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卷高考作文题简析

合集下载

2013高考作文点评解析3(安徽、湖南)

2013高考作文点评解析3(安徽、湖南)

2013高考作文点评解析3(安徽、湖南)“问”的价值——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评析严格来说,高考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也不是心灵写作、性情写作,而是特别的“应用文”,所以我们称之为“高考作文”或“应试作文”。

就一般文学创作而言,我手写我心,怎么想就能怎么写。

而高考作文则不能完全这样。

它的功能与作用主要是用于选拔性与甄别性,即通过高考作文,来选拔高校需要的人才,将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基于此点,我们就会发现,高考作文的写作必须具有鉴别考生思维品质如何,道德情操如何等特质。

相对这两点来说,融合的越好则越是好的高考作文题。

那么,我们来看安徽省2013年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所提供的材料中有两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两问之间是转折关系。

就萧伯纳原意来说,是否定前者的。

因为就转折复句来说,一个句子强调的重点是在转折之后的。

如此,从第二问中切入,便很容易找到立意的依据。

为什么不能这样?一切皆有可能的。

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你问问你自己吧,为什么不能这样?敢于梦想,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等等角度都是好的切入点。

本题目价值在于能够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在两“问”中抽象出自己的“问题”来,进而立意成文。

剥开原材料的内核,才能探究出问题的本质来,符合逻辑思维的走向都是正确的方向,都能到达应有的目标。

如果我们走入这一路径,特别是非常容易的联想到当下热门的词汇“梦”,什么中国梦,青春梦等等,来谈上述立意,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问一问你吧,这该有多少人能想到这一点,回到高考作文的选拔性与甄别性属性上来说,除了雷同,引起审美疲劳之外,恐怕也是思维单一的表现吧。

安徽2013高考作文

安徽2013高考作文

安徽2013高考作文引言2013年高考是安徽省的一次重要考试,对于每位参加考试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人生经历。

在这次高考中,学生们需要发挥自己的实力,展示自己的能力。

本文将对于安徽2013高考作文进行分析和总结。

作文题目及要求安徽省2013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是《人生的舞台需要每一个人的演绎》。

要求考生在1200字以内,根据自己对于题目的理解,自由发挥,以丰富的内容、有力的论述、自然的行文展开。

分析1.题目解读:题目中提到了人生的舞台,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扮演的角色;演绎可以理解为对于自己角色的全力呈现。

2.要点分析:本文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于题目的理解,自由发挥。

因此,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观点和感悟,对于人生的舞台和演绎进行深入探讨。

正文人生就如同一场精彩的戏剧,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

然而,生活中的舞台并非属于单一的个体,而是需要每个人的演绎。

首先,个体在家庭中的舞台需要演绎。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子女、兄弟姐妹、父母等。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责任。

作为子女,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作为兄弟姐妹,我们要和睦相处,互相照顾;作为父母,我们要善于教育和关爱子女。

通过对于不同角色的全力演绎,我们能够和家人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共同创造幸福的家庭。

其次,学校中的舞台也需要每个人的演绎。

学校是我们求学的场所,我们在这里接受知识的熏陶,结交朋友,培养综合素质。

作为学生,我们需要全力以赴的完成学业,发挥自己的潜能,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需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如社团、志愿者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我们能够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合作精神,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

最后,在社会中的舞台同样需要每个人的演绎。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2013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2013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2013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一、(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

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

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

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用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

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绝不会碰到像“你不可以说谎”这样的句子。

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

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

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

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

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

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

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成者至少很困难。

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解析

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解析

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度解析————————————————————————————————作者:————————————————————————————————日期: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度解析淮北市第七中学姚根国2013年6月7日【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试题评析】一、关于立意这是则材料作文题,就其命题的原则来说,这与安徽省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是一脉相承的——既扣热点,但又不拘泥于热点。

换言之,这道作文试题,毫无疑问紧扣了“中国梦”这一时代热点,但绝没有局限于这一热点,亦如08年5.12大地震后的安徽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一样,紧扣热点,但又不拘泥于热点。

换言之,此则材料作文如果仅仅从“中国梦”的角度出发,很难写出高水平的文章,唯有抓住原材料,更要抓住材料中后一句“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才是立意之根本。

