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了解知识

合集下载

脂质体的介绍PPT课件

脂质体的介绍PPT课件
利用脂质体作为基因转染 的载体,提高基因转染效 率和安全性。
基因沉默研究
利用脂质体传递小干扰 RNA等分子,实现基因的 沉默和功能抑制。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
利用脂质体传递基因编辑 工具,如CRISPR-Cas9系 统,实现基因的精确编辑 和修复。
05பைடு நூலகம்
脂质体的挑战与前景
稳定性问题
储存稳定性
脂质体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聚 集和融合,影响其药物传递效果。
逆向蒸发法
逆向蒸发法的优点
逆向蒸发法可以制备出粒径较小 、粒度分布较窄的脂质体,且制 备过程中可以加入多种药物,制 备过程简单、快速。
逆向蒸发法的缺点
由于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可能对 药物产生影响,且制备过程中需 要控制温度和压力等参数,操作 难度较大。
其他制备方法
微射流技术
通过高压水射流将药物和脂质材料混 合在一起,形成脂质体。该方法可以 制备出粒径较小、粒度分布较窄的脂 质体,且制备过程快速、高效。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新材料
新型脂质材料如聚乙二醇脂质体、胆固醇脂质体等,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生物 相容性,提高了药物的包封率和靶向性。
新技术
纳米技术、超声波技术、微流控技术等在脂质体制备中的应用,提高了脂质体 的制备效率和均一性,同时为脂质体的功能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工艺成本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复杂,需要精密的 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增加了生产 成本。
市场前景与展望
药物传递领域
化妆品领域
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在肿瘤、感染等 疾病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脂质体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可 提高皮肤对营养成分的吸收,改善皮肤状 况。

脂质体名词解释

脂质体名词解释

脂质体名词解释
脂质体是由磷脂质与胆固醇等所构成的双层脂质结构,具有一定的胶束性质,并且能够包裹和运输多类型的生物活性物质。

脂质体是一种生物医药领域中常用的药物载体系统,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基因传递、肿瘤治疗和诊断等领域。

脂质体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首先,脂质体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由于其主要由天然磷脂质和胆固醇构成,与生物体的成分相近,因此在体内不易引起免疫反应和毒性反应,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不会对机体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其次,脂质体能够有效地包裹和稳定药物。

脂质体的双层结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包裹环境,可以包裹水溶性、脂溶性和微溶性药物。

同时,由于双层结构的存在,脂质体内部可以容纳水溶性药物,在外部包裹油溶性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包封效果和稳定性。

此外,脂质体具有较好的靶向性。

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大小和表面修饰等手段,可以实现脂质体药物的靶向输送。

例如,通过表面修饰脂质体的配体,可以使脂质体在特定病灶或细胞上发生特异性识别和结合,从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此外,脂质体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由于其结构稳定且易于制备,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体的组成和大小等参数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方式,实现药物的延时释放和靶向输送。

总的来说,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系统,在药物传递和相关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脂质体必将在生物医药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ppt课件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ppt课件

ABCD
制备方法
不同的制备方法可能导致脂质体具有不同的粒径、 电位和药物包封率,从而影响其稳定性。
介质性质
介质中的离子强度、pH值等因素可能影响脂质 体的稳定性。
提高稳定性策略
优化脂质组成
通过调整磷脂种类、胆固醇含量等脂质组成,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改进制备方法
采用更先进的制备方法,如高压均质、超声等,以获得更稳定的脂质体。
控制储存条件
在低温、避光、适宜pH值等条件下储存脂质体,以提高其稳定性。
添加稳定剂
向脂质体中添加适量的稳定剂,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以提高其稳定性。
05
脂质体在药物研发中作用 与挑战
药物研发中作用
提高药物稳定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能够保护 药物免受外部环境(如pH值、温 度)的影响,从而提高药物的稳
超临界流体技术
利用超临界流体(如CO2)的高扩散性和低粘度特性,将 药物、磷脂、胆固醇等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通过减 压或升温的方式使脂质体析出。
04
脂质体稳定性评价与影响 因素
稳定性评价方法
粒径分布测定
通过动态光散射等方法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及 其分布,以评估其稳定性。
电位测定
利用电位测定仪测定脂质体的电位,以判断 其稳定性及可能发生聚集的倾向。
制备过程演示
01
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得到胶态脂质体。
02
通过凝胶色谱法或超速离心法进行纯化。
3. pH梯度法
03
制备过程演示
利用药物在不同pH值下溶解度的差异, 将药物包载入脂质体内。
通常先将药物溶于酸性水溶液中,再 与碱性脂质体混合,通过pH梯度促使 药物包载。
结果观察与数据分析

2 脂质体简介

2 脂质体简介

多柔比星脂质体制备的原理

多柔比星为弱碱性药物,在pH7.8的条件下,多 柔比星在脂质体外膜呈分子型,可以穿过脂质体 膜。进入脂质体内部后,由于内部为酸性 (pH4.0),因此药物质子化,而质子化的多柔 比星则不能反穿过脂质体膜达到外部。因此容易 包封入内。
脂质体的分离技术

脂质体制备后,药物通常不是百分之百的包入到脂 质体内部,因此,必须采用适宜的技术将包封药物 的脂质体和游离的药物分离。脂质体的分离也是脂 质体质量评价的基础。常用的脂质体分离技术有:
薄膜分散法示意图
薄膜分散法举例


