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清教与中国儒学

合集下载

儒教与清教

儒教与清教

读《儒教与清教》有感在儒教与请教众多的思想主张差异中,作为一名法学院学生,我想主要对其中提到的“儒教主张:亲属关系是商业交易,民间社团,法律和公共管理的基础;请教主张:理性法规和协定是商业交易,民间社团,法律和公共管理的基础”发表自己一些认识。

通常思维遇到社会不公等问题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归咎于我国司法、立法的不完善和不健全,但我想其实制度的设定只是整个社会统治环节的最基础环节,重要的是他的执行主体“人”如何去运用行使这项制度,而这一层面的差别也便导致了了我们与一些西方司法较健全国家的差距。

众所周知,受儒教长期影响中国是一个特别注重人情世故的国家。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人们潜意识中都会强调“血缘、朋友、熟人”,而这也为中国的“人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而西方长期受到请教思想的影响,他们更认同“理性法规和协定是商业交易,民间社团,法律和公共管理的基础”的主张,由此,法治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目前我们的法院也确实面临着司法行为上的两难: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事务,在各个方面依法显示它的存在和力量,一方面可能有利于赢得政治领导层的赏识,从而改善法院在政治权力结构中的边缘化状况,但另一方面,司法权的主动行使很有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在行为模式上缺乏独立品格,过分对政治权力攀龙附凤可能加剧了依附感和边缘化。

两难的另一种选择是,法院以消极中立的方式行使司法权,这样做也可能出现两种可能的效果,或者司法的尊严得以逐渐确立,或者消极中立蜕变为消沉孤立。

由此,依法治国、司法独立,若不不只是句空话,则不仅要关注他的立法层面更要关注他的执法层面所面临的问题,而儒教于清教思想的如何取长补短更是需要我们所考虑的。

在《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篇中,作者详细解释了魏晋士风形成的原因与名教的关系,揭示名教是如何与自然相冲突到最后的妥协—缘情制礼的过程。

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秩序的体现—儒家的礼制发展到汉代已经到了排真情而重缛节的程度。

这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礼制与追求人性的自然是相排斥的。

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绝妙好文---辛亥百年: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最初我想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关于自我(self)的问题,也就是在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中,中国人对自我的态度、看法是否有所改变的问题。

现在正式写出来的题目是“个人观”,所以我在下面也将略作调整,以免文不对题。

好在“自我”与“个人”关系很密切,内容调整并不太困难。

现代中国人主要的观念认为传统是压迫我们的、拘束我们的,这也就是鲁迅所谓“礼教吃人”的说法。

许多三纲五常压迫我们,现代中国人首先便想要突破这一层礼教的束缚。

突破礼教束缚的这个问题,并不是从鲁迅才开始的,这种说法至少可追溯至谭嗣同在《仁学》里所说的“冲决网罗”,可以说他是最早提出主张个人应突破传统文化对个人的拘束,使人解放并希望全面改变传统的文化。

谭嗣同虽然没有用“解放”这个名词,不过他说的“冲决”那种突破性是很高的,在这一点上,五四时代的思想家也并没有超过他的思想境界。

谭嗣同碰到的不全是政治或社会制度的问题,而是传统中个人如何变得更自由、更解放的问题。

谭嗣同的《仁学》与康有为的《大同书》可以说是互为表里的。

这两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

那个社会基本上是以西方为模式,那是一个乌托邦,也是一个接近空想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社会。

而《仁学》则以“仁”为中心观念,并赋予它以现代的解释和意义。

谭嗣同用当时物理学中的以太来解释“仁”,认为“仁”表现中国人的主要精神。

当时,中国的思想变化是非常快的,《仁学》写于戊戌政变以前,到五四不过二十年,只有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但五四时期已没有人讲“仁”了。

到了五四,真正的个人问题才出现。

胡适所主张的个人主义其实是自易卜生的egoism。

他讲个人在沉船危难时应先救自己,为的是日后可以成为有用的人,贡献社会,而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救自己。

