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

合集下载

《钢的琴》分析

《钢的琴》分析

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一个工人阶级的自我救赎——影片《钢的琴》分析影片《钢的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东北某钢厂的下岗工人陈桂林为赢得女儿的抚养权在工友们的协助下制造了一架钢琴的故事。

在这一叙事外壳包裹下,做钢琴的过程更多的呈现为热情的工人阶级再聚到一起的一次集体狂欢。

影片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大时代环境的变化下,一个工人集体对于往昔工业社会生活的缅怀与感伤。

影片整体风格幽默、荒诞,舞台造型和歌舞片元素大量运用,颇具独特气质,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工人阶级在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色彩。

整部影片完成了对传统的延续与重构,一方面延续了60-70年代工业题材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把这种题材的价值指针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域,拧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层面,并且开始聚焦于个人生活的困境——挣扎在当下资本和市场重压下的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上。

关于影像电影的开篇从夫妻二人协议离婚和孩子归属的对话中,镜头淡入。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构图极致,形式感极强的镜头:前景夫妻二人并排站立直面镜头,正面、仰拍。

身后是苍茫的天空和一排灰暗的矮平房。

通过演员的眼神,我们猜想他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废弃工厂,然而导演却始终不给二人视线的反打镜头,逼仄感的处理手法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二人的语言和状态上:妻子衣着时尚,与丈夫一身土气的打扮,还架着手风琴旁边停着小摩托车的搞笑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饶有趣味的构图充满了隐喻:这其中包括二人身后两块破烂的遮雨棚,暗示着一对曾经的比翼的翅膀,如今已经无法负载飞翔:右面妻子的一只羽翼丰满,而陈桂林身后的却是残破不堪;二人如今已是身份悬殊,妻子的资本形象衬托下,是陈桂林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男性只剩筋骨的窘迫。

接下来的一场戏中,陈桂林身套垃圾袋,拉着手风琴,率领小乐队,伴着喷火杂耍表演为一场葬礼在雨中演出。

这颇具仪式感的场景,暗喻着已成为被历史所抛弃的工人兄弟集体,在为同样已逝去的工业文明奏响最后的挽歌。

镜头分析之《钢的琴》:简约而不简单的镜头艺术

镜头分析之《钢的琴》:简约而不简单的镜头艺术

镜头分析之《钢的琴》:简约而不简单的镜头艺术如果说现实的崩塌是生活妥协与自我告慰的悲歌,那么在我们时代前进的路上,我们确实一路歌声不断。

——伯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镜头,小成本影片是用不起过多镜头的,既然不能像谍影重重那样猛切镜头,猛换机位,小成本电影就要尽可能在每个镜头中融入更多的信息,钢的琴镜头数500上下吧,很多给人一种美术上的构图感,单独拿出来就是一张成功的摄影作品。

两种镜头出现的最多,一是固定机位,人物从画面一头缓缓穿过画面,从画面另一头离开画面,每次出现这种镜头时,背景音乐就立即变得欢快而富有节奏感;二是平移机位,人物保持不动,镜头缓缓滑过人物。

其余还有一些,人物不变,前推机位或是后推机位,得到一组人物群像。

从开始到结束,好像一个摇臂都没有用到,在机位变换华丽的今天真是难得。

1、固定机位+固定人物开头一个固定仰角机位,两位主角中心站位,对比异常强烈,车站的遮雨棚两侧扬起,好像是主角背后的翅膀,男人一侧的车棚是破碎的,女人一侧的车棚是完整的,男人一边是废墟,是旧工业时代的远去,女人一边是砖房,是新时期拜金风潮的涌入,两人的衣着一旧一新,男人手里是手风琴,背后是助力车,女人身上是时髦的大衣,挎包,两人的格格不入顿时凸显出来。

在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中,一直是固定机位,正因为镜头中包含如此多的元素,才让观众避免了乏味。

等到季哥被警察抓走后,男主放弃了制造钢琴,接下来的画面跟开头类似,景物人物完全相同,由固定仰角机位换成了固定俯角机位,应该暗示男主心情的变化吧,仰视男主时,男主是高傲的,藐视的,不向困难低头的,而此时的俯角镜头,男主是卑微的,丧气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

2、固定机位+歌舞偷钢琴路上的送货车上,人们连笑带唱,又是固定机位,表情动作都很夸张,给人歌剧一样的感觉,让情节的叙述鲜活起来,也调动了影片的喜剧气氛。

萧索破败的背景加上滑稽幽默的歌舞逗弄,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效果。

歌厅那一段也是如此,固定机位给男主独唱,歌曲高潮处简单一切镜头,固定机位给群像合唱,再切,固定机位给群舞,固定机位给正景群像,又是连笑带唱,又是歌声表情动作夸张,人物横排无遮挡关系,切,固定机位给侧景群像,还是连笑带唱,还是歌声表情动作夸张,还是人物横排无遮挡关系,无论是站位还是角度都是仔细斟酌过的,不是简单切换敷衍了事。

《电影钢的琴》课件

《电影钢的琴》课件
父女关系,陈桂林尽力满足女儿的 音乐梦想。
淑娴与小元
母女关系,共同支持小元的音乐梦 想。
角色心理分析
陈桂林
面对生活的困境,他展现 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家 庭的责任。
淑娴
对丈夫的决定给予全力的 支持,展现出对家庭的深 厚情感。
小元
对钢琴的热爱和天赋,反 映出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
04 电影艺术手法分析
多角度拍摄
摄影师运用了多种角度的拍摄手法,如俯拍、仰拍、旋转镜头等 ,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光影运用
摄影师通过巧妙的光影运用,营造出了丰富的画面层次感和立体感 ,使画面更加生动。
长镜头与短镜头结合
摄影师在影片中运用了长镜头与短镜头的结合,使画面更加富有变 化,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体验。音乐与Biblioteka 效《电影钢的琴》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电影简介 • 剧情梗概 • 角色分析 • 电影艺术手法分析 • 电影评价与影响 • 结语
01 电影简介
CHAPTER
电影基本信息
电影名称:《钢的琴》 上映时间:2011年7月15日(中国大陆)
电影基本信息
导演:张猛 主演:王千源、秦海璐、张申英
而奋斗的父亲。
秦海璐
中国内地女演员,曾获 得多个影视奖项,以精 湛的演技和多变的角色 塑造能力著称。在《钢 的琴》中饰演王千源的 妻子,一位充满矛盾和
挣扎的女性角色。
张申英
中国内地女演员,以清 新自然的演技风格受到 观众喜爱。在《钢的琴 》中饰演一位充满音乐 梦想的女孩,是王千源
饰演的父亲的女儿。
02 剧情梗概
CHAPTER
故事背景
01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北一个重 工业城市,钢铁厂面临破产,工 人们面临失业。