1. 足叶乙苷脂质体(脂溶性药物) 取0.1 mmol DPPC和 0.0008mmol足 叶乙苷粉末混匀,加氯仿溶解,至旋转薄 膜蒸发器,真空下除去氯仿,至瓶壁形成 均匀干膜后,加入100ml的三羟甲基氨基 甲烷(Tris)缓冲液,用超声波超声处理 即得。 2.氟脲嘧啶脂质体(水溶性药物) 参加教科书P456。
复乳法


将少量水相与较多量的磷脂油相进行乳化 (第一次),形成W/O乳剂,减压除去部分 有机溶剂(或不除去也可),然后加入较大 的水相进行第二次乳化,形成W/O/W型复 乳,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即得。 复乳法得到的脂质体为非同心多囊结构,更 适合包封水溶性药物,包封率高,并具有缓 释效果。
复乳法制备举例——甲氨蝶呤脂质体

按摩尔比为7:2:1取PC、Chol和PA,溶 于有机溶剂中,加入一定的甲氨蝶呤钠溶液, 置高速组织搅拌机(10000rpm/min)乳化 3min,再加入磷酸缓冲液(pH7),在一次 高速乳化(8000rpm/min),得乳状液,在 减压通氮气条件下,除去有机溶剂,即得甲
氨蝶呤脂质体。

脂质体_精品文档

脂质体_精品文档

第四节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薄膜分散法 逆向蒸发法
Te注x入t 法
去污剂分散法 钙融合法 冻结融解法
脂质体
制备方法
主动包封法 冷冻干燥法
复乳法 离心法 前体脂质体法
………..
• 一、薄膜分散法: • 方法:将类脂溶于有机溶剂中,通入氮气或减压除去有机
溶剂,在容器壁上形成类脂薄膜,然后加入含有水溶性药 物的缓冲液,通过振摇使类脂膜吸水膨胀,弯曲封闭形成 脂质体(大多层脂质体)。 • 举例:三七总皂苷脂质体的制备 • 准确称取处方量的注射用大豆磷脂、胆固醇,加适量乙醚 使其溶解并转移至250ml茄形瓶中,置25℃恒温水浴减 压除去乙醚,使脂质体在瓶壁上成均匀薄膜,茄形瓶置真 空干燥箱内真空干燥过夜,瓶内加入含处方量三七总皂苷 的磷酸盐缓冲液适量以及2粒直径为0.8mm的搅拌子, 25 ℃恒温水浴旋转洗膜1小时,得乳白色混悬液。 • 通过干膜超声法、薄膜-振荡分散法、薄膜-匀化法、薄膜 -挤压法等使薄膜法制得的大多层脂质体分散成单层或大 单层脂质体。
积百分比。 • 药脂包封比:一定质量的类脂所包封药物的质量百分比。
• (1)毒性最低、无免疫原性、无致热原性、能正常代谢和消除。 • (2)脂质体的大小、成分、表面电荷等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 (3)脂质体对亲水性和亲脂性的药物都能包裹。 • (4)制备简单 • (5)靶向分子能以最优结构与靶部位受体结合 • (6)为所包裹药物的靶向性提供新的可能性。 • (7)在载药脂质体表面结合不同的配基将药物递送到特定靶组织和靶细胞
粒径大小不均匀
体内动态 静脉给药后易被网 状内皮细胞捕获
静脉给药后可分 配进入实质细胞 ,静脉给药后血 中的半衰期长
静脉给药后易被 网状内皮细胞捕 获;体内稳定性 比MLV差

脂质体pptpptx(2024)

脂质体pptpptx(2024)
2024/1/27
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将 药物包裹在内部水相或嵌入脂 质双分子层中,通过静脉注射 等方式给药。
脂质体的粒径通常在纳米级别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 物可降解性。
4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脂质体首次被 提出并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
2024/1/27
70年代至80年代,脂质体的研 究进入高峰期,大量关于脂质体 制备、性质和应用的研究涌现。
疫苗佐剂
脂质体可作为疫苗佐剂,增强 疫苗的免疫原性,提高疫苗的
保护效果。
其他领域
如抗感染、抗炎、抗过敏等领 域,脂质体也展现出良好的应
用前景。
2024/1/27
6
02
脂质体制备技术
2024/1/27
7
传统制备方法
2024/1/27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在减压旋转蒸 发仪上去除有机溶剂,形成一层均匀的脂质薄膜,再加入含 药溶液进行振荡或超声处理,使脂质薄膜分散成脂质体。
注入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此溶液经注 射器缓缓注入到含药溶液(如水相)中,搅拌挥发除去有机 溶剂,形成脂质体。
8
改良制备方法
逆向蒸发法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中,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水溶液进行短时间超声处理,直到形成稳定的 W/O型乳剂,然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达到胶态后,滴加缓冲液,使脂质体混悬于介质中,通过凝胶色谱法 或超速离心法,除去未包入的药物。
针对特殊人群进行安全性评价
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性评价,以确保用 药安全。
22
06
脂质体未来发展趋势与挑 战
2024/1/27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新型磷脂材料
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 稳定性,能够提高脂质体 的疗效和安全性。
纳米技术
纳米脂质体具有更小的粒 径和更高的靶向性,能够 实现对病变组织的精准治 疗。
智能化技术
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对脂 质体制备过程的精准控制,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个性化医疗需求下创新发展方向
定制化脂质体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定制具有特定功能和疗效的脂质体。
03
典型药物脂质体制剂案例分析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
阿霉素脂质体
将阿霉素包裹在脂质体内,可降低药物毒性,提高疗效,广泛用于 治疗多种恶性肿瘤。
顺铂脂质体
顺铂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但其肾毒性较大。通过脂质体包裹, 可降低肾毒性,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分布。
米托蒽醌脂质体
米托蒽醌是一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脂质体剂 型可提高其水溶性,降低心脏毒性。
05
挑战、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当前面临挑战和问题剖析
01
02
03
稳定性问题
脂质体在储存和运输过程 中容易发生聚集、融合和 泄漏等现象,影响其稳定 性和疗效。
靶向性问题
传统脂质体缺乏主动靶向 性,难以实现对病变组织 的精准治疗。
规模化生产难题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复杂, 难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的 生产。
新型材料和技术在脂质体领域应用前景
广泛应用前景。脂质体型剂可提高生长因子的稳定性和靶向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4
脂质体在化妆品和食品领域拓 展应用
化妆品中作为包裹活性成分载体
保护活性成分
脂质体能够包裹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防止其氧化和降解,从而保持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脂质体的介绍