这个个人主义并不全是西方式的、孤零零的个人,也不是面对上帝时的个人,仍是在中国思想传统中讲个人,“小我”的存在仍以“大我”为依归。

儒家思想在东方(中日)与西方(美英)文化中的差异-最新资料

儒家思想在东方(中日)与西方(美英)文化中的差异-最新资料

儒家思想在东方(中日)与西方(美英)文化中的差异东方(中日)与西方(美英)虽同样深受不同文化影响,但是儒家思想在东西文化上也有很多的体现。

在人际交往中都会察言观色。

然而由于思维方式及言行表达等方面差异,有时会造成误解与冲突。

本文拟从日本和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与中国人的语言、行为习惯进行比较来分析东方(中日)西方(美英)两国在人际交往中体现的意识差异,通过发现差异、了解差异并理解差异,以期增进相互了解,减少摩擦,有效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西方人在称呼对方时,常常直接称呼 Miss. (小姐 )Ms. ( 女士) Mr. ( 先生),即便是中国人称呼的不同关系的亲戚(伯父、叔叔、姑姑、姨妈),在西方也只是称为uncle 和aunt 。

日本人称呼对方时,通常在对方名字后接上“さん”、“さま”、“君”等接尾词,有时还要在名词前加上“お”、“ご”这样的接头词表示敬意,如:“お客さん”、“ご主人”、“お父”等。

在谈话中,总是使用“です、ます”的敬语语体,当涉及对方的事物或行为时,使用动词、助动词的敬语形式。

例如:“お(ご)…です”、“お(ご)…なさる”、“お(ご)…くださる”、“お(ご)…なさる”等。

通过这些敬语的使用,使自己与对方之间形成了言?Z“クッション”(语言的缓冲地带),从而避免了由于自己语言不慎冒犯对方的可能。

而在中国人的交往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互不相识的人不一会儿就开始热火朝天地聊起来的情景。

典型的西方和日本式寒暄不涉及双方的领域,总是一些“ It is fun. ”“いいお天?荬扦工汀?(天气真好呀。

)“Today it will rain. ”“今日も雨ですね”(今天也要下雨呢)等无关痛痒的话题。

西方人之间、日本人之间相互忌讳询问或谈论对方的年龄、收入、家事等话题,一般避而不谈。

中国人却不同。

在中国式的寒暄中,人们更关心的是与自己有关联或与对方有关的事。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清教主义是一种起源于16世纪英国的基督教宗派,其信仰强调个人责任感、劳动奉献、纯洁生活等价值观。

清教主义的传入对美国社会影响深远,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塑
造了现代美国社会。

1. 对政治的影响
清教徒在美国建国的早期时期是政治领袖,他们的信仰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道德观念
和责任感,这些品质让他们成为美国独立战争中最早支持独立的团体之一。

他们认为神是
所有事情的中心,美国应该受到神的指引。

这种思想在美国宪法的制定中占有很大比例,
分权制度、司法独立性等制度体系都反映了固有的道德原则。

清教徒普遍信仰“马克思原理”,强调个人劳动并确立了“劳动应得报酬”的观念。

这种价值观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鼓励美国人们把劳动看成神圣的一般活动,并
且有了高度道德性质。

此外,他们也坚持较简洁的财产观,强调生活依据节制,也就是说,享乐主义被视为一种罪恶的形式。

这个思想也在巩固企业家的价值,并通过教育、工
作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强调人的财富应该来自于他们的努力。

清教徒强调读经,着重于教义的学习和思考,这是一个强调个体自由、知识的独立和
解释、冒险和创造力的文化。

清教徒因此在美国文化中建立了教学和学术的领袖地位,这
也使得美国成为文化和教育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清教徒还促进了宗教多元化和信
仰自由的传统,这在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深刻的影响。

总之,清教主义建立了美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贯穿于美国现代化过程当中,成为了美国人的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支柱。

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回顾及启示

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回顾及启示

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回顾及启示余远富莫凡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分为三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主题为“以’研究’推动’传播’”,从哲学视角研究与传播儒家学说,注重儒家学说的社会背景,孔子本人是研究重点;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主题为“文化、历史与文学的交汇”,既从教育与文学的视角向世界介绍儒家学说,也从文化的视角向国际社会阐述儒家学说;从2010年至今,主题为“著作、内核、教育与世界文化的交响”,多角度阐述和传播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传播,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世界交流。

关键词新中国儒家学说国际传播启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

学界对此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

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整体性研究,如蔡帛真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中指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为推动本国经济拓展海外、提升中国世界地位、营造良好国际形象、与其他国家及人民联络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①二是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个案研究,如李彦以SWOT方法研究了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的个案。

②三是对孔子学院的研究,如李军、田小红在《中国大学国际化的一个全球试验》中,从孔子学院十年之路的模式、经验与政策前瞻等方面,阐述了孔子学院对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地位与作用。

③本文以儒家学说为例,纵向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历程,为当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以“研究”推动“传播”从1949年至1969年,国外学者主要从哲学视角来研究与传播儒家学说。

