,作品中表现了一种宗教启示的结构,以及对罪与赎的探讨。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

从美国文学的发展史上来看,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了美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也影响了后来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赞美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清教主义的影响,她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信仰和神圣的探索。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也可以看到清教主义的影响,作品中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信仰和坚持的探讨。

浅谈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浅谈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3. 清教主义对美国人内在价值观的影响 在美国殖民时代 清教徒是移民主体 清教主义作为一种宗 教理念 扮演了殖民时代政治理论的角色 清教主义中蕴含的个 人主义 理性原则 自治精神 为美国自由的民主政治提供了精 神性的因素 清教徒早期的地方自治实践也有助于发展自由民主 政治 清教主义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对美国的政治文化的影响都 是深远的 它将继续成为美国民主政治的支撑 清教主义的传播 和渗入伴随着早期的移民拓荒 定居北美的整个过程 作为一种 教义 清教主义不再具有原有的意义 但它对新英格兰乃至整个 美国由来已久的影响 在美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 不仅 对美国文学的发晨和特点起着重要作用 与美国人性格中的个人 主义有联系 美国所谓的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丹尼尔 贝尔认为美国人的心 灵有两方面 他们代表的不是两极 而是两种方向 这两种方向
韦伯的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但也存在 缺陷 首先 韦伯否认阶级对立 因为他提出了一个叫 先定说 的观点 其实这个观点也是加尔文教的主张之一 其意思是说 一个人在死后能否得到解脱 上帝在他出生之前便已经确定 因 此 教徒不能依靠教会得救 而要靠内心保持纯洁的情操 过勤 俭节欲的生活 勤勉于世俗职业 现实自我确证 才最终会使灵 魂得救 通俗的说 无论你做什么工作 你在现世的一切活动 都是上帝早已经安排好的 所以你除了安于本分 多做善行 勤 劳节俭的生活外 做什么都是徒劳的 它的潜在意思就是 大家 都承认了资本主义精神 资产阶级是在努力追求正当利润 无产 阶级也应该安于现状 因为大家都是在为上帝服务 从而也就抹 杀了阶级对立 其次 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即暴力手段推翻旧 的制度 重新建立起来的新制度模式必将会得到全社会的合法性 认同 而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 很明显采用了温和的改良手段 吸引大家信仰新教 信奉资本主义精神 从内心自省中去抵制欲 望的贪婪 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能永远存在下去 但是他忽略了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思想的冲击性影响 仅仅只能是个理想主义 者 最后 我相信读过此书的中国读者不难发现 韦伯极力推崇 和赞扬资本主义精神或经济伦理的优越性 独特性 掩盖了其本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清教徒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

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是还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

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这些人得名清教徒。

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省,反对奢华纵欲。

17世纪上半叶因宗教不满和经济压力,大批清教徒移居北美。

在最早的13个殖民地,80%的教会都具有清教倾向。

清教徒在美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清教徒在美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清教主义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据记载,早期移民到马萨诸塞州的人当中,有超过一百个牛津、剑桥的毕业生,一位历史学者称那时的麻州为世界上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区。

在到达新大陆仅仅六年之后,虽然清教徒们还在为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奋斗,但是他们却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了哈佛学院。

清教徒期望教会的传道人有高等的学历。

他们的妇女虽没有接受学院的教育,却都识字而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他们的小孩从一开始学习字母,就有一套福音ABC读本。

清教徒们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早期的清教徒生活是严格按照《圣经》的标准生活的。

而和上帝直接交流的途径就是去阅读《圣经》,然后根据阅读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他们不需要神父,直接向上帝祈祷,一切都在单个个体和上帝之间直接进行。

因此当时的人们需要读懂《圣经》,读懂《圣经》就必须要读书识字,因此学校就建立起来,教育也随之得到长远的发展。

今天的美国人毫无疑问地坚持了清教祖先的优良传统,非常地重视教育。

在今天的美国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美国的教育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领先的。

清教对美国的影响

清教对美国的影响

四、清教主义塑造了美国人的民族性格
加尔文主张:“上帝对人的获救有绝对自由权,但人可以通过在尘世职业上的成就以获得受到上帝恩宠的确证。”{15}清教徒普遍接受了这种以职业劳动为唯一内容的天职观,相信努力工作便能取悦上帝,勤劳致富是获得再生的唯一手段。清教徒们都自觉的努力工作,把工作视为快乐,这种观念促使他们不断开拓边疆,征服自然,养成了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性格使美国人获得了物质上的成功。在很短时间内把一个荒野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清教主义与使命意识
美国是一个以信仰基督新教为主的国家。移民始祖在移居北美大陆的过程中,在英国新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美国自己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最突出的体现之一就是在盎格鲁—萨克逊民族中所逐渐形成的宗教使命感”⑧。17世纪初,大批英国清教徒为摆脱宗教压迫,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大陆。“他们把北美大陆视为复兴基督教的理想之国,是建立未来基督教世界的楷模,在这些清教徒看来,他们肩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⑨。随着北美殖民地的发展,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这些盎格鲁—萨克逊清教徒自认为是上帝的优秀选民”⑩。美国人坚信,他们的使命是以身作则地向全世界传播自由和社会正义,“把人类从罪恶之路引导到人间新的耶路撒冷”{11}。这种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神话根深蒂固于美国文化中,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清教徒认为他们有救赎世界的使命,决心“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的生活,并把基督带到这个遥远的世界”{12}。
今天的美国人无疑秉承了清教先祖重教的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在今天的美国社会,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各州都有义务教育的法规,全国的文盲比例极低,约为1%。现在,全美大约有6000万人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上学,另有900万人上职业学校,还有1300万人通过各种形式接受教育,全美有3500多所大学,已经从大众高等发展为普及高等教育。

浅谈清教主义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清教主义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清教主义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摘要】清教主义的传播和渗入伴随着早期的移民拓荒、定居北美的整个过程。