脂质体的介绍
脂质体,一种新型药物制剂,利用磷脂双分子层膜包裹药物分子形成,因其与生物体细胞相似的结构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脂质体通过被动靶向性在肝、脾、肺等组织富集,或通过主动靶向性在特定部位集中释放药物。其制剂性质优良,能同时包裹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且所用脂材毒性小、免疫反应低。脂质体的靶向性包括被动、隔室、物理和主动四种类型,能实现药物的精准投放。此外,脂质体还具有长效作用,能缓慢释放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并能选择性地分布于某些组织和器官,降低药物毒性,提高治疗浓度。对于不稳定的易氧化药物,脂质体的保护能显著提高其稳定性,避免机体酶系统和免疫系统的降段。

脂质体相关知识点总结

脂质体相关知识点总结

脂质体相关知识点总结脂质体的结构和组成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所包围的液滴状微囊,可以通过其脂质层中的不同脂质组成和形态进行分类。

一般而言,脂质体主要由成脂质分子层的双层磷脂(phospholipids)、胆固醇(cholesterol)和蛋白质(protein)组成,并且还含有一些特殊的脂肪酸(fatty acids)。

脂质体的功能脂质体在细胞的许多重要生物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主要功能包括:1. 细胞内物质转运:脂质体可以通过其脂质层将各种水溶性或不溶性物质转运到细胞内或细胞外。

因此,脂质体在细胞内物质的代谢和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细胞的形成和维持:脂质体可以参与细胞的膜的生物合成和修复,保持细胞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储存及释放化学物质:脂质体可以在细胞内存储和释放各种化学物质,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等。

4. 参与细胞信号传导:脂质体中还含有许多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以参与各种信号通路的调节和调控,影响细胞的分化、增减和凋亡。

5. 细胞的免疫作用:脂质体可以通过其在抗原处理和递呈中的作用,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影响细胞的免疫功能。

脂质体的分类根据脂质体的成分和形态的不同,可以将脂质体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其来源和形成过程不同,可将脂质体分为内生脂质体和外源性脂质体两类。

内生脂质体:内生脂质体是由细胞内合成的脂质所形成的脂质体,包括内胞吞作用形成的内胞室脂质体和胞鞘脂质体两类。

内胞室脂质体由内胞吞作用形成,主要存储和加工内胞吞得到的外源性物质,以协助其运输和分解。

胞鞘脂质体主要由细胞内产生的脂质聚合而成,其功能和组成因细胞类型和状态而异。

外源性脂质体:外源性脂质体是由细胞外的脂质形成的脂质体,包括体外制备的脂质体和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中的脂质体。

外源性脂质体主要用于药物递送等应用,在保护药物、提高药效和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脂质体

脂质体

第八章脂质体技术第一节概述脂质体((liposomes)最早是1965年被英国banghan等[1]作为研究生物膜的模型提出的。

banghan等发现,当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多层囊泡,而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

后来将这种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称为脂质体(见图18-1)。

由子脂质体的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artifical biological membrane)。

脂质体的大小从几十纳米(nanometres)到几十微米(microns),在脂质体的水相和膜内可以包裹多种物质。

由天然膜成分组成的脂质体,其脂质体膜的双层结构原则上与天然细胞膜一样,另外,脂质体还可以完全由人工合成的脂质组成,以改善它们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

图脂质体的示意图脂质体一经发现,就引起了生物学家、药学家的兴趣。

20世纪70年代初期,Gregoria-dis首先提出用脂质体作为ß-半乳糖苷酶载体治疗糖原累积疾病后,人们开始应用脂质体作为药物的载体控制药物的释放,提高药物靶向性,以减少药物毒性和副作用,提高药物疗效。

脂质体更广泛地作为药物的载体来应用,己是15年之后了[2]。

为了弄清楚脂质体系统如何最好地达到促进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的目的,进行了脂质体的组成、粒子大小、稳定性、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等方面的广泛地基础研究,并在产生均一的、小的、稳定的脂质体,增加药物载量,延长脂质体在体内循环时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当前,脂质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模拟膜的研究,药物的可控释放和体内的靶向给药,皮肤及化妆品等日用工业品的基质;基因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质向细胞内的转运。

近十年来,用脂质体包裹的药物、疫苗等新产品不断问世,极大地推动了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脂质体的制备工艺逐步完善,加之脂质体适合于生物体内降解、无毒性和无免疫原性,特别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从而减小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等。