达布斯在《儒家利他主义的发展》中探讨了儒家学说中的哲学概念,认为这些概念往往比其他概念更具启发性"中国思想家们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几个世纪的讨论,其含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④Chang C.在《佛教是对理学的促进》中总结了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认为无论是正统儒学还是新儒学,主要关注的是人际关系、道德价值观和具体生活。

从孔子学院看中美的文化差异

从孔子学院看中美的文化差异

从孔子学院看中美的文化差异来源:人民论坛(总第368期)作者:和曼孔子学院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共同构建和谐世界而建立的,发展至今,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本文主要以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发展情况为例,重点分析中国与美国在“中国软实力”方面的认知差异以及根源,并且对孔子学院的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孔子学院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促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中美对“中国软实力”的认知差异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与美国存在重大文化差异,而对于“中国软实力”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美对“软实力”内涵的认知差异。

“软实力”理论,最早是由曾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耐(Joseph S.Nye)在1989年提出来的,当时他主要是针对美国软实力正在衰落的看法(以保罗·肯尼迪为代表)提出的。

约瑟夫·耐认为,国家实力可以分为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Soft Power)两大类:硬实力是指传统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软实力包括三个维度,即文化、政治理念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

之后,约瑟夫·耐对于“软实力”理论不断进行完善,在2008年又提出“巧实力”(Smart Power)的概念,即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平衡地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起来使用。

软实力理论自提出至今,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或政治家的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

中国学者将软实力研究的重点落在“文化”层面上,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来自于民众对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认同,具体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

”①简单来说,是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那就是全体社会公民的整体生活状态以及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

就目前来看,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再次表明中国政府已经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第七章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人眼中的儒学

第七章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人眼中的儒学

第七章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人眼中的儒学本章学习要求:从古至今,中国就始终处在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儒家思想也一直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变化和发展。

特别是自中国的明朝,相应的在西方是文艺复兴以来,通过西方的传教士和汉学家的传播,儒家思想在西方世界加速了流传和被讨论的进程。

文化的传播通常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虽然,我们熟悉的是自明朝以来就存在着国人吸收西方文化的“西学东渐”说,但另一方面,殊不知,“东学西渐”也是从此悄然开始的。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够了解儒家思想在西方思想界传播的状况以及对于西方人思想的影响。

学习时数:建议本章学习时长为2学时课节安排:第一节16世纪到20世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第二节西方人眼中的儒家思想视频素材•笔记本•书签•学习档案第一节 16世纪到20世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一、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对儒家思想的传播从16世纪末期利玛窦(1552—1610)来华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中西文化交流过程开始了,这是一次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双向交流。

最早将儒学传人西方的传教士们一踏上中国的土地,便开始思考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与调适。

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传教士在罗马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

此后,儒家经典不断传人西方。

他们一方面利用当时西方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中国人宣传以博得中国人的好感,另一方面研究中国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来了解和适应中国。

如利玛窦等耶稣传教士来中国后,学习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并由利玛窦于1594年完成了对朱熹注的《四书》的拉丁文翻译工作,一般认为,他的《四书》拉丁文译本是儒家经典最早的西文译本,是用来帮助当时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传教士们能够尽早了解中国的思想,更好更快地学习中国的文化。

到l7世纪末,在欧洲已经出现了十多本中国经典著作的译作。

自利玛窦以后欧洲学者开始注意中国,孔子也被尊为道德与哲学上的最博大的学者。

卫方济(1651—1729)译《中华帝国经典》,其中包括四书、五经,可算当时最完备的译本,莱布尼茨等人关于中国的知识均受此书影响。

美国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美国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美国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她包含一个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

说到两个民族思想与行为的不同,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由于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

就像两个不同的根系,会生长出两棵不同的大树一样。

中国与美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理解这些差异,首先要理解中美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中、美文化的几个特性之上。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古老的岁月本身就具有无尽的财富,文化也同名胜古迹一样,时间愈久远,便愈具有无以伦比的价值。

然而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树,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败叶。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你望着这棵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你会为她的苍劲美丽而折服,你也会想象有多少岁月神奇的秘密蕴藏其中。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

中国的社会关系也就好比这棵大树的根系,树越古老,根系越繁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

而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

美国人没有丰富的历史宝藏可挖掘,但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去承受,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

