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霸陵桥简介
历经沧桑,看灞陵桥的“前世今生”
历经沧桑,看灞陵桥的“前世今生”灞陵桥旧貌。
资料图片关帝庙内依照古灞陵桥原样修复的桥梁。
记者毛迎摄核心提示在灞陵桥景区关帝庙的后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孔石桥,这座桥是依照古灞陵桥原样修复的,桥上的栏杆、石雕古朴典雅,有些石雕历经风雨侵袭,带着岁月的痕迹。
灞陵桥所在的位置早在东汉时期就是交通繁忙之地。
如今,灞陵桥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
我市文物部门曾对灞陵桥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原桥为青石灰砖结构,三孔,通长17米,高2.88米,元、明、清三代都曾进行过修缮。
桥基为元代构件,桥上部为明、清建筑。
该桥遗留的构件有石雕栏板、戏水龙头、望桥、石狮、石猴等,这些构件被应用到了修复后的桥梁上。
灞陵桥又名“八里桥”“灞陵桥景区保留的相关史料显示,早在东汉建安年间,灞陵桥就是汉魏故都许昌西部的交通枢纽,一直到清朝末年,桥的附近还有行船、码头等,非常热闹。
”温静说。
她表示,景区现存的一通清朝宣统年间的石碑记载了当年的繁华景象:“灞陵桥者地值通衢,东达汴济,西通宛襄,车马轮蹄,络绎不绝,又且关圣英灵,行商过客往往流连者不忍远去。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些上了年纪的市民习惯称灞陵桥为“八里桥”。
就像一些地方离城有多远,便有多少里铺和多少里桥的叫法一样。
景区内现存许多碑碣,其中多有八里桥的名称记载。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的《关帝庙拜殿石铭》中,有“松南老农张德纯书,东汉末,曹公挟献帝居许昌,今为许州治,城西官道八里有桥,俗讹称灞陵桥”的说法。
而《重修许昌县西八里桥关帝庙记碑》中则专门交代:“桥之石,始改于万历己卯。
侍御吴讳永裕等移木换石,桥名从此著迹。
此桥有谬讹之谓,谬称是桥为灞陵,然灞陵桥在长安东三十里,非此之谓也。
桥之讹传曰宏济,考宏济桥距城二里,在榆林村舍埋没,亦非也。
”根据上述史料记载,当年,“汉关帝挑袍处”所在桥原名八里桥,因其距离许昌城西八里而得名。
后来,百姓因“八里”和“灞陵”发音相近,才使一桥两名并用。
灞陵桥又名卧桥
灞陵桥又名卧桥,位于渭源县城南门外清源河上,为纯木的卧式悬臂拱桥。
桥身高耸,桥面为阶梯状通道。
桥两端建有飞檐式廊房,脊耸兽飞,似巨龙凌空而起,颇为壮观。
首阳山巍峨高峻,其主峰像一位盘腿端坐慈母,山湾正中为伯夷、督齐的墓冢。
首阳山西北侧有石门,因两座石岩东西对峙,间开一线,形似石门而得名。
威远楼位于陇西县城中心,威远楼是陇上著名古建筑,它巍峨壮丽,气魄非凡,屹立于陇西大城什字中心。
因其年代久远和构造精妙,成为陇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李家龙宫遗址相传是李氏家族聚居地。
现存于古建筑物上的雕龙栩栩如生,绕梁盘脊,雄姿昂然,同龙形树一样,记述着中华陇西李氏文化发祥地的变迁。
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在甘肃省天水市城区西关伏羲路。
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
是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庙。
麦积山,地处天水市东南方麦积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被称为“东方雕塑馆”。
法门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
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的陵墓。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大雁塔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雁塔是为了保存玄奘法师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
是佛塔这一印度佛寺建筑形式传入中原地区的典型物证。
灞陵桥独特造型工艺小考
灞陵桥独特造型工艺小考作者:张彦琴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8期摘要:灞陵桥横跨于甘肃省渭源县清源镇渭河公园内的清源河上,系全国最大的纯木结构悬臂叠梁拱桥。
整座桥在悬臂梁的基础上穿插了一组叠梁拱,以榫卯的建桥技术把两组各自独立的悬臂梁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独创的桥梁结构造型,对我国木梁桥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里程碑作用。
本文试对其建筑造型与工艺及对我国木质桥梁建筑发展的意义做一探析。
关键词:灞陵桥;建筑造型;工艺;木质桥梁建筑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河长818公里,流经甘肃、陕西,清源河则是渭河三大源头之一。
灞陵桥横跨于渭源县清源镇渭河公园内的清源河上。
明洪武年间初建,清同治年间重修,民国三年县政府组织当地名匠设计改建于原址,为现存桥之结构。
它继承了悬臂梁和叠梁拱的古老建桥方法,又创造性地把两者有机地整合为统一整体,整座桥雄伟壮观,结构独具特色。
本文试对其建筑造型与工艺及对我国木质桥梁建筑发展的意义做一探析。
一、灞陵桥的修建及重建历程据嵌于桥北引桥廊东壁的《重建灞陵桥碑记》记载:“灞陵桥始于明洪武时代,清同治时建修,仍以此名。
昔之碑石文字经风霜剥蚀大致脱落,独灞陵桥数字尤完整可辨。
惟前次所建者皆系平桥,既济行人,复通车马,其利溥矣。
然每遇水势陡涨,桥墩易于冲坏,修筑频仍,劳烦费巨。
民国三年,县长阆中黎公之颜谋为改建,事未果,以丁忧去职。