药学专业知识:脂质体的知识总结

药学专业知识:脂质体的知识总结

药学专业知识:脂质体的知识总结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小泡囊,也称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类脂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nm。

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单室脂质体为含有单一双分子层的泡囊,多室脂质体为含有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

1.脂质体的组成、结构与特点脂质体以磷脂为膜材,并加入胆固醇等附加剂组成的。

其双分子层结构为:极性基团向外侧的水相、非极性烃基彼此面对面形成板层状或球状双分子层。

脂质体具有包封脂溶性或水溶性药物的特性,药物被包封后其主要特点有:(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2)缓释性;(3)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4)降低药物的毒性;(5)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脂质体的两个重要理化性质(1)相变温度;(2)荷电,即脂质体表面带电荷。

3.制备脂质体的材料形成双分子层的膜材主要是由磷脂与胆固醇(1)磷脂类:包括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和合成磷脂。

(2)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4.脂质体的制备方法(1)注入法:制得的大多为单室脂质体,粒径大,不宜作静脉用。

(2)薄膜分散法(3)超声波分散法:制得的绝大多数为单室脂质体。

(4)逆相蒸发法:本方法特点是可包封的药量大,体积包封率可大于超声方法的30倍,适合包封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

(5)冷冻干燥方法:使脂质体成为固体粉末。

5.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1)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脂质体的结构与细胞膜相似,能显著增强细胞的摄取功能。

脂质体与细胞的作用过程分为吸附、脂交换、内吞、融合四个阶段。

其中,内吞是脂质体与细胞的主要作用机制。

(2)给药途径:可适用便于静脉注射、肌内与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眼部给药、肺部给药、经皮给药、鼻腔给药等途径。

6.脂质体的质量评价(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2)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包封率=(包封的药量/包封与未包封的总药量) 100%载药量=(包封的药量/脂质体的量) 100%(3)突释效应或渗漏率;渗漏率=(贮存一定时间后泄漏到介质中的药量/贮存前包封的药量) 100%(4)靶向制剂评价提供靶向性数据等(5)脂质体氧化程度。

脂质体(liposomes)

脂质体(liposomes)

(2)薄膜-振荡分散法

制备的脂质体干膜加入缓冲液后,用 液体快速混合器振荡12min(25℃) 形成脂质体
(3)薄膜-匀化法

将薄膜-搅拌分散法制备的较大粒径脂 质体通过组织捣碎机或高压乳匀机匀 化成较小粒径的脂质体。
(4)薄膜-挤压法

薄膜法制备的大小不一的MLV连续通过孔 径0.1-1.0 μm的聚碳酸纤维膜后,脂质体的 大小分布趋于均一,单层脂质体比例增多。 例如:取pc:pa=4:1(摩尔比)用氯仿溶解, 再加入适量的α-生育酚溶解,置圆底烧瓶 中真空成膜,每摩尔脂质加入66~100μl含 5mmol/l蔗糖的PBS(PH7.4),37℃振摇2小时, 以恒速挤压通过微孔滤膜(孔径0.8 μm)。
6、前体脂质体法


前体脂质体为干燥、具有良好流动性能的粒 状产品,一旦加水水合,即可分散或溶解成 等张的多层脂质体混悬液。 如山梨醇前脂质体,山梨醇与磷脂的重量比 4.3:1混合后,置于圆底烧瓶中,旋转、加 入脂溶性药物,转动,持续蒸发直到粉末吸 附,得到前体脂质体,加水后形成多层脂质 体混悬液。
5、冷冻干燥法



将类脂高度分散在水溶液中,冷冻干燥,然 后再分散到含药的水性介质中,形成脂质体。 冻干温度、速率及时间等因素对形成脂质体 的包封率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例:维生素B6脂质体 取蛋黄卵磷脂2.5克分 散在0.067mol/l等渗的PBS(PH7.0)中,超 声处理,加适量甘露醇混匀,冷冻干燥,随 即用12.5mg的维生素B6的PBS(PH7.0)振 摇进行分散,即得到脂质体混悬液。
八、脂质体的分离技术

透析法 离心法 凝胶过滤法/凝胶渗透色层技术
1、透析法

脂质体(教资材料)

脂质体(教资材料)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包合而成。

磷脂分散在水中时能形成多层微囊,且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微囊就是脂质体。

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含有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

按性能脂质体可分为一般质体(包括上述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等)特殊性能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超声波敏感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等。

按电荷性,脂质体可分为中性脂质体、负电性脂质体、正电性脂质体。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恶性肿瘤的靶向给药治疗方面极具潜力。

为克服脂质体作为载体的靶向分布不理想、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型脂质体,如温度敏感型、PL敏感型、免疫、聚合膜脂质体。

前体脂质体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克服脂质体不稳定的较好思路。

脂质体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给药系统成为靶向给药系统的新剂型。

脂质体的靶向性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给药方式、给药部位和粒径来调整其靶向,另外,还可在脂质体上连接某种识别分子,通过其与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专一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最突出的优点,脂质体进入体内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使所携带的药物,在肝、脾、肺和骨髓等富含吞噬细胞的组织器官内蓄积。

1.天然靶向性是脂质体静脉给药时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脂质体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产生的。

脂质体不仅是肿瘤化疗药物的理想载体,也是免疫激活剂的理想载体。

2. 隔室靶向性是指脂质体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后,可以对不同部位具有靶向性,可以通过各种给药方式进入体内不同的隔室位置产生靶向性。