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

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

比较美国清教主义和中国儒家思想

比较美国清教主义和中国儒家思想

Comparison between American Puritanism andChinese ConfucianismConfucianism is a Chinese ethical and philosophical system developed from the teachings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er Confucius(“Master Kong”, 551–478 BC). It is a complex system of moral, social, political,philosophical, and quasi-religious thought that influenced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East Asia It might be considered a state religion of some East Asian countries, because of state promotion of Confucian philosophies. Cultures and countrie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include mainland China, Taiwan, Korea, Japan and Vietnam, as well as various territories settled predominantly by Chinese people, such as Singapore.In Confucianism, human beings are teachable, improvable and perfectible through personal and communal endeavor especially including self-cultivation and self-creation. A main idea of Confucianism is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perfection. Confucianism holds that one should give up one's life, if necessary, either passively or actively, for the sake of upholding the cardinal moral values of ren and yi. Confucianism regards individual as a social creature obligated to each otherthrough relationship.These may include the relations sovereign and subject. Parent and child、elder and younger、husband and wife or even friend and friend. Confucianism defined the rules in engagement, ac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all these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interactions. Proper conduct proceeds not through compulsion, but through a sense of virtue and self-consciousness achieved by learning, observing and practicing.Confucianism laid a basis for the social order in ancient China since 200BC.It provided working rules and ethical precept for Chinese to follow. Even today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still behave according to these rules.If Confucianism is the major element influencing the ideology of Chinese, Puritanism was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shaping influences in American thought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Puritanism,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 a movement for reform in the Church of England that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political, ethical, and theological ideas of England and America. Puritanism, rather than a fixed set of theories, is a code of values, a philosophy of life, and even a point of life. The Puritans looked upon themselves as a chosen people, and they came to America, whichthey looked as the “promised land”that God rewards to his chosen people, to restore the Garden of Eden.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ased on this myth.Puritan values (creeds) included: Hard work, thrift, piety, sobriety, simple tastes. Puritans are more practical, tougher, and to be ever ready for any misfortune and tragic failure.They are optimistic. Puritans believed in the ultimate authority of the word of God in all matters of faith and practice. This meant the scripture--not a pope or a pastor--was only arbiter of truth. On it, and it alone, the Puritans based their theology, doctrine, practices, and their statecraft. But they failed to recognize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inspiration and printer's ink. Words are no more than symbols on a page, and have meaning only when we see their significance for us. The Bible is simply the record of men and women who have encountered God, and can never be the same again. But the Puritans came to idolize it.Both the two have played a tremendous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undation and growth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ociety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ir irreplaceable powers have influenced two most wonderful countries in the world.From the above, we can see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somedifferent, both are rational. They lay great stress on purity of heart, exhort the people to develop a good character first, which is a priceless jewel and which is the best of all virtues. They help people to find themselves and live in a rational manner. At last, both American Puritanism and Chinese Confucianism are part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作业课程名称: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2 班级:2008级英语教育2班学号:120080201207姓名:林小燕。

美国式祥林嫂与中国式扭曲的玫瑰--浅谈福克纳与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美国式祥林嫂与中国式扭曲的玫瑰--浅谈福克纳与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1.《 元曲大词典》李修生.2003年9月, , 凤凰出版社 2.《 明代戏 曲评点研究》 朱万曙.2002年8月, , 安徽教育
出版 社
3.《 元剧四大家之说之产生与发展》 ,蒋星煌.《 戏曲艺 术》1990年第2期 , 4.《 王实甫之与元曲四大家》韩德太.《 , 大连教育学院学
报》1994年第1期 ,
二、 出格” “ 的异类 定型的杂剧在形式一般有四折组成, 或外加一楔子, 即 所谓“ 四折一楔” 。今存杂剧, 大抵四折一楔 , 较少违制( 如 《 赵氏孤儿》 等则有五折) 。《 西厢》 打破“ 四折一楔”内容被 、 动服从于形式的格局, 让形式随内容展开而落实。 本剧共有 五本二 十一折且在折与折之间随内容又设置不少楔子。
叁整塞型竺竺兰竺冒圜美国式祥林嫂与中国式扭曲的玫瑰浅谈福克纳与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李红叶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摘要
美 国式 “ 林 嫂 ” 中国式 “ 曲的玫 瑰 ” 祥 与 扭
浅谈福克纳与鲁迅短篇小说 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李红叶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研究生, 湖北 武汉 430074)
《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讲述了女主人公爱米丽 格里尔
生小姐悲剧的一生。评论界一般认为爱米丽小姐是南方传 统文化的牺牲品, 也有人认为她是南方旧习俗的代表人物。 笔者认为, 爱米丽小姐是典型清教主义思想的受害者。 美国 作家威廉 福克纳的短篇力作 《 献给爱米丽的玫 书中描写爱米丽小姐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美 瑰》 通过对爱米丽小姐这一近乎变态的女性人物形象的 、 中, 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期的北方资本主义融人南方旧制度的混 刻画,谴责了清教主义以及各种社会势力对妇女人性的蹂 乱时期) 。从本质上说, 她所生活时代的南方社会依然是典 蹦和残害, 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 中国文坛一 型的清教主义思想统治的社会, 这种思想赋予了父亲在家 代巨匠鲁迅, 在短篇小说《 祝福》 通过对祥林嫂这个农村 中,

