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和社会工作共62页
第二十章-反贫困社会工作
四、贫困标准
贫困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一)绝对贫困的度量指标
绝对贫困是指不能满足人的生存机能最低需求水准的贫困, 亦称生存贫困。
(二)相对贫困的度量指标
度量指标: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额/消费支出额×100% 恩格尔系数大于60%的为赤贫;50%-60%为勉强度日、类
似温饱;40%-50%为小康水平;20%-40% 为富裕,小于 20%为极富裕。
贫困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的贫困人口群 体,也称贫困人群或贫困阶层,如城市贫困、农村贫困、 妇女贫困、儿童贫困、老年贫困等。
贫困家庭—指居民家庭的贫困,如城市贫困家庭、农 村贫困户等。
贫困个体—指单个穷人或者贫困者的贫困
三、贫困客体
贫困客体是指贫困主体所稀缺的对象物
收入贫困
物质性贫困
不平等指数 :反映相对贫困层与富裕层的差距的指标, 用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总人口 的比例,即用两者的百分比之和的办法来表示社会的不 平等程度。
(三)中国贫困标准
• 目前,中国还缺乏统一的国家贫困标准。由于受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对城乡居民实行不 同的户籍管理制度,采用不同的收入统计指标和贫困线标准,两者享受不同的公共服务和
资产贫困 公共产品贫困
物质性贫困
环境资源约束性贫困
是指缺乏生存机能需要或体面生活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如衣、食、住、行等个人生活必需品和公共服务产品。
物质性贫困的指标
莫利斯提出了三个指标:一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
亡率、识字率
健康贫困
能力性贫困
知识贫困
能力性贫困:
精神贫困
能力性贫困也称素质贫困。是指缺乏必需的教育、健康
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孙莹2012-12-19 16:33:04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沪)2005年01期第29~34页【作者简介】孙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副教授。
(北京100089)【内容提要】社会工作的使命是“扶贫济弱、助人自助”,贫民和劳工是社会工作的两大传统服务对象。
由于对致贫原因看法的不同,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助人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围绕改变贫困者个人而开展的助人活动,二是围绕改变贫困者周围的社会环境而开展的助人活动。
这两类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主要是社会结构变迁造成的,所以社会工作在城市反贫困中以推动社会政策制度和改变为主,同时也强调贫困者的自立。
由此形成了社会工作在政策制定环节中的贫困者利益维护者,政策执行过程中需求的评估者;致力于提升贫困者能力的使能者;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活动的倡导者和为贫困者解决实际困难的服务提供者等多重角色。
【关键词】贫穷/社会工作者/使命/角色自从人类社会开始有慈善工作以来,济贫就一直是最主要的活动。
不论是在西方的基督教传统里,还是在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社会里,贫穷是慈善救济的主要关注点。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也仍以“消除贫困”为优先目标,以体现社会的公正。
可见与贫困作战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福利的发展历史。
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原本的血缘、地缘的慈善主义色彩,演变成客观的收集资料、科学的助人方法,以及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运作。
而现代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也在这种演变中逐渐凸现了其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社会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救贫活动中的各种努力为分析焦点,讨论在中国城市反贫困社会工作的使命和角色。
一、专业社会工作的使命及其在反贫困中的助人活动(一)“使命”的涵义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使命“使命”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其用于描绘一个专业时,通常表现为两层涵义:一是可以用作界定专业的定位和策略;二是可以表现出专业的价值、文化和行为。
试论社会工作在我国城市反贫困领域面对的任务
62006.9城乡建设试论社会工作在我国城市反贫困领域面对的任务□罗艳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当中国社会沉浸在农村扶贫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喜悦之中时,城市贫困问题突然像传染病一样爆发流行。
种种城市贫困现象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城市反贫困势在必行。
本文将试图探讨社会工作在我国城市反贫困领域中面对的任务,以期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角度对我国城市的反贫困策略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社会工作城市反贫困任务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09-162-02一、当前我国城市贫困及反贫困现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当中国社会沉浸在农村扶贫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喜悦之中时,城市贫困问题突然像传染病一样爆发流行。
由于向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急剧转轨和企业改革逐步深化,在中国城市社会中引发了诸多经济、社会矛盾。
加上中国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本身的脆弱和不足,在危机时刻难以担当重任。
