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_元素周期表(基础)

合集下载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概括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概括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概括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重要的工具之一,用于系统地组织,分类和显示化学元素及其特性。

它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概念,组织结构,元素特性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包含了所有已知化学元素的表格。

它是由德国化学家门德莱耶夫于1869年发明的,通过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表格中,使得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排列在一起,方便科学家和学生的学习和研究。

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组织结构1. 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

原子序数表示了元素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也是元素的特征标志。

2. 元素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周期性排列。

即,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经常出现在同一周期中。

3. 元素的族群: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族群进行分类。

每个族群包含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并且有共同的化学反应模式。

三、元素周期表的元素特性1. 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独特的符号,用于表示该元素。

符号通常由元素名称的第一个或前两个大写字母组成。

2. 元素名称和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独特的名称和原子序数。

名称用于识别元素,原子序数表示元素原子核中的质子数。

3. 原子量: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相对原子质量或原子量。

原子量表示元素一个原子的平均质量,以碳12的质量为基准。

4. 电子层结构: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电子层结构。

电子层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能力。

5. 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具有一系列的化学性质。

这些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化合价等。

四、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 预测元素特性:通过元素周期表,人们可以预测元素的一些基本特性。

例如,通过查找元素所在的周期和族群,可以推测出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化合价。

2. 辅助化学计算:元素周期表还可以用于进行化学计算。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归纳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张表格。

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原子结构、化合价等信息。

下面是对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

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表由118个元素组成,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

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特定的原子序数(也称为序数),用来表示元素中原子的数量。

2.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大顺序排列,同时使用分组和周期的方式进行分类。

元素周期表分为7个水平排列的周期,每个周期由上至下依次为s、p、d、f四个子能级。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左到右依次填充。

3.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分组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分组有4个: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

- 主族元素:元素周期表中IA到VIIA族的元素称为主族元素,共有8个族。

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主要参与化学反应中的单电子转移。

- 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3B到2B和4B到7B族的元素称为过渡元素。

这些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形成多种化合价,具有广泛的化学性质。

- 稀土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的镧系和锕系元素称为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具有相似的外部电子构型,性质较为相近。

- 放射性元素:元素周期表中最后两行的元素,即锕系和超铀元素被称为放射性元素。

这些元素是不稳定的,会自发地衰变放射出辐射。

4. 元素周期表中的重要元素元素周期表中有一些元素具有重要的地位,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元素及其特点:- 氢(H):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是唯一一个原子只有一个质子的元素。

氢可以形成阳离子(氢离子)和阴离子(氢负离子)。

- 氧(O):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支持燃烧的必要条件。

氧以气体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也是水的组成部分。

- 碳(C):是有机化合物的基础,形成众多有机物的核心。

碳可以形成长链、分支链和环状结构,具有多样的化学性质。

- 氮(N):是大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生物体中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

化学元素周期表基础知识

化学元素周期表基础知识

化学元素周期表基础知识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以一种系统的方式组织了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

本文将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础知识,包括元素的命名、元素符号、周期表的排列和元素的特性。

一、元素的命名和符号元素的命名通常基于其化学性质、发现者或者科学家的名字。

例如,氧(Oxygen)是来源于希腊语中的"oxys",意为“酸性”,因为氧气可支持燃烧。

铜(Copper)则是根据古埃及中的“ciprium”命名的,意为“塞浦路斯的金属”,因为古代埃及人最早发现了铜。

除了命名之外,元素还有特定的符号来表示,如氧的符号是O,铜的符号是Cu。

二、周期表的排列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于1869年首次提出的。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结构有一横行称为周期,和一竖列称为族。

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也称为核电荷)从左至右排列。

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两者之间是过渡金属。

周期表还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元素的一些重要信息,如原子质量和电子结构等。

三、周期表的基本特性1. 周期性:周期表中的元素具有周期性质,即某一周期内的元素会表现出相似的化学性质。

这是由于它们具有相似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

2. 原子序数:元素的原子序数是指元素核中的质子数,也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数字。

例如,氢的原子序数是1,氧的原子序数是8。

3. 原子量:元素的原子量是指一个元素中所有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如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4. 化学性质: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将其分为多个类别,如气体、金属、非金属等。

这种分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

四、周期表的应用周期表是化学科学家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工具。

根据周期表,我们可以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行为。

它还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元素信息,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元素或改进化学反应。