儒家对西方的历史影响

儒家对西方的历史影响

儒家对西方的历史影响作者:余东海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20年第10期历史上的中国,不仅是周边国家的宗主国,也是不少西人心目中的理想国,至少充满理想色彩。

儒家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起到过相当的启迪和推动作用,而文艺复兴正是西方现代文明的背景,故可以说,儒家对西方文明有过重大影响。

换言之,西方现代文明含藏着儒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元素。

元明处于儒家文明的衰退期,但对同时期的西方来说,依然颇有新鲜感和超前性。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早在公元2世纪,关于儒家的一些传说似乎已传入欧洲。

”我认为,儒家对西方产生重大政治社会影响和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应自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肇端。

《马可·波罗行纪》相当翔实地记载了元朝政事、战争、宫廷、节日、游猎和大都的经济、文化、风情、风俗等情况,盛赞元朝的文明强大和昌盛富庶,让西人有机会一窥如画似梦的东方文明盛景。

门多萨神父编写,1585年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对中国的人伦道德、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地理风物、军事武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系统地塑造了中华帝国神话般的形象,有溢美也有中肯的认知,让西人意识到,庞大的中华帝国在文明的许多方面都优于欧洲,并可能成为欧洲努力的方向。

《中华大帝国史》描述了中国人的外貌与秉性,中国人都身体健康、心灵手巧、聪明开化。

“他们都是伟大的发明家,勤劳而工巧”“中国人是心智最高的人种。

他们有一套自己关于天地起源、人类诞生的看法”“他们是个喜欢宴乐的民族,什么时候都避免悲伤”“中国人不喜欢战争”等。

门多萨说广东人像柏柏尔人皮肤较黑,内陆的中国人像日耳曼人。

在中国居住的还有摩尔人、蒙古人、缅甸人与老挝人,偶尔也能见到欧洲人。

所有臣民在天子统治下生活在和平的帝国秩序中,拥有一种可想而知的幸福。

他认为中国最令人仰慕的是政治制度,中国皇帝是世界上最令人好奇的人物。

明朝时,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为西方提供了更为真实的中华文明的信息。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对比研究--从儒家思想和清教主义角度分析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对比研究--从儒家思想和清教主义角度分析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对比研究——从儒家思想和清教主义角度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郭亮 范巧林 董丹丹【摘 要】本文将从儒家思想和清教主义视角入手,对比研究中美在经济、教育、生态三个方面对“中国梦”和“美国梦”产生的影响。

经济领域,儒家思想提出具体经济主张,清教主义在思想层面将追求财富合理化,两者都曾对两国经济的发展起过促进作用,但是在实现各自“梦”的道路上中美两国亟待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教育领域,虽然出发点有所差别,但是儒家思想和清教主义都大力提倡发展教育,两者重视教育的传统对“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发展与实现都产生着积极促进作用;生态领域,儒家思想的生态观在今天仍具有指导作用,而美国的清教主义在生态保护方面却起过反作用,现如今,两国需要携手合作,认真履行作为世界大国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中国梦 美国梦 儒家思想 清教主义 对比 研究引言2012年,习近平等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时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此概念一提出,许多专家学者将目光集中到“中国梦”“美国梦”的异同之处。

1931年5月,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美国史诗》作者)提出“美国梦”的概念——“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

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从此,“美国梦”一词家喻户晓。

虽然对于“美国梦”的概念众说纷纭,但认为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来到北美大陆即为“美国梦”的开端却为主流接受。

笔者认为虽然“两梦”的指导思想、具体政策、发展程度等有所不同,但是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协调处理各类关系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发展与实现,绝不是空穴来风,它们根植于一定的历史传统,或多或少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儒家思想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本,以群为重,以礼为制,以和为贵,以教为方”,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铸造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不言而喻。