即:我们不但对现实的世界要具备探索精神,更应该有梦想和希望,并为之而奋斗。

在当下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年轻人比较容易迷茫和困惑,这个作文题目“鼓励年轻人要有梦想,并为梦想而奋斗”,毫无疑问,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句话:这则材料作文,应该围绕“为什么要有梦想”来立意最好。

当然,如果从“正视现实,总结过去”的角度立意,或兼而顾之,即“既要反思现实,又要树立理想”或“立足现实,超越梦想”二者兼顾,也不是不可以,但就原材料中的中的一个“却”字,加之时代最强音“中国梦”,无疑选择前者立意更为贴切。

关于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的立意,我想再提供些佐证材料。

2013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素材运用解析

2013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素材运用解析

2013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素材运用解析作者:江红波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第35期江红波【考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命题解读】品读安徽卷作文,材料第一句是反思过去,对发生事情的总结;第二句是梦想未来,对“从未发生事情”的探索与追问。

做到全面把握材料,既要有“反思过去”,更要有对“梦想、未来”的追问;或紧扣第二句,写“梦想+追梦”是实现的条件,由材料自然落到探索、创造上,突出其意义和作用。

为此,能结合到“探索”“未来”“追梦”等角度去立意的,都是成为高分作文的基础。

【素材分析】立意明确,只能说明作文切合题意,是一朵绽放的花,而合适的素材使用,则是绿叶,让作文变得精彩而感人。

完美的作文是类似的,失分的作文各有各的不同。

说到“梦想”“创新”“探索”,很多考生都会想到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了,他为之深深的思考,然后有了万有引力定律;或是爱迪生看到人类缺少光明,寻找合适做灯丝的材料,在几百次实验中,终于发现钨丝是最合适的材料;或是断臂钢琴家刘伟,少年失去双臂之后,历经磨砺,成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等等。

还有很多考生喜欢引用陶渊明、屈原、苏武、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等,作为高考作文的素材,以精彩的文笔、合理的结构去编排,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受阅卷老师的亲睐。

但曾经的好素材年年出现在眼前,带给阅卷老师的就是审美疲劳,这其中更有考生胡乱拼凑的痕迹。

所以,在2013年高考阅卷时,有专家组明确规定如果一篇文章有三处以上引用古人事例写成文化散文题材的,一律以三类文(最高41分)及以下评分。

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度解析

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度解析

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度解析作者:皖妹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3年第30期【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试题评析】一、关于立意。

这是则材料作文题,就其命题的原则来说,与安徽省历年高考作文命题原则一脉相承,即既扣热点,但又不拘泥于热点。

换言之,这道作文试题,可以说紧扣了“中国梦”这一时代热点,但却没有局限于这一热点。

亦如2008年5·12大地震后的安徽省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一样,紧扣热点,但又不拘泥于热点。

换言之,此则材料作文如果仅仅从“中国梦”的角度出发,很难写出高水平的文章,唯有抓住原材料,尤其是材料中后一句“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才是立意之根本。

即:我们不但对现实的世界要具备探索精神,更应该有梦想和希望,并为之而奋斗。

在当下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年轻人比较容易迷茫和困惑,这个作文题目“鼓励年轻人要有梦想,并为梦想而奋斗”,毫无疑问,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总之一句话:这则材料作文,围绕“为什么要有梦想”来立意最好。

当然,如果兼而顾之,即“既要反思现实,又要树立理想”也不是不可以。

值得注意的是,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针对现实有关“中国梦”的热点,但大可不必大谈特谈“中国梦”。

当然,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与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梯子不用请横放”相比,立意范围明显收窄;与2010年以清代阮元的《吴兴杂诗》为材料的作文相比,审题难度明显减小;与2009年“弯道超越”和2011年“时光在流逝”相比,思辨性和哲理意味都明显减弱。