在组织间或腹膜内给予脂质体时,由于隔室的特点,可增加对淋巴结的靶向性。

3. 物理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的设计中,应用某种物理因素的改变,例如用药局部的pH、病变部位的温度等的改变而明显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引起脂质体选择性地在该部位释放药物。

脂质体知识点总结

脂质体知识点总结

脂质体知识点总结一、脂质体的结构脂质体是由一个或多个脂质双层组成的微囊,其结构类似于细胞膜。

脂质体的结构主要由磷脂、胆固醇和表面活性剂三种成分组成。

磷脂是脂质体的主要成分,它由一个亲水性的磷酸基团和两个疏水性的脂肪酸基团组成,使得磷脂分子在水中能够形成双层结构。

胆固醇主要用于增强脂质体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改善脂质体的膜流动性和渗透性。

表面活性剂则可以使脂质体的表面带有带电的疏水性头基,从而增强脂质体与药物分子的结合。

脂质体的结构使得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传递能力,可以有效地将药物分子传递到靶细胞内。

二、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目前,制备脂质体的方法主要包括薄膜分散法、超声法、膜膨胀法、透析法、共振超声法等。

薄膜分散法是最常用的脂质体制备方法,其步骤包括将磷脂和胆固醇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成薄膜,然后用缓冲液对溶解后的薄膜进行涡旋振荡,形成脂质体悬浊液。

超声法则是利用超声波的作用将磷脂和药物分子均匀地分散在水相中,并形成脂质体。

三、脂质体的应用领域脂质体作为一种药物传递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疫苗制备、基因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

在药物传递方面,脂质体可以将水溶性或脂溶性的药物包埋在其内部,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可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靶向性。

在疫苗制备方面,脂质体可以将抗原与佐剂结合成为疫苗,并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效果。

在基因治疗方面,脂质体可以将外源基因转染到细胞内,并调控基因的表达,对于治疗遗传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用于肿瘤治疗、局部药物输送、组织工程学、医疗影像等方面。

四、脂质体的优缺点脂质体具有许多优点,如制备简单、生物相容性好、药物包封率高、药物释放速率可调控、对生物相容性差的药物具有较好的载体作用等。

然而,脂质体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体外稳定性差、药物负载量有限、容易降解、贮存条件苛刻等。

另外,脂质体的制备成本较高,其中胆固醇和表面活性剂的价格都相对较贵。

五、脂质体的未来发展脂质体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脂质体

脂质体

抗肿瘤 药物载 体 抗寄生 虫药载 体
激素类 药物载 体
抗菌药 物载体
(抗炎甾体类激素)脂质 体可富集于炎症部位,在 较低剂量下发挥疗效,从 而减少副作用。防止激素 口服失效
脂质体可迅速被网状内皮细胞 摄取,利用这一特点,可用含 药脂质体治疗RES系统疾病, 如利什曼氏病和痢疾是某种寄 生虫侵入网状内皮细胞引起病 变
脂质体
Liposomes
临床药学:吕亚青
起源
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 Standish提出,将磷脂分散在水中 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 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 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囊泡中央 和各层之间被水隔开。 1971年英国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 于药物载体。
定义
脂质体:也称为微脂粒,是一种具有靶向给药功能的新型药物制剂,是利用 磷脂双分子层膜所形成的囊泡包裹药物分子而形成的制剂。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相变温度(Tc): 磷脂都有特定的相变温度Tc,决定Tc的因素: 磷脂种类;极性基团的性质;酰基侧链的长 度和不饱和度,侧链长Tc高,链的饱和度高 Tc高。Tc以下为“胶晶态”,以上为“液晶态”; 磷脂发生相变时,“胶晶态”、“液晶态”和“液态” 共存,出现相分离,使膜的流动性增加,易 导致内容为泄露。
胆固醇
制备普通载药脂质体,胆固醇是必须的 添加物,用量一般为CHO:PC=0.3~1
(摩尔比)。胆固醇与PC和药物的不
同,存在最佳用量。在一定范围内,脂 质体的粒径、氧化稳定性、物理稳定性 与胆固醇添加量成正相关,超出范围时, 超过膜负荷,会造成部分脂质体破裂。
磷脂和胆固醇的组合
1,3 亲油基团;2亲水基团;4季铵盐型阳离子部分;5磷酸酯型阴离子部 分 结构特点: 双分子结构: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呈弯曲的弧形,形似“手杖”,与胆固醇分 子的亲水基团相结合,形成“U”形结构,两个“U”形结构相对排列,则形成 双分子结构。