爱默生与中国古典文化

爱默生与中国古典文化

爱默生与中国古典文化【摘要】19 世纪美国文学的思想领袖、著名作家和哲学家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在创建自己的超验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接触并钻研了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与这一古老的东方智慧有了深深的共鸣。

不过他对同时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则采取了保留的态度。

作为 19 世纪美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人物,爱默生独特的个人文化立场,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这表明,美国的作家在接触中国文明的最初时刻,并不只带着单一的视点。

【关键词】艾默生美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化孔孟之道【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19 世纪美国文学的思想领袖、著名作家和哲学家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是较早为中国古典文化吸引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在创建自己的超验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接触并钻研了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与这一古老的东方智慧有了深深的共鸣。

一、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独特个人立场爱默生属于以自己的天分感应时代潮流的先知先觉者。

他一生的经历,既鲜明地体现了他不同寻常的个性,又极为典型地反映了19世纪中期美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觉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加尔文主义清教中继续束缚人的传统教条进一步决裂,二是对正在兴起的城市工商文明保持警觉。

爱默生倡导的先验主义和在他影响下深入发展的后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都是这方面的重要进展。

爱默生出生于美国东部波土顿的一个神职人员世家。

这里属于新英格兰,是清教徒涌入北美大陆的最初登陆港口,也是他爱默生在哈佛神学院的著名演讲中告诫过美国人,真正的民族独立不能以建国为满足,还要赢得心智和文学艺术的自主。

他尖锐地指出:“我们听从欧洲文雅有礼的缪斯女神们,实在时间太久了。

”超验主义运动的宗旨之一,就是要寻求美国在文化上的独立。

让民族的精神从英国和欧洲的传统下解放出来。

显然,像爱默生这样独立意识强烈的智者,是不可能在损弃西欧女神的同时,又转而拜倒在东方圣哲的脚下的。

他在创立和宣扬先验主义学说的过程中,一定程度地借鉴和吸收了东方的智慧,但并不曾在赞赏东方圣经时迷失自己。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随着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其中有许多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主要从事宣传基督教的传教工作,但他们也将西方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

这些传教士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基础教育的推广。

传教士在中国开办了许多学校,普及了基础教育。

这些学校不仅教授文化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人格素质。

大量的中国青年通过这些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中国的近代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西方教育理念的传播。

传教士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国,跳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束缚。

他们提倡启蒙教育,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他们注重实践教学,提倡学以致用,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传教士还将西方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引入中国。

他们编写了一系列教材,如《传世词典》和《中国讲英文》等,这些教材填补了中国教育领域的空白,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

传教士还将西方的教学方法引入中国,如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为中国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教士还通过创办高等教育机构,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他们开设了医学院、文理学院等,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这些专业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他们的传教活动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这引起了中国一些人的反感。

他们将西方的教育理念强行引入中国,有时未能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点,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

美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近代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但他们的贡献不容忽视。

中国的近代教育在美国传教士的帮助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清教徒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

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是还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

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这些人得名清教徒。

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省,反对奢华纵欲。

17世纪上半叶因宗教不满和经济压力,大批清教徒移居北美。

在最早的13个殖民地,80%的教会都具有清教倾向。

清教徒在美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清教徒在美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清教主义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据记载,早期移民到马萨诸塞州的人当中,有超过一百个牛津、剑桥的毕业生,一位历史学者称那时的麻州为世界上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区。

在到达新大陆仅仅六年之后,虽然清教徒们还在为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奋斗,但是他们却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了哈佛学院。

清教徒期望教会的传道人有高等的学历。

他们的妇女虽没有接受学院的教育,却都识字而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他们的小孩从一开始学习字母,就有一套福音ABC读本。

清教徒们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早期的清教徒生活是严格按照《圣经》的标准生活的。

而和上帝直接交流的途径就是去阅读《圣经》,然后根据阅读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他们不需要神父,直接向上帝祈祷,一切都在单个个体和上帝之间直接进行。

因此当时的人们需要读懂《圣经》,读懂《圣经》就必须要读书识字,因此学校就建立起来,教育也随之得到长远的发展。

今天的美国人毫无疑问地坚持了清教祖先的优良传统,非常地重视教育。

在今天的美国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美国的教育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领先的。