作为一种教义,清教主义不再具有原有的意义,但它对新英格兰乃至整个美国由来已久的影响,却在美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分为三部分,首先介绍清教主义的基础知识-起源和教义;第二部分为清教主义影响下的美国的文化氛围;最后浅谈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清教主义,教义,文化氛围,美国文学通过自学(考试)和上课听老师讲我自认为对美国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自从接触美国文学以来便不断听到这个词—“美国清教主义”(“American Puritanism”)。

它像是一篇小说的线索贯穿着我所学过的整个美国文学知识体系,因此,在这门课学期结束的时候,我想整理一下思路,简要谈谈我对美国的清教主义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的认识。

由于本人知识范围有限,只能借助所查资料表达自己的浅显见解.作为美国文明与文化的主要源头,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持久而深刻。

正如佩里.米勒所说:“如果我们不理解清教,可以说就不能理解美国。

"美国清教主义虽然来自英国,但在北美这块特殊的地域,其内容形式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国民精神的铸造方面来说,其影响远远超过了英国清教。

从文学的角度考虑,清教主义既是一种社会力量,影响作品本身的生产,又是一种伦理规范,制约着社会与作家的道德生产,同时,清教主义也是一种情感的力量,塑造着美国独特的文学精神。

自身也不断变化发展,因而在文学上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清教主义起源及教义(清教徒)清教主义,起源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得以实践与发展。

其因信称义、天职思想、山颠之城等核心理念,构成宗教行为规范要素,在早期的美国,推动了个性解放,促成建立现代劳动、职业和财富观,以宗教的理想勾勒出国家未来追求的目标.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

16世纪出现于英国.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主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简化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故名。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影响的研究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影响的研究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影响的研究1. 引言1.1 清教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清教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主要宗教信仰和道德准则,清教主义深深影响了美国文学的发展轨迹。

清教徒的信仰与价值观念贯穿于美国文学的各个时期,塑造了许多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

从早期殖民地文学中的清教徒信仰到当代作家对清教主义价值观的重新解读,清教主义在美国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清教徒对道德的严格要求和对个人责任的强调成为了许多作品的核心主题,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清教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不仅体现在主题和情节上,更体现在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上。

清教徒的内省和反省精神深刻影响了不少作家的创作风格,带给读者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

清教主义在美国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深入研究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地位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文学传统和文化根源具有重要意义。

1.2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长期影响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长期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深远的思想影响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清教徒在美国殖民地建立了严谨的宗教体系和道德标准,这些价值观念在美国文学中得到了延续并深化。

清教主义强调个人的责任和奋斗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了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并成为了美国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清教徒对于人性的深刻观察和反思也为美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对清教主义价值观念的探讨和反思。

清教主义的对立面和挑战也为美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独特性,不断推动着美国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清教主义的长期影响在当代仍然存在,并对美国文学产生着持续的影响,深刻塑造了美国文学的独特风格和内涵。

【2000字内容已结束】2. 正文2.1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价值观影响清教主义注重个体的责任感和良知,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种价值观在美国文学中体现为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浅议美国清教主义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影响

浅议美国清教主义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影响

浅议美国清教主义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影响作者:孙薇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28期摘要大学社会服务职能产生于美国,有特殊的宗教原因。

清教作为美国主要的宗教信仰对其产生有重要作用,影响包括三个方面:清教的捐赠文化、创造财富的思想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美国清教主义社会服务职能1 大学职能的历史发展大学职能,是指大学对某些特定的社会任务所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职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应功能。

大学职能是由大学性质与社会分工所确定的。

它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内涵和外延。

最初中世纪大学的职能主要是保存和传递知识、培养人才,到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提出“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是,在深入、最广泛的意义上培植科学,并使之服务于全民族的精神和道德教育。

”大学的职能首次有了拓展。

到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大学应为社会服务。

至此,确定了大学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2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在美国出现的原因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大学服务于民主社会的各种需要,促成对地方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的迅速成长,并把知识普及于全体人民,从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

2.1 美国社会文化与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比较19世纪中期的欧洲国家和美国,不难发现,尽管政治和经济制度不大相同,但是都要求高等教育发挥巩固统治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很难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探究这一职能在美国最先出现的深层原因。

事实上,由于国家和民族不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迥然各异,产生的教育价值观差异也就很大。

因此,这一职能之所以能够产生于美国,是与该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的。

2.2 清教——美国文化的根清教是扬基文化的灵魂,美国文化的根。

从殖民地时代开始,美国长期由基督教新教一统天下,美国文化传统始于新教的清教徒的理想。

但是,较之于新教,美国的清教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为了适应美国的环境,清教作为一种适应时势的宗教,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德行体系。

清教的关键因素

清教的关键因素

清教的关键因素
清教的关键因素包括宗教信仰、道德原则、社会组织和政治体制等。

以下是具体讨论这些因素的一些关键要点:
1. 宗教信仰:清教徒的宗教信仰是清教的核心,他们相信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通过遵循上帝的旨意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救赎。

他们秉持新教的一些核心原则,如个人信仰,崇拜上帝的自由,以及通过读经和祷告寻求个人与上帝的直接关系。

2. 道德原则:清教强调个人责任和道德严谨。

清教徒认为罪恶是上帝的敌对,应该通过遵循上帝的教诲和道德规范来抵制。

他们追求个人纯洁和道德行为,激励个人努力工作和诚实。

3. 社会组织:清教徒在社会组织方面追求集体的目标和互相支持。

他们建立了清教堂作为社区的核心,通过宗教仪式和聚会来强化宗教信仰和社区凝聚力。

此外,他们鼓励经商和劳动的个人努力,强调谦逊、节俭和自助精神,并相信个人的成功与劳动和忠诚度有关。

这种强调个人努力和社区凝聚力的价值观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政治体制:清教徒在美国建国早期的政治体制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们坚信上帝的至高无上和上帝授予的权威,因此他们倡导建立一个有限政府,以限制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涉。

