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一个工人阶级的自我救赎
——影片《钢的琴》分析
影片《钢的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东北某钢厂的下岗工人陈桂林为赢得女儿的抚养权在工友们的协助下制造了一架钢琴的故事。在这一叙事外壳包裹下,做钢琴的过程更多的呈现为热情的工人阶级再聚到一起的一次集体狂欢。影片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大时代环境的变化下,一个工人集体对于往昔工业社会生活的缅怀与感伤。影片整体风格幽默、荒诞,舞台造型和歌舞片元素大量运用,颇具独特气质,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工人阶级在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色彩。
整部影片完成了对传统的延续与重构,一方面延续了60-70年代工业题材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把这种题材的价值指针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域,拧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层面,并且开始聚焦于个人生活的困境——挣扎在当下资本和市场重压下的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上。
关于影像
电影的开篇从夫妻二人协议离婚和孩子归属
的对话中,镜头淡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构图极致,
形式感极强的镜头:前景夫妻二人并排站立直面镜
头,正面、仰拍。身后是苍茫的天空和一排灰暗的
矮平房。通过演员的眼神,我们猜想他们面对的是
一望无际的废弃工厂,然而导演却始终不给二人视
线的反打镜头,逼仄感的处理手法让我们将注意力
更多的集中在二人的语言和状态上:妻子衣着时尚,与丈夫一身土气的打扮,还架着手风琴旁边停着小摩托车的搞笑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饶有趣味的构图充满了隐喻:这其中包括二人身后两块破烂的遮雨棚,暗示着一对曾经的比翼的翅膀,如今已经无法负载飞翔:右面妻子的一只羽翼丰满,而陈桂林身后的却是残破不堪;二人如今已是身份悬殊,妻子的资本形象衬托下,是陈桂林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男性只剩筋骨的窘迫。
接下来的一场戏中,陈桂林身套垃圾袋,拉着手风琴,率领小乐队,伴着喷火杂耍表演为一场葬礼在雨中演出。这颇具仪式感的场景,暗喻着已成为被历史所抛弃的工人兄弟集体,在为同样已逝去的工业文明奏响最后的挽歌。与同样是一个乐队在大街上边跑边演奏的方式作为影片的开篇的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的影片《地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荒诞之处在于,乐队演奏的充满痛苦和悲伤情怀的俄罗斯歌曲《三
套车》,竟被死者亲属认作是太悲伤。于是乐队索性奏
起了《步步高》,且原为C调的曲子,被主人公戏称为
“降b”颇有谐音的幽默感。死去的老人正如这气数
已尽的老工业区。在这样的葬礼中欢快的乐曲就好像
一场末日的狂欢,配合着乐队成员严肃的表演、披麻
戴孝的死者家属,赤膊着拍酒瓶表演的男孩,荒诞至
极,让观者忍俊不禁。
整部影片充满了大量缓慢的移动镜头,徐徐展开,娓娓道来
强调人物与所处的环境间的呼应。
影片在影调处理上,LOMO风格的画面,被更多提取了绿色,使画面颇具重工业气息。随之将观众带入影片所指征的哪个灰蒙暗淡中不乏温暖、怀旧,惆怅而色彩浓郁的上世纪90年代的生活。
关于空间:
工业区/大烟囱
工业区破败不堪,锈铜烂铁堆积成巨大的工厂区建筑昭示着这里昔日曾有过的辉煌。她仿佛是一位曾经在盛年时多产母亲的子宫,在结束了常年累月的生产之后,如今这位气数已尽的老妪早已是满目疮痍、垂垂老矣,她的子宫已经
无法再产生新的生机。
影片中一个
重要的表意符号
大烟囱,在影片
一开始就冒着滚
滚浓烟,遮蔽了
大半幅画面。大烟囱——无疑是一个很直白的时代坐标
和城市标志,是工业时代繁荣生产力的象征,是上个世
纪50年代-70年代的傲视苏修美帝的标志,同时也曾经