《钢的琴》观后感800字

《钢的琴》观后感800字

《钢的琴》观后感800字钢的琴观后感篇一电影结束了,黑白字幕缓缓划过,我却不忍关掉视频窗口。

凄婉的小号声,声声切入心中,悠扬,却沉甸甸地压在胸上。

心中的忧伤像是浓茶,久久不散。

我不肯失掉这珍贵的悲哀,把时间条拉回他在虚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遗弃在船上,被锅炉工养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

他是天生的钢琴才子,在船的舞厅里,他在风暴中与钢琴起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述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

然而,他被环境束缚在船上,尽管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走进这个世界。

他一生都没有离开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亚号”。

他也曾爱慕那位平凡但出尘的姑娘,却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却在舷梯上望着无边的世界迟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与他下船而选择死亡。

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拥有百万琴键的钢琴,那是上帝的钢琴。

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怎么选择其中的一条?怎么选择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一个人生?我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船上,在无声的演奏中和破旧残废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尽。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

幸福是他心中的远方,生活的梦想始终存在,可他一生畏缩至死。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所缺失的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使他习惯了孤独,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为了一个永远存于心中的悲剧。

看罢,我不由得想到远方,想到自己。

我也像1900,默默问自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但内心还未告诉我答案。

尽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样学习着,努力着,可我是否只是简单地为活着而活着,心中却没有那样一个自由与诗意的远方呢?还是,尽管我心中有这样的一个远方,却因理想与懒惰的矛盾而踌躇不行呢?《钢的琴》观后感篇二那日,看完《钢的琴》,我不禁抹下两滴眼泪来。

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故事中的小女孩叫妮儿。

妮儿很爱弹钢琴,她的父亲是某所学校的音乐老师。

《钢的琴》解析

《钢的琴》解析

影片分析《钢的琴》人物:陈桂林女儿小元淑娴朋友们小菊陈桂林下岗工人和妻子离婚,女儿归属问题,女儿提出谁有钢琴就跟谁。

为了得到一部钢琴,和下岗的工友们和淑娴想方设法,完成女儿的心愿。

所有人因为小元的钢琴连在一起。

东北衰败的老工厂。

希望全寄托在女儿身上,成为钢琴家。

配着斗牛曲做好了钢琴(高潮)人物出场:机位---正面水平---乐队指挥机位。

舞台感。

两人正对着观众。

充满假定性,超现实。

内容和题材现实主义。

影像风格形式化,对话不是正反打,多数为横移,感觉到摄像机的存在。

厂棚:在小菊的镜头完整,在陈桂林的镜头破败。

话题:幸福。

小菊富裕,陈桂林下岗。

以物质财物为基础幸福。

第一场戏:葬礼音乐:三套车运动:水平横移---人物被移出画面。

人物—葬礼—时代和工业(沉重加快步伐)整体风格 1.正面低角度水平机位平面化舞台式 2.水平移动镜头扁平感封闭舞台空间—旁观机械式(现实主义:保持幻觉;客观反映真实世界;镜头功能是记录,而非评价:隐藏艺术处理手段。

形式主义:是观众明白影像并非真实;强调精神心理对现实的评价;强调技巧和形式)现实主义题材,形式主义的表现。

开篇引进人物,交代问题。

陈桂林面临着离婚。

(用影像如何呈现)第一场戏,跟人物性格或者时代背景的关系,有效果的信息。

水平移动镜头---旁观;了无生气。

(鬼片运用的多)人物关系的中心议题---钢琴1.明确人物,人物关系。

主要人物的面对困境或处理的问题,和周围的人物产生什么关联。

得到了什么结果。

开篇引进人物,交代问题。

2.视听语言分析。

3.语言的时代感纸钢琴的本质缺陷4.视听语言的特别与情节有什么关系事件一:纸钢琴游戏音乐---为女儿准备钢琴爸爸做纸钢琴就好像爸爸在破关一样游戏化的情节处理第二次出现游戏音乐在所有人回来造钢琴之前从开始到结束,以游戏音乐的结束来说明事件的结束事件二:借钱买钢琴空间中的人----人与人关系交代新的人物的入场接触不同的人,像陈桂林一样没有钱比如杀猪的,陈桂林一直站在近处,他却走来走去,没有面对面说话二姐在剪头发没有对着陈桂林说话胖头一直正面说话,胖头爬上去有种疏离感在下岗的时代朋友见面有种尴尬的感觉。

《钢的琴》分析

《钢的琴》分析

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一个工人阶级的自我救赎——影片《钢的琴》分析影片《钢的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东北某钢厂的下岗工人陈桂林为赢得女儿的抚养权在工友们的协助下制造了一架钢琴的故事。

在这一叙事外壳包裹下,做钢琴的过程更多的呈现为热情的工人阶级再聚到一起的一次集体狂欢。

影片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大时代环境的变化下,一个工人集体对于往昔工业社会生活的缅怀与感伤。

影片整体风格幽默、荒诞,舞台造型和歌舞片元素大量运用,颇具独特气质,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工人阶级在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色彩。

整部影片完成了对传统的延续与重构,一方面延续了60-70年代工业题材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把这种题材的价值指针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域,拧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层面,并且开始聚焦于个人生活的困境——挣扎在当下资本和市场重压下的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上。