总结: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工具,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元素的重要信息。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之元素周期表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之元素周期表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之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作为化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揭示了元素的组成、性质和排列规律。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的分布规律以及其它相关知识点。

本文将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汇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元素周期表由一系列水平排列的行和垂直排列的列组成。

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按照元素的原子数递增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在周期表的不同位置。

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一共有118个,其中前92个元素存在于自然界中,后面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

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这个规律就是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的规律。

同时,元素周期表上的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化学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元素,原子序数表示元素的顺序,原子量表示元素的相对质量。

根据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的分布规律,我们可以将元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三大类。

金属元素占据了周期表的大部分,其特点是导电性好、热和电的导热性强、有光泽等。

非金属元素则相对较少,其特点是导电性差、不具备金属光泽、大多数为气体等。

半金属元素则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具有一些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中的族也是一个重要的分类方式。

常见的族有1A,2A,3A,4A,5A,6A,7A和8A八个族。

这些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相同族的元素在反应性和化合价方面具有相似性。

在元素周期表里,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元素的周期数,它是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水平排列位置。

周期数越大,元素的电子层数越多。

周期表上的第一周期只有两个元素:氢和氦,它们只有一个电子层。

第二周期有八个元素,它们的电子层数为2。

周期表上的元素分布规律可以通过电子排布结构来解释。

此外,元素周期表还给出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元素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相对原子量找到对应元素的相对质量。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组织和展示所有已知元素的信息。

它是由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首次提出的,至今为止,这个周期表已经成为化学领域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简要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基本概念1. 元素和原子: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原子是最小的化学单位,由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和电子构成。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方格代表一个元素。

2. 原子序数和原子量: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原子序数,表示其核中的质子数。

原子量是一个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通常以标准原子质量单位表示。

3. 周期和族别:元素周期表按照共同的化学性质将元素排列成周期和族别。

周期是指元素主能级的数量,族别是指元素的化学性质。

4. 原子半径和电子亲和能:原子半径是指原子的大小,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趋势进行比较。

电子亲和能是指一个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释放的能量。

二、应用1. 预测元素性质:通过周期表的排列,我们可以预测一个元素的性质。

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通常位于周期表的同一垂直列中,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规律判断未知元素的性质。

2. 研究反应和化合物:周期表提供了各种元素的信息,使得化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元素组合成化合物时的反应。

周期表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预测不同元素之间的反应。

3. 确定元素的电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显示了元素的原子序数和核外电子排布。

这些信息对确定元素的电子结构非常重要,并有助于研究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行为。

4. 为元素命名和分类:周期表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特性对元素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命名、理解和研究元素的属性和行为。

5. 促进教学和学习:周期表是教学和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元素和其属性之间的关系,并促进化学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总结:化学元素周期表作为一种组织和展示元素信息的工具,为科学家研究元素提供了基础。

它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广泛,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性质、行为和相互作用。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梳理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梳理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梳理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化学元素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

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信息和特性,对于化学的学习和应用都有很大帮助。

下面是对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由水平行和垂直列组成。

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每个周期和族代表一类元素。

周期数代表原子核的电子层次,族数代表原子核的价电子数。

2.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性质分为s区、p区、d区和f区。

- s区:位于周期表的最左边两个周期,主要包括1A和2A族元素。

这些元素的价电子可以填充在s电子层中。

- p区:位于周期表中间的若干周期,主要包括13~18族元素。

这些元素的价电子可以填充在p电子层中。

- d区:位于周期表的过渡金属区域,主要包括3~12族元素。

这些元素的价电子可以填充在d电子层中。

- f区:位于周期表底部,主要包括锕系和镧系元素。

这些元素的价电子可以填充在f电子层中。

3. 学会读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上,每个方格中都标有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其中,原子序数表示元素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也是元素的唯一标识。

相对原子质量表示元素的均匀度,是元素原子质量与碳-12同位素原子质量的比值。

4. 元素周期表中的主要元素元素周期表中,有一些元素是我们必须要熟悉的。

- 第1周期的氢元素:氢元素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具有非金属特性。

- 第2周期的氦元素:氦元素是惰性气体,常用于充气球和气体保护焊接等工业应用。

- 第17族的卤素元素:卤素元素包括氟、氯、溴和碘等,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常用于消毒和制取液体溴等应用。

- 第18族的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和氡,具有高度稳定的化学性质,常用于气体放电管等应用。

