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_吴绍洪
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
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世界上第三大冰川集聚地。
它的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对地球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起着重要影响。
1.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质演化青藏高原形成于中新世晚期至第四纪早期,是由印度板块向北撞击欧亚板块而形成的。
这一过程引起了地壳的变形和隆起,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高原地貌。
青藏高原还经历了多次的地壳运动,包括地震和火山活动,这些地质作用也对高原的环境演化产生了影响。
2.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与气候变迁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海拔气候和山地气候。
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逐渐增加。
此外,高原上还存在大量的冰川和积雪,对全球气候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然而,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加剧。
据研究,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积在不断缩小,融水对河流径流量的贡献日益增加。
另一方面,降水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雨季和旱季的差异变得更加明显,降水量不均匀分布,对高原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
3. 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变化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植被和动物群落。
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原上一些植被类型出现了转变。
例如,高原草甸和湿地面积减少,而荒漠化和石漠化的现象加剧。
这些变化引起了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对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威胁。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来自高原的河流,如长江和黄河,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原水文系统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如流量减少和水质恶化。
4. 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对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政府和学者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例如,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推进生态环保工程,限制人类活动对高原的干扰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高原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演化规律,为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简述青藏高原1990-2010a时间段内景观格局变化
简述青藏高原1990-2010a时间段内景观格局变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中国五大自然地理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特征使得青藏高原的景观格局一直备受关注。
1990年至2010年这20年间,青藏高原的景观格局发生了许多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0年至2010年,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速度明显加快。
据研究表明,这段时间内,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速度是过去100年的总和。
迅速融化的冰川导致了高原内河流量的增加,许多高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水位上升,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冰川融化还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加剧了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当地的畜牧业和农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构成了青藏高原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的植被覆盖面积明显减少。
1990年至2010年这20年间,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植被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一方面,大片的草原被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导致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现象的频繁发生。
森林遭受非法砍伐和商业伐木的严重威胁,许多植被丰富的地区面临着生态平衡的威胁。
这些植被减少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导致了植被类型的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全面改变了青藏高原的景观格局。
1990年至2010年这20年间,青藏高原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青藏高原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扩张。
大量的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高原地区的自然景观,许多原本荒凉的地方变成了繁华的城市,一些原本静谧的村落也被现代化的城市所吞噬。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青藏高原的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区域之一。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使得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本文将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对青藏高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1. 气温时空分布特征青藏高原的气温呈现明显的分带特征,从东部向西部逐渐降低。
一般来说,高原地区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这是由于高原地区的海拔高度较大,导致大气压力和密度较低,空气稀薄,所以相同的能量辐射,温度相对较低。
除了受海拔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还受到地形、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在时空分布上,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气温较高,而西部和北部地区气温较低。
这是因为东部和南部地区靠近低纬度地区,阳光辐射比较强烈,加上湿润的气候环境,使得气温相对较高。
而西部和北部地区靠近高纬度地区,阳光辐射弱,加上干燥的气候,导致气温相对较低。
此外,青藏高原的气温还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
这是由于夏季高原地区受到了副高的控制,大气层中的湿气较多,降水较多,而冬季受到了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2. 降水时空分布特征青藏高原的降水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带特征。
一般来说,青藏高原的西部和北部地区降水较少,东部和南部地区降水较多。
这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处于地球的反气旋带上,平均流向为由西向东,在降水时常常受到西风带或东风带的影响,西部和北部地区常常处于干旱带和亚洲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下,降水较少。
而靠近海洋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则更容易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较多。
此外,青藏高原的降水还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一般来说,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这是由于夏季副热带高压北抬,导致季风气流的北抬和增强,所以夏季降水较多;而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南下,阻挡了季风气流的北抬,所以冬季降水较少。