清教对美国的影响

清教对美国的影响

四、清教主义塑造了美国人的民族性格
加尔文主张:“上帝对人的获救有绝对自由权,但人可以通过在尘世职业上的成就以获得受到上帝恩宠的确证。”{15}清教徒普遍接受了这种以职业劳动为唯一内容的天职观,相信努力工作便能取悦上帝,勤劳致富是获得再生的唯一手段。清教徒们都自觉的努力工作,把工作视为快乐,这种观念促使他们不断开拓边疆,征服自然,养成了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性格使美国人获得了物质上的成功。在很短时间内把一个荒野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清教主义与使命意识
美国是一个以信仰基督新教为主的国家。移民始祖在移居北美大陆的过程中,在英国新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美国自己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最突出的体现之一就是在盎格鲁—萨克逊民族中所逐渐形成的宗教使命感”⑧。17世纪初,大批英国清教徒为摆脱宗教压迫,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大陆。“他们把北美大陆视为复兴基督教的理想之国,是建立未来基督教世界的楷模,在这些清教徒看来,他们肩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⑨。随着北美殖民地的发展,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这些盎格鲁—萨克逊清教徒自认为是上帝的优秀选民”⑩。美国人坚信,他们的使命是以身作则地向全世界传播自由和社会正义,“把人类从罪恶之路引导到人间新的耶路撒冷”{11}。这种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神话根深蒂固于美国文化中,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清教徒认为他们有救赎世界的使命,决心“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的生活,并把基督带到这个遥远的世界”{12}。
今天的美国人无疑秉承了清教先祖重教的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在今天的美国社会,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各州都有义务教育的法规,全国的文盲比例极低,约为1%。现在,全美大约有6000万人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上学,另有900万人上职业学校,还有1300万人通过各种形式接受教育,全美有3500多所大学,已经从大众高等发展为普及高等教育。

美国强大背后的清教主义价值观

美国强大背后的清教主义价值观

美国强大背后的清教主义价值观在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小撮卑微的殖民者依靠清教徒的宗教精神,把美国建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体,美国的管理文化也由此成为通行全世界的商业准则。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美国强大背后的清教主义价值观,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强大背后的清教主义价值观肯尼斯·霍博和威廉·霍博兄弟有意为此做史,探究管理文化的本质,兄弟俩曾得到德鲁克、戴明等管理大师的鼓励与期待,无论哪个国家或层级的领导者,都学会建设一个强大的经济组织都需要什么?以及失去这些东西是多么地容易!1、清教主义的价值观清教徒源于英国的加尔文教信徒,属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17世纪70~80年代,清教徒人数激增,并脱离英国教会,建立独立的宗教组织。

清教徒不仅仅是一种派别,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

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对一切充满了信心,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征服,这些文化核心的活力、社会流动性、竞争力和创新力,其源头就是来自于清教徒的纪律及精神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美国的管理文化。

传统美国社会,特别新英格兰,具有四个紧密相连的特点,其渊源可以追溯到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时代,直到今天仍影响着大部分美国公民的价值观,主要包括:(1)、人生目标不管多么模糊,归根到底都是建造“人间天国”的坚定信念。

(2)、拥有机械天赋、喜欢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

(3)、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观念。

(4)、能够根据大大小小的目的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

所有这些特点都与传播到“新大陆”的清教主义密切相关。

2、清教主义价值观之一:人间天国笼统地说,美国的建国行为表现为一种对社会未来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这在当时世界各国中独一无二——并坚信难题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得到解决,最具代表性的代言人之一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从未怀疑美国永远是朝阳,富兰克林还精辟地用一句话定义了美国:“新大陆不看你是谁,只看你有什么本事。

浅谈美国清教

浅谈美国清教

浅谈美国清教英本二班2012410010224魏宇婷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

16世纪出现于英国。

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

主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简化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故名。

后又分为长老派与独立派。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

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

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一、清教起源与发展清教产生于英国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

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

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

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

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

;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

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爱默生超验主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的不解之缘

爱默生超验主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的不解之缘

摘要:由于爱默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爱默生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与中国儒家思想便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人,都相信人性本善,都坚持安贫乐道的精神。

关键词:超验主义;爱默生;儒家思想;人本主义;安贫乐道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且lph Waldo EmeTson 1803一样性,但认为这些不同物体之间,更多的是相瓦补充、和平共1882),美国著名散文家、思想家,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文学运处,交织于包罗一切的…一‟之中,而不是西方哲学中的灵魂与动领袖。

他在创建超验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通过译本,接肉体、天堂与地狱、上帝与撒旦、天使与魔鬼这样很少能调和触并钻研了中国的儒家学说。