2013安徽高考英语作文题教学思路

2013安徽高考英语作文题教学思路

2013安徽高考英语作文题教学思路
2013年的安徽高考作文题是On the way to School, 主题是关于讲求文明,从我做起的征文活动。

主要内容为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举止文明。

这样一篇作文题非常的接地气,相信每个学生对此都不会无话可写。

那么问题就是如何写。

我的具体思路如下:
1. 先让全班学生认真研读这次的作文题,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时态和人称。

初步判断为夹叙夹议,现在时态,第一人称。

2. 要求每个同学画出作文题中的关键信息。

比如作文题是on the way to school; 讲求文明,从我做起;交通法规;举止文明等。

3. 让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所找到的关键信息。

然后根据大家所找的关键信息来确定本次作文的提纲。

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先写出自己的提纲,让后我再带领大家在黑板上确定一个合适的提纲。

如:分为4段
第一段:点明目前生活中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这些不文明现象很有危害,为了改变,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
第二段:在上学的路上,我们该遵守哪些交规。

第三段:在上学的路上,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文明举止。

第四段:再次点题,再次呼吁,为了文明社会,我们要从自身做起。

4. 每个同学根据提纲,自行思考可能需要哪些词汇与句型,程度较好的同学可考虑思考一些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型,程度较差的同学可以思考普通词汇句型。

5. 让每个学生写出作文。

6. 同桌位互相交换批阅,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改错能力,也能拓展学生思维吸取他人长处。

7. 最后收齐作文,由我进行二次批阅。

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度解析

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度解析

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度解析【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试题评析】一、关于立意这是则材料作文题,就其命题的原则来说,这安徽高考作文命题原则一脉相承,即既扣热点,但又不拘泥于热点。

换言之,这道作文试题,毫无疑问,紧扣了“中国梦”这一时代热点,但却绝没有局限于这一热点,亦如08年5.12大地震后的安徽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一样,紧扣热点,但又不拘泥于热点。

换言之,此则材料作文如果仅仅从“中国梦”的角度出发,很难写出高水平的文章,唯有抓住原材料,更要抓住材料中后一句“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ˋ为什么不能这样?ˊ”才是立意之根本。

即:我们不但对现实的世界要具备探索精神,更应该有梦想和希望,并为之而奋斗。

在当下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年轻人比较容易迷茫和困惑,这个作文题目“鼓励年轻人要有梦想,并为梦想而奋斗”,毫无疑问,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句话:这则材料作文,应该围绕“为什么要有梦想”来立意最好。

当然,如果兼而顾之,即“既要反思现实,又要树立理想”也不是不可以。

值得注意的是,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针对现实有关“中国梦”的热点,但大可不必大谈特谈“中国梦”。

当然,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与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梯子不用请横放》相比,立意范围明显收窄;与2010年以清代阮元的《吴兴杂诗》为材料的作文相比,审题难度明显减小;与2009年《弯道超越》和2011年《时光在流逝》相比,思辨性和哲理意味都明显减弱。

由此可见,今年的安徽高考作文,除非你只写“中国梦造成偏题,否则让你跑题都难。

2013年高考安徽卷作文试题解读

2013年高考安徽卷作文试题解读

2013年高考安徽卷作文试题解读作者:洪峻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3年第10期洪峻【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考是社会焦点,而语文卷中的作文题则是焦点中的焦点。

因为高考作文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风向标,也是教育制度改革轨迹的折射。

高考作文的不断翻新,反映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诉求。

又因高考作文分值大,评分的主观性强,它可能影响着考生的录取。

所以,家长关注高考作文题几乎成了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

老师也很关注,因为它也许就是来年高考作文训练方向的一种暗示。

6月7日上午随着一声铃响,这道“年度谜语”终于浮出水面。

下面笔者就2013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一.年年岁岁花相似“一二一二”,怎么像跳舞一样?这是我拿到作文题后的第一感觉。

我说的是安徽高考作文题近六年的类型变化。

从2008年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接着连续考了两年材料作文,2011年又变成命题作文,2012和2013又回归材料作文。

走了六年,命题作文出现两次,材料作文出现四次。

而且双交叉出现,你说作文类型是不是像跳舞一样?不管是巧合,还是昭示一种方向,都至少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安徽高考作文试题瞄准的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再从出现的频率来看,材料作文又明显高于命题作文。