总结起来,青藏高原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气温受海拔、地形、风向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从东部向西部逐渐降低的趋势;降水受季风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从东部向西部降水逐渐减少的趋势。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拥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变化。
本文将从降水、温度和风力三个方面探讨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一、降水青藏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和冈底斯山的腹地,是亚洲大陆内陆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区域。
由于高原的高海拔和复杂的地形,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呈现出春夏季集中、秋冬季稀少的特点,降水主要以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雪为主。
而西部和北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主要以冬季的降雪为主。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出现了一些变化,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增加,导致山区的冻土融化、冰川萎缩等现象加剧。
二、温度青藏高原的气温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
高原的平均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呈现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由于高原地处亚洲大陆内陆,受到季风气候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气温较低,冬季极端低温可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上。
而东南部地区的气温较高,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0摄氏度以上。
另外,由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和绝对高度,高原上的日照时间较长,辐射量较大,气温的日较差也较大。
三、风力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风速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的交汇点,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导致强风频繁出现。
每年春季到秋季,高原上经常出现强烈的西南风和西北风,尤其是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山谷地带,风速可达每秒30米以上。
这种强风不仅对高原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也为风能利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总结而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主要表现在降水、温度和风力三个方面。
高原地区的降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而近年来的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
高原的气温差异较大,山地地区气温较低,平原地区气温较高,而日照时间较长的高原气温的日较差也较大。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其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特殊的气候特性,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青藏高原的基本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的现代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些气候特征如何受到大地形气候效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放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青藏高原在现代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现代气候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具有明显的高原特色。
由于海拔高,大气压低,气温低,降水形式以雪为主,雪线低,冰川广布。
这种气候类型使得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但同时也为高原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
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的特点。
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高;冬季,由于高海拔和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较低。
同时,由于高原地区的大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快,夜晚地面散热快,降温迅速,因此日较差大。
再次,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夏季,随着季风的推进,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而冬季则降水稀少。
这种降水分布不均的特点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在逐渐升高,降水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冰川融化、水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原山地气候、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降水分布不均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024年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范文
《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于全球气候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旨在揭示该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二、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历史回顾自1960年代开始,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早期的研究主要基于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揭示了青藏高原整体上呈现气温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主要采用气象观测数据、遥感数据和模型模拟等方法。
其中,气象观测数据主要用于分析气温变化的趋势和空间分布,遥感数据则用于获取更大尺度的气温变化信息,模型模拟则用于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和未来趋势。
(二)数据来源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气象观测站点和遥感观测数据。
此外,还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研究数据和成果。
四、气温变化趋势及特点根据大量研究数据,青藏高原自1960年代以来呈现出明显的气温上升趋势。
这种上升趋势在近几十年内尤为显著,特别是在高原的南部和东部地区。
同时,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和年际差异也较为明显,夏季和冬季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此外,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还受到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五、影响因素分析(一)自然因素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等。
其中,太阳辐射是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大气环流则通过影响冷暖空气的流动和交换,进一步影响气温的变化。
此外,海陆分布也会对青藏高原的气温产生影响,例如海洋的调节作用可以减缓气温的波动。
(二)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水分变化差异
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水分变化差异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水分变化差异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广泛研究。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最大的高原,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使其成为研究土壤水分变化的理想区域之一。