清教徒强调受选举和代议制的政府形式,追求基于法律和
公正的政治体系。

总之,清教的关键因素是宗教信仰、道德原则、社会组织和政治体制。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清教徒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对美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强大背后的清教主义价值观

美国强大背后的清教主义价值观

美国强大背后的清教主义价值观在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小撮卑微的殖民者依靠清教徒的宗教精神,把美国建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体,美国的管理文化也由此成为通行全世界的商业准则。

下面是分享的美国强大背后的清教主义价值观,一起来看看吧。

肯尼斯;霍博和威廉;霍博兄弟有意为此做史,探究管理文化的本质,兄弟俩曾得到德鲁克、戴明等管理大师的鼓励与期待,无论哪个国家或层级的领导者,都学会建设一个强大的经济组织都需要什么?以及失去这些东西是多么地容易!1、清教主义的价值观清教徒源于英国的加尔文教信徒,属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17世纪70~80年代,清教徒人数激增,并脱离英国教会,建立独立的宗教组织。

清教徒不仅仅是一种派别,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

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对一切充满了信心,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征服,这些文化核心的活力、社会流动性、竞争力和创新力,其源头就是来自于清教徒的纪律及精神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美国的管理文化。

传统美国社会,特别新英格兰,具有四个紧密相连的特点,其渊源可以追溯到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时代,直到今天仍影响着大部分美国公民的价值观,主要包括:(1)、人生目标不管多么模糊,归根到底都是建造“人间天国”的坚定信念。

(2)、拥有机械天赋、喜欢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

(3)、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观念。

(4)、能够根据大大小小的目的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

所有这些特点都与传播到“新大陆”的清教主义密切相关。

2、清教主义价值观之一:人间天国笼统地说,美国的建国行为表现为一种对社会未来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这在当时世界各国中独一无二;;并坚信难题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得到解决,最具代表性的代言人之一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从未怀疑美国永远是朝阳,富兰克林还精辟地用一句话定义了美国:“新大陆不看你是谁,只看你有什么本事。