显然,材料作文受宠。

这与全国其他省市的命题基本一致。

从全国18套高考作文题看,17套是材料作文,只有1套是半命题作文(天津卷),形式单一,但出题者心有灵犀。

偶然吗?必然也。

因为材料作文可弥补命题作文太束缚人、话题作文太宽泛的缺点,有严有宽。

2013年高考作文题解析及优秀作文点评

2013年高考作文题解析及优秀作文点评

2013年高考作文题解析及优秀作文点评(安徽卷)【真题回放】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阅卷总评】记得2012年安徽卷材料作文“梯子不用时横着放”刚一公布,就引来吐槽声一片,被认为是当年“最坑爹”的作文题。

2013年安徽卷仍然沿袭去年的作文形似,采用萧伯纳的名言来组织材料。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正是萧伯纳先生的不朽名言。

从高考作文角度分析,这两问就有了梯度,能够考出考生的辩证思维品质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其实萧伯纳这两句话也暗合“梦想”的影子。

不过,值得提醒同学们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材料要少说,相对陌生一些的材料可以叙述地详尽些,运用材料时最好能小中见大,小切口深入分析。

另外,所用材料要符合高中生的实际,这样才可能让自己的作文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切忌千人一面,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分析这两句话,我们有必要抓住材料中的七个关键词:有的人,已经发生,为什么会;我,却梦想,未有过,为什么不能。

有的人,泛指一般人;已经发生,说明是“过去时”,发生了的情况;为什么会,见到事情发生了不太理解,就产生疑问。

是不是说“为什么会这样”就一定代表着消极不思进取呢?也未必。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问清楚了,也才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这是探究的需要,是反思的需要,是提升的需要,是进步的需要。

“我”原指萧伯纳,但是作为材料的一部分,“我”的内涵就明显扩大了。

看到一般人对过去的发问,“我”的观点呢?“却梦想”,一个轻微的转折,对“未有过”的事情的思索,也就是对未来的思考,“为什么不能”?很明显,前面一种情况,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后者是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

2013年安徽高考题作文深度解读

2013年安徽高考题作文深度解读

2013年安徽高考题作文深度解读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作文审题:萧伯纳的话,涉及到时间的两极,一是过去,一是未来。

面对过去与未来,都需要“问”,都需要思考。

就拿自然科学领域来说,面对过去与未来的“问”涉及到两种科学精神:第一种,看到已经发生的自然现象想到去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如牛顿被苹果击中而推出万有引力。

这是一种科学探求精神。

第二种,梦想到未来,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如科学家高锟,由玻璃梦想到用光纤通讯而成了光纤之父,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无比重要的贡献。

这是一种科学创新精神,体现出科学自信。

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且在社会科学领域等都涉及这两种对过去与未来的“问”。

面对六国的破灭,苏洵通过“问”,觉得“弊在赂秦”;苏轼通过“问”,认为原因在于没有“养士”;苏辙通过“问”,强调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面对秦的覆灭,贾谊也在“问”,上中下三“论”,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问”历史,我们可知“兴替”。

“问”他人,我们可作选择。

国内战争时期,对俄国的从城市到农村夺取政权的成功经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不假思索照搬,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些损失。

为什么会这样,经过思索,中国工农红军采取了另一条与俄国相反的行动策略,使革命危为安,逐步走向胜利。

“问”未来,我们可强信心。

当前,我们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行进的道路上,曾出现许多错误甚至弊端,为此大家在问,“为什么会这样?”这种“问”是可贵的,可以总结教训。

2013安徽高考语文作文

2013安徽高考语文作文

2013安徽高考语文作文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梦的起点》。

以下是一篇可能的作文内容:梦的起点人生不止有一次梦想,每一个梦想的诞生都有它的起点。

对于我而言,我的梦想起点在高中毕业时。

高中三年的求学生涯即将结束,回忆起这段时光,我仿佛置身在一片五彩斑斓的梦境中。

无论是陪伴我成长的老师们,还是带给我无尽欢声笑语的同学们,都是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他们就像是一阵阵春风般温暖着我的心房,为我的梦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