尤其是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它们之间的土壤水分变化差异备受关注。
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壤结构、土壤类型、降水分布和气温变化等。
多年冻土区的土壤结构较为稳定,土壤类型主要为泥炭土和黑土,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形成了扎实的冻土层。
而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结构相对松散,土壤类型以沙土为主,降水较为均匀分布,冬季气温波动较大。
在多年冻土区与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变化方面,有以下几个关键的差异。
首先,在多年冻土区中,冻融作用较弱,土壤水分很难通过地下融水形式进入地下水系统。
相比之下,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更容易渗透到地下水系统中。
其次,在多年冻土区,土壤水分主要受到降水的影响,夏季降雨较多,土壤水分较高,而冬季降水较少,土壤水分较低。
而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变化受到降雨和融雪的共同影响,春季融雪使土壤水分饱和度增加,而夏季降水又使土壤水分得到补给。
最后,在多年冻土区的冻结层中,土壤水分较少,土壤饱和度较低,导致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相比之下,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
近30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的土壤水分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在多年冻土区中,由于冻土层较为稳定,土壤水分的变化相对较小。
然而,由于气温的升高,冻土层的深度和冻融作用的强度也有所改变,土壤水分的蓄积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而季节性冻土区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土壤水分的变化更为显著。
气温升高导致冻融过程的加强,增加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蒸散作用。
而降雨和融雪的分布变化也会对土壤水分的重新分配产生影响。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研究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研究一、引言青藏高原是中国境内的一片广阔高原,是我国大陆地形的西北边缘,同时也是全球第三极。
青藏高原上的生态环境独特多样,其变化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1、气温变化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近20年来,气温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了0.3-0.4℃/10a。
在高海拔地区,气温的升高更加明显。
气温的变化不仅会影响青藏高原区域的气候和水资源分配,还可能会对青藏高原的冻土覆盖和永久冰雪覆盖等自然环境造成重要影响。
2、降水变化青藏高原的降水呈现出较大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青藏高原的降水量呈现出了一定的增加趋势。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降水量明显下降。
近10年来,降水量减少趋势尤其明显。
同时,青藏高原的降雪量也呈现出了减少的趋势。
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对青藏高原上的水循环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3、植被变化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多样,从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和草原到寒漠和高山草甸,均有分布。
近年来,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青藏高原某些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呈现了下降趋势。
同时,某些地区的荒漠化和土壤侵蚀现象也日益严重。
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导致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并对当地的畜牧业和生态系统造成重要影响。
三、影响及对策1、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可能对青藏高原的冰雪和冻土覆盖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同时,气候变暖也可能导致青藏高原海拔植被的移动和变化,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
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青藏高原的气象监测和预报,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保护青藏高原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降水减少青藏高原的水资源分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到降水减少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
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当地的农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逐渐加剧,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上升是显而易见的趋势。
尤其是在高原地区,气温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温会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使作物缺水,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同时,高温还会加剧土地的退化,减少土壤肥力,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想在高温气候下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合理调节灌溉水量,增施有机肥料等。
其次,降水情况的不确定性也是青藏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但出现暴雨和洪灾的可能性增加,也会出现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这对农作物生长和灌溉条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农业部门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测,提前做好准备措施。
例如,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和提高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以减少干旱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此外,青藏高原地区的农牧业发展也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地区的物种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些优势物种的扩张,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物种保护工作。
例如,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提倡可持续的农牧业发展模式等。
最后,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发展还需要注意气候变化对农民生计的影响。
农民是青藏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而气候变化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需要加强农民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向农民传授气候智慧农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之,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中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其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使青藏高原成为世界上极端天气气候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日益频繁、极端天气事件也越发严重,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极端天气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天气现象的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超过长期观测期间的极端值。
青藏高原上的极端天气主要包括强降雨、干旱、高温、冰雹、暴风雪、雾、霜冻等。