”又一个世纪后,1923~1929年时任美国总统的柯立芝告诉我们,“美国不承认任何贵族,除了工作的人。

关于美国民主的清教渊源

关于美国民主的清教渊源

关于美国民主的清教渊源关于美国民主的清教渊源张孟媛内容提要本文利用新英格兰殖民地的一些原始档案,通过考察新英格兰清教政体创立和运作的宗教理念以及立法,实践诸情况,论证新英格兰清教蕴含现代美国民主的某些理念和形式,具体体现为限权政府思想和地方教会自治原则,并且清教徒在现实生活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享受某些"民主"权利.不过,这些"民主"倾向尚未完全跳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藩篱,在新英格兰殖民地创立初期尤为如此,因此,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不可与现代美国民主观念相互混谈,更不可等同.虽然如此,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新英格兰殖民地现实生活的演进,清教不可避免地日益世俗化,最终成为现代美国民主的来源之一.关键词新英格兰殖民地清教民主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清教统治性质及其与美国民主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也是国内外史学家颇为关注,争议频仍的问题之一.围绕该问题,美国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史家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论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迄今尚无定论,而国内学者对此问题也存在相左之见.鉴于此问题不仅对于新英格兰史研究乃至整个早期美国历史研究,而且对于探究美国民主政治的渊源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特做进一步的考察,期以一得之见就教于方家并引起更深层面的讨论.国内外史学界对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清教统治性质及其与美国民主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评价,歧见纷呈.就美国史学界而言,随着美国国内外社会思潮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国际学术界清教研究的深入,美国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史家做出了观点各异的解释.19世纪是美国民族主义情绪继独立战争之后再度高涨时期,以乔治?班克罗夫特(GeorgeBan—croft)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浪漫主义史学家深受鼓舞,他们饱含爱国主义激情,在作品中大力讴歌美国的民主自由精神.在这些史家看来,17世纪新英格兰的"清教先祖"正是美国民主自由传统的奠立者.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随着美国社会的大转型,美国学术界的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转变,各派史家与作家从各方面贬抑欧洲传统对美国社会和制度的影响,发轫于英国的美国清教"首当其冲".此时主导美国史坛的"进步学派"史学家,如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Jack—70世界历史2007年第6期sonTurner),查尔斯?A.比尔德(CharlesA.Beard)和弗农?路易斯?帕林顿(V ernonLouisPar.rington)等人认为:17世纪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并非如班克罗夫特等史家所誉,是"彻底的自由先锋",而是一种"过时的神权政治的顽固信奉者和拥护者"①,他们不仅未对美国自由和民主传统做出过任何有意义的贡献,而且是这些传统的"障碍".这一说法虽然不乏偏颇之处,但在美国史坛仍然盛极一时,影响了数代美国历史学家,甚至为清教徒"正名"的美国着名历史学家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SamuelEliotMorison)和"清教思想研究之父"②佩里?米勒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流行观点的影响.譬如,莫里森言道:"在新英格兰,他们(清教徒——笔者注)的政治精神是保守的,有独裁的倾向.如果说美国民主来自清教徒的新英格兰的话(其起源亦可追溯至弗吉尼亚),它也是来自英国,而非我们的清教徒先祖;它发轫于新环境,而非新英格兰的清教."③米勒也持相同看法,他指出:"职业的爱国主义者,特别是那些新英格兰人的后裔喜好将清教徒赞颂为美国粗俗的个人主义,良心自由,国民教育以及民主传统的创立者.清教徒不是粗俗的个人主义者;他们确实相信某种教育,但不是在'进步的意义上';他们憎恨良心自由,根本不相信民主."④当然,也有史家对此说法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譬如,执教哈佛大学的历史学家克利福德?K.希普顿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以"为清教申辩"等为题,积极扞卫新英格兰清教徒对美国民主思想的贡献.在其看来,清教牧师远非狭隘的教条主义者,而是新英格兰各个领域思想进步的领导者⑤.进入4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国际学术界对米勒所创立的清教研究"范式"的全方位"修正"逐步展开,美国史学界的清教研究也进入了"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清教统治性质问题依然是美国史学家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各派史家对此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主要体现为如下两方面的特点:第一,在研究方法上,史学家们大多采用计量分析的手段,对新英格兰殖民地的一些村镇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考察民众参与村镇地方政治的程度来判定殖民地清教政体的性质.譬如,1963年,B.凯瑟琳?布朗发表的《清教民主:一项个案研究》一文,利用马萨诸塞殖民地剑桥村镇的教会成员名单,土地分配名录和税收记录等原始文献,论定:剑桥村镇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政治民主,并且"如果剑桥被证实具有代表性的话,那么海湾殖民地就不是一个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政府,而是一个多数人统①厄恩斯特?布赖萨克:《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史学史))(ErnstBreisach,Historiography:Ancient,Medieval&Modern),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64页.②罗伯特?米德尔考夫:《佩里?米勒))(RobertMiddlekauff,"PerryMiller"),马库斯?坎刹夫,罗宾?温克斯编:《昔日的大师美国历史学家评论集)(MarcusCunliffe&RobinW.Winks,eds.,Pastmaster:SomeEssaysonAmericanHi storians),康涅狄格1969年版,第189页.③塞缪尔?E.莫里森:《海湾殖民地的创建者))(SamuelEliotMorison,BuildersoftheBayColony),波士顿1958年版,第56—57页.④佩里?米勒:《乔纳森?爱德华兹与大觉醒运动》(PerryMiller,"JonathanEdwardsandtheGreatAwakening"),丹尼尔?阿伦编:《美国处于危机中:美国历史上的14个关键事件》(DanielAaron,ed.,AmericainCrisis:FourteenCrucialEpisodes inAmericanHistory),纽约1952年版,第11页.⑤克利福德?K.希普顿:《为清教申辩)(CliffordK.Shipton,"APleaforPuritanism"),《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HistoricalReview)第4O卷,1935年,第467页.转引自杰拉尔德?N'格罗比,乔治?阿萨?比利斯编:《美国历史解释:模式和观点》(GeraldN.Grob&GeorgeAthanBillias,eds.,InterpretationsofAmericanHistory:PatternsandPerspectives)第1卷,纽约1992年版,第36页.关于美国民主的清教渊源71治多数人的政府"①.同年,小乔治?D.兰登发表了《普利茅斯殖民地的选举权和政治民主》一文,通过考察普利茅斯殖民地自由民资格(freemanship)的施与情况,民兵名单和税收体制等零散记录,断言:普利茅斯殖民地在建立之初,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众多④.第二,就研究主题而言,各清教殖民地创建初期,居民拥有参政权的程度成为史家们探究和争议的中心,有关参政权的法令也就相应地成为史家们判定清教政体性质的主要依据,其中以围绕马萨诸塞殖民地成年男子拥有参政权程度的争议尤为激烈③,这一争议历时数十年之久,以致詹姆斯?A.索普(JamesA.Thorpe)在1970年撰文指出:史学家们的争议而非参政权构成了他们辩论的中心④.较之美国史学界而言,随着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日趋深入,国内学者对新英格兰殖民地清教政体的性质及其与美国民主之间关系的探讨也有所进展.1985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陈勇在其毕业论文《圣徒的圣城——论早期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的清教统治》中,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17世纪30—40年代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的清教统治性质进行了剖析,得出了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即清教统治既不完全是褒者所说的民主,也不仅仅是贬者所说的清教寡头专制.