关于影像电影的开篇从夫妻二人协议离婚和孩子归属的对话中,镜头淡入。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构图极致,形式感极强的镜头:前景夫妻二人并排站立直面镜头,正面、仰拍。

身后是苍茫的天空和一排灰暗的矮平房。

通过演员的眼神,我们猜想他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废弃工厂,然而导演却始终不给二人视线的反打镜头,逼仄感的处理手法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二人的语言和状态上:妻子衣着时尚,与丈夫一身土气的打扮,还架着手风琴旁边停着小摩托车的搞笑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饶有趣味的构图充满了隐喻:这其中包括二人身后两块破烂的遮雨棚,暗示着一对曾经的比翼的翅膀,如今已经无法负载飞翔:右面妻子的一只羽翼丰满,而陈桂林身后的却是残破不堪;二人如今已是身份悬殊,妻子的资本形象衬托下,是陈桂林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男性只剩筋骨的窘迫。

接下来的一场戏中,陈桂林身套垃圾袋,拉着手风琴,率领小乐队,伴着喷火杂耍表演为一场葬礼在雨中演出。

这颇具仪式感的场景,暗喻着已成为被历史所抛弃的工人兄弟集体,在为同样已逝去的工业文明奏响最后的挽歌。

《钢的琴》阅读练习及答案

《钢的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钢的琴申平我们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的第二天,作为组长的我,就发现村里在精准扶贫方面存在重大纰漏。

村里一户最困难的人家,竟然长期没有被列入扶贫对象。

这户人家的男人叫吴更里,是个长相敦厚的中年人。

我们到他家走访,发现他一点也不像其他贫困户那样要么哭穷装可怜,要么牢骚满腹怨气冲天。

他不卑不亢,神情淡定,对人热情实在。

当我们得知他上有老母,下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都要他靠种地打短工养活,而村里却从来没有救助过他时,我立即对他充满同情,拍胸脯表示一定要帮助他解决困难。

但是他却连连摆手说:“算了算了,我们有吃有穿,有手有脚,不想给政府找麻烦!”这使我对他更加同情,甚至有点喜欢,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解决问题。

第二天,我就主持召开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联席会议。

会上,我首先组织大家学习了上级的有关文件,接着重点讲了扶贫工作要全覆盖、一户都不能少的道理,最后我把话锋一转,把吴更里的问题当做炸弹抛了出来。

在我的想象里,村干部们肯定会被炸晕的。

但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听完,竟然不约而同嘿嘿地笑了起来。

村支书徐友谊说:“哎哟,看来老问题又摆上台面了。

”徐友谊等人的态度令我十分不满,我厉声说:“怎么,难道因为是老问题就不解决了吗?请问老问题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不作为造成的?”见我生气,徐友谊赶紧说:“李组长,我们不是那个意思。

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

你不知道,吴更里家里,可是有一架价值几十万的钢琴啊!”“什么?钢琴!”他的话倒把我搞懵了。

“是啊,他家的确困难,村里其实每次都想往上报他。

可是一报吧,群众就拼死反对,到处告状。

说家里有那么贵重的钢琴,还算什么贫困户!”哦,原来如此。

可我们去的时候,怎么没有注意他家有钢琴呢。

散会以后,我带人再次到吴更里家调查。

咦!眼前这几间村里最寒酸的土瓦屋,还有屋里灰头土脸的几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能和高雅的钢琴联系起来。

看见我们又来,吴更里好像早有预料似的,他啥也不问,只是冲我们笑一笑,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钢的琴》赏析

《钢的琴》赏析

一、叙事手法该片以造钢琴为主线、保烟囱为副线,两条线索并进,顺叙中时有插叙的叙事手法展开,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每件事件的发生之前都有伏笔,如陈父去世前陈机动车的突然倒地(陈桂林常用机动车载父亲回家),故不觉突兀。

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一群存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普通人不怎么普通的举动,平实的叙事手法不夸张不做作,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本片荒诞背后的沉重,诙谐背后的苍凉。

二、剪辑(1)音乐剪辑在配乐上,电影开头的俄罗斯送葬曲《三套车》犹如一曲旧时代的挽歌,奠定了本片苍凉的基调,与随后喜气洋洋的《步步高》对比鲜明,在打着“沉重悼念母亲”的横幅的殡葬仪式上演奏《步步高》,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这也是整部片子的统一风格——悲伤隐在欢笑之后,诙谐中更衬出苍凉。

陈做纸钢琴的背景乐为《超级玛丽》,巧妙地烘托出其行为的荒诞可笑。

胖头让安昌业“滚蛋”的音乐衬托出人物惨淡无奈的心境。

陈桂林被淑娴拒之门外后落魄地走在街上时,背景乐正是淑娴唱过的跟他解释过意思的描述一个女孩和情人约会彻夜不归后骗她妈妈说她是在花园迷路的俄文歌,犹如一个巨大的讽刺,衬托出陈内心的气愤屈辱,为之后陈找王抗美打架做铺垫。

片尾当孩子唱着《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陈却倚墙黯然神伤,音乐和画面形成对比,更显其悲。

本片在音乐的插入和终止上也技法娴熟,如警察的开门“吱”地一声,钢琴声便自然地停止。

爆竹声停后,音乐响,胖头和快手起冲突时音乐停,纷争解决后音乐又起,这使音乐显得灵动有趣。

片中有多个镜头的音乐是在响起机动车声时就不露痕迹地停止。

(2)动作剪辑陈用机动车载父归家时选用了侧面、正面、后面及车上看到的移动路面四个镜头,带出一种动感和节奏感。

陈用纸壳做钢琴时也分别从正面、侧面、正面、后面进行拍摄,并对其用毛笔画琴键作了特写。

陈做好纸钢琴后钻螺丝钉、摆书、铺布,一个动作一个镜头,使动作更有连贯性,增强了节奏感。

其煞有介事的行为举止也更衬托其荒诞。

陈和淑娴在小餐馆吃饭时和陈请哥们喝酒时镜头慢慢移动到门上,下一镜头人已在户外,而陈四处借钱的片段只也拍了一下他的机动车,下个镜头他已在养猪房向人借钱里,省略了他开车的过程,这种剪辑方式过渡自然,有效省略拍摄环节,缩短了时间,也使得影片情节更为紧凑。