5.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排列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其中,主要有两个周期性规律:- 元素电子结构的周期性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周期的元素的电子结构有着相似的规律。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2025年必考内容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2025年必考内容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2025年必考内容化学元素周期表,这张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尽奥秘的表格,是化学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基石之一。

对于即将在 2025 年参加考试的同学们来说,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其中的必考内容。

首先,我们要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而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

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周期的划分是根据电子层数,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而族的划分则是基于元素的化学性质。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这一规律对于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有着关键作用。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比如,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随着质子数的增加,核电荷数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导致原子半径减小;而同一主族元素,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也就随之增大。

再来看元素的化合价。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族序数,最低负化合价等于族序数减去 8(除氢和氦外)。

例如,氯元素位于第ⅦA 族,所以它的最高正化合价为+7 价,最低负化合价为-1 价。

了解元素的化合价对于书写化学式、判断化学反应的得失电子情况等都非常重要。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也是必考的重点内容。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越强,元素的单质越容易失去电子,其对应的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元素的单质越容易得到电子,其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

元素周期表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元素需要特别关注。

比如,氟元素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元素,没有正化合价;氦、氖、氩等稀有气体元素性质稳定,通常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对于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我们还要熟悉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比如,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性气体,能支持燃烧和呼吸;氮气性质稳定,常被用作保护气;碳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石墨和C60 等,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但化学性质相似。

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一项重要的工具,由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首次提出并发表。

它是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和排列,使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化合价和周期性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的周期性和分类进行介绍。

一、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通常采用长表式和简化式两种形式。

长表式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逐个排列,同时标注着元素的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名。

而简化式则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分组,以便更好地显示元素的周期性特征。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横行称为周期,竖列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中的水平行称为主周期,而在主周期下方的两行称为辅周期。

每个周期中的元素按照递增的原子序数排列,且性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二、元素的周期性和分类元素周期表的主要价值在于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周期性规律。

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可以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照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金属区、非金属区和类金属区等。

其中金属区域包括一至三族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而非金属区域包括氢、卤素和稀有气体等元素,具有不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类金属区则处于金属和非金属的过渡地带,具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性质。

此外,元素周期表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元素,如稀有气体、过渡金属和内过渡金属等。

稀有气体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最后一族,具有低反应性。

过渡金属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四至十一族,具有多种化合价和复杂的反应性。

内过渡金属则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下方两行,具有较强的金属性质。

三、元素周期表中的重要概念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如周期性、原子半径、电子亲和力和电负性等。

周期性是指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性质随周期变化的规律。

例如,原子半径随周期增加而减小,电子亲和力随周期增加而增大。

而电负性是指元素对共价键中电子的吸引能力,是描述化学键极性差异的重要指标。

化学元素周期表讲解

化学元素周期表讲解

化学元素周期表讲解化学元素周期表是现代化学的基础工具之一,它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展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特征。

下面对元素周期表进行详细的讲解。

第一周期:氢(H)、氦(He)第一周期只包含两个元素,分别是氢和氦。

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它在化学反应中常作为还原剂或燃料使用。

氦是非金属元素,常用于氦气球和液体燃料。

第二周期: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氟(F)、氖(Ne)第二周期包含的元素较多,包括锂、铍、硼、碳、氮、氧、氟和氖。

锂、铍和硼是典型金属元素,碳是非金属元素,氮是气体元素,而氧、氟和氖是负电性很高的元素。

第三周期: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第三周期的元素包括钠、镁、铝、硅、磷、硫、氯和氩。

钠是典型金属元素,镁和铝也是金属,硅是非金属元素,而磷、硫、氯和氩各具特殊的化学性质。

第四周期:钾(K)、钙(Ca)、钛(Ti)、铬(Cr)、锰(Mn)、铁(Fe)、镍(Ni)、铜(Cu)第四周期的元素包括钾、钙、钛、铬、锰、铁、镍和铜。

这些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各异,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钢铁制造、电池工业等。

第五周期:锌(Zn)、镓(Ga)、锗(Ge)、砷(As)、硒(Se)、溴(Br)、氪(Kr)第五周期包括锌、镓、锗、砷、硒、溴和氪。

其中锌是重要的金属元素,镓、锗、砷和硒是非金属元素,溴是液体元素,氪是惰性气体元素。

第六周期:铷(Rb)、锶(Sr)、钇(Y)、锆(Zr)、铌(Nb)、钼(Mo)、锝(Tc)、钌(Ru)第六周期的元素包括铷、锶、钇、锆、铌、钼、锝和钌。

这些元素具有重要的催化剂、电子器件和合金材料的应用。

第七周期:钯(Pd)、银(Ag)、镉(Cd)、铟(In)、锡(Sn)、锑(Sb)、碲(Te)、碘(I)、氙(Xe)第七周期的元素包括钯、银、镉、铟、锡、锑、碲、碘和氙。