至民国八年,县长长安马公象乾与邑绅徐子廷先生继黎公之志,始改建为今式,桥身高耸备极壮观,其桥之成虽不利车马之行,然以之容巨流避浪击,得失异矣。
历十余年至今,因工料弗臻完善渐形倾圮。
民國二十一年春今县长渭南王公端甫莅任地方,适值兵燹之余,公私交困,民不聊生。
公乃为除积弊以裕民力,轻负担以扶流亡,未及数月民咸感服。
公视地方元气渐复,乃又捐俸兴学重教育以开民智,植树造林重建设以厚民生。
暇游城南见渭水灞陵桥年延将圮,乃又急谋重建。
其重视交通,又如此遂令地方士绅组织重建灞陵桥桥工委员会专事建造,成立未久,而各委员或奔走四方,或系身家事以致负责无人。
灞陵桥导游词
灞陵桥公园导游词各位领导(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渭河源头。
我是渭源县文化旅游局职工小×,很高兴能为大家做此次讲解。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级旅游景区灞陵桥公园,这是一个主题公园,景区包括老君山以及这座以灞陵桥为主题的公园。
渭源,就是渭河的发源地,我们知道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是中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
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它带动了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诸王朝的兴盛强大,是神州大地赫赫有名的河流,渭河以鸟鼠山发源的禹河为主流,在渭源境内还分布着几大支流,南部有五竹镇境内豁豁山的清源河,还有锹峪河和莲峰河,北部有秦祁河、唐家河等支流。
我们面前的这条河就是清源河。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千里渭河第一桥”---灞陵桥。
灞陵桥早在汉代时修建在王家店沟口的禹河上,到了宋代迁建到鸡儿嘴处,仍然在禹河上,是通向七圣山和王韶堡的交通桥。
明朝洪武年间,徐达将军率军西征元将李思奇时移建于清源河上。
当时的情况是,元军大败,退守渭源城,且拆了渭河桥。
而此时正逢暴雨,渭河猛涨,明军被阻无法过河,徐达命将士连夜修桥,却因水势过猛卷走了修桥的石块木料。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位谋士建议用木笼装石为墩投放河底,再架桥面。
徐达遂依言建桥,果然奏效,终于修成一桥。
徐达即命前锋将士过河,绕道临洮截断元军退路,自己亲率大军攻城。
元军大败后只好投降。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徐达根据部下“渭水通长安,绕灞陵,当为玉石栏杆灞陵桥”的建议,亲笔题名“灞陵桥”,配以玉石栏杆。
当时的桥,“既济行人,复通车马”。
但是由于该桥是木笼装石为墩,每遇水涨,桥墩易毁。
到了民国八年(1919年),先后由渭源县知县黎之彦、马象乾倡议主持,由陇西著名木工莫如珍掌尺,建成了纯木结构的卧式悬臂拱桥。
民国21年,县政府倡议维修,由渭源柯寨村的何遇江、何遇海两兄弟为技师,杨大师杨宗荣为贴尺,仿照兰州雷滩河上的雷滩桥修建,到民国23年竣工,竣工后呈请中央及本省要员题词纪念。
渭源县八景
渭源县地处陇西台地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地槽西端两大地质构造交汇地带,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境内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灿烂,令人神往的景观众多。
所以,历代文人所列“八景”也非止一端,有渭源县境的“渭源八景”,有南川(会川)一地的“南川八景”,等等。
清康熙《渭源县志》中记载的渭源八景为:鸟鼠同穴、渭川东注、七圣雾雨、庆坪夜月、锹峪南横、五竹积雪、龙湫灵异、分水春涛等。
南川八景是:石堡春耕、沙堤柳浪、灯盏元宵、西牛望月、麻坂雾雨、塔寺松风、露骨积雪、乌鸦晚朝等。
这些景观中, 有些是名副其实、千秋永在的, 如“鸟鼠同穴”、“五竹积雪”等。
有些则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
如“庆坪夜月” ,也叫“关山夜月”,这是因为历代戍边将士驻守关山,碧空静夜,皓月东升,望月思亲, 故有此景。
或说关山脚下, 庆坪西边有一片白色岩石, 每当入夜, 这片岩石上就有一匹金马驹走到河中喝水, 岩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然而, 戍边已成为历史, 金马驹的神话也无助于此景的永世长存。
又如南川八景中的“乌鸦晚朝” , 原指会川临街长满参天白杨, 每当夕阳西下, 黄昏降临, 有成千上万只乌鸦在空中盘旋, 而后栖息白杨树梢, 形成“乌鸦晚朝”一大景观。
后来这些树木被砍伐, 乌鸦无处栖身, 不再来朝, 景观随之消失。
像这样因自然界或社会变化而消失的景观, 还有“分水春涛”、“沙堤柳浪” 、“灯盏元宵” 、“塔寺松风”等。
有些景观是由于某种偶然巧合而形成的。
如“龙湫灵异”,说的是明朝末年渭源大旱, 当地百姓在渭水源头品字泉求雨, 当天就有祥云升起, 大雨倾盆, 连降三日, 当地百姓视为神灵感应,即有此景之名。
此外,还有一些景是为凑“八景”而随意所定,如“七圣雾雨”、“锹峪南横”、“麻坂雾雨”等。
近几年来, 结合编写县志和发展旅游业, 渭源县委、县政府对全县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进行了全面考察, 发现有许多很美的景观并未列入以前的八景之中, 有些实景又与名称不符。
渭源县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现状的调查研究
渭源县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现状的调查研究作者:王建峰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23期摘要:渭源县位于甘肃省定西中南部,据《尚书·禹贡》记载:“天下分为九州,渭源处古雍州之地。