《钢的琴》

《钢的琴》

《钢的琴》摘要:影片以主人公陈桂林离婚事件为开端,引出夫妻二人争夺女儿抚养权的问题。

女儿喜欢钢琴,于是争夺的焦点落实到了“谁能给女儿提供钢琴,女儿就跟谁”的现实尴尬上,对于一个小县城里没有正式工作的陈桂林来说,要想买架钢琴谈何容易。

如何留住女儿,如何得到一架钢琴,以这样的故事线索为依托,整部影片开始陆陆续续的展现了各种人物情怀和时代印记。

关键词:时代印记;情怀;黑色幽默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如何得到一架钢琴,这一过程也是影片展现每一个情怀和讲故事的机会,从女儿在学校的琴房偷练琴被发现,到陈桂林用纸板做模型钢琴,再到四处借钱买琴行不通后的偷琴行为,每一段经历编导都不忘穿插进自己的思考,充分运用后现代的幽默性台词和若干音乐抒发情绪,旨在引发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而一系列的“寻琴”失败也逐渐引出编导最终的指向——造琴,用刚造的琴——钢的琴。

整部影片可以定义为一个“寻”的过程,在寻找一个具体物件——钢琴的同时,渗透进了对时代命运的寻找、兄弟情义的寻找、人性情感的寻找以及美好爱情的寻找。

这样的一种叙事模式应该是很新颖的,主人公最终获得了新的伴侣,女儿跟随有钱的妈妈,兄弟们虽总在同一个地方但各有各家各有各妈,一起毫无顾忌的做件“大事”的时光不会常在了,这种美好时光不常在的尴尬与时代变迁大势不可挽回的悲伤如出一辙。

由此张猛想要表达的思考与难题也凸显了出来。

一、幽默、新奇的台词运用在本片中的意图台词的风格或者人物语言的风格往往也决定了一部影片的类型走向,该片中幽默台词的运用,可分两方面理解:商业考虑与体现主题深度的要求。

在以冯小刚引导的商业电影语言时尚化的潮流中,越来越多的影片倾向于采用新奇、戏仿、调侃、颠覆的语言风格讲述故事,京式的语言腔调和各类地方方言都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类影片中,而由此产生的商业回报或商业认可是可以估量的。

据2009年7月的一项调查显示,观众对不同方言的认可度是有差异的,具体来说,58.2%的人首选东北话,四川话以44.8%的支持率排名第二,23%的人选择粤语。

《钢的琴》--故事与建筑

《钢的琴》--故事与建筑

《钢的琴》--故事与建筑马学聪【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222-223)【作者】马学聪【作者单位】正在(厦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开篇:破碎的飞翔和沉重的荒诞成功的电影都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精彩开头,《钢的琴》这部电影就是如此。

一男一女表情木然的面对镜头,用冷冷的语调谈论离婚事宜。

背后两个巨大棚子的屋面,因为透视的缘故,看上去就像两人身后巨大的翅膀——翅膀在这个特殊的场合有了特别的意义——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建筑在这电影里担当的角色堪称惊艳:建筑诠释了故事,如此巧妙而有匠心。

(图1)随后的镜头是一群同样表情漠然的人在葬礼上演奏乐曲《三套车》。

他们身上披着黑色的塑料膜,看上去就像是垃圾袋——这装束似乎有隐喻这些人物前途命运的意味——乐曲舒缓,歌声沉重。

镜头拉远,显露出人群背后几个巨大的抛物线烟囱。

肥胖的烟囱体量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形成背景。

胖烟囱冒着出的白色烟雾无力地缓缓飘动,就像配合那忧伤的乐曲声一样。

画面沉闷但协调。

建筑、人物和音乐一起表达出一种对过去的工业时代的伤感。

但这种和谐的场面没持续多久,就被场外的喊停声打断——乐队的雇主抱怨乐曲过于悲伤沉重,于是乐队应要求改奏《步步高》。

《步步高》那欢快的乐曲使这个画面突生了荒诞感和矛盾感。

雇主那句对逝者“走的步伐得多沉重”的抱怨似乎正表明了社会对这群人,对这些建筑,对那个即将过去的时代的那种急不可耐的态度——不要无所谓的悲伤,快点,再快点,把这些衰败的东西都埋葬掉。

(图2)笔者认为这是电影开宗明义之笔,奠定了整部电影沉重但又不失诙谐的基调。

工业建筑和群体命运:真实而残酷的衰败建筑在这部电影中的角色值得令人玩味。

故事使这些普通的工业建筑呈现出特别的面貌,展现出特别的美感,而建筑又参与故事的烘托和隐喻。

提起工业建筑的美感,建筑师们总会想到各种厂房改造的项目,如北京798工厂。

这些老旧的工业建筑,因为艺术家等租客的介入,使用功能发生了转变,旧的使用功能的痕迹和新加入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同时带有那么一丝怀旧和新潮、工业与人文,也因此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电影钢的琴》课件

《电影钢的琴》课件

后续推荐
相关资料
本次课件介绍了电影钢的琴的制作和制作背景,你可以在豆瓣上搜索这部电影,了解用户评 价、评论等信息。
类似电影和音乐推荐
作为一部好的文艺电影,《钢琴家》和《罗马假日》同样是您不可错过的电影。在音乐方面, 如若您感兴趣,可以去听听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对电影爱好者和音乐爱好者的建议和推荐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未 来的电影产业将更侧重大 型IP的开发、创新思维的 故事元素等方面,力求探 索人类的智慧与灵性。
面对每一个梦想,我们都 需要拥有坚定的信念、诚 实的行动,相信自己的力 量。我们衷心感谢每一位 支持我们的朋友,同时为 电影产业的未来及每一位 电影人员祈祷!
创作目的
通过故事表达人的内在世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
剧情梗概
概述
一部描述了钢琴家与小提琴家之 间绵绵情感的电影,两人为了相 遇重归于好,踏上日本各地的音 乐之旅。
角色介绍
Tomura是个优秀的小提琴家,但 他过度自我,终日沉醉于自我世 界中;Shuhei是个天才钢琴家, 内心空虚,羁绊他的只有一盒棕 榈糖果。
人文主题和感情描写
电影试图探讨人心的最深处,并 呈现出特殊的人际关系,人性的 牵动和情感的煽动。
观影心得
评价和感受
电影以妙笔生花的方式,表达 了深刻的人性思考和情感厚度, 让我热血沸腾。
价值观和思考
观影后,我深切思考了家庭关 爱、人际沟通等重要性,对于 感情这件事也变得更加珍惜。
启示和感悟
对于追求自我价值和追求内心 的人们,电影为我们提供了坚 实的动力和激励。它告诉我们, 如果心中有梦想,一定能在人 生旅途中闪耀光芒。
不断学习和心理的磨砺能够让我们体验到更多的人生智慧。而音乐和电影作品能让我们更充 分地了解自己和周围人们。