这些极端天气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青藏高原的极端天气对当地的水资源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是亚洲的“水塔”,以其丰富的冰川和大规模的冰雪储量为世界各大河流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
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高原上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水资源供应不稳定,威胁着下游地区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
同时,极端降雨和暴雪也给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暴雨和暴雪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增加了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事件的风险,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损失。
其次,极端天气也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高山草甸、高寒荒漠和高原湖泊等生态系统,是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然而,极端干旱和高温的发生引发了土壤干旱,导致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等问题。
极端降水也容易引发洪涝,对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的崩溃,进而对全球生态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极端天气对青藏高原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极端天气给农业和畜牧业带来了严重损失。
连续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生态环境破坏,而持续的暴雪和寒冷天气则会导致牲畜冻死和饲料供应不足,使农牧民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同时,由于大规模冰川融化和暴雨引发的洪水,青藏高原的基础设施也受到了很大破坏,给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带来了困难。
青藏高原高原气象与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高原气象与环境变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同时也是亚洲的最大高原。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高海拔,青藏高原的气候和环境独特而复杂。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象和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的气象和环境变化,从气候变化、水文循环、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晴雨表”,其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青藏高原表现出明显的气候变暖趋势,温度上升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特别是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地区,温度升高速度更为显著。
这种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极大影响。
二、水文循环青藏高原是亚洲最大的水源地之一,其上汇集了亚洲和世界许多重要河流的源头,如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
因此,青藏高原的水文循环对亚洲和世界的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冰川和雪水资源出现了减少趋势。
一些重要的山区河流如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在过去几十年中,其径流量也出现了明显下降。
这种水文变化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生态系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草甸和荒漠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压力和挑战。
一方面,气候变暖加剧,高原植被对温度敏感,导致草甸、湿地和冰川的退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另一方面,过度开发和利用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超载放牧和矿产开采等活动,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
四、人类活动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和西藏自治区的重要经济区域,也是重要的战略区域。
为了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各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水电站和城镇化等活动快速展开。
这些活动大大改变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环境压力。
同时,过度的人类活动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等。
西藏纳木错流域现代环境变化特征及影响
西藏纳木错流域现代环境变化特征及影响宋香锁; 孙聪聪; 宋伟华; 张巧婷; 张尚坤; 李明慧【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9(035)010【总页数】6页(P26-31)【关键词】气候变暖; 青藏高原; 季风系统; 西藏纳木错【作者】宋香锁; 孙聪聪; 宋伟华; 张巧婷; 张尚坤; 李明慧【作者单位】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001; 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济南 250000; 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德州253072; 曹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曹县 274400;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100101; 青藏高原卓越中心北京 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420 引言气候是导致环境变化的直接因素,包括气温和降雨。
众多的科学家一直关注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力求从过去和现在的变化中预测未来的气候发展趋势。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
近40年来,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渐上升的[1-7],一般认为,气温升高最直接的影响是冰川融化,并导致湖泊面积增加。
但是,最近研究发现,由于西风和印度季风两大环流在青藏高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8],导致不同地区湖泊和冰川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不同,如印度季风作用下的冰川强烈退缩,湖泊趋于萎缩;而西风作用下的冰川趋于稳定,甚至部分出现前进,湖泊趋于扩张;过渡区的冰川退缩程度减弱,湖泊变化不明显[8]。
纳木错位于印度季风区的边缘,域内冰川、湖泊、河流等各种自然要素共存,是研究全球变化的理想区域之一。
中科院设立了纳木错综合观测站进行长期观测。
最近几年,关于纳木错现代地表环境变化,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等均有大量文章发表[9-17]。
该文通过探讨气候变暖的原因,综述纳木错流域冰川和湖泊等各环境要素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否存在冰川退缩、湖泊萎缩的情况,为利用湖芯沉积物恢复古环境变化提供现代过程的依据。
近40年青藏高原东侧地区云、日照、温度及日较差的分析
青藏高原东侧地区是中国西部和南亚地区的重要自然资源基地,其气候受青藏高原影响,地形复杂,日照、温度及日较差较大。
近40年来,青藏高原东侧地区的日照量及温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汇总统计表明:1978-2017年,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日照时数更多,冬季相对较少。
常年平均气温也逐步上升,且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从全年来看,夏季
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
另外,近40年来,青藏高原东侧地区的日较差表现为有高温
日较差,年平均最高温度普遍在8-10度以上,有些地区最高温达到16度以上。
从统计来看,青藏高原东侧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在近40年来有所增加,按季节计算,多数地区的夏季温度增加较快,而冬季的温度增加较慢。
此外,日较差也有明显变化,有
较高温度日较差。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近40年来,日照、温度及日较差显著变化,夏季温度