18第五节脂质体

18第五节脂质体

2.脂质体荷电性
• 含酸性脂质,如磷脂酸(PA)和磷脂酰 丝氨酸(PS)等的脂质体荷负电,含碱 基(胺基)脂质,例如十八胺等的脂质 体荷正电,不含离子的脂质体显电中性。 脂质体表面电性对其包封率、稳定性、 靶器官分布及对靶细胞作用影响较大。
(三)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 • • • • • • • 1.脂质体的靶向性 (1)被动(天然)靶向性: (2)物理和化学靶向性: (3)主动靶向性: 2.脂质体的长效作用(缓释性) 3.脂质体降低药物毒性 4.脂质体能保护被包封的药物,提高药物稳定性 5.脂质体的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
(五)渗漏率测定
• 渗漏率表示脂质体贮存期间包封率的变化情况,定义 为贮存期包封量的减少与刚制备脂质体的包封量之比 • 式中Q渗——渗漏率;W总游——定期测得游离药物量; W始游——制备当时测得游离药物量;W包——制备当 时包封量;W贮——定期测得包封量
W总游 −W始游 W 包 −W 贮 Q 渗% = ×100%或Q% = ×100% W包 W包
四、类脂质体
• 类脂质体(niosomes)是由非离子表面活 性剂与(或不与)胆固醇及其他物质构 成的单室或多室囊泡,故而亦称为非离 子表面活性剂囊泡。
类脂质体的结构示意图
○—” 代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亲水基团;“—”疏水基团
(四)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 • • • • • • • • • 1.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2.抗寄生虫药物载体 3.抗菌药物载体 4.激素类药物载体 5.酶的载体 6.作为解毒剂的载体 7.作为免疫激活剂、抗肿瘤转移 8.抗结核药物的载体 9.脂质体在遗传工程中应用 10.脂质体作为基因治疗药物的载体
1.干膜超声法
• 将薄膜法制成的大多层脂质体用超声波仪超声 处理,则根据所采用超声的时间长短而获得 0.25-1µm的小单层(Small unilamellar)脂质体。 将其通过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50或G-100 等)进行柱层析,分离除去未包入的药物即得 到脂质体混悬液。用此法制得的脂质体小而均 匀,适合于包裹多种物质,如化学药品、生物 活性物质、蛋白质等。本法的缺点是药物包裹 的百分率不高。

(2024年)脂质体完整版

(2024年)脂质体完整版

2024/3/26
关键参数控制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一些关键参数,如温度、时间、 pH值、搅拌速度等,这些参数对脂质体的粒径、分布、包封 率等性质有重要影响。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参数,可以制得符 合要求的脂质体产品。
10
03
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 设计与评价
2024/3/26
11
药物传递系统概述及作用机制
2024/3/26
18
05
脂质体安全性评价与 监管政策解读
2024/3/26
19
安全性评价方法及标准介绍
急性毒性试验 通过单次或多次给予动物高剂量 的脂质体,观察短期内出现的毒 性反应,以评估脂质体的急性毒 性。
局部刺激性试验 将脂质体应用于动物皮肤或黏膜 表面,观察其引起的局部刺激反 应,以评估脂质体的局部安全性 。
前景展望
3
随着脂质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有 望开发出更高效、更安全的脂质体药物,为肿瘤 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2024/3/26
16
基因治疗领域应用探索与挑战
基因载体的研究
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能够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实现基因治疗的目的。目前,研究
人员正在探索如何提高脂质体基因载体的转染效率和靶向性。
自然代谢。
缓释性
脂质体可在体内缓慢释放药物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给 药次数。
2024/3/26
靶向性
脂质体可通过改变其组成和粒 径,实现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 靶向传递。
降低毒性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 可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
,提高治疗安全性。
13
设计策略及实例展示
设计策略
阿霉素脂质体
根据治疗需求和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磷 脂类型、粒径、电荷等参数,构建具有特 定功能的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

脂质体简介

脂质体简介

脂质体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脂质体的分类1拼音zhī zhì tǐ2英文参考Liposome3概述脂质体亦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

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剂型。

1971年英国莱门(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作药物载体。

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而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制剂。

所谓载体可以是一组分子,包蔽于药物外,通过渗透或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释放药物,从而发挥作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的载体可产生药物的定向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该剂型在抗癌药物中应用比较广泛。

4脂质体的分类根据脂质体的结构不同,脂质体可分为三类:(1)单室脂质体(Unilamellar or Single Compartment Liposomes)。

球径约为≤25μm,水溶性药物的溶液只被一层类脂双分子层所包封,脂溶性药物则分散于双分子层中。

凡经超声波分散的脂质体混悬液,绝大部分为单室脂质体。

(2)多室脂质体(Multilamellar or Multiple Compartment Liposomes)。

球径约为≤100μm,有几层脂质双分子层将被包含的药物(水溶性药物)的水膜隔开,形成不均匀的聚合体,脂溶性药物则分散于几层双分子层中。

(3)大多孔脂质体(Macrovesicle)。

球径约0.13±0.06μm,单层状,比单室脂质体可多包蔽10倍的药物。

我国应用唐松草堿,鹤草酚、喜树堿等中药有效成分制成脂质体,在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尤其是脂质体双分子层中包裹脂溶性药物,脂质体双分子包围的中心室包蔽水溶性药物,可制备中西医结合的处方。

如将5氟脲嘧啶与猪苓多糖组成处方,包成脂质体,由于猪苓多糖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力,5氟脲嘧啶能从细胞增殖周期的某一环节对癌细胞予以打击,中西药同时发挥作用,使药物疗效显著提高,由于载体的定向作用使毒性也显若降低。

脂质体简介

脂质体简介

3 稳定性差亦是商品化过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的冻干方法可能是延长脂质体的贮存期的 有效途径。
谢谢观赏
用途
1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 2 脂质体作为疫苗载体
3 脂质体用于免疫诊断
4 脂质体用作基因治疗和核酸免疫中的DNA载体
1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
抗癌药物载体
抗寄生虫和真菌药物的载体 激素类药物的载体
缺点
1 就目前来看,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 表现在其制备技术给工业化生产带来了一定 难度。 2 对于某些水溶性药物包封率较低,药物易 从脂质体中渗漏。
脂质体
简介
1
2 3 4 结构 2 胆固醇等附加剂
作用方式
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 作用过程可分为吸附、脂 交换、内吞、融合四个阶 段。 吸附:吸附是脂质体 作用的开始,是普通 物理吸附。 脂交换:脂质体 的脂类与细胞膜 上脂类发生交换。 内吞:内吞作用是脂 质体的主要作用机制。 融合:指脂质体的膜 材与细胞膜的构成物 相似而融合进入细胞 内,然后经溶酶体消 化释放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质体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脂质体英文名称:liposome定义1:(1)某些细胞质中的天然脂质小体。

