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的琴》影评:艺术成就和人文情怀
下午,好友打电话说《钢的琴》很不错,网上评价很高的,晚上请我去看,我说好啊。看完后,发现不但好友忽悠了我,而且这部电影更是大大的忽悠了我。首先忽悠的是情节,我不是说电影多么扑朔迷离,引人发思,而是不知所云,没有一个主线或者称为情感基调,导演想到什么就去表现什么,整个一条流水账,并且更有意思的是,每个旁支情节突然发生然后突然结束,没有任何起落传承,总之估计导演自己也不知道想要说点啥事。
片名为什么叫“钢的琴”呢?别说还挺能引起人的兴趣,想知道为啥叫这名。影片经过四十多分钟冗长而无序的铺垫后,才明白男猪脚陈桂林为了某一原因拉着一伙中年男人们要为自己女儿造一架钢琴;这一原因就是桂林兄买不起钢琴,但又记挂着女儿的未来发展,于是狠下心来自己造钢琴,虽然这样情节安排老套,但也不失为合理原因,那影片笔墨应落于父女情深,进而表现普通人,特别是下岗工人为钱而惆怅奔波,接着怀着一颗理想之心自己来造钢琴。可咱导演却不是这样,桂林兄与女儿关系的互动浅尝辄止,完全没有父女情绪间的来电,女儿甚至连主要配角都不能算上。导演把大段镜头放在桂林兄游走于情妇和狐朋狗友(为啥这样说,从桂林兄向他这些朋友借钱来看,并没有屠狗之辈皆仗义的味道)的身上;中间穿插的几个桥段好是莫名其妙:桂林兄带着他老爹晃来晃去,啥意思?突然冒出的炸两烟囱,是啥意思?和造钢琴的主线有何联系?昭示什么寓意?反正估计我才疏浅薄,没能看出什么深含用意吧,如果烟囱之事的提出是双线结构,那与造钢琴这条线是什么关系,我估计导演也没搞明白。
影片从先手来说,也颇不符合逻辑:桂林兄和他婆姨还没分居前,女儿是如何练琴的?从给老师交钱送化妆品桥段来看,应是在学校连钢琴的,为啥一分居,女儿就没地方练琴了,而非得大半晚上跑到学校偷偷练;是不是桂林兄没钱给老师交了,我看好像也不是这个原因。而到后面影片提到桂林兄造钢琴是为了留住自己女儿,那前面给女儿弄纸板当琴键,深夜弹琴,甚至偷钢琴的情节皆是扯淡,原因是桂林兄的女儿仍可交钱到学校去练琴,如同原先一样,桂林兄只要想着造出一架钢琴,让女儿更加方便的练琴就可以了,整出那么多无关情节,看的我们很是蛋疼。只能说影片故事情节、情绪渲染混乱之极,没有逻辑顺序。
影片四十多分钟不明不白的过去了,到了造钢琴的部分,导演笔锋一转,立马弱化造钢琴的作用和意义,着重讲述一帮老男人们的爱恨情仇,和唯一女猪脚桂林兄的情妇淑娴被别的男人勾引,男人之间吃醋打斗,还整出一句“你们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的雷人之语等情节。但这些情节都是突然出现,突然结束,不明不白。就说快手和肥头好像交代之前一向隔阂很大,但在造琴过称中,没有任何的伏笔,如果只凭季哥那句“干活要有干活样,别寒碜——”,就让快手和肥头就变成莫逆之交,差点“生死相许”了,那只能说导演有点侮辱观众的智商了;再说怎么突然就冒出肥头女儿被人搞大肚子,一帮老男人们去质问,逼迫小青年结婚的情节。要知这些桥段极富戏剧冲突,也颇能吸引人,可以说是情节安排的“刺点”,但却也最大化的搞低了桂林兄的存在意义,变得男猪脚游离于情节之外,与整体主线(如果还有的话)不太格格相入;还有那个混混季哥,处理废铁块纠纷
时,看能稍显霸气,造琴时,立马成兢兢业业、“劳模”一个,当公安同志找上门,季哥所说的话,及离去的背景等情节的渲染,典型就是英雄谢幕的感觉。我不知道,导演想在季哥身上蕴含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但是能感觉是想把季哥塑造的极有性格魅力的人物形象,可惜的是,莫名其妙的转变,煽情式退场所催生出的却是最没性格的人物,因为你不知道季哥“混混”身份,“劳模”转变,“英雄”退场,能给这个人物带来多少样的性格展示,观众无法领略到鲜明的感觉,一切都在混乱无序中铺排着季哥的性格。
影片的开头我觉得就很不舒服,作为一部整体表现下层百姓生活为基调的电影,电影开头在死者灵堂前的插科打诨,小孩子用啤酒瓶砸脑袋等桥段明显用死者以及下层百姓,特别是小孩的嘲弄来引发冷幽默,但是观众看到的却是对死者、死者家属以及砸自己脑袋的小男孩的不尊重,或许也有对东北人的不尊重,我不知道东北人的灵堂前,是不需要这种乞丐要饭用的江湖杂耍不?
电影当然不需要以道德的标准来谱传情节的发展,但是在一部想要表现人文关怀,客观记述一位下岗男人生活的电影(无论是否做到这一点,暂不论),一开头就用弱势群体甚至是死者来打造影片的幽默点的话,只能说导演做得很是失败,并且冒犯了一部分观众的伦理、审美观念。
《钢的琴》情节支离破碎,逻辑混论,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是一个个单独分裂的画面,没有内在联系。或许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父女情深、家庭危机、情感纠纷,朋友感情,历史机遇,维护记忆等等很多话题,让人有点消化不良,而且导演没有能力把这些融合在镜头语言中。但如果旁观一想,如果导演放弃众多的想要表达的内容,单以陈桂林为首的一群中年人的生活点滴为视角,一开始就用造钢琴颇有点理想化的情节引线,一笔带过要造钢琴的动因,主要客观描述出一帮包括第一猪脚桂林兄在内的老男人面临历史的影响,生活的压力,情感的纠缠,在造钢琴的层层推进中,重拾久违的理想和激情,无论钢琴造成与否,总能给这帮老男人的生活支起一丝光束,毕竟人人都要步入中年,老年,面临着年龄的不断老去,生活快乐的也渐去渐远。或许这样电影显得单一纯净些,也不失人文关怀。
我们知道电影总是要讲故事,传达一种情绪的,散文式电影也不例外,像所知道台湾的李行,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香港八十年代初谭家明,章国明,许鞍华等新浪潮电影,日本的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等,包括贾樟柯,早期张元,王小帅等,更别说欧洲的新现实,新浪潮,新先锋等流派,这些导演的影片没有很强的故事冲突,大起大落或者极富戏剧化的人格命运,而是用散文化的“笔调”来渲染一种主题情绪,大多细节化,生活化抒写剧中人物各种各样的命运轨迹。这类影片的成功与否,往往体现在情节的形散而神不散上,更体现在镜头能否表现出情绪的氛围,人物内心的展示等方面。再看这部《钢的琴》应该也算是散文式电影吧,那镜头又是如何?接下来要说的就是镜头运用的大忽悠。
摄影镜头有很多的规则,这些规则大多符合人类的审美愉悦,而高明的摄影镜头能打破常规,令人耳目一新。但是《钢的琴》的摄影镜头,好多都不遵守规则,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没有遵守影片基本基调氛围,好多镜头根本不好看,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