于是,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在城市中迅速形成了以一部分失业人员、下岗人员、“待岗”人员和退休人员以及他们的赡养人口为主体的城市贫困群体。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字,到2005年10月,全国城市中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2195.6万人,这说明在城市人口中至少已经有6%左右的人被纳入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的贫困者范围。
如果考虑一些未被纳入保障范围和未被观察的贫困人员,全国城市中的实际贫困规模应该有3000万人左右,约占城镇总人口的8%。
种种城市贫困现象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城市反贫困的政策和措施,涉及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目前我国城市反贫困行动体系的雏型已经初步形成,在社会保险、住房救助等领域中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在促进再就业、税费减免、“送温暖工程”和促进全社会的帮贫助困等方面,各个城市都采取了行动;尤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近年来在城市反贫困行动体系中发展最快,制度化程度最高、效果最明显的行动。
社区工作中的反贫困与社会援助
社区工作中的反贫困与社会援助近年来,贫困问题一直是全球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社区工作中,反贫困与社会援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社区工作旨在通过提供资源和支持,帮助贫困人群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社区工作中的反贫困与社会援助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策略。
首先,社区工作中的反贫困与社会援助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至关重要。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涉及经济因素,还涉及教育、健康、就业等多个方面。
社区工作可以通过提供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就业机会等服务,帮助贫困人群改善生活状况。
同时,社区工作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减少贫困人群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其次,社区工作中的反贫困与社会援助需要综合的策略和措施。
单一的援助措施往往难以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
社区工作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种手段,以全面提升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
例如,社区可以推动创业培训项目,帮助贫困人群学习创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社区还可以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改善贫困人群的健康状况。
此外,社区工作中的反贫困与社会援助需要注重社会资本的发展。
社区的力量是反贫困与社会援助的重要支撑。
社区可以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建立社区合作组织等方式,凝聚社区居民的力量,共同为贫困人群提供支持和帮助。
同时,社区还可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发展,鼓励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形成更加有利于反贫困与社会援助的社会环境。
最后,社区工作中的反贫困与社会援助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关注。
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挑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
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居民都应该共同参与到反贫困与社会援助的工作中,形成合力。
此外,政策制定者也需要关注社区工作中的反贫困与社会援助,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为社区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社区工作中的反贫困与社会援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它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还可以帮助贫困人群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章节题库(反贫困与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一、名词解释1.社会剥夺答:社会剥夺是指对相对贫困内涵的拓宽部分做出规范的概念。
按照英国学者汤森的解释,“社会剥夺”是指社会上一般认为或风俗习惯认为应该享有的食物、基本设施、服务与活动的缺乏与不足,即因为缺乏资源而被剥夺了享有常规社会生活水平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机会和权利。
英国学者J.斯科特在汤森的基础上引入“公民权”概念,对社会剥夺做了更深入的阐述,认为达到社会常规生活水平和参与基本的社会生活是现代社会中公民权的基本内容之一,如果部分社会成员因缺乏资源而达不到公众认可的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准,或由于他人排斥丧失了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即被剥夺了基本的公民权。
2.社会排斥答:社会排斥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因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而且是一个由劣势地位导致某些排斥,这些排斥又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劣势的动态过程。
社会排斥概念将社会地位、权利、机会等非经济因素引入贫困问题的界定,强调其破坏社会整合的负面作用,即弱势群体缺乏与他人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利,缺乏足够的社会参与,从而导致社会整合与社会团结遭到破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贫困概念的社会内涵。
3.资产建设理论答:资产建设理论是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与投资,而非简单地直接增加其收入与消费。