《电影钢的琴》课件

《电影钢的琴》课件
到了很高的水平。
媒体和影评人也对电影的主题和 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电影 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问
题。
媒体和影评人对电影的情节和角 色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故事 情节紧凑,角色形象鲜明,让人
印象深刻。
获奖情况与票房成绩
01
《电影钢的琴》在多个电影节上 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
05
电影艺术手法赏析
导演的镜头语言
镜头运用
导演通过运用不同的镜头语言, 如特写、远景、中景等,来刻画 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观
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
画面构图
导演注重画面构图,通过精心安 排背景、人物位置和动作,营造 出富有艺术感的画面,给观众带
来视觉享受。
节奏把握
导演在影片节奏的把握上非常出 色,通过控制镜头长度、切换速 度等手段,使影片张弛有度,给 观众带来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
陈桂林与汪工
工友关系,汪工作为技术 专家,提供关键支持。
淑娴与汪工
在陈桂林制造钢琴的过程 中,淑娴和汪工之间逐渐 产生微妙的情感联系。
人物性格特点
陈桂林
坚韧不拔,充满父爱,面对困境 不放弃。
淑娴
内心矛盾,既支持丈夫又担忧未来 。
汪工
沉稳内敛,技术精湛,乐于助人。
04
电影主题探讨
亲情与父爱
总结词
06
观众反馈与评价
观众观影体验分享
观众对电影的情节和角色印象 深刻,认为故事情节紧凑,角 色形象鲜明。
观众对电影的视觉效果和音效 表现出高度评价,认为画面精 美,音效震撼。
观众对电影的主题和意义也给 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电影传递 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的温 暖。

A《钢的琴》

A《钢的琴》

钢的琴
人物分析
• 1:陈桂林
• 所在的钢厂倒闭,他自己组建了一个小乐队,对音乐 有着一腔激情和执着的追求,他希望女儿在音乐这条 路上有个良好的发展,所以让她学钢琴,培养音乐修 养。但是,那时他的家庭,上有七旬老父,下有上学 的孩子,还要交昂贵的学费学习钢琴,真的很难支撑。 再加上陈桂林的媳妇另攀高枝要和他离婚,两个人都 想要女儿的抚养权,女儿喜欢钢琴,声称谁给她买钢 琴她就跟谁过,因为陈桂林媳妇嫁了个卖假药的商人, 经济富足,买钢琴不是问题,陈桂林却不想女儿跟着 那样的家庭,于是决定借钱买钢琴,针对这一行动, 他的朋友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逃避的,有推脱的, 只有红颜知己淑娴愿尽微薄之力。其实,对于每个人 来说几乎都有过遇到困难需向朋友借钱以渡难关的经 历,有的朋友仗义相助,有的朋友闪烁其词,有的朋 友借故推脱,世态炎凉可见一斑。买钢琴的钱凑不齐, 无奈之下,陈桂林和几个哥们决定去偷……
三.时代的更迭下的内心坚守
随着工业时代退出了历史舞台,无数人都 “过上了梦寐以求的那种不劳而获的日子”,而 影片中以陈桂林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依然心存 “劳动最光荣”的简单信仰,抱着对老工业基地 即将逝去的怀恋,打造出了一把锈铁时代里的乐 器之王。从工业时代到商业信息时代是一种时代 的进化,而从商业信息时代回顾工业时代未必是 一种社会的退化。陈桂林从劳动最光荣的工人阶 级到一个小乐团的下岗青年,又从这个普通的下 岗待业男变回了聚众造钢琴的“新工人”。
钢的琴镜头分析
舞台感 《钢的琴》的高度风格化最直观的体现是 在于他对电影语言的“离经叛道”。换而 言之,《钢的琴》镜头语言是教科书中的 “错误示范”,同样犯这类“错误”的有 《十二公民》这样的话剧改编电影。而两 者的区别是,《钢的琴》不是“藏巧于 拙”,后者是真的“登堂尚未入室”。 《钢的琴》的“舞台感”是非常强烈的, 甚至强过了话剧电影。

钢的琴分析

钢的琴分析
三、机位以及运动线路图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6
全景
固定机位
陈桂林跪在地上绘制
11.8
7
大特写
固定机位
陈桂林用毛笔绘制钢琴黑键
12.8
8
特写
固定机位
小园在玩 电动游戏
3.1
9
近景
平移
陈桂林拿着钢琴木板走进房间
11.2
10
近景
固定机位
陈桂林给桌子上螺丝钉
2.7
11
大特写
固定机位
陈桂林测量桌子
2.612Fra bibliotek特写固定机位
陈桂林将琴键固定在桌子上
16.3
13
大特写
固定机位
陈桂林测量桌子
4.6
14
全景
固定机位
陈桂林完成琴键的安装
5.3
15
中景
固定机位
陈桂林把花盆放在桌子上。
6.5
16
中景
固定机位
陈桂林把书盆放在桌子上。
7
17
中景
固定机位
陈桂林把布铺在书上 钢琴做好
4.1
18
全景
固定机位
陈桂林和女儿对话
4
19
中景
平移
从舒闲做着嗑瓜子 小菊走向舒闲和陈桂林
10.1
《钢的琴》——陈桂林整理钢琴分析
一、画面截图
二、分镜头台本
镜号
景别
内容
长度(尺格)
1
大特写
固定机位
陈桂林手转动灯泡
31.7
2
全景
固定机位
陈桂林在走廊削铅笔,准备做钢琴