这些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器件、催化剂等领域。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基础的知识点之一,它整理了化学元素的所有信息。

这些元素按照它们的特性被排列成一个表格,这使得研究、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变得更加容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点。

1. 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周期表是循环排列元素的一种方式。

化学元素按照它们的原子核中原子序数的升序排列,这意味着周期表上的第一个元素是氢,而最后一个元素是奥氮(Oganesson)。

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它们的电子结构分组的,分组是通过列方式组成的。

列组成为主族,主族从第一列到第十八列依次编号。

元素周期表中的行称为周期,有七行,分别用数字1到7表示。

2. 周期表元素的电子结构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一种独特的原子结构,这种结构由元素中的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

元素的电子结构可以通过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出来。

每一行代表元素的一个能级,也被称为壳层。

一个壳层内的电子数量不应超过壳层的电子容量。

将相同的壳层电子类型划为能级,不同的能级分别被标为K、L、M、N等。

3. 元素周期表组的基本特性元素周期表可以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性质周期性的特征,将元素分为不同的组。

元素周期表的第一组是碱金属,其余组别的元素也按其特性和化学反应性质划分到一组内。

除了主族化学元素,首元素(第三周期元素)和过渡元素也是周期表中重要的类别。

其各自的特性和性质是由其电子结构和单分子物质反应决定的。

总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基础的表格之一,它为化学家们提供了预测、理解并掌握元素性质的方法。

深入了解周期表中的不同特点和性质,可以为学生在化学学科上的学习提供重要的支持。

在化学中,元素周期表是研究化学元素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工具。

它的排列方式,元素的电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不同组别都对化学的学习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期表的排列方式使得研究化学元素和预测化学反应变得容易和简单。

这种周期性的排列允许学生基于元素的放射性性质,原子序数和其他因素来推断元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指将化学元素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

它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对于理解化学元素的性质和规律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以及一些常用的元素的特性。

一、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化学元素周期表通常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或称为核电荷数)进行排序。

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也等于元素的电子数目。

通常的周期表由18个纵列(也称为族)和7个横行(也称为周期)组成。

每一个元素的位置由其原子序数和周期数决定。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主要结构如下图所示:(图片仅作参考)在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升序排列。

纵列(族)由元素的性质相近而组成,每一周期表示一个能量层次。

周期表中最左侧的第一周期称为1A族或称碱金属,而最右侧的第十八周期称为18A族或称稀有气体。

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不仅仅是有序的,还存在一定的规律。

这些规律被称为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主要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和金属活性等方面。

1. 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在同一周期中,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2. 电离能: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增加;在同一周期中,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左到右逐渐增加。

3. 电负性: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加;在同一周期中,元素的电负性从左到右逐渐增加。

4. 金属活性: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元素的金属活性逐渐减弱;在同一周期中,元素的金属活性从左到右逐渐减弱。

以上规律的发现对于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非常重要,有助于深入理解元素和化合物间的相互作用。

三、常用元素的特性除了周期性规律外,一些常见的元素拥有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1. 氢(H):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是化学反应和能源制备过程中的重要原料。

2. 氧(O):是呼吸和燃烧过程中必须的元素,也是水(H2O)和许多其他化合物的组成部分。

3. 碳(C):是有机化合物的基础,构成了生物体中的许多重要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

化学元素周期表基础知识解析

化学元素周期表基础知识解析

化学元素周期表基础知识解析化学元素周期表是现代化学科学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包含了目前已知的所有元素,而且还为元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清晰的图示。

在我们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周期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特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深入探究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础知识。

1.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当时,化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大量的元素,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将它们进行分类。

1869年,俄罗斯化学家杜布尼克提出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

他根据原子质量的大小将元素分为若干组,然后按照周期性的规律排列。

此后,元素周期表经历了多次改进和完善,直到目前的形式。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由行和列组成。

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目前,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和18个族。

每个周期代表了原子中电子壳层数目的变化,从左到右依次增加。

每个族代表了原子中最外层电子的属性相似性。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进行排列的,原子序数越小的元素放在上方,原子序数越大的元素放在下方。