”这说明早在大禹时期,渭源县就已经成为了中华远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了。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郡县制,设首阳县,(辖管今渭源),至西魏文帝十七年(551年),始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为我们当前的华夏子孙保留了众多自然遗产与历史遗迹。
我们今天站在历史与考古的角度,对这些名胜古迹及历史遗存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就是希望我们的后人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自然和人类历史遗产,把我们中华文明的的成果世代相传下去。
关键词:渭源县;名胜古迹;历史遗存;现状调查研究渭源县作为一个文明古县,名胜古迹与历史遗存众多。
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名胜就有灞陵桥、莲峰山、首阳山、天井峡、渭水源与秦长城等。
这些名胜古迹与历史遗存在今天或是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修复和整理,或是发展成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使我们的古迹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以下我们就根据对这些古迹的调查,简单研究一下它们的现状。
一、灞陵桥灞陵桥位于渭源县城清源河上,始建于明洪武元年,是明大将军徐达攻打渭源元军受阻而修,且亲笔提名“霸陵桥”而得名。
因是千里渭河上的第一座桥梁,自古便称其为“渭河第一桥”。
这是一座全长约40米的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底部以并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11组,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飞挑凌空握起,被渭源人称为“握桥。
”整座廊桥气势雄浑,结构独特,造型美观,如长虹卧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又吸引了孙科、左宗棠、于右任等名人观览题词,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成为定西地区的地标建筑。
根据我们的调研,灞陵桥经过了清同治年间、1919年、1932年、1984年的四次大修,至今屹立在清源河上。
二、莲峰山与首阳山莲峰山位于渭源县东南34公里处莲峰镇南部的森林公园中,因九峰环峙、形似莲花而得名,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俗称马鹿山。
灞陵桥的简介
灞陵桥的简介
灞陵桥位于西安东南20公里灞桥区的灞河上,始建于唐朝
贞观年间,是西安最古老的桥之一。
该桥始建于唐太宗李世民东
征高句丽时,当时唐太宗亲自到灞陵桥上视察,并赋诗一首: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暂时分手莫悲伤,等他富贵了
再团聚。
”后来到了元朝,当地群众为了纪念唐高祖李渊,将此
桥称为“唐三桥”;清朝时改为“灞陵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
史的变迁,古桥早已被洪水冲没而被洪水淹没,现在人们只能看
到断壁残垣和几根桥墩。
灞陵桥在唐代以前曾是长安通往凤翔的一条主要交通要道。
因灞河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桥——“灞陵桥”而得名。
据《长安志》载:“唐高宗时(公元663~676年),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王仁裕曾
写过《灞陵桥记》。
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唐朝时灞河上建桥情况。
在这篇文章中,王仁裕在描写灞陵之美时写道:“万顷碧波中浮
出一座小岛,岛上绿树红花掩映着一座古朴的石桥。
—— 1 —1 —。
灞陵桥典故
灞陵桥典故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灞陵桥典故灞陵桥是西安市境内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位于西安城南,横跨灞河之上。
其建造始于唐朝,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西安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灞陵桥以其别具特色的三孔飞虹门、华美的雕刻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
灞陵桥不仅是一座普通的交通建筑,更是一个象征着历史传承和文化意义的存在。
据史书记载,灞陵桥最初是为了连接唐代洛阳龙门和长安城而修建的,整座桥梁依山势而建,造型优美,犹如一道彩虹横跨在灞河之上,因此人们称之为“飞虹桥”。
而桥边的绶带石栏、础彩讳、铁索、石柱等装饰均非常精美,显示出当时中国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唐代石刻艺术的精湛水平。
传说中,灞陵桥上有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在人们口耳相传。
相传唐代灞陵桥上一个美丽的姑娘名叫鱼美人,她身姿婀娜,容颜绝美,是当地最有名的美人之一。
有一天,鱼美人遇到了灞陵桥上一个名叫李靖的年轻人,两人一见钟情,彼此深深相爱。
由于两人家庭背景不同,鱼美人的家庭不同意他们的婚事。
在诸多困难之下,李靖和鱼美人决定私奔,他们在灞陵桥上的月夜之间约定,约定在月圆之夜携手踏上桥头,跳入灞河之中,两颗心永远相随。
当灞陵桥上的月光照射下来的那一晚,鱼美人却未能如约而至,李靖独自一人站在桥头等待,满心期盼。