《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

《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

《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钢的琴》是由世界著名导演荣星执导的一部音乐剧,自首演之后便一直备受观众瞩目。

这部音乐剧以唯美的视听语言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同时通过音乐与舞台效果的机灵结合,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本文将对《钢的琴》进行视听语言分析,并对其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探讨。

起首,我们可以从音乐方面分析《钢的琴》的视听语言。

音乐作为表达情感与情节的重要元素,在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钢的琴》中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如和声、旋律、节奏等,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剧情的起伏与变化。

在音乐方面,剧中的原声、口技、演唱以及舞蹈等元素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其中,原声以其奇特的魅力成为了该剧的一大亮点。

观众可以听到来自不同角色的真实演唱声音,从而更深度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情感与心里世界。

此外,口技也是该剧的一大奇特之处。

演员们通过机灵的口技表演与协作,将观众带入一个奇幻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此外,剧中精心设计的舞台效果与灯光也成为了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台设计中运用了多种元素,如悬浮的钢琴、高矮起伏的平台以及多层次的背景装置等,打造了一个虚幻而又逼真的舞台空间。

而灯光的运用则进一步加强了观众对剧情的渲染和情绪的感受。

通过不同颜色的灯光,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情绪的变化和剧情的转折。

除了音乐和舞台效果,剧中的剧本与演员表演也是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钢的琴》的剧本以其简洁而又深刻的语言,将人生的无奈、期望与崇高表达得淋漓尽致。

演员们则通过精湛的表演将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呈此刻观众面前,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心里世界与情感。

通过对《钢的琴》的视听语言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音乐剧深厚的意义所在。

起首,音乐剧通过创设虚幻的舞台空间与情境,让观众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

其次,剧中关于人生的沉思与探讨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这部音乐剧通过音乐、剧本以及演员的表演等视听语言元素,传递出了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沉思,引起观众对自身人生的沉思。

电影钢的琴讲义

电影钢的琴讲义

钢的琴一、电影简介1、导演:张猛辽宁籍电影导演,舞台美术专业出身,代表作品《耳朵大有福》《钢的琴》,善于对社会底层人物形象的发掘和塑造,同时也能够展现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人的最直观影响。

张猛也是赵本山的御用编剧,红遍中国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红高粱模特队》、《三鞭子》、《卖拐》均出自他之手。

2、演员:王千源,秦海璐3、上映时间:2011年4、创作背景:90年代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与破败背景之中,展现了人们在大浪潮的推动当中遗失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刻画了当时人们内心的细腻情感和生活状态。

1980年代末的东北,国营企业随着私有经济开放,美其名的经济改革,其实是一场上百万的工人沉默下岗的失业战争。

二、影片分析1、影片内容概述影片讲述了在90年代的中国东北工业城市里,陈桂林为留住女儿的抚养权,完成自己对女儿音乐梦想的期许,想要给女儿一架钢琴,他尝试借钱,偷琴,直到最后陈桂林异想天开的找来了自己过去在钢厂的伙伴,发挥各自最熟悉的技能,铸造了一架“钢”琴。

2、双重叙事线索影片表面上是一个落魄无奈的父亲与有钱的母亲争夺抚养权的故事矛盾,而其中又暗含了在大环境下的人们那种无奈的心境。

影片通过两条主要的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第一条线索,也是本片的主要线索,就是陈桂林为了女儿的抚养权,要为女儿弄到一架钢琴,最终成为造一架钢琴的故事线。

另一条线索是铸造厂的两根烟囱,工人们联名呼吁保留,最终却还是化作一地尘土的故事线索。

这条线索在影片中看似是比造钢琴更为荒诞的,但这条线索所讲述的故事,在影片中是更为深刻的,这两根烟囱经历几十年岁月,伴随几代工人的劳动、成长和生活,是城市地标,是记忆参照,更是过去时代光荣与梦想的见证。

这条线索断断续续的出现在影片的主线“造钢琴”当中。

3、由双重的故事线索探讨影片的双层主题在影片双重故事线索的影响下,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影片所要表达的双重的主题。

简单的归纳可以称其为“家庭”主题和“时代”主题。

音乐剧《钢的琴》

音乐剧《钢的琴》

音乐剧《钢的琴》
推荐理由:在没有英雄的时代里,我只想做好一个父亲。

全剧共分两幕六节,陈桂林和前妻、陈桂林和现女友,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间的纠葛,将故事讲述得更加真实而曲折;作为音乐剧的重头戏,十八个唱段皆为全新的艺术创作,唱段间则选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原苏联歌曲做串场,抒发过往岁月的理想主义情怀;将熔铸着拳拳父爱与兄弟之情的破旧厂房搬上舞台,则是舞美设计上的亮点,用布景、道具、灯光、音响与现场唱奏完美组合的魅力,去凸显小空间内的大生产与大情怀。

#话剧#。

#演出#。

爱乐活文化娱乐话
剧。

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荒诞任务
一架“钢的琴”
在观众的注视下
在亲情、友情、爱情中淬炼而生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 的角落。

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文章来源:/post/7b3901192c34eb29400cbc23?from=wenku/?from=wenk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的琴》影评:艺术成就和人文情怀下午,好友打电话说《钢的琴》很不错,网上评价很高的,晚上请我去看,我说好啊。

看完后,发现不但好友忽悠了我,而且这部电影更是大大的忽悠了我。

首先忽悠的是情节,我不是说电影多么扑朔迷离,引人发思,而是不知所云,没有一个主线或者称为情感基调,导演想到什么就去表现什么,整个一条流水账,并且更有意思的是,每个旁支情节突然发生然后突然结束,没有任何起落传承,总之估计导演自己也不知道想要说点啥事。