(2)由连续的双层或多层复合脂质组成的人工小球囊。

借助超声处理使复合脂质在水溶液中膨胀,即可形成脂质体。

可以作为生物膜的实验模型,在研究或治疗上用来包载药物、酶或其他制剂。

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方法与技术(二级学科)定义2:(1)某些细胞质中的天然脂质小体。

(2)由连续的双层或多层复合脂质组成的人工小球囊。

借助超声处理使复合脂质在水溶液中膨胀,即可形成脂质体。

它可以作为生物膜的实验模型,或在临床上用于捕获外源性物质(如药物、酶或其他制剂)后将它们更有效地运送到靶细胞,经同细胞融合而释放。

应用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脂质体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人工膜。

在水中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脂质体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直径25~1000nm不等。

脂质体可用于转基因,或制备的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生物学定义:当两性分子如磷脂和鞘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的封闭囊泡,称为脂质体。

药剂学定义脂质体 (liposome): 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体。

目录分类组成与结构脂质体的质量控制与评价脂质体的特点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临床应用给药途径脂质体的体内过程新型靶向脂质体简介机会性真菌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癌症患者一种常见的致残和致死病因,对这些患者需实施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为确定伏立康唑与制霉菌素B 和氟康唑相比,预防或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癌症患者真菌感染的利与弊,丹麦北欧Cochrane中心的J?尴rgensen等检索了Medline和Cochrane(截至2005年5月)数据库,并检索了相关文献和试验数据,从中提取相关随机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并于今年1月25日在线发表了分析结果。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6, (1): CD004707]编辑本段分类脂质体的分类1.脂质体按照所包含类脂质双分子层的层数不同,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

小单室脂质体(SUV):粒径约0.02~0.08um;大单室脂质体 (LUV)为单层大泡囊,粒径在0.1~lum。

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多室脂质体 (MIV),粒径在1~5um之间。

2.按照结构分: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多囊脂质体3.按照电荷分:中性脂质体,负电荷脂质体,正电荷脂质体4.按照性能分:一般脂质体,特殊功效脂质体编辑本段组成与结构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脂质体的组成:类脂质(磷脂)及附加剂。

脂质体1、磷脂类:包括天然磷脂和合成磷脂二类。

磷脂的结构特点为一个磷酸基和一个季铵盐基组成的亲水性基团,以及由两个较长的烃基组成的亲脂性基团。

天然磷脂以卵磷脂(磷脂酰胆碱,PC)为主,来源于蛋黄和大豆,显中性。

合成磷脂主要有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E(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SPC(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其均属氢化磷脂类,具有性质稳定,抗氧化性强,成品稳定等特点,是目前国外首选的辅料。

2、胆固醇:胆固醇与磷脂是共同构成细胞膜和脂质体的基础物质。

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故可称为脂质体“流动性缓冲剂”。

编辑本段脂质体的质量控制与评价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采用扫描电镜、激光散射法或激光扫描法测定。

根据给药途径不同要求其粒径不同。

如注射给药脂质体的粒径应小于200nm,且分布均匀,呈正态性,跨距宜小。

2、包封率和载药量包封率:包封率=(脂质体中包封的药物/脂质体中药物总量)×100% 一般采用葡聚糖凝胶、超速离心法、透析法等分离方法将溶液中游离药物和脂质体分离,分别测定,计算包封率。

通常要求脂质体的药物包封率达80%以上。

载药量:载药量=[脂质体中药物量/(脂质体中药物+载体总量)]×100% 载药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临床应用剂量,故载药量愈大,愈易满足临床需要。

载药量与药物的性质有关,通常亲脂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较易制成脂质体。

3、脂质体的稳定性1)、物理稳定性:主要用渗漏率表示。

渗漏率=(放置前介质中药物量-放置后介质中的药量)/制剂中药量x100%胆固醇以加固脂质双分子层膜,降低膜流动,可减小渗漏率。

2)、化学稳定性:(1)磷脂氧化指数:氧化指数=A233nm=A215nm;一般规定磷脂氧化指数应小于0.2。

(2)磷脂量的测定:基于每个磷脂分子中仅含1个磷原素,采用化学法将样品中磷脂转变为无机磷后测定磷摩尔量(或重量),即可推出磷脂量。

4、防止氧化的措施:防止氧化的一般措施有充入氮气,添加抗氧剂-生育酚、金属络合剂等;也可直接采用氢化饱和磷脂。

5、脂质体的灭菌:灭菌的一般方法有过滤除菌、无菌操作、-射线照射(60钴15~20kGy)、121℃热压灭菌等。

编辑本段脂质体的特点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肝、脾网状内皮系统的被动靶向性。

用于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的防治。

如肝利什曼原虫药锑酸葡胺脂质体,其肝中浓度比普通制剂提高了200~700倍。

2、缓释作用:缓慢释放,延缓肾排泄和代谢,从而延长作用时间。

3、降低药物毒性: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降低心脏毒性。

4、提高稳定性:如胰岛素脂质体、疫苗等可提高主药的稳定性。

编辑本段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临床应用1、抗肿瘤药物载体:阿霉素脂质体和顺铂脂质体已在国外上市。