3.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分类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被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三类。

金属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底部,它们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热导性和延展性。

非金属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右侧和顶部,它们通常不导电,并且在某些条件下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半金属元素则是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一类元素,具有一定的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

4. 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趋势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不仅仅是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的,还显示了周期性趋势。

其中最常见的趋势是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和金属性。

原子半径是指原子的大小,通常用原子半径的大小来推测元素的化学特性。

电离能是指从一个原子中移去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它通常与原子的大小和电子云的密度有关。

电负性是指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较高的电负性通常表示更强的吸电子性。

化学高三元素周期表知识点

化学高三元素周期表知识点

化学高三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重要工具,用于组织和分类化学元素。

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等特征进行排列,能够清晰地展示元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点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非常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三化学中涉及的元素周期表知识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通常由水平周期和垂直族组成。

水平周期从左至右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垂直族按照共享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进行分组。

沿着周期表的对角线,有一条称为“主族元素”的线,主要由金属元素组成。

2. 元素周期表的分类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主要有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三种。

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中间区域,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非金属元素则分布在周期表的右侧,通常呈现出不良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类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具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展示了多种周期性规律,其中包括周期性的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

这些规律反映了元素内部电子结构的特征。

例如,原子半径在一个周期中从左至右递减,而在一个族中从上至下递增。

电离能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即从左至右递增,从上至下递减。

4. 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别特点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别是具有相同电子构型和化学性质的元素组。

- 碱金属:位于周期表的第一族,包括锂、钠、钾等元素。

它们具有低密度、低熔点和良好的导电性能。

- 碱土金属:位于周期表的第二族,包括镁、钙、锶等元素。

这些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以+2价的形式存在。

- 卤素:位于周期表的第七族,包括氟、氯、溴等元素。

它们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并且能与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

- 惰性气体:位于周期表的第八族,包括氦、氖、氩等元素。

这些元素具有完全填充的外层电子壳,因此具有极低的化学反应性。

元素周期表中的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中央区域,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过渡元素的特点包括多种化合价、良好的催化性能、以及形成有色化合物等。

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基本性质(基础化学课件)

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基本性质(基础化学课件)

价电子构型为3d74s2,价电子总数为9,故该元素位于第4周期,
第Ⅷ族。
• 元素的分区
最后一个电子填入的亚层

最外层的 s 亚层
s
最外层的 p 亚层
p
一般为次外层的 d 亚层
d
一般为次外层的 d 亚层, 且为d10 ds
一般为外数第三层的 f 亚层
f
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判断方法
族 主族
价电子构型 nsxnpy
例:判断硫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元素S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核外电子 排了3层,故为第3周期,价层电子构型为3s23p4,最外层电 子数是6,故为ⅥA族元素.。
(二)族----纵行(18个纵行,16个族) 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Ⅷ族
1. 主族 (A) 包含长、短周期元素的各列 从IA到ⅦA共7个主族, 0族也被称为ⅧA族,0族元素是稀有气体,其
2. 副族: 只含有长周期元素的各列,IB到ⅦB共有7个副族
副族元素的判断方法:
凡最后1个电子填入(n-1)d或(n-2)f亚层的都属于副族。 ⅢB~ⅦB族元素的价层电子总数等于其族数。 ⅠB、ⅡB族元素最外层(即ns)电子数等于其族数
• 例如:判断25号元素的位置。

1s22s22p63s23p64s23d5
一、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1-2号元素,1s1 → 1s2 3-10号元素,2s1 → 2s2 2p6 11-18号元素,3s1 → 3s2 3p6 19-36号元素,4s1 → 3d104s2 → 4s2 4p6 37-54号元素,5s1 → 4d105s2 → 5s2 5p6

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二二质子数+中子数:A==Z+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七大方法助你告别化学“差生”一.尽快去找化学老师,让他告诉你以前学过的关键知识点,在短期内掌握,目的是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教学进度,以听懂老师讲授的新知识。

要想进步,必须弄清楚导致化学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以前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

011知识讲解_元素周期表(基础)

011知识讲解_元素周期表(基础)

011知识讲解_元素周期表(基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的关系。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知道周期和族的表示方法。

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知道主族和副族的概念。

4.能从整体上把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会正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5.以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6.知道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要点梳理】要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要点诠释:存在上述关系的是原子而不是离子,因为离子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形成的,所以在离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加上或减去离子的电荷数。