片名为什么叫“钢的琴”呢?别说还挺能引起人的兴趣,想知道为啥叫这名。

影片经过四十多分钟冗长而无序的铺垫后,才明白男猪脚陈桂林为了某一原因拉着一伙中年男人们要为自己女儿造一架钢琴;这一原因就是桂林兄买不起钢琴,但又记挂着女儿的未来发展,于是狠下心来自己造钢琴,虽然这样情节安排老套,但也不失为合理原因,那影片笔墨应落于父女情深,进而表现普通人,特别是下岗工人为钱而惆怅奔波,接着怀着一颗理想之心自己来造钢琴。

可咱导演却不是这样,桂林兄与女儿关系的互动浅尝辄止,完全没有父女情绪间的来电,女儿甚至连主要配角都不能算上。

导演把大段镜头放在桂林兄游走于情妇和狐朋狗友(为啥这样说,从桂林兄向他这些朋友借钱来看,并没有屠狗之辈皆仗义的味道)的身上;中间穿插的几个桥段好是莫名其妙:桂林兄带着他老爹晃来晃去,啥意思?突然冒出的炸两烟囱,是啥意思?和造钢琴的主线有何联系?昭示什么寓意?反正估计我才疏浅薄,没能看出什么深含用意吧,如果烟囱之事的提出是双线结构,那与造钢琴这条线是什么关系,我估计导演也没搞明白。

影片从先手来说,也颇不符合逻辑:桂林兄和他婆姨还没分居前,女儿是如何练琴的?从给老师交钱送化妆品桥段来看,应是在学校连钢琴的,为啥一分居,女儿就没地方练琴了,而非得大半晚上跑到学校偷偷练;是不是桂林兄没钱给老师交了,我看好像也不是这个原因。

而到后面影片提到桂林兄造钢琴是为了留住自己女儿,那前面给女儿弄纸板当琴键,深夜弹琴,甚至偷钢琴的情节皆是扯淡,原因是桂林兄的女儿仍可交钱到学校去练琴,如同原先一样,桂林兄只要想着造出一架钢琴,让女儿更加方便的练琴就可以了,整出那么多无关情节,看的我们很是蛋疼。

只能说影片故事情节、情绪渲染混乱之极,没有逻辑顺序。

影片四十多分钟不明不白的过去了,到了造钢琴的部分,导演笔锋一转,立马弱化造钢琴的作用和意义,着重讲述一帮老男人们的爱恨情仇,和唯一女猪脚桂林兄的情妇淑娴被别的男人勾引,男人之间吃醋打斗,还整出一句“你们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的雷人之语等情节。

但这些情节都是突然出现,突然结束,不明不白。

就说快手和肥头好像交代之前一向隔阂很大,但在造琴过称中,没有任何的伏笔,如果只凭季哥那句“干活要有干活样,别寒碜——”,就让快手和肥头就变成莫逆之交,差点“生死相许”了,那只能说导演有点侮辱观众的智商了;再说怎么突然就冒出肥头女儿被人搞大肚子,一帮老男人们去质问,逼迫小青年结婚的情节。

要知这些桥段极富戏剧冲突,也颇能吸引人,可以说是情节安排的“刺点”,但却也最大化的搞低了桂林兄的存在意义,变得男猪脚游离于情节之外,与整体主线(如果还有的话)不太格格相入;还有那个混混季哥,处理废铁块纠纷时,看能稍显霸气,造琴时,立马成兢兢业业、“劳模”一个,当公安同志找上门,季哥所说的话,及离去的背景等情节的渲染,典型就是英雄谢幕的感觉。

我不知道,导演想在季哥身上蕴含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但是能感觉是想把季哥塑造的极有性格魅力的人物形象,可惜的是,莫名其妙的转变,煽情式退场所催生出的却是最没性格的人物,因为你不知道季哥“混混”身份,“劳模”转变,“英雄”退场,能给这个人物带来多少样的性格展示,观众无法领略到鲜明的感觉,一切都在混乱无序中铺排着季哥的性格。

影片的开头我觉得就很不舒服,作为一部整体表现下层百姓生活为基调的电影,电影开头在死者灵堂前的插科打诨,小孩子用啤酒瓶砸脑袋等桥段明显用死者以及下层百姓,特别是小孩的嘲弄来引发冷幽默,但是观众看到的却是对死者、死者家属以及砸自己脑袋的小男孩的不尊重,或许也有对东北人的不尊重,我不知道东北人的灵堂前,是不需要这种乞丐要饭用的江湖杂耍不?电影当然不需要以道德的标准来谱传情节的发展,但是在一部想要表现人文关怀,客观记述一位下岗男人生活的电影(无论是否做到这一点,暂不论),一开头就用弱势群体甚至是死者来打造影片的幽默点的话,只能说导演做得很是失败,并且冒犯了一部分观众的伦理、审美观念。

《钢的琴》情节支离破碎,逻辑混论,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是一个个单独分裂的画面,没有内在联系。

或许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父女情深、家庭危机、情感纠纷,朋友感情,历史机遇,维护记忆等等很多话题,让人有点消化不良,而且导演没有能力把这些融合在镜头语言中。

但如果旁观一想,如果导演放弃众多的想要表达的内容,单以陈桂林为首的一群中年人的生活点滴为视角,一开始就用造钢琴颇有点理想化的情节引线,一笔带过要造钢琴的动因,主要客观描述出一帮包括第一猪脚桂林兄在内的老男人面临历史的影响,生活的压力,情感的纠缠,在造钢琴的层层推进中,重拾久违的理想和激情,无论钢琴造成与否,总能给这帮老男人的生活支起一丝光束,毕竟人人都要步入中年,老年,面临着年龄的不断老去,生活快乐的也渐去渐远。

或许这样电影显得单一纯净些,也不失人文关怀。

我们知道电影总是要讲故事,传达一种情绪的,散文式电影也不例外,像所知道台湾的李行,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香港八十年代初谭家明,章国明,许鞍华等新浪潮电影,日本的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等,包括贾樟柯,早期张元,王小帅等,更别说欧洲的新现实,新浪潮,新先锋等流派,这些导演的影片没有很强的故事冲突,大起大落或者极富戏剧化的人格命运,而是用散文化的“笔调”来渲染一种主题情绪,大多细节化,生活化抒写剧中人物各种各样的命运轨迹。

