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的教学设计
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危害
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危害《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危害,供大家阅读!马关条约内容按:《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11款,《另约》3款,《议订专条》3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2款。
中文本称“中国”,日文本称“清国”。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立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和平,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纭之端,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彼此校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实无阙。
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第一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
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
从鸭绿江口溯该江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
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
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第三、澎湖列岛。
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款前款所载及黏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公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划界。
若遇本约所约疆界于地形或地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定。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什么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什么《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供大家阅读!马关条约主要内容《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向日本赔款白银2万万(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增开通商口岸等。
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特权。
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而且还造成了台湾和大陆难以弥补的隔阂,遗患至今。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也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过程。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后果:《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的内容
马关条约的内容一、马关条约内容马关条约内容有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二、马关条约历史影响中国影响:《马关条约》就是继在《南京条约》以来最轻微的不平等条约。
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赢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与日本的所有特权。
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增添严重危害,大大快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增进民族危机。
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而且还造成了台湾和大陆难以弥补的隔阂,遗患至今。
②巨额赔款,减轻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
同时,快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朝因此小筹钱外债,以致强权掌控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容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强权提及“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办工厂,轻微制约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也充分反映出来强权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至资本输出的过程。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亚洲影响:①从中国方面看:第一,《马关条约》的签订(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第二,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第三,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马关条约》危害200字
《马关条约》危害200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马关条约》概述
2.《马关条约》的危害
3.影响《马关条约》签订的因素
4.结语
正文
一、概述
《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众多不平等条约之一,于1895年与日本签订。
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败,对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产生了严重影响。
二、危害
1.经济损失:《马关条约》规定,中国需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实力遭受严重损失,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2.民族尊严:割地赔款使得中国的民族尊严受到严重侵犯,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加深民族危机: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国门被日本打开,日本得以深入中国内地,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影响国际关系:《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日本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加深了日本在亚洲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剧了亚洲地区的紧张局势。
三、影响《马关条约》签订的因素
1.清朝政府的腐败:清朝政府在战争中的指挥不当,导致战败。
战败后,清朝政府急于求和,不得不接受日本的要求,签订了《马关条约》。
2.日本的蓄谋已久:日本一直觊觎中国领土,长期进行军事准备。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利用中国内部的矛盾,使得中国战败。
战败后,日本逼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亚洲的影响力。
3.列强干涉:由于《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引起了列强的不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设计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氟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实力迅速发展,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的欲望十分强烈。
而且日本自古以来便觊觎朝鲜半岛,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不少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韩论〃。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随后列强纷至沓来,到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缔结,朝鲜的门户全面开放,从此引发了朝鲜深重的民族危机。
全琫准(1854年〜1895年),是朝鲜西南部全罗道古阜郡人,自小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他,深刻地体会到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对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认识到推翻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的必要性,很早就萌发了反抗的意识。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教案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教案一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因;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失败原因;《马关条约》内容;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马关条约》内容,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2)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3)通过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腐败是清朝战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从而增强反腐倡廉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三过程导入:音乐导入(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提问:亚细亚的孤儿是谁?她是在什么战争后被侵占的?师:这是一场改变中、日命运的大决战。
当时败讯传来,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
其实,大哭的岂止严复一人,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是“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师:出示材料: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这种观点符合历史真实情况吗?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师:出示材料(日本大陆政策演示地图)生:(观看后并作答)师: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反映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
为了实现这一政策日本采取了一些列行动。
师:出示图表,日本军费预算的变化反映什么现象?生:(阅读并作答)师:除此之外日本还作了哪些准备?生:(阅读教材并作答)师:因此这场中日战争并非像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说的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而是…生:蓄谋已久师总结: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叫嚣要“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