据有人统计,爱默生自从1836 的对立二元论。

叫2脚年前后对儒家思想发生兴趣后.在不同地方摘录引用了孔子中国儒家思想中这种人本主义倾向使爱默生产生了共和孟子的语录多达百条.内容涉及儒家在道德、人性、修身、治鸣,并在超验主义思想中得到体现。

超验主义认为:。

所有的人学等方面的思想⋯。

爱默生在《日记》中对孔子给予了极高的评都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心智上的洞察力。

它赋予人通过直觉价,他说孔子是绝对的东方圣人。

是哲学中的华盛顿。

而非经验把握终极真理的能力。

基于这种直觉洞察力,人能够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就与通过个人的不断自我超越接近最高存在。

美国超验主义强凋中国的儒家思想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本文主要讨论两者间的三精神或超灵的重要性,强调个人是社会最莺要的因素,主张人个相似点.即人本主义倾向、人性本善观点和安贫乐道精神。

与自然相和谐。

”[3]这种思想是美国社会从宗教社会转向世俗一、人本主义倾向蓑宝兰一个反映,形成了美国“个人主义”(1ndiVidudi8m)的理化基础。

中国的宗教和哲学史上不存在类似基督教式的创世说。

爱默生深信:。

人就是一切,世界为人存在.人是具有神性虽有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之说,但只属于神话传说范畴,的.人的发展潜力无可限量.只要积极向上、自尊、自爱、自助、从未进入中国宗教和哲学的主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 Beliefs
Confucian ethical teachings include the following values: *Ren: benevolence, humaneness towards others; the highest Confucian virtue Yi: righteousness Zhi: Knowledge Li:includes ritual, propriety, etiquette, etc. Xin: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Puritanism and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Gloria
Content:
1. Introduction of Puritanism
2. Introduction of Confucianism
3. The comparison
①Unconditional election( the idea that God had decreed(颁布、判决) who was damned and who was saved from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②Limited atonement(限定的救赎)( the idea that Christ died for the elect only) ③total depravity(堕落)( humanity’s utter corruption since the Fall) ④irresistible grace( regeneration as entirely a work of God, which cannot be resisted and to which the sinner contributes nothing) ⑤the 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 the elect, despite their backsliding(堕落) and faintness of heart, cannot fall away from grace.)
⑤the 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
⑵ Influence on People’s Personality
※Puritans: *mission-sense: *to spread social justice and liberty *to lead human beings into a free and peaceful future
⑶ Personality of American Puritan
① He was a visionary who never forgets that two plus two equals four; he was a son of Jehovah who never came out on the losing side of a bargain…He was a practical idealist…He came to New England to found the perfect society and the Kingdom of the elect and never expect it to be perfect, but only the best that fallible(易错的) men could make.
②His creed was the revealed word of God and
his life was the rule of moderation; his belief were handed down on high and his conduct was regulated by expediency(权宜,私利).He was a doctrinaire(空论家,教条主义者)and an opportunist.
⑶Influence in modern times
3.The comparison
⑴Beliefs
①Unconditional election
②Limited atonement(限定的救赎) ③total depravity(堕落)
① Ren ② Yi ③ Li ④ Zhi ⑤ Xin
④irresistible grace
③Religious intolerance and bigotry(固执,顽固)
Disciplined and hard; austerity(节俭,朴素,苦行) of taste and killjoy way of life
2. Confucianism
⑴Definition: Confucianism is the cornersto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is a complete ideological system created by Confuciu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Confucianism has dominated a feudal society that in essence has lasted 2000 years and for that reason its influence over the history,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people of China cannot be overlooked.
* individual is subordinate to the group, *doesn’t encourage people to show their own personality (Golden Rule). *most people will not behave conspicuous just as they want in front of others. * On one hand, this suppresses people’s personal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kes people have a stronger belief on collectivities /more consideration for others and groups.
•Important military and political figure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ntinued to be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like the Muslim warlord Ma Fuxiang. The New Life Movement relied heavily on Confucianism. The Kuomintang party purged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of western ideas, introducing Confucianism into the curriculum. Education came under the total control of state, which meant, in effect, the Kuomintang party, via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lasses on the Kuomintang's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三民主義) were added. Textbooks, exams, degrees and educational instructors were all controlled by the state, as were all universities.
1. Puritanism
⑴Definition: Puritanism was a religious reform movement that arose within the Church of England in the late sixteenth century Under siege from church and crown, it sent an offshoot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decade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northern English colonies in the New World—a migration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ligious,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order of New England. ⑵ 5 doctrines:
※Chine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