数日后,才传来一个令人捶胸顿足的消息:鱼美人因家族的阻拦被逼害死在狱中。
李靖得知消息后,怀着悲伤和绝望之情,跳入灞河之中,以自尽来寻找他所爱的人。
如今,人们访问灞陵桥常常忆起这段动人的爱情故事,为这段深情而感叹不已。
灞陵桥因为这段美丽的传说而变得更加神秘和动人,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文人墨客前来留念。
除了爱情传说外,灞陵桥还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即“灞陵桥头放秋烟”。
据史料记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在灞陵桥头举杯赏月,独坐江边吟诗作赋,畅谈人生。
一日,李白突发奇想,将一只火箭制成烟火,点燃后向空中放去,随即便有五色彩云弥漫于灞河之上,美不胜收,令人赞叹。
灞陵桥简介
灞陵桥简介
千里渭河第一桥——灞陵桥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纯木结构悬臂拱式廊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桥身如虹,凌空卧波,飞架渭河南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桥身以纯木卯榫而成,其底部以十根圆木并排为一组,共十一组,从两岸桥墩逐次递升,形成优美的长虹卧波造型,因而有“渭水长虹”之美誉。
桥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共17间64柱。
据史料记载:在明朝徐达将军率军西征元将李思齐的战争中,李思齐兵退渭源县城,凭借渭河屏障,顽强抵抗。
时逢暴雨,渭河水暴涨,徐达久攻不下,将士死伤惨重。
军情万分火急之际,徐达得高人指点,以木笼装石为墩,修成便桥,遂一举战胜李思齐。
战争结束后,为了连通南北交通,徐达广寻能工巧匠,仿《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桥设计修建了这座纯木结构悬臂拱式廊桥。
这次战争中,徐达率领的陕西霸陵籍将士伤亡惨重,为纪念英勇牺牲的将士,徐达亲笔为此桥题名“灞陵桥”。
灞陵桥雄伟壮观,结构独特,工艺精美,既具有浓郁的民族建筑艺术风格,又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左宗棠、蒋介石、林森、于右任、孙科、杨虎城、何应钦、汪精卫等众多名人要员曾为它题匾颂词。
清代诗人在《渭水东注》中赞曰:“闻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
源探鸟鼠关山月,窟隐蛟龙秦地秋。
远岸斜阳光射雁,平沙击石浪惊鸥。
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长安轻荡舟。
”。
甘肃定西渭源县灞陵桥这座古桥有600年历史,全国独一无二,被誉为千里渭河第一桥
甘肃定西渭源县灞陵桥这座古桥有600年历史,全国独一无二,被誉为千里渭河第一桥流经陕甘两地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之一,而它的发源地就在甘肃定西渭源县。
作为中国古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渭源境内不仅自然风光绮丽秀美,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拥有多处极具特色的名胜古迹,坐落在渭源县城南清源河(渭河上游)上的灞陵桥就是其中一处。
据史料记载,灞陵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系明朝大将军徐达西击元将李思齐时为渡渭河而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当时徐达率军队追赶李思齐来到渭源,因渭河水暴涨阻挡了明军攻城,徐达于是便命令士兵用木笼装石头投入河中作为桥墩,又在桥墩上铺架木板,覆盖泥土,修建了一座简易的行军桥。
正是靠着这座应急修建的桥,明军在渭源县一举击败了元军。
徐达认为此桥的功劳甚大,便依照谋士“渭水通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的建议,将其命名为“灞陵桥”。
在明代,灞陵桥“既济行人,复通车马”,成为渭水东西交通的枢纽,因此又被称为“千里渭河第一桥”。
由于最初的灞陵桥以“木笼装石为墩”,在雨季很容易被洪水冲毁,因此数百年间屡次重修。
1919年,经士绅乡民捐助,由陇西著名工匠莫如珍掌尺,清源镇柯寨村工匠何遇江、何遇海兄弟主持重修,仿照兰州雷坛河握桥的式样对灞陵桥进行了改造。
重建改造后的灞陵桥,由以前的普通平桥变为纯木悬臂曲拱的单孔廊桥样式。
整座桥身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
桥顶为飞檐挑阁式灰瓦廊房,共13间64柱。
在桥的两端还建有结构独特、雄伟壮观的卷棚式桥头屋,与桥身浑然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灞陵桥底部是以每排十根方木并列为十一组,从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挑,仅依靠木头层层衔接,连接两岸,因桥身拱起,宛如长虹,足可与北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虹桥相媲美,素有“渭水长虹”之称。
当时或许没有人会想到,工匠何遇江、何遇海兄弟只是仿造了一座桥,却成就了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
陇西威远楼、渭源灞陵桥
陇西威远楼、渭源灞陵桥陇西威远楼历史可追溯到宋仁宗时韩琦建渭塞,在城南北各建一座谯楼,取名威远楼。
金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巩昌(今陇西)盐川人汪世显(即元代封为陇右王)据巩昌,自为巩昌府便宜总帅后扩建城池将楼移建到城中心,元至正元年守备将铜壶滴漏和更鼓移至楼上,威远楼成了钟鼓楼。