增加明显,而冬季温度增加较慢,日较差有较高温度日较差。
这些气候变化对当地植被的
生长有明显的影响,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植被及气象的有效监测及预测有着重
要意义。
近5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近5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近5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摘要: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其气候变化对于该地区的农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包括温度上升、降水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这些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农牧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如改变了农牧民的生产方式、影响了生态系统平衡、加剧了草原退化等。
因此,必须加强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研究,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牧业发展战略,确保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土地条件赋予了这个地区丰富的农牧资源。
然而,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该地区的农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1. 温度上升: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温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超过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
气温上升会导致冰雪融化加快、山地湖泊水位上升等问题,对该地区的农牧业产生一系列影响。
2. 降水变化:青藏高原的降水呈现出不规律的变化,其中有些地区降水量增加,而有些地区则减少。
频繁的降水变化使得该地区的农牧民生产出现困难,如无法确定合适的播种期和收割期等。
3.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暴雨等发生频率增加,造成灌溉困难、农作物损失、牧区草原退化等问题。
三、农牧业的影响1. 生产方式的改变:青藏高原的农牧民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
例如,由于降水减少,农民选择种植旱作物来适应干旱的环境。
牧区农牧民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他们必须调整放牧策略,以适应草原退化等问题。
2. 生态系统平衡破坏: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导致了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问题。
这对农牧民的生产活动造成了许多困难,他们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拉萨市近30年极端气温变化趋势研究
拉萨市近 30年极端气温变化趋势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利用1990-2019年西藏拉萨市的气温观测资料,对近30年来拉萨市的极端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近30年拉萨市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呈上升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分别是0.623℃/10a、0.42℃/10a、0.682℃/10a;拉萨市月平均极端最高气温最大值主要集中出现于5-8月,峰值发生于6月份,极端最高气温月平均值为27.7℃,月最大值为30.8℃;每年中的1-6月平均极端最高温度表现为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上升的趋势较为显著,从6-12月月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则呈递减趋势月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最小值大多数集中出现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最冷月为1月份,月极端最低气温处于-14.6~-8.1之间,月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值为-11.5℃;拉萨市逐月平均极端最低温度呈现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态势,即每年中的1-7月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不断上升,从7-12月月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不断下降。
关键词: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变化趋势;拉萨市引言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是气候变暖,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1880-2012 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升高了0.85 ℃[1]。
极端气候变化已经逐步成为大量气象学者特别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2-4]。
拉萨市属于西藏自治区首府,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
全市行政区域东西跨距277千米、南北跨距202千米,总面积29518平方千米。
境内属于青藏高原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伴随着全球气候增暖趋势不断加剧,拉萨市气温也发生了极大变化,极端气候出现频率不断攀升,这给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近30年极端气温变化趋势展开分析,从而掌握拉萨市气候变化规律,为科学应对极端异常气候提供指导依据。
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综合研究
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综合研究青藏高原作为中国最大的高原,地理位置位于西藏和青海边境,是一个海拔较高的地区。
这个地方尤其被称为“水塔”,因为其冰川融雪和雨水为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同时,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和气候异常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综合介绍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研究现状和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气候的主要变化趋势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家和国际科学家们一直在青藏高原上开展一系列的气候和环境研究。
这些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气候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根据研究结果,青藏高原的气温近年来持续上升,而气压则呈下降趋势。
此外,研究还表明,青藏高原的降雨量也在变化,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
对此,科学家们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他们认为,青藏高原上的气温升高和降雨减少已经成为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信号之一。
同时,这些气候变化还意味着可能会出现长期干旱、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二、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青藏高原上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包含大量植被、土壤和动物的复杂生态系统。
由于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上的生态系统也在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野生动物种群和其他生态系统。
1.植被与土壤青藏高原上的植被和土壤生物群落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表现出了“颠倒位置”的趋势。
以植被为例,高温和降雨减少造成的气候变化为一些草原和盆地带来了一些新的生长机会,但是对于一些高海拔山区的植被来说,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干旱,这些植物无法承受这种变化,因此会出现退化的情况。