2.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编排原则(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称为周期;(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氦除外)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要点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要点诠释:(1)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

前三周期叫短周期,后四个周期叫长周期。

第七周期排到112号元素,共有26种元素,由于尚未排满,所以又叫不完全周期。

(2)族:常见的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从左到右分别叫第1纵行、第2纵行……第18个纵行。

把其中的第8、9、10三个纵行称为第Ⅷ族,其余每一个纵行各称为一族,分为七个主族、七个副族和一个0族,共16个族。

族序数用罗马数字表示,主族用A、副族用B,并标在族序数的后边。

如ⅠA、ⅡA、ⅢA……ⅠB、ⅡB、ⅢB……(3)第18纵行的氦最外层有2个电子,其它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它们都已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活泼,化合价都定为0价,因而叫做0族。

(4)元素周期表中从第ⅢB族到第ⅡB族共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共60多种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它是描述元素在化学性质上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本文将对元素周期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和应用。

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表是将所有已知元素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起来的表格。

它由一系列水平行(周期)和垂直列(族)组成。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电荷数量)从小到大进行排列,原子序数相邻的元素彼此具有相似的属性。

2.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2.1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周期的元素表现出一系列的周期性变化。

一般来说,周期的主要特征是原子半径和原子质量的变化。

在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和原子质量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随着电子数目的增加,电子云对于原子核的屏蔽效应增强,使得原子半径缩小。

原子质量减小是由于原子核对中子的质量。

2.2 周期性表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相邻族中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例如,位于同一族中的元素都有相同的价电子数以及类似的化学反应活性。

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决定了它们的化学性质。

例如,第一族元素都只有一个价电子,容易失去它形成离子。

类似地,第七族元素都只差一个电子就能达到稳定的电子排布状态,因此它们具有容易获得电子的特性。

3.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3.1 电子排布和元素化学性质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

根据元素的电子排布,我们可以推断出它们的化学活性、反应能力以及与其他元素的反应方式。

这对于研究化学反应和合成新的化合物非常重要。

3.2 发现新元素元素周期律不断地推动着新元素的发现。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科学家们可以预测并寻找具有特定性质的新元素。

通过实验室的研究和合成,科学家们可以合成新的元素并进一步研究它们的性质。

3.3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元素周期律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它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各种元素的性质和关系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学生可以了解元素的分类、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化学元素基础知识

化学元素基础知识

化学元素基础知识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结构单元,它们通过原子的组合形成分子和晶体,直接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化学元素的基础知识,包括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分类和属性等内容。

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化学工具,它能清晰地展示元素之间的关系。

该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并按照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组。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和18个族。

周期数代表了元素的电子层数,族数表示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性元素,右侧是非金属性元素,中间是过渡金属元素。

二、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三类。

1. 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处于固态,具有光泽、延展性和韧性等特点。

常见的金属元素包括铁、铜、银、金等。

2. 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通常不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非金属元素大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不金属性,如氧、氮、氢、碳等。

3. 半金属元素半金属元素具有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性质,既可以导电又可以绝缘。

硅、磷、锑等元素属于半金属元素。

三、元素的属性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属性,包括原子序数、原子量、常见价态、电子结构等。

1. 原子序数元素的原子序数是指其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也是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

原子序数确定了元素的身份,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是唯一的。

2. 原子量元素的原子量是指其一个原子的质量,通常以原子质量单位(Unified Atomic Mass Unit,缩写为u)表示。

原子量可以通过参考元素周期表或实验数据获得。

3. 常见价态元素的价态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具有的化学价数。

化学价数取决于元素的电子结构和元素的化合能力。

例如,氧元素的常见价态为-2,氢元素的常见价态为+1。

4. 电子结构元素的电子结构描述了元素内部电子的排布方式。

电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行为。

通过电子结构,我们可以判断元素是金属性还是非金属性。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基础知识点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基础知识点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基础知识点初中化学这门课呀,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而元素周期表就是打开这个世界大门的神奇钥匙。

咱先来说说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这可有意思啦!它就像是一群排排坐的小朋友,按照一定的规则有序地坐在一起。

元素们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就是它们的“学号”。

而且,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的元素呢,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多,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就拿钠(Na)和钾(K)来说吧,它们都在第一主族。