此概念源自美国社会福利学者迈克尔·谢若登20世纪90年代初的著作《资产与穷人》。
该书指出贫困者之所以难以打破贫穷的恶性循环,根源在于其难以积累起资产,并提出了一个资产建设的政策方案——个人发展账户。
个人发展账户实质是“资产(资本)账户”,个人名下非强制性的、有增值收入和税收优惠的账户,政府对穷人的存款提供配给款或补贴。
4.社会救助(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
反贫困社会政策
❖ 3、贫困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人由于 不能合法地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机 会,以至于不能维持一种个人生理和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 准。(康晓光,1995)
(二)多视角的贫困理解
1、贫困应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 所谓绝对贫困,是指获得的实际收入水平、 拥有的消费资料和得到的服务达不到维持其 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最低量。 相对贫困是指收入虽能达到或超过维持生
❖ (3)进入21世纪,应继续坚持扶贫到户的个 体反贫困战略,这是为目前农村贫困问题的 特征决定的。
❖ 其一,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很大, 2004年底有2900万人。
❖ 其二,贫困人口的分布越来贫难度加大。
❖ 我们希望有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能够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真正实
❖ 加强社区在城市扶贫济困中作用,代表了新 的政策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第一,发挥社区对贫困居民的管理作用,克 服多头管理造成的弊端。
❖ 第二,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 第三,丰富社区活动,培育社区自治组织, 促进贫困居民的社会参与。
❖ 第四, 充分发挥社区的甄别监督作用。
二、城市反贫困社会政策
❖ (2)下岗失业问题严重。城镇居民的收入水 平取决于就业状况。
❖ (3)在职低收入也是导致城市贫困问题突显 的重要原因。
❖ (4)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也是城镇贫困的一 个重要原因。
❖ 4、从基本生活救助到综合救助 ❖ 5、从消极救助到积极开发取向的救助(再就
业工程)
❖ 6、从忽视社区作用到重视社区作用。
出比重
三、关于贫困的各种理论
❖ 1、关于贫困的结构理论 ❖ 2、马克思主义及当代冲突学派关于贫困的理论 ❖ 3、功能主义关于贫困的理论观点 ❖ 4、贫困文化理论 ❖ 5、社会排斥理论 ❖ 6、新贫困问题研究 ❖ 7、关于贫困问题的其他各种理论观点
农村反贫困问题解决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实践-农村研究论文-社会学论文
农村反贫困问题解决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实践-农村研究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反贫困问题中具有着一定的专业优势,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原则以及专业的工作方法解决农村反贫困问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实务领域,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增权赋能和优势视角,为农村反贫困问题提供理论上的指导,通过内力和外力推动模式,发挥农村贫困群体的优势,提升其脱贫的主动自觉性,从而解决贫困问题。
关键词:社会工作; 农村反贫困; 精准扶贫;Abstract:Social work has certain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in intervening in the anti-poverty problem in rural areas. It can solve the anti-poverty problem in rural areas by using the values, principles andprofessional working methods of social work, 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winning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At present domestic related research focus in the fiel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heoretical study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u can use increases the power and advantages perspective,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rural poverty problem, through the internal force and external force driving mode, play the advantages of rural poverty groups, enhance their active consciousness, to reduce poverty so as to solve poverty problems.Keyword:social work; anti-poverty in rural areas;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近几年,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
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政策中的社会工作伦理问题
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政策中的社会工作伦理问题作者:高阳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9期摘要:社会工作从诞生之日起,便是为了实现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一目标的活动,经过不断的完善与发展,社会工作逐渐演变的更加具有科学性,并趋于制度化和专业化,成为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职业活动。
而且社会工作伦理以及实践方法为反贫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在中国反贫困的宏大社会公益行动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值得学习与深思,与反贫困高度耦合。