威远楼明洪武元年重建,清康熙五十五年再度重建,始成现在样子。
道光十六年,移北宋崇宁元年的铸钟于楼上。
鱼和先生去时,不开放。
威远楼经历代维修和扩建,现该楼基座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
三层四面,雄伟壮丽。
木构楼南北两侧檐下悬巨匾:“巩昌雄镇”和“声闻四达”。
↓龙女牧羊雕像灞陵桥又名握桥、卧桥,位于渭源县城南清源河上,1919年建成。
形制仿兰州雷坛河卧桥,为纯木拱桥。
孙科题字“渭水长虹”。
“整个桥分为13间,64吊柱;桥面和桥底均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为11组,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凌空而上,形成半圆状桥体。
桥面有台阶通道三条,并配有栏干扶手。
桥顶为飞檐挑阁式的廊房屋面造型,全为木结构,精巧壮观。
”2006年入列国六。
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城南清源河(渭河上游)上,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的平桥,因"渭水绕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之语,得名灞陵桥。
民国八年即1919年开始在县城南门仿照兰州雷坛河"握桥",修建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1934年8月再建。
竣工后诸多名人题词留念。
1981年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
1984和1986年两次进行了抢救性原样翻修。
2006年6月为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身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纯木质叠梁拱桥。
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茅以升在他的《桥梁史》中对灞陵桥的评价仅次于河北赵州同济桥。
(摘自360百科)↓于右任题匾“大道之行”。
↓桥头、桥尾有桥楼↓国保碑提到渭河上的这座灞陵桥,常有人把它的历史安在明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西击元将李思齐时,为建渡渭河所建的平桥。
渭源霸陵桥简介
渭源霸陵桥甘肃渭源县城南,渭河三大源头之一的清源河上,有一座气势恢宏的木质结构的廊桥——霸陵桥。
紫红色的曲拱单孔桥,像一美丽的彩虹横跨于清源河上,成为渭水第一桥,成为古代桥梁的活标本,成为一种文化遗存,成为渭河源头的一张名片。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河长818公里,流经甘肃、陕西,容纳大小267条河流,是中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
传说大禹治水,驾舟渡河,凿山开道,把渭水导向东流。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西巡陇西等地到达渭源。
秦始皇沿渭河而上,经现在的天水、武山,到渭源。
秦是狄乡戎羌部落融合的民族,是在渭河两岸喝渭水发展起来的民族,这次秦始皇的工作视察,也是寻根拜祖。
公元609年,隋炀帝为经营西域而西巡至渭源。
大禹治水,始皇、隋炀帝西巡,渡渭水的工具不是桥就是舟船。
渭河上为通行建的桥大多是平桥,以木笼装石为墩,供百姓和车马通行。
这种桥在雨季洪水来临时,大多易被水冲走,几乎每年雨季过后都要重建或维修。
现在的霸陵桥是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设的,经清代同治年间、1919年、1932年、1984年四次大的维修,特别是1918年的修建由当清源镇柯寨村何愚江、何愚海两兄弟参照兰州雷河滩卧桥式样进行改进,形成如今纯木悬臂曲拱、单孔廊桥。
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结构严密,气势雄伟,霸陵桥全长40米,廊房15间,跨度27米,高15.4米,宽4.5米。
桥从两岸桥墩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纵列11组,逐次递增凌空腾起,桥身高耸,解容巨流,避浪击。
桥身上有内立柱,桥面由中道与两侧小道双侧挂栏组成。
桥两端各有宽敞卷棚式桥台与桥身相连,既为通道,也是厅间,四角斗起,脊耸兽飞。
桥顶封闭,琉璃瓦屋面,晴能遮阳,雨能流淌。
远望去,桥两面建有飞檐式廊房,四角抖起,脊耸兽飞,似巨龙凌空而起,很是壮观。
南北而卧的桥身和四周环境错落有致;曲拱单孔的格局与整个桥身相得益彰;紫红色的材质与四邻风光融合巧妙。
再看,高耸的桥身和蓝天相互映衬,显得明净壮观,形成长虹卧波、蛟龙横卧之势。
灞陵桥
灞陵桥,距渭河发源地鸟鼠山(鸟 鼠同穴)品字泉有10公里左右。据史书 记载,夏禹导渭于鸟鼠,渭源是渭水 源头,追本溯源,可渭是“灞陵桥” 得名的缘由。另有民间相传,秦始皇 修筑长城,曾巡视到过此地,今距渭 城北6公里的秦王寺,确有秦始皇古城 断垣遗迹。
姊 妹 桥 观 景 桥
——
观 景 桥 倒 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灞陵桥南北座落,全 长 约 40m , 高 15.4m , 桥 底 部以每排 10 根粗壮圆木纵 列 11 组,从两岸桥墩底部 逐次递级飞拱。桥身高耸, 屋顶有瓦遮雨雪 ,坚实耐 用,有双侧挂栏。
桥面由中道与双侧挂栏共 3 部分组 成,呈踏步状通道。桥两端各有桥台, 与桥身连成一体,既为通道,也是厅间, 四角斗起,脊耸兽飞,琉璃瓦顶,彩绚 绘雨,轻风吹拂,风铃叮咚,悦耳怡人。 两岸杨柳依依,绿树成阴,草木繁荣, 陪衬着她的多姿情态,充满诗情画意。
写作要求
1、认真观察遗迹,准确把握所写遗迹的外在形态、 结构等,条理清晰地描绘景物的特点。 2、可以适当穿插几个小故事,小传说,突出这个遗 迹所包含的意义。
郁 郁 苍 苍 的 老 君 山
雄 伟 的 大 禹 治 水 雕 塑