至于土壤,随着植物死亡和土壤的干旱,青藏高原上的土壤肥力和水分质量会出现变化,进而影响周边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野生动物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野生动物种群也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西藏不同区域近53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西藏不同区域近53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发布时间:2022-07-18T01:31:25.464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5期第3月作者:白玛德庆,坚参旦达,嘎玛次仁[导读] 本文利用西藏地区16个气象站1961-2013年月平均、年平均气温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西藏地区近53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白玛德庆,坚参旦达,嘎玛次仁(西藏那曲索县气象局 852200)摘要:本文利用西藏地区16个气象站1961-2013年月平均、年平均气温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西藏地区近53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得到:(1)西藏地区,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月变化特征基本一致,1月为其最低值,7月为其最高值;从月尺度空间分布上来看,西藏地区5种不同的温度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也基本一致,即在1-6月和10-12月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7、8、9三月表现为西北高、中部低、东南高的特征。
(2)从季节变化趋势上看,西藏地区冬季气温上升趋势较其他三季来说,明显偏大。
(3)从年变化趋势上看,西藏地区5种气温要素均表现出上升趋势。
平均气温年平均上升趋势为0.31℃/10a,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上升0.67℃/10a,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0.27℃/10a、0.41℃/10a。
关键词:西藏;气温;变化特征引言现如今,气候变化及其对不同地区影响的研究是全球备受关注的课题。
根据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1]可知,全球地表温度持续增加,全球地表温度呈现出一致增暖趋势,全国年平均气温上升达到1.38℃,变暖率达0.23℃/10a 。
温度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近50年(1956-2005年)的变暖趋势为(0.13±0.03)℃/10a,这几乎是近100年(1906-2005年)变暖趋势的两倍[2-8]。
西藏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西南部,又被称之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相关性解读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相关性解读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和蓄水量最多的高山湖泊聚集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条件使其成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的相关性进行解读,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要明确的是,青藏高原的气候系统是复杂而多变的,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对大量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
一方面,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根据气象观测数据,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尤其是高寒区域,升温速度更加迅猛。
这种升温现象不仅引起了冰雪的消融,还导致了高山湖泊和河流的水位变化。
此外,升温还改变了高原的生态环境,影响了植物的分布和动物的栖息地。
另一方面,降水的分布和量级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降水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征。
例如,西藏和青海地区的降水量减少,而四川和云南地区的降水量则增加。
这种不均衡的降水分布可能导致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和冻土融化现象也日益加剧。
冰川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之一,而冻土则是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和冻土融化速度加快。
这不仅导致了河水径流量的变化,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同时,冻土融化还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由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山湖泊聚集区,其湖泊的变化对于气候系统的影响不可忽视。
研究发现,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湖泊数量和面积都在逐渐减少。
湖泊的消失不仅减少了地表水的蓄存量,还可能导致局部气候的变化。
而大量的蒸发还会造成湖泊周边地区的干旱和土壤盐碱化。
总的来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近50年青藏高原东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 P 4 6 2 . 6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2 1 8 4・ 2 0 1 3 . 4. 0 0 0 1
少, 8 0年代中期之 后偏 多 。韦 志刚 等 研究 表 明 : 1 9 6 2
第3 3卷 第 4期 2 0 1 3年 1 2月
高
原
山 地
气
象
研
究
V0 1 . 3 3 No . 4
PI a / e a t l a n d Mo u n t a i n Me t e o r o l o e v Re s e a r c h
De c . 2 0 1 3
势, 9 0年代 中后期增加 明显 。张文纲等 分析 了青藏 高
原及周边 的 9 7个 台站 1 9 6 1 ~ 2 0 0 0年 的降水 资料 , 结果
发现 , 近4 0年来 高原 站 点 的年 降水 量 多表 现 为增 长趋 势, 只有青海东 南部 、 南 疆及 西藏 部 分站 点 出 现减 小趋
气候敏感区 , 对我 国、 亚洲 、 北半球乃至全球 的天气 、 气候 及 环境变化有着 非常 重要 的作用 。一 直 以来 , 青藏 高原 气 候变化研究都是科 学家关 注 的焦点 问题 , 降水变 化作 为气候 变化的重要组成也倍受重视 。 伴随着观测 资料 和研究 手段 的丰 富 , 前人在 青 藏高 原 降水 的气候 变化特 征 、 成 因及影 响等方 面进 行 了深入
文章编 号 : 1 6 7 4— 2 1 8 4 ( 2 0 1 3 ) 0 4—0 0 0 1 ~ 0 7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弊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弊作者:吴绍洪等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01期摘要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三次产业、社会系统及自然灾害等领域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深刻影响,如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生产力下降,而青藏高原则升高;气候变化导致华北、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以及许多北方河流径流量减少;由于气候变化,人们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发生变化;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事件增加(包括频次与强度)、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人体健康、疾病传播、重大工程等具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背景下,热量资源的改善有助于延长农作物生育期,但极端事件增加也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气候变化不仅可通过影响农业和自然资源而间接地对第二、三产业产生影响,而且气候变化减缓措施(如碳税、碳关税、碳交易等)的采用也将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进一步,通过分析可发现,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而且总体上利弊共存,但弊大于利。