关键词:贫困;反贫困政策;社会工作一、相关概念(一)贫困定义贫困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贫困的理解方式各不相同。
本文中对贫困的定义是基于国家对贫困的标准[1]。
2008年,中国正式将赤贫标准与低收入标准结合起来,将减贫标准作为新的低收入标准。
2011年11月,中国将人均农民净收入提高到2300元,作为贫困的新标准[2] 。
(二)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伦理即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包括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等。
在开展实践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把握一个核心要点,即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以服务对象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组织各项社会工作,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能够获得有效的保障。
另外,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确保专业性[3]。
二、贫困地区反贫困政策政策实施现状(一)反貧困政策政策与社会工作伦理的不断融合其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4]。
当前国家的反贫困政策可以从一系列“扶贫”政策中充分体现出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伦理注重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什么东西是正确的和恰当的,社会工作伦理更能够给予工作人员在扶贫过程中面对政策、原则和情感抉择困境时作出正确和恰当的判断和决定,进而促使扶贫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
其二,反贫困政策中体现了诸多国家救助的意志,社会工作伦理中的助人理念实际上与国家扶贫政策目标从根本上而言是天然相通的。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 美国的劳埃德· 雷诺兹(Lloyd G.Reynolds)在《微 观经济学》:“所谓贫困问题,是说在美国有许 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码的生活 水平”。 • 世界银行在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1990年世 界发展报告》中,将贫困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 生活水准的能力。
• 欧洲共同体委员会:“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 家庭和人的群体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 的)如此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 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 • 台湾江亮演《社会救助的理论和实务》:“通常 所称的贫困是指生活资源缺乏或无法适应所属的 社会环境而言,也就是无法或有困难维持其肉体 性或精神性生活的现象。”
社会排斥的定义
• ,“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是使用频率很高的 一个词。所谓“社会排斥”,原先是针对大民族完全或部 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的,这种偏见和歧视建 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主导群体已经握 有社会权力,不愿意别人分享之”。譬如他们担心移民具 有潜在的破坏性,因而感到有必要对这些人加以社会排斥。 现在在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领 域中这个词的含义已经被泛化,意指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 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贫弱群体的社会排斥。
依法强制加入保险 劳动者为中心 须缴纳保险费 依工资比例 有规定,有期或无期 特定事件发生时 保险有效期内 预防生活被破坏 互助、责任与义务
被保护者申请受保护 贫困居民 免费,公费 最低生活水平 无期 贫困事实认定时 贫困调查属实者 贫困救济 社会力量救助
贫穷陷阱
• “贫穷陷阱”(poverty trap),税制诱发 的贫穷。对于接近贫穷者,任何微薄薪资 上的增加,都将造成其社会给付权利的丧 失,甚至成为国家课税的对象。这种征税 和受益制度的运作机制下,形成一种反诱 因,使接近贫穷者害怕脱离贫穷的地位保 障(Parker 1989:38-54)
第十章_贫困和社会工作-PPT课件
二、贫困主体
• • • • 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2000/2019》中认为,贫困者具有三个动态特征: 第一,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 第二,在一些关系自己命运的重大决策上没有发言权; 第三,易受到经济及其他冲击的影响,如疾病、粮食危机、经济萧条等。
贫困主体类型(贫困 者和社会的关系)
区域性贫困主体 阶层性贫困主体
2、中国城市贫困标准
• 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2019)采用恩格尔系数法和 维持生活的基本需求两种方法测算,得出2019 年度中 国城镇居民贫困线为月人均150元人民币,年人均1800 元人民币。
• 中国城市贫困研究课题组(2019)则把基本生活保障线 看成为城市贫困线。
第二节
国际贫困问题概述
字率、平均每人每天热量摄入量、人均居住面积、百户电视机拥有量、 享受社会保障人口比重、使用清洁用水人口比例等。)
(二)相对贫困的度量指标
度量指标: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额/消费支出额×100% 恩格尔系数大于60%的为赤贫;50%-60%为勉强度日、
类似温饱;40%-50%为小康水平;20%-40% 为富裕,小 于20%为极富裕。
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
相对贫困,一方面指随着社
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 高而产生的贫困;另一方面 指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 各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 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 生的贫困。
(三)贫困成因分析:
• 一是“资源匮乏说”,如英国学者奥本海默认为,“贫 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 • 二是“机会能力缺失说”。世界银行将贫困界定为“缺 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阿玛蒂亚· 森则认为, “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乏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 力”。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1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中国的贫困现状★★★1.农村的贫困(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之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反贫困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迅速减少。
目前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交通闭塞,人口素质低,因此缓解贫困及农村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城市的贫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新贫民开始出现。
我国城市贫困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的特点,表现为制度性贫困,即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和政策造成的。
城市贫困表现为地域和行业分布上的集中性:(1)从地域分布看,集中于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及中小城市。
(2)从群体分布来看,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七类人员组成:①企业不景气而发不出工资或所发工资严重不足的职工及家庭人员;②下岗、失业及待业人员;③部分退休职工;④长期从事低收入工作的居民;⑤社会救济及优抚对象;⑥因物价上涨导致实际收入下降而低于贫困线的居民;⑦流入城市的待业农民工。
19.2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贫困?试述我国的贫困现状。
答:(1)贫困的含义贫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常被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状况。
②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它不是根据某一固定标准,而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贫困。
(2)中国的贫困现状①农村的贫困a.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之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反贫困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空间与途径
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空间与途径社会工作能够在农村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目前的农村扶贫没有脱离传统的救济式扶贫政策的影响。
克服扶贫政策的缺陷与不足,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的介入,是修正与弥合扶贫政策不足、提升扶贫对象能力的重要举措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措施的缺陷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和政府所采取的扶贫政策和实施的扶贫措施对于缓解我国农村贫困状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就巨大。
但是,从扶贫的实际效果看,现行的农村扶贫政策和措施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
1 现行扶贫政策目标不清。
现行扶贫政策是为了维持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还是要促使其摆脱贫困状况?如果仅仅局限于维持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会不会形成一个永久性的贫困层?2 现行扶贫政策缺乏系统设计。
现行扶贫政策缺乏系统设计,往往是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疲于应付。
实际上是“救火”政策,哪里起火,就应付哪里,没有长远的目标和周密的考虑。
贫困不是一个暂时性的问题,它将长期存在。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化,贫困人口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因此,应系统地考虑和设计扶贫的长期政策,避免政策的短视。
3 现行政策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督。
农村“五保户”的确定缺少科学的方法、可操作性差。
往往很多应该得到救助的人,却没有救助,生活十分凄惨。
4 单一的政府扶贫模式,不仅给政府增加了沉重负担,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5 忽视广泛的社会服务和人力资本投资。
没有向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卫生保健、供水设施、教育设施及广泛的适用技术培训;农业中的中介服务机构严重缺乏;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6 缺乏专业工作方法和职业扶贫队伍。
因此,现行扶贫政策需要改革,在扶贫过程中亟需导入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在农村反贫困中的作用社会工作是以一定的价值理念和科学精神为指导,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社会工作在反贫困及社会救济领域的实务探讨
总 结 国 内社 工 机 构 经 验 可 见 . 当下 中 国 急 需 大 量 社 会 工作
者 以 有 效 帮 助 贫 困群 体 .提 高 整 个 社 会 的 福 利 水 平 和 人 民 的 幸 福指 数
转 型期 的北京慈 善事业 迎来 了一个 战略发展 机遇 期 , 机遇大于挑 战。要抓住这个 战略发展机遇期 , 人文北京” 借“
建设的契机 , 做好 慈善事业 的升级转 型工作 , 做强做大北 京