自从读过那本震撼心灵的作品后,我立下了追求文学事业的决心。

在高中三年,我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参加各种文学比赛,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作思维。

高中毕业时,我获得了一些小型文学奖项,这让我更加坚信自己的梦想。

正是这些奖项,为我梦想的起点定下了基调。

然而,梦想的起点只是一个开始,之后的路还有很长,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我知道,实现梦想需要不断努力和奋斗。

我计划报考文学类专业的大学,希望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更深入的学习。

我还将积极参加各种写作比赛和文学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用心去写作,我的梦想将会慢慢实现。

在何处寻找幸福?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的起点,是这个起点,引导我们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

梦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也是我们追求幸福的源泉。

相信自己,相信梦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梦想的。

站在高中毕业的起点上,我满怀希望和激情,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我的梦想,就从这里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我相信,只要我坚守初心,用心去写作,我的梦想将终有一天实现,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2013高考语文考试试题(安徽卷)解析版-2

2013高考语文考试试题(安徽卷)解析版-2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I卷1 ~ 6题,第II卷15 ~ 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 ~ 14题,第II卷18 ~ 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

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显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

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用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

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

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所用到的概念用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

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绝不会碰到想“你不可以说谎”这样的事。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浅析2013年安徽高考作文题

浅析2013年安徽高考作文题

考 点 聚 焦
浅析2 0 1 3 年安徽 高考作文题
■ 凌代 昌
著名文化学者 、 批评 家和随笔作家朱 大可 , 在6 因纠结为思维的根据 , 根据叔本华在《 作为意志和表 月7 日搜 狐教 育的《 第 一时问》 里评全 国高考作文题 象的世界》 里 的总结 , 它可以扩分为四大形态 : ( 1 ) 外 时说 : “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有所进步 ,除了安徽 的考 在和内在 的感性 ,即空间和时间形式 中的感 知属 于 题过于玄虚 , 其他都还算靠谱 。 以调查报告 为分析材 第 一根据律 ; ( 2 ) 知性和 因果属于第二根据律 ; ( 3 ) 自 料, 可视为一种突破 。 江西的三怕 , 内含批判性 , 尤其 我 意 识 和 动 机 属 于 第 三 根 据 律 ; ( 4 ) 理性 、 认 识 的 根 值得推荐 。北京 的考题 , 若改为 ‘ 如果爱迪 生来 到二 据和逻辑属于第四根据律。因此 , 可以这样说 , 今年 十一世 纪的中国’ , 则更能激发批判性思维 。想象一 安徽 高考作文题是什么都可 以写 的, 社会 、 人生 、 自 下爱迪生在 中国的遭遇 , 你就会有 无限发挥的空间。 然……只要作文中存在一个因果链 ,即因果模式结 批判性思维 , 而不仅 是一般性思辨 , 应当是今后 高考 构。 而因果结构又可以细分 : 一人一因 、 一事一因; 多 作文命 题乃 至整个教育体 系的基本 目标。 ” 朱先生是 人一因 、 多事一因。考生考场上 的思维 , 应该是 自由 大家 , 说 起话来挥斥方道 , 笔者不敢妄加揣测 , 但对 的 、 开放的 , 话题无牵制 、 写作有埋伏 , 要求行文中注 安徽高考题的论 断, 确实有失公允 。这里不揣浅陋 , 意保持“ 因果纠结 ” 。正好手头有阿富汗作家乌尔法 放胆陈述。首先看题 : 特的《 生活》 一文 : 阅读下面材料 ,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 少于8 0 0 字的 同是 一 个 溪 中 的水 。 可是 有 的 人 用金 杯 盛 它 , 有

高考作文之2013安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高考作文之2013安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13安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篇一:安徽省2008-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及满分作文】安徽省2008-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及满分作文【2008年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题】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08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带着感动出发因为感动,人生的光辉与色彩才被我们领略;因为感动,生命的律动与力量才会给予我们希望;因为感动,万事万物深层的美好才会被我们碰触,被我们欣赏。

那么,带着感动出发吧,用感动充实出一个辉煌的人生。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体会那些高尚的情操。