基于此,本文提出要趋利避害,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整体最优、长期受益”的有序适应目标;要强调定量适应,提出可操作性方案和可预期目标,并分析适应措施的不确定性;而且为提高我国未来综合竞争力,今后应采取更加主动的应对策略,如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减排技术研发,积极应对碳税、碳关税和碳市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利弊;有序与定量适应;主动应对;中国中图分类号F12;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1-000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02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制,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基础性工作,然而新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需要我们继续开展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鉴于此,香山科学会议于2013年6月18-19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以“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重点问题凝练与判断”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下称香山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分析结果
"’! 降水、气温、最大可能蒸散和干燥度的变化趋势及其信度检验 39 oC ,整体的变化趋势是平均每年升高 青藏高原 1971~2000 年的年平均气温为 3. 0. 024 oC ,各站点变幅在 0. 069 ~ 0. 114 oC/ a 之间。年降水量为 482. 8 m m ,变化趋势为平 均每年增加 1. 196 m m ,各站点变幅在 5. 849 ~ 8. 451 m m / a 之间;30 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年 降水量增加了 6. 9% 。年最大可能蒸散量为 756. 8 m m ,平均每年减少 1. 914 m m ,各站点 8. 742 ~ 2. 849 m m / a 之间;30 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年最大可能蒸散减少了 6. 5% 。随 变幅在 -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各国政府和科学界乃至普通民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的 科学家一直关注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力求从过去和现在的变化中展望未来的趋势。已经 观测到的证据表明,区域气候变化已经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 如冰川退缩、永冻土融化、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等,20 年以上的长期研究揭示了生 物和自然系统变化与区域气温变化相关[1],因此气温变化是首要的焦点问题。另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正在关注水分状况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2-4],即区域的干湿状况又成为 另一个焦点问题,许多科学家转而研究降水的变化,以及与降水有关的影响,他们中不 少人认为降水增加的同时区域的湿润程度应该随之上升。但实际上区域的干湿状况不仅 仅受降水的影响[5],而且与其他一系列因子密切相关,如气温、下垫面、太阳辐射、风速 等。上述气候因子间的关系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大可能蒸散是这些因子相互作用的结 果,其与降水的比值能指示区域的干湿状况[6]。干湿状况的研究有助于对未来全球变化进 行研究。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个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空间分 异规律,受大气环流和高原地势格局的制约,它形成了独特的水热状况地域组合,呈现 出从东南温暖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的变化。高原的隆起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自然环境的 演化影响深刻,其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7,8]。被认为是 “ 全球气候变化的驱 [ 9] 动机与放大器” ,并且是 “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统一研究的最佳天然实验室” [10]。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开展了一系列的全球变化的研究,集中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自然 过程[3,11,12]、现代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13-17],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与对策等[4,5,18]。分析
第 60 卷 第 1 期 2005 年 1 月
地 理 学 报
A CTA G EO G RA PH I CA SI NI CA
V ol . 60,N o. 1 J an. ,2005
青藏高原近 !" 年气候变化趋势
吴绍洪 1,2, 尹云鹤 1,3, 郑 度 1, 杨勤业 1
(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100085;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收稿日期:20040809; 修订日期:200410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40171040) 40331006) [ i onalN at ur al !"#$%&’(")* N at Sci ence Foundat i on ofChi na,N o. 40171040;K ey Pr oj ectof N at i onalN at ur alSci ence Foundat i on of Chi na,N o. 40331006] 作者简介:吴绍洪 ( ,男,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E1961) m ai l :w us h@ i gs nr r . ac. cn
6地 理 学 报Fra bibliotek60 卷
着气候的变化,近 30 年 来青藏高原的干燥度以 下降的趋势为主,平均 001,变幅在 每年降低 0. 0. 263 ~1. 467 之 间 (表 1) 。表 1 按海拔高度的 顺序列出,其中的站点 西宁 均匀分布在研究地区, 西部的站点基本都列出, 东部站点较多,因而选 择部分有代表性的站点, 拉萨 给出了气温、降水、最 干燥度 大可能蒸散和干燥度的 I a < 1. 0 1. 0 !I a < 1. 5 各种变化趋势的组合。 a < 4. 0 1. 5 !I I a "4. 0 近 30 年青藏高原地 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气 温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图 1 1971~2000 年青藏高原的干湿状况分布图 74 个站点的气温呈增加 Fi g.1 A r i di t y/ hum i di t ys t at us overt he Ti bet an Pl at eau dur i ng t he per i od 19712000 趋势,仅有 3 个站点 ( 河 表 $ %&’%(#))) 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 南,巴塘,贡山 ) 的气温为降低 及其显著性的站点统计 趋势;有 56% 的站点置 信 度 为 *+,- $ ./+/01/021 34 1/+/03516 /78591 3:87 /;8 *0,8/+5 <=+/8+> 95% , 有 68% 的 站 点 置 信 度 为 9>705? %&’%@$))) 90% 。降水大体上以增加的趋势 ¡¢£ (¡¢£) ¡¢ ¡¢ ¡¢£¤¥¦ ¡¢£ 为主,占气象台站总数的 69% ; 74(96%) 53(69%) 12(16%) 18(23%) ¡¢£¤ 但总体的显著性水平不高。最大 ¡¢£¤ 3(4%) 24(31%) 65(84%) 59(77%) 可能蒸散有 65 个气象台站呈减 95%¡¢£ 43(56%) 10(13%) 48(62%) 18(23%) 少 趋 势 , 占 气 象 台 站 总 数 的 90%¡¢£ 52(68%) 14(18%) 52(68%) 29(38%) 84% ; 有 62% 的 站 点 置 信 度 为 95% ,有 68% 的站点置信度为 90% 。大部分站点 ( 77% ) 的干燥度呈减少变化趋势,其信 度检验表明,干燥度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并不显著,仅有 23% 的站点置信度为 95% , 38% 的站点置信度为 90% ( 表 2) 。根据干燥度的干湿分级,青藏高原 1971~2000 年干湿状况的 总体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干旱程度增加 ( 图 1) 。 不同气温、降水、最大可能蒸散和干燥度变化趋势类型的气象站点变化 ( 图 2,3,4) 显示,近 30 年日喀则站呈暖湿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河南站呈冷干趋势,降水有减少 趋势;茫崖站呈暖湿趋势,降水为减少趋势。这表明不同气象站点气候变化趋势的最大 特点是,气温上升趋势并不一定带来最大可能蒸散的上升趋势,而且与降水也不是线性 关系。 !"# 气温、降水、最大可能蒸散和干燥度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 1971~2000 年气温、降水、最大可能蒸散和干燥度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 ( 图 5) 表明, 青藏高原南部降水量基本增加,北部一些站点减少;而最大可能蒸散增加,干燥度增加 的站点多数分布在北部。从图上也可以看出,干湿状况的变化并不仅仅取决于降水的增 减,例如茫崖,降水呈降低趋势,其干燥度却呈减少趋势,因为该地的最大可能蒸散是 增加趋势。必需指出的是,青藏高原西部站点分布稀少,需要更多更新的观测数据进行 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判断青藏高原整体的气候变化。
!
