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线虫动物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虫横切示纵肌层
线虫不同的体壁肌肉型
根据肌细胞的大小、数量及排列方式,可分为三种肌型。 在每一索间区内只有2~5个大肌细胞者,称为少肌型 (meromyarian type); 肌细胞多,且细胞体突入原体腔明显 者,称为多肌型(polymyarian type); 肌细胞多而细小,细 胞体不明显者,称为细肌型(holomyarian type)。
丝 虫 生 活 史
丝虫的各个阶段
蚊虫叮咬
血液中的微丝蚴
雄性成虫
雌性成虫
丝虫病的病理
丝虫的微丝蚴和成虫均 可引起病变,但对人体造 成严重危害者是成虫所致 的病变。
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淋巴系统阻塞引起的病变
钩 虫 病 引 起 的 象 皮 腿
丝虫病患者, 明显的象皮 腿症状。
钩虫
寄生于人体的钩虫有 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 锡兰钩虫和犬钩虫。我国 主要是前两种。 钩虫感染和钩虫病的分 布几乎遍及全世界。据估 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 数已超过9亿。我国感染 人数在2亿5千万以上。 钩虫对人体最大的危害 是导致贫血
线形动物门小结
• • • • • 身体大多呈圆柱形,细长,两端略尖; 三胚层假体腔体(原体腔); 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段; 排泄器官为原肾细胞或排泄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在前端有环绕着咽的围咽神经 环和与其相连的侧神经节和腹神经节等; • 绝大多数为雌雄异体; • 发育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 生活环境和生活史是复杂、多样的。
线虫的外部、内部解剖
2.原体腔与体壁的结构: 自外向内由角皮层(cuticle) 、 皮下层和纵肌层组成。体壁围绕的空腔为原体腔。
角皮层:由皮下层 分泌物形成,无细 胞结构,含蛋白质 (角蛋白、胶原蛋 白)、碳水化合物 及少量类脂等化学 成分。质坚具弹性、 光滑,覆盖于体表 及口孔、肛孔、排 泄孔、阴道等部位。
植物寄生线虫
小麦线虫病:俗称“草籽”、“马蔺籽”,也叫小麦粒线虫病。
虫瘿
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 病害。此病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 和墨西哥等国均有发生。我国1982年在南 京中山陵首次发现,以后相继在安徽、山 东、浙江、广东等省的局部地区发生并流 行成灾,导致大量松树枯死,已被我国列 入对内、对外的检疫对象。
被危害的松树
成虫
媒介昆虫松木 天牛
Mononchoides sp.
Macroposthonia xenoplax
Criconemoides informis
Nematode sp.
Rhodolaimus dimorphus
Nematode sp.
各种土壤线虫
三、线形动物的分类问题
本门动物是动物界中较为复杂的一个类群,原 包括线虫纲、线形纲、棘头纲、腹毛纲、动吻 纲、轮虫纲等。但由于它们在形态学上的差异 过大目前的动物学教材和研究中将原线形动物 门分成了下列的几个动物门: 轮虫动物门(Rotifera);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一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外形: 圆柱形或梭形, 细长。个体差异极大。 在虫体前端、后端常 具有由角皮形成的一 些特殊结构,如唇瓣、 乳突、翼、嵴及雄虫 的交合着伞、交合刺 等。这些结构除分别 与虫体的感觉、运动、 附着、交配等生活活 动有关外,同时也常 是鉴定虫种的重要依 据。
不同线虫的前端结构
毛细线虫病
毛细线虫病是 由毛细线虫寄生于 鱼肠中引起的鱼病。 虫体如细长线状, 头端尖细,往后逐 渐变粗,尾部钝圆, 体表光滑。雌虫长 4.9-10.1毫米,雄 虫1.9-4.1毫米。卵 生,卵随寄主粪便 排入水中,沉入水 底,或附在水草及 碎屑上,被鱼吞食 后感染。
虫体以头部钻入宿主肠壁的粘膜层内,破坏肠 壁组织,引起发炎,严重时可致使死亡。少量 寄生,不显症状,感染4条以上虫体,鱼体即消 瘦,体色变黑,离群独游,长度1.7-6.6厘米的草、 青鱼种,平均感染强度达7.5条时,就能引起大 量死亡。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种,鲢、鳙、鲮 鱼也有感染,此病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 一带较为流行。
钩虫的口部结构
寄生在小肠上的钩虫切片
钩虫生活史
钩虫病的危害
钩虫主要经下述途径引起宿主失血:(1)钩虫本身吸 进而又很快排出血液;(2)钩虫正在吸血时,咬附部 位粘膜伤口渗出血液;(3)当虫体迁移咬附部位后, 原伤口在凝血前继续渗出血液;(4)钩虫咬附处大血 管偶尔引起大出血。由前两种途径失去的血液量,两 者大致相当,且虫体吸血量越大者,其渗血量亦越高。 由第三条途径失去的血量较少,但在估计总出血量时, 亦为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第四条途径虽不经常出现, 然若一旦出现,其出血量常可很大。