它有很强的两重性,即在圣徒内部实行民主,而对全社会则实行严厉的专制.不过,由于当时研究条件的限制,该文的论证过程不免单薄,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进入90年代之后,围绕清教与新英格兰政治,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原则的确立以及美国外交政策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日益增多.然而,囿于资料获取的困难,学者们大都以美国史学家出版的专着为主,对专题性论文和原始档案鲜有利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客观性.譬如,关于马萨诸塞殖民地的清教政体性质问题,时至今日,许多① B.凯瑟琳?布朗:《清教民主:一项个案研究》(B.KatherineBrown,"PuritanDemocracy:ACaseStudy"),《密西西比河历史评论》(PMississippiV alleyHistoricalReview)第5O卷第3期,1963年,第395,396页.②小乔治?D.兰登:《普利茅斯殖民地的选举权和政治民主》(ngdon,Jr.,"TheFranchiseandPolitical DemocracyinPlymouthColony"),《威廉玛丽季刊》(TheWilliamandMaryQuarterly)第2O卷第4期,1963年,第526页.③相关着述如:理查德?西蒙斯:《马萨诸塞殖民地早期的自由民资格:一些建议和一项个案研究》(RichardSimmons,"Free—manshipinEarlyMassachusetts:SomeSuggestionsandACaseStudy"),《威廉玛丽季刊》第19卷,1962年;萨姆纳?奇尔顿鲍威尔:《清教村庄:一个新英格兰村镇的形成》(SumnerChiltonPowell,PuritanVillage:PFormationofANewEng—landTown),康涅狄格1963年版;理查德?西蒙斯:《马萨诸塞的选举权研究,1631—1691年》(RichardSimmons,"StudiesintheMassachusettsFranchise,1631—1691"),博士论文,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965年;B.凯瑟琳?布朗:《马萨诸塞戴德姆村镇的清教民主:另外一项个案研究》(B.KatherineBrown,"PuritanDemocracyinDedham,Massachusetts:An—otherCaseStudy"),《威廉玛丽季刊》第24卷第3期,1967年;斯蒂芬?福斯特:《17世纪马萨诸塞的选举权》(StephenFos—ter,"TheMassachusettsFranchiseintheSeventeenthCentury"),《威廉玛丽季刊》第24卷第4期,1967年;小罗伯特?埃米特?沃尔:《1647年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的选举权》(RobertEmmetWall,Jr.,"TheMassachusettsBayColonyFranchisein1647"),《威廉玛丽季刊》第27卷第1期,1970年;詹姆斯?A.索普:《马萨诸塞殖民地的参政权:一篇评论》(JamesA. Thorpe,"ColonialSuffrageinMassachusetts:AnEssayReview"),《历史学论文集》(HistoricalCollections)第106卷,1970年;蒂奠西?H_布林:《谁掌权:17世纪马萨诸塞村镇的选举权》(TimothyH.Breen,"WhoGoverns:TheTownFranchiseinSeventeenth--CenturyMassachusetts"),《威廉玛丽季刊》第27卷第3期,1970年;肯尼思?A.洛克里奇:《一个新英格兰村镇最初的100年:马萨诸塞的戴德姆,1636—1736年》(KennethA.Loekridge,ANewEnglandTown,TPFirstH"n—dredYears:Dedham,Massachusetts,1636—1736),纽约1970年版.,J,罗伯特?埃米特?沃尔:《马萨诸塞选举权的衰减,1647至1666年》("TheDeclineoftheMassachusettsFranchise:1647—1666"),《美国历史杂志》(PJournalofAmericanHistory)第59卷第2期,1972年.④詹姆斯?A.索普:《马萨诸塞殖民地的参政权:一篇评论》,第169—181页.转引自B.凯瑟琳?布朗:《关于马萨诸塞清教殖民地选举权的争论:1954至1974年》(B.KatherineBrown,"TheControversyovertheFranchiseinPuritanMassachusetts.1954to1974"),《威廉玛丽季刊》第33卷第2期,1976年,第222页.72世界历史2OO7年第6期学者依然认同美国史学界传统的"神权政治"或者"寡头政治"之说①,更有学者进而否定新英格兰清教与美国民主之间的联系,认为二者"格格不入"②.当然,对新英格兰清教徒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之巨大贡献大加褒扬者也不乏其人.譬如,吴桐在《论清教主义对美国自由民主政治的影响》一文中指出:"清教主义中蕴含的个人主义,理性原则,自治精神,为美国自由的民主政治提供了精神性的因素.清教徒早期的地方自治实践也有助于发展自由民主政治.清教主义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对美国的政治文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它将继续成为美国民主政治的支撑."③刘智也认为:"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民主的基础."④孰是孰非?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清教统治性质究竟如何?其与美国民主政治之间的渊源应该如何认识?显然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考察.笔者在《试论马萨诸塞殖民地早期的政教关系》一文中明确指出:海湾殖民地创立初期的清教海湾殖民地的清教统治既非"神权政治"(theocracy),亦非"政教合一",而是一种以世俗政权为主导,以教会为辅佑,二者各自独立又彼此合作,相互促进的政体模式⑤.那么,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清教政体是否如中外某些史家所言,是"寡头政治"(oligarchy)呢?依笔者所见,答案应当是否定的,因为在新英格兰殖民地清教政体创立和运作的实践中,现代美国民主的某些理念和形式不乏有之,具体体现在如下两方面:第一,限权政府思想.这一主张的渊源有三:1.清教徒关于"人性本恶"的理念.此理念发轫于加尔文主义的"原罪"说.在加尔文看来,原罪是对"人类本性的遗传与败坏,遍及灵魂的各个部分",它导致人类的自由意志即"择善避恶"的行为品质完全丧失,人类丧失了这种品质,因此,只能为"恶",成为"罪"的奴隶⑥.据此,人类的本性是自私①美国史家之论断参阅:弗农?路易斯?帕林顿:《美国思想的主流》(V ernonLouisParrington,MainCurrentsinAmericanThought)第1卷,纽约1927年版,第19,37页;罗伯特?富尔顿?理查兹编着:《美国文学简明词典》(RobertFultonRich—ards,ed.,ConciseDictionaryofAmericanLiterature),纽约1955年版,第184,185页;《美国历史简明词典》(ConciseDic—tionaryofAmericanHistory),纽约1983年版,第1032页}理查德?B.莫里斯,杰弗里?B.莫里斯编着:《美国历史百科全书》(RichardD.Brown&RobertO'Brien,eds.,TheEncyclopediaofNewEngland),纽约1985年版,第383页;《大美百科全书》(TheEncyclopediaAmericana),1988年版,第62页.中国学者之观点参阅:李荣,刘鸿举:《宗教问题与美国革命》,《文史哲}1991年第5期;张敏谦:《第一次大觉醒》,张友伦,李剑鸣主编:《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和政府改革》,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刘鸿举:《略论美国独立革命中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实现》,《世界历史》1993年第1期;潮龙起:《自治与同一:新英格兰殖民地早期的市镇》,《九江师专》(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董小川:《美国政教分离制度的历史思考》,《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潘志高:《美国清教教育思想探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0年第3期;张敏谦着:《大觉醒——美国宗教与社会关系》,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钱满素:《清教神权的'半途契约'——新英格兰殖民史片断》,《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4期杨德祥:《论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清教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赵巍:《早期殖民地时代北美清教主义问题再探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99级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董继民着:《美国近代史述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张涛着:《美国学运动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59页.