这类影片的成功与否,往往体现在情节的形散而神不散上,更体现在镜头能否表现出情绪的氛围,人物内心的展示等方面。

再看这部《钢的琴》应该也算是散文式电影吧,那镜头又是如何?接下来要说的就是镜头运用的大忽悠。

摄影镜头有很多的规则,这些规则大多符合人类的审美愉悦,而高明的摄影镜头能打破常规,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钢的琴》的摄影镜头,好多都不遵守规则,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没有遵守影片基本基调氛围,好多镜头根本不好看,显得很是粗糙,如半身截断镜头,小孩弹钢琴镜头,运用长焦镜头时,人物并没有肢体语言,仅仅是对话,以致人物面目都有点模糊,在没有寓意时,人物挤边构图等镜头。

散文式电影的镜头一般没有太多的运动镜头,镜头之间的衔接比较缓慢,基本上就是定镜头运用,但一幕镜头的运用十分考究,无论是情节的推进铺垫,还是交代客观事实,定镜头一般都是蕴含着一定情绪,构图光线也比较唯美。

《钢的琴》也是大多运用定镜头,唯一运动就是滑轨的平移镜头,而且运用的比较频繁,时不时就用,有些地方的运用很是莫名其妙。

大家知道平移镜头的运用大多交代大体环境;或一幕镜头中轮廓具有暗示性、隐喻性的事物;或跟随人物的平行移动等作用的。

这部影片的平移镜头动不动从说话的人物身上移开,移到某一物事上,按理说这一物事是承接下一镜头的关键,但是本部影片不是这样的。

有些人物的一个连贯动作也用平移镜头,从人物的左面移到右面,不知这样拍有什么镜头含义。

尤其是桂林兄追着勾引他情人的男人跑时,经过很大窗户的的平移广角镜头,感觉有点意思,但是那个镜头也忒短了,一两秒就闪过,完全不知这种镜头的作用在那?我也看了三四千部电影,国产烂片也看过不少,无论这些烂片情节如何幼稚,但是镜头的运用倒也没有很大的缺陷。

这部《钢的琴》的摄像确实不敢恭维,好多镜头有种麻人一身皮的感觉。

除去镜头的麻人之外,镜头的指向和暗喻也太过造作和小儿科。

比如,桂林兄和他婆姨站在厂房前争论家庭问题时,摆那雷人的姿势,雷人的表情及话语,是否带来多少的幽默,不知一些专业人士怎么看,反正我没感觉,弄不成这对夫妻说事还必须要跑到厂房前,站成一排,眼往前看,这才说。

正像早先大家批评《珍珠港》中凯特贝金赛尔收到信不在房间看,偏偏要跑到海边,在一片落日的余晖下看,明显安排的很是造作。

还有影片中间两人又是如此谈话,镜头推过二人中间,定焦于一间房间,房子上伸出两个像耳朵的物事,一面已经破败,这是象征着家的不完整吗,还是别的,没太搞明白,但那镜头拍的很是不美。

再说桂林兄中堂挂在一片对联“桂林山水甲天下”是隐含着猪脚的名字的来历吗,镜头一转,导演估计观众没瞧清,借人物之口还说了一遍,这又暗示出什么意味,莫不说桂林兄有安邦定国之志,只是生不逢时奈何如呢。

最后说影片开头不久一帮人路边摊喝酒,镜头慢慢从人群平移到一群酒瓶,很多啤酒瓶中放着一个白酒瓶,这又是什么用意,如果是想制造点幽默,那也太小儿科了。

中国电影从陈凯歌、张艺谋等开始起,喜欢在影片中通过色彩,事物,环境以及镜头的运用来阐述视觉隐喻(造型—隐喻),而这种隐喻大多根植于影片的基调,服务于情绪的推进,在视觉的构筑上开垦出联想的空间;可本片的这种视觉隐喻是为表现而表现,有时甚至脱离了文本叙事的需要,冒出在一个莫名其妙的环境中来展示。

如果是一部不经大脑,只要拿眼睛去看的娱乐片,片中种种道具的错误,大家还可一笑了之,或者还认为这是影片故意安排的无厘头呢。

但是作为一部描写现实生活的影片,出现的魔幻或者象征的镜头,比如雪中弹琴,工厂探戈等等,这或许是文艺的表现手法,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好说孰对孰错;但是在道具安拍的错误上可是致命的硬伤:片中的离婚书上是1991年,这就是导演所安排的时代年份,但是你在汽车上出现的牌照,估计不是什么91年的辽C和辽A了;还有胖头所打的移动电话(大哥大),在91年一个落后的县城能用起大哥大的人,好像也不是什么穷人吧,更不是胖头这种身份的人能用的起。

原本以为这是诚心之作,原本以为这是好的作品,不敢奢望能与《小武》一样的艺术成就,只需在人文,艺术上突破超越国内好多幼稚的用屁股来思考的电影,就很不错;但是这部电影却用她那种种拙劣的手法一下子打破了我对中国电影发展有所小成的希望,本没想到描述普通人生活的电影也成为了一大忽悠的好素材,或许沉闷,或许单调,甚至没有拿捏住人文关怀的调调,这都可以理解。

但是在剧本,摄影,布景,甚至剪辑上出现的缺憾,让我们这些自诩为电影爱好者内心不能平静,更兼蛋疼。

看来这部电影深谙中国目前社会全民一片忽悠的道道,紧握着中国电影的忽悠法宝,眼睛都不眨的继续忽悠下去。

若干年前看过张猛的《耳朵大有福》,对范伟老师刻画的那么一位苦涩而坚韧的小人物印象深刻。

若干年后,《钢的琴》继承了《耳朵大有福》的精神,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富有新闻色彩的故事。

记忆里这片子几乎没用多少运动镜头,大量静止镜头的使用加上偶尔出现的吊臂镜头让这部电影舞台感十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