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word教案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马关条约》内容与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分析材料让其理解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马关条约》的内容并逐条分析各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归纳事物及剖析事物的能力。
(3)通过展示表格引导学生比较《马关条约》与历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变化,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甲午战争以泱泱大国输给日本岛国而告终,学习本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思变的历史真理。
(2)战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台湾人民英勇杀敌展开反割台斗争,这些动人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报家卫国、抗击侵略的民族气节和优良传统。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讲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三、教学过程导入:播放《甲午风云》片段,——提问:这段视频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场面?生:甲午战争师:这是一场改变中日命运的大决战,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当时败讯传来,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
其实,大哭的岂止严复一人, 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是“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对于这场战争是由谁挑起的,直到今天日本仍然有一批人在极力地掩饰。
这种观点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吗?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问:日本的地理特点是什么?这样的地理特点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发展是否存在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日本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师:日本不仅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而且面积很小是一个弹丸之国。
《马关条约》内容
《马关条约》内容《马关条约》是指1895年由清朝和日本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也称《马关条约》。
该条约内容涉及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政治、经济、领土等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它是中国在与列强的斗争中所遭受的一次重大失利。
该条约的签订是在中国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不得不接受日本的无理要求。
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领土完整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根据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并支付巨额赔款。
这使得中国失去了重要的海岛领土,对国家的领土完整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马关条约》还规定了中国对日本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使得中国市场受到了限制,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一条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陷入了经济的困境。
除了经济方面的不利影响,《马关条约》还限制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根据条约,中国必须接受日本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这使得中国在司法领域失去了独立和自主权。
这对中国的国家主权产生了严重的侵害,使中国成为了列强的附属国。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情绪。
这一条约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人民自此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富强而奋斗。
值得一提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纷纷对中国的遭遇表示关切,并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列强侵略的反思和批评,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同情。
尽管《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严重的,但它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一个重要经验教训。
中国人民从中深刻认识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富强的重要性,不断努力实现国家的振兴。
近年来,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国际秩序的改革和建设,为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课题马关条约及其影响(精)
课题:马关条约及其影响导入:视频创设情景。
我决不答应!决不答应!!拿到马关条约的文本光绪皇帝泪如雨下、痛心不已。
1840年以来晚清政府和资本主义各国已经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但没有哪个条约能像马关条约这样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
马关条约的签订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马关条约的影响。
一:要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首先应了解条约内容,马关条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承认朝鲜“独立”、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设厂权。
承认朝鲜“独立”实质是承认朝鲜为日本所有,1919年朝鲜最终完全成为日本殖民地,直到二战结束后才摆脱日本殖民统治。
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
接下来看赔款:2.3亿两白银。
清政府能拿得出这笔钱吗?你怎么知道的?因为当时清的全年财政收入是8000万两白银,即0.8亿两,2.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三年的财政收入。
拿不出钱怎么办?大借外债。
问题:从以上表格中得到什么信息?从1895年7月到1898年3月这短短的两年零八个月里,借款总额达3亿两,扣除回扣,清政府实得26000万两,几乎全部交给了日本。
表面上看解决了日本的赔款问题,但与此同时,清政府陷入了更深的外债旋涡中。
清政府为此要支付的借款本息超过6亿两白银这等于清政府近8年的全部财政收入!(日本赔款相当于三年财政收入,而为了支付赔款大借外债等于清政府近8年的全部财政收入,这样做无疑是挖肉补疮)。
而且为借外债又被迫承担了列强提出的苛刻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借款本息必须在36年或45年内还清,不得提前,以海关、税收等权益作为抵押。
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借外债又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以政治权利做抵押的大借外债使得清政府从经济到政治对帝国主义的依附性更强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马关条约》内容与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分析材料让其理解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马关条约》的内容并逐条分析各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归纳事物及剖析事物的能力。
(3)通过展示表格引导学生比较《马关条约》与历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变化,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甲午战争以泱泱大国输给日本岛国而告终,学习本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思变的历史真理。
(2)战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台湾人民英勇杀敌展开反割台斗争,这些动人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报家卫国、抗击侵略的民族气节和优良传统。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讲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三、教学过程导入:播放《甲午风云》片段,——提问:这段视频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场面?生:甲午战争师:这是一场改变中日命运的大决战,以的惨败而告终,当时败讯传来,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
其实,大哭的岂止严复一人, 当时所有的人,是“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对于这场战争是由谁挑起的,直到今天日本仍然有一批人在极力地掩饰。
题?为解决这一矛盾,日本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师:日本不仅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而且面积很小是一个弹丸之国。
这样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日本国内资源匮乏,而且市场狭小。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因此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什么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朝鲜完全“自主”,实际上即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我国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地(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赔款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资本家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各种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台湾和澎湖列岛,付出了数目空前的赔款。
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的开始。
东学党起义1894年(甲午年),朝鲜爆发了内部起义,因起义核心人物多为东学道徒,所以史称“东学党起义”。
朝鲜政府军打不过东学党,节节败退,所以乞求清政府出兵镇压。
清政府一看自己小弟有事了,派兵吧。
不过清政府和朝鲜都不知道,他们早都落入了日本的圈套里。
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正进行两次工业革命的交替。
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从攻占台湾,到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既所谓的天下一家)。