②董爱国:《清教主义与美国民主》,《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③参阅吴桐:《论清教主义对美国自由民主政治的影响》,《理论导刊}2005年第1期.④刘智:《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1卷,2004年第1期.⑤张孟嫒:《试论马萨诸塞殖民地早期的政教关系》,《北大史学》第12辑,2006年.⑥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JohnCalvin,InstituteoftheChristianReligion),约翰?T.麦克尼尔编(JohnT.McNeill, translatedandindexedbyFordLewisBattles,inTheLibraryofChristianClassics)第2卷,费城1960年版,第1.8,2.26页.转引自刘林海:《加尔文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115页.关于美国民主的清教渊源73自利的,无论统治者何等英明睿智,都难免滥用权力,因此,必须对统治者的权力施加有效的制约.2.新英格兰清教徒在宗主国的政治实践所致.这些清教徒在与英国议会合作反对英国国教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专制主义的斗争过程中,吸收了英国议会的政府观念,即统治者权力的行使要依照既定的基本法,政府之存在源于被统治者自愿订立的契约①.他们反对,至少是憎恨英王拒绝接受议会的限制,并且笃信自身的迁徙正是由于这一"拒绝"促成的,因此,清教领袖们从未公开地否认"限权"原则.甚至清教正统的代表约翰?科顿(JohnCotton)牧师本人也宣称:给予教会和政府中的官员超出他们应得范围之外的权力是完全有害身心健康的."尘世中的所有权力——教会的权力或是其他权力都应该受到限制是必要的.……限制特权被视为对政府的一种威胁,但是放任权力的危害性更大.……因此,共同体的地方官员和教会的神职人员应该要求知道他们自身权力的极限."②3.清教"契约神学"理论使然.此学说是清教徒对加尔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源自《圣经?创世纪》第17章中所记述的上帝与亚当之约——上帝造人,允其幸福,赐其子嗣以永生,人则以遵守道德律,服从天意为回报,此即《德行契约》(CovenantofWorks).亚当毁约,犯下原罪,世人因而苦海无边,世代忏悔,以赎其罪.上帝以仁爱之心与亚伯拉罕再立新约,即《恩惠契约))(CovenantofGrace).此契约与《德行契约》一样,规定了缔约双方共同遵守的条款,所不同的是:前者以信仰为条件,后者则以《业绩~(deeds)为依据.清教徒将《恩惠契约》思想付诸于其教会政体和世俗政体的实践,藉之衍生了教会契约和社会契约.社会契约是《神恩契约》学说在世俗政体中的反映,该理论认为:清教殖民地政府虽然由上帝所创,但同时也是建立在理性和自然律的基础上,即人民自愿订立契约创立政府;政府官员之权限由契约决定;地方官员和牧师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地方官员虽然拥有统治人民的全权,但是,他们不能超越规定的界限.第二,地方教会自治原则.中外学者对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村镇自治体制于美国民主政治之密切渊源已经多有论述并且认同有加.而这种村镇自治制度的母体正是新英格兰清教徒所笃信的"公理制(Congregationalism)"学说.公理制是15世纪8O年代,由被誉为英国清教"分离运动之父"的罗伯特?布朗(RobertBrowne)在吸收,借鉴《圣经》以及罗拉得派(Lollards)③和再洗礼派(Anabaptist)④的一些主张的基础上所创,即"一群或若干在上帝和基督的统治下自愿与主订立契约的基督徒或信仰者"聚集在一起,其基本主张为:教会成员仅限于可证明的上帝的选民;特定的公理会实行自治,各公理会独立,平等.这一观念被清教徒"舶"到了新大陆并且得到切实地贯彻执行.他们自愿组成教会,自选牧师,取消教会管理的等级制,强调教众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踏上北美大陆土地之际便签订了体现民主自觉意识的《五月花号公约》(TheMayflowerCompact),决定自愿①佩里?米勒,托马斯?H.约翰逊编:《清教徒》(PerryMiller&ThomasH.Johnson,eds.,ThePuritans),纽约1963年版,第187页.②约翰?科顿:《政府权限》(JohnCotton,"LimitationonGovernment"),《关于启示第13章的阐释》(AnExpositionuponthe13ChapteroftheRevelation),伦敦1656年版,第71—73页;佩里?米勒,托马斯?H.约翰逊编:《清教徒》,第213页.③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对罗马天主教作系统否定之人——约翰?威克利夫(JohnWycliffe)在英国的嫡派,其纲领性文件是1395年制定的《十二点结论》,信奉《圣经》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否定"变体论",反对偶像崇拜,对罗马教会持全面否定态度.④16世纪宗教改革时,新教中一个激进的宗派该派相信《圣经》的权威性,洗礼是对教徒内心信仰个人契约的外部证明,主张政教分离,信徒和非信徒分离,其主要特征是不承认对婴儿的洗礼,主张成年后具备真正的信仰能力时重新受旅.74世界历史2007年第6期组成"公民自治团体",拟定公正而平等之法令,规章并保证遵守与服从之①.该契约的订立不但开创了普利茅斯殖民地有限的民主政治,而且朝着真正的民治政府的构建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此后,新英格兰其他殖民地纷纷建立独立,自主的公理会.这种具有共和制色彩的教会组织模式对日后美国民主政体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在公理会内部,较之天主教徒,英国国教徒和长老派清教徒而言,即便公理宗的普通信徒也拥有参与教会内部管理的权利.譬如,1650年,马萨诸塞殖民地戴德姆村镇的教会执事皆由教众"普选"产生②.更为重要的是,公理制教义本身蕴含着某些民主的成分,主要体现在"自愿主义"(voluntarism)原则之中."自愿主义"是清教契约学说的核心,具体内容是:个人"自愿"加入契约;政府依据人民同意原则建立,虽然可以驱逐宗教异端分子,监禁"唯信仰论"者和绞死贵格宗信徒,但是,它不能强迫个人加入教会;公理会虽然可以对教众施加巨大的道德影响,但是,除非其成员事先表明自己服从公理会的领导,否则公理会无权对其进行问责或将其开除教籍.这一原则提升了清教徒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精神,在理论上对现代美国民主政治的建构起了积极作用.此外,在清教政体的实际运作中,虽然清教领袖们从殖民地创立伊始就将参政权严格限制为进行了"自由民资格"宣誓的教会成员,但是,迫于殖民地当时所处政治形势的要求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相继颁布诸项法令,逐步放宽对参政权施与的严苛规定.以马萨诸塞殖民地为例:1630年10月19日,在海湾公司召开的股东大会上,109名移民递交了请愿书,要求"成为自由民",享有自由民的一切政治权利;1632年,助理们被迫同意由自由民直接选举总督和副总督;1634年,沃特敦(Water-town)村镇的公民在乔治?菲利普牧师(ReverendGeorgePhilip)的领导下,拒绝支付地方官员为抵御英国威胁而在纽敦(Newtown)建筑防御工事所征收的税款,由此引发了关于"立法权"的争议.温思罗普对村民们的举动感到震惊,建议由各村镇的代表组成一个委员会来提请助理们讨论征税问题,而村民们则要求温思罗普将特许状"公之于众".1634年5月14Et,马萨诸塞殖民地大议会召开会议,由各村镇选出的24名自由民代表和8名地方官员在会上仔细研读了特许状之后指出:根据特许状,法律应该由包括自由民在内的股东大会制定,而不应该只由助理们制定.在自由民代表的强大压力下,大议会恢复了特许状关于自由民权利的多项规定:总督应一年召集4次殖民地大议会,未经大议会多数同意不得解散大议会;每次大议会召开之前,各村镇自由民依法遴选2名或者3名代表商讨和准备其认为适于在大议会上讨论的公共事务;自由民代表代表自由民全权处理共同体的公共事务,有权制定法令,分配土地以及处理自由民参与处理的共同体的所有其他事务;地方官员和其他官员的遴选则需全体自由民参与③.此决议清晰地阐述了"代议制"的基本原则,标志着代议制度在殖民地正式确立.此后,其他英属殖民地纷纷效仿,相继采用代议制.同年,围绕纽敦(Newton)村镇的居民请求迁移到土地肥沃的康涅狄格河谷定居问题,自由民代表与温思罗普等地方官员就"否决权问题"发生争执.自由民代表批准了纽敦村民的请求,而温思罗①亨利?斯蒂尔?康马杰:《美国历史文献》(HenrySteeleCommager,ed.,DocumentsofAmericanHistory),纽约1973年版,第16页.②唐?格利森?希尔编:《戴德姆村镇记录)(DonGleasonHill,eds.,DedhamTownRecords),第35页.转弓I自B.凯瑟琳?布朗:《马萨诸塞戴德姆村镇的清教民主:另外一项个案研究》,第383页.③纳撒尼尔?B.舒特莱夫编:《马萨诸塞海湾总督和公司记录》(NathanielB.Shurtleff,ed.,RecordsoftheGovernorand CompanyoftheMassachusettsBay)第1卷,波士顿1853年版,第118一ll9页.关于美国民主的清教渊源75普等人则持相反意见,并且宣称自己对任何决议拥有否决权.双方僵持不下,请求牧师"仲裁".于是,约翰?科顿牧师布道,扞卫地方官员的"否决权",自由民代表的异议暂时得以平息.但是,双方就该问题的争执日后仍时有发生.1636年,自由民代表和地方官员之间关于"否决权"的争议因"理查德?舍曼(RichardSherman)诉罗伯特?凯因(RobertKeayne)案"(亦称"猪案")再度爆发.以此案为契机,自由民代表力图彻底废除地方官员的"否决权".1642年,自由民代表理查德?贝林厄姆(RichardBellingham)和地方官员的代言人约翰?温思罗普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笔墨之战",双方就地方官员"否决权"的法律依据,合法性和必要性,马萨诸塞殖民地政府的根本原则,自由民代表的权限。