钠在厨房里就能见到,就是咱们平常说的食盐——氯化钠(NaCl)里就有它。

钠是银白色的,质地比较软,用小刀就能轻松切开。

我记得有一次上化学实验课,老师把一小块钠放进水里,哇塞,那场面可壮观了!钠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还发出“嘶嘶”的声音,溶液也变成了碱性,酚酞试液都变红了。

钾就更活泼啦!要是把钾放进水里,反应比钠还要剧烈,能瞬间产生大量的热,甚至可能会引起燃烧。

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化学实验的视频,实验者不小心把钾掉在了水槽里,结果“砰”的一声,水槽都差点炸了,把他吓得够呛。

再说说氢(H),这可是元素周期表的老大。

氢气特别轻,要是充进气球里,气球就能飞起来。

小时候我就特别好奇,为啥氢气球能飞,普通气球就不行。

后来学了化学才明白,原来是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得多。

氧(O)就更熟悉啦,咱们呼吸的空气中就有大量的氧气。

没有氧气,咱们人可就没法活喽。

还记得有一次我去爬山,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感觉呼吸特别急促,累得不行。

这就是因为海拔高了,氧气变得稀薄啦。

还有碳(C),这可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

像咱们平常烧的煤炭,里面主要成分就是碳。

钻石也是由碳组成的,不过它们的结构不同,所以一个黑不溜秋,一个闪闪发光。

我曾经在博物馆里看到过一颗巨大的钻石,那璀璨的光芒,简直让人移不开眼睛。

心里还想着,要是能拥有这么一颗钻石,那得多美呀!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们还有各种各样的特性和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表【要点梳理】要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要点诠释:存在上述关系的是原子而不是离子,因为离子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形成的,所以在离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加上或减去离子的电荷数。

2.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编排原则(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称为周期;(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氦除外)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要点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 周期2. 族要点诠释:(1)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

前三周期叫短周期,后四个周期叫长周期。

第七周期排到112号元素,共有26种元素,由于尚未排满,所以又叫不完全周期。

(2)族:常见的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从左到右分别叫第1纵行、第2纵行……第18个纵行。

把其中的第8、9、10三个纵行称为第Ⅷ族,其余每一个纵行各称为一族,分为七个主族、七个副族和一个0族,共16个族。

族序数用罗马数字表示,主族用A、副族用B,并标在族序数的后边。

如ⅠA、ⅡA、ⅢA……ⅠB、ⅡB、ⅢB……(3)第18纵行的氦最外层有2个电子,其它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它们都已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活泼,化合价都定为0价,因而叫做0族。

(4)元素周期表中从第ⅢB族到第ⅡB族共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共60多种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

(5)在周期表中根据组成元素的性质,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

例如: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第ⅡA族:碱土金属元素;第ⅣA族:碳族元素;第ⅤA族:氮族元素;第ⅥA族:氧族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6)第六周期的镧系元素、第七周期的锕系元素分别包含15种元素,为了使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紧凑,放在第ⅢB族;但实际上每种元素都占有元素周期表的一格,所以另外列出,放在元素周期表的下方。

3.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2)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对主族而言)(3)原子序数=质子数4.各族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分布要点三、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应用元素周期表,以典型金属元素族(碱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元素族(卤族元素)为例,运用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的方法,达到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目的。

重点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碱金属元素查阅元素周期表和课本,我们可得到碱金属元素的有关信息如下表: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核电荷数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 / nm锂Li312钠Na1113钾K1914铷Rb3715铯Cs5516要点诠释:(1)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①相同点: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②不同点: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数各不相同。

(2)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①相似性:由于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所以都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都表现出很强的金属性,化合价都是+1价。

②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故从锂到铯,金属性逐渐增强。

注:元素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比较。

(3)碱金属单质的性质①化学性质: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等化合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金属氢氧化物和氢气;并且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碱金属单质与氧气、水等物质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4Li+O22Li2O2Na+O2Na2O22Na+2H2O==2NaOH+H2↑2K+2H2O==2KOH+H2↑实验探究:对比钾、钠与氧气、水的反应实验内容现象结论或解释与氧气反应钠在空气中燃烧钠开始熔化成闪亮的小球,着火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化学方程式:2Na+O2Na2O2钾在空气中燃烧钾开始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剧烈反应,生成橙黄色固体化学方程式:K+O2KO2(超氧化钾)碱金属与水反应钠与水的反应钠块浮在水面,熔化成闪亮小球,四处游动嘶嘶作响,最后消失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钾与水的反应钾块浮在水面,熔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嘶嘶作响,甚至轻微爆炸,最后消失化学方程式:2K+2H2O==2KOH+H2↑实验中的注意事项:a.钠、钾在实验室里都保存在煤油中,所以取用剩余的金属块可放回原试剂瓶中,并且使用前要用滤纸把表面煤油吸干。

b.对钠、钾的用量要控制;特别是钾的用量以绿豆粒大小为宜,否则容易发生爆炸危险。

c.对碱金属与水反应后的溶液,可用酚酞试液检验生成的碱。

②物理性质要点诠释:相似性:除铯外,其余都呈银白色;都比较柔软;有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也都很好;碱金属的密度都比较小,熔点也都比较低。

