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习语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的差异在词汇的文化内涵上会有所反映。作为语言发展的结晶,习语与文化关系密切,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它们真切地反映了本民族历史以来的生活,反映了各国不同的习俗。对同一句话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可能会截然相反。由于地理条件、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种种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关键词文化差异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

习语(idioms)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典故、俚语、行话等,是一种在结构上与意义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它是多民族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语言精炼、通俗易懂、内容精辟、含义深刻、感染力广泛且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同时,习语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而对英汉习语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掌握不同民族语者的真实语言,了解语言背后所隐藏着的丰富而有趣的文化信息。

一、英汉习语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而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则会形成不同的文化, 每种文化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 习语恰恰包含了这些独特的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

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土地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因此,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安土重迁”“五谷丰登”“寸土必争”“地大物博”等。英国是众多岛屿构成大的岛国,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时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 英语中形成了许多与海洋有关的习语。如: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all at sea 不知所措;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 进退两难。在历史上英国的航海业曾经一度称霸世界, 四面环海的天然优势成就了十分发达的捕鱼业, 因而, 大量与fish 有关的习语相继产生。如: big fish 大亨, a cold fish态度冷淡的人, drink like a fish豪饮,to 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 鱼目混珠。

不同的地理位置也会影响一个词语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自然环

境对文化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中国东风由海边吹向大陆带来了温暖湿润。人们常说“东风四季晴”、“东风压倒西风”(表示正义的革命力量对反动势力占压倒性的优势)。而在中国西风是不受欢迎的,因为当西风刮起时,中国时值深秋隆冬、万物凋零。所以,中国人把西风和寒冷、萧条连在一起。晏殊《蝶恋花》中有诗句“昨夜西风

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李清照在《醉花阴》中也写道:“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这些诗句中,“西风”都被赋予悲凉的情感。而在英国大西洋上的西风是暖风,它代表着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因此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西风起时天气好)的谚语。英国诗人雪莱曾在著名诗篇“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中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二、英汉习语反映出各自的宗教信仰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并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 它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塑造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

移默化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以及带有学术色彩的儒教。因此, 汉语中有许多与佛教、道教和儒教有关的习语都来源于当时的这些宗教文献,如“借花献佛”“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如“天经地义”“天无绝人之路”等。而这些概念在英美文化中并不存在。他们信奉基督教,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英语作为基督教徒的重要语言, 将其基本教义、信仰和伦理观念传播于西方社会每一角落, 囊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可以说任何一本英文著述中,如果不包含直接源于《圣经》的词句几乎不可能。几百年来,《圣经》已然成

为每一个英美家庭必备的读物。随着基督教义的传播,《圣经》中的许多句子和短语被人们广为传颂, 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与你同在) ,当然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语。

三、英汉习语蕴含着民族历史文化的特点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蕴含着不同历史文化的

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如“刻舟求剑”“愚公移山”“四面楚歌”“卧薪尝胆”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 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喻遭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adam’s apple(喉结)、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灭亡)等。

四、英汉习语折射出不同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俗是习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如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汉语有习语“小菜一碟”,英语有习语 a piece of cake。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义,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人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食品,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小菜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