雄 伟 的 大 禹 治 水 雕 塑
春夏流水潺潺,潮声阵阵,倚 栏听潮,激发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亲 近之情。色彩缤纷的金秋,那天然 烂漫绚丽的色斑,与桥身梁柱、椽 檐斗拱的彩绘交相辉映,丰姿更加 绰约。而在冰天雪地的严冬,一片 洁净的银白中静卧着素朴古雅巨龙, 更显出此桥的势壮雄强。
灞陵桥与四邻风光的奇妙结合, 构成完美的艺术。高耸的桥身被蓝天 和盘托出,显得明净壮观,构成长虹 卧波、蛟龙腾飞之势。彩绘的桥身梁 柱、椽檐斗拱与周围的村舍田园相映 衬,愈发显出桥的典雅秀丽,朴厚温 静。灞陵桥从记忆深处走来,从历史 深处走来,她历尽沧桑,在渭河源头 上以其婀娜多姿,定格为一种文化的 象征。
灞陵沧桑
灞陵沧桑曹剑南鸟鼠山南,绿荫深处的三眼泉,流成了一条蜿蜒千里的长河。
这条河的波光里,泛着中华文明历史的色彩。
这条河的涛声里,荡着华夏文化千古的回响。
这条河,就是渭河。
渭水源头,首阳城边有一座桥,吸引了四方观光客人的目光。
这座桥声名显赫,承载了人们太多的厚爱。
这座桥造型别致,演变成陇中旅游的标志。
这座桥,叫灞陵桥。
最早来到灞陵桥下,是我在兰大求学期间。
那天黄昏,我们几个来渭源游玩的同学闲逛在渭河边上时,不小心,这座单拱纯木质结构的廊式卧桥,突然闯入了我们的眼帘。
远远望去,这桥势若长虹,潜空舒展,横跨两岸。
在夕阳的映照下,不宽的渭水河面,波光闪亮,流金溢彩,使这座古朴坚实、灰瓦长廊、凌空飞渡的虹桥轻盈欲飞。
而夕阳、桥影、波光以及岸边的古树所构成的图画,永远在我的心里定格。
走近桥头,一方匾额赫然入目:灞陵桥。
不看名字也罢,看了名字,刚刚还称赞这桥的同行者,立刻议论纷纷。
大家一致的意见,这是一座冒牌的灞陵桥。
因为在这些莘莘学子的脑海中,长安城外,灞河之上的灞陵桥,早就以“灞陵折柳”“灞陵风雪”“灞陵伤别”等风流佳话名传千古,更不要说唐诗宋词不厌其烦咏唱灞陵烟柳了。
从此,每过渭源,无论看见灞陵桥晴空朗日之下的风姿,还是烟雨朦胧之中的倩影,除了拿她和留在我心中那幅夕阳辉映下的图画作作对比,我很少走近她,品味她。
于是,灞陵桥,在我的心中慢慢淡了,淡成了一幅偶尔忆起的图画。
重新走近灞陵桥,是一次采访的间隙。
那一天,县委宣传部的朋友陪我来到灞陵公园,一边品着茶,一边说着灞陵桥的历史,欣赏着桥上的匾额碑刻。
在他们娓娓的诉说中,我突然觉得,我的浮浅,让我对渭源人心目中这座无比美丽的桥,产生了不该产生的误会。
于是,我对这座认识已久的桥,产生了一种仔细品味的兴趣。
其实在我的记忆中,灞陵桥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
或许,这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但是,一代枭雄曹操在许昌城外灞陵桥边,以英雄惺惺相惜的真情和生怕放虎归山的矛盾心理送关羽的情景,却使灞陵桥的声名雀起。
关于灞陵桥作文
关于灞陵桥作文灞陵桥在渭源县原南城门外的渭河上,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壁拱桥,俗称“卧桥”,因桥身拱起,宛如长虹,故又有“渭水长虹”之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灞陵桥,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灞陵桥作文篇1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石梁河横贯景区,灞陵桥如弯月卧波;垂柳洄堤野趣天成;古道残碑、翠柏依旧、殿宇蔚然。
是《中国文物古迹游》三国战略旅游线上一处著名景区。
相传建安五年(公元220xx年)春,曹操征讨徐州,击败刘备。
下邳之战降伏关羽。
曹操敬重关羽。
回许后,深器之,厚待之。
羽深知新恩,但不忘旧主,护齐备二夫人,千里寻兄。
操甚惜之,追至灞陵桥赠袍献酒,以饯其行。
羽疑其有诈,便立马于桥上,用刀尖挑袍披挂身上,并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往北,顺官道而去,开始了千里单骑、过关斩将的千古壮举。
到后来孙刘联合火烧赤壁,曹操83万人马一败涂地,最后只带数十骑落荒而逃,恰逢关羽伏兵华容道,为报昔日之恩,放了曹操一条生路。
因此灞陵桥挑袍的故事,既表现了关公的“忠义”之情,同时也突出了曹操爱才之心,千百年来传来美谈,灞陵桥从此名扬。
灞陵桥原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
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武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
另一通碑为辞曹书,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竖了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论述关羽对曹操辞其金而挑其袍的过程,歌颂他“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
说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褒他“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
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
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
”该桥时毁时修,原形早变,后来因兴修水利,原桥已拆毁,仅存《辞曹图》石刻一块。
灞陵桥东,许昌城遥遥在望,桥西,是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灞陵桥关帝庙。
据《许昌县志》载,自三国以来,关羽忠义故事千古流传,后人追念关羽功德,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当地义士王宏道捐地三十亩,经多方资助而建成此庙.庙为三进大院,有山门、钟鼓楼、大殿、厢房、道士院等,并塑有关羽、曹操和二夫人像。