1894年7月25日清晨,两艘中国军舰“济远”“广乙”在完成护送清军在朝鲜牙山登陆后,离牙山返航,接应正向牙山驶来的“高升”、“操江”。
在朝鲜丰岛海面,突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巡洋舰“吉野”(旗舰)、“浪速”、“秋津洲”的截击。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教案
第6 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日本挑起甲午侵华战争;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覆灭;《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挑起的侵华战争?进而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按一定目的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有用信息的思想方式。
◆通过学生朗读《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挑起的侵华战争,从而激发学生御侮图强、痛恨日本侵略的强烈情感。
◆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抗敌、台湾人民守土杀敌展开反割台斗争的动人事迹,充分体现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的民族气节和优良传统,从而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感。
◆甲午战争的成败结局影响了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增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凸现了落后就易挨打、落后就要思变的历史真理。
二、教学要点教学重点: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的危害。
三、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
由此,导入新课。
战争爆发的背景: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
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
高中历史《马关条约》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马关条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马关条约》的背景、内容及影响;(2)分析《马关条约》对中日两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3)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马关条约》;(2)运用比较法,分析《马关条约》与之前条约的不同之处;(3)运用史料分析法,评价《马关条约》的历史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提高历史责任感;(2)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马关条约》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2)《马关条约》与之前条约的比较;(3)《马关条约》对中日两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马关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2)《马关条约》对中国的深远影响;(3)如何客观评价《马关条约》的历史地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中国的影响;(3)导入本课《马关条约》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马关条约》的背景、内容;(2)分组讨论,分析《马关条约》的特点及其影响;(3)分享学习成果,进行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马关条约》的签订背景及其原因;(2)详细解读《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3)运用史料,评价《马关条约》的历史地位。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马关条约》与之前条约的不同;(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3)进行总结,强调《马关条约》的历史意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培养民族自豪感;(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沉重教训;(3)总结课程,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马关条约》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2. 请学生思考,《马关条约》对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马关条约》的掌握程度;2. 反思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反思情感教育的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历史知识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历史知识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
其主要内容为:
割地: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清政府支付3000万赎辽费)、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通商: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
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掠夺。
它迫使台湾和祖国分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新的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中历史《马关条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马关条约》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马关条约》;(2)运用比较法,分析《马关条约》与之前不平等条约的区别;(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尊重;(2)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马关条约》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2)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2)如何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化的阻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之前学过的不平等条约,引导学生思考;《马关条约》与之前的不平等条约有何不同;(2)展示《马关条约》的签订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马关条约》的背景、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2)学生分享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马关条约》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侵害;(2)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后作业2. 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化的阻碍;3. 思考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培养正确的歷史观和民族观。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推荐文章中俄蒙协约的签约背景是什么热度:马关条约的重要影响_马关条约的赔款是多少热度: 1895年马关条约热度:马关条约的影响是什么热度:简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热度:《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按:《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11款,《另约》3款,《议订专条》3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2款。
中文本称“中国”,日文本称“清国”。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立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和平,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纭之端,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彼此校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实无阙。
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第一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
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
从鸭绿江口溯该江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
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
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第三、澎湖列岛。
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教案
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政策;战争的性质和后果;《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思想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并进而入侵中国挑起的战争,它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爱国官兵英勇斗争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三、能力培养:通过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用具:地图、教材插图、史料、多媒体1.日本: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力逐渐增强。
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实质上是日本旨在侵略中国和世界的政策。
2.中国:统治更加腐败,避战求和――可能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国一败再败,清政府内部虽然有人主张抗战,但当时掌握清政府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为了保持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政治地位,保存北洋陆海军实力,长期以来就推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并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战前李鸿章在军事上极力避战求和,在外交1.日本: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 2.中国:统治更加腐败,避战求和――可能性 3.列强: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催化剂 4.朝鲜:1894年,爆发东学党起义――导火线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上则推行“以夷制夷”,把解决中日“争端”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列强的“调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