清教与美国

清教与美国

由清教与美国立国得出联想李珺清教文化由清教徒移民时传入北美,没有对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

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社会的基础,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美国社会。

最初清教徒大多受过古典人文教育,他们相信学校将为人指明方向,需要有文化,识字的人。

所以今天的美国秉承了清教的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各州都有义务教育的法规,文盲比例极低。

此外,清教思想认为致富是上帝对其选民的要求,贫穷是对上帝赐予荣耀的贬损。

这种积极进取的观念对美国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美国人看来,生存充满了风险,进取意味着生存,成功和希望只属于那些奋发向上的人们。

这种思想传给一代又一代美国人,让他们永不停歇地追逐美国梦。

反观我们中国,佛教宣传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能够转生来世。

人的今生若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这种宣传有很大欺骗性,麻痹了人民反封建的斗志。

另一个更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这些都为加强集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好的方面是中国人很早就拥有了国家观念及维护民族统一的信念,当中国面临大的民族危机的时候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来保护自己不受外国侵略者的蹂躏。

但是更多的却是一种禁锢,中国改朝换代的统治者没有哪一个是手捧儒家思想赢得天下的。

中国人失去了争取自我权利的勇气,失去了斗争的勇气,不到万不得以没有人敢高喊出“造反”二字。

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禁锢下锐气全无,才导致了后来八国联军入侵、东亚病夫的悲剧。

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好像“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遇到事总是只会往后躲,好事不敢去争取,坏事也不敢去出头。

同样一份工作我们哪怕能胜任也会谦虚一下,或者怕出错就让别人先来,这样就会错失很多机会。

而美国人却是正相反的思想,勇于尝试,我们要想在国际上获得竞争力就应该向美国学习。

浅谈美国清教

浅谈美国清教

浅谈美国清教英本二班2012410010224魏宇婷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

16世纪出现于英国。

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

主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简化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故名。

后又分为长老派与独立派。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

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

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一、清教起源与发展清教产生于英国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

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

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

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

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

;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

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国清教英本二班2012410010224魏宇婷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

16世纪出现于英国。

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

主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简化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故名。

后又分为长老派与独立派。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

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

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一、清教起源与发展清教产生于英国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

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

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

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

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

;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

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均为清教徒。

1640~1648年,长老派曾控制政权,极力与国王妥协。

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政权,转向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进运动。

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

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

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

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

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

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

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的新大陆移民,是未来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的祖先,他们在旅途中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成为了未来《独立宣言》的蓝图。