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碱金属单质的密度依次增大(钾除外);熔沸点逐渐降低。

2.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的特点要点诠释:①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个。

②不同点: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数不同。

(2)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①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个,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得到1个电子,都表现很强的非金属性,其化合价均为-1价。

②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和电子层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注: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推断。

(3)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要点诠释: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状态由气→液→固;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都较低,且逐渐升高。

(3)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①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Cl2+H22HCl光照或点燃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较稳定Br2+H22HBr加热至一定温度才能反应,生成的溴化氢较稳定I2+H2△2HI不断加热才能缓慢反应;碘化氢不稳定,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分解为H2和I2,是可逆反应要点诠释: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卤素单质(F2、Cl2、Br2、I2)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HF>HCl >HBr >HI;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F>Cl>Br>I。

②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实验探究:对比卤素单质(Cl2、Br2、I2)的氧化性强弱实验内容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现象静置后,液体均分为两层。

上层液体均呈无色,下层液体分别呈橙色、紫色。

静置后,液体分为两层。

上层液体呈无色,下层液体呈紫色。

(4)卤素的特殊性①氟无正价,无含氧酸;氟的化学性质特别活泼,遇水生成HF和O2,能与稀有气体反应,氢氟酸能腐蚀玻璃,氟化银易溶于水,无感光性。

②氯气易液化,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且能杀菌消毒。

③溴是常温下唯一液态非金属单质,溴易挥发,少量溴保存要加水液封,溴对橡胶有较强腐蚀作用。

④碘为紫黑色固体,易升华,碘单质遇淀粉变蓝。

要点四、核素、同位素1.质量数: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要点诠释:(1)1个电子的质量约为1个质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1个质子的相对质量为,1个中子的相对质量为,其近似整数值均为1。

(3)质量数的表达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4)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5)精确的测定结果证明,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6)是原子符号,其意义为: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X原子。

2.核素: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类原子叫做核素。

要点诠释:(1)核素概念的外延为原子,这里的原子泛指导电呈电中性的原子和带有电荷的简单阴、阳离子。

如与为同一种核素。

(2)绝大多数的元素都包含多种核素。

(3)有的核素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而有的核素具有放射性而不能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要点诠释:(1)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如11H、21H、31H都是氢的同位素,见下表:氢元素的原子核质量数(A)原子名称原子符号应用质子数(Z)中子数(N)101氕11H——112氘21H或D用于制造氢弹123氚31H或T(2)“同位”即指核素的质子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相同的位置。

(3)许多元素都有同位素,如、、是氧的同位素。

(4)同位素中,有些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如就是碳的放射性同位素。

(5)同位素中,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造的。

如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12号的元素的各同位素都是人造的。

(6)天然稳定存在的同位素,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7)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其原因是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8)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该元素各核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9)同位素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用途。

如考古时利用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2H和31H用于制造氢弹,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1的射线育种、治疗癌症和肿瘤等。

【典型例题】类型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例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除0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B. 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种元素C. 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D. 碱金属元素是指第ⅠA族的所有元素举一反三:【变式1】在下列元素中,不属于...主族元素的是()A.氢 B.铁 C.钙 D.碘【变式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编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B. 每一个横行就是一个周期C. 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D. 每一个纵行就是一个族【变式3】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四、五、六周期所含元素种数分别是()A. 8、18、32、32B. 8、8、18、18C. 8、18、18、32D. 18、18、32、32例2.在现有的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第ⅡA、第ⅢA族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A.1 B.11 C.18 D.25举一反三:【变式1】A、B两元素分别为某周期第ⅡA族、第ⅢA族元素,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为()①x+1 ②x+8 ③x+11 ④x+18 ⑤x+25 ⑥x+32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⑥【变式2】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做出决定,建议把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至右改为18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