渭水长虹灞陵桥
渭水长虹灞陵桥李云鹏【期刊名称】《丝绸之路》【年(卷),期】2002(000)006【摘要】渭水源头最为风光的景致,应该是雄踞于渭源县城南的灞陵桥了。
桥名之“灞陵”,似有借取古人灞陵折柳之雅典,便增了一些诗韵,一些古意。
灞陵桥确有古远的历史。
此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平桥,木笼装石为墩,每遇水涨,桥墩易于冲毁,民国八年(1919)重建。
新构桥大木相扣,撬握而起,除了铁匠手工打制的铁铆钉,就只有木头了。
木木相撑,从两岸桥头逐次递级,飞挑凌空。
顶部为飞檐式廊房,共13间64柱,桥两端建有卷棚式桥头屋,四角斗起,脊耸兽飞。
一座造型独特,工艺精美,融民族古典美与精准力学的大桥,便昂昂然横跨于唐诗人笔下“浅浅满涧响,荡荡竟川鸣”的渭水源头之上。
可以是弯弯的月亮,可以是七彩的虹,可以是你想象中的极尽婉妙的诗行———从中可窥见农民工匠飞扬的诗心。
灞陵桥,这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大观之,与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虹桥颇多相似之处。
这类构架的桥,据说已是国内仅存。
它被纳入省级文物保护之列,想必就是因为独特的桥艺和历久的桥史吧。
灞陵桥重建后,引动了遥远的目光,许多名人要员为灞陵桥题写匾额、对联、诗词。
蒋介石题写“绾毂秦陇”;孙科题“渭水长虹”;于右任题“大道之行”;林森题“舆梁利济”;爱国名将杨虎城题写...【总页数】1页(P)【作者】李云鹏【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7【相关文献】1.灞陵文学与灞陵道文学空间研究 [J], 杨为刚2.“渭水长虹”灞陵桥 [J], 王建军3.兰州握桥与渭源灞陵桥 [J], 陈元4.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渭源灞陵桥建模初探 [J], 山岚;李志强;马铭;刘建国;李宏伟5.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城市古桥保护中的应用探讨——以渭源灞陵桥为例 [J], 山岚;张龙;洪生辉;马力鹤;安德龙;李凤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丽的渭源
美丽的渭源渭源——是一方古土。
雄浑博大的渭河滋养了两千多年的渭河文明,把周,秦,汉,唐,宋……八家王朝推向了历史的颠峰,渭源——是一方乐土。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绚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国家级森林公园似碧莲绽放,国宝级灞陵桥犹如长虹卧波,十五里画廊天井峡风光无趣,野趣天成双石门山水大观,渭源——也是一方沃土。
丰富的资源优势孕育了独具特点的产业,党参,当归,马铃薯远近驰名,渭源——更是一方热土,科学发展的东风给这里带来了发展的翅膀。
这个山清水秀美丽的地方就是,家乡的风景总是别具特色的,产业也是极其优良的,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灞陵桥是一座古典式纯木结构仲臂拱桥,桥身如虹,飞架渭河南北,素有“渭水长虹”的美誉,自从2019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它便成了家乡人的骄傲。
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繁育了四十多年的马铃薯。
目前,家乡已成为全国以县为单位最大的马铃薯繁重基地,这更让家乡的人引以为自豪。
家乡最令人记忆犹新的便是黄昏,落日像喝多了酒的醉汉一样,跌在了山的另一头,把天空映的通红通红。
黄昏是秀美的。
路边的花呀,草呀,一切都在徐徐晚风的吹拂下,精神十足的梳妆打扮,准备参加“黄昏音乐会”。
花儿们用晚霞做胭脂,涂红了娇媚的脸蛋,用朦胧的雾串成项链,晶莹透亮,用金色的阳光做舞裙,漂亮得体,更能显示出奇柔腻的身姿。
小草们用远处朦胧的青光做燕尾服,小溪叮叮咚咚的唱着,声音像发自幽谷的古筝。
月亮也上来的很迟很迟,起初只能看见朦胧的青光,渐渐的月亮慢慢的升高,它穿着洁白的纱衣,朴素大方而温柔。
而这时,正是黄昏。
这里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源头,广阔的土地守护着远古洪荒里大禹征服山水的英雄足迹,猎猎的山风吟唱着商周之际伯夷叔齐隐逸世外的采薇歌。
这里是一片神奇富饶的土地,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和中国党参之乡的名片煜煜生辉,浓烈的花儿和悠扬的牧歌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这里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绿宝石,群峰含黛,清流潺缓,绮丽的山水令人陶醉,绿叶浮动,客舍青青,淳朴的民风让人如归故园。
灞陵桥景区导游词
灞陵桥景区导游词(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导游词、主持演讲、策划方案、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工作总结、文秘知识、条据书信、行政公文、活动报告、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shop. I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guide speeches, presiding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self-identification, work summary, secretarial knowledge, letter of regulation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activity repor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正文内容导语:河南是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许多名胜古迹值得一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源霸陵桥