而西方著名的感恩节也正是这批清教徒为感谢当初慷慨解囊的印第安人才专门设立的。

17世纪后半期,清教已分裂成许多宗派,作为一个政治团体的清教基本上已不存在。

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宽容法》,允许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会。

但对清教徒担任公职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权才对清教徒完全开放。

清教徒因反对王室的宗教专制和经济压榨,屡遭镇压迫害,于是一部分逃往北美避难。

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又有许多清教徒被迫赴美。

首批清教徒在美洲站稳脚跟,也给更多的英国清教徒树立了榜样和信心。

他们满怀着梦想和信念,一批批地来到北美。

到1640年,新英格兰地区的英国移民已经达到2万人。

由于他们当中大多为清教徒,也就不再存在什么宗教派别的问题了;而波士顿也开始成为他们信仰和生活的中心。

二、清教在美国的发展的特点美国宗教历史学家偑里·米勒(Perry Miller)这样描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他是一个决不会忘记二加二等于四的幻想家;他是耶和华的士兵,从不在交易中以失利者的身份出现……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来到新大陆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拥有选举权的王国,而他从不期望它十分完美,而只是易犯错误的人类所能建立的最好的社会。

他的信条是上帝已经说过的话语,他的一生崇尚中庸之道,他的信念被很好地流传下来,他因有利而行事。

他是一个空论家和机会主义者。

”移居到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在建设这片蛮荒之地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移民思想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逐渐形成了北美清教主义的一些显著特点:1、新大陆的清教徒们更加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的这块处女地经历心灵从罪恶到神圣的转化。

与常人相比,这些思想坚定的信徒们具有更强烈的使命感。

他们希望把殖民地建成一座“山巅之城”(a city upon hill),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

尽管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他们却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因为这块土地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建设在欧洲无法实现的“伊甸乐园”。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是身处欧洲的清教徒们体会不到的。

在欧洲清教主义受到天主教和新教两大势力的排挤和打击。

信徒们的宗教信仰处处受限,甚至他们的政治权力、财产权和生命权也得不到保障,在如此压抑的社会环境下毫无乐观可言。

在美国文学中,不论是殃民时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拉尔夫·爱默生(Ralph Emerson)、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无不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了这种乐观主义精神。

2、清教思想观点中某些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逐渐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平等意识(sense of equality)和勤奋工作(hard work)的价值观。

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并不是汉语中和集体主义精神相背的贬义词,而是强调充分重视个人自由的价值,尊重他人。

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 Hoover)说:“如果消灭了个人主义还能保证社会的成功那就无异于消灭了太阳的光辉还能饮食生存。

”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来源于清教思想中关于个人与上帝直接联系的教义。

由于摆脱了教皇和教会的思想控制,新大陆的移民们在宗教信仰上的个人主义逐渐影响到了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

平等意识的价值观是美国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机会平等是被大众认可的美国平等主义形式。

而最初的平等意识则来源于移民新大陆之前的清教主义思想。

他们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

然而直到清教徒们在新大陆建立起了理想中的社会,他们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教信仰上的平等自由。

和个人主义一样,平等意识的价值观逐渐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教思想中,富裕和成功是上帝选民的象征。

这种信念和新大陆艰苦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便孕育了勤奋工作的价值观。

面对一片片原始森林和未经开垦的处女地,不劳动不仅没有收获更可能危及个人的生存,而勤奋工作不仅为个人带来利益,更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清教徒们要求人人有能力阅读《圣经》,通过建立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来理解上帝旨意。

他们大力提倡文字教育,在建立殖民地不久就成立了一系列学院,如1636年建立的哈佛学院(Harvard),1693年建立的威廉玛丽学院(William Mary)和1701年创立的耶鲁大学(Yale)。

美国现在成为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与清教思想中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4、在北美的新英格兰,清教徒们实现了宗教理想,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theocratic politics)。

他们奉行严厉的道德教条,宣扬禁欲主义,谴责对尘世乐趣的追求,宗教观狭隘的一面和不宽容性也开始显现出来。

本来倍受压迫的清教主义转而开始迫害那些他们认为持有异端邪说的人。

新英格兰的宗教迫害主要以两种方式来实行:一是处死女巫。

十八世纪之前,新英格兰有三十多名女巫被处死。

二是驱逐持不同宗教观点者。

驱逐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和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是当时最突出的事件。

这种宗教迫害在美国文学中也有所体现。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最著名的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就描述了十七世纪中期新英格兰的社会背景。

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因为与一名年青牧师秘密相爱,生下一女,而犯了清教主义严禁的“通奸罪”,被罚终生佩带象征通奸的红色A字,并受到了社会的排斥。

为了确保教会在宗教和世俗事物上的统治地位,保持一个“纯洁的社会”,新英格兰的神权政体严厉惩罚醉汉、通奸者或违反安息日规定者。

十八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宗教观念的日益淡薄,这种宗教迫害也慢慢消失了。

三.清教对美国文化的影响早期的美国文学因为缺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垫,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学,而是从欧洲,特别是英国文学中移植而来的。

大多数作品具有模仿的痕迹,创作素材也大多从欧洲大陆搜集撷取。

如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其中大部分作品以英国为背景,有充满浪漫色彩的传说,也有对英国风俗习惯的描写和旅行随笔。

清教思想对于美国文学,特别是早期美国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不论是诗歌、游记还是宗教著作,早期文学作品充满了宗教色彩,揭示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感受。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思潮的不断涌入,清教思想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冲击和重塑,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清教思想在殖民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代表:一方面女诗人安妮·布雷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的诗歌和神学家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的宗教著作是清教传统中虔诚精神和理想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The Autobiography)则体现了清教传统中“务实以奉上帝”的思想。

爱德华兹在作品《自述》(Personal Narrative)中说:“我常因默想神和神的荣美以及主耶稣基督的良善,而感到甘甜和喜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