2、抗寄生虫药物载体:苯硫咪唑脂质体和阿苯达唑脂质体等。

利用脂质体的被动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用量,降低毒副作用。

3、抗菌药物载体:庆大霉素脂质体和两性霉素B,可减少药物的耐药性,降低心脏毒性。

4、激素类药物载体。

编辑本段给药途径脂质体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1)静脉注射;(2)肌内和皮下注射;(3)口服给药;(4)眼部给药;(5)肺部给药;(6)经皮给药;(7)鼻腔给药。

脂质体编辑本段脂质体的体内过程脂质体与细胞之间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膜间转运(细胞膜的脂质交换)、接触释药、吸附、融合和内吞。

编辑本段新型靶向脂质体1、前体脂质体:将脂质吸附在极细的水溶性载体如氯化钠、山梨醇等聚合糖类(增加脂质分散面积)制成前体脂质体,遇水时脂质溶胀,载体溶解形成多层脂质体,其中载体的大小直接影响脂质体的大小和均匀性。

前体脂质体可预防脂质体之间相互聚集,且更适合包封脂溶性药物。

2、长循环脂质体: 经过PEG修饰,以增加脂质体的柔顺性和亲水性,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减少脂质体脂膜与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延长循环时间,称为长循环脂质体(long-circulating liposome)。

长循环脂质体有利于肝脾以外的组织或器官的靶向作用。

同时,将抗体或配体结合在PEG的末端,既可保持长循环,又可保持对靶体的识别。

3、免疫脂质体:脂质体表面联接抗体,对靶细胞进行识别,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

如在丝裂霉素(MMC)脂质体上结合抗胃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3G 制成免疫脂质,在体内该免疫脂质体对胃癌靶细胞的M85杀伤作用比游离MMC提高4倍。

4、热敏脂质体:利用在相变温度时,脂质体的类脂质双分子层膜从胶态过渡到液晶态,脂质膜的通透性增加,药物释放速度增大的原理制成热敏脂质体。

例如将二棕榈酸磷脂(DPPC)和二硬脂酸磷脂(DSPC)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3H甲氨喋呤热敏脂质体,再注入荷Lewis肺癌小鼠的尾静脉后,再用微波加热肿瘤部位至42℃,病灶部位的放射性强度明显的高于非热敏脂质体对照组。

脂质体5、pH敏感性脂质体:由于肿瘤间质的pH比周围正常组织细胞低,选用对pH敏感性的类脂材料,如二棕榈酸磷脂或十七烷酸磷脂为膜材制备成载药脂质体。

当脂质体进入肿瘤部位时,由于pH的降低导致脂肪酸羧基脂质化成六方晶相的非相层结构,从而使膜融合,加速释药。

总之,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是临床应用较早,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类新型靶向制剂。

目前,美国FDA批准上市的脂质体产品有两性霉素B、阿霉素脂质体。

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脂质体有丁胺卡钠霉素。

未来脂质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膜结构与载药性质之间的关系;2、脂质体在体内的靶向特性;3、在体外培养中将基因和其他物质导入细胞内有望成为基因药物载体。

脂质体是由脂双分子层组成的颗粒,可介导基因穿过细胞膜。

通过脂质体介导比利用病毒转导进行基因转移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①脂质体与基因的复合过程比较容易;②易于大量生产;③脂质体是非病毒性载体,与细胞膜融合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后,脂质即被降解,无毒,无免疫原性;④DNA或RNA可得到保护,不被灭活或被核酸酶降解;⑤脂质体携带的基因可能转运至特定部位;⑥体外和体内试验都表明,接近染色体大小的DNA片段也能被转运至宿主基因组中并增长;⑦转染过程方便易行,重现性好。

?脂质体是具有双层膜的封闭式粒子,自身聚集性脂类分子包封内水相介质,可分为大、小多层,寡多层和单室脂质体,医学应用较多为小单室脂质体。

基于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系统的经验,理想的用于转运基因的脂质体,对于质粒DNA具有高包封率,保护DNA不被血浆核酶降解的特点,它们粒径分布范围窄,粒径平均为100 nm或者更小。

为使脂质体接近血管外区域,故采用具有广泛的结合潜力脂类,这种特殊脂类可促进与细胞膜融合和/或提高脂质体在循环系统中的稳定性。

第1种为传统上的脂质体,人们可控制其体外行为,但不能控制其体内行为,它们很快被灭活或被固定;第2种为无活性脂质体(即不与外界作用),由于聚合物包封于表面的立体稳定性而抑制其相互作用;第3种脂质体表面结合抗原、凝集素或其他基团,由于表面结合的特定配基,也可特定地相互作用;第4种为反应活性脂质体,如离子型、靶敏感型和融合性脂质体,这种脂质体有时指相转变的多孔脂质体,脂质体内有离子敏感亚基,Ca2+ 其他金属离子敏感性脂质体,也包括阳离子脂质体,阴离子脂质体。

阴离子脂质体不属于有反应活性类,但特殊的试验如试管内与相反电荷(多)离子相互作用例子除外[1]。

?常规脂质体进入细胞转运DNA实验,其原理是脂质体增强细胞体的聚集,即加速大分子、荷电多的分子透过膜,该过程相当复杂,尤其在包封较大片段时,在实践中这种技术只在体外使用且要用融合剂,荷电越多用途越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