4
4
"
1期
吴绍洪 等:青藏高原近 30 年气候变化趋势 表 ! 青藏高原部分站点近 "# 年气候变化趋势
$%&’ ! ()*+%,- ./%01- 23-4 5%4,6 27 ,/- $*&-,%0 8)%,-%9 :94*01 ,/- 5-4*2: !;<!=>###
5
湿润指数的倒数,用于表示干湿程度 ( 表 1) 。 青藏高原 77 个气象台站的 30 年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的观测数据,以及最大可能蒸 散、干燥度计算结果的气候变化趋势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用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表 示变化趋势,斜率大于 0 为增加趋势,小于 0 为降低趋势,零表示无变化。由于年降水 量和年最大可能蒸散量在站与站之间相差很大,仅讨论它们变化趋势的绝对值并不能完 全说明情况,还应计算其相对值。本文采用线性拟合直线的最高、最低值之差与最低值 K endal l方法广泛应 的绝对值的百分比表示。最后还应对计算结果进行信度检验,M ann用于时间序列趋势的非参数检验,当 P 值小于 0. 10 时表示变化趋势通过了置信度为 90% 的显著性,P 值小于 0. 05 时表示变化趋势通过了置信度为 95% 的显著性。
2 数据和模型
研究区采用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所确定的范围[26]。研究采用青藏高原 77 个气象台 站 1971~2000 年的气候观测数据,包括最低、最高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 降水量,以此为基础计算最大可能蒸散和干燥度。 国际上最大可能蒸散 ( Penm an) !"o) 的测算方法众多[27,28],在我国常被应用的有彭曼 ( 模型、桑斯威特 ( Thor nt hw ai t e) 模型和谢良尼诺夫 ( Sel i ani nov) 模型。这些模型是在特定 的实验环境条件下建立的,而我国的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显著,因此在应用到我国时应 该根据区域实际情况进行修正。Penm an 模型综合空气动力学的涡动传导与能量平衡,考 虑因子最多,包括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被广泛修正和应用[29-32]; M ont ei t h 的修正模型 ( Penm anM ont ei t h 模型) 考虑了植被生理特征,引入表面阻力的概念[33],从而 FA O ) 对 Penm anM ont ei t h 模型进行 模型的理论基础更为合理。 1998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 ( 了进一步的修订,定义了一个高 0. 12 m ,表面阻力为 70 s / m ,反射率为 0. 23 的假想参考 作物面来计算参考作物蒸发,假想面类似于同一高度,生长旺盛,完全覆盖地面,水分 充足的广阔绿色植被。使用这样假想的统一下垫面,不但与陆面蒸发的机理相同,而且 避免了各种与气候要素无关的因素,如植被类型,高度,生长状况等影响 !"o,保证了 !"o 仅为气候要素的函数,增加了地区和季节年份间的可比性,可适应于不同的自然环境 条件,在国际上已得到充分肯定和广泛应用[34]: 900 0. 408!( #$ ! %)+ " & ( ’ ! ’) ) + 273 2 ( " ( 1) !"o = 1 + 0. 34&2 ) # + $( 式中:#$ 为净辐射,% 为土壤热通量,% 为干湿常数,& 为饱和水汽压曲线斜率,&2 为 2 米高处的风速,’) 为实际水汽压,’( 为平均饱和水汽压。该模型所需数据为:最低和最高 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在应用时,变量基本上采用原模型的方法计算,但 净辐射需要地区校正。根据左大康等依据我国实测资料得到计算净辐射 #$ 的经验系数[35], 得出 #$ 的计算公式: 77×( 0. 248 + 0. 752 $ ) #so ! ’ "m ax,k + "m in,k ( 0. 56 ! 0. 08# ’) )( 0. 1 + 0. 9$/ 2) #$ = 0. *) ( * 2 式中:( 为 St ,"max,k,"min,k 分别为绝对温 ef anBol t zm ann 常数[ 4. 903×10-9 M J K -4 m -2 day-1] 标的最高和最低气温,$ 为实际日照时数,* 为可照时数,#so 为晴天辐射。 V ys hot s ki i模型采用 + 与 ,"o 之比确定湿润指数,本文将干燥度 ( hot s ki i -)) 定义为 V 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