在人生绚烂的路途上,我们无比渴望受到高洁气质的熏陶。

然而,怀抱一颗充满感动的心,那些美妙高尚的人格才会如花般灿烂地开放在你的眼前,永恒于你的心间。

如果不是心怀感动,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淡然气质如何让你觉得心旷神怡?如果不是心怀感动,司马迁那“史家之绝唱”如何在你心间激起层层浪花?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在人生的坐标上才不会迷失方向,我们才会被那些高尚的人格引向新的路途。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看到生命的真谛。

珍惜生命、感悟生命并非是人人都能恪守的真理。

如果不是把感动放在心间,你如何触摸到生命中最柔软的底层,你又如何理解生命复杂的含义?史铁生虽然双腿残疾,虽然怨恨过痛苦过,但他最终在苍凉的地坛中悟出生命的内涵,这种深刻的领悟来自他内心对生命的感动,来自亲情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感动。

这感动,让他在破碎的生命旅途中走了那么远,这感动让他对生命充满敬畏,充满慨叹。

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才能拥抱生命敞开的灵魂。

带着感动出发,才能做到坚守原则与坚持不懈。

感动让我们内心变得柔软,感动让我们将自己的信念把持得更为坚定。

苏武牧羊于瀚海之地,大漠飞沙,我相信是他心中的感动,那出自对国家的大爱的感动引领他向那条荒芜之路上勇敢迈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安徽卷高考作文题简析
——黑龙江省绥化一中廖有利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材料性质:生活哲言类(关注社会生活、人生和哲理)
材料内容(关键词):萧伯纳,有的人,已发生的事,“为什么会这样”,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材料特点:安徽试卷今年的高考作文恐怕是今年各省高考作文题目中审题立意及具体操作最难的一篇。

虽然材料只有两句话,但推究起来却需要考生费一番心思。

即使探讨出了材料的主旨,但写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审题立意:我们理解萧伯纳的这句话可以把它切分为两部分,然后在把这两部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首先,我们来看这两句问话的前提:一句是“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一句是“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

“已经发生事”是已然的,不可改变的事实了;“从未有过的事”是未然的,是梦想。

我们再来看两句问话:一句是“为什么会这样”;一句是“为什么不能这样”。

前者是对现实的不满,后者是对未来的期望。

所以,我们如果把背景和后面的问话联系到一起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的许多事本来应该按照人们意愿(梦想)去发展,可是却没有按照人们的意愿(梦想)去发展。

另外,我们从作者的说话口气来看,显然作者对已然的现实表示了十分强烈的不满。

所以,萧伯纳的这句话在我看来是既有对未来理想追求的鼓动,又有对现实生活的发展脱离人们意愿的一种强烈不满的叹悔。

如果考生不能做出上面的分析,那么考生还可以用类比法来分析。

比如,中国国家足球队今天被泰国足球队踢了个5:1,我们看到这已经发生的事就会问:为什么会这样?但我们却梦想中国足球队将来有一天能踢巴西足球队为5:1,接着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再比如,今天的房价上涨的已经让普通老百姓无法承受了,我们看到这已经发生的事就会问:为什么会这样?但我们还梦想将来有一天能够“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并接着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个材料的主旨,那就是现实生活中不该发生的事却发生了,应该发生的事却没有按人们的想象去发生,所以这是对现实不满的质问,也是对追求梦想的鼓励。

如果考生仅仅把把这个材料写成对什么“梦想”的追求,那恐怕就失之片面。

(一)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在出人意料之外地发生着,对于已然发生的事,我们只能无奈地叹惋道:“为什么会这样?”在叹惋中,有的人觉得司空见惯了,有的人觉得习以为常了;在叹惋中,我们消磨了意志,我们失却了对梦想的坚守。

然而,我们就不能像萧伯纳那样,面对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追问一句:“为什么不能这样?”
(二)为什么会这样:“公仆”以“救世主”自居,执法者带头违法,房价越压越长,环境越治理越差,学生越减负担越重,安全事故会议开得越多事故越频发……
为什么不能这样:最好的大楼不是政府办公大楼而是学校,政府官员能不贪污腐化,老百姓不再怕领导,老百姓能够住得起房看得起病……
面对这些,不知你是怎么想的,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