是对工人阶级的生殖崇拜,是一代工人兄弟的记忆。而
在如今的现代商业社会中它们已变成落后生产力的同义
词,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结尾处它们最终被炸掉的命运,暗示着对工人阶级的阉割。无疑老工业区再也站不起来了,工人阶级再也历史性地站不起来了。同时这也寓意着新的文明将代替原有的工业文明。,最终当烟囱总要被炸掉时,这些工业时代的遗老遗少们也只能簇拥到了一起,无语地注视着烟囱的轰然倒下,共同追怀和祭奠那个随着烟囱一起倒下的时代。
雪花漫舞、钢琴独奏的写意空间呈现
在陈桂林协同哥们们偷琴被抓后,影片插入了一
个形式感极强的段落:镜头中(如右图)无背景的舞
台,一束天光从天国直接投射下来,斜叼着一支烟的
陈桂林忧伤地弹着唯美的《致爱丽丝》。一种诗意现实
主义的浪漫色彩在影像与抒情的音乐声中由此呈现出
来。同前面,买不起琴、借钱不成、偷又被抓个正着
的一系列叙事糅合在一起,为随后自己动手造钢琴的壮举提供了必要的情绪铺垫。
在演员的使用上,除了炸烟囱一场,影片中几乎
很少看到群众演员。从季末促销的乐队演唱,到家住
的筒子楼;从羊肉串的大排档到烤肉馆,哪里似乎都
是空空荡荡,剧中人物没有邻居,街上也很少出现行
人,暗示着老工业区的了无生趣,又仿佛对现实有一
种隔离感。
关于道具:
从手风琴到钢琴的升华
手风琴:便宜、朴素,简单易学,是最适合下层劳动人民和工农兵的乐器。东北老工业区曾受苏联援建,从城市的情绪到工业格局都颇受前苏联影响。而手风琴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感颇强的配器,在曾经那个时代广为盛行,无疑也是受到了苏联曾经的影响。那种昂扬豪迈的旋律与代表现代感的钢琴则截然不同。
如果说手风琴代表了陈桂林的下层性,那么他要求女儿学钢琴则可看作是对自我的超越和升华。在将工人的下层性和钢琴的高雅性勾连在一起的时候,更产生了一种荒诞感。一个傻大黑粗的工人也搞艺术?但他正是在剧情里发生了,这无疑是对我们世俗观念的挑战,一种讽刺,把我们从陈腐的观念中拯救出来。然而精神方面的解放,却依然要面对物质方面的困境。然而,工人阶级群体所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此能量是无穷的: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工友间特殊的患难战友般的关系,造就的彼此在困难面前无畏的精神,使看上去就要一无所有的陈桂林内心依然坚强,甚至做出了自己动手造钢琴的奇异壮举。
猪肉——被屠宰感
仅有的两扇猪肉曾多次出现。第一次是陈桂林
向胖头借钱时,陈戏称胖头“有产业”,而实际我们
上我们看到的只有空荡荡的屠宰车间的两扇猪肉;
在随后夜间准备行窃的卡车车厢里,我们看到的众
人载歌载舞的道具——依然是这两扇猪——随着摇
动的车身,赤裸红白相间的猪肉身在镜头中尤为扎
眼。隐喻着一种命运的被屠宰感。
关于音乐——往昔时代的记忆
将影片的时间处理与所处时代的生活中熟悉的
声音相关联,从而产生了生活的质感。而不是直接
切时钟画面,或打字幕,而是十分电影化的处理手
法。该片在声音处理上,即注重了时代背景感。从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到“为往事干杯”种种,这些歌词都恰到好处的隐喻了人物的命运或影片的主题。此外,大量的俄罗斯音乐、德国音乐的运用,将那种特定时期的社会主义配器和特定时期的社会主义情绪相融合,仿佛将我们置身于无尽的狂欢与乡愁之中,叫人迷恋,使人沉醉。
影片结尾处,陈桂林最终在一群哥们的帮助下,造好了钢的琴,然而女儿还是跟着母亲走了。和以往表现小人物的很多影片所不同的是,影片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而是让陈桂林更加面对现实,因为资本的力量是要远远大于太过单纯的热情的。然而平板车上的《西班牙斗牛舞曲》奔放热情,狂欢到了极致,吊车运送钢琴平行移动的长镜头则是形式感极强的舞台化处理…….这些都使我们分明感到片子的
基调是高亢昂扬的。其实在这里,钢琴做好了,影片的
任务已经达成,至于女儿的归属问题已经显得不那么重
要了。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影片在这里就此结束,给观
者已更多想象的空间,会使影片更加意味深长。而一定
揭示出女儿最后的离开多少显得过实,可能是影片的不
足之处。
限于篇幅,以上即是本人对此片的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