甘肃渭源县城南,渭河三大源头之一的清源河上,有一座气势恢宏的木质结构的廊桥——霸陵桥。
紫红色的曲拱单孔桥,像一美丽的彩虹横跨于清源河上,成为渭水第一桥,成为古代桥梁的活标本,成为一种文化遗存,成为渭河源头的一张名片。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河长818公里,流经甘肃、陕西,容纳大小267条河流,是中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
传说大禹治水,驾舟渡河,凿山开道,把渭水导向东流。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西巡陇西等地到达渭源。
秦始皇沿渭河而上,经现在的天水、武山,到渭源。
秦是狄乡戎羌部落融合的民族,是在渭河两岸喝渭水发展起来的民族,这次秦始皇的工作视察,也是寻根拜祖。
公元609年,隋炀帝为经营西域而西巡至渭源。
大禹治水,始皇、隋炀帝西巡,渡渭水的工具不是桥就是舟船。
渭河上为通行建的桥大多是平桥,以木笼装石为墩,供百姓和车马通行。
这种桥在雨季洪水来临时,大多易被水冲走,几乎每年雨季过后都
要重建或维修。
现在的霸陵桥是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设的,经清代同治年间、1919年、1932年、1984年四次大的维修,特别是1918年的修建由当清源镇柯寨村何愚江、何愚海两兄弟参照兰州雷河滩卧桥式样进行改进,形成如今纯木悬臂曲拱、单孔廊桥。
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结构严密,气势雄伟,霸陵桥全长40米,廊房15间,跨度27米,高15.4米,宽4.5米。
桥从两岸桥墩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纵列11组,逐次递增凌空腾起,桥身高耸,解容巨流,避浪击。
桥身上有内立柱,桥面由中道与两侧小道双侧挂栏组成。
桥两端各有宽敞卷棚式桥台与桥身相连,既为通道,也是厅间,四角斗起,脊耸兽飞。
桥顶封闭,琉璃瓦屋面,晴能遮阳,雨能流淌。
远望去,桥两面建有飞檐式廊房,四角抖起,脊耸兽飞,似巨龙凌空而起,很是壮观。
南北而卧的桥身和四周环境错落有致;曲拱单孔的格局与整个桥身相得益彰;紫红色的材质与四邻风光融合巧妙。
再看,
高耸的桥身和蓝天相互映衬,显得明净壮观,形成长虹卧波、蛟龙横卧之势。
就是这样简单的材质、就是这样古典的风格与周围暮蔼静谧、炊烟缭绕的村郭田园相互映衬,愈发显出桥身的典雅秀丽、朴实文静。
围绕着霸陵桥,有着许多传说。
霸陵为古县名,在西安市东。
汉文帝9年(公元171年),在其地筑霸陵,并命名为县名。
汉文帝死后葬霸水(今霸河)旁。
有一年渭河水大,淹了霸陵,渭河源头渭源县修的桥就叫霸陵桥。
明朝大将徐达与元将李思齐激战于此,元军兵败移至渭源城,且折掉了渭河桥。
正值暴雨连天,河水猛涨,无法过河,难以攻城。
徐达听从他人建议,在木笼中装石投入河床,垒成桥墩,终于建桥成功。
元兵看见明军将士修好了桥,守城无望,只好投降。
徐达挥笔提写了“霸陵桥”几个大字。
数百年来,历代政要、文人墨客,无不称赞此桥,左宗棠题写“南谷源长”、蒋介石提写“绾毂秦陇”、于右任“大道之行”。
杨虎城将军题词是:“鸟鼠溯灵源,雪浪云涛,东行汇径渎黄河,
汉关紫气;陇秦资利涉,月环虹跨,西望是金城杨柳,玉塞萄萄”。
清
代诗人杨景熙在“渭水东注”一诗中赞美此桥是:“闲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
徜徉在六月底的渭源县,县城楼宇林立,人头攒动。
霸陵桥公园里游人如织。
桥南侧的广场里,一汪清水形成了一片湖面,湖中间,一棵百年古柳,郁郁葱葱的树枝像美丽少女的秀发,婆娑多姿的在风中挥舞。
在湛蓝的天空下,紫红色的霸陵桥横跨渭水,凌空舒展着身姿。
远远眺望,霸陵桥像一抹红霞,升腾在渭河上。
步入桥上,手扶围栏,近望是2万多人的县城,楼宇高耸,初具现代化的城池。
远眺是渭源河之水,从五竹山的南谷而来,渭河水没有中下游黄如泥浆的滚滚浊浪,水虽不很大,但清得让人难以置信这是渭河。
清清的河水,泛着细细的浪花,潺潺欢快的流淌着。
遥想何氐两兄弟,在世代为木匠的家族中成长,造就了建桥的娴熟技艺,加之有了参照物的参考,营造出了这美丽的渭河第一桥。
我们不能不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和天才而折服,也为渭河子民们用美丽的桥来装扮母亲河而敬佩。
这里应证了伟人毛泽东的一句名
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渭源人刚刚建成的拦水坝,形成了人工水面,拦住了河水,使不宽的河床蓄积起满当当的清水。
县城的楼房,周边的青山、绿树,映在湖面上,点缀得渭水霸陵桥风光更美。
仲夏的渭水绕城而过,水流潺潺,蓝天、白云下,绿树围屏中的霸陵桥显得明净壮观,婀娜多姿。
夕阳西下之时,霞光给霸陵桥披上了一层金色,紫红色的木头在
霞光的映衬下更是美得大气,美得让人留恋。
一阵清风吹来,双坡飞檐四角上的风铃发出悦耳的鸣响,这铃声从远古的记忆深处而来,向未来而去。
这铃声讲述着渭河的历史,讲述着渭河儿女的勤劳善良。
河边的柳树在微风的拂动下似乎也在诉说离别。
突然想到古人送别,十里长亭外,至霸陵,一挥手便成离别。
恍然间有种触景生情的莫名忧伤,仿佛看见那立于桥上挥手遥望远方的红衣女子......这个古朴、寂静的地方留下了多少离愁,又留下了多少美的记忆。
霸陵桥,一道渭河源头的风景,一种古典文化的标志,一个历史标记的符号。
因此,渭河成了甘肃儿女心灵上的美好祈愿,人们企盼渭之水永远像源头那么清澈,风光如七彩霓虹那样美丽。
无论万物复苏的春天,苍翠欲滴的盛夏,还是明净如妆的金秋,白雪皑皑的寒冬,灞陵桥总是以她多韵的风姿装点着渭水河源、装点着西部的蔚蓝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