e p r n e o d me t i si t n , n e moe s ca x e i c f o si n t ui swe e d e c t o r o il w r e s o ep h p o c mmu i efc ie yi r v h o k r t h l t e o r o nt f t l, y e v mp o e t e
wef r l v l o t wh l s c ey a d i c e s pe p eS la e e e f he oe o i t n n r a e o l
h p i e s i d x a p n s n e . Ke r s s c a r ; l r e e ; o et ; o ilr l f y wo d o il wo k wef e lv l p v ry s ca ei a e
第三, 北京基 本养老 、 本医疗 和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 的 基 “ 全覆盖 ”使慈 善事业 的业 务步人一个 全新 的空间 , , 标志着 北京 慈善 事业 运营方式 的转 型。社会保 障制度 的 1 3益完善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反贫困社会工作)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九章反贫困社会工作一、简答题1.什么是绝对贫困?如何测量绝对贫困?答:(1)绝对贫困的含义绝对贫困是指一种低于最低的物质生活水准的生活状态。
(2)绝对贫困的测量方法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法(GNP)。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状况的重要指标。
运用国民生产总值能够反映富国和穷国之间在人均国民收入上的重大差别,也可以反映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
但运用这一方法的局限在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并不能衡量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贫富差异状况。
②恩格尔系数法。
在研究中,恩格尔绘出的表示生活必需品开支占收入比例变化的曲线就是“恩格尔曲线”,“恩格尔曲线”上有一个可以测定贫困的转折点,当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高于这一转折点时,这个家庭就属于贫困户。
现在,国际上一般以59%作为临界点,高于这一比例的家庭即为贫困户。
在这一比例以下的划分大致是:50%~59%为勉强度日;40%~49%为小康水平;20%~39%为富裕;小于20%为极富。
③市场菜篮法。
市场菜篮法也叫“标准预期法”。
它所依据的是一张按照营养学的标准确定的能够维持体力恢复的生活必需品清单。
在中国,这种方法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一般是通过对贫困户的实际调查确定生活必需品的清单,而专家按营养学标准制定的清单仅供参考。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社会工作在贫困治理中有何作用?答:社会工作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工作为反贫困提供了专业价值观①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活动,这种专业化的服务活动是建立在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这种助人活动是建立在利他主义等价值基础上的。
②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
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助人的工作中,协助案主摆脱困境与发展自我的能力,使其在离开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后也能够解决或避免发生类似其之前遇到的问题。
020 第二十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27页]
四、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
(一)贫困治理中的个案社会工作
2.人格特征
不少学者针对贫民的特点做过研究。沃伦·艾伦将贫民的人格特征概括为: ( 1)精神疾病。贫困的压力对心理适应影响显著,贫民中慢性精神分裂症和性格异常的发 现比率较高。 ( 2)时间展望。对较长远的计划和满足的追求欲望低微,相反,对痛苦的忍受力较强。 ( 3)满足的延宕。常暂时搁置欲望。 ( 4)成就动机极低。 ( 5)较期待外在的控制。靠运气,碰机会,而不期待于内在的自我控制。 ( 6)需借助外在的 诱因来学习。 ( 7)自我观念偏低,自尊心偏低。
四、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
(三)贫困治理中的社区社会工作
第二十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
目录
01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及其测量 02 第二节 对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与现实分析
03 第三节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务基础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及其测量
一、贫困的概念
含义: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较长时期内难以维持一种生理上所要求的、社会文化可 接受的、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 这个定义偏重于对贫困的狭义或绝对意义上的理解, 也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着对贫困的相对意义上的理解,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
二、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贫困的现状
1.农村地区的贫困
我国农村的贫困主要分布于两类地区,第一类为西部地区。第二类为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由于发 展机遇的匮乏以及其他原因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贫困。当然,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也零星分布 了一些贫困地带。我国每个富裕、较富裕的省份,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贫困地区。
二、贫困治理工作:政策与制度建设
(二)社会扶持政策建设
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家或政府的一项重要设置,其功能在于缓解贫困,但不可 能最终导致贫困的消除。因此,要消除贫困还需另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