雄性尾段:示神经节
二、线虫的主要类群
• 重要的动物寄生虫种类; • 重要的植物寄生虫; • 自由生活的线虫;
蛔 虫 的 生 活 史
蛲虫
蛲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蛲虫病多发生于儿童,城市高于农 村,集居儿童高于散居儿童。人是 蛲虫唯一宿主,蛲虫感染者是蛲虫 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染方式有自身 及异体感染两种。自身感染系雌虫 于夜间爬行肛门,在周围皮肤上产 卵,引起奇痒,小儿用手指搔痒而 沾染虫卵。在进食或吮吸时吞入虫 孵。虫孵在胃及十二指肠开始孵化 成蚴虫,最后在小肠下段及大肠内 发育为成虫。若虫孵在肛门口孵化, 幼虫可爬进肛门,侵入大肠,引起 逆行感染,这两种自身感染方式使 感染加重,迁延不愈,异体感染是 通过被污染虫卵的食物、玩具经口 感染,也可经口鼻、吸入飞扬的虫 卵再咽下而感染,这是造成集体和 家庭间传播的主要方式。
鲶棍形线虫病
鲶棍形线虫病是 由棍形线虫寄生在鲶 鱼鳃盖等附近皮下组 织引起的鱼病。对鱼 危害的主要是雌虫, 其身体粗短形如棍棒, 体长为6.2-10.7毫米。 两端钝圆,活体为血 红色,体表无疣突。
鲫嗜子宫线虫病
鲫嗜子宫线虫 病又叫"红线虫病", 是鲫嗜子宫线主要 寄生于鲫鱼尾鳍上 所引起的鱼病。对 鱼危害的主要是鲫 嗜子宫线虫的雌虫, 它寄生于鲫鱼尾鳍 条的间膜内,偶而 也有寄生在背鳍和 虫体为血红色,体表布满排列不规则、透明的疣 突,体长22-50毫米,比鲤嗜子宫线虫短。雄虫很 臀鳍上 小,寄生在腹腔和鳔内,生活史与鲤嗜子宫线虫 相似,中间宿主也是一些剑水蚤。 在春季,虫体在尾鳍上发育成熟和钻破鳍条 组织繁殖后代时,病症则较为明显,鳍条充血, 鳍基部发炎,鳍条破裂,往往感染水霉致使病情 加重。
附纲: 轮虫纲 (Rotifera)
轮虫是淡水中极为常见的一类假体腔动物。其特征为: 1 身体前端有头冠;2 咀嚼器;3 原肾管。
各种轮虫
各 种 轮 虫
Lecane sp.
Asplanchnopus sp.
轮虫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 轮虫与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节肢动物 中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共称为浮游动物 (zooplankton)。他们组成了各种水体中重 要的生物组成部分。 • 轮虫在水产养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 • 在污水处 3 4
Mouth Excretory pore Position of intestine Anus
线虫雄体的外形
5 Copulatory spicule 6 Pseudocoelom 7 Testis 8 Sperm duct (vas deferens) 9 Intestine 10 Seminal vesicle 11 Cloaca
皮层:在角皮层之内,由合胞体组成,无细胞界限,含丰富糖原颗粒、 线粒体、内质网及酯酶、磷酸酶等。此层在虫体背面、腹面和两侧面 的中央均向内增厚、突出,形成四条纵索,分别称为背索、腹索和侧 索。背索和腹索较小,其内有纵行的神经干;两条侧索明显粗大,其 内有排泄管通过。两索之间部分称为索间区。
纵肌层:在皮下层之内,由单一纵行排列的肌细胞组成,此层被纵 索分成两个亚背区和两个亚腹区。肌细胞由可收缩的纤维部分和不 可收缩的细胞体构成,前者邻接皮下层呈垂直排列,含肌球蛋白和 肌动蛋白,其协同作用使肌肉收缩与松驰;后者发达并突入原体腔, 含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糖原和脂类,能贮存大量糖原是其重要 功能之一。
3.完善的消化系统:

线虫的消化道简图
肠道
过食道的横切面
4.线虫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模 式图
神经节的模式图
荧光显示的体神经链
蛔虫的神经系统
线虫前段的解剖模式图
5.蛔虫的生殖系统
4. Uterus 5. Oviduct
6.Ovaries
雌性
雄性
雌性
雄性
蛔虫生殖系统的解剖
雌性横切
雄性横切
蛔虫的横切
第七章 线虫动物门 Nematoda
线虫动物门是无脊椎动物中 一个很大的类群,不但种类多 (约12000种),而且数目也极大, 估计全球约有1万余种。大多数线 虫营自生生活,广泛分布在淡水、 海水、沙漠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中; 营寄生生活的只是其中很少的种 类,常见的寄生于人体并能导致 严重疾患的线虫约有10余种。重 要的有蛔虫、钩虫、丝虫、旋毛 虫等。
丝虫
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疾病。本病 以蚊为传播媒介,早期以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为主,晚期则以淋巴回 流障碍为主,出现淋巴管扩张及象皮肿等。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发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多见。在我国流行甚广,如山东、河南、江苏、 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及湖北等省区均有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